任氏宗谱|1 任氏始祖迁徙及其后裔迁播概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3收藏

任氏宗谱|1 任氏始祖迁徙及其后裔迁播概况,第1张

据任氏谱牒记载,始迁祖有智公原有兄弟七人,名讳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有道、有德。惟长兄有仁留居守祖,其余兄弟六人分别迁徒落居直隶、山东一带(据十七世孙延耕说,始迁祖有智公为山西洪洞任氏第四十四世孙)。有智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至直隶保定府枣强县,又旋徙山东滨邑(今山东滨州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从滨邑迁至青州府寿光县西北隅立南雷子埠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当时,这里土埠群起,村北有一雷公庙,故立村名为南雷子埠。村南有阳河流水潺潺,村北有淄河蜿蜓曲折。二水丰沛明澈,鱼蟹甚多。东有广阔的清水泊、巨淀湖,芦苇茂密丛生,故祖上家家从事编织苇席之手工业。站在土埠之上,向南远眺,云门山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向北遥望,广袤的原野蔚为大观。我雷子埠实属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乡。始迁祖有智,二世祖江,(据说还有二世祖海等,来源同上)三世祖盘、蓝,四世祖光祐、光祜(hu四声)、光先,五世祖钺、金、巩、鈗、镛、九忿、钲、锜、鋐、锖、铣、锋、谨、权、量、审、法、度、官,以上二十六祖百余年在南雷子埠以稼穑为业繁衍生息。

随着人口的增多,族人四处发展。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世祖光祐、光先后裔在埠阴两侧分别东西立村,东边即现在的东雷子埠村,西边为现在的西雷子埠村。后来,以西雷子埠村为中心建了一座任氏祠堂,供族人奉仰先祖。每逢过年过节,族人轮流祭祀。明隆庆元年(1567年),五世量祖之后高六公相继迁往寿光羊角沟南任家庄子村,其后人相继迁往大家洼村、邵家村、西北河等村,同期,审祖后裔守道公迁岳庄村,后人分居风凰庄子村、斜庙村、高密市等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五世金祖之后裔迁淄河以东,因此处老淄河东岸有一过河道口,故村名为东河口村。万历末年(1620年),有任姓从西雷子埠村去河北岸的一片注地垦荒并立村,因当时条件艰苦,住茅草屋子,常年辛勤耕耘,后人故名北辛村。崇祯元年(1628年),五世铳祖之孙程万、凌霄等迁居寿光韩家庄子村。康熙十年(1671年),五世镛祖之后裔从西雷子埠村迁往淄河北岸定居,因西与西刘桥村相望,故名东流桥村。后来又有任姓迁入西河口村。南雷子埠村、西雷子埠村、东雷子埠村、东河口村、北辛村、东流桥村、西河口村合称五雷子埠。与此同时,三世蓝祖之后裔道、度去寿光饮马村、青州阳河村一带立村定居。

早在嘉庆六年(1801年)已查明,今昌色市ト庄镇南任、东任、北任村之任姓皆为我五世官祖之后裔,此次续修宗谱纳入谱系。据乾隆年间考稽,离始祖居住地雷子埠四十华里乐邑官仓后(今乐安街道钟家村、广饶街道十三村)的任姓,均为四世光枯祖之子征、锜、的后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五世祖绣春命其子象乾查稽老谱按世系修谱,考证了锋祖三兄。十五世贵初祖等在1990年又考稽锋祖四兄销、五兄统入谱。深感遗憾的是,谨、法二祖之后裔下落不详,难以记叙。

我任氏后裔主要分布在广饶、寿光、昌邑、青州境内。平度、昌乐、莱州、博山、莱芜、滨州、高密、东三省等地,也有我任氏后商分散居住。由于人口繁行众多,从五世祖开始分支脉,相继分家自立。其主要居住村落如下:

钺祖一支:主要居住南雷子埠村,部分住西雷子埠村。清康熙年间十二世润祖去南寨落居,清乾隆年间十一世河祖迁居大王孙庄村。

金祖一支:大部分住东河口村,少部分居住西雷子埠村。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七世如陵祖迁居辛罗营(现寿光稻田桂村一带),其后裔克和公于清同治八年入谱;如岐祖(字率西)迁青州刁桥数年,后辗转至广饶南寨村。

巩祖一支:主要居西雷子埠村,西河口村有一少部分。可靠记载,十世洙祖,于明天顺末年迁任楼村(今大王镇);新文祖居寿光县彭家道口。

鈗祖一支:其后裔一民祖之后多数住东雷子埠村民祖之子程万、凌霄等于明崇元年迁寿光韩家庄子;十三世天命祖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自韩家庄子迁出,住广饶颜徐店姑母家,清同治八年考证,天命祖更名寿茂,其后裔去央上村居住;十四世岐岩祖、永样祖居寿光市韭巷一带。二民祖之后裔居住西雷子埠,十六世祖登元、登奎二人先去央上村,后居东常徐村;清末十五世祖维勇由西雷子埠村去义和村居住。

镛祖一支:多数居住东流桥村,部分住昌邑城北小任家村。

九忿祖一支:居住南雷子埠村。

钲、锜、鋐三祖各支:主要分布于现广饶县城西关十三村、钟家村。后来又有人自西关十三村迁居广饶封庙村、皮里村,但未能入谱,部分去向不详。

锖祖一支:其后裔昂祖居西河口村,孝孟祖居住北辛村,部分下落不详。

铣祖一支:其后多数居住寿光市马齐村,部分下落不明。

锋祖一支:其后裔三乐祖大部居住南雷子埠村,外出去黄桥者,部分旋即归宗,部分留居;仕宦后裔多数居济阳县五里后等村,部分下落不详

谨祖一支:老谱标注其后人住津邑,十世祖以后无考。

权祖一支:居东雷子埠村。

量祖一支:主要分布于寿光任家庄子村、大家洼村、邵家岭村、西北河村、风凰庄子村等处。

审祖一支:多数居住寿光岳庄村、斜庙村,部分去向不详。

法祖一支:后人去向不详。

度祖一支:其后裔居寿光饮马村,部分居青州阳河村一带。

官祖一支:据考证,自雷子埠迁出后几经银转,最后落居现在的昌邑市ト庄镇南任家村、东任家村、北任家村。官祖之后修祖,嘉庆六年曾前来我雷子埠祭祖。

                                          十九世孙    耀忠道记

广饶雷埠《任氏宗谱》付梓 跨越 90 年再度寻根续谱

2013年4月4日,广饶县稻庄镇西雷埠村聚集了近400位任氏族人、乡邻,不少族人来自寿光、昌邑和寒亭等地,参加雷埠《任氏宗谱》颁发庆典仪式。一位拿到新宗谱的任氏族人非常激动,抚摸着印刷精美、装帧古朴大方的宗谱说:“终于了了多年的心愿了。”

百人呕心沥血两年共续宗谱

2011年春节期间,任氏家族中的年长者提议续修宗谱。春节过后,数位任氏族人开始寻找旧谱资料,逐村走访、发动。2011年5月成立续谱委员会,开始筹备续谱工作。2012年8月,充实调整编委会成员并设立秘书处,开始全面宣传发动、筹集资金、资料搜集、老谱序文言文翻译、文字材料整理撰写等工作。

因为本次续谱时间跨度长,资料缺失多,族人搬迁广,且搜集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仅有光绪二十年、民国十年续修的宗谱两册。宗谱续修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参与续谱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共有百余人参与到修谱工作中来。任氏族人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寻找宗谱资料,进行翻译工作,对材料进行整理。本次续谱,不仅重新梳理了雷埠任氏各系支的传承关系,续谱还与时俱进,将女性族人实名入谱。重新续订的雷埠《任氏宗谱》,新增族人27500人,涉及昌邑、寿光、寒亭、广饶县(市、区)的37个村庄。新续修的《任氏宗谱》,收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47名革命烈士的事迹,同时录入了传略人物33名,当代知名人物97名,使谱籍内容更加充实。

今年4月3日,续修的宗谱付梓成书,共5卷30万字,除族人收藏外,存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东营市史志办、广饶县史志办、山西洪洞县史志办各1部,东营市档案馆、广饶县档案馆各3部。

跨越九十年续谱         为了尊祖 寻根

“新谱修成,了却了宗亲族人期盼多年的夙愿。这既是我任氏族人尊宗敬祖的具体体现,更是我族宗脉和谐凝聚的最佳例证。”参与宗谱编撰的任氏族人告诉记者,跨越九十年再续宗谱,就是为了理清宗族承继关系,尊祖 寻根 。

据任氏族人介绍,任姓是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任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位列第五十九位,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雷埠任氏始迁祖有智公迁此定居,至今已有632年之久。世事变迁,往事烟尘,而宗谱则可以见证宗族变迁的历史。

宗谱又称族谱、家谱、家乘,是记载一姓 世系 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记者从东营市史志办了解到,编修家谱、族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数典认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族谱还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与雷埠《任氏宗谱》编纂工作的执行总编认为,宗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宗谱记载了家族的历史,从宗谱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历史足迹,也折射出国家的一段历史。宗谱中著名人物的优秀事迹,会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奋发上进,宗谱还是一座连心桥,族人可从中寻找归属感。宗谱编修,可以维系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维系国家和家族血脉的传承延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雷埠《任氏宗谱》的编修,可以进一步挖掘任氏家族史料,弄清宗族血脉关系,加深对故乡的感情,促进家族和谐。 (记者 孙娟)

故乡位于县内偏远的东北乡,这是一个叫雷子埠的鲁北小村庄。儿时的故乡,她普通、偏僻、封闭,她纯朴、厚道、善良。离开故乡已近三十年,但对她的情感却愈加情谊绵长。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一种违反物理学的磁场定律的东西,就是对故乡的感情。时间愈长,距离愈远,思念越深,引力越大。

对故乡的思念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她附着在一切与故乡有关大情小事上,挥之不去,历久弥深;她蕴含在一日三餐的细枝末节中,刺激味蕾,触动心弦。故乡的食物和吃法普通,由于时空上距离,却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我的心。馉飵便是我时常忆起的一种故乡食品。

馉飵也叫馉馇,是山东地区的一种面食。馉馇正确读音是[gǔ zha],原来叫“馉饳[gǔ duò]”。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有“旋切细料馉饳儿”。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市食》载有“鹌鹑馉饳儿”。山曼等《山东民俗·日常食品》:“大鱼馉饳:取新上岸鲜鲅鱼,片肉,剁或切为馅,少佐盐,略加韭菜、油,包为饺子,大如小儿拳,煮熟,每碗只盛两只,中等饭量,六七只尽饱,吃来极为酣畅”。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馉饳儿大小。”如何从馉饳转为馉馇,尚无史料可考。但基本明确的是,无论是馉饳还是馉馇,基本都是在山东区域内使用。但在不同地方,所指又不同。胶东地区的馉飵,也叫扁食,其实就是常说的水饺。 

我的家乡的馉飵则是一种面疙瘩,制作方式简单多样。一种是用面瓢盛些许白面,加入适量清水,用筷子拨拉成面疙瘩,水开后下入锅中,烧开锅即可食用,即有汤又有面,是面食的一种方便简单的食用方式。讲究一点的,可以下入烧开的绿豆水中,叫绿豆馉飵汤,清热解渴垫饥;也可以油炒锅,放入西红柿勾芡,亦可用菠菜等青菜炒锅,加入水烧开,再下上馉飵,如此口味更佳。另一种馉飵的做法,是在面粉中加入白萝卜丝,和成面团,然后用手揪面剂子与手中,五指用力攥成锥形馉飵;水开后,下入锅中,开锅煮熟便可食用。这种馉飵,由于加了白萝卜,即可充饥,又可理气,清气爽口,是秋冬季节的一道美食,若佐以香菜拌咸菜,更是绝配。两外还有一种吃法,应该是馉飵的一种创新,就是把洗净的野菜如扁蓄胡萝卜嫩叶馉飵头菜(麦瓶草)等与面粉加水搅拌,上锅蒸熟,蘸蒜泥吃,美味可口。

民以食为天,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食材丰富了,事物的食用方式也花样多了。但随着年龄增长,饮食上却越来越怀旧了。下班回到家中,抛却缠身的公务,简单地炒几个青菜,拨拉一锅馉飵汤,让味蕾感受一下与众不同,给肠胃来一个减负,给劳累的心情放个假,虽简单但也不失为惬意的一餐!

故乡的馉飵,朴实的食物,永恒的情感。

 

老家村子里,有棵古槐树。

树身粗一抱有余,主干已枯死部分高约三米多,且树干中空,但老干上面舒新枝,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据我的走访,现在连村里年近百岁的老人,都不能说清这棵古槐是何人、何时所植,由此可见,古槐存在绝不少于百年,甚至更长。

要弄清古槐的历史,先要搞清楚村庄的历史。那么,这片土地上最早从何时有人居住?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研究了村庄的历史,籍此了解古槐的历史。

过去,从一辈辈的口口相传中,得知村西一带,有块名叫“屋台子”的土地附近有一村落,名曰杨家宅子。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瘟疫,致使整个村子都消失,因此坊间有“红头苍蝇满天飞”的传说。由此推断,如今“屋台子”的土地名称很可能就是历史上有村子存在过的痕迹。另外,村南和村子东,也有叫“南宅子”和“东宅子”的土地,说明这些地方很可能也曾有过住户甚至村落。综合这些,元末到明初的历次移民原因,“瘟疫说”是原因之一是有道理的(当然移民原因还有“战争说”等原因),只是没有确切的史料依据。

据任氏谱牒记载,村子现有任姓居民中,其始迁有智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至直隶保定府枣强县,又旋徙山东滨邑(今山东滨州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从滨邑迁至青州府寿光县西北隅立南雷子埠村(今属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当时,这里土埠群起,村北有一雷公庙,故立村名为南雷子埠。据此可断定,当时任氏立村时附近有庙,那么附近一定有或曾经有过居民或村落,这应该是一个相对准确的史料证明。

综上可知,村庄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历史已经整整640年。那么据此推断,古槐的年龄应该在100—640年之间。

纵观明朝的移民史,元末明初的天灾和人祸,导致山东等地人口骤减,生产受损,税收等影响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1373—1417,共有十次大的移民(期间及前后,也应有过移民,应该没有这十次规模大)。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且移民集结出发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所以移民刚到新的居住地时,都会种植槐树,以示对远离故土和亲人的怀念(此种说法得到柴姓村民族谱的佐证,柴姓始迁祖也是来自山西大槐树,近几年会山西寻根时,在当地的宗祠中就有很多古槐树)。所以,我们村里现存的这棵古槐,很可能就是在初迁到此地时,为纪念故土而种植的。

古诗云:君居长江头,我居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这表达的是空间上的思念。而从遥远的“大槐树”迁徙到此的先民,则用在新居地种植槐树的方式,表达对离别故土空间上的思念感情。而今,村子里这棵穿越时空的古槐,承载着的还有今人对先人的时间上、空间上的思念。

每当看到这棵古槐,我驿动的心里便会念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总觉得,只有眼前的古槐才能配得起那轮朗朗的中天明月。总觉得,古槐树和古时月是对知交故友,从见面就谈天说地的聊到现在。

《论语》有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曾经陪伴过我们先人的这棵古槐,依旧在陪伴着我们,并且会继续陪伴着我们的后人,一直走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任氏宗谱|1 任氏始祖迁徙及其后裔迁播概况

据任氏谱牒记载,始迁祖有智公原有兄弟七人,名讳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有道、有德。惟长兄有仁留居守祖,其余兄弟六人分别迁徒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