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是由哪个满族的姓氏改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董姓是由哪个满族的姓氏改得,第1张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不分”,“富付不分”、“徐铁不分”等。张董氏家族近代家谱记载由第八代世祖改为张姓。其先祖董宜道系辽宁铁岭董家铺人,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入关,为奠定大清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恩赐跑马占圈,后辈子孙繁衍众多,徙居长城五口之外(青山口、河流口、徐流口、刘家口、桃林口),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原三岔口乡的官场、南杖子、庄窠、梢枝峪、山城子、夹角石。娄子石乡的娄子石、绿马崖、其巨口。牛心坨乡的牛心坨、山啦嘎、老鸦窝、塌山、大岭。当障子乡的杨树底下、立兴店、草房、瓦房等处,均为满族张董姓后裔。因祖训不一,有的村仍然延续一辈子姓张,一辈子姓董。而有的村则一直姓张或姓董。不管姓张或姓董,其辈分脉络清晰。如祖宗董宜道始为第一世,其子世祯、世杰、世英为第二世,依次类推,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所以末门辈分较大,如牛心坨、老鸦窝等地辈分大,十世尚有人健在,而梢枝峪、山啦嘎、娄子石等处辈分较小,已延续到十八世。文化大革命前官场村立有祖先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塑像、血衣和大刀,供后人祭祀。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兹有清朝道光年间保存的董氏家谱一份,供考。原文如下: “粤今追昔,我董氏由来以久,及推本溯源,及系关东铁岭人,即辽宁铁岭董家铺人。吾董氏家族世代清白,历历可考。因闯王造反,明朝已灭,吴三桂出关叩清兵,彼时余二世祖讳世祯、世杰、世英兄弟三人,乃至军机大臣,自任随征进关,直赴京师,杀退闯兵,追至潼关,破闯兵二十万,遂破潼关,追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等十五城,对敌一百五十余阵,降文武官员二百四十员将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彼时我祖建立大功,后分八旗,将余祖()征,即取松江大陵河,及征大同、锦州等处有功,活擒茶汉王,扫灭其国,又征朝鲜,朝鲜王闻风丧胆,弃城逃入南汉,即追至南汉擒之,余祖得功牌数十面。后吴三桂背叛,余二世祖又率三世祖讳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随祖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福建等处,扫灭吴三桂,余祖得功牌十数面。天下即定,奉旨记功行赏,余祖不愿居官,孰知皇恩浩荡,念余祖屡建功绩,恩赐行圈占地使后世永沾国恩。余祖遂占滦州法宝庄、萧家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的于家坨、围场。共占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其地五沟,惟择居于法宝城宅之内。后因支派繁衍众多,难已同居,故又居于五口之外的官场、梢枝峪、山啦嘎。功牌于老鸦窝收存。

《杨家将》人物

第一代▪杨继业 ( 杨令公)▪佘赛花 ( 杨令公妻

)第二代八子二女▪杨延平 ( 杨大郎)▪杨延定 ( 杨二郎)▪杨延辉 ( 杨三郎)▪杨延朗 ( 杨四郎)▪杨延德 ( 杨五郎)▪杨延昭 ( 杨六郎)▪杨延嗣 ( 杨七郎)▪杨怀亮 ( 杨八郎 义子)▪杨延琪 ( 杨八姐)▪杨延瑛 ( 杨九妹)八子夫人▪张金定 ( 大郎妻)▪云翠英 ( 二郎妻)▪罗素梅 ( 三郎妻)▪罗氏女 ( 四郎妻)▪耶律琼娥 ( 四郎妻)▪马赛英 ( 五郎妻)▪柴美容 ( 六郎妻)▪杜金娥 ( 七郎妻)▪姜翠屏 ( 八郎妻)▪耶律催云 ( 八郎妻)

第三代▪杨宗保 ( 六郎子)▪穆桂英 ( 宗保妻)

第四代▪杨金花 ( 宗保女)▪杨文广 ( 宗保子)

其他人物▪杨排风 ( 烧火丫头)▪焦赞 ( 六郎麾下武将)▪孟良 ( 六郎麾下武将)

 杨门女将名单:查得共22人,包括佘赛花、大郎之妻花解语、周云镜、二郎之妻耿金花、邹兰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铁镜公主、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兰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绣英、耶律银娥、杨八姐杨延琪、杨九妹杨延瑛、烧火丫头杨排风、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杨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杨金花。

  老令公杨继业

  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宝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这杨继业每临阵必举红令字旗为号,军中习称为“金刀令公杨无敌”。令公领兵直攻到辽国都城幽州,逼得辽主天庆梁王耶律尚纳降称臣,从此宋辽两国便以白沟为界南北分疆,暂止兵戈。杨业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开国九王之一。一门妻子官封五侯,赐第金水河畔清风无佞府,府门头造一座八宝重檐滴水天波楼,楼上供奉着当年太祖爷的玉带和御批金书铁券,铁券记杨门救驾九功,可免杨门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设石碑玉坊,着令满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须下马通过。从此天波杨府在东京汴梁城名重誉满。

  佘赛花

  [演]屡次出现在各评书中,寿约七十多岁。杨继业之妻。上阵必打白色令字军旗,又都称她为“令婆”。追随丈夫为国徵战几十年,其夫及七子一孙皆为国捐躯。太祖皇帝封令婆为归命无佞侯、一品诰命夫人,位列五老阴侯之辅。

  虽屡受奸臣排挤、打击,但当西夏入侵宋境之时,她深明大义,以百岁高龄亲自挂帅,以寡妇徵西,体现杨家将忠烈报国的精神。

  [史]934-1010年,寿七十七岁,封号太君;折德扆女。

  大郎杨泰

  字延平,使屈卢浑金枪,随太祖征讨南唐时立了头功,加封为忠孝侯、位列当朝八少阳侯、官拜代州节度使。娶妻花氏解语,次妻周氏云镜;因其与宋主赵匡义相像,金沙滩双龙会代宋主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花解语

  杨大郎正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张金定,花氏本征讨南唐时候著名五少阴将之一,素珠圣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头领,详见《赵太祖三下南唐》。后金沙滩、双龙会后,花解语出家离府,长儿媳之位继由周氏代理。故后来十二寡妇之中,已无花氏。

  周云镜

  杨大郎次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周氏为原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后为十二寡妇之首,家传铁旗藏刀法,随营征西,智慧机巧、指挥有方。

  二郎杨永

  字延定,使八宝赤金枪,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娶妻耿氏金花,次妻邹氏兰秀;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出幽州城门,被乱箭射杀。

  耿金花

  杨二郎正妻,有书写二郎妻是李翠萍,为原北汉降将泽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号“大刀耿二娘”。

  邹兰秀

  杨二郎次妻,为原北汉降将宪州花枪令公邹铜之女,人号“花枪邹二娘”,家传梨花枪法,后此枪法传杨门后人。

  三郎杨勋

  字延光,使透甲缕金枪,随太君扫北,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官封忠武将军、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氏月娥;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如泥。

  董月娥

  杨三郎妻,有书称花谢玉、朱月梅或花似玉,为原北汉降将忻州铁弓令公董镇洪之女,人号“神射董三娘”。

  四郎杨贵

  字延辉,使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氏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自杀。

  孟金榜

  杨四郎正妻,有书称林素梅或云翠英,为原北汉降将代州铜锤令公孟志远之女,人号“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

  杨四郎次妻,辽国萧太后次女铁镜公主,又称碧莲公主。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但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令箭,使四郎趁夜混过关去与杨家团聚。子杨宗原。

  五郎杨春

  字延德,使独角皂金枪,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娶妻马氏赛英;金沙滩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大破天门阵出山。

  马赛英

  杨五郎妻,有书称罗赛英、罗氏女或罗刹女,为原北汉降将石岭关长眉令公马信之女,善使九股练索。

  六郎杨景

  字延昭,使素缨蘸金枪,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柴氏熙春;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大帅。后病死关外。

  柴熙春

  杨六郎正妻,有书称柴文意、柴美容、金花郡主、金花公主,为后周主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兰英

  杨六郎次妻,有书称玉林公主王怀女或重阳女,善使双刀,人号“大刀王兰英”。

  七郎杨希

  字延嗣,使虎头乌金枪,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娶妻呼延氏赤金;幽州一战横勇无敌。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西宫娘娘之弟与潘家结怨,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据说头中72箭。

  呼延赤金

  杨七郎正妻,为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

  杨七郎次妻,有书称作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战时七郎出重围搬兵与其相遇,在杜家山结为夫妻。子杨宗英。十二寡妇中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华仙人妙法,会灭兵接刃之术,武艺出众,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

  杨府内外皆尊之。

  八郎杨顺

  字延顺,使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娶妻蔡氏绣英;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部将王锦的遗腹子,本名王顺。当年令公不肯归宋,河东刘王又受反间计挑拨,派兵围困应州。辽军乘机出兵征讨令公,令公腹背受敌,是王锦冒死突围搬来呼延赞解围,后来重伤而死。令公收养小王顺,怕他长大后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没有对他明说,就更名为杨顺,表字延顺,杨八郎小小年纪在头年里也被赐了个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金沙滩一战中,八郎被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青莲公主。

  蔡绣英

  杨八郎正妻,有书称周淑荣或肖金蓉,为原北汉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后投辽国,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辽国四门铁旗阵时替八郎招收其女为儿,一同破阵。

  耶律银娥

  杨八郎次妻,辽国萧太后三女玉镜公主,又称青莲公主。

编辑本段杨业之女  杨琪

  (字春花)

  杨八姐,使梨花嵌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铜锤班指挥使,铜锤程普;据《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鲁国公程飞虎之子,即程咬金后人,程飞虎阵前丧命,托孤于高怀德,后为令公收养于火塘寨。

  杨瑛

  (字秋菊)

  杨九妹,使朝阳灿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银戟班指挥使,银戟张文;据《下河东》张文为河东绛州银戟令公张公谨之孙、小奉先张达之子,自幼寄在杨家。

  杨排风

  杨府烧火丫头,使一条烟火棒,后来杨门女将出征,都以其为先峰。杨排风自小无爹无娘投入天波府为仆,与杨七郎、杨八姐、杨九妹等小辈弟子一起长大,是以年纪不大,辈份却高,乃是杨家第二代子弟。曾随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巾帼不让须眉。是杨门女将中数一数二的高手。

编辑本段杨业之孙媳妇  穆桂英

  杨六郎长子·杨宗保之妻,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於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徵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领军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史]无记载。原型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

  姜翠苹

  杨七郎子·杨宗英之妻。杨宗英下山认祖归宗,通过他收降的辽邦女将。在天门阵中阵亡。

  焦月娘

  杨六郎次子·杨宗勉之妻,杨六郎副将·焦赞之女。

编辑本段杨业之曾孙女  杨金花

  穆桂英之女,武艺高超,箭法更精。“杨文广时代”,在杨金花夺帅印时,由于误伤狄青之子,引起狄、杨结仇;后来两家共同为国平叛,虽说有些误会,内部化解了。

恭喜你,说不定你是董仲舒的嫡派后人,因为董子故里就在枣阳。按史书,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董姓为当地大姓之一。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下面我给你网上资料,直接提到章丘董氏和枣阳董氏的关系,觉得好再给俺加点分!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

枣强董氏家谱序

此文董孝忠族长所写

董姓者,豢龙氏也,汉朝大儒董仲舒之苗裔焉居广川府枣强县两广新集庄宗族繁多不及备载,唯有我始祖讳士诚者,自洪武二年兄弟三人奉母迁至青州府益都县东北乡,离城四十里洱水之右范疃园子庄居住兄弟事母耕织为食聚首数年太祖母故去,葬于河山寺南,洱水涯西茔碑一座,地半亩,记载详明遂析筹焉长公士贤移居溎河,人才众盛,富贵共昌二公士能,移居丹河文武并见,功名迭出唯三公士诚,移居洱左,立产业,世务农桑,教子孙尝读诗书惧宗祀之无所茔田立右忧宗派之失守谱著晰清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正月 榖旦 ("董家村"家谱序由谭坊董廷琳提供)

寿光田马镇溎河村董氏墓志

按族谱:有明洪武年间,始祖兄弟三人,自阳信迁至青郡,分处三河长讳士贤居溎河,次士能居丹河,俱属寿光三讳士成居洱河,属益都据阳族谱系出广川,即今直隶之景州也董子祠在焉而山东德州亦名广川,不知孰是据丹河碑记,则云:阳信董氏系直隶枣强县籍,统俟考稽墓中有百余冢,世远年湮始祖冢不能复辨雍正年间,栽松树约五百株,兹汲立碑,以志其概聊寄水源木本之思于万一耳!

溎河董氏始祖讳士贤之墓

十代孙 裕先 永吉 玉圣 十一代孙大仪大成大冲大蕴大魁率

十三代孙 长泰暨九支众孙顿首 仝立

历世碑文

始祖讳士能公行二,兄弟三人明洪武间迁居寿邑长祖士贤公居溎滨,三祖士成公居洱涯,我祖居丹浒相传与阳信董氏俱系直隶枣强县籍,迄今十余代矣椒聊实衍,丹桂根深,奕奕书香虽分土以别井,绵绵世泽,洵异派而同源,修家乘于此时,庶免子孙失序之憾,识宗支于他日,尚存兄弟孔怀之思谨勒石以志言,母教数典而忘祖!

乾隆三年岁次戊午月建癸亥 朔 日

十一世孙董学唐约族人 公立

赐进士弟诰授中宪大夫湖广湖南长沙等处地方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按察使司副使翰林院庶吉士学习国书加四级记录六次十二代孙思恭谨志子觐午书丹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三月 谷旦 ("墓志与碑石"等史料由溎河董日俭董浚溪提供)

又,据枣强县唐林乡前王寿村家谱记载: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弍月十四日,四世祖董士安后人:十六世,董巨川;十七世,董连珠;十八世,董云祥由山东章丘县城西北五十五里董高唐寨村前来王善友村祭祖

公元一九九三年五月,始祖董士能后人,山东寿光赵庙乡西庞村,二十世后裔董梦泉来信叙谱写史,并言始祖董士廉由山东章丘县迁居山东寿光县溎河后改名董士贤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董姓起源

董 驯龙得董姓

董姓有诸多历史可考,其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董姓的起源,从惠连氏族往上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帝。“董”初指能制绳索的草,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他们以草为图腾。据传,惠连的孙子董父擅长驯养龙(即鳄鱼)。某年,有人向舜帝敬献了几条蛟龙,需要专人饲养训练,朝廷就指派董父驯养。董父精心驯养这些蛟龙,教它们学会各种舞蹈。舜帝很高兴,便根据这一职业赐他们氏族称豢龙氏,并赐董姓。从此,董父的子孙后代便以董为姓。董的古址在今山西境内,是夏商时代的侯国,后为晋所并。

另据汉代的考证,董姓另一支的起源是以官职为姓,是春秋时期晋国董督晋典的后代。

一、董姓迁变

董姓来源与其他姓氏不一样,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董姓族人就进入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融入土著之中。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姓。

董姓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声名卓著。当时活跃于晋国的有董狐和董安子,而董狐被后世誉为“良史”,为后世史官树立了榜样。当时,董姓主要活跃于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地区。到秦汉时期,董姓已扩展至河北、山东,进入了浙江、广东,还有西部的四川。那时,董姓名人有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被王允、吕布所杀死的董卓、东汉洛阳令董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贵州和云南迁移。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进入唐宋时期,董姓的重心在滇、黔地区形成,并大批移民东南。这时候,董姓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当然,也有唐朝宰相董晋。明清以后,东北的董姓得到发展。这时候,董姓族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当然,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战斗英雄董存瑞,甲骨学家董作宾。

二、董姓名人

一代名儒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时期,武帝颁布诏书,下令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董仲舒三次上书,三献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天人三策》,博得汉武帝的赞赏,委以江都相之职。这种“天人感应”的学说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予以神化,谁反对政治统治,反对皇帝,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这种学说适应了统治者愚化民众的统治心理,被汉武帝采纳了。为了实现这种学说,董仲舒进一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求以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促进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大一统。

到汉宣帝时,当时儒生对奉为经典的五经有不同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大讨论,这次讨论由萧望之主持。讨论中,儒生们把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反驳攻击观点不一样的人,被班固称为“党同伐异”。

董仲舒专治《春秋公羊传》,一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作数十篇文章论说《春秋》,后来合编为《春秋繁露》。他在书中杂并阴阳五行学说,强调天意,君权神授,从唯心主义角度论证了汉王朝存在的必然性。书中还提出了封建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以及人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荒谬论点。

据说董仲舒在帐幕中讲读经籍,然后由其门弟子依次传授后来者,因此竟有弟子未曾见过先生面的。董仲舒日常生活严格遵照礼仪,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讲学,三年时间竟然没有空观赏室外园林,为弟子们所敬重。成语“目不窥园”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寻根溯源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

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繁衍播迁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望。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

“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名人精粹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孔子赞其为秉笔直书的“良史”。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

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湖北枝江人,蜀汉时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董奉:侯官(福建福州)人,三国时神医。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1.族谱介绍 董仲舒学术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认为:董姓源于炎帝部落的祝融氏家族,山西省闻喜县是董氏始祖董父的发祥地。 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董大中研究:河东地区不仅是华夏孝文化的发源地,还是董姓的发祥地。万荣的东面是稷王山,山的东边便是闻喜。四千多年前,董姓便在闻喜县产生。”到了两汉之际,距今两千多年,也就是董永生活的那个年代,董姓才开始向四面八方搬迁出去,迁移、发展到全国。晋南闻喜、洪洞等地是董氏世居地区,山西汾河流域居住着董仲舒第六个儿子的后裔,典型村落是汾阳的董家庄,有5000多董族人口g 山西闻喜一带应是原董部落活动区,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6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 中华董姓发祥地也称鬷川,应是原董部落活动区山西闻喜一带,山西闻喜一带有地名为鬷里,鬷音ZONG实为董DONG一音之转。 《左传》曰: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晋魏献子问於蔡墨曰:“虫莫智於龙,以其不生得也。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音宗ZONG)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又日:“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杜注:顺也。) 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董,氏日豢龙,封诸鬷(音宗,字于“凶”旁疑缺四点,待考。)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huan龙氏。有陶唐氏(按,即帝尧,始封于陶,后徙于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韦瘃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 即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rvz” 辛有的后代4062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居今山西临汾翼城。翼城之得名,实为豢龙氏之故,龙之为物,生而有翼。翼城董姓名人如董万瑞(1941-)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山西翼城人。中将。 晋灵公时,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840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秦未,董狐另一支十代裔......余下全文>>

董家屯村

村庄由来据董家屯村的《董氏家谱》记载,明朝末期(公元1625年)董家兄弟三人从洋河镇大村迁来并立村,取村名董家屯。

政区人口

董家屯村位于胶州市的西南部10公里,九龙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南和西宋家茔村相接,北与南匡家茔、北匡家茔紧靠,东与永安屯、皂户屯相连,西和杜村镇的孝源店子村、风华屯村相邻,南北走向的九赵路从村东通过。属丘陵地带。全村总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883亩。2005年底,全村共99户,296人。

经济状况董家屯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生活步步好转,到2004年,全村有大小拖拉机70多台,耕种、收割、运输、脱粒、浇灌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有的家庭还买上了轿车。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老年人基本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2004年以来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

社会事业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村里无学校,能够上学的人很少。新中国诞生后,村里办起了小学,成长起一批人才。到2005年底,全村有大学毕业生6人,中专毕业生10人,研究生1人,出国留学(奥地利卫生专业)1人。

联系电话:86-0532-85256152

董家屯村与皂户屯村、永安屯村、小闹埠村、迟家屯村、大闹埠村、景尚名都社区、高家洼村、肖家岭村、朱家埠村、殷家洼村、南匡家茔村、北匡家茔村、峦家村社区、洋河崖村相邻。

董家屯村附近有西宋家茔汉墓群、盛家村汉墓群、匡家茔遗址、张家艾泊古墓群、小宋家庄汉墓群、李家庄汉墓群等旅游景点,有胶州大白菜、里岔黑猪、胶北西红柿、柳沟小米、和睦屯西瓜等特产。

董姓是由哪个满族的姓氏改得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