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到山西看古迹,给你不一样的惊喜(三)
山西之行第三天,精彩继续中。
第一站 侯马传教寺塔 大早晨就来到这里,要拍照了,才发现相机落酒店。一下子兴致全无,凑活拿手机拍了几张,在一片杂草丛中,一座古塔在眼前,原汁原味的一座古塔,一座野趣横生的古塔。
第二站 裴氏碑馆 裴氏故里,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裴度,这里被称作宰相村,裴家在 历史 上绝对是赫赫有名的大户,在中国 历史 上出了众多的文武能臣。数量众多,十分罕见。现在这里正在修建大型仿古建筑,这里有一座裴氏碑馆,可惜没有开门,急着拿相机,去下一个地方,就放弃了。
第三站 南头观音殿 要去稷益庙,同行的伙伴还没有到,于是就在旁边的村,看了一处古迹南头观音殿,前面一棵大槐树,周围一片荒凉破败之象。
第三站 稷益庙 稷益庙的名字就不一般,在其他地方很少能够看到,是后稷和伯益的庙宇,这两位都是大禹的助手,帮助大禹治水,治理天下,所做的工作都和农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关。稷益庙两重殿宇,一座是戏台,一座是正殿,正殿内的壁画十分有名,在圈内知名度很高,这是第二次来到稷益庙,看庙的老师傅身体依然硬朗。
壁画依然是重点,喜欢壁画的朋友,稷益庙值得一去。
稷益庙中的这个蝗虫王,太大了和人一样高。
第四站 北池稷王庙 路过这个村庄的时候,村里有人家在办白事,于是步行来到稷王庙,此庙曾经改作学校使用,得以保存。现在呈现的是很规整的院落。
殿内还保留着当年主席的宣传画,那是一个 历史 时代的记忆。
第五站 吴吕村后稷庙 庙宇就在村内,旁边有新书写的标语,旁边收集了一些过去的生产工具。
进得庙内,已经修缮完毕,很规整的一座庙宇,亮点不多。
戏台元代的大横额还是很明显的,一整根大木料。
第六站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和碑亭 牌坊和碑亭就在村外路边上,是清代当地的仇氏大户人家所立,好几代人的荣耀。雕刻极其精细,细节很多,众多石刻汇聚一起,数量众多,北方地区很是少见,非常值得推荐的地方。
第七站 郭村泰山庙 位于高台之上,周围的院墙都是黄土夯砌,仅存一座大殿。
殿前高悬匾额“ 高明配天” 。
殿前的石柱上面一条恶龙,龙爪上抓着一个人头,很是奇特,不知道什么寓意。个人理解,:“信众们,你们要听话,否则,无论天涯海角,你都无处可逃,你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里,一切尽在掌控”。
第八站薛嵩墓薛嵩,是唐朝薛仁贵的孙子,位于村外的地里,现在仅存一座高大的石碑,体现了大唐的风范,现在修建了一座碑亭。
这座唐碑的字都是隶书,很漂亮。
第九站禹王城天气快黑了最后一站禹王城,什么都没有了,只有 历史 和故事,仅剩一座高台土堆。前面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施工,修建了超大的广场。旁边的工作人员说:“等修好了,全世界人们都会来我们这里”。不知道谁给灌的迷魂汤,人们凭什么千里迢迢来这里,来这里就看一个大土堆吗?如果作为公益性投入,这个很好,改善周围环境。如果为了搞 旅游 ,为了开放景区,而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最终想从 旅游 上分一杯羹,太难了。
山西 历史 文化的聚集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2020看山西,精彩继续。
作者:大槐树,70后,北京人,民间古迹的记录者。 热爱文物古迹,喜欢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老东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古迹的美丽;四海漫游路上的探路者,喜欢把 旅游 中的景物,推介给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记录更多的 历史 ,更多的传统文化。
功[功,读音作gōng(ㄍㄨㄥ)]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第三十七代孙姜太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姜姓后裔分衍有子功氏。
据唐朝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十九年,置先师太公庙。春秋二仲上戊日释奠,用张良配享,牲用太牢,轩悬之乐,八佾之舞。出师将发日,皆引辞。京兆功曹卢若虚录太公之后,姜氏、吕氏、尚氏、齐氏、高氏、卢氏、柴氏、庆氏、国氏、纪氏、绍氏、礼氏、贺氏、指氏、掌氏、历氏、牵氏、晏氏、望氏、献氏、易氏、章氏、谢氏、丁氏、申氏、营氏、浦氏、莱氏、许氏、盖氏、雍门氏、东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牙氏、子功氏、公旗氏、公牛氏、卢满氏、祭公氏、闾公氏、仲长氏、章仇氏等四十八姓,刻石为记。礼部员外郎崔宗之制铭,立于庙门。唐天宝中期,太学中太学生张絅上书:‘请于太公庙置武监。国子监相对,教习胄子。春秋释奠于先师太公,一如国学文宣王庙。’书寝,不报。”
事实上,在中国姓氏的演进过程中,“子”实际为一种近嫡庶系支族的尊称延续,以其字为首的复姓姓氏,后大多去“子”留首,予以省文简化。子功氏后省文简化为功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司空氏,属于避讳而改姓为氏。
武殷微子后人、宋国第十二任君主宋武公(公元前747~前729年在位),原名为子司空,是宋戴公之子。宋武公在位期间,北方游牧部落长狄入侵,宋武公派亲兄弟、大司徒子充石(皇父)率军抵御,在长丘(今河南封丘)打败了长狄人,俘获首领缘斯。但在战争中,子充石和其二个儿子子谷甥、子牛父不幸战死。
原来宋国就有司空氏一族,在宋武公即位后,因宋武公名为“司空”,皆避讳而改为司功氏,其后裔有省文简化为功氏者。
此说源史证为:
少典氏第七十三代、黄帝轩辕氏第六十二代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晋,生士蒍,世为士师及司空之官,故有士氏、司空氏;蒍生士谷为、谷氏;谷生士会,采于随为随氏,佐文襄有功,又采于范为范氏,子燮采于栒栎为栒栎氏,士鲂釆彘于为彘氏,皋夷釆于函舆为函与氏,又有鲂氏、阳氏、士丐氏、士季氏、士吉氏、士为氏、士思氏、司功氏、祈成氏、士弱氏、胥氏、张氏(范睢改张禄)陶氏、朱氏、陶朱氏、鸱夷氏、范蠡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蒙古族功格喇布氏,世居内蒙古克什克腾地区,后有人取汉化姓氏为功氏者。
今在少数民族锡伯族中亦有功氏族人。
二历史名人:
功德善:(公元1931~今),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人。历任 中央新疆分局统战部部长。
一、来源有三
1、出自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九,商末,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为仇姓。
2、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
3、出自侯姓。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方正堂"、"德化堂":东汉仇览为蒲亭长,用德来感化人。亭民陈元的母亲告儿子不孝,仇览亲自跑到陈家教育陈元,终使陈元变成孝子。朝廷征仇览做方正。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与《姓氏考略》都有记载:仇氏望出南阳郡,战国时秦置郡。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历史名人
仇台:东汉人,笃于仁信。人多归附,居于东海之滨,以"百家济海"之故,建国号百济,遂为百济国王,一度为东邑强国。 仇英:明代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人。以卖画为生,知名一时,为"明四家"之一。 仇览:东汉名士,兄弟三人皆有文史才。 仇博:宋代名人,字彦文,新安人。质敏博学,年十三岁作《至乐堂记》,苏东坡赞其"后生可畏"。 仇养蒙:明代孝子,富平人。万历间岁歉,以粟奉亲,与妻糟糠。年八十,犹指亲墓洒泣如孺子。 仇时济:明代宿州吏目,长治人。五世同居,欢染无间。尝与弟时茂作《仇家范》,以为世守。 仇远:元代儒学教授,字仁近,钱塘人。工诗文,有《金渊集》等,与小齐名。
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一带,
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还有一些在台湾地区
出自九姓
仇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为“九”,商朝末年,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为仇姓。
出自仇牧姓氏
仇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据《元和姓纂》载,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此支仇氏望出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出自侯姓所改
据《魏书》载,南北朝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此支仇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迁徙分布
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仇姓出自子姓。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叫仇牧,传说是上古时候九吾氏的后代(亦说仇姓就是由九吾姓变化而来的),他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的,称为仇氏。
07吴姓史源流
一 山川氏族篇
(三)天虞山吴岳
08吴姓史源流
中国百家姓中,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吴姓被列为前十大姓,吴姓居第十,约3000多万人。据考证,国内外很多吴姓系东汉开国元勋、二十八宿之一南阳吴汉的后裔。
(一)泰伯之前
吴姓的先祖,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吴氏族。据《路史·国名纪》记载,炎帝之臣吴权,可见吴人在炎帝时就是强大氏族。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黄帝的母亲名叫吴枢,可见吴人与黄帝族系关系之密切。
高阳氏颛顼时有火神祝融的名叫吴回,死后人们尊奉他为“朱天菩萨”。
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喾的元配妻子姜嫄,姜嫄生弃。被舜任命为掌管农事的稷官,史称“后稷”,后世被中华民族尊为农神。弃生子不窋,继续做夏朝的农官。
太康时政治腐败,废农官,不窋逃亡到西北戌狄部落,其孙公刘执掌该族后,注重农耕,公刘子庆节继承父权,以豳地时常遭受戌狄的骚扰和侵犯,古公亶父带族人迁徙到岐山麓下的周原居信,建立的国家称周王国,三公称周太伯。在吴族谱中,尊古为近祖。
吴氏远祖世系表: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古公亶父)-太伯
始祖讳太伯,又泰伯,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山始祖。周太王古公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
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径3米,墓顶填黄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华表上雕威武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亭堂,建于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有齐彦槐书的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同天辟一杯万古江南”。
泰伯庙:又名至德寺,为纪念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唐代诗人陆龟蒙《和泰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评《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二)泰伯与季札(仲雍裔在苏南至齐鲁晋)
古公亶父生子三,长子泰伯,为姬姓吴氏的开山始祖;次子仲雍,为姬姓吴氏的传代始祖;少子季历,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泰伯和仲雍三让王位与季历,在今无锡梅里建立了勾吴国。灭商后,周武王正式分封仲雍的后代周章为吴国国君,子爵。历13君400余年,于周简王元年(前585年),仲雍的第十九代孙寿梦继承父亲吴去齐的君位,并正式称王。
一世讳仲雍,吴氏传代始祖,周太王古公次子。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寿92岁,娶万氏,葬虞山。子二:季简、居简
仲雍墓在江苏常熟西北的虞山,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间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先题的四字牌“南国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四世讳周章,叔达长子。生于殷帝乙十十二年辛卯,娶林氏。 子一:熊遂
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任荆蛮句吴的首领,武王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开氏始祖。
寿梦去世后,吴国又出现了第二次让位风波。寿梦的第四子季札不按照“兄终弟及”的继位旧法,有意将王位传给侄儿,结果引发了吴王室一场兄弟相残的内乱。专诸剌杀吴王僚,阖庐当上吴王。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国力逐渐强盛,威震天下。后在对越的战斗中,越人灵姑浮用戈击伤吴王阖庐脚趾,吴王伤发而溘然长逝。传位其子夫差,后因中范蠡之计,吴国灭亡。
十九世讳季札:寿梦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前576)四月十八日,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前485),葬于江苏武进亲七十里申浦之西,娶颜氏。子五:吴常、征生、重道、木熹、子玉。今日吴氏、延氏、延陵氏的开氏始祖
季子庙有五处:江阴申港、丹阳延陵镇西九里庙、常州三处,今存丹阳延陵镇西九里庙。
夫差的新太子叫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秦汉以来的婺源、鄱阳吴氏,就是吴鸿的后裔。歙州吴氏,他们也以吴王诸樊为始祖。歙州吴氏后来又分衍出吴鸿在江西的后裔:江西南昌吴氏、江西德兴建节(楼下)吴氏等分支。
吴楚相争,寿梦五子蹶由入楚,蹶由有子申在楚为司马。在秦楚之争时,申携家入黄山山区,由徽州(鄣郡)休宁入浮梁瑶里。
吴鸿是夫差之子,夫差是诸樊嫡长孙。申子为寿梦五子蹶由之子。可见婺源、鄱阳吴氏与季札后裔延陵吴氏同宗异支。吴申在江西的后裔,还有(鸟木阝)阳山下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支。
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家族,原居始封地在延陵。吴季札有五子,长子早逝,葬于山东。季札长孙叫吴濮婪,吴国灭亡之际,吴濮婪携老母顾氏、妻仇氏,与一何姓至安徽歙县,其后家人一起逃难到五湖。初至包山销夏湾,不久迁于东洞庭武峰山(也叫虎山)之南。为了躲避越人的迫害,吴濮婪隐姓埋名,改姓濮氏。从此,吴濮婪一支,世世代代隐居在这荒山野岭之中,不与外界通消息。濮何二家,隐居世外桃源中,渔樵耕读,不为外人知晓。吴濮婪生子濮午,生女濮秀。吴何二家,世代结为婚姻。吴家虽改姓濮氏,但他们并没有忘记本族祖先,当初吴何二家逃来太湖,便在濮公山下结一草庐,名叫濮公庵,供奉祖先季札神主。南宋时改为延陵季子祠。吴濮婪一支,千多年来绵绵不绝,后至南宋时又恢复吴姓。
次子吴征生一支最发达。国破家亡后,吴征生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为妻,生一子,取名启蕃。启蕃之意,当是立志复兴吴国。只可惜吴征生一生复兴无望,最后客死他乡,葬在齐国葵丘(即今山东淄博市)。 其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因而家室又迁到山东曲阜。他死后也葬在此。启蕃的儿子叫吴诩,弃政学文,在孔子弟子颜高门下学习儒家学说,颇有名于当时。吴诩去世后葬在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吴诩娶田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吴暨,次子吴售。吴暨一支,后代散居齐鲁之间。吴售娶石作氏,生三子:(王卢)、庸、裔。吴庸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亡到晋国,去世后葬在山西翼城。这样,吴征生后裔的一支又自山东迁到山西。吴庸在山西生了两个儿子:吴勾余和吴樟。吴勾余生子叫厥由,与先祖辈季札的五弟同名。吴勾余葬在绛邑(今山西翼城东)。吴厥由的一个儿子叫吴申。到吴申这一代,家族又南迁到楚国。吴申还颇有出息,在楚国官任大司马的高职。当时战国诸侯争霸已接近尾声,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定局。吴申见楚国必亡,于是急流勇退,携带妻儿老母,自楚国南渡长江,隐居在江西庐山。终日以山水诗酒自娱。吴申在这里调教抚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吴芮,次子吴莛。吴芮不负祖先,重振宗族的家声,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沙王。
吴申是吴征生一支还是吴蹶由一支?值得商榷!盛名之下,诱而攀附。
在季札当时尚存的四位公子中,独有四子吴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丹阳吴氏宗支录》记载,吴子玉生了两个儿子,吴忠和吴恕。后代绵远悠长,子孙昌盛发达,世世代代族居延陵。
(三)吴芮(吴芮在番阳-衡山王(黄岗)-长沙王(临湘)吴芮裔在湖南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吴芮去世后400余年,孙权大破长沙,有人挖毁吴芮的墓冢,取棺木用作孙坚庙的材料。打开棺木一看,衣服容貌鲜艳如新,掘墓者大为奇怪。后来发墓人在寿舂见到南蛮校卫吴纲,又大吃一惊:这吴纲身材容貌竟与棺中吴芮酷似无异。一问,吴纲竟是吴芮的第16代孙。这一奇事,《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都有记载。
据顺治五年抄本《蓝湖吴氏家谱》记载,长沙文王吴芮生了6子:嫡长子吴臣,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五子吴元,六子吴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吴芮嫡长子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
吴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居临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吴右,见《汉书·吴芮传》。但《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为一人。吴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吴回死后,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差、吴传。
吴差,《异姓诸侯王表》写作"吴产",即同一人。公元前178年,长沙共王吴若去世后,吴差继位为第5代长沙王,居临湘。吴差做长沙王22年后,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临湘,谥号为"靖王"。长沙靖王吴差没有儿子,因而长沙国被废除。
吴芮的次子吴郢,初任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被封为义陵侯,食邑1500户。义陵,即今湖南省溆浦县。吴郢做义陵侯两年,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去世。汉惠帝四年(公元前 191年),吴郢之子吴重嗣封为第2代义陵侯,在位10年,于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去世。义陵侯吴重无子,绝嗣。
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为其父长沙王的功德而被封为便侯,食邑2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永兴县。吴浅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谥为"顷侯"。便顷侯生子吴信,孝文帝后元七年 (公元前157年)嗣封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谥为"共侯"。便共侯吴信生子吴广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袭封为第3代便侯。便侯吴广志生吴千秋,孙嗣第4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之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废除。吴千秋迁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至此,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这一支后裔从湖南永兴一带向北远迁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长沙王吴芮第四子吴阳,(《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作"吴汤"。)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为沅陵侯。沅陵侯国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南。吴阳做沅陵侯25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谥号"顷侯"。沅陵顷侯吴阳生的一个儿子叫吴福,于公元前162年袭封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去世,世谥号"顷侯"。吴福的儿子叫吴周,于公元前145年嗣封成为第3代沅陵侯,去世后谥为"哀侯"。沅陵哀侯吴周也无子,他去世后侯国被废除。
长沙王吴芮家族,5人封王,9人封侯,在汉初荣极一时。但家族虽尊荣显贵,子孙人丁却不大兴旺。在吴芮6子中,其他几支均传至三五代便告终结,独有第3子吴浅家族一支,绵绵不绝,但到第5代以后,也离开湖南,北迁中原。
(四)吴汉(吴汉在南阳-枣阳-广平忠侯,吴汉裔在河南)
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长沙王吴芮的第6代孙便侯吴千秋被免除封爵后,被迫从湖南迁居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吴千秋的儿子见于族谱记载有两个。大概是忧虑吴芮后裔人丁不旺,祈祷上天保佑家族繁昌之意,吴千秋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叫吴衍陵、吴胤陵。一个"衍"字,一个"胤"字,寄与了无限的希望。上天终于没有辜负这一支吴氏家族,自北迁中原后,吴芮后代子孙果然逐渐人丁兴旺起来。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吴衍陵娶妻刘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吴全,次子吴介。吴全一支,又自山西东迁到毫(今河南商丘县西南)。吴全娶冉参之女为妻,生的儿子叫吴隆。吴隆与妻端木氏生的两个儿子是:-长子吴复兴,次子吴复奇。复兴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希望家族复兴。果然,他的这一支后裔,不久便又复兴起整个吴姓的声威。吴复兴自毫迁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去世后葬在宛(在南阳)。吴复兴的儿子吴章,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尚书》学教授,为人刚直不阿,不幸被王莽害死,也葬在宛。吴章生育了四个儿子:长子吴尉、次子吴汉、三子吴翕、四子吴演。传到吴汉这一代,家族因吴汉的功业而昌盛一时。
吴汉官拜大司马,去世后被谥忠侯,史称"广平忠侯"。吴汉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吴成。次子吴国,都封侯。
吴成在广平忠侯吴汉去世后,以长子身份嗣封为第二代广平侯。不久为家奴杀害,谥为"哀侯"。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吴成死后,广平侯国被一分为三。
广平哀侯吴成生了4个儿子:长子吴旦,次子吴吁,三子吴宣,四子吴昕。
吴旦,《水经·濯水注》写作"吴且",系字形相近至误。建武二十八年广平侯国废除后,改封吴旦为濯阳侯(濯阳在今河南遂平县),以奉吴汉之祀。濯阳侯吴旦去世后,无子,国除。
吴盱是吴成次子,《水经·沔水注》写作"吴财",与《汉书》异。建成二十八年,吴盱被封为筑阳侯(筑阳在今湖北谷城县)。建初八年(公元 83年),因长兄吴旦死后无子,于是朝廷徙封筑阳侯吴盱为平春侯(平春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以奉吴汉之祀。
平春侯吴盱生子名叫吴胜,族谱作"吴如胜"。吴盱去世后,吴胜嗣封为第2代平春侯。吴如胜在世时,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的吴姓族谱,是吴姓族史上的一大盛举。
谱载吴胜生有2子:长子吴允佐,次子吴允承。
吴汉的次子叫吴国,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被封为新蔡侯(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后裔繁衍不详。
吴汉的哥哥吴尉,也是光武帝刘秀的一员猛将。在跟随刘秀打天下时英勇战死。刘秀对他也格外关照,封吴尉的儿子吴彤为安阳侯(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南)。子孙也兴旺发达。
吴汉的弟弟吴翕,因哥哥的功荫被封为褒亲侯。吴翕之子吴安国,封侯,迁居江东。
吴汉四弟吴演,封大将军,生子吴丹。吴丹绝传。
东汉一朝,大司马吴汉一家,封侯者达十令人之多。在当时整个吴姓中,以这一支最为显贵、最兴旺发达。季札后裔吴征生一支,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兴衰坎坷,又回归了吴郡。
永兴二年(公元153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胜以家传《世系》进呈,汉桓帝审阅确认后,拍案称好,命太尉黄琼等议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徙往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主持吴姓始祖太伯庙祀。这在吴姓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吴姓宗族得到朝廷的重视,皇帝的亲自过问,太伯庙的官修,标志着吴姓宗族的复兴和繁荣昌盛。至此,季札后裔吴征生一支,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兴衰坎坷,又回归(四)到吴姓的故土--江苏吴郡。
(五)回归吴姓的故土江苏吴郡(吴汉裔在吴郡)《山阴州山吴氏族谱》
吴允承去世后,葬在姑苏(今苏州市),诏谥"文孝侯",所以谱又称"奉祀文孝侯吴允承"。允承的一个儿子吴偳(倘),袭封奉祀侯,继续主持苏州太伯庙祀。去世后葬在苏州,赐谥为"良侯",族谱称"奉祀良侯吴偳"。吴偳家族到魏晋时,仍兴盛不衰。
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吴允承之子奉祀侯吴偳(妁)早逝,留下两子两女。长子吴熊庆继承父业,留居吴郡。次子吴景和两个姐姐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投奔亲戚。吴氏姐弟少年寄人篱下,历经生活艰辛之苦。吴氏两姐妹由于出自名门之后,如花似玉,德才兼备,远近闻名。
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县)人孙坚当时才20岁,在当地做官,很有势力。他慕名前去求婚,吴家亲戚嫌孙坚粗鲁、狡诈,不答应这门亲事。孙坚遭到拒绝后既羞惭又气恼,他扬言要报复。吴景的大姐姐怕连累亲戚就劝说:"不要因为我一人而拖累大家,如果那人不好,就怪我命运不好吧。"这样吴家大女儿就嫁给了孙坚,史称吴皇后,后来她的妹妹做了孙坚之妾。谁料孙坚日后竟发达起来,后官至破虏将军,领豫州牧,成了东汉末年的一大军事割据势力。吴夫人先后为孙坚生了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妹妹为其生了孙郎、孙仁两兄妹。孙权则继承父兄打下的基业,成了一代帝王,建立了东吴政权,与魏、蜀鼎分天下。公元202年吴夫人去世,与丈夫孙坚合葬于高陵(今江苏丹阳县境内),后尊为武烈皇后。
吴景,少时与两个姐姐相依为命,因而深得孙策、孙权兄弟的敬重,他官至丹阳太守,封扬武将军,为孙吴政权屡建战功。吴景去世后,其长子吴奋继续被孙权重用,封为吴郡都督,统兵镇守东方,后封为新亭侯。吴奋死后,其子吴安袭爵,吴安之时,孙权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四子孙霸封为鲁王,他与太子争宠。吴安和东吴一些大臣依附鲁王孙霸,图谋杀害太子。事情败露后,吴安随鲁王孙霸一同被孙权赐死,吴景长子一支至此绝传。吴景次子吴祺被孙权封为都亭侯,死后,子吴纂袭封,吴纂娶东汉都亭侯滕胤之女为妻。孙权死时遗命滕胤、诸葛恪辅佐幼主,吴纂岳父成了东吴顾命大臣。后来孙坚之弟孙静的曾孙孙峻、孙琳兄弟弄权,杀害了滕胤、诸葛恪,诬陷其谋反。吴纂一家受株连而遇害。至此吴郡吴氏只剩下吴妁长子吴熊庆这一支了。
吴熊庆自幼聪明过人,被时人誉为神童。吴妁死后,吴熊庆即以长子身份留居吴郡,顶立吴氏门户。孙权称帝后,尊封大舅吴熊庆为太傅、吴郡公。这支吴氏在东吴四代被封侯,以国戚、先贤后裔风光于世,直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吴熊庆四世孙嗣贤侯吴之则遇害,这支吴氏才退隐于民间。半个世纪后,东晋王朝建立,江浙一带又成为统治中心。公元323年,晋明帝追封古先贤后裔,吴之则之孙吴皋益被封为昭衍公,这支吴氏又重新肇显于世。尤其是吴皋益长子吴佶因娶晋明帝穆皇后之妹庾氏为妻,与皇帝结为亲戚而官运亨通。吴佶在东晋出任高官中书令,后又被封为渤国公。吴佶共生七子,后世人丁兴旺,数代得以封侯拜爵。东晋末年,其四世嫡孙镇北将军吴豫,在与北魏的战争中阵亡,其孀妻刘氏携幼子吴戢迁徙到暨阳 (今江苏江阴县)。吴戢一支在暨阳定居六代,历宋齐两朝,其间有子孙出仕为官,名见于正史记载。到吴戢六世孙吴(木+谬-讠)时,又迁居武昌郡的汉阳山。吴(木+谬-讠)是吴季扎第四十一代孙,南齐时人。他迁居汉阳山后,隐居不仕,以耕读传家,其子孙兴旺数百年而不绝,成为当地望族,世称武昌吴氏。后来,武昌郡也成为晚唐吴姓的七大郡望之一。
吴(木+谬-讠)生有二子,其中以长子吴盾一支较为兴旺。吴盾在南朝梁武帝时,官任大司马、侍中等要职,陈霸先起兵灭梁时战死。吴盾死后,得到朝廷追封,被诏葬于今湖北江陵,并建祠祭祀。吴盾家室因而从武昌汉阳山迁居江陵,吴盾这一支吴氏历南朝后期战乱,至隋唐两代,其裔孙都曾入仕为官。其中吴盾曾孙吴若远,字伯高,唐太宗时考中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之职。吴若远对吴氏最大的贡献,是在其先祖吴胜修撰的家谱基础上,编撰了完整的《吴氏正宗族谱》。至此,吴氏正宗的迁徙流变的历史才清晰可鉴,有史可考。据吴氏家谱记载,吴若远之子吴世伟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平乐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新封侯。吴世伟生有二子,长子吴佐、次子吴兢。次子吴兢迁居汴州仪,后来成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吴佐之子吴可博唐玄宗天宅年间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仆射,成为唐朝显赫一时的政要,赐封为渤海郡公。吴可博死后,其长子吴舜咨凭借父荫当上了山阴令。其家室迁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后代子孙繁衍成山阴吴氏。
山阴吴氏以诗书传家,出了不少文人雅士。其中就有吴舜洛长子吴翥,他生性淡泊,看轻仕途,定居山阴,潜心著书立说。著有《山阴集》、《闲情集》、《招云集》传世,从以上书名可看出吴翥寄情于山间、白云的高雅志趣。唐武宗年间,当地政府多次请他出山做官,均被其拒绝。地方官后来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连唐武宗都很钦佩其清高气节,赐号他为"文简先生"。吴翥作为山间文士被当朝皇帝赐名成为一时美谈。吴翥长子吴融也是文人,称得上唐后期著名的文学家。《旧唐书》记载,吴融自幼勤奋读书,后中进士,做了韦昭度的书记官(即幕僚之类的官)。他的文章洒脱而华丽,因而常常恃才傲物。一次韦昭度讥笑他写的文章不好,吴融公然反驳:"此自是吴家文字,非老夫攻之乃意。"此后,吴融文章以"吴家文字"为号成为文坛美谈。吴融先后历任著作郎、侍御史、户部侍郎、翰林之职,后裔兴旺。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吴融生有主子,繁衍成为山阴吴氏的三大分支,这三支吴氏后来又分迁各地。其中,吴融次子吴元睿迁回祖籍江陵,此距其先祖吴盾(季扎 42代孙)诏葬江陵大约有三百余年历史。三子吴少颠一支迁回诸暨 (今浙江诸暨县)。吴融长子吴元三,字若虚,官至翰林院修撰,他娶唐宗室之女为妻,生有三子。其长子吴彬,字文郁,封骠骑将军,家居陕西咸阳,后又迁回吴郡虞山。至此,季扎次子吴征生后裔经一千余年辗转流徙,到公元 10世纪,由季扎53代孙吴彬回迁到其直系先祖吴季扎始封之地--古延陵。
吴元三次子吴彪一支也迁回江苏无锡古吴国旧地,主持吴姓始祖吴太伯庙祀,成为无锡吴氏主宗。无锡吴氏后来又分衍出六合、高邮、晋陵、邗里、新塘等众多的吴姓分支,到宋元以后,构成延陵吴氏的主干。
秦汉时段仲雍、吴芮、吴汉裔分布
泰伯仲雍无锡苏州吴氏主宗(吴语)
季札延陵(丹阳)江阴吴氏正宗(吴语)
仲雍常熟-吴鸿婺源县、德兴市(徽语)
蹶由浮梁(徽语)。徽州区番阳(赣语)。
吴汉裔吴允佐(谷城)吴允承(苏州)
吴姓族谱在吴如胜笔下为何有所变动?
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71位。
裘姓得姓始祖:裘侯。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被封于裘邑(在今河南省东北部),时人称其为裘侯。其后世子孙便以居住地为姓,遂成裘氏。故裘氏后人尊裘侯为裘姓的得姓始祖。
1基本介绍编辑
裘[裘、求,读音作qiú(ㄑㄧㄡˊ)]
2姓氏源流编辑
裘(Qiú)姓来源有: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大夫仇牧,属于避难以先祖名字谐音为氏。据典籍《广韵》中注裘氏“本仇氏,避雠改裘。望出渤海”。这在史籍《姓源》中亦注有:“宋大夫仇牧之后,望出南阳(今河南沁阳)。又后魏仇洛齐本姓侯,改姓仇。见《魏书》。”仇牧,为著名的宋国大夫。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子捷十年,公元前682年),在“南宫之乱”中被南宫万所杀。仇牧之子仇仲当时奔往宋国的附庸萧国。次年,宋桓公子御说立,诛南宫万,将为仇牧立后。当时萧国大夫推荐仇仲入朝为大夫,但仇仲不愿再做官,遂隐居于今河南沁阳一带,并改姓为裘氏,故裘氏奉仇仲为始祖,仍尊称为仲子。仲子的第十六世孙裘寿为西汉中郎将,其子裘法仁以文学起家,汉武帝、汉昭帝时曾出任华阴县令,后世居渤海,遂以渤海为地望。仲子的第二十五世孙裘睿,在晋朝“八王之乱”后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后隐居于浙江金华一带,逐渐形成了浙江裘氏大宗。
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修纂的浙江嵊州甘霖镇求家村《求氏宗谱》记载:“宋仇牧之后,子孙避难改仇为裘,居山东青州,始祖裘恭为车骑将军,因触怒汉明帝,被贬为民,谕‘裘’去‘衣’,改姓‘求’。于是裘恭离山东隐浙江青田,转隐会稽剡南山,最后扶母携幼入剡(今浙江嵊州、新昌)定居。”在新昌《剡南求氏宗谱》中,亦记载有汉裘恭改姓为“求”的相似说法。今除嵊州外,浙江的绍兴、新昌等地亦有求氏族人分布。会稽义门裘氏一脉,瓜瓞绵延,繁荣昌盛,故裘氏向有“渤海震家声,会稽世泽长”之称誉。
子姓仇氏、裘氏、求氏三支同宗同源。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食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候,卫国有一位大夫名叫食,他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夏邑),称裘侯,其后世子孙便以居住地为姓,遂成裘氏一族。故裘氏后人尊裘侯为裘氏的得姓始祖,史称裘氏正宗。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官名为司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裘,又名裘官,专职负责制作皮质。在典籍《周礼·天官·司裘》中记载:“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季秋献功裘。救寒莫如重裘。”古时候中原地区冬季十分寒冷,王室宫廷里面保存了大量的皮裘衣裳。周王朝为了便于管理这些衣裳,设立了一种官职叫作司裘,专门司职宫廷衣裳制造、等级鉴定、库藏保管、论功行赏等方面的工作。
在这些司裘、裘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裘氏,成为裘氏的另一支主源。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菟裘,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菟裘,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名,在今山东省泰山南部的梁父山脚下,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在史籍《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记载:“隐公,使营菟裘,曰吾将老焉。”指的就是鲁隐公姬息姑(公元前722~前712年在位)曾想归老于菟裘。鲁隐公是鲁惠公姬弗涅的庶子,非嫡出,按照鲁隐公先祖周公旦所制定的周朝礼法,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只因鲁惠公逝世时太子姬允(后来的鲁桓公)还太小,于是由鲁隐公上台摄政,等太子长大成人之后,必须要把政权还给太子。因此,鲁隐公能够成为鲁国君主,实属过渡性质,一如他的祖先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历史。鲁隐公在位十年,一直担心自己的君位不稳,很早就萌发了引退以求安的想法,因此曾大力营造菟裘,建有菟裘城,想以后在菟裘养老。菟裘后成为一个小小的方国,一直依附于鲁国,史称菟裘国。菟裘城遗址在今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
居于菟裘城之鲁国军民,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菟裘氏、裘城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裘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官吏裘骑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裘骑都尉,是清朝时期八旗军制中的一种官位,为隆冬季节专职司察满清皇帝狩猎地以及边境的骑兵统领,通常由正白旗属下负责担当。在满洲正白旗中,有一名叫格济勒·伊巴罕的锡伯族人。格济勒氏,亦称葛济勒氏,满语为Gejile Hala,汉义“捕鸟笼的木框”,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承袭伯父格济勒·书裘骑都尉世职,仕至盛京将军、正白旗前锋统领,后因功加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等云骑尉。其子格济勒·苏克则承袭裘骑都尉世职。
在格济勒·苏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世袭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满族裘氏。
3迁徙分布编辑
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一位门阀,当今裘氏人口约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75%左右。
春秋时候,卫国有一位大夫叫作食,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夏邑)。他的后代以封地的名为姓氏,成为今天裘氏的一支重要来源。
在古代,裘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渤海。渤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裘氏族人在中国许多地方均有居住,如北京,上海之松江,浙江永康,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太原、大同、运城,浙江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
裘氏人口并不多,却分布广泛,尤以浙江、江苏为多,这两省裘氏人口约占中国裘氏人口的60%以上。
一、姓氏源流
仇(Qi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九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九,商末,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为仇姓。
2、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据《元和姓纂》载,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此支仇氏望出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3、出自侯姓所改。据《魏书》载,南北朝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此支仇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仇姓始祖:仇牧。仇姓是3000年前宋国大夫仇牧的后裔。据《元和姓纂》上有此记载。仇牧系出仇吾氏,夏诸侯在商为仇国,纣杀仇侯,其后为仇氏。仇姓的始祖仇牧,是当时的南阳人。古代的南阳,即现在属河南省南阳县。所以说中国姓仇的人,起源于河南,然后才逐渐繁衍到全国各地。仇牧是我国忠义传统的最佳楷模。《左传》介绍说,仇牧是春秋时期宋泯公的大夫,后来宋万要杀泯公,他急忙前往救主,可惜已迟,在宫门正遇宋万,创新手持长剑,口出叱声,扑杀那个弑君的国贼,可惜寡不敌众,终遭杀害。故仇氏后人奉仇牧为仇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仇姓出自子姓。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叫仇牧,传说是上古时候九吾氏的后代(亦说仇姓就是由九吾姓变化而来的),他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的,称为仇氏。
三、历史名人
仇览:汉桓帝延熹年间河南考城人,字季智,高节懿行,备受后世景仰。他当蒲亭长时,村中有一人叫陈元,独自与母亲同住。一曰,这位母亲来见仇览,控告她的儿子陈元不孝,仇览却很惊讶的说:“我不久前才经过你们家,看到陈元把房子整理得很整齐,田地也能按时耕耘,想必是个勤奋的人,我觉得他不会是恶人,一定是因为没有人教育他!你守寡又辛苦的抚养他,现在年老了,正是要依靠儿子,何必为一时的争吵愤怒,而陷你的儿子为不孝之人呢?”陈元的母亲听了,感动得泪流满面而回去。不久,仇览亲自到陈元家,与其母子一起吃饭,告诉陈元如何行孝,并说明孝顺而感得的福报,及不孝的过失。陈元后来竟然成为一个孝子。
仇台:东汉人,笃于仁信。人多归附,居于东海之滨,以“百家济海”之故,建国号百济,遂为百济国王,一度为东邑强国。
仇博:宋代名人,字彦文,新安人。他聪颖博学,13岁时作的《至乐堂记》,得到文坛领袖苏轼的称赞,叹曰“后生可畏”。
仇远:元代儒学教授、诗人、词人。字仁近(1247-1328以后),号近村,又号山村(或山村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著有诗集《金渊集》、诗文集《山村遗集》等,与白斑齐名。
仇英:明朝著名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省)人。提起“仇十洲”(仇英)的大名,只要对国画略有涉及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他是我国画坛上的“明代四大家”之一,善于临摹宋、元名笔。其笔下的人物、鸟兽、山水、楼观、旗辇、车容之类,无一不秀雅鲜丽。他画的仕女,神采生动,被誉为明时工笔之杰。因此,数百年来仇十洲的每一幅作品,人们几乎都奉为瑰宝,争相收藏。
仇养蒙:明代孝子,富平人。万历间岁歉,以粟奉亲,与妻糟糠。年八十,犹指亲墓洒泣如孺子。
仇时济:明代宿州吏目,长治人。五世同居,欢染无间。尝与弟时茂作《仇家范》,以为世守。
仇兆鳌:清代名士,字沧柱,自号章溪老叟。《杜诗详注》是他以二十多年的时间编著成的书,他对这部书,用力甚勤。其网罗之广,引证之博,几乎包括了他以前的一切著作,是一部具有集注集评性质的鸿篇巨制。现在仇姓人还是蛮多的~
仇姓
出自九姓
仇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为“九”,商朝末年,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为仇姓。
出自仇牧姓氏
仇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据《元和姓纂》载,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此支仇氏望出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出自侯姓所改
据《魏书》载,南北朝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此支仇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仇牧。
仇字演变
仇姓是3000年前宋国大夫仇牧的后裔。据《元和姓纂》上有此记载。仇牧系出仇吾氏,夏诸侯在商为仇国,纣杀仇侯,其后为仇氏。仇姓的始祖仇牧,是当时的南阳人。古代的南阳,即现在属河南省南阳县。所以说中国姓仇的人,起源于河南,然后才逐渐繁衍到全国各地。仇牧是我国忠义传统的最佳楷模。《左传》介绍说,仇牧是春秋时期宋泯公的大夫,后来宋万要杀泯公,他急忙前往救主,可惜已迟,在宫门正遇宋万,创新手持长剑,口出叱声,扑杀那个弑君的国贼,可惜寡不敌众,终遭杀害。故仇氏后人奉仇牧为仇姓的始祖。
2020到山西看古迹,给你不一样的惊喜(三)
本文2023-11-30 12:22: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