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2收藏

裴氏家谱,第1张

裴氏家谱 (申请加精) 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晋傅畅有《裴氏家记》。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隋书·经籍志》)。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梁

书·裴子野传》)。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北朝高齐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志》)。《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10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

唐代谱牒,号称最为兴盛。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旧唐书·经籍志》)。

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适应门阀制度的谱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谱牒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家谱由官撰转变为民修(私修);由通国谱、州郡谱转为单一宗族谱;谱书体例由重世系转为全面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家谱由唐以前图书的一个类目,到宋代以后从图书类目中消失。然而,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长盛不衰,积累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裴姓后人对于家谱的修撰十分重视,留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现在以收藏单位为线索,介绍已知海内外裴姓家谱收藏情况。

山西闻喜河东裴氏研究会:1991年我去考察时,他们收藏了金、明、清时的裴姓家谱共10种,其中石质家谱2种。

家谱文件

裴姓家谱文献目录

1.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谱碑》。碑石高 269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碑额题为“裴氏相公家谱之碑”。碑文前为《闻喜裴氏家谱序》末署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碑文为《裴氏家谱》。署名为“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裴滔为唐人。文中说:“自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魏、周、隋、唐,历一十二朝,皆采于史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谱!全谱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进行编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认。此碑现藏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2.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谱》。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东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灏《泽州裴氏序》称:“又按逊山公(窠)谱序,伯兄吾山公获闻喜裴氏成化间抄谱刻之,续刻泽州新谱于后。”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确曾修成闻喜裴氏家谱。

3.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泽州裴氏家谱》,手抄本。《泽州裴氏家谱》合抄于《太原裴氏》之后,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吴兴陆昆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灏序。从以上序跋中,我们可以了解泽州裴氏修谱的过程。

4。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谱》,手抄本。河东裴氏东眷自一代裴盖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闻喜迁新安,为新安裴氏。至五十一代进入清朝,裴九章为顺治己亥科进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试。新安谱记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于康熙年间。

5.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凤翥编纂《裴氏世牒》 4卷,乾隆时坊刻本。序跋六篇:参加编写的翟风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于康熙五年;安世鼎、邝奕垣各一篇,作于康熙七年;裴绍文一篇,作于乾隆十八年。本谱体例严谨,第 1卷为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茔墓、制命;第2卷为列传、女传;第3卷为奏议、杂文、诗、赋、表启书序;第4卷为碑文、诗、事录。

6.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汇辑《裴氏世谱》12卷。《裴氏世谱》与《裴氏世牒》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世谱》首卷列“协修姓氏”:原纂:翟凤翥;原订:朱裴;重刊:裴宗锡;续刊重阅:裴正文。《世谱》的序文共七篇:有从《世牒》中移置来的翟凤翥、朱裴、邝奕垣三序;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长白高晋、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刘锡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世谱》又录跋、后序七篇:裴章美的、康熙五年 (公元1666年)裴之英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的、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余杭严锡绶的和裴宗锡的、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益都李文藻的和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正文的。《裴氏世谱》是裴摔度、裴宗锡、裴正文祖孙三代费时80年的精心之作。江西巡抚、左都御史裴摔度于康熙年间将《世牒》4卷扩展为《世谱》12卷,然未及梓。安徽、贵州、云南巡抚裴宗锡继承父志,又对《世谱》加以补充,但未能印制成书。中宪大夫裴正文继承父祖事业,又对《世谱》加以增补重辑,又得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据以增广世系,遂成全帙。今本《裴氏世谱》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页有“咸丰戊午桂月增修,光禄祠藏板”字样。《世谱》将《世牒》4卷扩充为12卷,体例没有变化,内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时代的浩大规模以及后嗣的赓续不绝,成为一部历史感很强的裴氏总谱。

7.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灏修《河东裴氏新谱》, 抄本。裴志灏,字汉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宁国府同知,曾参加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新谱》共10册: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1册);曲沃制命、奏议(1册)、曲沃家传、列女、志表(1册)、艺文上下(2册)、曲沃艺文上下(3册),但没有总目录,各册也没有总序次,与《世谱》相比,尚缺源流、庙茔、官品、封爵等内容。《河东裴氏新谱》以记明清时代曲沃裴氏历史为特色。清代裴姓以曲沃裴氏最为发达,《世谱》和《新谱》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8.明末清初裴希度补辑的《太原裴氏家谱》,手抄本。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继承父志,修辑家乘,完成了世系表、传记、诰制、行状、志铭。清康熙元年(公元 1662年),他又补辑了家语、杂记,而后刊刻。现存谱序和世系表部分。

9。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撰《河北永年临洺关裴氏宗谱》。临洺关裴氏是明末李白成起义军经过临汾时,临汾裴氏从乔李镇迁至河北永年后形成的。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修谱时,已至十世。

10.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组成,碑石高242厘米,宽80厘米,厚21.5厘米,座高34厘米。蔚为壮观。现存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谱的序。作者署名“唐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因此碑所记裴姓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这个署名也是借用的。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经综合文献资料重新整理而成的,为河东裴氏自发源至宋明时期最为系统完整的一份族谱。它列东眷裴自汉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碑文长达1.3万余字,如此宏大壮观的石质家谱,世所罕见。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

12133[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册。

12134[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裴绍义续纂。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12135[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清)裴摔度汇辑,清乾隆间修,嘉庆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册。

12136[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肇经堂刻本,8册。 12137[江苏]泗阳县裴氏宗谱4卷,(民国)裴廷英经管,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绿野堂刊本。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3)。

12138[江苏]阜宁裴氏宗谱1卷,(清)裴荫森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长沙刻本。江苏镇江市博。

12139[江苏丹阳]云阳裴氏宗谱18卷首1卷,(清)裴国治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绿野堂木活字本,8册。美国。

12140[江苏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清)裴(王介)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绿野堂活字本,8圩,吉林大学。 12141[江苏武进]东安裴氏宗谱16卷,(清)裴景圣主修,裴世纶编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图(存卷1、2、6—8、10、13—16)。

12142[浙江常山]裴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1卷,(清)裴光晋八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存卷首1、4)。 12143[浙江常山]裴氏宗谱5卷,首1卷,(清)黄飞鹏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阁底乡江家四村(存卷首1、2)。 12144[安徽黟县]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清)裴有耀修,裴元荣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刊本,北图、南京博。

12145[江西]南丰裴氏宗谱3卷,民国25年(公元 1936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

12146[河南]固始裴氏宗谱12卷,(民国)裴吉煜等纂修,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绿野堂活字本。北图,河南固始县档。

12147[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8卷,(清)裴中笏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支堂活字本,18册。北图,河北大学。 12148 裴氏族谱2卷,明万历刊本,2册。美国。

12149 裴氏世谱,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刊本,10册。美国。

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

裴氏世谱12卷首末各1卷,(清)裴摔度纂修,嘉庆十年刻本,10册,873页4W,285—5。

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纂修,光绪六年肇经堂刻本,8册,770页4W,285—6—7。

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7卷,末1卷,(清)裴焕春等修,宣统二年刻本,18册,1284页,19×,569—2。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王鸣鹤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裴塔裴氏宗谱20卷:(清)裴淑贞等主修、裴人书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绿野堂木活字本。9册,存卷1、2、4—10。唐末有从矩者,自闻喜迁江苏宜兴铜官。始迁视积四,从矩十六世孙,再迁邑之裴塔。卷1、2序、像赞、源流、簪缨录、系图,卷4至8系图、世表,卷9、10艺文。有清翟凤翥、周秉钧、周家楣序。馆藏:1826。

云阳裴氏城分重修宗谱:13卷,裴汝曾等主纂,裴以珍等汇纂。民国20年(公元193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10册,十一修本。参见清裴淑贞修《裴塔裴氏宗谱》条目。一世祖希祖,谱称乃从矩裔孙,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十三世学易,明末清初复徙邑城。卷1谱序、源流、外纪,遗像;卷2家训,卷3、4礼,卷5、6系图、世系、行序雁行,卷6至9世表,卷10 12传赞、行实、寿序、祠图、墓图,卷13公产、仪注、名氏录、跋。有明唐顺之文、赞。馆藏:JP256;又一部JP256-1,10册;又一部925677-86,10册。

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修。清康熙七年(公元 668年)刻本,4册,存卷1、2。始祖遵,东汉时自云中徙居安邑,遵曾孙晔,徙闻喜东50里裴柏。晔孙四:潜、绾,居闻喜,称中眷;辑燕,称东眷;徽仕凉,称西眷。是后子孙散居稷山、临晋、济阴、汾州、襄阳等地。是谱辑录闻喜裴氏古今仕宦、名人脉系。卷1源流、序、庙茔图、世表、官爵、制命,卷2列传。世表白颛顼始,至遵为三十七世。馆藏:徐汇。

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黟县]/(清)裴元荣等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木活字本,4册。一世祖三德,南宋绍兴间自河东徙皖之黟县北岭鹤山

提[提,读音作读dī(ㄉㄧ),不可读作tí(ㄊ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提弥明去世后,其后裔念其忠义,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提”,称提氏,但读音作读dī(ㄉㄧ)。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匈奴人有名无姓,而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却又说单于姓挛提氏,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本书认为,“挛提氏”原非匈奴姓氏,应为部族或氏族名称,后来仿学汉制,遂以部族名称为氏。

自冒顿单于开始,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近似于汉王朝的世袭制,不过其不一定是父死子继,经常是兄终弟及。挛提氏一族在匈奴最为贵重,其次是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大贵姓,常与单于婚姻,例如在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实施后,王昭君一个女儿就叫须卜居次云。

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挛提氏族人有逐渐融合于汉族中者,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姒姓,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氏。

到了汉朝时期,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到了公元192年(一说为公元137年),东汉朝象林邑(象林县,一称林邑)功曹区连之子区逵(一作区达,自称释利摩罗),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但也向中国 朝贡,以进行贸易。公元十~十三世纪,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

明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安南国(今越南)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安南国后黎朝的黎圣宗率军亲征占城国,攻陷首都,“生擒”了占城国王区茶全,设置了交南州(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

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农历7月,安南国再次攻破占城国的都城,立其国人提婆苔为占城国王,使占城国成为越南的属国。但占城国故王之弟区古来不服,派使臣向明朝 奏称提婆苔为伪王,请求明王朝依正统体制进行干涉。明王朝对占城国王位的继承问题很重视,明宪宗朱见濬(朱见深)与大臣专门就提婆苔是否为伪王,区古来是否是正统继承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诏令抚谕提婆苔,使纳原降国王印,宥其受伪封之罪,仍为头目。

但提婆苔拒不受命,明宪宗遂派大臣给事中李孟旸、行人叶应册封区古来为国王。李孟旸奏说:“占城国险远,安南的军队还在其国内,提婆苔又已经窃据其地,稍或不慎,反损我大明国威。宜令来使传谕区古来,先让他在广东受封,并敕安南悔祸。”明宪宗觉得有理,遂从之。因此,区古来自老挝挈家赴崖州(今海南三亚崖城镇),李孟旸对其竣封后,返回北京。之后,区古来又躬诣阙廷,奏安南国之罪。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王朝总督宋旻建议传檄安南存亡继绝,迎古来返占城国,明宪宗遂命南京右都御史屠滽至广东,即传檄与安南国,宣示祸福。同时征募健卒二千人,驾海舟二十艘,护送区古来还国。安南国由于不敢与明王朝直接对抗,当屠滽大臣奉特遣来占城国时,因不敢反对,区古来乃得入城,恢复其国王地位。

此后,提婆苔只得下台,但毕竟当过三年国王。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因而纷纷北迁,亦有迁徙入中国者,乃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读音亦作读dī(ㄉㄧ)。

各支始祖:

提 兴:原籍杨州府仪真卫。提兴甚骁勇,曾随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定都金陵,以功封武德将军,授河间(今河北沧州河间)、大同、沈阳三卫都指挥使,因而迁居河间,为沧州提氏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定陶县田集刘庄寨、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占城国: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汉译为占婆、占波。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今越南茶荞)。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至唐朝末期,改称为环王国。五代时期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其始终自号占婆。占城国为占国人所建。占城国人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使用南天竺文字,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后改信奉 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采用种姓制度。后从中国传入筑城、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占国出产象牙、犀角、乌木等珍奇异物,其地在当时为中国连接东南亚、西亚等地的海路要冲,主要从事中国与东南亚、印度、西亚的海上中转贸易,获利甚大。占国人多为剽悍的航海者。占国故地原是中国汉朝时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公元192年(一说为公元137年),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一作区达,自称释利摩罗)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因此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但也向中国朝廷朝贡,以进行贸易。公元十~十三世纪,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公元1402年安南国(越南)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公元1471年,安南国后黎一朝的黎圣宗黎思诚亲率大军征伐占城国,攻陷首都,生擒占城国国王区茶全,并设置交南州(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公元1693年,南阮政权的元帅阮有镜领兵大举入侵黎朝,擒占国国王及皇亲大臣,公元1697年,占城国灭亡。

四历史名人:

提 索:(生卒年待考),安南郡人(今越南归仁)。著名元朝安南土司。

据史籍《招捕总录·元·佚名》记载: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农历10月,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 得户四万。

之后,元军又攻金齿落落、广甸、瑶甸,元军杀掠甚多。又攻斜乌蒙秃老蛮、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是月,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国主答公,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后又有提吕、提邦两部族来降。

当时发生饥荒,云南行省发廪赈之。不久,提吕之子提达量,为提索所擒,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及使释放提达量,提索听命。

提 桥:(生卒年待考),河北河间人。著名清朝大臣。

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进入清朝后,曾出任刑部侍郎。

赵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为相,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阳军。

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时,赠太傅、丰国公,谥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赵鼎善文、诗、词。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山西省平定县张庄镇土岭头村

  我们是一支翟氏族人,自宋仁宗庆历元年到现在已900余年的历史。下传35世。迁始祖名讳翟璘。

  本族在宋朝时迁往古幽州一支,迁始祖名讳翟润明。本支现分两股,沿用辈字。

  东股:

  进、逢、登、希、徳、其、大;

  文、章、治、国、永、正、邦;

  明、立、经、诗、宏、志、发;

  儒、杰、建、业、久、兴、华。

  西股:

  光、生、重、有、中、普、玉;

  昌、盛、义、徳、永、正、邦;

  熙、滋、隆、荣、钧、甫、泽;

  胤、丰、忠、贤、久、兴、华。

  河北省沧州地区海兴县赵毛陶乡翟禇村

  学德存鸿志

  朝廷聘汉儒

  国瑞义凤鸣

  玉福广仁善

  河南汝阳大安翟氏字辈

  十六代至三十五代:

  振令其修善,道学玉德明,

  智平安万喜,朝荣献文斌。

  江苏徐州谱序

  时荣宗铭纶,琰凤芳锡士,

  旬(衣旁加旬)友堂阳玉,之修典然崇,

  文承道德广,学传万世贤,

  仁义理应守,武为一统天。”

  今年新续略有改动,即后二十代改为:

  文承孝德宽,福传万世贤;

  仁贵理应守,法为一统天。

  河南永城家谱排序:

  兴学登金玉 凤培多语云

  治业传万古 吉祥庆来纯

  湖北宜昌家谱排序:

  启后家声远,承先世泽长,

  克思维孝友,自可卜其昌。

  湖南迁入四川一支家谱排序:

  贤学中国正,人长祚世家,

  金开承大启,亿万享荣华。

  入川因口误字辈为:

  贤学中国正,臣长茂世家,

  钧鸿昭大志,桂柄显朝廷。

  庆余堂翟氏

  广继孝慈,恒怀忠厚,

  传家有道,修己维心,

  克承开启,本源宜思。

  山东滕州谱序:

  古滕翟氏家族,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从山西洪桐县始祖翟旺云(十一世)迁徙山东滕阳(今改滕州市)翟家庄,迄今639年。如今传宗十四世。族规族训:忠厚传家远。

  旺松士文永,

  耀尚学清允,

  传延中正庆,

  宜长崇明有,

  远志效汉位,

  登祥克念伟,

  存厚家道昌,

  瑞秀懋连兴。

  河南南阳邓州市翟坡村翟氏字辈:

  定明末翟自寿为始祖,宗派歌诀为:

  自宗令景从,廷天法殿占,

  士应玉书荣, 学成振朝清。

  安徽泾县翟氏字辈

  敬德缘孙,新俊安廷,

  昌祥百世,文时尚思,

  永守一本,其中大光,

  笃厚承庆。

  安徽省淮北市

  (老家是安徽省濉溪县祁集镇井营孜村)

  兴高云章(恒臣严训)

  久世荣昌

  开德明礼

  宪宗秀良

  建传怀元

  胜景再旺

  仁爱教子

  中西显扬

  合肥舒城县南港镇谱序

  前二十代

  刚 兴 尚 宇 仰

  昌 盛 广 传 春

  永 承 先 世 德

  崇 本 守 家 贞

  后二十代

  昭 代 才 华 振

  光 前 庆 辅 仁

  鸿 基 绍 祖 列

  品 学 冠 群 伦

  辽宁辽阳翟氏字辈

  茂世文进玉,永万常恩春,

  福宝英凤树,汉殿广林森,

  祥云起元禄,庆兆纪龙臣,

  作魁维显柱,守先承忠令。

  吉林四平翟氏字辈

  玉秀文凤冠,英俊显鸿明,

  忠德纯燕久,振兴义世荣。

  黑龙江(山东聊城闯关东时候来的)辈次

  灼、建(这个字我没看请出,可能是这个)、九、云、

  乐、汝、万、德、

  广、庆、金、文、

  国、银、更、增。

  山东济南翟氏字辈

  增世学文光居云,

  兆殿祥道义加之,

  保顺和景乃昌有。

  河南濮阳翟氏字辈:

  同堂洪冠 道令宗占

  树言越可 世行若善

  河南省永城市翟氏字辈:

  (明初从山东泗水迁入)

  正应光明远 国运永向荣

  卫家保祖训 忠兴道德昌

  河南省济源翟氏字辈:

  迁济十六世后各地叫乱的辈字进行疏理合并,统一定为“同(世)·延·兴·永·旺( 本·汉·功),嘉(作)·道(邦·昌)·希(之)·维(彦)·清(祖),泰·运·隆·三·合,启·裕·庆·德·长,敬·承·照·继·述,声·铭·耀·吉·祥”三十个字辈望延于后世。

  河南洛阳新安县辈字表:

  1宗高2彦3敬4广5良6障7逊8世9增10自11已12建13麟14邵15学16鹏17九18海19登20景21庆22德23富24贵25荣27延28续29长

  祖先翟宗高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率两子翟彦良,翟彦通迁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1997年已有25世子孙,估计有不到2000口人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

  祖籍“山东青州府诸城县”,隋朝时翟仁恩“钦命率兵”驻扎“西粤乐邑乐里”,“西粤乐邑乐里”即现在的广西桂林市平乐县青龙乡。翟仁恩是平乐县翟族始祖,翟仁恩有三子,三子之后分十房,人丁兴旺时分支迁徙邻县钟山县、昭平县、荔蒲县等。

  昭平支的家谱诗为:

  世尚良善麟英远、家忠和顺锦绵长,

  处世修斋皆盛永、为仁积德可兴昌。

  山东省成武县翟楼\鹿楼\翟庄与江苏省沛县申庄\五段等村镇的翟氏,为同族一宗于明朝洪武元年从江苏金坛(宜兴)迁徙山东成武与江苏徐州翟崇礼传来的一致。

  2007年修订后的世代字辈歌为:

  时荣宗铭纶,

  琰凤芳锡士;

  旬友堂阳玉,

  之修典然崇;

  文承孝德宽,

  福传万世贤;

  仁贵理应守,

  法为一统天

  山东章丘翟氏字辈:

  (是章丘翟东支)

  道凤象龙麟,元曾胜淑礼。

  文章承先瑞,士孝有传家。

  (是章丘翟西支,始祖,翟伍,二世士能,三世龙环)

  伍--士--林--龙--(5-8世不祥)

  --光--纶--养--昌--裔--廷--兴--大--麟--毓--绪--锡--绍--方--立--学--喜--庆--延--长

  山东临沂费县翟氏字辈:

  (明末清初从淄博迁至蒙山前王林村 )

  公首东君现振隆,

  凤殿文兴纪正明

  发传家生茂自久,

  万年松柏树长青

  山东泰安徂徕镇许家庄翟氏字辈排序:

  泰安市翟氏分布庄村:

  始祖: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许家庄

  泰安岱岳区:孙疃、郑庄、北望、桥沟、郑家庄、邓家庄、徂徕村、新庄子、南上庄、珂(王乐)山、崔家庄、西埠前、旧县、洪庙、桂林官庄、大马庄、小马庄、小沟头、翟家岭、马蹄峪、李家泉

  泰安新泰:甘露滩、前柴城、后柴城、浦山庄、安乐村、郝庄、翟家巷

  泰安东平:接山乡、章阝城

  济南齐河:刘言村

  泰安泰山区:风台

  字辈排序:

  秉继化荣承 岱清树煜增

  新续族谱20字

  镇沄栎焕坤 元泽松炜堾

  贻汶桓灼均 银发林煊升

  本谱序已经泰安市《翟氏家谱》编撰委员会修订,准确无误。

  山东鲁西地区翟氏字辈:

  大得传家久 清瑞继世长

  广袤徐彦庆 胜利兆万祥

  山东阳谷县当地谱序

  大德传家久

  清瑞继世长

  光茂希宪庆

  绪成召万祥

  ___大清光绪年代续修

  山东梁山寿张集杨楼村翟姓字辈:

  大仁凤金和

  连瑞继世长

  光茂希宪庆

  绪成召万祥

  山东梁山大路口翟楼村、油坊村翟姓字辈:

  秉有永化玉

  清瑞继世长

  光茂希宪庆

  绪成召万祥

  山东聊城辈分是1--16世失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现在有记录的是:宗\万\天\怀\风\敬\文\振\登\玉\汝(如,鲁)\建\连\成.后续的辈分有35辈

  山东省海阳迁到东北的翟氏字辈:

  [家远]--->单名

  世(富,范,贵,信)

  [芳仁玉林义]--->单名

  福(思,忠,臣,新)

  君(泰,盛,义,恒,亮,平,明,魁,有,元)

  成(德,富,贵,金,荣,玉,华)

  永(仁恭,宽,信,敏,慧,祥,顺,盛, ,昌)

  义

  长

  辽宁朝阳翟氏字辈:始迁祖翟富原籍山东登州府海阳县邢村乡古头社。于乾隆四年移居辽宁朝阳,家谱虽带来,后来遗失非常遗憾。 字辈排序约是:文 成 久 永 二世一字。其余不知。

  自九世起,用新编的二十字。一世占一字如下:

  相宏民生远

  振荣书玉明

  钧焕隆世馥

  霖增起文华

  此二十字按金 木 水 火 土起名,取生生不息之意。

  辽宁辽阳翟氏字辈:

  树有根,水有源,根深而叶茂源而水流长而人亦有根,根乃世祖,世代相传我翟氏之祖乃茂生,祖籍太原,后移居山东莱州府掖县东南夏集(家)铺,老户,世代业农,以耕读书两道遗教子孙清顺治2年(公元1645年)春来到奉天府(辽宁省)辽阳县南80里王铁屯(今归海城市),后在辽阳穆家乡黎起堡(原名里旗堡)东老坟于清嘉庆18年(公元1813年)4月18日立七通碑

  茂世文进玉,永万常恩春,福宝英凤树,汉殿广林森,

  祥云起元禄,庆兆纪龙臣,作魁维显柱,守先承忠令。

  吉林四平翟氏字辈:

  康熙年间从山西太原府迁到东北-吉林-四平的

  玉秀文凤冠,英俊显鸿明,忠德纯燕久,振兴义世荣。

  始祖乃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蜡树台翟家磅氏,明朝先皇万历年间,迁于远安县翟什铺茅葫区翟家岭龙王井居住。”今天姓翟的在这里居住的还有二十户七十多人,从“廷”字辈传到“友”字辈,已有十九代人了。

  湖北省襄樊市(老河口市-县级市):

  老家在河南济源县离县城三里的高家庄,是指很远的祖宗时至今日,我们始终没搞清,到底有没有这个地方我们的家谱是:九俊国光,发志远方,成同汗德,叶风巨良(这是听我祖父在世时口述的,不知道到底是这些字否因为他基本不识字)

  武汉市汉阳县常福字辈:

  正大光明天、富贵永昌言,

  听说是从河南开封过来的

  宜兴、静海、濡南翟姓(同河南省永城市):

  正应光明远,国运永向荣。

  维家保祖训,忠兴道德昌。

  以下为不全的翟氏字辈:

  安徽省太和县翟氏字辈:成、帮、立、红(洪、鸿)

  安徽临泉翟姓辈份是:老,灯,治,付(树),丙,道,明。

  安徽太湖县花园乡翟坦村的,那儿翟氏人家有3000多户,宗谱排列是德 兴 家 必 昌 文 章 传 万 世

  皖巢湖市槐林镇:贵,必清、镰、富、仪下面还有

  安徽合肥辈分是: 炳、俊、本、守、家

  安微灵壁人。我们那里的辈份是:玉。志。廷。

  淮安盱眙"银"爸爸是"奎"我是"庆,明"下一班是"凡,传

  河北 文安县德归乡翟村:兆 德 增 贤 泽

  山东新泰,只知道我们这里是“西彦相传,炳照曰德”,之前,之后,就不知道了。

  山东杞县,祖籍应是河北地区,我们的辈:渊、元、延、志、进。再往上就不大清楚了。

  山东肥城安站镇翟行村翟氏字辈:祖上在元朝从河南太和县迁来,排辈是;月,富,贵,成,昌,建

  山东曲阜万柳庄、三合村行辈一样,我所知道的辈分是:发,秉,承,福,德

  山东我们那的辈分是汝\本\焕\丕\明\清

  山东淄博沂源东里:勤、以、作、所、慎、乃、兆 (肇)

  山东临沂排辈是:士,清,得,恩

  山东枣庄有没有这样几个辈份的:国 家 思 本 荣

  山东烟台栖霞市亭口镇下塞口,据老人传说,是从云南沿途迁过来的,不知能否查到相关资料.谱系:景-廷-玉-元-广-铭-洪-桂-炳-培

  济宁的,我爷爷是登字辈,我爸爸是长字辈,我是夫字辈

  沈阳市人,老家在山东淄博。满州国时我爷爷和我大爷爷闯关东到沈阳。:勤、以、作、所、慎、乃、兆 (召、肇)

  辽宁(老家山东)树、世、云、汉、思、延、年

  吉林长春,祖籍山东,是闯关东时来的东北,我知道的辈分只有;连,秀,凤,殿(男)丽(女),国(男)树(女)

  从辽宁海城来吉林的,时间可能是建国前后。先后在吉林洮安、镇赉、珲春等地居住。父字辈为“福”;据海城老家人讲应是“洪、福、凤、永”排列

  辽宁锦州人谁能告诉我,我祖籍是哪里我所知道的辈分为:广万凤瑞永立其他不得而知了

  辽宁铁岭开原的据说是从关里来的,有个翟家庄:大致是这样排辈的:富 守 玉 喜 万

  辽宁:以前是燕王(具体哪个yan就不知道了)扫北的时候从安徽带到天津的,后来由祖父带到辽宁的。爷爷是祥字辈 接下来是/兆/德/曾/先/祖(字不知道对不对就知道是这个发音)

  黑龙江望奎县翟氏字辈:帘、朋、向、云、天

  生在黑龙江,祖籍山东莱州(掖县),本族排辈:善yi 肇启毓德维华

  广东湛江“善道日增”

  广西钦州的,我们这里的辈是:成明才高可能升陆电

  广西桂林全州近几辈是\景\治\荣\光\玉\太\运\宏\

  河南南阳瓦店搬唐河湖阳翟村庄只知邦兴荣世少望

  河南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翟庄村:培、道、国、兴、世、录、昌,国字辈都说是15世我也能不懂

  河南巩义从南阳白水迁到这里的。辈分里有:

  天;大;店;金;同;可;明;广;学;少;改;成。。有错别字,中间的不会错

  河南南阳新野县新甸镇翟湾村,辈分排序:

  洪、震、起、家、克、同、祥,再早就不知道了,据说来自山西洪桐人

  河南台前辈分是:玉如建连成,新志文朝锋

  天津静海人 看家谱说祖籍山西 备份我知道的是翟X元 翟锡X 翟俊X 翟秀X 后面还没有排

  云南:始祖是云贵公,祖籍江南应天府,字辈是:云智丛龙继续思长,培德益昌

  浙江中间几个,万,世(国),长(金),法,如,思

  浙江温州那谱系是德 茂 光 基 钟 祥 吉

  江苏省高邮市周山镇龙河村翟河组。。。秦-宏-惠-元-永。。。

  江苏丰县翟庄,从山西梧桐县迁来的,由于文化大革命时,家谱丢失,后一直没有续上,和其他翟姓论不上,只好根据翟史一家的传说,按姓史辈分来下续的敬 运 孝 为 先 仁

  湖北浠水桂份一支,我份的辈份排布是:国\光\双\继\显\佳\道\定\长\青

  我叫翟元明,我的父亲“广”之辈,我的爷爷是“克”之辈,我是“元”之辈,侄子是“继”之辈,侄孙是“学”之辈,从孙是“文”之辈,以下就不知到了。(克、广、元、继、学、文)

  四川蓬安石孔辈轮是;

  应,大,金,世,文,正,良,一,有,三,国,明,宗,昌,绍,启,周,廷,长,开,泰,学,成,志,士定,安,邦,景,彦,元,怀,思,重,本,英,芳,德懋,尚,时,光,传,宣,秉,礼,洪,嘉,庆,自,以,延,兴,道,显,扬。

1.族谱介绍 董仲舒学术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认为:董姓源于炎帝部落的祝融氏家族,山西省闻喜县是董氏始祖董父的发祥地。 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董大中研究:河东地区不仅是华夏孝文化的发源地,还是董姓的发祥地。万荣的东面是稷王山,山的东边便是闻喜。四千多年前,董姓便在闻喜县产生。”到了两汉之际,距今两千多年,也就是董永生活的那个年代,董姓才开始向四面八方搬迁出去,迁移、发展到全国。晋南闻喜、洪洞等地是董氏世居地区,山西汾河流域居住着董仲舒第六个儿子的后裔,典型村落是汾阳的董家庄,有5000多董族人口g 山西闻喜一带应是原董部落活动区,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6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 中华董姓发祥地也称鬷川,应是原董部落活动区山西闻喜一带,山西闻喜一带有地名为鬷里,鬷音ZONG实为董DONG一音之转。 《左传》曰: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晋魏献子问於蔡墨曰:“虫莫智於龙,以其不生得也。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音宗ZONG)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又日:“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杜注:顺也。) 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董,氏日豢龙,封诸鬷(音宗,字于“凶”旁疑缺四点,待考。)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huan龙氏。有陶唐氏(按,即帝尧,始封于陶,后徙于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韦瘃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 即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rvz” 辛有的后代4062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居今山西临汾翼城。翼城之得名,实为豢龙氏之故,龙之为物,生而有翼。翼城董姓名人如董万瑞(1941-)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山西翼城人。中将。 晋灵公时,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840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秦未,董狐另一支十代裔......余下全文>>

家谱序言:汤王旧寨,河东故地。后稷树谷,汉武闻喜。念我孙氏始祖,乃黄  孙姓图腾,家族网,家谱,孙氏

家谱正文:帝苗裔,先秦王室。曾扬威中原,多公卿吏师。晋魏唐宋,名人纷起。泰山遗泽,岭东定居。明清以降,枝繁叶密。既有功于家国,复流惠于桑梓。出乎其类,拔乎其者,何知其迹。 

孙氏族人,千年生息。历久弥新,馨香远溢。扶危助困,合族相聚。耕读传家,忠孝仁义。其忠也,以国为本,其孝也,以家为纪。其仁也,善良爱人。其义也,朴实坚毅。胸有道德文章,身怀智能技艺。可以临东海,越南岭,仰北辰,驰西极:可以定纷争,悟廉耻,辩毁益:可以教子孙,惊鬼神,感天地。 

析家族之源流,诵之如沐清渠。构先人之庐墓,奉之胜读书。植柿成林,聚族为社,岂独利姓氏之私,更共修大同之公。泊古贤哲,唯此为要,唯此为大。于是华夏男儿,源河朔,出关山,融北狄,附匈奴,化鲜婢,容党项,汇契丹,归女真,集百族,统万姓,天下兄弟,血脉一体。乃知齐家治国。原为共理。今逢盛世,愿沧海桑田之宙,日月星空之宇,共筑我神圣中华民族,同佑我亿兆炎黄,唯和平于海峡两岸,播功业于普天之滨,传福祉于万千世纪。 

数千年家乘谱牒,乡党诸公,求索寻根,披沙沥金。六十载前南下,家父入蜀,常梦养育深情。二十岁后北上,孤身离黔,我无涓滴功绩。刻版之际,家兄来电,命我于春日。岂敢作文,何能为序。惟举手加额,感恩泣涕。更望后人,不负春秋,仰追前贤,珍惜勉励。呜呼,莽莽中条,苍苍_水。万里幽思,一瓣心绪,曷其有止,曷其有移。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找到一个本家啊,呵呵。

好像姓郭的没什么名人的。

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姓氏:郭

  祖宗:姬姓后裔

  分类:系自姬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 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 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 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 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 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 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 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 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 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 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裴氏家谱

裴氏家谱 (申请加精) 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晋傅畅有《裴氏家记》。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