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郭子兴的后代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2收藏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郭子兴的后代的?,第1张

男的死了,女的成为了朱元璋的妃子和皇后。郭子兴的一共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死的非常早基本上没什么记录,至于二儿子和三儿子的死也别怪朱元璋不照顾小舅子,这两个小舅子根本就看不上当时的朱元璋,剩下的两个女儿分别是郭惠妃和马皇后。

一、对朱元璋呼来喝去的郭子兴

朱元璋对待郭子兴儿女差别这么大的原因还得提起郭子兴,朱元璋承认他是在郭子兴那里发迹的,所以朱元璋对待郭子兴的态度一向是毕恭毕敬的,所以郭子兴可以在和赵均闹矛盾的时候一句话就拿走朱元璋的三万亲兵,朱元璋这边也是一句牢骚都不说,但是实际上郭子兴对朱元璋的态度不是怎么好的,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如此。

二、两个倒霉孩子的行动

二儿子郭天叙和三儿子郭天爵看朱元璋好欺负,他们也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想要彻底的掌握朱元璋的军队,再加上他俩不服气朱元璋的官位要高过他们,所以后来他俩找到了个机会把朱元璋送进了大牢,从这个时候起他俩和朱元璋就算是结仇了,二儿子郭天叙稍微幸运点没迎接到朱元璋报复就死在了战场上,而三儿子郭天爵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下。

三、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恋情

郭子兴的亲女儿有些透明就知道被封了惠妃,不过相比于郭子兴的儿子他的义女马姑娘对朱元璋好多了,现在关于马姑娘还有一个外号叫马大脚,不过正是这一双大脚帮助朱元璋脱离了好几次险境,两个人的感情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所以之后即便朱元璋成为了一国之君还是独宠马姑娘一人,也只有她能在朱元璋糊涂的时候骂醒他,两个人的爱情在历史上都是模范。

由于开挖前错误的判断,导致地宫内大量珍贵文物突然与氧气反应,发生不可逆的损坏,这是中国考古界的一次重大损失。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万历皇帝陵作为我国近代第一个被考古挖掘的帝陵,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个特殊的时期,有些即便没有受损的文物也遭到人们的故意破坏,比如具有封建宫廷强代表性的龙袍、皇冠等物品,统统被丢进火堆中烧成灰烬!

而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遗体也被拎出来丢在马路上,四周围满了狂热的群众,他们对着遗体投掷石头,一时间这三具生前曾尊贵无比的人物变得七零八落,之后更是被丢进柴堆中,付之一炬。而三口珍贵无比的金丝楠木棺椁,也被砸毁并随意地丢到山下,被村民们抢夺瓜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当时的所作所为,纷纷为之感到扼腕叹息。此刻,人们开始矛头一转,将箭头对准了挖掘定陵的发起者以及主要负责人——郭沫若。

△郭沫若挖掘定陵现场照片

称都是因为郭沫若的错误评估导致了大量文物被毁,也正是因为他的开头才导致了之后一系列的错误事件。

因此这个原本受人尊敬的大文豪与文化巨匠遭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之后连同他欺骗女性感情的丑闻也被一一扒出,一代巨匠的形象轰然倒塌,人们在赞叹他的才华时也忘不了对他的“不堪”的私生活以及品性评价一番。

有关郭沫若的话题话题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人不明白为何郭沫若当时执意要挖掘明朝皇帝陵。因为当时若挖掘清朝皇帝陵的话,绝对要比明帝陵好,因为清朝帝陵时间短,挖掘的话极有可能不会发生氧化反应;第二就是以当时百姓对于清朝的憎恶,绝对会大力支持的。

对此,有史学家解释道:当你们得知他的祖上是谁的时候就知道了,这和郭沫若的身世有关!

原来,元末红巾军领袖郭子兴乃是郭沫若的祖上,郭沫若曾公开自曝过他的身世,乃是郭子兴的后人。不过明朝官方的历史上记载有郭子兴已经绝后了,《明史》中称:

天叙引兵攻集庆,陈野先叛,倶被杀。宋复以天爵为中书右丞,太祖为中章政事。天爵谋不利,诛死。子兴后遂绝。

郭子兴乃是朱元璋的恩人以及岳父(朱元璋发妻马皇后为郭子兴的养女),朱元璋曾跟着郭子兴起义,在郭子兴病逝后,继承了郭子兴的部队。正史中记载的有郭子兴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战死,二子与三子都因为妒忌朱元璋的才能,对朱元璋继承郭子兴的部队而怀恨在心,于是决定加害朱元璋,但最终被朱元璋反杀。

其实郭子兴还有第四个儿子,名为郭老舍,正史中对于郭老舍的记载寥寥无几,也并没有提及他与郭子兴的关系,但是在《定远县志》中却又如下记载:

郭老舍,洪武中朝迁以滁阳王后人,赐第宅、田地、钞锭、永复其家。至今,子孙繁衍,是为皇亲。

这句话中的滁阳王指的就是郭子兴,是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对他的追封。对此,史学家认为郭老舍之所以没有出现在明史中,可能是朱元璋故意对郭老舍的保护,不想让部下知道郭子兴后代的消息,而去加害于郭老舍,直到朱元璋逝去后,《定远县志》才对郭子兴进行记载。毕竟朱元璋的部下若知道后,很可能担心郭老舍给他的两个兄长报仇,从而先下手为强。

不过上述的也都是人们的猜测,真正的原因也不得而知。

对于这个原因,人们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郭沫若的身世。这个时候人们才明白,若郭沫若真的是郭子兴的后代,对于朱元璋以及明王朝自然是怀有不满的,趁机会挖其后人陵墓的事也绝对做的出来。

因此,有网友评价道:他如此执着于挖明皇陵,看来是因果轮回!

郭沫若的人品确实不佳,但他的正面影响也不少,至少他在民族大义面前分的很清楚。至于网上流传的鲁迅先生与郭沫若之间有仇这件事也不假,但是他们之间的仇恨也没多大。鲁迅曾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讲到他与郭沫若之间的关系:

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斗法宝。

当时的文人之间虽然多有争斗,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是分得很清楚的。

结尾: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他们的对错也任由后世评说。这篇文章并不是为郭沫若洗白,郭沫若挖掘明定陵这件事是考古界的一大损失,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郭沫若的污点之一,至于其他方面,我们应该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不管怎么说,郭在抗日方面,是不遗余力的,这一点就足以令我们称赞。

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3、以居住地为姓氏。据《风俗通》所载,姓氏取自“城、郭、园、池、”居住地。

4、出自冒姓。据《五代史》所载,后梁有成姓人戍纳冒姓郭氏。5、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据史料所载,有常姓人及少数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者。

得姓始祖

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于虢(亦称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宣王时,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见西周日渐衰落,便把财产、部落、家属连同商人迁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时,趁着周平王东迁,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周平王被迫对已成的事实给予承认,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于是楚庄王起兵伐周。在众诸侯的压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将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县一带)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彭城(今江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曲沃(今属山西)、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

郡望堂号

郭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十二个: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华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地区的华阴县;3、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县);4、汾阳郡,治所在今山西静乐西;5、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6、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7、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市西);8、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9、昌乐郡,治所在今山东中部;10、阳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县;11、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12、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固始。

堂号:

“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

宗族特征

1、郭姓作为当代中国大姓之一,枝繁叶茂,尊荣显赫,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崇尚文武,务实进取,勤劳智慧,尊长爱幼,报本思源等具有明显家族文化特色的美德。

2、郭姓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如郭克兴所编纂的《郭氏家乘》中所载湖北安陆县一郭姓字行为:“永世文应尚,显万中正诒,泽定远永治,先型敦崇原,本子名世守,封显万德全,隆首高取大,士品皇堂正,发惟显名扬,志有文章书,万载庆德贤,儒子益光。”又黑水郭姓一支字行为:“克大基业,嗣炳宏谟,贻谋燕翼,绳武缉熙,昌时名世,翊运宣猷,家珍兆远,奕叶重光。”

名人精粹

郭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郭亻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郭璞: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代表作为《游仙诗》,另有《江赋》等著作。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郭威: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郭沔: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授时历》的编撰人之一。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郭

朱元璋当初靠郭子轩起家 朱元璋后面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代的

说起朱元璋,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汉族开国皇帝,同时又是农民起家,朱元璋身上有着非常精彩的故事。众所周知朱元璋在发达之前,和当时元末义军首领郭子兴有着特殊的关系,朱元璋娶了郭子兴的义女,同时又是郭子兴的得力干将。

在郭子兴去世之后,朱元璋就夺取了郭子兴的军队,使其为自己效力。正是凭借这些原始力量,朱元璋在后来的发展中,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当上了大明的开国皇帝。那么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对待郭子兴及其家人如何呢

首先来讲一下朱元璋和郭子兴的特殊关系,其实在郭子兴看来朱元璋虽然是自己的干女婿,但是因为能力过于出众,对朱元璋还是有所防范,生怕自己被朱元璋夺权。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深深知道这个道理,在行事方面注意自己的言行。

郭子兴对朱元璋防备的同时又需要用朱元璋,因为朱元璋确实在军事方面才华出众,郭子兴与其他义军首领如孙德崖之间的不和,担心自己会被其他义军消灭,所以对朱元璋还是非常倚重的,两人就是这种关系,郭子兴在重用朱元璋的同时,对朱元璋有所忌惮。

郭子兴没有死于战场,在1355年病逝。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和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夺权中获胜,掌握了郭家的部队,实际上郭子兴的大部分军队就归属朱元璋统领了。随后郭天叙因为争夺权力失败后转投小明王,被小明王任命为元帅,成了名义上郭家军的统领,实际上军队大部分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

郭子兴除了郭天叙之外,还有郭天爵两个儿子,两人都想争夺郭子兴的大位。不过郭天叙在攻打江南重镇集庆因叛徒出卖战死,让朱元璋少了一个夺位最大敌人,郭天爵在后来因为阴谋企图夺位杀朱元璋,被朱元璋识破后被反杀,从此郭子兴旧部归属朱元璋全面掌管,没有了夺权对手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对待功臣方面杀伐没有心软,为了给后继之君留下稳定的局面,朱元璋杀害了诸多有功之臣,像李善长,蓝玉,徐达等朝中有声望的人绝大部分都赶尽杀绝了,目的就是防止朱元璋死后他们夺权,自己后代无法应付。

朱元璋对功臣如此狠心,在当上皇帝之后对郭子兴及其后代如何呢因为郭子兴已经是一个死人了,所以朱元璋对郭子兴进行了追封,于洪武三年追赠他为滁阳王,也算是死后殊荣。其实大家都明白,朱元璋这么做仅仅是做个样子,给活着的人看,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忘记旧恩的那么一个人,给那些为自己效力送去的人一个安慰。

对于郭子兴的后代,朱元璋可以说是防范非常严谨,因为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都已经去世了,在直接威胁方面算是解除了。即使后来有一些关于郭天叙和郭天爵后代的消息,朱元璋也对此十分重视。

有一个叫郭琥的人,自称是郭子兴的后代,朱元璋先是安排官爵,然后对其进行纠错审查,最终郭琥因为被认定不是郭子兴后代而被罢官,这估计是朱元璋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又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其实按照朱元璋的手腕,他是不允许任何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手里有权有能力反对自己的,对于郭子兴的后代和郭子兴本人,虽然表面上给足了荣耀,但是仅仅能是死后哀荣,一旦有威胁自己地位的时候到了,相信朱元璋会对待那些功臣一样,杀之而后快,因为这就是朱元璋的性格,也是绝大多数封建帝王的常规操作。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郭子兴的后代的?

男的死了,女的成为了朱元璋的妃子和皇后。郭子兴的一共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死的非常早基本上没什么记录,至于二儿子和三儿子的死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