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第1张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私家史记。家谱与国史、方志,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家谱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掌谱谍之官;史学家编修史书,也很重家乘谱牒,司马迁《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缺略。家谱写法很多,其中不凡著名家谱。真实、科学记叙一个家族变迁、事故,可成为一部优秀专著,例如,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用纪实手法,以写家史的心态,将一个黑人家庭七代、2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线索展开记叙,每代人都有具体生动描述,使读者可认识到美国黑人乃至美国的一段历史,《根》曾风靡美国,并获美国历史特别奖,成为世界文学名著。郭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07年人数居全国第16位,达1400多万人。据考证,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以封邑为姓。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弟虢叔、虢仲于西虢、东虢;古代郭通虢,郭氏即虢氏。又有,山东有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四处飘流,形成中山望族。二是以居住地为姓。郭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姓氏考略》载:夏有郭支,商有郭崇,此郭氏之始。三是其他族转姓。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为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随母改姓郭;也有少数民族也改为郭姓的。郭姓传衍地域深广,遍及海内外,尤以山西、山东居多;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现代研究传承郭氏家族、郭氏文化的热情颇高,国内外建立了数十家郭氏宗亲团体、研究会、纪念馆、网站,例如,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有的经济、事业实体也以郭氏命名,例如,福建著名的郭氏集团实力雄厚,世人瞩目。郭氏家谱现存大约上百种,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家谱现存两部:一部是郭志高修的《凫溪郭氏宗谱》,1583年家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郭兴重修的《<福建漳州 - 汾阳郭氏谱》,1600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我们(沂水)现传《郭氏家谱》,上承《汾阳郭氏族谱世系表》,分为两段:上段以郭敬之为第1世,修至第16世或17世(郭伯温为第17世);下段以郭伯温第1世,修至今第16世或17世。我们主要修先祖郭伯温支脉,称为《郭伯温家谱》,并以郭敬之为第1世。据载,本家谱已修四次,本次修谱,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创新表现方式,便于对比、查阅;添加人物事迹,增强可读性、借鉴性;吸收已往修谱成果,补充新内容、编入更详资料。也希望借助本次修谱,引导更多人关注家谱、喜爱家谱、编修家谱;通过修谱,探讨记叙家族传承、宣传郭氏家族、发扬郭氏文化、歌颂达官显贵的新途径、新方法。亲属之间的称呼。称其父亲为爷、伯、爹、叔、哥及名字等;称其母新为姆、娘、姨、娴、婶及名字等;称其祖父为公、朝,再上一辈的前面还要再加一个“太”字,即太朝、太公等。兄弟姐妹之间,称兄为哥,称弟一般叫名字或按排行称老大、老二、老三……。其余称呼与外地大同小异。非亲属之间称呼,对教学的称老师、先生。对传授技艺的人称师傅。对男性长辈称呼,在名字后面加个“翁”、“公”字。对女性长辈称呼,有老太、奶奶、外婆、姑娘等。对男性平辈的称师兄、大哥等。对女性平辈的称嫂娘、大嫂、大姐等。当有人在你的面前介绍他的亲属时,称呼又不一样了。对父亲称老子、父亲、爸爸。对母亲称姆、妈妈。对继父、继母称晚晚老子、干老子。晚母、干母等。对儿子称伢儿、细家伙、小鬼,寡妇改嫁带来的儿子称晚子、拖油瓶。对女儿称你、妮仂,或按排行称大妮、二妮等。对妻子称家里、女人、堂客。对丈夫称男人、倌客,家里。对岳父、岳母称丈人佬、丈儿,丈母。对大小姨夫称大小连襟。对妻兄弟称老婆舅。对亲家称亲家、亲家公、亲家婆、亲家母等。自己称呼自己,对不同的对象也是各有不同的。对父母自称不孝男,不肖儿。以岳父岳母自称愚婿、子婿。对教师自称学生、门生、晚生。对妻子自称拙夫、汝夫。对长辈则自称晚辈,对平辈自称卑人,或自称为愚兄愚弟。女人自称妾,对父母自称不贤女,对公婆自称不孝媳妇,对丈夫自称贱妾、汝妻,寡妇自称未亡人。4个月前

郭氏家谱,入 朝 国 成 延 ,唯 金 照 祖 德,红 玉 显 宗 荣,如 绍 传 世 吉,付 桂 振 佳 生。

郭姓的由来: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z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

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扩展资料:

郭氏族谱,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支:

1、九子东大郭分:

定远西南九子东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始祖郭道迁于现在东大郭居住地。至今约340年左右,人口在2000人以上。

始祖郭道,二世祖天光,三世郭涛,四世祖永贵,均葬在杨马村马家家西庄南500米处的小南山和庄北小山上。在清朝中期,本分支备份较乱,由秀才郭春棠为首立了二十八个字辈,使九子东大郭、永康北郭、吴圩西郭统一辈分。

早年本地连年灾荒,一部分人携带郭氏家谱前往舒城境内,落居某山洼,历城山洼郭(此族谱没记录)。

1962年冬,本氏祭祖上坟,当时根据各家所存牌位,重新修订,但已经不完全了,后在文革期间全部损失。居原地的叫东大郭;迁往吴圩西的叫南郭(现在叫吴圩西郭);迁往永康南的叫北郭。

2、九子西大郭分支:

九子西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正乡公和妻侯氏迁居九子西大郭,该村500米处有祖墓,谱中列有十八房。

3、二龙郭分支:

二龙(郭李童)郭氏,发脉于江苏句容,后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小郭村迁到此,始迁者一人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李童村民聚居处西南角,称“老祖坟”,二龙(徐湖)郭氏,亦发脉江苏句容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郭吴迁到此,始迁者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吴村。

4、天河郭分支:

天河郭发脉于山西太原,约清朝中期郭氏兄弟数人迁居天河,定居在上、下郭。后因修水库,下郭搬迁分散居住。谱中列为上郭中份、上郭东份、上郭西份和下郭份。其中上郭中份子嗣尤众。始祖墓坐落于现上郭。

5、西卅店金山郭分支:

原籍山东新泰县(现在的泰安市)郭庄,于清末郭方清迁至定远西卅店金山郭。

6、严桥郭分支:

祖籍何地,无法追远。

7、张桥大路郭分支:

发脉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氏兄弟两人(名讳不详)和表弟迁居现在的大路郭,兄弟两人仅长兄生有五男,朱氏无后裔。现在大路郭有三座始祖墓,谱中列有六房。

常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222个姓氏,主要集中在河南。今天,常姓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总人口约37万。

昌的名字和图腾

昌,本义是通,达也。引申的意思是长,舒展,饱满,苍劲。“常”字出现的较晚,大概来源于“尚”字,意为倒酒,自饮。能把饮酒者豪放豁达的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尚也使常。人家好像和倒酒有关系,因为人家出名。

常氏的起源与演变

常姓蒋。055-79000表示:常姓与江姓相同,出自。就此而言,它的起源是未知的。蒋畅有24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商昌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代常姓人数很少,常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

明代常姓约有24000人,中国常姓分布已遍及甘肃、山西、江苏等地。

当代常姓氏分布及图谱

当代常姓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是第222大姓。自宋代以来,1000年间,常姓人口增长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南是常姓第一大省,是绝大多数常姓人口的聚居地。其次,分布在山西、青海、甘肃。

常姓在人口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在河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河北南部、山西大部、江苏大部、浙江西部、江西大部、湖南、重庆:四川北部、青海东部和甘肃、宁夏大部,常姓占当地人口的006%以上,约占国土面积的265%,约86%的常姓人居住在那里。

常姓传统文化

王鹤堂姓氏兴盛的郡县是魏军和河南。魏县建立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初。管辖范围相当于河北武安以南、山东歙县以东、冠县以北的地区。他在叶县,老家在现在河北临漳西南。

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755-79000赚了11个常姓名人,占名人总数的002%,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359位;常的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01%,排名第325位。常姓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01%,排名第363位。

历史上重要的常姓人物有:汉代写《陈留风俗通》的学者常增;《中国人名大辞典》南朝学者常惠明;唐代周国刺史流畅,户部尚书流畅,画家流畅明快。元代翰林学士常文大师;明代成化进士,石喻常衡人。

常姓血型

常姓人群血型总分布为:O型占326%,A型占291%,B型占291%,AB型占92%。

常姓起源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常姓迁徙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常姓家谱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河北:滦县常氏八代族人族谱一卷

常姓历史名人

常惠: 历史上常姓名人很多,西汉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官至右将军。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常氏多有显者,河南温(今河南温县)常氏发展成为望族。

常璩: 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林: 三国魏温人常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

常珍: 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避乱徙居凉州(治今甘肃武威);

常坦: 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

常爽: 坦子常爽,官宣威将军,博通经史,曾置馆教授门徒7O0余人;

常文通: 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隋唐时期,长安常氏比较兴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炀帝时有屯用主事常骏,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国,与其建立邦交。

常建: 唐代有诗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礼,所乘商船中途遇险沉没,他为救人而死;还有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兖。

常德: 蒙古有常德,曾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

常遇春: 明初名将常遇春,勇猛善射,屡立战功,死后追科开平王。还有散曲家常伦。清代山东有伊斯兰教学者常志美,精于波斯文,所著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课本,还有总督常明、常青。

常乾坤、常香玉: 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艺术家常香玉等。

常志美: 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约1610~1670)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山东学派创始人。字永华,或作蕴华,经名穆罕默德哈基姆。原籍中亚撒马儿罕,9岁时随叔父到北京贡献狮子时留居中国。为胡登洲四传弟子,讲学于山东省济宁。学识渊博,擅长注疏《古兰经》和波斯文经典,对认主学有自己的见解,被称为“常仙学”。教学中兼授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讲学方法与课程设置有别于其师胡登洲所创的陕西学派,形成了另一个独立的派别。其弟子主要颁于华北及东北各省。在济宁西寺讲学时,共建礼拜殿、讲堂、宿舍等大小房舍200多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清真大寺。著有《法尔西文法》。

常任侠: (1904-)安徽颍上人。乳名复生,原名家选,字季青。美术史家、作家。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校。1927年参加学生军北伐。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留校任教。1935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东方艺术史。次年回国。1938年周恩来秘书。1943年到昆明,任东方语言专校教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与李公朴等从事民主运动。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大学教授。1949年1月回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加入中国作协、剧协、美协,被任为侨委委员。晚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长,民盟中央委员,全国侨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顾问等职。著有《东方艺术丛谈》、,汉画艺术研究》、《中国古典艺术》、《东南亚美术发展史》、《中东与近东美术史》、《中国舞蹈史》、《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史》、《中国书法研究》,译有《日本绘画史》等。常璩,晋朝时江南人,曾于成汉国为官,后劝李势归降桓温,以功升任参军,又有文才,著有《汉义书》、《华阳国志》。明朝初有常遇春,怀远人,有勇力,随朱元谭破采石、取太平,自称可率十万兵横行天下,世号常十万,以军功封鄂国公。常万达(1718———1796),字子通,是常氏到车辋落户后的第九世传人。号称欧亚“茶王”,是山西榆次常家大院的主人。

常姓当代名人

常铖: 娱乐明星

常晓阳: 娱乐明星

常宽: 娱乐明星

“南常”的商号名称均带有“昌”字,号称“十大昌”。其商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

在常氏家谱的“寿序”、“墓表”、“墓志铭”中,多有常氏经商的记载。如常氏九世万达八十“寿序”中称:“翁为榆邑望族,自少英敏,具干济才,方弱冠,遂弃制举,业掭计,然术事无巨细,便能摒弃区划,悉合机宜,为老成辈所器重。中年懋迁有无阅历而话练益精,一切运筹帷幄,克壮其猷,家业日隆。”再如九世常万育八十“寿序”中也赞其经商才能说:“翁未弱冠,读书家塾,用力甚勤,人皆许其能。既乃失怙而家计甚切,母独命学陶朱术,翁因顺志北上,据先人遗资,经营二十载,家遂丰盈。”另如常万达之子、常氏十世常怀愉八十“寿序”中称“今初而课读,颖异非常,长而经商,辛苦备至。至于奇迹廛市,更有可法者,林风沐雨,以炼精神,握算持筹,以广智略。其深藏若虚也,有良贸风;其亿及屡中也,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又如常万达曾孙、常氏十二世常怿“墓志铭”中,也有“随父服贾张垣,凡筹划经营实左右之”。常氏十三世常维丰“墓志铭”也写道:“君性明敏,事宜张驰,一经裁决,立即决焉,每任一人,皆精明强干,以放生理日盛,富甲一乡。”

宗谱者,所以志一族之世系,传之亿万世而不忘也。

余家宗谱,自余八世伯祖蟾魁始修之。

始祖由山西兔番初迁于五儿wa,复迁于郝家坪,后迁西常家新村。以上无可考,历年久远,加以兵燹,盖有无足怪者。及余之身,复八世矣。族中男丁百数有余而四方分住,不能聚族而居,且家贫多未读书,询及祖父之名,往往有茫然不知者,余甚忧之。于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延致族长详加考核,自余续之后,一目了然,诚快事也。犹愿自今以后十二年一补序,凡遇酉年为国家拔取人才之岁,是岁清明令节,合族人祭扫祖茔,可以齐集,当应长门执事人于分结祭奠之日,展开宗谱,细问族中子弟,但有娶妻成室及年二十岁以上者,即详序各门之后,其有幼小未及成室者,俟十二年补编。如此,世世勿替,庶我常氏家谱可垂之永久矣。即或有人乏嗣者,须本门承嗣,以明利害相趣,而且不乱其宗族矣。祖宗邱墓不载,则历久而不知;生前事迹不载,则阅世而亦湮。追远报本,睦亲敬长,舍斯,其宗曷由稽哉?

余见闻浅陋,又不能文,略叙斯言,是所望于后之有心者。

八世孙从伦谨志

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正月初八日

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