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死后,为何她的母亲说了一句:还好,我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我觉得鲁迅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鲁迅虽然死去了但是依然有那么多人去拜祭他,这是很难得的一点
鲁迅当时有报道说是因为胃病去世的,也有说因为别的原因的。他死去的时候来了很多名人、有头有脸的人物来拜祭他,当时他的死轰动了整个上海呢!这种待遇不是普通百姓都有的,所以我觉得他母亲的意思就是说他虽死了,有这些人记得他、惦记着他这辈子也值。
第二、鲁迅虽然死得过早,但他学了那么知识,还留过学
鲁迅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但是他非常幸福。他有一个非常开通的母亲,他母亲非常支持他学习,一直在功他念书、出国留学。从某种角度讲鲁迅后来的成就,和他母亲在学习方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母亲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供他出国留学。
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一般家庭都办不到的事情,被这一个裹脚的妇人办到了,真让人佩服。
第三、鲁迅没有被封建婚姻所束缚
鲁迅婚姻方面有一点遗憾,他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女子做自己的媳妇。这是封建社会遗留的陋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母亲这样做也是为鲁迅好,也是年代限制了他母亲的思想。作为母亲我相信她母亲一心也是为鲁迅好,想要多一个人照顾自己的儿子,她知道自己的儿子一心只为学习,生活总需要人照料。
后期鲁迅跳出封建婚姻的束缚,最终他娶了自己的学生许广平。估计母亲也是觉得鲁迅在爱情方面这辈子也没白活,只是苦了鲁迅的原配妻子。
《朝花夕拾》中“长妈妈”的性格特征是:
1、长妈妈为“我”买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乐于助人
2、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
3、教导“我”: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质朴
4、睡相不好,摆成大字。——不拘小节
5、让“我”道恭喜,吃福橘。——真诚、善良
鲁迅童年生活中缺失母爱。主要论据就是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写到了“长妈妈”,写到了“衍太太”,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唯独“母亲的形象苍白而脆弱”。另一个论据就是鲁迅的母亲爱读书看报,却从来不读鲁迅作品。
扩展资料
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一点,有目共睹,谁都承认。但是,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长妈妈并不是典型化的产物。
鲁迅写她,既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小引》),但绝无虚构。
无论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以至购买《山海经》,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过的,现在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
人们通过这种情致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和《一件小事》所显示的那种肃穆、严峻而深沉的格调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鲁迅心目中,人力车夫的那一件小事是和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使他增加勇气和希望,而阿长的这些琐事则和“人气”相连,给他精神上以鼓励和安慰。
同“名人名教授”相比,阿长固然是可尊敬的好人,但就国家民族的前途来说,鲁迅并不把希望寄托在阿长似的人物身上。因此,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
这固然同所回忆的生活真实有关,但也恰恰证明鲁迅并不是把阿长当作理想的人物来歌颂的。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鲁迅被称为中国脊梁,因为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那些文字,虽然不乏机趣,却是旨在担当。
他以如椽巨笔激励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崛起。
在他逝世的时候,体重已只剩下七十来斤了,人们在他身上上覆盖了一面大旗,上有三字:“民族魂”。这是对其一生行状,当然包括对其作品的定论。所以,他被称做中国人的脊梁是当之无愧的。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了题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鲁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中弥漫着“民族的自信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的类似论调。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因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短短的几十个字,鲁迅先生从帝王将相家谱的“正史”之中,发现了中国的脊梁。虽然仅是举例的性质,却将中国脊梁的核心与特质抽出来了。今不惧辞费,不避画蛇添足,尝试赘述之。
1、家庭背景:
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2、时代背景: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作为先进的爱国人士,鲁迅先生深刻认识到肢体的健全和身体的健康问题已经不是毒害国民最深的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麻木了人们的思想。
面对这样的现实世界,鲁迅先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来讽刺时代,如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祥林嫂的悲惨人生,涓生与子君的失败婚姻,润土也终究被生活的重压残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社会摧残。
扩展资料:
鲁迅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三十年代又与***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叫周海婴。
鲁迅一生中只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周海婴,出生在书香世家的他格外的懂事,从小接受高等的教育,再加上鲁迅优秀的教导方式。
让他成为了无线电上的专家,之后还当上了大官,只是年事已高的他,在2011年时已经逝世。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有,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后代。
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有一处濂溪故里,也就是周敦颐的故乡。在那里,有一副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今古奇观。”
从楹联的意思来看,鲁迅(原名周树人)和周恩来,都是周敦颐的后代。
按世系表排列,鲁迅是周敦颐第三十二代孙,周恩来是周敦颐第三十三代孙。
据说,周敦颐十世孙周澳迁居到今绍兴周桥,绍兴周氏后来不断发展、枝繁叶茂。周澳生有四子,其中周德、周完一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周德第十七代传人为逸斋公,逸斋公的第十四代传人即是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而周完一的十二代传人中,就有周恩溥、周恩寿、周恩来三兄弟。
扩展资料: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但是他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浙江绍兴人。他在南开学校毕业文凭和赴法留学的证件上,填写的籍贯都是浙江会稽或绍兴。
抗战胜利后,他还向美国记者李勃曼解释为什么自己的籍贯是绍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我是浙江绍兴人。”
周恩来不但把自己看作是绍兴人,而且还认为自己与鲁迅可能是同宗同族。1938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周恩来在武汉纪念会上作了讲演。
他一开头就说:“我想,在今天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大家都是诚意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我自己不是文学作家,然而却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也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在绍兴城的周家,所以并不如主席(按:指会议主席郭沫若)所说以来宾资格讲话。”
1939年春,周恩来到浙江视察抗战时,回到故乡绍兴。这是他自1909年3月初随伯父周贻赓从淮安到绍兴探亲后,第二次回绍兴。
在绍兴时,周恩来十分注意了解他与鲁迅的关系,多次查询了“百草园”的鲁迅与自己“百岁堂”周家是否同族关系,并为此查阅周族家谱。
1939年3月30日晚,他在警卫员刘久长陪同下,到火珠巷板桥3号姑夫王子余家,与事先约定的绍兴大明电气公司的青年工人座谈。
席间,他转言问王子余:“周家跟鲁迅是否同族?”王子余听了周恩来的询问后,答道:“同姓不同族,鲁迅是鲁圩周,你是后马周。”
不难想象,周恩来听了姑夫的回答,一定感到失望。但他称赞鲁迅是革命的硬骨头,说要学习鲁迅不畏强暴的精神,把抗战坚持到底。
周恩来一直很敬重鲁迅,在南开大学读书时,他曾邀请鲁迅到天津来演说,鲁迅也答应了。南开大学为之而轰动。
可是,约定的1919年11月8日,鲁迅忽然有事,不能如约前来,深表抱歉,并请了他二弟周作人来代替演讲。为此事,周恩来到晚年还深深地感到遗憾。
周恩来了解他与鲁迅是否是同族,就像1938年10月19日他所说的那样:“然而我却不愿意如章行严口口声声‘吾家太炎先生’似的而也说‘吾家树人先生’,我只能如古诗所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似的来怀念鲁迅先生。”
周恩来很重视纪念鲁迅逝世的活动,仅解放前就先后参加了5次纪念活动,并作了演说。“我要在鲁迅先生之像面前立下誓言: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抵抗,也仍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曾听祖父、父亲说过保佑桥周家与覆盆桥周家是同宗同族,当他离开绍兴辗转回到重庆曾家岩后,与其堂弟周恩谈故乡之行时,仍坚信他们与鲁迅先生是同族的。
解放初,周恩来又托友人继续调查自己与鲁迅的关系。经过调查,周恩来与鲁迅的关系终于搞清楚了。
根据《绍兴县志姓氏编》、《濂溪故里周氏族谱》、《越城周氏支谱》、鲁迅祖父周福清在清代同治丁卯科所写的《浙江乡试卷》中的履历、周恩来所写的《百草园和百岁堂》等材料来看。
绍兴周家的世系,源出古代姬姓,后迁河南汝南郡,遂按国号以周为姓。传至宋代周敦颐(宋代理学创始人,也称濂溪先生),卜居庐山莲花峰下,子孙繁衍,分徙各处。
周澳是周敦颐的9代孙,《绍兴县志姓氏编》说鱼化桥周氏和后马周“同为澳长子名德之后。”鱼化桥是周氏宋祠所在地。
鲁迅属于鱼化桥支的覆盆桥(地名)分支,周恩来属鱼化桥支的保佑桥(地名)分支,住百岁堂内。
覆盆桥分支和保佑桥分支的分居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再依《后马家谱》来推算,鲁迅为周氏第20世,周恩来为第21世。
此外,鲁迅的母亲鲁瑞,是周恩来祖母鲁氏夫人的堂侄女。周恩来与鲁迅不仅是同宗同族,而且还是远房亲戚。
1952年的一天,许广平到中南海周恩来家作客。周恩来很恭敬地迎接了许广平,他亲热地说:“广平同志,排起辈分来,我应该叫你婶母!”
许广平年纪要比周恩来小得多,那里受得住这番礼节,红着脸,忙不迭地摇手:“不敢当,不敢当。”
周恩来接着说明,他已经了解到他和鲁迅确属本家,不过是很远的关系,按辈分鲁迅长他一辈。当时,周恩和两个亲属也在座。
周恩来不但向许广平认亲,后来又向周建人认亲。1969年,中共“九大”期间,周恩来特地去北京饭店拜访周建人。
他用绍兴腔对周建人说:“建老,我已查过哉,您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您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来!”周建人见周恩来如此有礼,也忙说:“你是总理,不敢当。”
人民网——鲁迅、周恩来是叔侄都是周敦颐后代 周姓名人辈出
人民网——周恩来与鲁迅:两位伟人同出周家
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杂文、散文等,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扩展资料: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他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了鲁迅不羁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对在《呐喊》和《彷徨》中创建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规范进行新的冲击,寻找新的突破。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
-鲁迅
鲁迅死后,为何她的母亲说了一句:还好,我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本文2023-11-30 11:03: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