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雷姓最早源于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2收藏

中国的雷姓最早源于哪,第1张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 4、相传,神农氏娶莽水氏之女生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榆罔,榆罔之子居雷泽,以雷为氏。到黄帝时代,雷氏部落与帝密切,黄帝娶西陵之女雷祖,生玄嚣。有个臣子雷公相黄帝伐蚩尤有公,封于方山,称方雷氏。 二、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 豫章郡: 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四、家乘谱牒 上海:雷氏统宗谱 浙江:冯翊郡雷氏宗谱四卷、雷氏宗谱一卷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 安徽:雷氏宗谱28卷首二卷末一卷 河南:雷氏三修族谱10卷 湖北:雷氏宗谱10卷、雷氏家谱 湖南:雷氏家谱 四川:零陵雷氏族谱六编外编二编、东郡雷氏族谱二卷 福建:晋江雷蓝苏氏三姓族谱、晋江斗山雷氏族谱 山东:雷氏族谱一卷 江西:茶园雷氏族谱(新修) 五、历史名人 雷义:东汉尚书侍郎,与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焕: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敩[xiào]:南朝宋时药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痛哭,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 雷万兴:唐代畲民首领,与苗自成、蓝奉高等人领导下的畲汉人民反抗斗争,持续近半个世纪 雷发达(1619-1693):明末清初建筑工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人。曾参与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营造工作达200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雷” 雷一声,畲族,福建人,于光绪三十四年中秀才。不为仕途所惑,将秀才头衔卖给下逢村郭某,后学五行卜卦算命于乡里,又学裁缝,制衣于家中,又当私塾先生。民国17年考入福建巡警学校,毕业后任赛岐警察巡官,福安第五区自治员。民国19年,与阮玉斋、张少廉等革命者结拜兄弟,为他们秘藏枪支,掩护他们的活动。民国23年称病弃职回乡后,多为畲民修纂家谱,今藏民国时期的月斗村雷谱、溪塔村蓝谱、长潭村雷谱的修纂都与雷一声有关。 雷锋(1940-1962):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海内外。 雷德骧(917~991),字善行,合阳人。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953)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大理寺(管刑狱的官署)丞。因弹劾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贬商州任司户参军,又流放到灵武(今宁夏贺兰山北)。数年后,其子有邻向皇帝诉冤,才得以平反。回京后任秘书丞。宋太宗开宝七年(974)任右谏议大夫,考核朝廷官员,敢于直言,受太宗赞赏。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其孙孝先有罪被株连,贬为感德军行军司马。死后追复原官衔,并赠给太师荣衔。

希望采纳

  排69。

  一、寻根溯祖: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

  二、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四、家乘谱牒:

  上海:雷氏统宗谱 浙江:冯翊郡雷氏宗谱四卷、雷氏宗谱一卷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 安徽:雷氏宗谱28卷首二卷末一卷 河南:雷氏三修族谱10卷 湖北:雷氏宗谱10卷、雷氏家谱 湖南:雷氏家谱 四川:零陵雷氏族谱六编外编二编、东郡雷氏族谱二卷 福建:晋江雷蓝苏氏三姓族谱、晋江斗山雷氏族谱 山东:雷氏族谱一卷 江西:茶园雷氏族谱

  五、历史名人:

  雷 义:东汉尚书侍郎,与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 焕:晋代天文学家。传说: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后果于丰城牢狱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 敩[xiào]:南朝宋时药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痛哭,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 雷发达(1619-1693):明末清初建筑工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人。曾参与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营造工作达200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雷”。 雷 锋(1940-1962):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海内外。 雷军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乡乡长。

学精易理;

忠播睢阳。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元代学者雷德润,建安人,精通《周易》。雷德润及其三个儿子雷机、雷栱、雷杭俱精于研究《周易》而知名,著有《周易注解》,当时人称“雷门易”。下联典指唐张巡偏将雷万春,安史之乱时,任张巡部将。安禄山的部将令孤潮围攻雍丘时,他站在城头与令狐潮对话,被对方埋伏的弓弩手射中,面部中六箭,仍岿然不动。万春强毅用命,敌大惊。后在睢阳战死。

情逾胶漆;

光烛斗牛。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鄱阳人雷义,字仲公,举茂才时,要让给好友陈重,但刺史不允许,他便披散头发装疯,远走他乡。当时人说:“胶漆可算是坚固了,但不如雷义与陈重的友情。”后历官侍御史、南顿令。下联典指西晋豫章人雷焕,通天文星象。武帝时,斗、牛二星宿间常有紫气,大臣张华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宝剑的精气冲到天上所致。张华又问他宝剑在那里,他说在豫章丰城里。于是,他被任为丰城令,到县里后,在监狱的地基下挖掘出了龙泉、太阿二宝剑。

冯翊世泽;

双剑家声。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雷姓的郡望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下联典指晋·雷焕,见斗、牛间有异气,知丰城有宝剑,乃求为丰城令,果得龙泉、太阿二剑。

钟山招隐;

雍丘著名。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朝·雷次宗,筑室于钟山西岩,谓之“招隐馆”。下联典指唐·雷万春,为张巡偏将。令狐潮围雍丘,雷万春立城上与令狐潮对话。伏弩手箭发,六矢着面,雷万春岿然不动。

帝妃后裔;

石室奇缘。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方雷氏女为黄帝妃,生玄得,因以雷为氏。下联典出《徐铉稽神录》载,番禺中有一女饷田,忽失踪,月余,女着盛服归,自言为雷公所娶,成婚于石室中。

雨露滋润禾稼壮;

田畴沃腴稻菽香。

丰城雷氏宗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蕉坑乡曲源村的“雷氏宗祠”便“隐居”于此,完好地保存280余年之久。

宗祠为坊祠相连结构,面阔138米,进深328米,占地面积约453平方米,采用砖、石、木结构建成,略偏西南方向。

前坊为砖石结构,八字门楼,三檐,高约8米,顶部为雕花彩绘砖瓦斗拱,楼式防雨顶。坊正中上部刻“恩荣”二字,中横刻“物华天宝”四字,下横刻“双龙世家”四字牌额。坊门两侧为弧形八字门墙。坊背门上墙面绘水墨魁星点斗画,高约1米,现仍依稀可辨。坊与祠之间庭院两旁各对称置两抱鼓石及两旗杆石,祠门上书-“雷氏宗祠”四个大字,四周为砖石围墙。祠内为二进一天井,中厅柱为砖砌,梁为抬梁式,两侧为穿斗式。祠内厅墙两侧有斗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体刚劲挺拔,令人敬畏和震撼,墙中嵌镶对联一幅,上联为“剑水跃双龙发祥在昔猗欤天宝物华千寻紫气冲牛斗”,下联为“杯峰环九曲聚族于斯允矣地灵人杰五色文章耀几筵”。该联为当地雅士蒋曼文所题。另在靠天井的檐柱上也各有两幅乡绅题写的对联,但由于年代久远,字迹较难辨认。

最为惊奇的是祠内前堂壁上还保留了人民公社及文革时期的标语和打油诗,如:“社会主义喜洋洋,社社队队办食堂,白天用膳在一起,晚上学-灯光”。这些标语保存完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除此,还完整保留下一块民国时期丰城县知事张汉民为当地绅士雷作霖题“椿荫蹯溪”的寿匾。

据《曲源雷氏十二修谱》所记载,该祠为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所修建,距今已二百八十余年,经有宗祠研究方面的专家认定,该祠的建筑时间与其风格基本相符,应该是前清时的建筑。其特点为江西地方特色宗祠建筑风格,特别是八字门为半弧状结构的并不多见。该祠能保存至今不被损坏,其主要原因:一是该村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名士辈出,加之崇尚“忠孝廉节”儒家思想道德根深蒂固,自建祠以来多有修缮。二是此地距闹市较远,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便于“隐居”,固在文革中冲击较小。专家还指出,该祠不光是建筑年代久远,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祠内遗留下的宗祠文化,就似一本二百八十余年的史册,各个时期的烙印犹存。

文莆陈公祠(建于明末清初)

龙光堂 (又名雷氏宗祠,建于清初,同治、宣统年间重修)

襟湖李公祠(建于明末清初)

林埜李公祠(建于明末清初,1984年重修)

仁辅李公祠(建于1539年,1852、1986年重修)

宪所李宗祠(建于明代,1996年香港同胞与李氏乡亲集资重修)

仑番张公祠(建于清初,1946年重建,次年落成,1954年重修)

张氏宗祠 (建于清末,1984年香港同胞、港澳海外乡亲捐款重修)

仕富何公祠(建于1646年,2001年何氏子孙捐款重修)

朴吾马公祠(建于明代,1717年重建,1984年重修)

祖立李公祠(建于1929年)

延载马公祠(建于1929年)

梁公祠 (建于清末同治年间,1930年重建,2001年8月集资重修)

郭氏大宗祠(建于宋朝开禧元年,即1205年,1802、1837、1928年及2005年均有重修)

通表郭公祠(建于1883年)

黄氏大宗祠(建于宋朝,明朝、清朝同治丁卯年再重修)

简府伊祠 (建于清代,清朝时期为纪念祖先本严而修建)

莫氏大宗祠(建于1107年,清代重修,2000年重建)

履平雷公祠(建于清初,民国二十三年重修)

雷氏大宗祠(建于清末,1997年由海内外宗亲捐资重修)

雷氏祖祠 (建于清初,1997年重修)

有德方公祠(建于清嘉庆年间,即1796至1820年)

苏氏大宗祠(始建不详,20世纪80年代因倒塌,1994年捐资重建)

方氏大宗祠(建于1522至1566年,1997年重建)

苏氏小宗祠(建于明朝,1998年由旅港同胞及苏氏子孙捐资重修)

沧州史公祠(始建不详,年久失修,现破败凋落)

务本区公祠(建于明朝末年,清光绪1875年重修)

南溪李公祠(建于清代)

逸华何公祠(始建不详)

祖义黄公祠(建于1905年,1991年香港同胞及黄氏兄弟捐资重修)

敏修黄公祠(建于清光绪1875至1908年,1991年重修)

孖祠堂 (始建清朝,1992年重修)

东源李公祠(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1991年重修)

天南圣裔祠(建于元朝,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2002年曾多次修建)

石壁宗简祠(纪念李昂美而建,始建不详)

中国的雷姓最早源于哪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