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郝的祖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2收藏

中国姓郝的祖籍,第1张

一、 姓氏起源:

1、郝字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释为最有力,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炎、黄部落皆起源于今陕西一带,并成为当时华夏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在各个部落的不断混战与兼并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大概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应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作为专用字一直到今天。据《广韵》载“郝”读音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读黑各切,从音壑(he),所以郝本读作hē,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音调不详),在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úo,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

2、郝姓

一般认为: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应该在公元前11世纪。子期的后裔(子或孙)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3、始祖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汤第17代孙)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第一人(始祖)是谁,无从查考,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00年前后)之后。子期的后裔按当时的习惯或耻于用子辛(纣)的子姓,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

4、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黄帝,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亶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5、郝氏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目前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禼)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未立而卒)

16世 ………………………………… 帝太甲

17世………………………………………帝太庚

18世…………………………………………帝太戊

19世……………………………………………帝河亶甲

20世………………………………………………帝祖乙

21世………………………………………………帝祖丁

22世………………………………………………帝小乙

23世…………………………………………………帝祖甲

24世……………………………………………………帝庚丁

25世………………………………………………………帝武乙

26世…………………………………………………………帝太丁(文丁)

27世……………………………………………………………帝乙

28世………………………………………………………………子期

还有其他说法如:

1、 出自复姓。据《新唐书·宰相书·宰相世系》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一作郝省氏或郝胥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2、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3、 为古代南方姓氏。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世为长袭封王,谓之‘三王’部落”。

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历史上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经过多年流传,南方大部分郝姓渐渐改为何姓。

现在郝姓在海外也有分布,美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日本、德国、英国以及南非等国都有郝姓华侨。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京兆郡:据颜师古《急就篇注》云:“郝,京兆乡名,因地以命氏”。西汉武帝置,其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一带。

四、 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

五、 历史名人:

郝晏:秦之上卿,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瑗任太原守。

郝贤:汉初开国功臣,“以上谷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郝子廉:太原人,西汉时期以为官廉洁闻名。

郝孟真:上党人,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

郝昭:太原人,三国魏之杂号将军。

郝散:西晋匈奴人民起义军领袖,于元康四年在谷远发动起义,攻占上党。

郝略:《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记载郝略为北魏时期清河相,为“关东士望”。

郝回:南朝梁任江夏太守(今湖北安陆)。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郝处俊:唐高宗时期宰相。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此外有成就的画家还有郝世安、郝锐等。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经: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锦:安徽六安人,明末著名学者。

郝摇旗: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

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排挤,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

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号中山,直隶定州人。顺治六年(1649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

顺治八年(1651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因忤吴三桂被劾,部议坐死,后从宽谪戍奉天(今之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徙铁岭,居于南门之右,谪居这里十八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圣祖玄烨廉其冤,以原职召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在离开铁岭的时候,把自家居室献给铁岭人作为士子读书处,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称“银冈书院”;把十八年来购置的二百二十五亩土地和城内西南隅的一段地基,献给书院,留为“生徒肄业之资”。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郝浴。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广西巡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任所。

郝兰田:(1832一1872)为清末民初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安徽人。原为徽戏演员,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搭入三庆班演唱。入班后,初演《天水关》孔明一角,声容并茂,气度高华,颇受观众赞赏。时正值该班连演卢胜奎所编之“三国”连台本戏,其中孔明一角,曾由郝兰田、卢胜奎分担演之。后因三庆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请改唱老旦。在当时,因老旦唱工呆板,黯无生气,多不被人所重视。而郝兰田能综合各家老旦之特长,并以老生唱法参合旦腔韵味,而创制出老旦新腔。从此,京剧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跃而上,始为剧界内外所重视。

郝为真:郝和,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郝氏太极拳创始人。后传授孙禄堂,奠定了今天孙氏太极拳基础。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有“郝派太极拳协会”。

郝梦龄:河北藁城人,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郑州警备司令,后任第九军军长。著名抗日将领,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

郝柏村:江苏盐城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后任职胡宗南军中,曾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

1950年到台湾后升为炮兵指挥官。1958年获蒋介石颁赠“虎”字荣誉旗、四等云麾勋章。

曾在美国陆军炮校高级班和美国陆军参谋大学进修。1964年晋升为中将。

1965年任“总统府”侍卫长。后任第一军团司令、“国防部”作战次长、“陆军”副总司令。

1977年任“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晋升为“陆军”上将。1981年任参谋总长,得蒋经国信任,主持警政安全、军事情报等工作。1990年出任“行政院长”,1993年2月辞职。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副主席。

郝诒纯:湖北咸宁人(1920--2001),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35年在北平师大女附中上学期间,积极投身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西城区区队队长,1937年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担任天津“民先”总队部组织委员。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曾连续两届为西南联大学生会主席。是西南联大党的外围组织——群社的发起人之一。为使地质事业后继有人,郝诒纯将自己的多年积存捐给了中国地质大学,用于设立“郝诒纯奖”。

郝卫 现代小学生现读小学六年级

郝梦梦 郝卫的妹妹现读小学五年级

郝建新 郝卫爸爸

相传始祖为洛桑人,闻祖传续,初来山东时为兄弟四人,长兄落居现今烟台黄务朱家村(南里、东里)

传下的世字排列: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

次兄落居文登(ye)头村,三兄落居今栖霞郝家庄村,其弟落居牟平县午台后枣园村(今烟台莱山区大郝家村)郝在这里读(火)音

从顺治六年——大明正德六年中的五世祖名祥无统一的世字。再往上的两世祖生因不详。从顺治六年世字排列如下:生、允、笃、有、维、元、丕(音pei)、廷、宝、嘉、绪、立、昌。我排绪字辈

十八世孙郝晓宏

据大清乾隆三十年壬辰仲冬之月(公元一七七二年)之家谱

----------------------------------------------------------

世字排列:

家传的世字排列请记录下面,不知是否正确,如有误请大家修正。

下面来自"郝德喜"山西太原一带"发贴(20041022):

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又说应为 曜 )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本字不确定)洪广依瑜卫康登相。共50字。

据我了解,象“伍”姓的世字排列可读为一首诗,可这里我怎么也读不出来,但有的地方又有那么点象,如“时保大选应明起”“春晓泽家兴百利”。

目前我们基本在“连、富、耀、林、勇”辈上。希望大家能把我们祖先留下的《世字排列》找回来,并延续下去。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清)郝澍敏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东栖霞郝氏晒书堂支谱一卷,(清)郝联荪、郝联芬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藁城郝氏族谱四卷,(民国)彭树樟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定州郝氏族谱一卷,(清)郝秀峰等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郝氏族谱,(清)郝植恭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民国)郝庆镛、郝晋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德义斋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沛邑郝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淮山郝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清)郝嵩云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三河郝氏贻芬录,(民国)郝鹏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北京怀柔琉璃庙郝氏族谱,(清)郝澍敏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郝德隆、郝宏泽续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郝氏历代家谱一卷,(民国)郝国俊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郝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北京厚记石印局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2011年8月,满目碧绿,我随同我的领导郝海龙局长,在当地人引领下,穿越太行峡谷,奔赴河南省林州市东姚镇伯文村。郝海龙局长一直惦念郝姓的来龙去脉;我心中一直萦绕郝世昌的前世来生。

郝世昌何许人也?我在长篇历史小说《青羊血》书中落墨比较多。郝世昌是林县人,剿灭陈卿起义他立了大功,他引兵、献计、资助、出家丁,这从明朝书籍可以查出。郝世昌身份是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统称为仪宾。《明史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仪宾即皇家王府的女婿。郝世昌既然是林县人,究竟与我要去的村子有无联系呢?

山东阳信西郝村字辈:“正大光明殿玉思书龙凤呈祥”

山东鲁西南郝氏字辈:“广红为敬良,以青照来现,福立庆安祥”。(巨野郝氏家族理事会郝兆顺提供)

山东泗水县郝氏字辈:“宝善昭余庆钦正齐荣广”

山西盂县郝氏字辈:“德培清长世恩荣国泰安”。

山东莘县王庄集乡后侯庄铺村字辈“东方朝丙瑞,庆广福记德”。

山西新绛郝氏字辈:“纲墨吉绣仁升玉长成洪”。

河北藁城郝氏字辈:“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河北尚义县郝氏字辈:“天子万年春常在,熙朝千载庆丰麟。”

河北阳原县要家庄乡大盐厂村郝氏字辈:“有进学义功,凯科取世文,吉善天恩报,志愿炳生荣。”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江苏沛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

河南唐河郝氏字辈:“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有容德乃大”。

山东烟台郝氏字辈:“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允笃有维元丕廷宝嘉绪立昌”。

重庆南彭郝氏字辈:“邦启登风世大文联如怀祖德永远光先”。

辽宁辽阳郝氏字辈:“文万庭玉广春景庆西成殿云富久贵忠永谱占魁”。

四川夔州郝氏字辈:“光耀祖先德文章继世昌传家维孝友富贵永连芳”。

郝氏晒书堂一支字辈:“忠心允敬大本克”。

郝氏一支字辈:“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曜)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洪广依瑜卫康登相”。

郝氏一支字辈:“本清继源诗书洪祥仁义发家安邦兴国”。

河南商丘郝氏字辈:镕芳万德天佩永明廷克宁伯汝月来尚齐(分支第九世开始,≈1631)

河北河间沙河桥镇东苑各庄村郝氏字辈:“国继广大宪 寿运奉廷彦”

河南濮阳郝道期郝氏字辈:“新景怀洪兆 继世振宇文”

陕西府谷郝家角村郝氏字辈:金正玉万文 治仲明秉增

郝氏一支字辈:“文运洪开钟毓贤才荣家光国万世永怀”。

安徽六安市寿县炎刘镇磨湾郝氏一支字辈:“廷恩广佩世泽绵祥安登善庆远道昭光”。

安徽安庆市地区郝氏一支字辈:成受荣道、思文鼎广、万良孟仲、继正朝邦、本同启秀、忠敬嘉祥、希先一志、善应名彰、仁昭义立、裕世之纲、开宗永发、衍庆咸昌。

皖北萧县郝氏字辈汇总 :

凡例  旧谱修于兵火之后,其中缺略者甚多,今一仍之;以族姓繁衍命名,不无淆乱今自十四代以后变成十六字定位宗派:

达 仁 继 启 振 鸣 盛 朝 景 行 唯 念 立 德 孔 昭

又八六年七修家谱,增编字辈20字定位辈分:

先 祖 炳 忠 义 后 昆 宜 敬 承 兴 华 书 益 世 鸿 志 青 云 峰 二十字诗句定位辈绪  八六年七修家谱 考证人员:萧县 西郝楼:20代 郝盛权 郝新庄:19代 郝鸣华 刘阁村:21代 郝朝栋 郝新庄村:20代 郝盛泉 东郝楼 20代 郝盛五 郝盛祥

山东省巨野县柳林镇亦有很多姓郝的人。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有郝中荣村,姓郝,族谱遗失。

河南省安阳县(彰德府)吕村乡朱村郝氏字辈:平生永思春,和顺布宗亲,大孝常光祖,纯忠自显君。(明朝初期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十代后续20字辈。)

有吖

赫姓

赫舍哩氏 ---赫 相传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希福之后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该部名称而姓赫舍哩。请末又取前一个字为姓,由于赫氏家族人丁兴旺,族大枝繁,后又分赫、康、张三个姓,因其先人是努尔哈赤的旧部,世有战功,故为官者甚多。

赫氏在清时隶属正白旗,先居住在边门镇的赫家村,后散居各地。杨木乡、红旗镇赫姓较多。另外,刘家河蛟羊峪、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赛马镇赫家窑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乡赫家堡子亦属本支,自八世起有两支于清同治初年迁居至黑龙江是双城县。)

按字排辈为: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本人为荣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至今,赫氏。

赫姓不应该是汉族人,既便是赫连姓的后裔

回答者:hghgkkk - 魔法学徒 一级 2-20 18:21

赫舍哩氏 ---赫 相传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希福之后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该部名称而姓赫舍哩。请末又取前一个字为姓,由于赫氏家族人丁兴旺,族大枝繁,后又分赫、康、张三个姓,因其先人是努尔哈赤的旧部,世有战功,故为官者甚多。

赫氏在清时隶属正白旗,先居住在边门镇的赫家村,后散居各地。杨木乡、红旗镇赫姓较多。另外,刘家河蛟羊峪、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赛马镇赫家窑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乡赫家堡子亦属本支,自八世起有两支于清同治初年迁居至黑龙江是双城县。)

按字排辈为: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本人为荣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至今,赫氏。

赫姓不应该是汉族人,既便是赫连姓的后裔。

回答者:凭栏看剑 - 护国法师 十五级 10-20 22:35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赫姓源流考证

赫姓相传是远古帝王赫胥氏的后代,是由他的称号而来的姓氏。 除赫姓外,他的后代还有人以赫胥为姓。 历史上,出自赫胥氏之后的赫姓人构成了当今汉族赫姓的主体。

也有说赫出自于汉代乌恒族,源头出自郝旦,因古音郝赫不分,经多年迁徙,口传成为后来的赫姓。至今已两千多年。由于乌恒族信奉太阳,以太阳为至高无上的神圣,崇尚赤色,后代便以赤、或赫作为姓氏。

也有文介绍是出于商末郝姓,时经两千多年,至汉代仍居住在山西太原一带。到了宋代,郝姓已经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南方开始出现郝姓,南宋咸淳年间发生“胡妃之变”,,97户33姓南迁,不少的郝姓,为了避难“去邑离乡”,就是说把“郝”字右边的“邑”字丢掉,便成了赤姓或赫姓。

乌恒族出自东胡。

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三世纪),至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位置在现在的大兴安岭南部),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左贤王后,把乌恒迁徙到了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这几个郡包括了幽州的代郡,上谷,右北平,辽西,昌黎以及辽东。设置了护乌恒校尉管辖乌恒各部。

东汉,在上谷宁城(近河北宣化市西北)继续保留了护乌恒校尉。同时东汉王朝使用乌恒骑兵征讨匈奴、鲜卑,甚至用乌恒人来打乌恒人。

公元二世纪末,中原爆发黄巾起义,乌恒统治者冒顿趁乱在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统一了乌恒各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帅大军征讨乌恒,大败冒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得降俘二十余万,这些包括赫姓人在内的乌恒人被迁入内地,到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在后来的岁月中,逐渐与汉族、回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相融合。而没有离开旧地的乌恒人,很快又被鲜卑人征服。

在之后历代的迁徙过程中,使得原乌恒族姓氏产生了变化,或简化、或改成了更方便的单字姓,如郝、赫、赤、丘、苏、五、尚、熙、钦、侯姓也融入了各个民族。

有史料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有辽西君乌恒首领赫旦(郝旦)率部下九百二十二人归顺汉朝。汉封其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这些人留在汉朝,成为了后来汉族的一部分。

应该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大陆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不断的之战乱、迁徙、集中居住、再战乱、迁徙、居住过程中,所以各民族之间总是有不断地被同化,被吸收的过程。姓氏当然也在这个过程中,所以赫姓就会在各个民族中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所收集到的赫姓有以下几支

1 渤。海。名。宗。礼。乐。诗。书。光。祖。德。

帝。臣。遐。裔,衣。冠。文。物。振。家。声

2……国恩家庆……

3自、宣、继、大、廷、云、雁、玉、耀、连、胜、

4永长修令兰桂香,风和山谷实泰康,吉庆亨通福如海,日升月恒文明扬。---------(黑)

5学、必、明、先、正、家、兴、进、有、功;纯、修、余、立、智、万、世、德、朝、忠。

6……元承祖德……

7……XX学成永,文明志家长。……

8……英、辅、景、明……

9……敬,之,成,建,玉……

10……明文生连道,万玉德圣长……

11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赫舍里)

八旗赫姓的历史最短,只有一百多年,他们是在清朝的中后期才由民族姓氏变成单姓的赫姓的。

汉族赫姓的历史很长,大约四千多年。

赫舍里曾经被译为黑舍里,但是在雍正之后就不可能再发生此事。在编撰了《满洲氏族八旗总谱》以后,满族人就统一了姓氏称谓。

为了更好地区别开自己这一支与别支的不同,赫姓被称为了郝(hao),山东、陕西、河南、的赫姓被称为黑 (hei),还有的地方由于口音的变化称为何(he、二声)

山东乳山镇有个司马庄,曾经叫赫家潼,在金天会年间(1123一1135 )文登(今荣城)赤山于广携眷迁赫家疃居住。后赫姓迁走他乡,于氏北迁里许,建于家庵村,后又改为司马庄。(摘自乳山市志)

由此看来,此赫姓不会是满族或女真族,因为当时的女真人还在使用原始的女真姓氏,还没有使用便捷的单字姓。

汉族赫姓在历史上以朔方为郡望,当代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进士赫洗、明代石楼知县赫震等。

目前发现的资料里,汉、满、回、彝、锡伯、蒙古民族都有赫姓,而他们的出处则为汉族郝姓;匈奴赫连;乌恒郝旦;锡伯荷叶尔、贺在尔氏;满州赫舍里、赫佳、赫宜、赫锡赫哩、赫叶勒、赫哲氏:

蒙古赫锡特、赫尔、赫勒、赫鲁克氏。

彝族赫姓原姓俄母,他们都是在后来简化为赫的。

参考材料来源于《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匈奴列传》《乳山市志》

《台山姓氏源流》《珠玑巷民放南迁记》及网络。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非常多值得骄傲的文化,在姓氏方面我国是非常注重的,因为姓氏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荣誉,还有自己的家族文化,每一个姓氏都是有自己的意义和由来的,你知道郝姓的由来是什么吗?本期百家姓起名为你解析。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1、郝姓多文人雅士,仕宦者亦多文官。

2、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作为一个得姓三千余年的姓氏,历经如此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仍立足北方,诚为罕见。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如晒书堂出自郝隆晒腹的典故,寓意学问精深,满腹经伦。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残本《郝氏家谱》,河北藁城郝姓一支字行派语为:“从文鸣连,正玉思清。”山东省肥城市郝家村郝姓一支行派语为:“世大文宏先,京振传广远。”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咨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铺起名,还有宝宝起名,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和时间,为宝宝起一个带着好运的好名字!

河南南阳唐河郝氏家谱:宛东郝氏字辈: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惟善国之宝,有容德乃大(待续)最早居住地:在唐河县东王集乡王庄村的小郝岗(俗称“小岗”),河南南阳东部这一支郝氏家族,据祖上讲,是明初时从山西洪洞迁过来的。还有一说,是从周口扶沟迁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续过一次家谱,但续的比较简单。以后有机会有条件,应当好好地考证,认真地办好这件大事。说起“小岗”,南阳东姓郝的人都知道,这是姓郝的老庄。郝氏最早居住在这里,后来逐渐分居到周围的地方。现在小岗保存完好的一块最早的墓碑,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立的“从”字辈祖“郝从甸”的墓碑,上刻“皇清待赠显郝公从甸邢氏之墓”,距今已经200年多了在碑上还刻有:“男缨、纟委、旺南、纟寻;孙:本端、本嵩、元秦、本琳、清泰、本道、本淳、本瑚、本祥、本一、本淑、本理;曾孙:立相、仕、爱、岱、贞、杰、人、坤、森、常、果、教、伦奉祀”从上可以看出,1807年立碑时,“郝从甸”有四子、十二个孙子、十三个曾孙。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字记载。八十年代初整理的小岗东楼院、西楼院的家谱是:一、东楼院支脉“显”字辈世祖郝显龙“宏”字辈世祖郝宏德“从”字辈世祖郝从甸(四子)“丝”字辈世祖长门郝缨(小岗,少白寺刘清,老岗,杨岗,吉庄,魏庄,郝大营西头,下李庄西头)二门郝委(王庄,郝小庄西头,魏庄,下李庄西头,郝大营)三门郝旺南(南安庄)四门郝寻(翟庙,郝楼西头,郝大营)二、西楼院支脉“显”字辈世祖郝显凤、显政、显章、显清“宏”字辈世祖郝宏学、宏智、宏涛、宏臣“从”字辈世祖郝从方、从贤、从安“丝”字辈世祖长门郝猛(小郝岗西头,大、小桃园)二门郝杰(下李庄东头,郝马庄,大郝庄,小郝庄)小岗东楼院“丝”字辈世祖的名字说明长门:郝缨。“缨”是指古代帽子上系在颔下的带子。二门:郝緌。“緌”指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緌”字,左右结构,左边是“纟”旁,右边是“委”。现代汉语词典可以查到这个字,读音念“rui”,三声。三门:郝旺南。按碑刻,旺南公曾为清朝监生(太子监的学生)。四门:郝纟寻。按碑刻,并不是“纟寻”字,实际是一左右结构字,左边为“纟”旁,右边的上面是“彐”,中间是“巛”,下面是“寸”。此字目前在汉语词典中查不到,也不清楚读音。只能推测,此字与“缨”、“緌”的意义相近。据传,在“本立而道生”之前的七个字辈是:“希梦光显宏从丝”。“宏从丝”的意思是:宏大的事业从一丝一毫做起。“希梦光显”的含义,尚不明白。“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出自孟子的《大学》;“为善国之宝,有容德乃大”,来自儒家思想。“为善国之宝,有容德乃大”这十个字辈中的“为”字,有用“惟”字的,有用“唯”字的,还有用“维”字的。“为”、“惟”、“唯”、“维”这几个字,哪个字更准确些呢?仔细比较,“为”字更准确些。因为,在“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为善国之宝,有容德乃大”这二十个字辈中,每五个字辈中都有一个虚词,分别为“而”、“以”、“之”、“乃”。如果是“惟善国之宝”或“唯善国之宝”,句中就有两个虚词了。所以,不会是“惟”或“唯”。如果是“维善国之宝”,从意思上说,“维”与“善”也不好搭配在一起。所以,也不会是“维”字。只有“为善”,与后面一句中的“有容”正好对称

中国姓郝的祖籍

一、 姓氏起源:1、郝字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