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人解答湖广填川杨氏族谱。移民到重庆市大足县。
鲁岛芪沔董法邢助弓瞿棠绘它璐展贤战囡诗畴口
“湖广填川”之谜 郭振华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笔者在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办事处采访时,在崇音寺檀木湾一块玉米地里发现了四块古墓碑。远处看是一块玉米地,墓碑被包围在玉米杆中,据农民讲这里原来是一块老坟山。六几年此地方园五、六亩地的范围内有很多雕刻精致、色彩艳丽的墓碑群,学大寨、改田改土的时候,上级强令村民们将一块块墓碑和墓群推掉,用来做土埂。当时推的时候,有一位老者出来阻止说:这是郭家近代的几块祖墓碑,上面刻有郭家的辈分,不要推掉了,将来娃儿取名字也有个依据。于是,就保留下了这四块墓碑。郭振华很是惊奇,拂去上面的蜘蛛网和滕蔓,仔细瞧这四块碑,发现上面刻有很多书法秀丽的楷体字,并雕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案,仔细读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世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伦等的名字。原来据传说这里是唐代爱国名将郭子仪后裔聚居的老祠堂,笔者想这几块墓碑与此有不有关系呢? 经过二个多月的考证,走访了当地村民,发现当地聚居着上千户郭姓村民,崇音村8社(檀木湾)整个社全是郭姓家族;并且在这些村民家中香盒正额上写有“汾阳家风”,村民们说他们的祖宗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现居大英县卓筒井镇原檀木湾的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发现了清朝秀才郭庭范书写的郭氏香盒上用渡金额刻有“点颔流徽”四个大字,与史书记载的郭子仪晚年“颔之而已”的典故相同;之后又在当地88岁高龄的郭秉才家中找到了一本“郭氏家谱”,上面明确地记载了郭氏家族从黄帝到郭子仪及其后裔几千年的族姓发展史,郭子仪第四代孙郭端夫在唐庄宗时官至鸿芦卿,谪守江右庐陵,由山西汾阳举家迁往江西,在宋端平元年甲午由江西迁往湖广,大明弘治二年入川落业檀木湾之谜。从“郭氏家谱”中可以看出,郭子仪长房后裔一脉由陕西西安到山西汾阳,由山西汾阳到江西、湖北、四川,相当于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绕了一个大圆圈,这为中华民族大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史料。 一代爱国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生于唐中宗十三年(697年)丙申八月十五日,卒于唐德宗二年(781年)辛酉一月十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历任五州刺史。郭敬之生五子,郭子仪排行第三。郭子仪身高七尺,体貌秀杰,生八子七女。少年时的郭子仪因武举成绩优秀,补左卫长史。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过了六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达二十余年。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被赐封为太尉中书令、汾阳忠武王。“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名垂青史,其史料收入中学历史课本,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爱国名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率十五万叛军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大举南下。叛军所到之处,百姓远遁,户舍为墟。玄宗皇帝见形势危急,匆匆忙忙丢下长安,带着杨贵妃逃到四川,长安成了空城。 郭子仪受命危难之际,慌乱逃跑的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率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出兵首战告捷,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两郡之后,兵出井陉,会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部队,一举攻战了史思明坚守四十天的九门(今河北槁城县西北),槁城两县。 郭子仪战边关,内地潼关失守,肃宗至武灵即位,图谋收复两京。肃宗大阅六军,虽有收复河山的决心,但没有驾驭战争的本领。结果趋兵南下,亲征失利。收复失地的重任落在郭子仪的肩上,郭子仪不顾个人安危,率儿子郭旰挥师潼关。在攻战陕郡永丰仓时,郭旰阵亡,郭子仪强忍失子之痛,大战潼关,恢复了潼关与陕州的信道。 在洛阳称大燕皇帝的安禄山如坐针毯,其子安庆绪趁机杀死安禄山,继父位逐派十万兵马赴陕州,负隅顽抗。郭子仪以大军击其前,回纥兵登山乘其背,于陕州城西的新店击败叛军,进而一举收复洛阳。 肃宗闻讯,亲迎灞上(今西安郊外),对凯旋而归的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出身入死,许身报国。肃宗临终前,托咐郭子仪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代宗即位加授郭子仪为尚书令,并以第四女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第六子郭暧,拜郭暧为驸马都尉。岁时赏赐珍玩,不可胜纪。代宗驾崩,留下遗诏,嘱咐太子李适在即位之后,仍“以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摄冢宰(即宰相)。”唐德宗李适即位后,诏(郭子仪)还朝,摄家冢,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增实封通计二千户,给一千五百人粮,二百匹马食料。诸子弟、婿拜官者十余人。 郭子仪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平叛御边,勋高一代。他与唐代宗君臣之间相处二十四年之久,权倾天下而天子不忌,功盖一代而君主不疑,不愧为忠心报国,一代楷模。郭子仪“再造邦家,维新庶政;臣虽陨越,死所无恨”的爱国之心和“寇仇在近,家国未安,臣子之心,不无宁处”忧国忧民意识是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考证檀木湾是郭子仪后裔聚居地 檀木湾人以前一直据说是郭子仪后裔,但苦于没有史实证实。发现墓碑以后,笔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空白点。 在考证墓碑记载的一些史实走访檀木湾群众时,笔者和当地人郭清学、郭甫成三人首先走访了郭氏家族年龄最长的金元乡89岁的村民郭秉才。郭秉才身体硬琅,红光满面,四世同堂,其2个儿子都70多岁了。在郭秉才家发现了一本郭氏家族手抄本,据郭秉才介绍:“手抄本是他于解放前在蓬溪中河街郭氏祠堂抄写的。当时的郭氏祠堂规模很大,正厅供有郭子仪座相,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历代凡过往的朝廷官史都要在郭子仪座相前朝拜,祠堂每年要花费一大笔招待费,民国七年修订郭氏家谱花费了365两白金,白金贵于黄金,就按黄金现价折算,折合人民币250万。郭氏家谱原件有一寸厚,封面有红绸布布衬包裹。当时每年清明节郭氏家族族首都要在蓬溪聚会一次,并分别在金元、蓬莱、大英、红江等地召开清明会,可见人员之广,但遗憾的是保存于蓬溪郭氏祠堂的郭氏家谱原本解放后因祠堂被改建,家谱原件便不知去向了。解放后清明会逐渐消失,郭氏家族逐渐失去了联系,以至于后来没见过家谱的人都不敢承认自己是郭子仪的后裔。” 檀木湾人没见过家谱,但在当地郭氏村民家中,发现有写有“汾阳世家”的香盒,而与家谱中记载的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的史实相一至,这证明了香盒是为了纪念郭子仪而设。之后笔者又从檀木湾移居大英县卓桐井镇居民郭清跃家中香盒两侧楹联上刻有“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这与家谱中记载的周文王封虢叔为虢姓,而“郭”实乃“虢”之转音。后又在卓桐井镇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保存完好的一个清代木质香盒是由清代秀才郭庭焕撰写的,香盒正额雕刻有镀金木刻字“点颔流辉”,楹联书有“祖德问安犹点颔,我裔继烈要留心”,这与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相一致。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千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之后,在石门办事处一郭姓村民中发现了民国七年修订木刻的郭氏家谱,据主人介绍,这本家谱一直被其放于木箱底层保藏,侥幸躲过了文革“破四旧”中的焚古书运动,但从未对外人出示,也被其淡忘了。这本保存完好的家谱清楚地记载了郭子仪后裔迁移至檀木湾的历史。郭氏家谱中“郭氏受姓本源考”中记载,华夏民族族姓始于黄帝,黄帝孙子名叫轩辕,以熊氏为姓,又因熊氏出身姬水,所以以姬为 姓,后以玄嚣、云阳、昌意、舜、尧、稷、公刘、王季,直到西百文王开始封姓, 封虢叔为虢姓,后以郭为姓,到唐朝郭子仪一代“虢”姓一律改为郭,“郭” 是“虢”的转音。郭氏家谱中记载了炎黄子孙五千年姓氏的来龙去脉,其完整性 堪称一绝,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个姓氏家谱,为考证华夏姓氏提供了不可多得 的重要史料。 3个多月的艰辛考证,所有的史料终于证明了檀木湾人后裔,而檀木湾古墓群是郭子仪后裔古墓群。 古墓群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檀木湾郭子仪后裔古墓群之一郭干元墓碑记载郭干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于嘉庆20年,距今近200年,这块墓碑不同于其它墓碑,墓碑前有一个全封闭的挡风敝雨的花形石隔层,将碑文罩在隔层里,隔层雕刻精细,中间有一朵五瓣形的花朵,透过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于有隔层的保护,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蓝色油漆虽经近200年日晒雨淋却未剥落。 墓碑是立于嘉庆20年,而郭氏家谱修订于民国七年,墓碑是揭示湖广填川的重要史料。据家谱记载,郭子仪第四代孙郭端夫在唐庄宗时,任鸿芦卿,谪守江西右庐陵。举家从山西汾阳迁往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延福乡,一直到郭子仪第二十六代孙郭弥都世居此地。因当时族繁人广,郭弥都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举家迁往湖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嘴狮子岩几子湾。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战乱不止,蛮匪横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芜。老者饿死于沟渠,少者逃往他乡。眼看四川人口越来越少,弘治皇帝下诏移民。郭子仪第三十六代孙郭谟格由保甲推举奉诏于明弘治二年(1490年)弃湖入川,落叶檀木湾。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湖广填川”的一段史实。史料虽记载有:“元明之际四川人口显著下降”,“洪武十四年皆自别省流来”,但无详实文字,郭子仪后裔的迁移,正好给“湖广填川”一个具体说法。同时,郭子仪后裔由陕西长安到山西汾阳,由山西汾阳到江西、湖北、四川,相当于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绕了一个大圆圈!这为研究中华民族大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史料。笔者也见过不少墓碑,但能象檀木湾郭子仪后裔古墓群这样追根求源的实为罕见。一般的古墓碑只记有一个大概,没有具体的入川前地名;一般的家谱也只能大概追踪到湖广近十几代郭子仪后裔古墓群不仅记载详实,而且与“郭氏家谱”互相印证,使其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 ,而“郭氏家谱”可追溯到上下数千年。况且
商州区腰市镇上集村郭氏家族为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后裔。 该村现保存有完好的郭家祠堂和《郭氏家谱》。
郭建军家保存的《郭氏家谱》编撰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记载了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始祖广意,原籍山西太原府曲阳县,汉授光禄卿,传至郭子仪为第七世,出生在陕西华县莲花寺镇西马村。第十八世郭秀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授命南征,出谋至胜,官至督府,举家由河南省阌乡县西董村迁至商州腰市定居,并建宗祠,以祭先祖。郭秀卒后,葬于商州中乡川,即腰市镇中乡郭村。
郭家祠堂位于腰市镇上集村,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其中过厅、前厅、正堂各3间,厢房4间,戏楼3间,共计16间。戏楼与主体建筑南北之间为千余平方米的大院。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其中前厅西山墙所画一幅壁画高25米,宽6米,如今仍可辨认。内容为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收回纥、土藩的功绩故事。绘画近300幅,书法、题记30余处(幅)。绘画形式有描金、水墨、堆彩等。绘画内容涉及八仙侍女,农耕牧养,砍樵打柴,书法绘画,垂钓狩猎,生活宴饮以及狮兽、花卉等。是商洛发现的各类古代建筑中保存较完整,存量较多,极有价值的古代建筑彩绘艺术。郭家祠堂内原来还保存有大量朝廷命官,文人雅士,以及郭氏后世的牌匾、楹联,“文革”期间遭到毁坏,现存有少量,内容在《郭氏家谱》中都有收录。祠堂内还存有碑石,《郭氏家谱》中收录有碑文10余通(篇),内容涉及郭氏家族的迁徙,家谱编撰,祠堂创建、重建、维修、购地置业等内容。最早时间为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晚到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在《郭氏家谱》二部中,详细记载了郭氏家族由始祖广意(汉授光禄卿)迄今,已传40代,2000余年的迁徙、传承,特别是以其第七世孙郭子仪为代表的众多郭氏家族后裔历代为朝廷命官的生平业绩。另外,还记有距上集村约5公里处的中乡村郭村郭氏家族墓地等情况。
如今,腰市镇上集村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区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健全了祠堂文物安全保护制度,并与陕西郭子仪研究分会取得联系,从泰国郭子仪研究会请回郭子仪画像,为该祠堂增色不少。商州区文物管理部门按省市文物部门的要求,认真调查,整理出了详细的文字、图等资料,准备将郭家祠堂逐级推荐上报国家文物部门,申请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祠堂类建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宗族关系的实物载体,是封建家族祭祖、议事等的公共活动场所。商州境内共发现祠堂类建筑20多处,但不论从其创始年代、建筑规模、保存完好程度,还是祠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来看,都不能与郭家祠堂相媲美。 泉村 (清) 王时叙
豁然开朗是泉村,紫峪黄川俗并敦。
槐柳荫中隐篱舍,桑麻影里见鸡豚。
全诗的意思是,虽处于群山环抱之间,北乡的泉村这一块地方却豁然开朗,土田平旷。它和邻近的紫峪、黄川一样,风俗敦厚。村庄里扎有篱笆的房舍都隐现在槐树柳树掩映的团团绿荫中间,种有桑、麻的田地里常常可以看到村户人家饲养的鸡和猪相互奔逐的影子。
这首诗写的天真自然,没有任何藻饰。语言也浅显明白,和我们日常口语区别不大。确似泉村的旧日甘泉,目与之接,神清气爽;以口尝之,则沁人心脾。个中原因无它,主要是作者情感明朗,没有遮掩矫饰,更没有人为地拔高,仅依照泉村的本来面目(地方好、环境好、人更好)如实写去,初尝似觉无味,咀嚼之后,回甘之味便会津津然生于口辅之间。
“俗并敦”,风俗都同样纯朴敦厚。“豚”(tun):原指小猪,此泛指猪。
郭子仪生于武则天称帝时期的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薨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郭子仪身高七尺,体貌秀杰,生八子七女。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过了60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发危达20余年。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封郭子仪为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谥“忠武”。“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名垂青史。
据《郭氏家谱》(民国七年刻本)记载,郭子仪第五代孙郭在徽(华州人,世居长安)唐末被迫迁居洛阳,在唐庄宗、明宗时任鸿胪少卿,因事得罪唐明宗,贬官卫尉少卿,其后举家从后唐首都洛阳迁往吉州庐陵县62都麻岗,一直到郭子仪第26代孙郭弥都世居此地,因当时族繁人广,郭弥都于宋朝端平元年(1234年)举家迁往湖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嘴狮子岩几子湾。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战乱不止,蛮匪横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芜。老者饿死于沟渠,少者逃往他乡。眼看四川人口越来越少,弘治皇帝下诏移民。郭子仪第36代孙郭谟格由保甲推举奉诏于明弘治二年(1490年)弃湖人川,落叶檀木湾。由此可知:郭子仪后裔从明代迁居大英县已达五百余年了,今大英、蓬溪两地均有其后裔生存繁衍。
檀木湾为郭子仪后裔入蜀祖居之地,郭氏族人死后,多葬于此,从而在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办事处崇音寺檀木湾形成了很多雕刻精致、色彩艳丽的墓碑群。现存的四块墓碑,上面刻有很多书法秀丽的楷体字,并雕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等。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民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伦等的名字。古墓群之一的郭乾元墓碑记载郭乾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于嘉主20年,距今近200年,这块墓碑不同于其它墓碑,苦碑前有一个全封闭的挡风蔽雨的花形石隔层,将碑文罩在隔层里,隔层雕刻精细,中间有一杂五瓣形的花朵,透过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于有隔层的保护,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蓝色油漆虽近200年日晒雨淋去未剥落。
湖南郴州 临武县麦市乡上桥村就有一支郭氏 供奉的祖先就是郭子仪。他们的郭氏祠堂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了。你可以试着去找找线索
我这里可以查询的郭氏家谱中也有以下是郭子仪的子孙
安徽 亳县 亳县郭氏宗谱 [10卷] 1926年
求高人解答湖广填川杨氏族谱。移民到重庆市大足县。
本文2023-11-30 06:54: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