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
大家都知道袁世盟这个人物吗?那么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答:从《遵义文史》中,我们可以得知袁世盟是清朝的人物。
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订的《增修仁怀厅志》(以下简称厅志》记载:“未有袁世盟(注:《族谱》和《新县志》均谓袁世明),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诸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魏丁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盟镇其土。”仁怀厅即仁怀直隶厅,今贵州赤水市。《厅志》所谓“诸蛮夷出扰”的“仁怀”,即今贵州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所辖范围。“古磁”和“唐朝坝”,即今习水县之土城镇和同民镇(一九六五年前均为赤水县所辖)。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明奉诏平南入蜀,师至仁怀,五月奏凯,受镇守土,子孙定居,不复赣籍,至今(1995)已有七百六十年,子孙繁衍,下传三十余代,历来散居在赤水河中下游,黔北、川南各地,乃至国、海外皆有,后裔比比皆是。世明统兵平南,兵入仁怀,流传甚广,却无专著,笔者收集一些史料,试作初探。
据《袁氏族谱》(简称《族谱》)记载:袁世明乃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氏(今江西省吉安市庐陵县)。父袁龙辅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的驸马,官封正一殿将军。母赵氏公主,诰封御敕皇姑、淑明袁母一品夫人。龙辅有弟龙德、龙宪、龙进三人,俱封将军,同镇高川(今广东高州县)。龙辅有王、柳、黄、李四妾,俱封夫人.一妻四妾,共生九子一女,长子袁福,字世明,号思光,生于南末孝宗乾道八年(1172),自幼习文武,既长,才略过人,又攀到赵末皇室的“金枝王叶”体系,甚得朝廷的赏识和擢拔。南宋宁宗嘉泰、开僖年间(1201—1207),以军功封沿边巡检使,累立功勋。宁宗嘉定时(1208—1220)官升总制,督抚江淮兵马。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朝廷定议伐金,战争复起,持续三十年,国贫民困,民怨沸腾。到南末理宗元年(1234),因宋蒙联合击金,灭金之后,蒙军势力崛起,南下攻宋,南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外有蒙军压境,内有盗贼蜂起,边民反抗。《族谱》记载:“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扰,为边民患,其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元虑方炽。”南宋王朝为了稳定政局,平息边事,决定采取军事镇压。但统兵将领,朝议难定其人,时袁世明正督视江淮兵马;朝议大夫魏了翁、善丁翁知世明忠勇有为,向朝廷举荐,遂下诏命世盟率师平南入蜀。
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一事,《族谱》未道其详,尚无确切考证。真、顺二夫人既能代表播州上疏朝廷,且得皇命允准,必非等闲之辈,应系统治播州的土官首领人物,或与朝廷有宗亲等特殊关系。真、顺二夫人的“上疏乞师”,表明仁怀一带地方少数民族的反宋起事,声势浩大,危及播州,而播州政权无力抵御,才疏乞朝廷出师平南。又因南宋时期,巴、蜀(今四川省)地区,是南宋王朝的主要统治区域之一,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仁陵一带地处巴国(后称巴郡,即现在的川东南属地),一旦有事,影响腹地安危,故南宋王朝迫不及待,从江淮遣师远征仁怀。
《厅志》所说“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地,也就是袁世明平南征战的地带,古今地名不一,隶属前后不同,有必要略述这一地带的建制沿革,再叙“平南之役”的经过。
《厅志》所指仁怀等地,在汉代属符县(今四川省合江县)地域,到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符县改为合江县,隶属泸州郡(后改泸川,今四川省泸川市》。在宋朝建立后的一百四十九年问,这一带地方属西川路(后改梓州路)泸州合江县,那时尚无仁怀这个名称。到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泸川的所辖地区建立了滋、纯、详、珍等州。其中滋州(即古磁)主要是苗族聚居之地(仍属合江县范围)。滋州下领仁怀、承流二县,滋州和承流县治所,设在今之习水县土城镇(即古磁);仁怀县治所,设在今赤水市复兴镇。州属西川梓州路(路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仁怀”之名。这个磁州仅建立丁十二年,到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便已撤除,把滋州和承流县治所,改建为武都城(即后来的古磁,今之土城镇);仁怀县改建为仁怀堡,承流县并入仁怀堡,治所仍在今赤水市复兴镇。仁怀堡辖区较广,包括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范围。在西北邻近泸州、合江、水宁(今四川叙水县)、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在南端毗连播州(今遵义市附近)。改设仁怀堡五年后,即转入南宋时期,仁怀堡所属领域,隶属西川潼州府路泸州合江县。
到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袁世明平南兵入仁怀堡,仁怀堡已历时114年之久,仁怀堡是否未改其名,境域有无重大变化?经查阅几种有关史料,均无变动记载。到了元朝,才将“仁怀堡改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证明南宋末年仍叫仁怀堡。理宗时袁世明率师平南入蜀,征讨之地,应是仁怀堡所辖范围,即今之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地区内。仁怀堡属西川,故袁世明平南谓之“入蜀”。
至于袁世明平南人蜀之时,仁怀堡是隶属播州还是泸州,史料不详,其说不一,一说仁怀堡隶属泸州,因为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35),才在今赤水市复兴场设立仁怀长官司,今习水县土城设立古磁长官司,隶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属湖广行省,才改属播州。另一说仁怀堡隶属播州。因为南宋时,仁怀堡划归夔州路播州管辖。但未说明在南末何时划归播州管辖,按播州初建于唐,后废,在北宋大观时复置,隶属西川,治所播州(今贵州省桐梓县西南),北端与仁怀堡接壤,说明播州都属西川之地,故袁世明平南之地,应是“人蜀”。
袁世明奉诏平南,率师从江淮出发,浩浩荡荡沿江西上,进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经过渝川(今四川重庆市),抵达潼州路府泸州,取道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苦竹溪为今四川合江县九支镇,在赤水市城河对面五里地),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正月师至”仁怀堡边境。当时仁怀堡境内苗族各部情况无史料查考,据《洪袁传》(系明、清时编写流传的袁世明平南的说唱词)所说,反抗南宋的首领为“曹王”,苗部中心区在“古城”(即古磁,今土城):“东皇”(今习水县城)、“唐朝坝”(今习水县同民镇),“古城”为“曹五”驻所。
袁军在苦竹溪经过休整之后,命令前部先锋强渡赤水河,与苗族守城之军接战。由于袁军武器精良,官兵骁勇,老百姓积极支持木筏等渡河工具,经过几次激战,苗部守军寡下敌众,弃地而逃,向复兴场方向败退,一举收复了留元坝(今赤水市城)。战争向南推进,在复兴场又与苗部守军交锋,经过数日激战,前部先锋又占领了复兴场。此时袁军数万人马,已全渡赤水河,驻扎在留元坝和复兴场。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南推进,逼进丙滩,翻越川风坳大山,向猿猴场进军;一路向东推进,翻七里坎,攻克旺隆、葫芦垴,向猿猴场进军。两路兵马,势如破竹,经过多日行军作战,扫清了苗部十余个据点,两军于陛诏汇合,大战猿猴场。猿猴场乃古城苗部中心的外围,守军较强,经过几天几夜激战,双方均有伤亡,苗部伤亡较重,最后袁军集中兵力,进兵围歼,才攻占了猿猴场。袁军又经过休整,采取正面进攻,经过多次战役,均告失利,久攻不下,伤亡很大。袁军派人向朝廷求助援兵,朝廷立即派袁世明之妹夫和袁世明之妹袁于英,带领万余救兵,日夜兼程,奔赴仁怀堡。在援兵未到之前,袁军在古磁多次失利之后,遣人密探,混入古磁苗部中心,刺探军情,然后研究战略战术,兵分三路,一路从米粮大路正面进攻;一路从猿猴渡河,沿河而上,到达古磁对岸;一路翻越猿猴大山,直抵埃山,逼近崖角、水狮,对古磁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再加上援兵已至,增强了战斗力,经过数日后的围攻,苗王抵挡不住,在膏朝坝苗部增援之后,杀出一条血路,抢渡赤水河,大部份向唐朝坝败退,一部份向东皇场方向败退,袁军收复了苗部中心古磁,“曹王”败兵,与唐朝坝苗军合而为一,准备反攻再战。袁军则乘胜追击,渡过赤水河,从鱼溪直抵三角塘,与苗部接火开战,形成拉锯之势。苗军伤亡过大,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最后丢弃唐朝坝,率领残部向蔺州、永宁方向撤去,袁军直追至太平渡方休。
袁军收复唐朝坝之后,回师古磁,准备向苗部又一中心据点东皇场进军。一路由于古磁的一支主力部队,从水师、崖角、挖蕨坡向东皇场进军;另一支从寒鹏坳、青杠坡、木桷崖向东皇场进军;另一路是命令驻守旺隆、萌芦垴两地袁地,翻二郎坝,渡官渡河,开往飞龙岭、天龙池、七星谷(今赤水市官渡镇长嵌沟一带),向东皇场进发。主帅袁世明就被围困在七星谷中,袁军伤亡惨重,袁世明被苗军箭伤,在这危急关头,袁子英夫妇,带领援军前来血战七星谷,击退苗军的包围,救出了袁世明。袁军继续向东推进,两路军马逼近东皇场,在九龙山(今习水县东皇镇附近),展开了一场大血战,经过九天九夜的强攻固守,袁子英夫妇双双战死在九龙山,被苗军毁尸,但苗部也溃不成军,大部被袁歼灭,一部份投降,少部份外逃出境。时为是端平二年五月,“平南奏凯”,战事结束。
这次平南战役的战场,主要在今之赤水市和习水县,也涉及仁怀县境内和今四川之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与赤水、习水、仁怀的接壤地区,南北纵横超过一百多公里,战事持续了五个多月,显见平南战事之艰巨。
袁世明平南,“五月奏凯”,南宋朝廷为了谋求边地的长治久安,诏命“留世明镇其土”。七月袁世明因箭伤复发,卒于古磁,终年六十四岁。理宗嘉熙元年(1237),葬于罗汉寺(今习水县城关镇沙坝村),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墓碑后记:“故考氏姓袁,讳世明,仕于本州佩统领之职,寿命六旬有四,不幸逝于端平二年乙未,葬于丁酉年秋季月二十四日,厝于南阳箕一丙岗丙穴,水入艮出。”并建有祠堂。
袁世明殁后,他一家亲属和所部将士俱留镇守土,定居仁怀堡,下复返回江西原籍,子孙后代世居其地。
袁世明弟兄九人,他居长。二弟袁寿,字世德,国学生。随兄平南,死后葬于世明墓前对山。三弟袁康,字世庆,郡庠生,死后葬于龙柯山。四弟袁守,字世威,南宋宁宗嘉泰进士,官枢密院。五弟袁禄,字世钦,南宋宁宗开禧时举贤良方正,官大理寺少卿。六弟袁镇,字世奇,官都察院都事。七弟袁侯,字世昌,邑庠生,业居黄州(今湖北黄岗县》。八弟袁崇,字世天,随兄入蜀平南,理宗嘉熙二年(1238)奉调出征云南交趾神农山,战死疆场。九弟袁达,字世珍,岁贡上,官通政司参议。袁世明还有一妹袁子英,文武双全,精通武艺,与夫同领援兵,救兄于重围之中,双双战死。
袁世明有三房妻室,郭氏、郭氏无出,郑氏生四子:贵、贤、威、猛,均随父南征,累建战功。袁猛凝重善谋,受到南宋西川安抚处置使佘玠的器重。理宗宝佑六年(1258),蒙古军将领纽邻攻取资州(今四川省资阳市)、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县)。时袁猛已受封御前雄威中军总制,奉调提兵前往抵御,于是年冬月五日战死疆场。其兄袁贵、袁贤、袁威三人,均于是役与袁猛一起为国捐躯。据《族谱》裁,袁猛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正将”。墓碑后记:“帅师之命,提军剿殄鞑虏,殁后恭于四月二十四日谨立。”(墓地不详》。世明有四子,独袁贵有后。
袁氏子孙后代,留镇守土,世袭仁怀、古磁一带土官,在元、明时期,均有军事活动和重大战役,现择要纪述数事:
南宋末年,蒙古军南下,大规模分路攻蜀,泸洲合江军民在合江县北六十里的神臂山(原焦滩乡,滨临长江的老泸村)筑城防守,坚持约四十年,直到南宋灭亡。袁贵之子袁忠《世明之孙》,曾奉调神臂山抗蒙作战,战守多功。南宋端宗景炎元年(二一七六年),朝授御前节义将军,死后葬于古磁。
袁忠之子袁垠、袁隆均有军功,元世祖至二十九年(1292),均承袭节义将军之职,镇守仁怀、古磁(这时已分仁怀堡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属播州)。袁垠乏嗣,袁隆之子袁缙祖、袁缙鉴弟兄,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234),俱袭先爵,以迄明朝。
元末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据川蜀称帝,国号“夏”,兵及仁怀、占磁,袁绍祖(字崇简),一度投“夏”。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继任,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降顺明朝。明太祖以袁绍祖曾投降明王珍,贬去袁绍祖、袁绍鉴弟兄的将军爵位。明洪武五年(1372),改授袁缙祖、袁绍鉴为守边长官。绍祖分镇古磁、儒溪(今习水县土城镇对岸儒维);绍鉴分镇仁怀(今赤水市),均属播州宣慰司所辖,隶属四川。这是袁世明从第五代起分成两个支系,即古磁世系与仁怀世系,后代子孙均相继承袭守边长宫职,分镇仁怀、古磁、唐朝坝等地。
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8),播州宣慰使扬应龙举兵反抗明朝,次年,明朝廷命李化龙总督川湖贵军务,领兵征讨。李先赴成都,再栘重庆,征调二十余万兵工,分蜀、黔、楚八路会师重庆,誓师讨伐。各路兵马分别从綦江、乌江、合江入黔,合围播州。总兵吴广分两路进兵,一路由古蔺太平渡进兵,一路由吴广亲率军旅自合江进赤水河,两路会师二郎坝(一说在今赤水境内,一说在今习水境内)。
仁怀、古磁土官头目袁鍪,袁切、袁初、袁年(年父袁升反对杨应龙,遭杨杀害)等人(均系袁世明十四代孙),率先投诚明军,拥护明军讨杨,带领袁起龙(袁切之子),袁见龙(袁初之子)子侄辈,随吴广一路引军征战,进岩门路,破水牛塘,直捣杨应龙老营海龙囤(今娄山关以南地方),擒战招降多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杨事息,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儒溪囤;袁年受镇抚,管下赤水囤;袁鍪授百户,管上赤水囤,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土城囤。袁起龙、袁见龙均授千户之职。后袁起龙为儒溪归化堡指挥。袁见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都统,奉调东北抵御外侮,大战浑河(今辽宁省内)阵亡。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士归流,结束土司制度。播州分建平越军民府和遵义军民府,前者属贵州(在明代才有贵州省一级建制),后者属四川。遵义军民府领一州四县,即真安州和绥阳、遵义、桐梓、仁怀四县。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市城,其辖区包括明代仁怀、古磁两个长官司,也相当于南宋仁怀堡的属地,即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大部份地区。
到明熹宗不天启元年(1621),四川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宣抚使奢崇明、奢寅父子据渝州(今四川重庆市)举兵反明,号称“大梁”,并与天启二年(1622)在贵州反明作战的水西(今贵州黔西一带)宣慰使安邦彦互相呼应,声势浩大。明廷派四川布政使朱燮元督办四川、湖广、荆岳、陕西、汉中各府军务,调集各路兵马,配合滇、黔各军,会剿奢、安,历时八年,才告平息。
在平定奢、安的历次战斗中,仁怀总旗袁鼎(袁鏊之弟,袁世明十四代孙),官游击,袭威远卫(今赤水风溪河、蟠龙山、大坝山一带)指挥俞事(时属四川永宁宣抚司),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提兵王竹瓦寨(今习水境内》与奢寅兵相接,血战三日夜,其兵尽被奢卒擒去,奢寅劝降,袁鼎不屈大骂,被寅分尸而死。鼎子袁惠芳痛父之惨死,于次年从伊伯袁鍪讨奢,自请为先锋,直捣奢寅故地,掘奢氏祖坟鞭尸泄恨。事平,明廷追赠鼎为都督佥事、明威将军,特命于竹瓦寨建忠勇祠,后又命与陈王谟同祠于遵义府忠烈庙,称“双忠祠”。其子袁惠芳荫封将军。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2),仁怀守备袁鍪奉调远征东北辽阳广陆(今辽宁省北镇县一带》诸地,行至河南,值奢寅父子举兵反明,明朝廷命袁鍪撤回援川。次年五月袁率部返蜀,一鼓收复重庆,提兵至江津,一战狮头河,二战杨满嘴,三战合江之官坎,乘胜收复合江、仁怀,袁鍪升授都司。天启三年(1623),以侄袁惠芬为先锋,带兵进竹瓦寨,取土城、收落红、克蔺州。次年继续进兵,攻鄢家渡,打倒流水,破龙场坝,占正顶囤,直捣大方,会合援黔各军,收复蔺州一带。天启五年(1625)奉令西征安邦彦,兵进金刀坑、白腊坎(今遵义县附近)、攻东陇、援黔救滇,战功汇汇,升授游击。明毅宗崇祯元年(1628),奢、安反明失败,战事结束,袁鍪授副总兵,随鍪征战子侄俱有封赠。侄惠芳荫封将军,子正芳为威远卫千户。次子桂芳为善后游击,分守黄沙、明家、乌江等地,筑修文、息烽城垣二座,荫袭修文、息烽正千户。
袁世明平南留镇守土后,子孙代世袭土官。世明及其后代在各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已略如上述。固属于为封建王朝统治者服务,对少数民族施以军事压迫。但其中也有抗击外侮、变乱为治、保境安民的一面。同时对仁怀、古磁一带地方民族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开化开拓,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促动了民族间的交融和合作。在南宋时期,在仁怀和古磁一带边区,散居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鲜少汉族。平南之后,袁世明亲属和所部官兵,绝大多数是外籍汉族,留镇守土,定居于此。如王、张、罗、李、陈等大族,其祖先都是随袁军平南而定居的赣籍或他籍人士,后来又不断迁入汉人,汉人日益增多,与少数民族往来日趋密切,相互通婚,民族交融,对民族文化,提高人口素质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平南之地,属南宋王朝荒芜边区,南宋王朝的政治主张,难以实施。平南之后,列入南宋王朝治理区域,其政治主张在此实施,也为元、明、清王朝治理铺平了道路。
第三、在平南之前,这一带都是土著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军事十分落后,亦军亦民,武器不良。平南之后,实行了囤兵垦地,建立了常备军队,修筑碉堡,生产粮食,储粮备战,使民食无虞,保境安民。前述随军征讨杨应龙的袁切,由古磁千户所迁唐朝坝,世袭儒溪长官司,曾在古磁的五云山修建了一座有名的“金子囤”,其碑记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一”;“立关隘以为御侮,储粮箱以为民食”。把经济、军事建设推进了一大步,诰封怀远将军。
第四,在平南之前,这一带地方的少数民族,都是刀耕并火种,游猎为生。平南之后,由于袁氏所部官兵,多为豫章人,来自江淮,热习耕种、养殖、织造及建筑酿造等百工技术,赖以传习较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技艺,广泛向民间推广。由于人口逐步增加,经济逐步发展,修路、修桥发展交通,建设城镇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兴旺,贸易繁荣,百业俱兴。
第五,平南之前,这一带是未开化的边区,文化十分落后,是一个文盲充斥之地。平南之后,由于袁氏所部军官和部份士兵,受过文化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为了传播和发展文化知识,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孔子的儒学学堂,为后来搞科学、办学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明万历改土归流,袁氏后裔逐渐失去世袭土官,进入清朝就少有武事军功,多从科举取功名。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府及所属仁怀等县,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自此以后,仁怀隶属贵州,以后袁氏子孙直称呼袁世明为“入黔始祖”,其来有自,与平南入蜀并无矛盾。
一个一个回答。
1 李自成在最鼎盛时期有百万人马,进京就只有不到2万人马。2清军入关大概有20多万人左右。3杨应龙作为第二十九代播州领主尽管人马强悍,但是覆盖实力只有在东川贵州一带。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却有雄厚的硬实力。有两百年帝国的基础。老百姓们已经认了老朱家是他们的统治者。还有就是大家普遍以为皇帝不上朝怠政就是国家腐败。明朝使用内阁制,在明朝后期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皇帝其实就已经不用理朝政了,有一帮子内阁臣子替你打点着。否则为什么万历30年不上朝却有万历中兴呢?杨应龙说白了也就是一方诸侯,实力有限,根本和家大业大的万历玩不起
在播州设立宣慰使司,驻地相当于今贵州遵义市。隆庆五年(1571),生性雄猜、阴狠嗜杀的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瞟骑将军。万历十四年,因向朝廷进献大木美材七十棵,受赐飞鱼服与都指挥使职。杨氏历代统治播州,势力盘根错结,早有不臣之心,他认为四川官军弱不经战,非常轻视,久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又擅用阉宦,俨然是一个土皇帝。杨应龙为人狡诈多疑,好以诛杀立威,结怨甚深,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杨应龙听信宠妾谗言,杀妻及岳母,妻叔张时照向明廷告其谋反。万历十八年(1590年),贵州巡抚叶梦熊也上奏杨应龙不法诸事,力主勘问。此时,松潘地区动乱不安,播州壮兵不断受调到外地协防,四川巡抚李化龙奏请暂免勘问。黔蜀两省意见不一。万历十九年,叶梦熊重议勘问,奏请播州改派流官治理。李化龙与之相左,遭致怀疑与斥责。
朝廷诏命黔蜀两省会勘,杨应龙当然愿赴蜀而不赴黔。二十年,杨应龙赴渝受审,依法当斩。时倭人进犯朝鲜,杨应龙请求献金赎罪并带兵征倭,朝廷允准。继任四川巡抚王继光坚持严提勘结,杨应龙抗命不出,朝廷下令进剿。二十一年杨应龙简介,王继光会兵进剿,抵达娄山关。杨应龙诈降杨应龙简介,暗地遣兵据关冲杀,官军大败且死伤过半,王继光被革职。二十三年,兵部侍郎邢玠命重庆知府王士请令杨应龙至秦江听勘。杨应龙缚献黄元等12人抵斩,并请纳银四万两助采木赎罪。朝廷允准,以子杨朝栋代其职、次子杨可栋留渝作人质。不久,杨应龙闻次子死,拒缴赎金。二十四年,杨应龙派兵袭掠余庆、大呼、都坝,焚劫草塘二司及兴隆、都匀各卫,围黄平,戮重安长官家。二十五年,流劫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袭击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并侵扰湖广48屯,朝廷震怒。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其历史进程分为四期:
明朝前身——西吴时期(1364年-1368年)
统治全国——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
最后余波——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蒙元的统治日益残暴黑暗,元顺帝(元惠宗)统治时期,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北伐蒙元,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国9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弘治时期是明中期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隆庆年间,俺答进贡,开放海禁。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关外满族作乱,财政恶化的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满清的前身)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同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宗室相继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称南明,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将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但台湾郑氏集团继续沿用永历年号,建立明郑政府,直到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将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祚告终。
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末年满清初年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与东方平起平坐,并逐渐超越中国。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西吴(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包括汉族在内的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处境艰难。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龙凤六年(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龙凤九年(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今江苏苏州)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龙凤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1368-1644)
洪武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明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明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组)。
成祖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但是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积蓄民力。他还鼓励生产,宽行省狱。之后的明宣宗继续实行以仁政治国的方针,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然而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明中期的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土木堡之变与英宗复辟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代宗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
武宗乱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导致朝政再次腐败。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乱。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隆庆二朝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滥用公帑,挥霍无度,并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朝政腐败黑暗到极点。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朝的政治腐化加剧,但经济仍有发展。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王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万历朝包括援助朝鲜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讨明朝。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魏忠贤乱政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但是在深层次的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评价,其实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不久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内忧外患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明朝后期地图(崇祯年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国防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皇太极大本营。迫使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崇祯帝派洪承畴带八路总兵率刚刚镇压中原起义的十三万大军出关援锦,在松山大战清军,是为“松锦大战”。结果明军败。洪承畴降清。关外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
南明(1644-1662)
弘光政权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八日,顺治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廷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设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机关。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崧即皇帝位,是为安宗,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内斗不断,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实行“联虏平寇”的错误国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清军一路南下,攻克中原,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死难者达80万。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1645年(弘光元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清占区汉人一律模仿满洲人装饰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江南百姓纷纷起义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阴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先后发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军血腥镇压。满清统治者野蛮贯彻执行剃发易服,期间死难者人数总数逾越百万,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近代日本侵华屠杀。
隆武、绍武政权
弘光政权覆灭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是为绍宗,年号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制于郑芝龙。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军开始征伐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兵败,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与清朝追兵搏斗时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说被俘杀)。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称帝于广州,是为文宗,改元绍武,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永历政权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称帝,是为昭宗,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永历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郑成功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并奉永历为正朔,永历二年,永历帝指派宁靖王朱术桂到郑成功的部队监国。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永历五年,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并进攻四川,一度收复了四川大部。李定国也进攻广西,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并大战湖南衡州,斩杀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天下大震。但是,李定国、孙可望两名将领内部不和。永历八年,李定国与郑成功相约会师广东新会,图取广州,未能成功。永历九年,郑成功退守厦门金门两地。永历十一年,孙可望降清,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清兵大规模进攻云南;此时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同时郑成功带领水军向舟山群岛进发。永历十三年,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此时郑成功率17万水陆大军北伐,进入长江,攻占下瓜洲、镇江、江浦等地,直抵南京城下,将南京团团围住,结果中清军缓兵之计被清军击败,不得不回到闽南大本营。清顺治帝趁机派达素集中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金厦郑成功的军队。1661年(永历十五年)2月郑成功炮毙清顺治帝于厦门思明港(一说死于郑成功炮火的是顺治帝之子承政王,顺治帝死于天花或于五台山出家退出历史舞台),达素自杀,清军败退;此时清军入缅,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1661年3月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被荷兰占领的台湾,经过九月苦战于次年二月复台。1662年(永历十六年),永历帝被降清明将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同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李定国病故于猛腊。
明郑(1662-1683)
永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抗清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抗清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自焚。1662年6月郑成功病逝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仍旧沿用永历年号,并于次年从福建迎接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入台。1663年满清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拥立其婿郑克塽,独揽大权。清康熙帝以降清明将施琅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中国第二次亡国。
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
本文2023-11-30 06:15: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