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简介
邓州市基本情况和发展优势
一、邓州市基本情况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边陲,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更有“中原之雄区,天府之亚选”的美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全市辖28个乡镇(办、区),578个行政村,156万人,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耕地240万亩。1988年撤县建市,198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2004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把邓州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
历史文化悠久。邓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海经》有“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神话传说,邓林即今邓州市。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6800年前,邓州就有先民居住。邓州为邓姓发源地,每年都有海内外邓氏族人前来邓国侯吾离陵寻根谒祖。邓小平在《邓氏家谱》中记载:“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唐宋元明,代有伟人。”邓州建制较早。夏、商、周皆为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邓,邓归楚地。今邓州杏山仍有楚长城遗址。隋朝时置邓州。中华民国二年,改邓州为邓县。至今,邓州有建制机构1300余年。
交通区位优越。邓州地处武汉-郑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的中心地带,起着连接东西、南北的“桥梁”作用。邓州市交通便利,207国道和六条省干线穿境而过;位于焦枝铁路和宁西铁路、二广高速公路和陕沪高速、207国道和312国道三个“十字”交汇的枢纽位置。水路从老河口、襄樊等地码头入位,通江达海。距襄樊、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公里以内。邓州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力度,形成了九纵七横城市道路网络,正在逐步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豫西南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强力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坚持三抓带动、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六大工程”(工业振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城乡一体建设工程、劳动技能培训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生态邓州建设工程),走好三条路子(工农互动,探索农区工业化路子;城乡互动,走城镇化路子;经济生态互动,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邓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6亿元,同比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4亿元,同比增长3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8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0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居民储蓄66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居南阳各县市区首位。一二三产之比达到292:433:275。
二、邓州具有的发展优势
农业特色突出。邓州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生态良好,物产丰饶,盛产小麦、棉花、油料、烟草、豆类、辣椒等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林牧烟棉等四大优势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还是全国粮食、黄牛、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2008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19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农业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增长59%。
工业基础雄厚。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目标,强力实施项目统揽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张壮大优势产业,依托邓州资源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大力培育发展棉纺服装、建材、粮油食品、林板纸、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体系,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支柱产业成为支撑邓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86亿元,同比增长186%;限额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70%。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金9796万元,同比增长229%。工业综合效益指数315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0家,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强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80%以上。
商贸流通发达。邓州市围绕建设豫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依托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强化市域中心城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吸纳能力,已经形成独具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彩棉种植及加工中心、服装产业集散中心、农机制造及销售中心、豫西南粮食仓储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优质烟叶生产及加工供应中心、豫西南石油储备战略中心等六大市场体系,对周边形成了强有力的辅助带动作用。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姓的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2] 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元和姓纂》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如今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堂”[3] 为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南阳郡(核心在今河南新野县)禹公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邓城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闽侯邓氏宗族的字辈谱,前定是
大兴正春,永言孝思维则;
伯叔云台,世誉子孙长久。
宇宙立诚,为善自能赐福;
圣贤至训,修身乃可齐家。
湖南麻阳拖冲、锦和支派字辈谱是:
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 学应成永玉,大开光明继
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 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湾支派:
朝廷大国昌,宗德显其光, 记时臣明顺,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支派:
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 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 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
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镇平邓彦拔支派:
受彦先观凤盛贤,仁敦福永远维新
丰顺邓上增支派:
文成汝芝上,金榜永名扬,诗礼佳常盛,传来益书香
陆丰邓元文支派:
维玉德文干元福,来坊辉广永世昌
陆丰邓定龙支派:
汉武绍兴日,云台报德时,贤能念乃祖,奕世继初基
陆丰邓荣祥支派:
荣华富贵万元兴,宏二广德佳丰盛
陆丰县深塘支派:
就春荣庆,发浪云开,新费士司,久永清堂
饶平下善乡支派:
道位仕禹,伯绍俊昌,家馨振起,邦国栋梁,联登科甲,金玉满堂,荣宗耀祖,长发其祥
大埔邓维冈支派:
行九永玉,友耀儒业,大振家声,易经教训,万里鹏程,世代荣昌
闽侯邓氏宗族的前定字辈谱已使用了30几代,历500多年,其字辈已使用告罄,这次修谱,经多方考证、研究,在前定字辈谱的基础上,又续定了新的字辈谱,内容为:
显达博学,展奕先志宏略;
明哲崇礼,启励祖勋功业。
诚信贤能,祥泽世代昌荣;
道德智慧,昭耀日月光辉。
此字辈谱集劝勉子孙,吉祥传世为一体,体现了南阳闽侯邓氏宗亲的共同愿望。此字辈谱可再使用500多年,真的是,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河南邓州简介
本文2023-11-30 05:28: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