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的移民都有哪些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洪洞大槐树的移民都有哪些姓氏?,第1张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

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另有研究记载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扩展资料: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参考链接:洪洞大槐树

  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

  老百姓俗称“老虎山”的虎头石山,海拔188。4米,走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懒斜卧;虎头石山有九个山头高低起伏,山南的百姓又叫它“九顶山”,最西北端的那座山头,天然生成一只老虎头的形状,面向西北双目炯炯,额头“王”字清晰可辨,虎头石山取名就来自这块象形石。虎头石下西侧约有五百米之处坐落着一个两千多户人家的村子——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有着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村中心的牌坊街上矗立着两座斑驳古朴的石牌坊,它建于康熙24年(1685年),栉风沐雨316年,据说是山东省目前仅存的两处功德牌坊之一。村子东边山上的自然景观也不少,除栩栩如生的虎头石外,旁边还有个山头叫做“石人山”,是因为山坡上一块大石突兀而立,如一个男子站在那里,人们称它“石人”;再往前的山包叫做“蚕场山”(音),北坡上有一块七八个平方大小、光滑平坦的大青石,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曾站在石台上点兵,人们就叫这里为“点将台”。

  大枣园村立村的时间可追溯到600年前。明朝大规模向山东移民时,云南臧氏弟兄于永乐初年(1403年)迁徙到即墨境内,一个在楼山稍东一些的凤山圈地开荒,是为坊子街村;另一个在虎头石山下生满棘树(酸枣树)的坡上“占山”,建立棘林村,后改称枣园庄。臧家在村里居住600年,传了20世,现在却只有三两户人家。匡氏家族于清代顺治年间(1644年)迁来,据民国26年(1937年)元月修纂的《匡氏家谱》记载:“自清初顺治年间始祖自胶州老海乱后迁居即墨城南枣园村。”义之为匡氏的始祖,繁衍了14世,历经300多年。以后陆续迁进村来的毛、周、贾、孙、吕、毕等姓氏,落户时间最长的200年,最短的不足百年。近年来村中落户的不断增多,据说姓氏已达到58个。

  村中的大姓王氏家族,于明朝万历15年(1587年)自即墨汇海社王家庄迁来,自称“胶西王氏”。据乾隆30年(1765年)初版、嘉庆10年(1705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再修的《王氏世谱》中《迁胶源流》章记载,胶西王氏原系青州临朐县上庄居住、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民籍,于万历初年迁入胶州朱阳社十甲,复迁至即墨汇海社王家庄,后迁仁化乡枣园村。王氏家族五代之内三易其居,乾隆年间牵头修家谱的七世孙绍先为家谱作序并作感怀诗曰:“五世三迁居,胶即海崂间,朱阳立社地,海崖置庄田,总为儿孙计,不使里长艰。”才富为大枣园王家始祖,已有21世,大枣园村的村民百分之七十姓王,均是才富后人。

  《王氏世谱》中还记载了万历15年才富自胶州初进枣园村遭遇的一桩冤案。他被浮山所千户于光祚指使手下王守迪告发王氏家族系浮山所军丁。大明律,军丁私自脱离守防军队逃避兵役是要严惩的,案子由胶州知州严恭审理,派扑快头子冷于道将才富押解回原籍临朐,查明王才富确系青州府临朐人氏,其父名钺、祖父纶、曽祖景,并非军户家族,案子才得以了结,判王守迪诬告罪,罚赎银六两六钱六分,并将其收管两年。后来,才富的后人有的迁到楼山后、湾头、埠头等各村,康熙年间大枣园村析出一个小枣园村,王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

  历史上的王氏家族曾显赫一时,虽然王才富乍搬进村就经历飞来横祸,可六十年后自他的曾孙开始,族内英才倍出,二百年里挣来功名无数。顺治甲午年(1654年),才富之孙柱今的长子如辰乡试得中第七名亚魁(举人),第二年会试联捷进士,如辰仕途顺畅官至广西按察院,司督学道加三级;三子如云,壬子(1672年)科中进士;二子如春,戊午(1678年)乡试中第25名举人。柱今的孙子、如辰之子王懿为甲子(1684年)乡试第20名举人,戊辰(1688年)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二甲第17名,康熙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王懿得中举人后第二年,康熙皇帝闻说王柱今一门三儿一孙俱取得功名,便称赞他教子有方,御批为王柱今立功德牌坊,诰封士大夫,极尽荣耀。

  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说到牌坊的故事,还是会如数家珍。传说当年皇上特意从北京派来两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那时候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村子正对着西海中的小岛毛岛,村南有沙岭河(现在叫李村河),村北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忽然一夜暴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村),两条河遥相呼应,与毛岛做成“二龙戏珠”,风水落在大枣园村;更可贵的是村东虎头石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向西在大枣园村内会合,其名曰“玉带”,恰恰把大枣园村的前街环抱其中,注定村中要出高官。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叫做“玉带水”,视为村里兴旺吉祥的源泉。

  牌坊街东西方向,长约200米,两座石牌坊立在中段,相距约70米,规格都是“三间四柱三楼”,有四根立柱将横山隔成三间孔洞,坊顶上分为三个瓦顶叫做“三楼”,楼顶斗拱飞檐,饰有神兽等檐饰。东牌坊正额上刻有四个大字“龙章三锡”,上方一行小字“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吉为”,下方小字为“诰封士大夫王柱今立”;中间刻着王柱今三次受御封的官职:“初封 文林郎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 奉政大夫户部广西清吏寺郎中,三封 中大夫广西按察使司督学检事加三级”。西牌坊正额上枋中间横刻有正楷大字“义方式训”,下枋竖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如辰兄弟及孙子王懿历年功名取得情况:“长男如辰,甲午科乡试第七名亚魁,乙未科会试联捷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司督学道加三级;次男如春,戊午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三男如云,壬子岁进士;孙,王懿,甲子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四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七名,钦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石牌坊历经三百年风雨剥蚀,有些字迹已经看不清楚,惟那“义式训方”四个正揩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文革中牌坊的楼顶飞檐遭到破坏,可那整石雕成的底座和立柱虽然伤痕累累,却怎么也拉它不倒。2002年,李沧区政 府筹集资金总投资50多万元将其修复,可惜的是飞檐斗拱及神兽檐饰已全然不是旧时模样。

  说到王懿,老人们每讲到他便会喜上眉梢,话语滔滔不绝,这位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官至大理寺正卿加三级的乡亲,铸造了大枣园辉煌的顶峰,使全村人一直自豪到如今。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懿的轶事。据说雍正小时候极为顽劣,王懿罚他“跪读书”,被康熙撞见,心疼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懿大胆冒犯天颜立即应对:“有学问是尧舜,没学问是桀纣。”康熙听了大惊,自此信任王懿支持他严管皇子,雍正便恨道:“待我作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王懿在朝为官32年,康熙59年(1720年)却被贬到新疆巴里坤总督戍边屯田,1723年雍正即位后,发昭书急召王懿回京,意欲请启蒙老师辅佐朝纲。王懿不知内情,猛想起当年雍正怀恨在心所说的话,估计此番进京凶多吉少,心中忐忑,走到芦沟桥驿站时先派家人进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里的官吏们见雍正欲倚重王懿,未雨绸缪,先拍起家人的马屁,轮番请他喝酒,家人喝得烂醉误了与王懿约定的日子,王懿等不到消息,认为大祸将至遂吞金自杀。

  王懿去世后,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据同治壬申年(1872年)版《即墨县志》记载,侍郎王懿和学道王如辰之墓设于即墨南50里处,即现在的曲戈庄。当年雍正下旨祭王懿于渠(曲)戈庄名宦乡贤祠。王懿父子墓地高大气派,墓州立着石人、石马、石秀才,许多七十岁的老人们都有记忆。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飞机场殃及二百年前的一代名臣,日本人令王家将王懿父子墓限时迁出,今年78岁的王乐孔老人曾参与迁坟,他说,当时,王氏家族胶州王家庄的族人出资、大枣园族人出人,雇着大卡车,整整干了三天。王懿的棺木是双层的,外椁木料厚约10厘米,灌满了松香,棺上盖的黄缎子“旌”仍然完好无损。棺木极为沉重,几十个棒小伙子用木杠抬,一起步,木杠咔嚓嚓连断数根,棺木纹丝不动。最后是在棺前挖沟加滚木一步步移出墓穴、移上汽车的。棺木运回村中宗祠停放,一切遵从葬制,入村北王家祖茔。

  大枣园村有一个不同于别村的景观,是王氏家族共建了五个“堂”。堂,历史上被中国人极为看重,是祭神、祀祖和进行政事活动的场所,《礼记》中有“天子作明堂”的记载,自春秋时期就兴起建堂之风,古时官员办公之处称做“大堂”,百姓的农舍正房称为“堂屋”,但“堂”而有号,是官宦或书香之家的作为,也是身份的象征,如康熙皇帝就曾赐诸城刘墉之祖父刘启“爱清堂”御笔。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在王懿一代分为九支,至今仍称“九宅”,九宅中以王柱今一支最为显赫,他家堂号“忠孝堂”,画栋雕梁建筑精美,占据了最好的风水之地牌坊街,族中划出40亩公产专供忠孝堂使费。据说“忠孝堂”匾额为皇帝所赐,即墨县令路过堂前都得下马步行。王家族人另外还设有四个堂,村东“东园鲁”,后街西头“雨蕴堂”,前街靠北“世谷堂”,还有一个颇有故事的“孝行可奉堂”。

  这个“孝行可奉堂”几百年来一直为老人们津津乐道,还上了同治年版的《即墨县志》。故事也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泛的一段说的是王子信的三子之垣素以孝名闻名乡里,其父去世后他按古制最高礼在墓旁结庐守孝,三年没有踏进家门一步。族里人很钦佩,在他守孝期满那天准备了鼓乐欲去墓地迎他回家。可之垣不知族人的安排,三年期满就自己走回了家,妻子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会相信你已守满三年,还猜你是早就回来了呢。之垣听后回答说:“为父再守三年有何不可。”他转身回到茅庐又守了三年,前后共守六年。之垣每天在墓地北面用衣襟兜土为父亲的坟头培土,六年下来取土处竟挖成一个新月形的大湾,取名叫做“月牙湾”这段事就叫做“孝子衣襟”。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对情深父子,建了一座堂,取名“孝行可奉”。

  王家还有许多趣闻轶事,村里人最爱讲的是“也字不打勾”的故事。王懿在京做官多年,交往甚广,他自己也曾任过康熙戊戍科(1718年)会试主考,收得门生无数。据说在一次会考中王氏家族得中八个半进士(其中半个是女婿),创科举制度以来一门同榜的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发现王家子弟的试卷上凡是“也”字均不挑上最后那一勾,分明是约好作弊的暗记。上奏朝廷后,皇上龙颜大怒,派钦差去山东微服私访,要严惩王懿。王懿在京得了消息,派快马回乡报信,安排子弟们无论是田间锄地,还是园里薅草、路上拾粪,都要拿着书本做出读书的样子。待到钦差到了大枣园村,只见推车挑担的,抗锄牵牛的个个手不释卷,摇头晃脑念书,咿咿呀呀吟诗。钦差喜道:“乡野之中诗书气如此浓厚,村夫农人皆苦读圣贤书,一榜八个进士也嫌少。”回京复命,天大的事化作烟消云散,大枣园王家却传下个“也字不打勾”的趣谈。——然而查王氏家谱,却未见一榜八进士的盛况,此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权且一笑。

  王氏家族风光二百年,有学问的人才数不胜数。到得十二世上,却有一户颇为富裕的人家养了个独生儿子总是让父母操心个没完,儿子满腹诗书却不想走仕途出将入相,每日里琴棋书画过的好不优哉游哉,把爹娘急得不行只是无可奈何。父亲去世后他没了管辖,不上几年把家中六千亩地变卖一空,最后自己竟落到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不按寻常说书人的路数,是根据自己烂熟于心的原著情节,说得细致生动,在沧口地区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却少爷脾气不改,依旧花钱大手大脚,每每有人钻他心善手散的空子,换上破衣跪到他面前说些家中遭难的苦情,或说老娘去世无钱下葬的鬼话,他便撩起破大褂取出刚刚卖唱挣的钱一古脑儿送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常常成为众人的话题。王家十三代子弟曾出了个戏迷,最爱的是柳腔和京剧,曾痴迷到做什么事都要唱着戏文,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忘记走亲戚的“任务”,惹的家人和亲戚都老大不高兴;到地里拾掇庄稼,他拔棵谷子作马鞭,将谷地当舞台,唱起戏来不知回家;他背着家人拜名角为师,玩票玩到极高的境界,在青岛港上颇有名气,人送外号“活包公”。他在外面登台玩票唱戏,却把家里瞒的铁桶似的,一天他的老兄见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晚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戏,平日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老兄欣然前往,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名角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胞弟!西洋镜戳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的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的遮遮掩掩了。

  一百多年前,村里住过一位汪大人,据说这位汪大人是安徽人,官至西台御史。他看中了大枣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临街建了一座宅院,家眷都接过来同住。村中的地保常因了村里公事去汪大人家,这位大人倒也礼贤下士,每次都把地保让在客座奉茶。即墨的县令也常常来拜访汪大人,还常讨教一些公事,在汪大人的客厅里,地保也是客,与县令平起平坐的;地保有事去县衙,县令见汪大人的座上客来了,也热情接待,不和对其他地保那样板脸。因为老百姓讽刺地保是官府的狗,所以过去北乡有句笑话“大枣园的狗也比县官大”就是由此而来。汪大人在大枣园住了十几年,家中突发变故,他的儿子不小心从小楼上坠地而死,汪大人将儿子厚葬在大枣院村外,人称“相公茔”。汪大人痛失爱子,一个人在北方住着心情郁闷,于是卖掉宅院离开这个伤心地回了安徽。

  大枣园的村民多年来受王氏家族的熏陶浸润,看重读书,耕读之家颇多,村里常设私塾数处,上世纪初有陈相昆、王文基、毕正霖三位先生办的私塾最出名,以毕正霖的私塾成绩最好。毕先生是位饱学之士,教育子弟有方,儿子们有的做医生,有的做“大先生(帐房)”,很受人尊重。毕先生设馆于王家雨蕴堂,自20岁执教直到70多岁才挂鞭,五十多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事业有成者为数不少。清朝末年实行新政,乡间私塾逐渐由“洋学堂”取代,大枣园村重视教育的风气得到官方支持,有史料记载,1926年政府在村里开办“公立枣园初级小学校”,在忠孝堂院里南头盖了一排12间教室,收学生125人,聘教师3人,教育经费1476元大洋由南京政府行政费负担。

  大枣园村王家曾在后街西头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远播山西、广东、福建,解放前夕还有外地人在坊子街村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实际上真正走近这座“九龙大殿”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九龙大殿”大小只有七八个平方米,泥塑的关公坐象只有一人多高,倒是庙门前竖着的两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的。若说起这座庙大名远扬倒有一段故事。大枣园王家多年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就招的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1851年)闹长毛(太平天国),有盗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贼们本是乌合之众,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关帝显灵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王家更是感激,发愿为关公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帝行宫。王家在外地做官的后人将关帝显灵的故事传播的更远,外省都有捐善款盖庙的。可不知何故,及至关帝庙修建之时,却远远没有预先规划的那么宏伟高大,庙顶上用了九行青瓦,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称做“起棱”,此“九棱”虽非彼“九龙”,可“九棱(龙)大殿”却是叫出去了。庙里的关公塑像在1948年被一个有精神病的村民犯病时发蛮力抱出庙外,不久国民党军队把庙拆掉取砖修了碉堡,名声远扬的“九棱大殿”就这样消失了。

  大枣园王家还在现在的十梅庵村前山坡上建过一座观音庙,人称“娘娘庙(与十梅庵村的古庙“十梅庵”不是同一座庙)。老人们提起这座庙也很自豪,他们说,庙堂香火旺盛,观世音菩萨慈悲有灵。庙前面的沟下矗立着两棵几百岁的银杏树,树边溪流潺潺景色如画,庙修的清丽脱俗与美景融为一体。光绪11年前后即墨四乡的乡亲们捐款将庙重新大修,请胶州的名丹青手宋孝珍为庙堂做画,连正殿东西山墙上也画着花卉虫鸟,画的最美的是那两丛翠竹,用多年流传下来的老话说就是“东山(墙)一棵雨竹,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据说这两面山墙上画的竹子就如刚从山上移在墙上,栩栩如生摇曳生姿,连鸟儿也难辨真假想钻进竹丛歇息,竟发生过鸟儿撞死在墙上的事。只可惜这座庙宇于五十多年前被毁,只给后人留下许多美丽的故事与遐想

  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

  老百姓俗称“老虎山”的虎头石山,海拔188。4米,走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懒斜卧;虎头石山有九个山头高低起伏,山南的百姓又叫它“九顶山”,最西北端的那座山头,天然生成一只老虎头的形状,面向西北双目炯炯,额头“王”字清晰可辨,虎头石山取名就来自这块象形石。虎头石下西侧约有五百米之处坐落着一个两千多户人家的村子——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有着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村中心的牌坊街上矗立着两座斑驳古朴的石牌坊,它建于康熙24年(1685年),栉风沐雨316年,据说是山东省目前仅存的两处功德牌坊之一。村子东边山上的自然景观也不少,除栩栩如生的虎头石外,旁边还有个山头叫做“石人山”,是因为山坡上一块大石突兀而立,如一个男子站在那里,人们称它“石人”;再往前的山包叫做“蚕场山”(音),北坡上有一块七八个平方大小、光滑平坦的大青石,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曾站在石台上点兵,人们就叫这里为“点将台”。

  大枣园村立村的时间可追溯到600年前。明朝大规模向山东移民时,云南臧氏弟兄于永乐初年(1403年)迁徙到即墨境内,一个在楼山稍东一些的凤山圈地开荒,是为坊子街村;另一个在虎头石山下生满棘树(酸枣树)的坡上“占山”,建立棘林村,后改称枣园庄。臧家在村里居住600年,传了20世,现在却只有三两户人家。匡氏家族于清代顺治年间(1644年)迁来,据民国26年(1937年)元月修纂的《匡氏家谱》记载:“自清初顺治年间始祖自胶州老海乱后迁居即墨城南枣园村。”义之为匡氏的始祖,繁衍了14世,历经300多年。以后陆续迁进村来的毛、周、贾、孙、吕、毕等姓氏,落户时间最长的200年,最短的不足百年。近年来村中落户的不断增多,据说姓氏已达到58个。

  村中的大姓王氏家族,于明朝万历15年(1587年)自即墨汇海社王家庄迁来,自称“胶西王氏”。据乾隆30年(1765年)初版、嘉庆10年(1705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再修的《王氏世谱》中《迁胶源流》章记载,胶西王氏原系青州临朐县上庄居住、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民籍,于万历初年迁入胶州朱阳社十甲,复迁至即墨汇海社王家庄,后迁仁化乡枣园村。王氏家族五代之内三易其居,乾隆年间牵头修家谱的七世孙绍先为家谱作序并作感怀诗曰:“五世三迁居,胶即海崂间,朱阳立社地,海崖置庄田,总为儿孙计,不使里长艰。”才富为大枣园王家始祖,已有21世,大枣园村的村民百分之七十姓王,均是才富后人。

  《王氏世谱》中还记载了万历15年才富自胶州初进枣园村遭遇的一桩冤案。他被浮山所千户于光祚指使手下王守迪告发王氏家族系浮山所军丁。大明律,军丁私自脱离守防军队逃避兵役是要严惩的,案子由胶州知州严恭审理,派扑快头子冷于道将才富押解回原籍临朐,查明王才富确系青州府临朐人氏,其父名钺、祖父纶、曽祖景,并非军户家族,案子才得以了结,判王守迪诬告罪,罚赎银六两六钱六分,并将其收管两年。后来,才富的后人有的迁到楼山后、湾头、埠头等各村,康熙年间大枣园村析出一个小枣园村,王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

  历史上的王氏家族曾显赫一时,虽然王才富乍搬进村就经历飞来横祸,可六十年后自他的曾孙开始,族内英才倍出,二百年里挣来功名无数。顺治甲午年(1654年),才富之孙柱今的长子如辰乡试得中第七名亚魁(举人),第二年会试联捷进士,如辰仕途顺畅官至广西按察院,司督学道加三级;三子如云,壬子(1672年)科中进士;二子如春,戊午(1678年)乡试中第25名举人。柱今的孙子、如辰之子王懿为甲子(1684年)乡试第20名举人,戊辰(1688年)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二甲第17名,康熙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王懿得中举人后第二年,康熙皇帝闻说王柱今一门三儿一孙俱取得功名,便称赞他教子有方,御批为王柱今立功德牌坊,诰封士大夫,极尽荣耀。

  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说到牌坊的故事,还是会如数家珍。传说当年皇上特意从北京派来两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那时候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村子正对着西海中的小岛毛岛,村南有沙岭河(现在叫李村河),村北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忽然一夜暴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村),两条河遥相呼应,与毛岛做成“二龙戏珠”,风水落在大枣园村;更可贵的是村东虎头石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向西在大枣园村内会合,其名曰“玉带”,恰恰把大枣园村的前街环抱其中,注定村中要出高官。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叫做“玉带水”,视为村里兴旺吉祥的源泉。

  牌坊街东西方向,长约200米,两座石牌坊立在中段,相距约70米,规格都是“三间四柱三楼”,有四根立柱将横山隔成三间孔洞,坊顶上分为三个瓦顶叫做“三楼”,楼顶斗拱飞檐,饰有神兽等檐饰。东牌坊正额上刻有四个大字“龙章三锡”,上方一行小字“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吉为”,下方小字为“诰封士大夫王柱今立”;中间刻着王柱今三次受御封的官职:“初封 文林郎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 奉政大夫户部广西清吏寺郎中,三封 中大夫广西按察使司督学检事加三级”。西牌坊正额上枋中间横刻有正楷大字“义方式训”,下枋竖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如辰兄弟及孙子王懿历年功名取得情况:“长男如辰,甲午科乡试第七名亚魁,乙未科会试联捷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司督学道加三级;次男如春,戊午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三男如云,壬子岁进士;孙,王懿,甲子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四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七名,钦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石牌坊历经三百年风雨剥蚀,有些字迹已经看不清楚,惟那“义式训方”四个正揩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文革中牌坊的楼顶飞檐遭到破坏,可那整石雕成的底座和立柱虽然伤痕累累,却怎么也拉它不倒。2002年,李沧区政 府筹集资金总投资50多万元将其修复,可惜的是飞檐斗拱及神兽檐饰已全然不是旧时模样。

  说到王懿,老人们每讲到他便会喜上眉梢,话语滔滔不绝,这位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官至大理寺正卿加三级的乡亲,铸造了大枣园辉煌的顶峰,使全村人一直自豪到如今。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懿的轶事。据说雍正小时候极为顽劣,王懿罚他“跪读书”,被康熙撞见,心疼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懿大胆冒犯天颜立即应对:“有学问是尧舜,没学问是桀纣。”康熙听了大惊,自此信任王懿支持他严管皇子,雍正便恨道:“待我作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王懿在朝为官32年,康熙59年(1720年)却被贬到新疆巴里坤总督戍边屯田,1723年雍正即位后,发昭书急召王懿回京,意欲请启蒙老师辅佐朝纲。王懿不知内情,猛想起当年雍正怀恨在心所说的话,估计此番进京凶多吉少,心中忐忑,走到芦沟桥驿站时先派家人进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里的官吏们见雍正欲倚重王懿,未雨绸缪,先拍起家人的马屁,轮番请他喝酒,家人喝得烂醉误了与王懿约定的日子,王懿等不到消息,认为大祸将至遂吞金自杀。

  王懿去世后,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据同治壬申年(1872年)版《即墨县志》记载,侍郎王懿和学道王如辰之墓设于即墨南50里处,即现在的曲戈庄。当年雍正下旨祭王懿于渠(曲)戈庄名宦乡贤祠。王懿父子墓地高大气派,墓州立着石人、石马、石秀才,许多七十岁的老人们都有记忆。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飞机场殃及二百年前的一代名臣,日本人令王家将王懿父子墓限时迁出,今年78岁的王乐孔老人曾参与迁坟,他说,当时,王氏家族胶州王家庄的族人出资、大枣园族人出人,雇着大卡车,整整干了三天。王懿的棺木是双层的,外椁木料厚约10厘米,灌满了松香,棺上盖的黄缎子“旌”仍然完好无损。棺木极为沉重,几十个棒小伙子用木杠抬,一起步,木杠咔嚓嚓连断数根,棺木纹丝不动。最后是在棺前挖沟加滚木一步步移出墓穴、移上汽车的。棺木运回村中宗祠停放,一切遵从葬制,入村北王家祖茔。

  大枣园村有一个不同于别村的景观,是王氏家族共建了五个“堂”。堂,历史上被中国人极为看重,是祭神、祀祖和进行政事活动的场所,《礼记》中有“天子作明堂”的记载,自春秋时期就兴起建堂之风,古时官员办公之处称做“大堂”,百姓的农舍正房称为“堂屋”,但“堂”而有号,是官宦或书香之家的作为,也是身份的象征,如康熙皇帝就曾赐诸城刘墉之祖父刘启“爱清堂”御笔。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在王懿一代分为九支,至今仍称“九宅”,九宅中以王柱今一支最为显赫,他家堂号“忠孝堂”,画栋雕梁建筑精美,占据了最好的风水之地牌坊街,族中划出40亩公产专供忠孝堂使费。据说“忠孝堂”匾额为皇帝所赐,即墨县令路过堂前都得下马步行。王家族人另外还设有四个堂,村东“东园鲁”,后街西头“雨蕴堂”,前街靠北“世谷堂”,还有一个颇有故事的“孝行可奉堂”。

  这个“孝行可奉堂”几百年来一直为老人们津津乐道,还上了同治年版的《即墨县志》。故事也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泛的一段说的是王子信的三子之垣素以孝名闻名乡里,其父去世后他按古制最高礼在墓旁结庐守孝,三年没有踏进家门一步。族里人很钦佩,在他守孝期满那天准备了鼓乐欲去墓地迎他回家。可之垣不知族人的安排,三年期满就自己走回了家,妻子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会相信你已守满三年,还猜你是早就回来了呢。之垣听后回答说:“为父再守三年有何不可。”他转身回到茅庐又守了三年,前后共守六年。之垣每天在墓地北面用衣襟兜土为父亲的坟头培土,六年下来取土处竟挖成一个新月形的大湾,取名叫做“月牙湾”这段事就叫做“孝子衣襟”。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对情深父子,建了一座堂,取名“孝行可奉”。

  王家还有许多趣闻轶事,村里人最爱讲的是“也字不打勾”的故事。王懿在京做官多年,交往甚广,他自己也曾任过康熙戊戍科(1718年)会试主考,收得门生无数。据说在一次会考中王氏家族得中八个半进士(其中半个是女婿),创科举制度以来一门同榜的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发现王家子弟的试卷上凡是“也”字均不挑上最后那一勾,分明是约好作弊的暗记。上奏朝廷后,皇上龙颜大怒,派钦差去山东微服私访,要严惩王懿。王懿在京得了消息,派快马回乡报信,安排子弟们无论是田间锄地,还是园里薅草、路上拾粪,都要拿着书本做出读书的样子。待到钦差到了大枣园村,只见推车挑担的,抗锄牵牛的个个手不释卷,摇头晃脑念书,咿咿呀呀吟诗。钦差喜道:“乡野之中诗书气如此浓厚,村夫农人皆苦读圣贤书,一榜八个进士也嫌少。”回京复命,天大的事化作烟消云散,大枣园王家却传下个“也字不打勾”的趣谈。——然而查王氏家谱,却未见一榜八进士的盛况,此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权且一笑。

  王氏家族风光二百年,有学问的人才数不胜数。到得十二世上,却有一户颇为富裕的人家养了个独生儿子总是让父母操心个没完,儿子满腹诗书却不想走仕途出将入相,每日里琴棋书画过的好不优哉游哉,把爹娘急得不行只是无可奈何。父亲去世后他没了管辖,不上几年把家中六千亩地变卖一空,最后自己竟落到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不按寻常说书人的路数,是根据自己烂熟于心的原著情节,说得细致生动,在沧口地区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却少爷脾气不改,依旧花钱大手大脚,每每有人钻他心善手散的空子,换上破衣跪到他面前说些家中遭难的苦情,或说老娘去世无钱下葬的鬼话,他便撩起破大褂取出刚刚卖唱挣的钱一古脑儿送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常常成为众人的话题。王家十三代子弟曾出了个戏迷,最爱的是柳腔和京剧,曾痴迷到做什么事都要唱着戏文,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忘记走亲戚的“任务”,惹的家人和亲戚都老大不高兴;到地里拾掇庄稼,他拔棵谷子作马鞭,将谷地当舞台,唱起戏来不知回家;他背着家人拜名角为师,玩票玩到极高的境界,在青岛港上颇有名气,人送外号“活包公”。他在外面登台玩票唱戏,却把家里瞒的铁桶似的,一天他的老兄见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晚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戏,平日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老兄欣然前往,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名角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胞弟!西洋镜戳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的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的遮遮掩掩了。

  一百多年前,村里住过一位汪大人,据说这位汪大人是安徽人,官至西台御史。他看中了大枣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临街建了一座宅院,家眷都接过来同住。村中的地保常因了村里公事去汪大人家,这位大人倒也礼贤下士,每次都把地保让在客座奉茶。即墨的县令也常常来拜访汪大人,还常讨教一些公事,在汪大人的客厅里,地保也是客,与县令平起平坐的;地保有事去县衙,县令见汪大人的座上客来了,也热情接待,不和对其他地保那样板脸。因为老百姓讽刺地保是官府的狗,所以过去北乡有句笑话“大枣园的狗也比县官大”就是由此而来。汪大人在大枣园住了十几年,家中突发变故,他的儿子不小心从小楼上坠地而死,汪大人将儿子厚葬在大枣院村外,人称“相公茔”。汪大人痛失爱子,一个人在北方住着心情郁闷,于是卖掉宅院离开这个伤心地回了安徽。

  大枣园的村民多年来受王氏家族的熏陶浸润,看重读书,耕读之家颇多,村里常设私塾数处,上世纪初有陈相昆、王文基、毕正霖三位先生办的私塾最出名,以毕正霖的私塾成绩最好。毕先生是位饱学之士,教育子弟有方,儿子们有的做医生,有的做“大先生(帐房)”,很受人尊重。毕先生设馆于王家雨蕴堂,自20岁执教直到70多岁才挂鞭,五十多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事业有成者为数不少。清朝末年实行新政,乡间私塾逐渐由“洋学堂”取代,大枣园村重视教育的风气得到官方支持,有史料记载,1926年政府在村里开办“公立枣园初级小学校”,在忠孝堂院里南头盖了一排12间教室,收学生125人,聘教师3人,教育经费1476元大洋由南京政府行政费负担。

  大枣园村王家曾在后街西头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远播山西、广东、福建,解放前夕还有外地人在坊子街村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实际上真正走近这座“九龙大殿”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九龙大殿”大小只有七八个平方米,泥塑的关公坐象只有一人多高,倒是庙门前竖着的两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的。若说起这座庙大名远扬倒有一段故事。大枣园王家多年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就招的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1851年)闹长毛(太平天国),有盗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贼们本是乌合之众,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关帝显灵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王家更是感激,发愿为关公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帝行宫。王家在外地做官的后人将关帝显灵的故事传播的更远,外省都有捐善款盖庙的。可不知何故,及至关帝庙修建之时,却远远没有预先规划的那么宏伟高大,庙顶上用了九行青瓦,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称做“起棱”,此“九棱”虽非彼“九龙”,可“九棱(龙)大殿”却是叫出去了。庙里的关公塑像在1948年被一个有精神病的村民犯病时发蛮力抱出庙外,不久国民党军队把庙拆掉取砖修了碉堡,名声远扬的“九棱大殿”就这样消失了。

  大枣园王家还在现在的十梅庵村前山坡上建过一座观音庙,人称“娘娘庙(与十梅庵村的古庙“十梅庵”不是同一座庙)。老人们提起这座庙也很自豪,他们说,庙堂香火旺盛,观世音菩萨慈悲有灵。庙前面的沟下矗立着两棵几百岁的银杏树,树边溪流潺潺景色如画,庙修的清丽脱俗与美景融为一体。光绪11年前后即墨四乡的乡亲们捐款将庙重新大修,请胶州的名丹青手宋孝珍为庙堂做画,连正殿东西山墙上也画着花卉虫鸟,画的最美的是那两丛翠竹,用多年流传下来的老话说就是“东山(墙)一棵雨竹,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据说这两面山墙上画的竹子就如刚从山上移在墙上,栩栩如生摇曳生姿,连鸟儿也难辨真假想钻进竹丛歇息,竟发生过鸟儿撞死在墙上的事。只可惜这座庙宇于五十多年前被毁,只给后人留下许多美丽的故事与遐想

我们这支张氏家族,为明初入蜀分支,定居夹江新场,夹江始祖张正兹。康熙五十二年,在夹江县建祠堂立谱,序上列有十六字辈:应、辰、拱、极;辉、照、星、光;显、荣、先、世;忠、义、纯、良;

清朝中期张拱兰祖迁居于成都双流九江(龙池升平),育有四子:极辉、极综、极绮和极纹,号称四大房,由此开始在成都双流周边繁衍生息几百年,到而今,人丁兴旺,家族繁荣,遍布全国!

洪洞大槐树的移民都有哪些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