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的钟氏家谱
江苏靖江钟氏字辈: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隆祥瑞。
山东临沂钟氏字辈:方起士相右继成。
山东滕州钟氏字辈:文武世家,以汝继承,懋昭令德,永延昌明。思本赣源,安康相传,志坚道盛,立建新业。(祖籍江西赣州南康)
四川邑中钟氏原字辈:应景善远虔,里叔永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续字辈: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再续字辈: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四川内江钟氏字辈: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四川隆昌钟氏字辈:文世绍思,子德庆光辉,正是其才,建华立国定邦家。
四川江津钟氏字辈: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四川某支钟氏字辈:元能毓奇寿,荣钟正兴发。芳名应远兆,福大万年有。先人家道训,族众喜气洋。建勋立业旺,齐献增国强。颍川源流地,闽汀武平居。修谱乃廷凤,毅密刚察裕。子文启汝志,豪华富贵昌。亿代传祖德,功禄永安康。勤学高贤士,俊杰振伦常。继承需诗礼,吉祥同天长。
四川另一支钟氏原字辈: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续字辈: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湖南长沙钟氏字辈: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益阳钟氏原字辈: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续字辈: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锡福维钧,宏功允著,荫翼昌义。再续字辈:敷志能昭敬,方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湖南平江钟氏字辈: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醴陵钟氏字辈: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为善培根本,敦书道义崇。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钟氏字辈: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学优昭世训,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湖南湘乡钟氏字辈: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湖北利川钟氏字辈:金崇贵铭钟,音良邦华秀,宣应英彦仕,声传万世昌,仁和承景象,义顺兆家祥,懋德昭庭训,怀猷觐国光。
湖北某支钟氏原字辈: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续字辈:本友声大志,道显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荣名归盛世,美誉重熙时。丕显辉煌启,贤才作育宜。秉义建邦治,尊贤立国长。昂和延寿庆,吉善有绳良。诗书扬名远,尚武功辉煌,厚培颍川泽,奕叶万年昌。
江西宁都钟氏原字辈:志仲伯叔大,宏金见文明。续字辈:启发圣人盛德,奇英道达世荣,贤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再续字辈:承先继前裕,光腾蔚钰国,仕廉杰卓誉,令正庆昭传。
江西兴国钟氏字辈:祖德绵延远,孙支似绩长。传家惟孝友,继世有文章。懋聩昭秦汉,丰功耀晋唐。调元思越国,赞化仰平阳。智勇宏谋济,明良庶事康。勋猷标宇宙,品望重乡邦。正直清仁让,端方笃敬庄。修齐崇治道,节义迪前光。允协捞谦吉,旋占祝履祥。融和联族谊,谆睦叙伦常。宗法千秋在,嗣徽万载芳。颍川垂厚泽,奕叶庆荣昌。
江西靖安钟氏字辈: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
江西瑞金钟氏原字辈:应景善远虔,里叔允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续字辈: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再续字辈: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字辈: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朖。伦克尚尊亲,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
浙江遂昌高棠钟氏字辈:国成世泰,邦奠朝熙。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广东鮜溪高陵祠钟氏字辈:凑捷明其用,逢时显科名。冶传思广启,衍庆善君臣。祖德双纯武,通族和顺长。恩荣宜锦秀,百代记书章。
辽宁与黑龙江支系:代表人物钟洪远
安徽舒城钟氏字辈:修子常吉庆,诵德玉金林。代表人物:钟咏三
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⑵古军喜、古小彬编著《古姓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刊载于《图书馆论坛》第24卷第1期(2004年第一期增刊)
--------------------------------------------------------------------------------------------
古小彬百谱斋珍藏族谱文献目录
1 江西宁都宁都新安古氏三修房谱 一册、线装 古奇洋主修 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残本。
2 广西贺县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乾隆年间手抄本,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3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抄本复印。
4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族谱首二卷 二册、线装 清代道光甲辰年(1844年)梅右文堂活字版复印本。
5 四川宁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兴祥重抄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夹邑临泰祥自造版复印本。
6 重庆荣昌盘龙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宗九编 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复印本。
7 广东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硕元修撰 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抄本复印本。
8 四川三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咸丰年间刊本复印,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9 陕西宜川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线装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古丽中编 后裔历次手抄增续复印本。
10 四川璧山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一册、平装 古洪兴编 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抄本 1994年复印。
11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续修族谱首卷、三卷 二册、平装 古耀金编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龙邑梅友文堂木活字版复印本。
12 四川合江古氏家乘(部分) 一册、平装 古文田编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手抄本复印本。
13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抄本复印本。
14 广西荔浦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5 海南屯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6 重庆江津新安堂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7 重庆荣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良翰编修 清末手抄本复印本。
18 广西鹿寨广西钦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末手抄本,近代增续复印。
19 重庆永川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忠良编 民国二年(1913年)刻印本复印本。
20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贵三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1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昌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2 海南儋州钟氏族谱 一册、平装 钟显扬、钟毓兰撰书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复印。
23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 十六册、线装 古善愚、古骚生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本复印本。
24 江西南康古氏四修族谱 存一册、平装 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复印本。
25 重庆江津新安世系(部分) 一册、平装 古贤香编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印本复印本。
26 广东连县古氏年庚谱 一册、平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手抄本复印本。
27 四川金堂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民国时期抄本复印本。
28 四川隆昌五坡场古氏族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复印本。
29 安徽繁昌繁昌古氏宗谱 一册 民国时期石印本复印本。
30 广东封开古家宗族谱 一册 复印本。
31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59年手抄本复印本。
32 台湾台北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焕谟、古贵训等编 1972年印刷本。
33 台湾台北新安堂古氏宗谱画集 一册、精装 古焕谟编 1982年印刷本。
34 印度尼西亚古氏宗谱简录 一册、平装 古梯云整理 1982年手抄本复印。
35 广东蕉岭古氏新安堂族谱 一册、平装 古超桂编 1985年油印本。
36 四川泸县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富田编 1985年抄本复印本。
37 四川邛崃古氏宗嗣 一册、平装 古芝光、古代全主编 1986年油印本。
38 四川隆昌(周兴)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86年手抄本复印本。
39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三卷、平装 古广麟编 1988年油印本。
40 广东惠东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维华、古簪寰编 1988年抄本复印本。
41 广东梅州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 一册、平装 古敬仁编 1989年抄本复印本。
42 广东梅州古田上村伯公凹下古氏源流概述 一册、平装 古天芳整理 1989年刊本。
43 中国香港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剑锋编 1990年印刷本复印本。
44 陕西延安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平装 古世觉、古国杰等编 1990年印刷本。
45 广东梅州嘉应古氏源流考 一册、平装 古勇辉编 1990年铅印本。
46 广东高州古氏高州房世系图八卷 八册、线装 古应天1986年编 1991年油印本。
47 重庆垫江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光辉等编 1991年电脑打印本。
48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家信、古家万等编 1992年手抄本。
49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彬编 1992年手抄本复印本。
50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1992年编 电脑打印本。
51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93年编 油印本。
52 广东高州高州古氏宗支概览 一册、平装 古元编 1993年抄本。
53 台湾新竹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1993年印刷本。
54 台湾台中新编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子隆编 1994年印刷本。
55 重庆梁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铭声编 1994年印刷本。
56 江西安远古氏宗谱 二册、线装 古清沅主编 1994年印刷本复印本。
57 江西安远江西定南安定邑古氏族谱 三卷、线装 古今模、古炎煌主编 1994年胶印本复印本。
58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赖氏族谱 一册、精装 赖国松主编 1994年印刷本。
59 江西瑞金福建宁化新安古氏八修谱 十册、线装 古芳清、古小彬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0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古氏族谱六卷首卷 一册、精装 古均桃、古英杰编 1995年铅印本。
61 广西钦州续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秀礼编 1995年打印本。
62 重庆璧山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大志、古大田编 1995年印刷本。
63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 一册、精装 古娘渊编 1995年印刷本。
64 广东五华五华肇塘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富光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5 广东连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问松编 1996年铅印本。
66 广东河源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演凡主编 1996年印刷本。
67 广东汕头达濠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增强编 1996年抄本影印本。
68 广东五华文葵镇藕塘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汉中主编 1996年铅印本复印本。
69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刘氏族谱 一册、平装 刘添元主编 1996年印刷本。
70 江西上犹古氏五修族谱 一册、精装 古章文、古翰玖等编 1996年印刷本。
71 江西南康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启运主编 1996年电脑打印本。
72 广西宾阳新安堂历代世系宗支图 一册、平装 古展流编 1996年稿本。
73 广西昭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锡猷等编 1996年手抄本。
74 中国大陆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 一册、平装 古小彬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5 台湾中坜古氏渊源世代表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7年印刷本。
76 江西兴国古氏族谱上、下册 二册、精装 古远亮、古祖苍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7 江西会昌梅州古氏族谱江西会昌咸宁户 一册、平装 古红光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78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荣、古世喜主编 1997年印刷本复印本。
79 四川甘洛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新民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0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滂溪(简明)古氏支谱 一册、平装 古迪生、古海华编 1997年印刷本。
81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大坪镇暨狮子浪口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增富、古添贤等主编 1997年印刷本。
82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邓世华修撰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3 广东兴宁蓝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胜祥、古哲谋等编 1997年铅印本。
84 广东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世怀编 1997年抄本。
85 广东五华五华县梅林镇梅南乡洋塘里上寨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启良编 1997年抄本。
86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苏记1997年抄本复印本。
87 四川隆昌古氏珂瑛支系族谱 一册、平装 1997年手抄本复印本。
88 广西贺县塘面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文辉、古国奎编 1997年印刷本。
89 广西贺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雄编 1998年手抄本。
90 广西贺州古氏宗历 一册、平装 古正民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成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焕贵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2 广东兴宁广西荔浦古氏谱系 一册、平装 古启森、古尚隆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3 广东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万年编 1998年稿本。
94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概况 一册、线装 古乃裕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95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 一册、平装 古广麟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6 广东番禺古氏系统表 一册、平装 古树华编 1998年手抄本。
97 江西寻乌寻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显道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8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三修宗谱 一册、精装 古安健主修 1998年印刷本。
99 江西寻乌晨光镇塘背村古氏必振公房谱 一册、精装 古显衡、古邵华等编 1998年印刷本。
100 江西寻乌赣南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明丰编 1998年稿本。
101 江西南康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菁华编 1998年印刷本。
102 台湾桃园古氏今英公派下谱系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103 台湾苗栗苗栗县古氏宗亲会会刊上下集 一册、精装 古奠基主编 1998年印刷本。
104 河南濮阳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1998年追远堂电脑打印本。
105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烈编 1998年稿本。
106 重庆丰都重庆市丰都县理明乡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乾勇编 1998年打印本。
107 重庆奉节重庆市奉节县公平古由才公族谱 一册、平装 古恒昭编 1999年手抄本。
108 陕西延安延安地区古重义支系吊线谱 一册、平装 古玢整理 1999年稿本。
109 江西宁都古氏全规公派下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兵编 1999年稿本。
110 江西崇义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性科等编 1999年稿本。
11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克赞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承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2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仁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伦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3 广西贺州古氏31世瑜新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民、古海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4 广东梅州宋进士古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5 广东五华宋进士古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6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新尧主修 2000年印刷本。
117 江西遂川南迁二十六世声亮公裔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以志编 2000年印刷本。
118 广东五华琢贯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19 台湾中坜古氏源流系统图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20 中国古氏史志(第一卷) 一册、精装 古培才、古小彬总编 2000年刊印本。
121 中国台湾古氏渊源暨分支 一册、精装 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0年印刷本。
122 贵州桐梓重庆綦江古氏谱系 一册 古小彬 2000年手抄本。
123 台湾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长锦编 2000年印刷本。
124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5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乃裕、古汉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6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金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7 江西瑞金古青淦家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1年印刷本。
128 广西荔浦南方古氏宗族移居情况 一册、平装 古世雄编 2001年电脑打印本。
129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 第二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2年印刷本。
130 湖南岳阳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朝阳主编 2002年印刷本。
131 北京朝阳北皋古氏族志 一册、平装 古庆辅编 2003年电脑打印本。
132 广东五华文葵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赐金(换新)主编 2003年2月印刷本。
133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第三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3年9月印刷本。
134 广东兴宁广东兴宁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添水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5 四川三台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6 四川新都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7 台湾新竹古氏历代系祖及人物略传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4年2月印刷本。
138 广东蕉岭蕉岭县黄土老古屋族谱 一册、精装 古政明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39 四川隆昌柿梓湾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昭平整理 2004年电脑打印本。
140 四川宁南云南巧家川滇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代贵、古代和主编 2004年12月印刷本。
141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革公系) 五册、精装 古国檀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42 四川甘洛田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新民主编 2005年5月印刷本。
143 广西贵港广西柳州古氏族谱 一册、简装 古倩如编 2005年9月电脑打印本。
144 海南儋州李氏宗族吊线谱 一册、平装 李芳编 2006年稿本。
145 中国台湾新安堂古氏谱系(上册) 一册、平装 古焕球编 2006年印刷本。
146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声淦主编 2006年印刷本。
147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兆亮总编 2007年印刷本。
148 海南儋州廖氏族谱 一册、平装 电脑打印本。
149 重庆綦江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财全主编 2007年7月印刷本。
150 广东高州石兰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积进、古海兴主修,古小彬、古军喜主编 2007年12月电脑打印本。
151 中国新安堂古氏大宗谱 一册、精装 古焕球、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2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家湘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3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六修族谱 三册、精装 古建林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4 中国古氏史志·第二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古昭平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5 中国古氏史志·第三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6 中国古氏史志·第四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7
全国颖川郡钟氏族谱,(清)锺鳌编辑,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钱清钟氏宗谱六卷,(清)锺廷灿辑,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东钟氏家谱二卷,(清)锺和祯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湖南平江钟氏族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松霞阁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新会钟氏族谱一卷,(清)钟淇增辑,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县修志会。
四川成都钟氏族谱,(清)钟人纪、钟德超等纂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四川成都蜀西钟氏族谱,(清)钟翼达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另有一部仅存一册)、重庆市图书馆。
钟氏宗谱,(清)钟廷贤、钟万福编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钟氏族谱,(清)钟宾鸿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钟氏三修族谱三十二卷,(清)钟瑞戮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钟氏族谱,(清)钟炳江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钟氏三塘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深塘钟成公支谱,(清)钟华朗等修,清同治年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钟氏族谱,(清)钟国英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钟氏福房支谱十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酉年(公元1897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兴国岑口钟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全国江东钟氏族谱,(民国)锺愈、锺人杰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麻常州毗陵钟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锺守忠等纂修,民圃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萧山钱清钟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钱福球等重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承曾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锺昭沧、锺穆宝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浦江浦阳潮溪钟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锺士瀛总理,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爱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钟氏宗谱,(民国)锺法茂重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金源乡井河村(有两部)。
湖南蓝山钟氏八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钟才濬、钟才让等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长沙排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益阳钟氏八修族谱四十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民国)钟怀德、钟发正修,钟达辉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卷首二卷、卷末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钟氏家谱,钟兴会修,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广东南海大沥龙腹乡钟氏家谱七卷,(民国)钟相彦、钟北麟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四川成都钟赁氏宗谱一卷,(民国)钟永成、钟正常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成都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有两部)、重庆市图书馆。
四川内江新修钟氏瑞龄公派下支谱,(民国)钟高榜、钟俊明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四川内江钟氏族谱四卷,(民国)钟炳先续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内江县凌家乡街村。
四川内江钟氏复周祠族谱六卷,(民国)钟泽南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自贡明光石印社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内江威远钟氏族谱,(民国)钟永玉纂修,民国年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仅存两册)。
四川资州西乡大有场钟氏族谱六卷,首二卷,(民国)钟肇芬编,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资州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四川云阳钟氏家乘十六卷,(民国)钟汉章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大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仪陇钟氏族谱一卷,(民国)钟培植、钟喆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篡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香港新界元朗大旗岭颖川钟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钟振业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福房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卷上下两册,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民国)钟家勤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华阳钟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寿房支谱,(民国)钟吉良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钟氏寿房支谱,(民国)钟吉良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益阳钟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昌田钟祠牌谱,(民国)钟天乐等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云阳钟氏家乘十六卷,(民国)钟汉章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大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复周祠族谱六卷,(民国)钟泽南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民国)钟应光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民国)钟人纪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三修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尚公祠牌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颖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九修族谱一百零一辑(三十卷,三编),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印本,今仅存二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兴国赣县鹭桃溪钟氏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石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缺少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昌田钟祠牌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思孝堂铅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昌田钟氏宁房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四修支谱十一卷,首末一卷共十六册,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光裕堂大宗堂爱敬堂树德堂承曾堂慎德堂思孝堂孝思堂颖川堂松霞阁追远堂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钟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仅存一册)。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郑樵《通志》卷25:“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因此,谱学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谱盛行,成为宗族普遍关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统治者的逻辑就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谱,其体例主要是融合欧阳修、苏询二体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谱式,即“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朽。”(《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序),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
(1)谱名,有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会谱、统谱、房谱、支谱等的不同;
(2)谱序:包括达官贵人及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
(3)谱论,即论述修谱的意义、原则、方法等;
(4)恩荣录,包括皇帝对家族成员中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御谥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谕文字等;
(5)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
(6)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它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
(7)五服图,即明确族众的五服关系;
(8)世系,系家谱内容的主体,族中所有成员依照图表格式,按辈分次序进行排列,借以明确族人的代系及血缘关系等;
(9)谱系本纪,即记载族人的简单情况,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职、妻室、葬地、子女等;
(10)命名行派,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顺序以区别辈分,如曲阜氏依照“兴额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会德维垂邮,钦昭念显扬”二十字命名;
(11)官迹,记载族中历代官宦名人事迹,有的还专门收集族中及第人员;
(12)传记;即族中名贤的传记材料,有行状、行实、事状、志略、忠义、孝友、贞节、寿文、贺序、墓志、序文、祭文、年诺等;
(13)先世考,考正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徒情况,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迁徒地区等。 (14)名i录,记述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楼阁等
(15)祠堂,有记堂图、祀文、捐祠者姓名、祠堂规制、神位世次等;
(16)族产,如祠田、义庄、山林、房屋、田至及租佃文契;
(17)坟墓;即族人的墓地分布;
(18)艺文,收录族人的著述;
(19)领谱字号,记载家谱的编号、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取人名。
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它所构成的体例要素计有三十项:
1.谱名。2.目录 3.谱序
4.凡例5.万年历6.世源
7.世系图 8.派序 9.先祖像及赞
10.恩荣录11.宗戒12.家训
13.家戒14.坟茎15.五服图
16.宗祠17.族产18.耆旧传
19.艺文20.大事记21.历届修谱名目
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旧居迁地名
25.门丁数26.领谱字号27.捐输名目
28.杂记29.后记30.宗支世系。
:200711258265496jpg
此外,一些家谱还有专章记载本宗族曾经发生的大事,如与其他宗族发生的纠纷或械斗;与冒认本族的同姓所打的官司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是传家之宝,一般秘不示人,故领谱子孙妥善保存。每次大祭时,全族将所有现存家谱集中到祠堂查验,凡是遭到鼠咬、油渍、虫蛀、受潮霉烂的家谱,藏谱者都要受到声讨和处罚,若卖出即被作为不孝子孙逐出宗族,如《西石城风俗志》记载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谱集,污则罚之。谱未呈验者,亦予罚。”由于家讳甚严,家谱严格遵循隐恶扬善的规定,但家谱仍是人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 “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 “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这是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当时大夫、士阶层家族的始祖,一般是国君的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立自立一家,成为某一家支的始族,即“别子为祖”,继承始祖别子的也只能是长子、长孙、长曾孙这一系统,此谓“大宗”。《仪礼·丧服》:“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服族也,”极言大宗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之高:别子的继承人是世代不断的,故称“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别子除有长子,还有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简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祭毕合族会食。“凡所告事,宗于皆书于宗籍,大宗无后则支子以昭穆之后宗之,则宗道存,而诸义有主也。”(《续通典》卷67)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
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周礼·夏官司马·司土》:“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周代设专官区分昭穆,如小史、小宗伯等。小史负有辨昭穆的责任,就是指史官应根据系世来确定王族成员的行辈。《周礼·春宫宗伯·小宗伯》特别强调小宗伯的一项职责是:“辨庙祧眨昭穆,”意即在为某位祖先建立宗庙时,朝廷的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标志的昭与穆,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种以昭穆区分行辈的办法比较原始,在汉代被以行辈字标志行辈和方式取代。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日父,父有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曰从父兄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日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之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谕,相谕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依此,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以编撰当代姓氏人物世系为题材的籍典,有以人物世系为研究对象而创制的体例和修撰法则,从而研究它的起源、类别、功能、社会作用等,进而“演为专门之学”,这就是谱学。早期的谱学概念,主要着重于谱碟的修编、总汇、法则等方面。晋太元中贾弼撰写的《姓氏簿状》,称其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在贾弼旧本的基础上,充实增补改撰为《十八州谱》,号为王氏谱学。隋唐时的《衣冠谱》、《开元谱》、《元和姓纂》、《永谱》等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唐在全国收集了大量的士族家谱,考其世系,撰编成大型的《氏族志》一百卷、二百九十三姓、计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至今敦煌石室还存有《氏族志》原始写本残页。五代以后,有郑穛的《通志》著录谱序六种,另有《氏族典》、《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都是有影响的谱学专著,特别须提及的北宋欧阳修与苏洵在谱学领域所创制的欧苏二体,为谱牒的修撰提供了至今不改的法则。这些古代谱学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谱学,更着重于谱牒所涉及的历史内容而进行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取其有史学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精华部分,并从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地方史等方面解析历史,从而服务于现代社会。
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徒、族规等内容。自宋起,编撰谱牒有两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徒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钟氏家谱》载:仲銮长子,万禄字天爵,生于明成化戊子(1468年)三月二十五日。奉例纳七品散官苛身。生子七:钟美、钟盖、钟芹、钟莱、钟薰、钟莘、钟茂。
抱子钟康进为报答养父之恩,特建造“荷恩堂”。而亲生的七个儿子以抱兄弟钟康进为榜样楷模,也为谢父恩建造禄公祠。
禄公祠位于“荷恩堂”的西北面,堂、祠相隔距离不上10米,禄公祠是由钟万禄生养的七个儿子筹资兴建的。此祠的占地面积约200余平方米,建筑工艺精湛,全部青色火砖建成,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坚固美观。
传说,禄公祠的地址是钟万禄生前生活居住地,去世后又是操办他后事的地方。钟万禄抱子钟康进的故事在程龙、渡江、县城流传至今。
他的儿子们为表达对父母之孝敬,选址于此建祠。
钟的钟氏家谱
本文2023-11-30 05:07: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