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有哪些历史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河南周口有哪些历史名人?,第1张

1、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建都于周口淮阳,今存有“太昊伏羲陵”。 至圣伏羲的武器,根据民间传说伏羲一共有八项武器叫做伏羲八宝,分别是:龙河图、龟洛书、青筮草、凤凰琴、炼妖葫、八卦录、天地戈、长生簿。

2、女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创造者,周口西华城北有春秋时期女娲城的遗址。女娲号东王母是第一个圣人,是东王公青帝伏羲的妻子,掌管人类生殖和婚姻的女神,由于伏羲的算计能力几乎超越天道,所以有伏羲的女娲其实际能力几乎无敌。

3、老子:生于周口鹿邑太清宫镇,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4、陈胜吴广:陈胜,周口商水人;吴广,周口太康人。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的领袖。

5、袁绍:周口商水人,东汉时十八路诸侯共伐董卓,他被推为盟主,官渡之战败于曹操。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6、谢安:周口太康人,成功地指挥淝水之战,奠定了南朝二百多年的安定局面。其家族名人还有谢道蕴、谢灵运等。

7、袁世凯:周口项城人,曾任清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退位后病死。

8、吉鸿昌:周口扶沟人,任抗日同盟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1934年被国民党反对派逮捕杀害。

周口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城市,无论是现在还是 历史 上都有些非常多的名人,像近代有富贾许家印、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影视演员马艳丽、 体育 健将朱婷、戏曲、影视、歌唱童星孔莹,那么 历史 上周口的名人你都知道几个呢?

提到周口的 历史 ,可以说要比今天的周口市辉煌的多,当年的周家口地处沙河、颍河和贾鲁河三河交汇之处,每天来往的货运船只非常的多,当时的周口也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城镇,而民国时期的大总统袁世凯就是当时周口镇的,现在周口项城还有袁氏旧居。

除了袁世凯,还有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帝,也是周口的,就在今天的淮阳太昊陵,每年三月三的拜祖大典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游玩,还有周口鹿邑的老子故里,也是一个有名的景点,而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是河南周口的。

除了这些名气特别大的,周口还有鬼谷子 、谢安、谢灵运也是河南周口的,说了了这么多的周口老乡,你们都认识几个啊?

崇敬将军,宣传将军,他们也应该是名人,是最可爱的人。今天介绍几位河南周口籍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徐起零,河南淮阳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62年7月出生,历仛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参谋长、中部战区陆军副司令、驻辽阳部队部队长、解放军第79集团军军长、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2020年5月,任西部战区陆军司令员。2019年12月10日晋升中将军衔。

程宝山,河南商水人,解放军中将。1945年11月出生,曾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等职务,2003年晋升中将军衔。

宋中贵,河南省淮阳县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54年出生,1973年12月入伍,1975年入党。历任师副师长、河南省洛阳军分区副司令员、驻马店军分区司令员、洛阳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等职务。

张国治,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空军少将军衔。1941年9月生,1961年7月参军,1964年10月入党。历任空军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空军后勤部副政委等职务,1991年6月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人类始祖太昊付羲氏都宛丘(今淮阳县);

中国女神女娲氏都西华;

炎帝神农始都陈(今淮阳县);

古代先哲,世界100名人之首的道家鼻祖老子(名李耳),生在苦县(今鹿邑县);

中国杰出易学家陈抟亦生在鹿邑县;

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洪宪皇帝袁世凯生在今项城市;

著名的抗日将领吉鸿昌生在扶沟县

姒太康(生卒年不详),

姒姓

夏后氏

夏后启

夏朝

姒太康在其父

姒启

斟鄩

偃师

二里头遗址

腐败

洛水

后羿

太康失国

太康县

周口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名人当然非常多。

首先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周口,周口,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城市中有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被成为港城。

截止2019年末,周口市辖2个区,7个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119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86622万。

周口有六千多年华夏文明史,“中国的 历史 ,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这里的淮阳就是太昊伏羲陵生活的地方。

这样一个 历史 悠久,底蕴厚重的地方有哪些 历史 名人呢?

1女娲

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大家耳熟能详,女娲又称娲皇、女阴,女娲娘娘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周口市西华县女娲城已成为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的大型女娲祭祀观光胜地,女娲元素非常浓郁,西华县女娲娘娘等着你。

2伏羲

伏羲,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

伏羲曾在周口播种五谷,太昊伏羲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北,占地875亩,规模宏大,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3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道教创始人,被道教尊为始祖,传世作品有《道德经》。

老子故里 旅游 区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由太清宫风景区、明道宫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组成,是个不错的休闲 养生 旅游 区。

4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老家周口人,两人大泽乡轰轰烈烈起义,惨淡结局,不过,陈胜吴广开启了 历史 上首次农民起义。

5袁氏家族

6袁世凯家族

袁世凯中华民国第一位大总统,周口就是袁世凯诞生地,老袁家族生活的地方。袁世凯故居就在周口项城,占地270亩,各式建筑248间,六座炮楼,三道护城河,气势宏伟。

7当代名人

商人许家印,主持人陈鲁豫“鲁豫有约”大家应该很熟悉;歌唱家李娜其代表作有:《苦篱笆》、《好人一生平安》、《嫂子颂》、《女人是老虎》、《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等等都是周口人。

周口名人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名字都在下文,看看你都认识谁。

陈亢、汲黯、蔡衍、谢安、黄霸、甄权、应劭、应詹、应瑒(应氏家族)、谢安(阳夏六谢)、陈抟、符彦卿、韩弘、沈伦、王保保、徐世隆、顾佐、轩輗、李梦阳,张镇芳、张伯驹、李鸣钟、吉鸿昌、吉星文、田镇南、黄维刚、朱丹陛、李子纯、王广建、李干公、严图阁、胡蛮、侯香山、欧阳挺……

周口 历史 悠久,人杰地灵,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来周口 旅游 参观名人家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周口淮阳是人祖发源地,至今有7000多年的 历史 ,还有老子,袁世凯等等一些军界将领,周口人杰地灵,是大家观光 旅游 的好地方,周口人民欢迎您好

 刘赓

 刘赓,字熙载,洺水人。五世祖逸,以郡吏治狱,有阴德。祖肃,为左三部尚书。赓幼有文名,师事翰林学士王磐。至元十三年,用荐者授国史院编修官。十六年,迁应奉翰林文字。辟为司徒府长史,仍兼应奉。补外,同知德州事,考满,擢太庙署丞、太常博士,拜监察御史。是时,御史中丞崔彧好盛气待人,他御史拜谒,或平受之,独见赓,则待以上客。大德二年,升翰林直学士。六年,奉使宣抚陕西。由侍讲学士升学士。至大二年,迁礼部尚书,仍兼翰林学士。寻拜侍御史。顷之,还翰林为学士承旨,兼国子祭酒。国学故事,伴读生以次出补吏,莫不争先出。时有一生,亲老且贫,同舍生有名在前者,因博士以告曰:“我齿颇少,请让之先。”赓曰:“让,德之恭也。”从其让,别为书荐其人,朝廷反先用之。自是六馆之士,皆知让之为美德也。皇庆元年,迁集贤大学士,仍兼国子祭酒。延祐元年,复为承旨;六年,拜太子宾客;七年,复入集贤为大学士;寻又入翰林为承旨。泰定元年,加光禄大夫。会集议上尊号,赓独抗言其不可,事遂已。天历元年卒,年八十一。

 赓久典文翰,当时大制作多出其手,以耆年宿德,为朝廷所推重云。

 耶律有尚

 耶律有尚,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祖父在金世尝官于东平,因家焉。有尚资识绝人,笃志于学,受业许衡之门,号称高第弟子。其学邃于性理,而尤以诚为本,仪容辞令,动中规矩,识与不识,莫不服其为有道之君子。至元八年,衡罢中书左丞,除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以教国人之子弟,乃奏以门人十二人为斋长以伴读,有尚其一也。十年,衡告免还乡里,朝廷乃以有尚等为助教,嗣领其学事。居久之,拜监察御史,不赴。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为政以宽简得民情。裕宗在东宫,召为詹事院长史。自有尚既去,而国学事颇废,廷议以谓非有尚无足以继衡者,除国子司业。时学馆未建,师弟子皆寓居民屋,有尚屡以为言。二十四年,朝廷乃大起学舍,始立国子监,立监官,而增广弟子员。于是有尚升国子祭酒,儒风为之丕振。二十七年,以亲老,辞职归。大德改元,复召为国子祭酒。寻除集贤学士,兼其职。顷之,迁太常卿,又迁集贤学士。八年,葬父还乡里。已而朝廷思用老儒,以安车召之于家,累辞不允,复起为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阶中奉大夫。

 有尚前后五居国学,其立教以义理为本,而省察必真切;以恭敬为先,而践履必端悫。凡文词之小技,缀缉雕刻,足以破裂圣人之大道者,皆屏黜之。是以诸生知趋正学,崇正道,以经术为尊,以躬行为务,悉为成德达材之士。大抵其教法一遵衡之旧,而勤谨有加焉。身为学者师表者数十年,海内宗之,犹如昔之宗衡也。有尚既以年老,力请还家,朝廷复颁楮币七千缗,即其家赐之。卒年八十六,赐谥文正。

 郝天挺

 郝天挺,字继先,出于朵鲁别族,自曾祖而上,居安肃州。父和上拔都鲁,太宗、宪宗之世多著武功,为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天挺英爽刚直,有志略,受业于遗山元好问,以勋臣子,世祖召见,嘉其容止,有旨:宜任以政,俾执文字,备宿卫春宫。裕宗遇之甚厚。建省云南,选官属,遂除参议云南行尚书省事,寻升参知政事,又擢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未几,入为吏部尚书,寻除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又迁四川行省参政及江浙行省左丞,俱不赴。拜中书左丞,与宰相论事,有不合,辄面斥之。一日,以奏事敷陈明允,特赐黄金百两,不受。帝曰:“非利汝也,第旌汝肯言耳。”

 成宗崩,仁宗以太后命,首定大难,及武宗还自朔方,遂入正大统,定策之际,天挺与有力焉。仁宗临御,收召故老天挺与少保张闾等十人,共议大政,革尚书省之弊,遂成皇庆之治。又出为江西、河南二省右丞,召拜御史中丞。入见,首陈纪纲之要,以猎为喻曰:“御史职在击奸,犹鹰扬焉,禽之,弱者易获也,其力大者,必借人力。不然,不惟失其前禽,仍或有伤鹰之患矣。”帝嘉其言,既出,台臣皆以为贺,风纪大振。又上疏陈七事,曰惜名爵、抑浮费、止括田、久任使、论好事、奖农务本、励学养士,诏中书省举行之。寻俾均逸于外,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时河南王卜怜吉歹为丞相,待以师礼,由是政化大行。

 皇庆二年卒,年六十七。赠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文定。天挺尝修《云南实录》五卷,又注唐人《鼓吹集》一十卷,行于世。

 子佑,字君辅,小字朵鲁别台。由宿卫补官,仁宗时拜殿中侍御史,以廉直著名,大受知遇。迁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拜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张孔孙

 张孔孙,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已而孔孙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今名。既长,以文学名,辟万户府议事官,万户严忠范之兄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聘孔孙,以母老不应。

 时汴梁既下,太常乐师流寓东平,旧章缺落,止存登歌一章而已。世祖居潜邸,尝召乐师至日月山观之,至是,徐世隆奏帝,宜增设宫县及文、武二舞,以备大典。因诏徐世隆为太常卿,而孔孙以奉礼郎为之副,以董乐师,肄成,献之京师。廉希宪居政府,辟为掾。及安童为相,尤礼重之,授户部员外郎,出为南京总管府判官。时方议下襄樊,朝廷急用兵,孔孙谓:“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朝论采之。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寻升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迁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阿合马颛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乃除宣吏部尚书,孔孙礼部侍郎。寻升孔孙礼部尚书,擢燕南提刑按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肃政廉访司,仍为使,莅治于大名,一以所没赃籴粟五千斛赈饥民。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亡何,除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擢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因谳狱盐场,民尹执中兄弟诬伏为强盗,平反之。召还,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丞相完泽卒,孔孙与陈天祥上封事,荐和礼霍孙可为相。

 会地震,诏间弭灾之道,孔孙条对八事,其略曰:蛮夷诸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赏善罚恶,不可数赐赦宥;献鬻宝货,不可不为禁绝;供佛无益,不可虚费财用;上下豪侈,不可不从俭约;官冗吏繁,不可不为裁减;太庙神主,不可不备祭享。帝悉嘉纳之,赐钞五千贯。又累疏言:“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忧服阕者,宜待起复;宿卫之冒滥者,必当革;州郡之职,必当遴选,久任达鲁花赤,宜量加迁转;又宜增给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给赐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姚枢,字公茂,柳城人,后迁洛阳。少年时杨惟中曾同他去拜见过太宗。太宗七年(1235),蒙古军南伐宋朝,诏令姚枢随惟中往军中寻求儒、道、释、医、卜诸色人等。蒙军破枣阳,主将要坑杀该城居民,枢极力劝阻,说这样做并非诏书的旨意,以后如何向皇帝交代。攻下德安后找到名儒赵复,这时他才得到程颐、朱熹的著作。太宗十三年(1241),任命姚枢为燕京行台郎中,并赐金符。不久因拒绝贿赂,辞官而去,携家迁居辉州,在那里建立家庙,专有一室,供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颐等,刊印经书,每日读书抚琴,打算终老于此。住在魏县的许衡也跑到姚枢家中来抄录程、朱所注的经书。

世祖在即位之前,派赵璧召姚枢至王府,以上宾之礼对待,询问治国之道。姚枢上书数千言,首先把二帝三王治国平天下之道列为八条: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其次是拯救时弊三十条,大意是:设立中书省和各部,统一政令,纲举纪张;选贤举能,裁汰平庸;颁赐俸禄,堵塞贪赃;制定法律,审理刑狱,收生杀之权于朝廷,使冤者能昭雪;设置监察机关,官吏能者升,庸者降;停止征敛,使部族不能勒索诛求;精简驿传,减轻州郡的负担;修学校,提倡经书,表彰节孝,以培养人才,淳化风俗;发展农业,轻徭薄赋禁止游手好闲;严肃军政纪律不使扰民;周济贫穷,抚恤孤寡;实行屯田戍边,巩固国防;开通内河漕运,使京都仓廪充足;禁止高利贷,使借贷之家不致破产;设立常平仓以储粮备荒;建立度量衡制度,使奸商不能欺诈;杜绝诬告,以减少不应有的诉讼;等等。世祖更认为姚枢才华出众,有事就召来询问,并聘请他教授其长子的经书。

宪宗即位,令世祖总揽赤老温山以南的军政大权,群臣都来称贺,惟姚枢例外。世祖问他何故,回答说:“如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众,财赋之多超过了汉人所占有的区域吗?若军民尽属殿下管辖,还要天子干什么?日后若有廷臣从中挑拨,皇帝听信,必夺你现在的权力。倒不如现只握兵权,所需财物由有关行政机关供给,这样就会安然无事。”世祖听从他的建议,并得到宪宗的批准。姚枢又建议在汴京设置屯田经略司,为攻宋做准备;在卫辉设都转运司,以便转运粮食到河南。宪宗大封宗室领地,世祖听从姚枢的意见,选择关中为其封地。

宪宗二年(1252)夏,姚枢随世祖征大理,途中引宋太祖遣曹彬取南唐不杀一人的事例,劝世祖戒杀,世祖完全采纳。翌年蒙军至大理城,旗上大书止杀令,因此当地人民得保安全。

世祖即位,设置十道宣抚使,以姚枢为东平宣抚使。枢到任后平均农民的赋税负担,罢去铁官,设劝农、检察二人监理其事。中统二年(1261),拜为太子太师,姚枢以为不妥,辞去,事见《许衡传》,又改任大司农。

至元四年(1267),拜姚枢为中书左丞。枢奏请废除各地宗室世代为地方长官的旧制度,改由中央委派官吏。世祖大怒,姚枢上书说:太祖开创基业,超过前代,但未及治理就辞世了。其后数朝官多滥刑,民生凋敝,陛下生来仁慈圣明,即位前就讲求治国之道,如邢州、河南、陕西这些本是最治理不好的地方,陛下在那里设置安抚、经略、宣抚三使司,选派官吏去任职,颁行俸禄,提倡廉洁,清除贪污,鼓励农桑,不到三年这些地方就治理得很好了。各地百姓都在盼望陛下去拯救他们,如子女之盼母亲。先帝宪宗驾崩后,国内混乱,上天用陛下继承皇位。陛下采用中国历代制度,内立中书省及各部,外设监察院及各道按察司。自中统至今五六年间,虽外侮内叛相继不断,但能官民相安,府库仓廪也还充足,钞法通行,国用尚足,官吏正常升调,政事更新。其所以能保祖宗之基业,都是由于依靠和采用中国历代圣王治国之道。这样做对上符合天意,对下受百姓拥护。近来听说陛下要改变初见成效的政治设施,这如同刚栽下的树木,还未扎根就移植,已经架起的房屋,又把它毁掉,远近臣民非常担心,深恐根基一旦被废,今后大业难成。此是陛下将来的忧患,国家的大害。世祖看了奏章之后,怒气消失。

至元十年(1273),拜姚枢为昭文馆大学士,命详细制定朝廷礼仪。这年,蒙军攻下襄阳,计划取宋,姚枢推荐右丞相安童、知枢密院伯颜为南伐大军统帅。至元十二年,姚枢针对蒙军攻宋的形势又上书说:伯颜去年出师伐宋,进军神速,西起四川,东到海滨,夺城三十余座,但今年从夏到秋,一城未降,扬州、焦山、淮安等地宋朝军民顽强抵抗,这是因为我军军官不思国家大计,不领会陛下仁爱之心,大肆抢财杀人所致。请圣上重申禁杀之令,赏罚分明,恩惠施于万民,这样不多费军力就可取胜。枢又请禁止宋朝所施行的鞭背、刺面等刑罚。

至元十三年,枢拜为翰林学士承旨。十七年卒,年七十八岁。谥“文献”。

许衡,字仲平,怀庆路之河内人,世代务农。父许通迁居河南。许衡于金章宗泰和九年(1209)九月出生于新郑县,七岁入学,问老师读书为何?老师答曰:“为了考科举。”又问:“仅仅是这样?”老师大为惊异。以后每次讲书,许衡都要问个究竟,以致老师对其父母说:“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辞馆而去。像这样连换了三位老师。长大后更加好学,家贫无书,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释《书经》的书,便去手抄回来细读,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得到一部王辅嗣注释的《易经》。当时虽兵荒马乱,许衡坚持日读夜思,且身体力行。有一回路过河阳,正当盛暑,口渴难忍,路边有一梨树,果实累累,同行者争相摘食,而许衡独坐树下不动,问他何故,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摘取。”有人说“:在这乱世,此树哪有主?”衡曰:“梨无主,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其为人如此。他到处逃难,先到鲁后到魏,在魏住了三年又回到怀庆,后又常来往于河、洛之间,在柳城从姚枢处得到伊洛程氏(程颐、程颢)及新安朱氏(朱熹)的著作,从中获益甚大。后移居辉县附近之苏门山时,常与姚枢及窦默讨论学问,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不是他们讨论的话题。许衡曾说“: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在实际生活也正是这样做的。

宪宗四年(1254),世祖受封于秦中,任命姚枢为劝农使,召许衡为京兆提学。该郡子弟有上学机会,莫不高兴。衡在京兆郡县广建学校。世祖南征,许衡返归怀庆,京兆学者挽留不住,送至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皇帝位,召许衡、姚枢至京师。当时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在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时,文统重利,而衡、枢认为必须以义为本,文统忌恨于心。加上窦默在世祖面前说文统学术不正,文统怀疑许、姚、窦三人是一派,奏请委任姚枢为太子太师,窦默为太子太傅,许衡为太子太保,表面上是尊敬重用,实际上是使他们不能接近皇帝。后又改命枢为大司农,默为翰林侍讲学士,衡为国子祭酒。不久,衡因病辞官返乡。至元二年(1265),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打算许衡为辅,召至京师,命参预中书省政务。衡上疏治国纲要五条,大意是:

其一,立国要以中国历代所行的汉族各项制度为本。考察历史,凡北方民族占有中国之后,必行汉族制度,国运才会久远,否则乱亡相继,国运不长。当然,蒙古贵族和勋臣们立即完全接受汉族制度是不容易的事,但经过长期教化,也不是不可以改变其原来的思想和态度,关键在皇帝要坚定不移,不听信谗言,不求速效,最后必会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

其二,中书省的政务不胜其烦,要领在于用人、立法两点。用人就是果敢任用贤人,立法就是立古人之遗法。用人与立法相辅相成,治人者法也,守法者人也,人法相依,上安下顺。对于已经任用的人,要给以俸禄,使他们廉洁奉公;对于尚未任用而可任用的人,要放宽限制,量才录用。同时还要设监察机关来考察他们的行为,设吏部以确定他们的资历。该升者升,该降者降,使他们的才德与爵位相称。

其三,皇帝上秉天命,下为百姓之君师,颇不容易。故自尧舜以来,凡圣帝明王皆无不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第一要慎言。皇帝为万民之主,天下广大,人民众多,日有万机,事有万变,皇帝一人一心来对付,要言之无失是不容易的事,因此要慎言。切不可朝言夕改,否则朝廷纲纪不能广布于四方,法度不能确立,臣民无所遵循,奸邪则有机可乘。要慎言必遵循《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本,不为一时的喜怒爱憎所干扰。凡事只要熟思而慎处理,很少有不当的。第二,知人。为皇帝者以知人为贵,以用人为急,但知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情有善有恶,恶者难知,善者易知;人群有众有寡,人多难知,人少易知,故上者难知下,下者易知上。皇帝位于亿兆人民之上,操有予夺、进退、赏罚、生杀之大权,若一旦受欺,是非不辨,善恶不分,其害难胜计。要善于知人,皇上必须抛弃自己的喜怒、爱憎,否则在用人时,进者未必为君子,退者未必是小人,受赐者未必有功,被剥夺者未必有罪,以至于赏罚、生杀都很少有恰当的,可见知人之重要。第三,任贤能。贤能者有为公之心,仁爱之心,不为利诱,不为势屈,办事公正。但他们往往因时运不佳而隐藏自己的才能,鲜为世人所知;即或有人知道却无人援引,所以皇帝还是不晓得;即或朝廷知道,召来任用,也是与一般人对待,贤者不屑如此;即或待之以礼,却不用其言,贤者也不肯空居其位。皇帝处于崇高地位,往往好闻别人之过而不愿听自己之过,贤者认为他们有责任要纠正这点,于是君臣不合,再加上奸佞小人从中作祟,肆为诋毁,多方陷害,难免罪名加身。古代大禹闻善即拜,益以“任贤勿怀疑,除邪不犹豫”来告诫自己,后世君主应该如何呢?第四,除奸佞。奸邪之人,其心险恶,手段巧妙,一般人难以察觉,难以抵御。他们善于察颜观色,迎合君王的喜怒,讨得君主的欢心,受宠爱于上,施权威于下,国家受害而君主尚不知。奸佞如此欺人,令人生畏。第五,天下为公。皇帝以诚挚之心爱下,臣民以忠义之心报上,这是理所当然。但考察历史,见有许多不合常理的事,如夏禹治洪水,救万民,深受人民尊崇,传至太康失道,万民仇怨。汉高祖以宽厚仁爱得天下,但立国以后却以爱憎行赏罚,人民愤愤不平。总之,自古至今,凡先有恩惠于民而后民怨且怒者,都是这样。所以明主圣君必须遵循《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本,一言一动为天下之准则,一赏一罚合天下之公心,这样亿兆人民必然将不求而得。第六,爱民。三代以下堪称盛世者,莫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但文景之时上天示警,山崩地震,小者有水旱之灾,大者有乱国之象。于是文景二帝,上承天意,下养万民,今年劝农桑,明年减田租,深得民心,社会祥和。这两年因彗星时而出现于东,时而出现于西,这也是上天示警,应当效法文景恭俭爱民。孟子说:“民为重,君为轻。”《书经》说:“了解人民的意愿就是了解上帝的意愿;听了人民的意见就是听取上帝的意见。”故做君主的,若不求于民而求于天,要想不遭天灾是不可能的。

以上六点归纳起来也就是修德、用贤、爱民三者而已,这是治本。本立则纲纪可张,法度可立,国家可治;否则会爱恶相攻,善恶相仇,生民不免陷于水火之中,这样要想国泰民安是万万不可能的。

其四,古代圣君首推尧、舜,贤臣首推稷、契,他们上承天心,下养万民,教民种植五谷,使人民生活过得好,教民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民心善。后世君王就应该这样,若行此道,必然是人民富裕,兵马强壮,人才济济,国家繁荣。今则不然,国家只知搜括民财而不知教民生财,只知防人之欺而不知教人为善,只怕法令难行而不想想法令无地可行。如果对农民大加优待,不去侵害他们,使游手好闲之人回乡务农,十年之后,仓库储粮之多,非今日可比。自大都会到州县广设学校,从皇子到平民子弟都入学读书,明白父子君臣之义,学会从洒扫应对到治国平天下本领,十年之后,上下君臣父子关系之协调,又非今日可比。孟子说“: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我敢于冒昧向陛下讲这些,是学孟子。

其五,天下之所以安定,在于民心安定,民心安定就是士农工商各安其业,这就要求治国治民者小心谨慎,言而有信,取天下与守天下是不相同,前者靠勇敢,后者靠信义,各有其宜,君王必须明白这些。在处理国事时,须先慎重考虑,然后做出决定。这就要求极力克制自己一时的喜怒情绪,因为无论是先喜后怒还是先怒后喜,都会导致决策不当或多变更,失去人民的信任。周幽王无道,不克制自己喜怒无常的情绪,失掉人民信任,以致亡国。当今皇上既不是像周幽王那样,又何苦造成人之不信。

世祖皇帝见此奏议,大加称赞,并且一一采纳。许衡平时奏议很多,但不留底稿,留传下来的仅此一件。至元四年因病归怀庆休养,第二年又被召回,其奏疏仍秘而不传。

至元六年,世祖命他与太常卿徐世隆制定朝廷礼仪制度,与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立定官制。许衡参考历代官制体系,减去一些临时增设机构和旁设机构,于第二年上奏。其中涉及到一些贵族的利益,有人劝他不要改变旧有政治体制。许衡说:“我所论的是国家的体制,与个人无关。”这意见得到世祖赞同。不久,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统领尚书省及六部,权势很大,一些大臣阿谀奉承。而衡与之争议,坚持原则从不让步。不久任命阿合马的儿子为枢密佥院官,别人都附合,唯独许衡不同意,对皇帝说“:国家大权在于兵、民、财三个方面,今阿合马掌管民、财,其子又掌管兵权,这不行。”以后许衡随世祖到上京时,又列举阿合马专权欺上,损国害民的许多事情,但未上报给皇帝。衡因此称病,请求不参与国家机务大事。

世祖早有立太学的打算,至元八年(1271),任命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并亲自挑选蒙古子弟交许衡教育,许衡请求征调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火敦、孙安、刘安中等十二人为伴读。这些蒙古子弟年幼,衡爱之如其子,待之如成人,严之若君臣,除熟读诗书外,还演习各种礼仪。这些学生尊师敬业,均知三纲五常为人之道。至元十年,因权臣破坏中国传统的制度,致使学生缺粮,许衡请求辞职返回怀庆故里,翰林学士王磐对世祖说:“衡教人有方,诸生学后可以从政,这是国家大体,不要让他辞去。”但由于窦默为衡恳求,还是让衡还乡去了,以赞善王恂代管太学的事。刘秉忠等奏请以耶律有尚、苏郁、白栋等为助教,保持原许衡所制定的教学规矩。皇帝同意了。

国家自取得中原后,采行金朝的《大明历》,但该历法不精确,世祖于至元十三年诏令王恂制定新历。恂认为一般历家只知历数不知历理,奏请许衡回京以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来主持太史院事。许衡与太史令郭守敬等合作,研制新观象仪,经细密观测,参照旧有历法,剔除其中错误,于至元十七年(1280),制成新历,赐名曰《授时历》颁行天下。

至元十七年六月,许衡因病请归怀庆休养。至元十八年(1281)病情危急,不久逝世,时年七十三岁。怀庆人无论贵贱长幼皆为之恸哭。四方学士闻讣,有从数千里赶来祭奠者。

许衡善教,言语温和,故无论贵贱都愿拜他为师。他因材施教,凡受其教育的人终身不忘。大德元年(1297),赠荣禄大夫、司徒,谥“文正”。至大二年(1309)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诏与孔子一道受祭祀于庙廷。延初,又诏立书院于京兆,以祭祀许衡,并赐田做祭祀的经费,书院名“鲁斋书院”,鲁为许衡居魏时的书斋名。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好读书,志向坚定。蒙古军伐金,默被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被杀,只有窦默逃脱返乡。家为战乱破坏,母亲尚在,惊恐之余,母子二人均得病,母亲病亡,他带病葬母。蒙军再来,他南逃渡过黄河,依靠母舅吴氏为生。医生王翁把女儿许配他为妻,让他学医。后转至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他铜人针法。金哀宗迁都蔡州,默怕蒙兵来此,奔往德安。孝感县令谢宪子,把程颐、程颢讲理性之书授与他,窦默读后认为他过去读书谈不上是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此书开始。恰逢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因此北归,隐居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讨论,以至废寝忘食。其后又回到肥乡,以儒家学说教授学生,从此知名于世。

世祖即位前在王府时,遣人召请他,窦默更姓易名隐居不出。使者令其友人先去求见,自己装作平民随其后,默不得已而受命。至王府后,世祖问他治世之道,默首先讲三纲五常。又说:“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无不敢不正。”世祖一天要召问三次,其回答都合皇帝的心意。从此以后加倍优待,不让他离开左右。世祖又问当今明于治道者有谁,默荐举姚枢,便立即召枢来任用。不久,命皇子真金从窦默学习,赐他玉带钩,并对他说:“这是金朝内府的东西,你是老人,正适于佩戴,使我王子见此物如见我一般。”久后,默请求南还,朝廷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官府常送去衣物。

世祖即位,召默至上都,问他“:朕欲求像唐朝魏征这样的人,有没有?”默回答说“:敢于冒犯皇上而谏争,刚毅不屈者,要数许衡。论深识远虑,有宰相之才者,要数史天泽。”这时天泽正任汉南宣抚使,立即召回拜为右丞相,任默为翰林侍讲学士。当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受重用,默上书道:

臣侍奉陛下十余年,多次承皇上垂询,听皇上圣训,可见陛下急于求治,无不以利民生、安社稷为目的。过去先帝在位,奸臣擅权,总揽天下财赋,贡进奇货,炫耀豪华,以求皇上之欢心。暗结朋党、离间骨肉关系者,都是这帮人。这些人当权,陛下就不能实现安邦利民之初衷,而陛下怀救世愿望已有多年了。

今陛下上顺天意下应民心,继承皇位,天下百姓莫不欢欣鼓舞,切望盛世。然治理好天下,必须用正人君子。那些夸夸其谈急功近利的小人,必不能奠定国家基础,必不能为子孙做长远打算。讨好献殷勤以求取得宠信的人,若不让他们实现其愿望,那就好了。这种人无论进退都在揣摩皇上的心思,以利害来打动人主之意念,其目的无他,在排斥贤人,独揽政权而已,都是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之流,切望陛下明查。还望陛下务选公正严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是天下百姓最大幸运了。

有一天,窦默与王鹗、姚枢都在帝前斥责王文统,说:“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坑害天下。”世祖问:“谁可为相?”窦默说:“以臣看来,只有许衡。”世祖不高兴。王文统十分忌恨窦默,奏请任他为太子太傅。默辞谢道“:太子之位尚未确立,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因而还是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详见《许衡传》。默称病请求回归家乡。不久,王文统被诛,世祖回忆窦默的话,对左右近臣道:“往日说王文统不可用的,只有窦汉卿一人。如果还有一二说这话,朕难道会不加考虑吗?”将窦默召回,在京师赐建上等房舍,命官府每月供给俸禄,国家大政必定去征求他的意见。

默与王磐等奏请设两翰林院:其一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管其事;其二为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执掌皇帝的诏令,做皇帝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的和礼霍孙主持其事。世祖同意照办。默又上言“:三代之所以风俗淳厚,国运长久者,皆是设立学校培养人材所致。今应建学聘师,广选贵族子弟进行教育,作为树立良好风俗的根本。”世祖采纳。默曾与刘秉忠、姚枢、刘肃、商挺侍奉于皇帝之前,默上言道:“君有过错,臣当直言,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是自古就提倡的。今则不然,君说可,臣也以为可,君说不可,臣也说不可,这不是好的政风。”第二天,又侍奉世祖于幄殿,有一猎人失一鹘,世祖大怒,有个侍臣从旁也说此人应加罪惩处。世祖讨厌这侍臣的迎合,命施以杖刑,而释猎人不问,退朝之后,秉忠等祝贺窦默:“非公以诚对待皇上,怎能使皇上有如此之清醒。”

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来祝寿。世祖很有感慨地说:“这样的贤才,如能请上帝让他年轻几岁,使他们留朕左右共治天下该多好。可惜他现已老了!”默既年老,不就职任事,世祖多次派宦官赐珍宝及各种器物去慰问。至元十七年(1280),加昭文馆大学士,享年八十五岁而卒。世祖深为哀悼,厚赐丧事费,皇太子也给丧葬费钞二千贯,命护送归葬肥乡。

默为人乐观,平时不曾评论别人,与人相处,和颜悦色。在议论国家大事时,却当面争持,人们说西汉汲黯也超不过他。世祖曾对侍臣们说:“朕求贤三十年,只得到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说:“如窦汉卿之心与姚公茂(枢)之才合而为一,真可说是全人了。”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1、简介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2、作者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 ,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王袆(1322-1374),明代官吏、学者。字子充,号华川,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敏慧,师柳贯、黄溍,有文名,元末隐居青岩山中,朱元璋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南康府同知,洪武初与修《元史》,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擢翰林待制;洪武五年赉诏往云南,谕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亟宜奉版图归职方",遇害。

3、人物介绍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介绍的是姚枢许衡窦默三人。

姚枢(1201年-1278年),字公茂,号雪斋、敬斋。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洛阳(今河南洛阳) 。 金末元初政治家、理学家。

少时学习勤奋。金朝末年,蒙古军破许州城,姚枢到燕京投靠杨惟中,被引荐北觐窝阔台汗。皇子阔出统兵攻南宋,姚枢随杨惟中访求儒、道、释、医、卜等类人才。蒙古军陷德安,他从俘虏中访得名儒赵复,力劝其北上讲学授徒,使理学在北方传布渐广。姚枢从赵复处尽得程朱传注诸书,始攻习理学。后出任燕京行台郎中,旋即弃官隐居于辉州苏门。海迷失后二年(1250年),忽必烈召姚枢至漠北访问治道,他陈述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治国之道,深受器重。忽必烈受命总制漠南汉地军事,姚枢建议他在与南宋接壤地区屯兵,积谷守边,徐图灭宋,被采纳。后随忽必烈攻大理、鄂州,他屡谏屠戮。忽必烈即位后,姚枢以藩府旧臣预议朝政,参定一代制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至元十五年(1278年),姚枢病逝,年七十八。 累赠姚枢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鲁国公。谥号"文献"。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广平肥乡县(今河北省肥乡县,位邯郸市东)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窦默是我国针灸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从泰山石刻看泰山全真教的历史发展

 泰山丰富的石刻遗存中蕴涵着丰富的道教资源,据此可以勾勒出泰山全真教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轮廓。泰山全真教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金元和明清两个阶段,前者是其由产生而发展到鼎盛的时期,后者是其由盛转衰并最终衰落的时期。

 [关键词]泰山;石刻;全真教

 泰山有丰富的石刻遗存,是泰山历史的一个见证。泰山又是一座道教名山,泰山道教的历史也深深地印在了泰山石刻之中。尽管由于石刻的缺失损毁和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它所承载的泰山道教的历史已经不很完整,但对泰山全真教来说,还是能够据此勾勒出其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轮廓。

 全真教产生于12世纪的金代,正式创立于山东半岛。其后不久,全真教即传人泰山地区,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泰山全真教的发展历程与整个全真教是一致的,大体可以分为金元和明清两个阶段,前者是其由产生而发展到鼎盛的时期,后者是其由盛转衰并最终衰落的时期。

 金代,全真教在泰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而到元代,随着全真教整体的兴盛,泰山道教也成了全真教的天下了。

 有文献记载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如《岱史》)和孙不二(如《泰山道里记》)均曾修炼于泰山,恐不可信。金代全真教在泰山最著名的道观,应该是在其西北麓五峰山志仙峰下的洞真观。元好问在《五峰山重修洞真观记》中述说了它的来历:“泰和(1201—1208)中,全真师丘志圆、范志明刷地于此,屋才数椽而已。丘、范而没,同业王志深、李志清辈增筑之,始有道院之目。堂庑既成,贞祐(1213—1217)初,人口粟县宫,得为洞真观。”记中所述丘、范、王、李等人,均为广川真静大师崔道演的弟子。

 崔道演应该是金代泰山最著名的全真道士,“道行孤峻,口坐林间,于世无所与合,昆嵛口普照范炼师特慎许可,每一见必留语弥日。”普照范炼师即普照真人范圆曦,是全真七子之一的太古真人郝大通的弟子,当时正主持东鲁道教事。能得到范圆曦的赞许,可见崔道演不是一般道士所能比的。杜仁杰为之作《真静崔先生传》,对他作了更详细的介绍,传曰:“先生姓崔氏,讳道演,字玄甫,观之蓓人,真静其号也。赋性雅质无俗韵……去家为道土,师东海刘长生,甚得其传。……假医术筑所谓积善之基,富贵者无所取,贫窭者反多所给,是以四远无夭折,人咸德之。”传中还记叙了他的几件神异之事,以显示其道行高深。

 崔道演不仅道行高深,而且医术高明,活人无数,积累了无量功德。他的弟子显然也继承了这种作风,《五峰山重修洞真观记》就记述了王志深的种种济世之功:“志深外质而内敏,苦己利物。往时避兵布山,游骑所及,乡之人被重创者狼籍道路。志深扶伤救死尸秽间,亲馈粥药,恻然有骨肉之爱,赖以全活者余百人。祭酒以来,连口起茇舍,凡有徒老与夫环处而无供者,口厚为调护之。”崔道演师徒这种内外兼修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功行双全,是在全真道士中普遍存在的,也是全真教义所要求的。

 金代泰山全真教另一著名的道观是全真观,在泰山西南五十里的上章村,其创立者是泰安人巨阳子韩志具。宋子贞《全真观记》载:“金明昌(1190—1196)间,道者巨阳子始筑室其上,学为全真。寻请于有司,因得今额。……居既久,将薄游诸方,命其徒张志超嗣主观事。志超亦宽和能辑众,雅为道俗信向。继而州将李侯贵及其弟故帅进、进妻陇西郡夫人萧氏同助营缮,踵而成之。”

 由此可知,全真观是由韩志具创建、其弟子张志超最终完成的。全真观创立的时间比洞真观还要早,不过就目前所知的情况来看,全真观的名气远不如洞真观。

 元代是全真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对泰山来说也是如此。这一时期,泰山全真教的宫观众多,而且大多和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元代泰山最著名的全真道士张志纯。

 张志纯是泰安埠上保(今山东肥城)人,生卒年不详。据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记》载,当时张家“以财谷雄里社”,实际上也只是“有田若干亩,有牛若干角”而已,但是能够“周急继困,过官无问贵贱,馆之如一”,所以“当时遂有长者之称”。张志纯生在这样一个为富且仁的家庭里,可谓宿有道缘。

 张志纯自幼不爱居家,十二岁就离家入山学道去了,拜崔道演为师,得名志伟,号天倪子,后来为元朝皇帝所赏识,赐名志纯。短短几年工夫,张志纯已经名满齐鲁了。当时各地的地方官都是武将出身,但见到张志纯无不屈膝礼敬。当时东平行台严实让范圆曦住持万寿上清官,又再三邀请张志纯作其副手。张志纯赴任后不久,观内诸事“废者兴,缺者完,惰者勤,慢者敬,凡所应用,无一不备”。张志纯于是以“峻洁知办”称于道林,朝廷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并授紫衣。但张志纯并不为所动,而是“慨然拂衣,复还布山之旧隐”。

 张志纯最为人称道之处,也是他对泰山全真教的最大贡献,是他主持修建了大量的宫观。金元之际,战乱频繁,经久不息,泰山宫观遭到严重毁坏。战乱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张志纯毅然挑起了重建的重担。《泰安阜上张氏先茔记》对此事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的记述,说他历经三十余年,重修、新建了玉女祠、南天门、会真宫、玉帝殿、圣祖殿、朝元观和蒿里山神祠等宫观。徐世隆的《岳阳重修朝元观记》和《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具体记述了张志纯重修朝元观和蒿里山神祠的经过。鉴于张志纯对泰山宫观的修建之功,朝廷对他“特加崇真明道圆融大师之号,兼提点泰安州教门事”;中统四年(1263),又“蒙燕都大长春宫掌教诚明真人专使赍奉圣训,委师提举修饰东岳庙事”。把东岳庙这一帝王祭祀的专用场所交由张志纯去“修饰”,可见朝廷对其信任之深。

 张志纯在当时影响很大,深受教内及教外各阶层人士的敬仰。在全真教内部,不仅一般道众,就是掌教祁志诚也对他十分尊敬。《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说他与张志纯意气相投,所以竭力促成张志纯的修建事业;《岳阳重修朝元观记》则说他为了让张志纯主持重修朝元观,甚至下拜不起。掌教尚且如此,一般道众就更不用说了。教外,朝廷赐给他大师封号,地方官员把他视为座上宾。文人学士也对他非常景仰,像大文学家元好问、翰林集学士徐世隆、著名隐士杜仁杰等,都作有赠他的诗。至于一般百姓,对他更是崇拜。据《泰安阜上张氏先茔记》载,在修建宫观的时候,“人忘其死而成师之志”,以至于时人感叹道:“虽国朝为之,亦不能齐一如此。”以上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张志纯的人格魅力。

 除了张志纯修建的之外,泰山在元代还修建了其他一些全真教官观,比较著名的有长春观、会仙观、洞虚观等,这里不再赘述。

 二

 经过元朝的鼎盛之后,全真教在明朝开始衰落。这其中当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元朝时全真教内出现了末流贵盛、高层腐化等现象,对后来全真教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明朝统治者虽然也尊崇道教,但尊崇的是正一教,全真教则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泰山全真教也开始走下坡路。

 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泰山全真教一直处于低谷。在明朝前期和中期,不仅在史书中很少见到有关泰山全真教的记载,而且在石刻中也罕觅其踪影。不过到了明朝后期,情况就变得不同,泰山全真教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兴盛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阳观的崛起;二是洞真观的复兴。

 不管明朝政府对全真教的态度如何,鉴于泰山的特殊地位,它对泰山道教还是非常重视的,将两级道教管理机构——泰安府道纪司和泰安县道会司——分别设在岱庙和碧霞祠,并规定岱庙住持由朝廷任免,使岱庙和碧霞祠成为当时泰山道教活动的中心。不过,明朝泰山最有影响的道士并不出自这两座道观,而是三阳观的昝复明。

 咎复明,号云山,陕西渭南人。他的师父是王阳辉,号三阳,祖籍沈阳,后迁居于山东东平。据观中所藏明于慎行所作《重修三阳观记》载,王阳辉曾经“穷游四域,遍历名山”,后来携昝复明归而隐于泰山。嘉靖三十年(1551),王阳辉与昝复明在泰山之阳的凌汉峰下“伐木薙草,凿石为窟以居”。后来又在别人的帮助下,修起一个草庵,名之为“三阳庵”。王阳辉死后,昝复明继承师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使三阳庵面貌一新,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神宇庄严的道观,于是更名为“三阳观”。从此以后,“四方道俗,香火醮祝,岁月无虚”,几乎可以与泰山最著名的东岳庙相提并论,可见此时三阳观道场之盛了。

 三阳观在昝复明时达到鼎盛,有徒子徒孙近百人。不仅民间百姓、达官贵人前来焚香醮祀,就连皇亲国戚来朝拜岱顶的碧霞元君,也要来此作醮。观中有三通《皇醮碑记》和一处摩崖的皇醮记文,记录了万历年间明神宗所宠爱的郑贵妃四次派人来泰山祭拜泰山娘娘,并在三阳做醮的历史事实。四处石刻虽然所刻时间不同:第一次在万历十七年(1589)十月,第二次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正月,第三次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第四次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但内容和格式大致相同。其中前三次都是由昝复明立石,最后一次是由郭志合立石,因为就在此前一年的万历二十六年(1598),咎复明已经去世了。

 三阳观南有道士墓群,据现存的墓碑所记,三阳观全真教徒的传法谱系为:“崇静真阳复,志坚守太玄。智礼清白信,存义法明长。道贵诚正理,德尚宽和行。参赞干坤机,变运造化功。”查《诸真宗派总簿》,知其属于全真教中的果老祖师云阳派,其门徒师承明确,辈份清楚,至民国年间的住持满贵祥,在泰山共传十九代。现三阳观山门前立有一碑,碑文即冯玉祥于1934年所撰的《三阳观道士满贵祥赞》,可惜曾遭破坏,已经不能辨读完全。

 洞真观在明朝后期的复兴,也与明神宗有着密切关系。万历年间,明神宗为供奉其母李太后,命全真道士周云清再次将洞真观整修扩建,创构官宇,横殿岿崇,金碧辉煌,号称极盛,并建九莲殿,封李太后为九莲菩萨。据观中所藏《颁藏经敕谕碑》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神宗在颁发给岱庙一部《道藏》的同时,也颁发给洞真观一部《道藏》。明神宗还改洞真观为“保国隆寿宫”,并敕建隆寿宫石坊。由此可以看出,洞真观在明后期与皇室的关系确实不一般。于是乎一时间,洞真观香火大盛,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不过好景不长,到了清代,洞真观同样渐渐衰落下去,到清末时已大部倾圮。

 满清时期,统治者素无道教信仰,尽管清初为了笼络汉人,曾经对道教有所重视,并因而成就了全真龙门派的一次中兴,甚至出现了“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但是此后,清朝诸帝对道教都没有兴趣,道教失去了统治者的扶植,更加无力振作了。到清末民初,全真教随着整个道教一起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最终衰落下去。

 清代的泰山全真教,总的来说乏善可陈,在石刻中也没留下什么值得夸耀之处。而除了统治者的不重视之外,促使其最终衰落下去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以碧霞元君为代表的民间神祗信仰的空前发展。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奶奶、泰山娘娘等,对其信仰自宋代发端以来发展迅速,到明朝时,碧霞元君不仅和泰山之神东岳大帝一样走出了泰山,成为全国性的信仰,而且最终超过了东岳大帝,在民众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碧霞元君和东岳大帝都是道教的神仙。道教将他们纳入其神祗的行列,当然有借其在民间的影响力以吸引大众的意思。但结果是,在碧霞元君信仰空前发展的同时,泰山全真教却在进一步衰落。到泰山来烧香磕头的人可能不知道全真教为何物,但都忘不了要到碧霞祠去求泰山娘娘。以至于到了最后,泰山全真教真的要靠泰山娘娘来维持了,所以有人说泰山全真教“吃泰山娘娘”,是“娘娘派道教”。由此可见当时泰山全真教是何等的萧条。

 

 可以看出,在几百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泰山全真教也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明清以来,变得越来越人世、越来越世俗。道士们所重的不再是神仙信仰和道教修炼,而是力求深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去,或为百姓禳灾,或为皇室典醮,通过满足社会上的种种现实需要,以获得实际的利益。明末三阳观的昝复明和洞真观的周云清是如此,其他的泰山全真道士也是如此。但就在这一过程不断深人的同时,泰山全真教也在不断地衰落。当然,不仅仅泰山全真教是这样,整个全真教都是这样。

许衡简介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

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许衡生平经历

许衡好学不倦

许衡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四月初三出生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祖籍怀庆路河内县沁北村人,后为避战乱,许衡父母才迁居到新郑。

许衡家族世代务农,但他自幼勤读好学,天资聪颖,长大后更加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

此后,许衡相继至鲁、魏之地,在魏三年后又回到怀庆路,后又常来往于河、洛之间,在柳城从姚枢处得到程颐、程颢及朱熹的著作,从中获益甚大。

后移居辉县附近之苏门山时,常与姚枢及窦默讨论学问,内容涉及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众多话题。

许衡曾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先生”。

许衡仕途起伏

元宪宗四年,忽必烈受封于秦中,召许衡为京兆提学,许衡在京兆的郡县广建学校。忽必烈南征时,许衡返归怀庆,京兆学者挽留不住,只得送至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召许衡、姚枢至京师。当时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在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时,文统重利,而许衡等人认为必须以义为本,招致王文统忌恨。

再加上窦默在忽必烈面前说王文统学术不正,王文统怀疑三人是一派,便奏请委任许衡为太子太保、姚枢为太子太师、窦默为太子太傅,表面上是尊敬重用他们,实际上是使其不能接近忽必烈。后又改命许衡为国子祭酒、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不久,许衡因病辞官返乡。

至元二年,忽必烈任命安童为右丞相,打算让许衡辅助安童,便召许衡至京师,命他参预中书省政务。许衡上疏治国纲要五项建议,忽必烈大为称赞,并一一采纳。许衡平时奏议很多,但他不留底稿,留传下来的仅此一件。

至元四年,许衡因病归怀庆休养,至至元五年又被召回,他的奏疏仍秘而不传。

至元六年,忽必烈命许衡与太常卿徐世隆制定朝廷礼仪制度,与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立定官制。

许姓历史上没有出过皇帝,但许姓出过皇后,如许平君、孝成许皇后许氏;出过大将,如许褚,出过高官,如许衡、许国等。

1、许平君

许平君(前88年—前71年),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汉宣帝刘询的第一位皇后,汉元帝刘奭的母亲。

元凤六年(前75年),与汉宣帝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刘奭。同年,汉宣帝继位,封许平君为婕妤。同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后。

本始三年(前71年),大将军霍光的夫人派女医淳于衍将许平君毒死,谥号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园(亦称少陵)。

2、孝成许皇后许氏

孝成许皇后许氏(?-公元前8年),昌邑(今山东巨野)人,恭哀皇后许平君堂兄弟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之女,汉元帝刘奭的表妹,汉成帝刘骜第一任皇后。

汉元帝为补偿早年丧母之痛,将许氏许配给皇太子刘骜为太子妃。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许氏成为皇后。

许皇后出身名门,色艺俱佳,犹擅文章,十数年间汉成帝专宠皇后,但其年长之后,色衰爱弛,所生子女又皆早夭,遂渐失宠。

公元前18年(鸿嘉三年),许皇后被废,改居长定宫,世称长定贵人。许后被废之后,托淳于长说情试图重回宫中,由此和淳于长牵扯暧昧。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因事发被汉成帝赐药自杀。

3、许褚

许褚(chǔ,见《

河南周口有哪些历史名人?

1、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建都于周口淮阳,今存有“太昊伏羲陵”。 至圣伏羲的武器,根据民间传说伏羲一共有八项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