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姓氏都要"按辈分取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2收藏

为什么大多姓氏都要

其实在明清时期,除孔氏外,大多数宗族也是同样按照字辈起名的,字派对宗族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在现在,不但其他家族,孔氏也同样有不按字派起名的情况。

孔氏严格的字派源于明初,朱元璋为孔氏御赐10字: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括号是为避讳而改,弘为避乾隆弘历而改,胤为避雍正讳而改),规定孔氏自五十六代起,必须依字派起名,并颁布《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此后至清代乾隆年间,御赐10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道光十九年(1839),又御赐1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九年(1920)孔子76代衍圣公孔令贻报北洋政府批准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但其他家族同样规定要遵循字派来取名,明清时期,大多数宗族对字派都极为看重,作为宗族整合的一种工具,甚至有的宗族硬性规定取名必须依据字辈,如浏阳钟氏“吾族昔未重修谱牒,各照亲支,任人自取排行,合族究不能画一,何以别尊卑、定昭穆乎?今新修谱系,谨取不犯忌讳者四十字,编成韵语,永为吾族派定排行,庶几一见相询,孰为尊?孰为卑?厘然不紊。异日修谱,孰为昭?孰为穆,秩然有序矣。”

当然并不是说宗族全部都按字派起名,也会有部分宗族因为未完全完成整合,或者宗族完成整合但某支因为拥有科举功名等特权而忽视使用字辈,但大体上都是按照字派来的。

家谱字辈一般由开基祖(始迁祖)制定,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乱,可以分为类诗体和对联。

1、四言类诗体

四言类诗体属于比较常见的,其广泛被各大家族使用。

2、五言类诗体

五言类诗体应用比四言要更广一些。通常情况下五言的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

3、对联

除了类诗体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这种形式的不是太常见。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扩展资料:

相关意义

字辈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区别在于立意含义不同

桂峰蔡氏辈名如下:

清康熙壬子取 第19--26世:

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

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

嘉庆间续取 第25--32世:

名派:清、正、自、持、温、和、可、珍

字派:秀、习、大、书、健、兼、尚、策

光绪甲申续取 第31--35世:

名派:宣、华、恒、衍、祚

字派:敦、敬、则、延、熙

现存的家谱中没有19世以前的辈序记录。

注:桂峰蔡氏的一世祖乃襄公的九世孙长公,谱中记载的世系如下:

襄——旬——傅——枢——颙——諲——农——煌——长

谱中记载:襄公六世孙(諲公),宋钦宗时(1126年)因避族相京卞之祸,自莆迁尤住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生子三,分天、地、人三房。

而肇基桂峰的是諲公的四世孙——长公,谱中记曰:

长公,行三十,宋理宗淳佑七年丁未(1247年)由三石井头湾肇基桂岭,为桂岭(即现称桂峰)之始祖。

族谱是记录家族历史和宗族血脉的重要文献,对于后代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家谱可以激励和警戒后世子孙,让后人知道自己的远祖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到这个地方来定居的,一共传了多少代等等。同时,家谱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可以让后代子孙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

为什么大多姓氏都要"按辈分取名"?

其实在明清时期,除孔氏外,大多数宗族也是同样按照字辈起名的,字派对宗族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在现在,不但其他家族,孔氏也同样有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