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爱国情怀,通过丧乱贴一文中能看出吗?
曾经有很多人被问到过这个问题:书法跟写字有什么区别?其实回答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从广义的层面讲,书法是靠写字完成的,而写字并不一定是书法。
我们引用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的一句话: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
这里的“算子”并不是算盘的珠子,而是“算筹(一种平直圆滑的圆柱状细棍)”,王羲之指出了写字一定要有变化,切忌千篇一律,这里的变化既是晋人书风的个性追求,也是书法本身的一种情趣表达。
更高明的书法一定是寓情绪于字间的,情绪的起伏变化在书法作品当中可以表现为字迹的大小变化、墨色的浓淡变化、线条的粗细变化、结字的开合变化、行列的摇摆变化等等方面!
今天我们就以王羲之的《丧乱帖》为例,谈一谈书法当中的情绪变化。
要分析一本帖,首先要探究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如此才能更好地体会帖中的情绪变化。
王羲之《丧乱帖》
我们先看下译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的祖籍是山东琅琊人(今天山东省临沂市),后因“八王之乱”南迁至江浙一带,但其祖坟却仍在山东老家。
“先墓”第一次遭荼毒乃是五胡乱华之际,彼时的王羲之尚未成年,后经修复。而其“先墓”“再离荼毒”是王羲之家族南渡之后,在魏晋时期“礼玄双修”大背景下,“未获奔驰”的至痛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而《丧乱帖》便是在这种悲愤之下写就的。
这段手札不难理解,我这里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据考证《丧乱帖》是双钩描线而成,记住并不是“双钩填墨”,这种“双钩描线”的技巧,极其忠于原作,连细如发丝的转折处都能清晰毕现地体现出来,这就为我们分析此贴,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丧乱帖》第一行分析
我们先看第一行,有过书法创作经验的人都会明白,书者在写最初的几个字的时候,一般用笔略显滞涩,下笔会较重些,这里面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初蘸墨的时候,笔头蓄墨浓烈,二是因为书写时的未曾深入进入状态,所以用笔显得重而慢。
在宗族观念极为强烈的时代,王羲之在得闻这个消息之后的心境是不可能平静的,这也是为什么此作起笔缓而重的另一个原因。
《丧乱帖》中“丧”字、“乱”字、“极”字与他贴对比
我们随便选几个字,看看王羲之在其他的帖中的用笔,对比之下显然用笔有异,《丧乱帖》中第一行有明显的迟涩沉重之感。
《丧乱帖》第二行分析
到了第二行的第一个“先”字,用笔逐渐轻快了起来,在这个时候,书写者的状态已经渐渐平稳,逐渐恢复到了日常的书写状态,所以我们看这个“先”字、“墓”字、“再”字均无特异之处,与平日的书写并无差异。(如下图所示)
《丧乱帖》中“先”、“墓”、“再”字与他帖对比
但是,到了这个“离”字,情绪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第二行最上三个字“先”、“墓”、“再”字均是细长的字,字迹皆小,而这个“离”字却写得极为粗重而扩大,与上下之间的字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这既是行列布局的需要,打破细长的字势,又是情绪的进一步迸发。
这个“离”字,正是祖先墓被毁之后,有家难奔的无力感和悲愤感的集中体现。到了“荼毒追”三个字,字越来越小,这既是情绪从极度迸发开始慢慢收势,又是章法上的和谐考虑。
所以我们常说,王羲之是能够很好地将情绪与书法结合起来的人,这种巧妙的结合绝不是刻意地造作安排,而是一种天才式地创作,是随机的,是浑然天成的。
《丧乱帖》中第三行的分析
再来看第三行,其中第一次出现“字组”,说明书写的连贯性越来越强,其中“酷甚”二字极为精彩,我们看图中箭头所示,在字组当中出现了开合变化,“酷”开而“甚”合,窃以为文字的含义与字迹的开合方面是有某种关联的,尤其这个“甚”字,上半部分的两横两竖贴合到极致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点(如下图圆圈中所示)。
《丧乱帖》中“甚”字与王羲之他帖“甚”字的对比
我们很少见到王羲之在此之前有过这种写法,中间收到了极致,成为了一点(墨块),王羲之写到这里的时候情绪又一次到了一种极致。再往下,情绪又逐渐放缓,字与字的间距逐渐放大,到了“摧绝”二字,可谓是神来之笔。
“摧绝”二字是在此贴之前的王羲之作品中没有见到过的写法,“摧”字半行半草的用笔,以及“绝”字夸张的结字,都是后世书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东晋名臣王坦之与有“书圣”美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同为东晋时代的名人,在书法爱好上亦有志一同,那么王坦之与王羲之是否有亲属关系呢?
有后世研究者猜测,王坦之与王羲之是本家兄弟,然而只需深入考证即可得知,两人实际上并无直接联系。
王坦之生于公元330年,比王羲之年轻27岁,即两人为堂兄弟的关系可能性几乎为零,况且王坦之为太原王氏后裔,而王羲之家族相当有名,是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以此,从家族籍贯来看,王坦之与王羲之也不可能有亲戚关系,他们之间有所关联的,无非是生于同一个朝代,以及对书法艺术的共同爱好而已,后人若仅凭二人姓名类似排名而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妄加猜测,恐怕有失偏颇。
王坦之与王羲之虽并无亲属关系,然而却有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曾经同朝为官,共同辅佐简文帝,这或许是两人之间的另一层渊源。
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一职。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因耻居王述之下而辞去官职。
王羲之原本与王述齐名,在此之前,他对儿子们说过“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这里特别提到的“怀祖”便是指王述,“坦之”当然是指王述的儿子王坦之,可见在王羲之眼中,视王坦之为同僚晚辈,两人原本认识,当是无疑。
王羲之何为何有此言行,不得而知,不过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几个儿子与王述的儿子王坦之是同辈人。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北宋灭亡后,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不少人成为客家人中的佼佼者。
三教堂东街向南走约50米,有三棵槐树,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北边的一棵比南边的两棵树龄稍长,树冠已经干枯。三棵槐树临墙而立,直指三教堂正门。仅存3间大殿的三教堂已经被民宅包围,看上去与一般民居没什么两样。殿内供奉着儒、佛、道三派的创始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人塑像坐北朝南,一字排开。释迦牟尼正襟危坐,端坐中央,目视前方;西边的老子(太上老君)、东边的孔子,身体、头颅乃至目光都朝内向释迦牟尼看去。西南屋檐下立着的一通三教堂碑,告诉世人这里就是三槐堂旧址。
三教堂:三槐堂王氏发源地
http://wwwkfcn/kfrb/html/2014-07/10/content_174021htm
有一句诗,很多人都熟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东晋的时候,王家,谢家是正常有名的豪门大族,有多豪?皇帝都得看这两家的眼色行事。
当然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东晋还有其他的几大家族,比如还有恒氏家族,还有庾氏家族。
都是豪门,高官,名将大多出自这些家族。
当然了,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又长久又强大的两大家族。
这几个豪门大族互相通婚,又通过政治婚姻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格局,所以一般的下层人士,几乎就没有上升空间了。
说回这四人的关系了。
王羲之的大名,很多人都听过,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王羲之的老婆是郗璿,是郗鉴的女儿,郗家当时也是一个豪门大族。
王羲之
而王献之呢,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羲之共有七个儿子,其中,这个最小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当然了,其他的六子也是有相当的水平的。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与地位,几乎和父亲王羲之不相上下。王献之娶了谁呢,郗道茂(chi dào mào),东晋著名大臣郗鉴第二个儿子郗昙的女儿。
王献之
谢道韫是谁呢?是谢家的女子,是当时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文采非凡,东晋时期著名女诗人,凭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故事,人称“咏絮之才” 。
我们说过,东晋的四大家族互相通婚,以达到政治稳固的目的,于是,谢道韫到了适婚的年纪,就嫁给了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太守时,抵御卢循之乱时,城破被抓,得到孙恩的赦免。王凝之死后,在会稽独居,终生没有改嫁。
谢道韫
谢玄又是谁呢?是谢道韫的弟弟。其最出名的成就就是在淝水之战的胜利。当然了,人家的诗书作品也是很强的。谢玄娶了谁呢,原配是羊氏,后来又娶了恒氏之女。
谢玄
所以啊,可以这么来说:
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爹。是谢道韫的公爹。是谢玄姐姐的公公。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是谢道韫的小叔子,是谢玄姐姐的小叔子。
谢道韫呢,是王羲之的儿媳,是王献之的二嫂,是谢玄的亲大姐。
谢玄呢,和王羲之,王献之没有直接的关系,是谢道韫最小的弟弟。
王羲之是谢灵运的太姥爷。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出身陈郡谢氏,祖籍陈郡阳夏,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旅行家。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
此后任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仅四十九岁。
谢灵运的母亲刘氏是王羲之与郗璿的独女王孟姜的女儿,所以王羲之是谢灵运的太姥爷。
扩展资料:
王羲之和谢灵运的家族关系:
王导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是王羲之的曾祖父,王导的父亲王裁与王羲之的祖父是亲兄弟,王羲之父亲王旷与王导是堂兄弟。王导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
王羲之父亲王旷与王导除了堂兄弟外,还是襟兄弟,也就是他们的妻子是亲姐妹。
王廙是王旷的弟弟,与晋元帝为姨表兄弟。王敦,东晋初权臣。王导从兄,娶晋武帝司马炎女襄城公主为妻。
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兄弟,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被编入《二十四孝》,为后人传颂。王祥与王览为兄弟,琅琊王氏从他们南迁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
谢安大名士谢尚的从弟。谢氏家族在朝中人物尽数逝去时,谢安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
谢尚是豫章太守谢鲲的儿子。谢鲲,两晋名士, 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书法,尚清谈。历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世称谢镇西。谢尚为陈郡谢氏取得了地方藩镇的实权,为谢氏的崛起贡献极大。有“镇西妖冶故”之说。
谢安是礼部尚书谢裒的儿子。谢裒的儿子还有:谢奕、谢据、谢万(妻王荃,扬州刺史太原王述之女,豫州刺史)、谢石(东晋名将)、谢铁。
谢奕的儿子是谢玄、女儿谢道韫。
谢玄是东晋名将,谢灵运的祖父。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妇,谢灵运的姑婆。
——谢灵运
有亲属关系。
王羲之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
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扩展资料: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王羲之
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王洵,王羲之之侄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 ,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王珣出身琅邪王氏,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累迁至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于谢安当政时为秘书监。
扩展资料: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
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
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
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羲之
-王珣
-王献之
王羲之的爱国情怀,通过丧乱贴一文中能看出吗?
本文2023-11-30 02:58: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4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