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什么叫韩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1收藏

韩国为什么叫韩国,第1张

韩国和朝鲜的英文国名都是Korea,是高丽的音译;而朝鲜的音译是Joseon。而韩国或者说大韩民国的国名来源于大韩帝国的国号。

西方世界最早得知朝鲜半岛的名称,是通过十三世纪的蒙古人,他们将新罗(Silla)转译为肃合良(Solangia)。而高丽(Korea)这一名字则出现于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后来逐渐成为了普遍的对朝鲜的称呼。

朝鲜的国号来自于西周时期箕子的封国,传至汉朝被孝武帝灭亡,设立汉四郡。之后朝鲜半岛分分合合,到明初李成桂篡高丽王位,受明太祖册封为朝鲜国王,又称李氏朝鲜。到了清末,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将朝鲜纳为自己的殖民地,迫使清朝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朝鲜成为了“独立国家”。

朝鲜产生了去中华化的行动,认为朝鲜那是朱元璋赐的,在民族情绪下,翻阅了典籍。知道在朝鲜早期,南部有三韩马韩,辰韩、弁韩。认为这三韩那是朝鲜最古老的称呼,因此将国名改成了大韩帝国,简称韩国。

而二战后,半岛南北分治,北边仍叫朝鲜,南边选择叫韩国。为此,世界对朝鲜半岛的称呼分成了两派,认为半岛那是韩国,北边的朝鲜也是韩国,因此,将朝鲜称为“北韩”。大韩帝国作为日本的附庸,仅传两代就被吞并。日本战败,韩国复国后,大韩国号沿用至今。

那么为啥我们现在不再称呼“南朝鲜”了呢?主要是在1992年,中国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因此,直接称其为“韩国”,朝鲜还是叫朝鲜,承认他们是两个国家了。

而有趣的是,在朝鲜和韩国,对对方彼此的称呼也不一样。如韩国认为自己是唯一合法的,因此,将北边叫做“北韩”、“金氏朝鲜”、还有“北傀”,也就是北方的傀儡政权。而朝鲜那也是如此,认为自己才是合法的因此,将韩国称为“南朝鲜”、“南朝鲜傀儡”等等。

“上曰:我邦乃三韩之地,而国初受命统合为一,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韩未为不可,且每尝见各国文字不曰朝鲜而曰韩者,抑有符验于前,而有俟于今日,无待明于天下而天下皆知大韩之号矣。舜泽曰:自三代以来有天下之号未有承袭于前者矣,而朝鲜乃箕子旧封之号也,堂堂帝国不宜因仍其号矣。且大韩之号稽之帝统之国无袭旧矣。圣旨切当无敢赞辞矣。秉世曰:各国人之以朝鲜称韩者,其祥已兆于平昔,而正待天命维新之日矣。且韩字偏旁因朝字偏旁,亦奇合而不偶矣。此万世开太平之应也。”

韩国和朝鲜法律都规定同姓不能通婚,但是具体情况不同。同姓、相同本贯,或者不同本贯但源自同一始祖的情况下不能通婚。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同族、同姓、同本,绝对禁止通婚,比如全州李氏和全州李氏之间,安东金氏和安东金氏之间。即使和外国的同族通婚也不可以,比如说虽然早已出了五服,但是韩国曲阜孔氏和中国曲阜孔氏间也是绝对禁止通婚的。

二、异族、同姓、同本,比如南阳洪氏分“唐洪”和“土洪”,“唐洪”始祖为唐朝时前往新罗定居的洪殷悦,“土洪”始祖为朝鲜土著洪先幸,则这两族之间可以通婚

三、同族、同姓、异本,比如江陵金氏和光州金氏,其始祖、本贯都不同,但其远古祖先都是金阏智,因此以不通婚为好。还有一种情况是绝对禁止通婚的,即始祖下面出现异地的分支,比如宝城吴氏始祖是高丽时期因抗击元军被封为宝城君的吴贤弼,长兴吴氏的始祖吴天佑是吴贤弼第六世孙吴思忠的次子,因此这两族之间是绝对禁止通婚的。

四、异族、同姓、异本,这种情况在大姓中出现,比如金海金氏和江陵金氏之间,远古始祖一个是首露王,一个是金阏智,相互间无血缘关系,不影响通婚。

五、同族、异姓、同本,比如金海金氏和金海许氏,始祖都是首露王,因此禁止通婚。

六、同族、异姓、异本,比如西蜀明氏和昌平升氏,始祖都是明朝初年流放到朝鲜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因此也禁止通婚。 (出自春秋网)

中国法律是只要三代旁系血亲之外就可以,为的是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我粘的这个是我觉得和你们的民族实际情况比较接近。

中国人很重视血统血缘(不光是朝鲜族,汉族有时候也有讲究,比如法律允许但是道义上什么不能通婚),所以,你还和参考一下上面的吧。

  崔氏源流

  一、崔姓来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后来,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二、崔姓迁徒史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唐朝846年,崔升奉唐武宗之命,去新罗平乱(因那里有饥荒),889年,又因哀奴之乱,去东征,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就定居在药城(现名忠州),汉族崔姓有12000多人。

  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蒋介石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三、崔姓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汉-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韩国朴氏株式会社(KOREA PIAO LINE,COLTD)是韩国最具代表的大型专业医疗整形研发企业,是一家专业致力于美丽与健康事业的机构。1976年创立于汉城,主要在医学整形、美体塑形、美容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进行研发生产,并全部采用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1990年,率先通过韩国国家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的权威认证,近40年来,以领先科技及卓越功效赢得全球广泛美誉,已成为韩国医疗美容业的领军企业。

多年来,韩国朴氏依托顶级科研机构持续创新产品,并引进欧盟先进技术支持,先后研发朴氏祛疤等涵盖医疗整形及化妆品的700多款产品。其中多数已成为韩国知名品牌,屡获行业大奖。

公司在服务韩国国内市场的同时,已成功完成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市场开发。朴氏的美容化妆品、减肥产品及健康食品系列全部出口欧美、亚洲等区域,现在,中国已成为朴氏株式会社最大的出口地。至今2000万中国女性已经体验过朴氏株式会社的系列产品,完成人生重要的美丽变身。现在,朴氏全线服务中国市场,致力于为每位使用者提供更多一流品质产品,带给你越来越多样选择,实现永恒美丽梦想。

十个最容易读错的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Zhang。虽说有一本《百家姓》,实际上何止百家。所谓百家姓,是虚指,其实,民间的姓氏五花八门,很难统计。没人给中国姓氏一个准确的数目,只能描述个“大概其”。有的模糊其词,说8000多个;也有言之凿凿,说有4100个。这些林林总总的姓氏中,有一些是常人稍不注意就会读错的。

一、华姓

“华”姓,应读hua(化),不读作中华的华。华姓源于封邑,出自子姓。《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宋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可见,华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孙字子华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书上称华氏出自子姓。据历史记载,华父督当时在宋国很有势力,他曾经害死过孔子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华姓后裔在后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的神医华佗和曹魏时的华歆,四十岁上下的人当不会忘记吧。

二、任姓

“任”姓,应读ren(人),不读作任务的任。任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黄帝之裔。《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风姓,为太昊之裔。《通志》云:“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左传正义》云:“太昊后,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见,这两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前几年人民的好公安局Zhang任Zhang霞,就是任姓的好儿女。

三、解姓

“解”姓,应读xie(谢),不读作解放的解。解姓起源于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采于解,因于为氏,源于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国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个儿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孙即以姬良的封邑为姓氏,称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东,因地为氏,故河东多解姓。”春秋战国时的河东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四、仇姓

“仇”姓,应读qiu(求),不可读作仇恨的仇。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仇牧,子姓。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史称“南宫万之乱”。仇姓的祖先仇牧在这场内乱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忠君爱国精神。当时,宋国的卿士南宫万与宋闵公在一起下棋。因宋闵公没有下赢,恼羞成怒,就用语言羞辱南宫万。南宫万是一介武夫,力大无穷,在十分恼怒的情况下,拿起棋盘将宋闵公拍死。仇牧闻之,率军与南宫万战于公门。两人搏斗之中,仇牧“齿著门阖而死”。仇牧的后人即以仇为姓氏。明代有大画家仇英等,现任江苏省副省Zhang的仇和应是仇姓中最出镜的人了。

五、朴姓

“朴”姓,应读piao(瓢),不读朴素的朴。朴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郡。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朴姓大概此后即进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鲜族此姓甚多,这可能是朴姓的另一个来源。朝鲜人三大姓,李、金、朴。

六、查姓

“查”姓,应读zhā(扎),不读检查的查。关于查姓的起源,史书上记载的较简略。《万姓统谱》云:“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孙道始徙海陵(今江苏泰州),至今查代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专家张澍认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真宗与楂道语及姓氏,谓曰: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称之。又问姓所起,引《春秋》会吴于楂以对,自是改之。”当代最有名的查姓子孙,应是金庸金大侠了。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笔名来自于名字最后一字,应用拆字法。

七、盖姓

"盖"姓,应读gě(葛),不读覆盖的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齐大夫食采于盖, 其裔孙以邑为氏。” 《词源》云:“战国齐盖(ge)邑, 汉置盖县,属泰山郡。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盖姓还有一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魏书》之《官氏志》云:“卢水胡有盖(ge)氏、盖(ge)楼氏改为盖氏。”今**明星盖丽丽, 应读作盖(ge)丽丽,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盖建民是我认识的第一个盖姓之人。

八、区姓

“区”姓,不读区别的区,应读(ōu)欧。区姓源于人名。《万姓统谱》云:“欧冶子之后,转为区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岭南多此姓。区姓的祖先区冶子是中国古代铸剑名匠。《汉书》中记载的名人有区景、区怜、区星、区博,其中区博在王莽时曾为中郎。南齐时有南海人、琛州刺使区金。明代有顺德人、南京户部郎中区大任。前国家足球队的门将区楚良,是当代区姓中的优秀分子了。

九、乐姓

不读作快乐的乐,应读作yue (月)。乐姓源于人名,出自子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衎, 字乐父, (乐父)生倾父泽, 泽生夷父须, 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乐姓后裔中, 战国时期的乐羊和乐毅父子,世为将帅, 最为有名当代著名的跳水名将乐静怡,诸位不会感到陌生吧。

十、逄姓

逄字读作 pang(旁)。逄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 feng(逢)或peng(蓬)。其实,逢、蓬这两个字也还有一个共同的读音pang,他们也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其中,逄氏与逢氏同源;而蓬氏又另是一个来源。关于前者,《姓氏考略》云:其始祖是“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姓氏寻源》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二字,今亦分列之。”清代另一个史学家罗泌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逢伯陵为黄帝臣,后受封于逄邑,实始于齐。《左传.昭公十年》孔颖疏云:伯陵之后,世为逄君。蓬姓源于姬姓。《万姓统谱》云:“周封支子于蓬州,因以为姓。” 其实容易读错的姓还有一些,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两个复姓,最易读错。“万俟”复姓,应读moqi,“尉迟”复姓,应读yuchi。

费:费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f e i(肺),一个读作 b i(必)。读音不同,来源各异。费(fei)姓源出姒姓,夏禹之后,是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元和姓纂》云:“系出姒姓,禹后。夏末有费仲、费昌。望出江夏。”而费(bi)姓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始祖是鲁国国君庄公的弟弟季友。鲁庄公死后,季友遵照哥哥的遗嘱,佐其子般为国君。后来般为庆父所杀,季友逃亡到陈国。后来庆父在鲁国倒行逆施欲自立为君,引起天怒人怨,不得已逃到莒国。季友回国后,又立鲁闵公弟弟的儿子——申为国君,是为僖公。僖公任命季友为相国,将费 邑(今山东费县西南)封给季友。季友的后代 中有一枝人即以费(bi)为姓氏。费 字后来去掉右边的邑旁,写作费。

翟:翟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zhai(宅),一个读作 d i(狄)。翟(di)姓起源于春秋早期。当时,在我国北方世代居住着一支少数民族,中原人称之为狄,或翟。这支民族长期活动在齐、鲁、晋、卫、宋、邢诸国之间,与各国诸侯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且各有支系。其中白狄的一支在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后代子孙就用部族名“狄”作为自己的姓氏。因狄与翟同音,族人即写作翟。还有人认为,翟字的古体是一个象形字,原意是野鸡,为狄族人的图腾标志,所以狄人以翟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翟(zhai)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在我国中原地带有一个国家叫翟国。后来这个国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即以国名“翟”为姓氏。《元和姓纂》云:“黄帝之后,代居翟地。《国语》云:翟国为晋所灭。齐有翟楼。”

朴:朴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pu(朴素的朴),一个读作 piao(瓢)。作姓氏时朴字读作(piao)。朴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郡。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朴姓大概此后即进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鲜族此姓甚多,这可能是朴姓的另一个来源。

乜:乜字读作 nie(聂)。乜姓属稀姓,乜字的外形与也字相似,容易相混。乜姓大约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万姓统谱》云:乜,蕃姓,今秦陇有此姓。《北史》记载中有乜列河其人。另一支乜姓起源于汉族。据《山左诗集》记载: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也先其人的事迹不详。

恽:恽字读作 yun(运)。恽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jun(军)。恽姓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杨姓。据《茗柯文编》记载:“汉杨恽之后,其子避难,以父名为姓氏。”一是起源于熊姓。张澍《姓氏寻源》云:“其先出楚成王,为熊姓,盖以成王名恽故也。”今江苏武进一带恽姓甚多,明代有恽厥初、恽南田、恽寿平等,现代有革命家恽代英。

亓:亓字读作 qi(其)。亓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qia(卡)。关于亓姓的起源,可供考稽的材料甚少。有一种说法认为,亓字即古代的其字,始祖是齐太公姜尚。《路史》云:齐太公后有其氏。汉代有阳河侯其石。历史上记载的亓姓后人也不少,唐代有亓志绍,明代有莱芜人河南巡抚亓诗教。

仉:仉字读作 zhang(掌)。仉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ji(几)。关于仉姓的来源,可供考稽的资料很少。(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云:“(仉氏),即掌氏,孟子母仉氏,或即鲁党氏之族。”仉氏与掌氏及党氏有什么瓜葛呢?《通志·氏族略·以族为氏》解释清了这个问题:“掌氏,鲁大夫党氏之后,以音掌,故从音文。望出琅邪、敦煌。”原来是同音假借而来的-----党氏与掌氏、仉氏的音都相同,或许是为了书写的方便,或许是为了其他的什么原因,一个姓就变成了几个姓。

逄: 逄字读作 pang(旁)。逄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 feng(逢)或peng(蓬)。其实,逢、蓬这两个字也还有一个共同的读音pang,他们也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其中,逄氏与逢氏同源;而蓬氏又另是一个来源。关于前者,《姓氏考略》云:其始祖是“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姓氏寻源》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二字,今亦分列之。”清代另一个史学家罗泌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逢伯陵为黄帝臣,后受封于逄邑,实始于齐。《左传·昭公十年》孔颖疏云:伯陵之后,世为逄君。蓬姓源于姬姓。《万姓统谱》云:“周封支子于蓬州,因以为姓。”

查:查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cha(茶) ,一个读作 zha(扎) 。但读作查(zha)姓者居多。关于查姓的起源,史书上记载的较简略。《万姓统谱》云:“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孙道始徙海陵(今江苏泰州),至今查代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专家张澍认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真宗与楂道语及姓氏,谓曰: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称之。又问姓所起,引《春秋》会吴于楂以对,自是改之。”

佘:佘(she)姓与余(yu)姓字形相似,容易弄混。不过,这二姓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明)扬慎在《稀姓录》一书中认为:“今人姓有此(余)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佘近,则禅遮之切为正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佘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清)张澍也认为:“古有余无佘,余之转韵为禅遮切,音佘。唐南昌余钦改为佘姓。”由此可见,佘、余二姓本为一家,后来因音变而分为二姓。其祖先是秦时的由余。由余的祖上是晋国人,后因事逃入西戎。到由余这辈时,因他会讲中原话,西戎王就派他出使秦国,此后就留在秦国。由余的后代子孙,有的即以由作为姓氏,有的以余作为自己的姓氏。

诸:诸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zhu(朱),一个读作 zhe(者)。用于姓氏时读作(zhu)。诸姓有两个起源:一是以封邑为姓氏。《姓氏寻源》云: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诸,其德可师,号曰诸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诸氏。诸地大约在今洛阳一带。二是以职官为姓氏。春秋时期,宋国、郑国、卫国都曾设置过诸师这一管理市场的职官。执掌诸师这一官员的后代,即以诸师为姓氏,后简化为诸氏。

单:单姓有三个读音,一个读作shan,一个读作tan ,一个读作dan,他们分别是三个不同的姓氏。单(shan)姓起源于封邑,出自姬姓。(唐)林宝《元和姓纂》云:“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为甸内侯,因氏焉。”单(tan)姓起源于人名。《集韵》云:“郑有栎(yue)邑大夫单伯通。单一作檀,唐干切,音坛,亦姓也。”栎邑为春秋时郑国的别都,其地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单伯通是当时栎邑的行政长官。单(dan)姓源于少数民族姓氏,《魏书·官氏志》云: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后并改为单氏。

能姓:不读作能力的能,应读作nai(耐)。能姓是由熊姓所改。《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楚熊挚之后,避乱改为能氏,太原、华阴。《姓源》云:长广人状云,楚熊挚之后,避乱改为能姓。能音耐。由此可见,能姓的祖先可追溯到熊挚那里。熊挚又称熊挚红,是楚君熊渠的次子。熊渠伐庸至鄂,熊挚红被封为鄂王。因其兄熊毋康早死,故熊渠卒,熊挚红继位为楚君。后为其弟所杀。熊挚红后裔中的一支,后来因为避祸逃亡他方,去掉熊字下面的四点水,改姓能氏。

员姓:不读作成员的员,应读作yun(运)。员姓源于人名。《姓源》云:“与楚同族,颛顼之后。”《通志氏族略以名为姓》云:“员氏,音运,亦作郧,楚伍员之后也。”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他逃奔到吴国,被吴王阖庐任为行人,与谋国事。吴国靠伍员之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后来伍员依靠吴王的力量,攻破楚国鞭尸楚平王,报了父兄之仇。

乐姓:不读作快乐的乐,应读作yue (月) 。乐姓源于人名,出自子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衎, 字乐父, (乐父)生倾父泽, 泽生夷父须, 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乐姓后裔中, 战国时期的乐羊和乐毅父子,世为将帅, 最为有名

女姓:不读作妇女的女,应读作ru (汝)。女姓源于水名 据《世本》记载: 天皇封弟涡于女(汝)水阳, 后为天子, 因称女(汝)皇, 其后为女(汝)氏。商朝时有著名贤人女鸠、女方;《左传》中记载有季武子家臣女贾, 陈国大夫女叔; 《庄子》中记述的有女商; 《史记》中记载的有秦国大夫女父

不姓:不读作不许的不,应读作fou(否)。不姓是典型的稀姓,史书和姓氏书上的记载极少。《通志氏族略》记载云:晋有汲郡人不准;姚兴时有安远将军不蒙世。古人的命氏习惯,多以父名、封邑、祖上的谥号等为姓氏,笔者认为,不姓的始祖或许即是夏王不降。据古文献记载,不降在位六十九年,曾伐九苑。晚年时,其子孔甲性情乖僻,不降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传王位于弟扃,史称“内禅”。不降后裔中的一支,或许即以王父的名字为姓氏。

幺姓:不读作什么的么,应读作yao(腰)。幺姓也是个典型的稀姓,其始祖已不可考。《千家姓》云:幺姓的郡望在开封。今有歌手幺红。

句姓:不读作句号的句,应读作gou(勾)。句姓源于职官名。《路史》云: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也,为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少昊是古代传说时期的帝王。他的叔叔之子重当时在朝廷里担任木正之职。木正,又称句芒,主要职责是管理培育草木之事。句芒死后,被人们尊为木神。句芒的裔孙,即以其职官为姓氏。句姓有时也写作勾姓。

共姓:不读作公共的共,应读作gong(龚)。共姓的来源较复杂,《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国,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晋有共赐、共华。或言共叔段之后也。又太子申生谥共,故其后以为氏。”

韩国为什么叫韩国

韩国和朝鲜的英文国名都是Korea,是高丽的音译;而朝鲜的音译是Joseon。而韩国或者说大韩民国的国名来源于大韩帝国的国号。西方世界最早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