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的背后:失意的改革家范仲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2收藏

庆历新政的背后:失意的改革家范仲淹,第1张

庆历新政的失败,原因很多,最明显的一条,是仁宗的动摇。我们对比一下二十多年后王安石发动的那场熙丰变法,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距。王安石变法推行后,新法议起,举朝攻之者愈众,而神宗信任之益坚。相较之下,仁宗皇帝就懦弱得多了,一有朋党之议甚嚣尘上,就疑神疑鬼地终止了改革。

范仲淹临危受命

庆历年间,北宋已经立国八十多年,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范仲淹总结当时的情势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敌人骄盛,寇盗横炽。

首当其冲的,是冗官问题。所谓冗,一是人数众多;二是能力庸劣。

宋代科举考试录取规模空前扩大,通过科举就可出仕为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给了宋代读书人出人头地、扬名立万的美梦。但是,这也造成官僚队伍的繁冗丛沓。此外,天水一朝对官僚特别是高级官僚格外优待。恩荫制度,即贵族和高、中级官员子弟可以免试做官,也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学者推算,宋代平均每年以各种名目恩荫补官者,恐不下500人,而平均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也不过约360人,恩荫补官的人数竟超过了科举取士的人数。每年有如此多的人进入仕途,远远超过了当时官僚系统的自我更新速度与容纳能力。

与官员众多并存的是官吏素质堪虞,这其实是历朝的通病。立国既久,官僚升迁制度已经严密与程式化,升迁与否,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与政绩关系不大。于是因循苟安的思潮在官场中弥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占据主流。真正忧国爱民者想有一番作为,反而会招致同僚非难,甚至排挤。一些重要的管理职位,如刺史、县令之类,也可以靠熬年头、凭资历获得。这种情况导致不肖混淆,请托侥幸,迁易不已,中外苟且,百事废堕。欧阳修曾举出两个极端的例子。郢州(今湖北钟祥)知州王昌运,年纪大了,且身体有病,腿脚不利索,连走路都很困难,每天去办公得靠两个人扶着,就这样颤巍巍地还坚持了三年。三年之内,州政大坏。继任知郢州的刘依,也是七十多岁了,昏昧不堪。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寄居在滑州的刘依几次来看望他。每次都问:中书有一个姓王的参知政事,叫什么名字?一个知州,连副宰相的名字都搞不清,这也算了,三四次问过就忘,其为政情况,简直可以不问自知了。

官吏尸位素餐不作为,还贪污腐化。北宋政府自从开国以来,直到庆历年间,官吏的俸禄一直没有增加。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中下级官僚的生活日渐窘乏。同时,随着官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中下级官僚一任结束,通常并不能立即得到新的任命,而需要等着腾出职位来,即所谓守选、待阙,做官也是断断续续。没有职位就没有俸禄。本来俸禄就鲜薄,难有积蓄,又不能持续供应,使得很多守选、待阙的官员衣食不足,贷债以苟朝夕。一旦等到上任,就千方百计捞钱还债。贪污腐化就是意料中事了。

人民的苦难还不止于此。宝元二年,宋夏战争爆发,延至庆历二年,北宋政府损兵折将,为旷日持久的战争耗去大量的兵力物力。而作战对物资的要求,最终都得转嫁到人民身上,都是由人民负担。在如此局面之下,农民、士兵起义风起云涌。庆历三年五月,京东路沂州(今山东临沂)一百多名士卒在王伦领导下起义。同年,陕西大旱,商州(今陕西商县)农民一千多人,在张海、郭邈山等人领导下起义,活跃于京西十余郡,幅员数千里,官员纷纷逃窜。驻守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市北)的宣毅卒五百多人在邵兴率领下哗变,与起义军互相配合。内忧外困,版图震荡,大宋朝廷已经到了必须改弦更张、变法图强的时候了。

庆历三年,当西北的狼烟已经暂时熄灭,北宋与西夏正在讨价还价,准备媾和之际,仁宗把目光投向在宋夏战争中表现出色的范仲淹、富弼、韩琦一班人,把他们调到中央,出任宰执,主持改革。范仲淹久负人望,早年知开封府期间,就因为明敏通照,决事如神,被京师老百姓称颂: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一时间,宇内瞩目,希望这群君子能够刷新政治,兴致太平。

但范仲淹是被贬谪后提拔的官员。范仲淹被贬谪,当然不是因为贪污腐化、为非作歹,据当时的一些官僚说,是因为朋党。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话语,就是搞宗派主义。

范仲淹能获得这顶大帽子,是与他的大胆与人望分不开的。八年前的景v三年,范仲淹曾上书指责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而吕夷简反依仗权势,指斥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结果,范仲淹被贬出京。曾为范仲淹鸣不平的余靖、尹洙、欧阳修也遭贬逐。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赞扬不当遭贬的诸位为君子,痛斥谏官高若讷不能秉公力争。这篇文章影响相当大,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恰好契丹使者在首都开封,买了带回现在的北京,还造成了较大影响。就是景v三年的这次斗争,挑起了北宋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

但是,范仲淹从政以来在中央,在地方,特别是在西北战争前线的耀目政绩,已经将朋党的指摘遮蔽,仁宗皇帝已经暂时把这个事情抛到脑后去了。

改革未成身先殆

庆历三年九月,临危受命的范仲淹应仁宗的要求,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点改革主张。上书虽是出自范仲淹之笔,但其中的改革思想与措施却是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的共识。所以《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庆历新政的施政纲领。这些措施的绝大部分经过仁宗皇帝的首肯,以诏令的形式次第颁布施行。

这十条措施分别是:

(一)明黜陟。改变只重资历、不问实绩的官员晋升机制,以约滥进,责实效,以期政事修举;

(二)抑侥幸。对恩荫加以时间等条件限制,不允许官僚为子弟陈乞馆阁职事。馆阁主要是藏书机构,并不是位高权重的机要位置,但时人认为是储才之地,以养器业,为大用之备,不可轻授。通过抑制恩荫数量与职位,革滥赏,省冗官;

(三)精贡举。改变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的局面,先取履行,次取艺业。即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兴办学校,注重教育;

(四)择官长。通过层层荐举的方式,选择有能力的人出任地方官。以正纲纪、去疾苦、救生民。

(五)均公田。在外为官者,给予职田,弥补俸禄之寡,使其生活丰足有保障,然后可以责士大夫之廉节。

(六)厚农桑。因地制宜,兴修农田水利,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面对边防紧张、重兵戍边的形势,面对冗兵耗费国家大量钱谷的事实,发展民兵,平时生产,冬闲训练,寓兵于农。

(八)减徭役。精简合并机构,减少百姓义务劳动的时间。并合县邑,以省徭役,庶宽民力。

(九)覃恩信。赦书内宣布的恩泽,即政府的各项惠民措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

(十)重命令。改变过去政令朝令夕改的弊端,捋顺各类规章捍格抵牾的关系,对有法不依的官吏给予严惩。

钱穆先生总结说:仲淹的意见,大致是欲求对外,先整理内部。欲求强兵,先务富民。而欲行富民之政,则先从澄清吏治下手。

为澄清吏治,范仲淹亲自审察地方官吏才干,尤其重视对负有监察州县之权的监司长官的沙汰。范仲淹还派出按察使到各地进行按举,他任命的提点江东刑狱王鼎、转运使杨、转运判官王绰就因为竞相揭发官吏的至微隐罪无所贷,惹得当地官员怨恨不已,将三人目为三虎。事情传到汴京,皇帝也有些不高兴了。

从整顿吏治下手,无疑是啃硬骨头,阻力不可避免。新政的组织者对此应是了然于胸的。在范仲淹提出改革方案的次月,欧阳修曾对仁宗上书讲了这样一番话:然臣所虑者,仲淹等所言,必须先绝侥幸因循姑息之事,方能救今世之积弊。如此等事,皆外招小人之怨怒,不免浮议之纷纭。而奸邪未去之人,须时有谗沮,若稍听之,则事不成矣。而这担忧,却一语成谶,不幸言中。

与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众口呶呶,声言某法害民、某法不便迥异,彼时改革的反对者直接指责庆历新政具体措施的言论并不多。这其实不难理解,新政是拿官吏开刀,利益受损的,首当其冲的是各级官吏。他们的内心,肯定是以为新法不便的。但是,上述措施,不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看,还是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视角观察,都是无可指摘的、正确的。除反映个别措施(如均公田)在施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扰民问题外,利益受损的官吏无法也不能公开表达不满。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小官僚们既不能公开反对,便另辟蹊径,从人事下手,步步为营地对新政组织者与支持者进行打击。封建社会依靠人治,人亡政息,只要范仲淹等人下台,推翻新法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于是,接连发生了几次针对范仲淹一派成员的人事斗争。

就在范仲淹上书改革的同一个月,发生了滕宗谅事件。滕宗谅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在当时,称为同年。这本已是时人很看重的一种社会关系,而韩、滕两人又志趣相投,滕宗谅得以在西北前线任地方官知庆州,就是范仲淹推荐的结果。偏偏在范仲淹改革伊始,有人揭发滕宗谅先前在泾州任职时,枉费公用钱十六万缗。在中央,监察御史梁坚亦劾奏之。仁宗觉得负责纪检的人员有些小题大做,说:边帅以财利啖蕃部,此李牧故事,安可加罪?所谓李牧故事,是战国时赵国守边良将李牧不惜钱财,厚遇战士,以结其心的典故。但仁宗皇帝还是派人调查此事。

事情其实并不复杂,但滕宗谅怕连累他人,把相关记录文件给烧毁了,这下就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了。围绕这件事,范仲淹与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王拱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双方互不相让。最终,在庆历四年正月,滕宗谅还是受到了处罚,被降级知虢州,很快,又改知偏远的岳州。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子京正是滕宗谅的字。

滕宗谅是范仲淹的好友与同党,在范仲淹整顿吏治之初,就有人对其发难,翻出莫须有的陈年旧账,居心昭然若揭。阴谋者认定,以范仲淹之秉性,必然会对此事施以援手,而如果范仲淹维护一名出任地方知州的好友,又会与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的人事整顿形成鲜明对比,最终隐隐地指向一个党同伐异的罪名。

庆历四年六月,正当范仲淹、富弼日夜谋虑,推行庆历新政的关键时刻,被罢黜枢密使职务的夏竦,用极其阴险卑鄙的手段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栽赃。

夏竦被罢免最高军事长官之职,心中当然不无失落。而著名的理学家石介却拍手称快。夏竦的发难就从这位石介先生开始了。

石介曾写信给富弼,勉励他们一班改革派行伊周之事。伊周指的是殷商的大臣伊尹和西周的大臣周公旦,两人是千古并称的贤臣良相。夏竦出于对石介的怨恨和扳倒富弼等人的目的,乃指使女奴暗地里模仿石介的笔迹,把行伊周之事改成行伊霍之事。伊霍指的是伊尹与西汉的霍光。伊尹看到商汤的孙子太甲开始荒*,就把太甲关在宫里让他反省,自己处理政事。后来看到太甲改悔,才将政权交给他。而霍光在无子的汉昭帝驾崩之后,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27天之后就以 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霍光同群臣商议后决定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是为汉宣帝。伊尹、霍光二人,都曾行废立天子之事,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伊霍。这简直是劝说富弼等人废掉皇帝,另立明君了。为了将罪名坐实,夏竦还指使女奴伪造了石介为富弼起草的废立诏书。然后散布消息,把谣言传到仁宗耳朵里。

皇帝赵祯向来耳根子软,面对流言蜚语,面对一班元老重臣的凿凿之言怎能无动于衷?更为重要的是,帝虽不信,而仲淹、弼始恐惧,不敢自安于朝。范仲淹一伙在波诡云谲的斗争形势面前,退缩了。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陆续离开中央,标志着改革派的下台,预示着整顿吏治、惩治腐败的庆历新政的全面失败。

这年年底,之前不遗余力弹劾滕子京的御史中丞王拱辰发动了对革新派的最后一击。农历十一月,进奏院的刘巽、苏舜钦拿卖废纸的钱办酒会,邀集了一些文人朋友寻欢作乐。一位叫王益柔的官员,借着酒劲,写了《傲歌》,对读书人的神明——圣人周公与孔子不敬。王拱辰抓住不放,最终与会者被贬。苏舜钦是改革的支持者,王益柔是范仲淹推荐的人,这次奏邸之狱,使改革派在人事上、声誉上遭到很大打击。事后,王拱辰洋洋得意地说:吾一举网尽之矣!

1924年8月,黄埔军校开学两个月后,要成立国民党支部,校党部与队的区党部均以选举产生,而分队党小组的组长却是由蒋介石亲自指定,慑于校长威严,没人敢公开反对。

此时,宣侠父是黄埔第一期第二大队的学员,他为人正直,敢说敢当。看到蒋介石操弄选举,写了一份报告呈给蒋介石:“由校长指定党小组的组长,不符合党的组织法,请收回成命,改由各小组选举自己的小组长。”

蒋介石看了十分恼火,把宣侠父叫去,威胁说:“你如果自动收回报告,我将不予追究。”

宣侠父冷静地回答:“小组长产生的办法违背了民主制度精神,应不应提意见,责任在我;接受不接受,权在校长!”蒋介石大怒,下令把宣侠父关在禁闭室反省检查,限3天之内写出悔过书,否则严惩不贷。

3天后,蒋介石叫宣侠父过去,心想“要能低头认错就绕过他”,没想到宣侠父不仅没有写出悔过书,还义正词严地说:“学生无过可悔!”

蒋介石盛怒之下写了一纸手令:该学生宣侠父,目无师长,不守纪律,再三教育,坚拒不受,着即开除学籍,即令离校,以伸纪律,而整校风。

但是,蒋还留了3天期限,3天之内愿意悔过,仍可从轻发落。宣侠父善言谈、文学功底高,在黄埔可谓左右逢源,与同学、老师相处都极为融洽。

总教官何应钦率全体教职员请求蒋介石从轻发落,被严辞拒绝。于是大家又请在广州的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来校解救。廖火速赶到学校,对宣侠父说:“我到校长那里,把你的报告撤回,结束此事,对你来说,是委曲求全,但为革命受委屈,是不会使你受到伤害的。”

宣侠父说:“个人前途事业事小,建立民主革命风气,防止独断专行的独裁作风事大。”最后宣侠父对廖仲恺说:“大璞未完终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

第四天,在真理面前寸步不让的宣侠父,作为黄埔一期唯一被开除的学生,昂然走出黄埔陆军校的大门,扬长而去。

此时的交恶,也是后来宣侠父被蒋介石暗杀的一大原因。

离开黄埔后,宣侠父先后辗转于冯玉祥部、家乡诸暨、国民党左翼作家联盟、吉鸿昌部、香港等地。冯玉祥对他颇为推崇,曾对部下说:“宣侠父的口才能顶二百门大炮。”此时,宣侠父已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领中将衔。吉鸿昌就是由他介绍加入的中国***。

1934年夏,宣侠父奉调至上海,成为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随后到香港进行统战工作,推动李济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宣侠父奉周恩来、叶剑英电示,到西安红军联络处工作。1937年9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高级参议,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进行统战工作。

宣侠父团结孙蔚如、杜斌丞、赵寿山、杨明轩等陕西籍地方名流,动员大批青年去延安参加革命。老朋友、同学胡宗南对宣侠父敬佩不已,曾许以高官,竭力策动为其辅佐治军,但宣侠父谢绝说:“当官就应像林则徐,领兵就应像关天培,为的是民族,对得起百姓。”

由于宣侠父的政治活动,影响了许多国民党高官向积极、进步的方向发展。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对宣侠父的活动十分不安,劝宣侠父留学法国深造,但他拒绝说:“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本人不敢奢求个人前途而置民族利益于脑后,还是等胜利以后再提此事吧!”蒋鼎文见他软硬不吃,于是动了杀心。

1938年的夏天,日寇正已突破长江进逼武汉。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不思如何抵御日寇,反而琢磨对中共要员宣侠父施展毒手。他找来军统特务张严佛说:“宣侠父这人是共党,狡猾得很,共党派他专门来和咱们打交道,他很不简单,满口为了抗日,百般要挟,和我争吵,毫不客气。他到处煽动,散播流言,攻击我们歧视八路军,不把他除掉,西安非出乱子不可!你们要特别监视他的活动,把他的言行动态随时报给我。”

张严佛接到蒋鼎文布置的任务后,不仅对宣侠父严加监视,还动员军统局西北区所有能用得上的情报力量和手段对付宣侠父,把他的言行举止都整理成材料,报告给军统局。军统局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整理了宣侠父几大罪状向蒋介石汇报,大概意思为:“宣侠父策反国民党要员、鼓动学生使学风败坏,散播共产主义思想动摇部队叛变,诽谤委员长、阴谋破坏等等。”

后来,张严佛调往别处,就把这项任务转给了接替自己三科科长职务的徐一觉。徐一觉立即伙同情报组股长丁敏之召集行动组组长李翰廷,秘密研究暗杀事宜。李翰廷带着物色好的三个队员佟荣功、李俊良和丁善庆来见徐一觉和丁敏之。

杀人首先要认清人的样子。丁敏之说:“蒋鼎文主任说,明天上午,宣侠父陪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军代表林伯渠到蒋鼎文主任的公馆接洽公务。”

李翰廷指着佟荣功等三人说:“你们三个明天去蒋公馆附近监视,记住了宣侠父的模样,以便下一步动手!”徐一觉强调说:“切记不能贸然动手,制裁宣侠父是政治需要,一定要等他身边无人的时候下手,不能让第二个人看见,否则就可能引发政治问题。”

第二天一早,佟荣功三人到了蒋鼎文公馆外等待。大约九点钟,一辆小 汽车 驶到蒋公馆门前停下,三个特务六只眼睛立即盯住了小 汽车 。身着便衣的林伯渠和宣侠父下了车,两人径直奔向蒋公馆,迅速地进了蒋公馆。三个特务看到的都是他们的背影。

于是,三个特务又化装成小商贩和平民,在通济坊5号宣侠父住处附近守候,可宣侠父要么是被 汽车 接进接出,要么就是闭门不出,三个特务等了十多天,一直没找到机会。

还是李翰廷馊主意多,他让人拿来一身警察制服,让佟荣功换上,跟在一个户籍警察身后,到宣侠父的住处“查户口”。这才看清了宣侠父的相貌。

接下来,就是找时机动手了。

1938年7月31日这天下午五点多钟,宣侠父在八路军办事处门口下了自行车,一个年轻同志欢快地跑过来说,“宣将军,借我去练练车!”宣侠父笑了笑,把自行车借给他,约十多分钟,宣侠父办完事后,到革命公园取车回家。

丁善庆做了一个准备动手的手势。佟荣功乘坐的 汽车 加速,超过宣侠父后,停在了宣侠父必经的新城路西京医院门前预伏。丁善庆和另外一个特务则继续骑车紧随宣侠父。

当宣侠父行驶到西京医院门前时,佟荣功从 汽车 上首先跳下来,举枪拦住宣侠父的去路。与此同时,藏在医院门里的李俊良、王宝元和 汽车 司机也蹿了出来。

“你们想干什么?我是十八集团军的!闪开!”宣侠父停下自行车,义正言辞。

这时,尾随跟踪的丁善庆也赶到,一伙特务不由分说,抓住宣侠父就往 汽车 里推。李俊良恶狠狠地回答:“早知道你是十八集团军办事处的,蒋主任请你去讲话!”载着宣侠父的 汽车 飞快开走。佟荣功没有上车,他骑上宣侠父的自行车迅速离开现场。绑架行动在瞬间完成,来往路人甚至来不及看清发生了什么事,现场就又恢复了平静。

汽车 往东仓门西安别动队队部驶去。车上的宣侠父很镇定,明白自己被绑架了,刚才李俊良的话,已暴露出他们是蒋介石的人,绑架他肯定也是蒋介石的指令,自己处境危急。他严厉地说:“蒋主任请我讲话?谎话!他会和我有什么话说?我警告你们!胡宗南约我有事相谈,耽误了时间你们担待得起吗?”

说话间 汽车 开到了西安别动队,李翰廷和丁敏之已经等在那里。宣侠父从车上被拉了下来。李俊良提着毛瑟手枪,把宣侠父推到院子东头的一个篮球场上,对准宣侠父就是两枪,宣侠父站着不倒,手枪又连着响了两声,宣侠父还是站着不倒。李俊良一连打了7枪,宣侠父才倒下。

当夜,别动队的特务把宣侠父的遗体装进麻包,扔进下马陵东城根一个枯井内,用土填平。害怕事情败露,别动队派人在附近看守,防止遗体被***发现。

就这样,中共最强政治活动家之一,统战工作第一梯队的宣侠父被蒋介石国民党暗杀了……

由于宣侠父消失的神不知鬼不觉,中共也是过了很久才发现,时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的林伯渠立即下令调查,根据后来查获的一些蛛丝马迹来看,毫无疑问是国民党当局下的手。

林伯渠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要人,蒋鼎文却假装一脸委屈地说:“现在正是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时期,我们怎么能动***的人。”还假情假意地派人寻找。

为了掩盖蛛丝马迹,蒋鼎文甚至不惜为此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假意派人扮演“宣侠父”,要把人押送到汉口去,但走到陕西商县的一个小村庄时,扮演“宣侠父”的那个人扔下手铐假装逃之夭夭。

这出大戏表演得很传神,演员演得也很卖力。把***的人当成傻子糊弄。

后来,中共中央通过潜伏在西安警察局侦缉大队的线人,得知了宣侠父已经被害的情况,立即去电质问国民党当局,直到这个时候,蒋介石也不能不站出来解释:

“宣侠父是我的学生,多次背叛我,是我下令杀掉的。”

真相虽然大白了,但是蒋介石此时是“抗战领袖”,这笔仇恨只能等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后再行清算了。

、岳飞的故乡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他不是战死的,是被人陷害死的,具体如下: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 岳飞从小天资聪悟, 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臂力超人, 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岁随刀枪手陈广学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重和元年(1118年),岳飞十六岁,在乡娶刘氏为妻, 第二年(1119年)生长子岳云。宣和三年(1121年),岳飞十九岁,拜周同为师学射箭,练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二十岁,首次从军真定,任小队长,带兵首战告捷,活捉贼首陶俊、贾进和,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因功补承信郎。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父岳和病故,回乡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岳飞二十二岁,第二次从军平定,参加了保卫太原的战斗。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二十四岁,因功被提为偏校,进义副尉。同年次子岳雷生于平定军中。后因丢失“告身”(任命文书)离开部队,同年十月岳飞第二次从军进相州兵马大元帅赵构军中,带兵奇袭游冠吉倩获胜,一举招降了三百八十名游寇,得到了赵构的赏识,补承信郎,接着在侍御林大败金兵,杀金军枭将,转保义郎。在滑州杀败金兵再立战功,迁秉义郎。靖康二年(1127年),岳飞转入宗泽部, 在开德曹州(今山东荷泽)大破金兵,因功转武翼郎,同年七月,岳飞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南京上皇帝书》,主张北上抗金而得罪了主张南逃的黄潜善 、汪伯彦,被罢官离队。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河北招抚使张所招兵第四次从军,被提拔为“准备将”。岳飞在参加收复新乡的战斗中,活捉金军千户阿里索,进战太行山,击垮了金军万户王索的反扑,因战功突出转武功郎。建炎二年(1128年)春, 岳飞离开新乡转入开封宗泽部,带兵一战汜水关,。二战竹芦渡,接连克敌取胜,宗泽提拨岳飞为统制官,宗泽很器重岳飞灵活妙用兵书阵法的高超指挥艺术。但宗泽死后,接任宗泽的杜充治军无能,部下王善举兵数万叛乱,他无能平定,岳飞仅以二千兵力,平叛于南熏门、转武经大夫。后杜充假借勤王,率部进驻建康(今南京市)。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杜充带领三千亲兵北降金兵。 为了保存抗金实力,岳飞带领余部进驻茅山(今句容金坛),在广德取得六战六捷的战绩,升御使下都统制。 建炎四年(1130年)春,岳飞向宜兴移营,平定了太湖流寇郭吉、戚方,在常州阻击金军, 活捉万户一人,取得四战四捷之战功,宜兴人民感激岳飞的恩德, 为他建了生祠祭祀。 由于刘氏在战乱中失散,岳飞在宜兴另娶李娃为妻, 同年十月十五日生三子岳霖于宜兴唐门。 岳飞在宜兴抗金战果辉煌,清水亭一仗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斩获金军大小军将首一百七十五颗,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设下伏兵痛击金兵,斩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接着于建炎四年六月收复了建康,并北渡长江,收复了泰州高邮等大片国土,岳家军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飞,在靖江为他建了生祠祭祀。宋高宗授岳飞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岳飞一跃成为南宋高级将领。绍兴元年(1131年), 岳飞与张俊会师进军洪州(今江西南昌),岳飞在九江战败马进,俘敌八千,因功提升为神武右军都统制,进驻洪州一年。绍兴二年(1132年)2月,岳飞奉命到湖南桂岑平定了游寇曹成军(弟岳翔收杨再兴时阵亡), 因功迁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镇守江州。 绍兴三年(1133年)春, 岳飞奉命到会江西虔吉(今赣县、吉安县)平定了盗寇彭友, 这时岳家军巳达一万八千人, 分守在江州(一万人)虔州(五千人) 广州(三千人)三处。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临安召见岳飞父子,并赐“精忠岳飞”锦旗,授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蕲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职,岳飞在江州写下了振铄千古的《满江红》词。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岳飞被任命为镇南军承宣使,率军北伐,两个多月时间,取得了收复郢州(今钟祥县)、隋州(今隋县)、新野、唐州、邓州、襄阳六州郡的重大胜利,岳飞被晋升为清远军节度使。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再次召见岳飞, 并封为武昌郡开国侯。同年六月,岳飞奉命平定了洞庭杨么,仅用八天时间,一举获胜,收编六万降军入岳冢军,扩充了抗金力量,升检校少保,四子岳震生于九江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移军襄阳, 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三月十六日,岳飞年近七旬的母亲姚太夫人病逝于鄂州军营,四月岳飞扶灵上庐山葬母,五月返回军营,七月底岳飞被任命为河东宣抚、从襄阳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个月时间,岳家军先后收复汝州、颖州、卢氏县、商州、虢州、伊阳、长水、业阳等大片失地。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 被迫撤军。 岳飞气愤以极, 便上庐山为母亲守丧去了。 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派李若虚上庐山东林寺请岳飞下山,拜太尉,升湖北京西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绍兴八年十一月,岳飞用反间计废除了金人扶立的刘豫傀垒集团, 为北伐作了战略准备。 同年十二月,岳飞多次上书高宗反对议和、痛诉秦桧的投降主张。绍兴九年(1139年) ,岳飞授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的最高官阶。五子岳霆生于九江。绍兴十年(1140年)夏, 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 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颖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 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 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 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邢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驶骈在抗金战场上的主帅岳飞,就这样被秦桧一伙奸臣夺去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寿年仅三十九岁。

2、寺庙简介

岳飞庙,位于汤阳县城内西南门里,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地方。

岳飞庙,始建时间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屡有增建,为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现有面积4000多平方米,殿字建筑近百间。精忠坊是岳庙的头门,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结构牌楼,坊之正中阳镌明孝宗朱佑堂赐额“宋岳忠武王庙”,两侧八字墙上用青石碣分别阳刻“忠”、“孝”两个大字,字高1.80米,遒劲端正,格外醒目。 山门两侧各有石狮一尊,山门檐下一排巨匾,上书“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是当代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笔迹。明柱上嵌有当代文学家魏巍撰书的楹联:“存巍然正气;壮故乡山河。”山门石阶下跪着五具铁铸像,是谋害岳飞的奸佞秦桧、王氏、万俟++、张俊、王俊。他们蓬头垢面,坦胸露脐,双手反剪,千古罪人的丑态,与整个庄严的庙貌形成鲜明的对照。跪像身后有施全铜像怒目执剑,对秦桧、王氏等呈镇压之势,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两侧悬有一幅楹联:“蓬头垢面跪阶前想想当年宰相;端冕垂旒临座上看看今日将军。”给人以联想。拾级入庙,古柏苍翠,碑碣林立。两道高大的碑垣把这里辟作东西两个小院。院中各有亭子一座,东曰“肃瞻”,西曰“觐光”。在林立的碑刻中,有明清帝王谒庙诗篇,有名代重修扩建古庙胜迹的记实,更多的是历代文人学士颂扬英雄的诗词歌赋。尚存近200块,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

站在乾隆御碑亭北望,是雄伟的大殿,为该庙的主体建筑,高10米,巨大的门匾“乃武乃文”,点缀得大殿更加庄严。殿内正中有岳飞彩色塑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上有贴金巨匾“还我山河”,璀灿生辉。两侧镶嵌张爱萍题写的楹联:“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四周墙上,悬挂国内现代著名书画家颂扬岳飞的书画瑰宝,内容多样,各具特色。大殿两侧的东西庑中,是岳飞史迹陈列。

在大殿后院,是寝殿、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寝殿上方悬有现代著名书法家商向前、沈鹏等题写的匾额和魏传统、翁++运的楹联,殿内陈列着著名的书法珍品《出师表》石刻。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周王朝时期楚国祭司望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望人,亦称作望人、𦣠人,是一种古祭司职业名称。

  在夏、商、周时期,祭祀是人类的重大社会活动之一,祭司是最受人尊崇的职业。在祭祀活动中,有四种祭拜是属于最崇高的:一是祭拜日月天地,二是祭拜山河农稷,三是祭拜祖先神灵,四是祭拜君主王侯。在这四种祭祀活动中,凡属于远距离祭拜的过程,均称为“望祭”,由资深众敬的祭司操持祭祀,该祭司就被世人称作“望人”,王族贵胄称其为“望子”。“子”是尊称。

  在上古时期,祭拜日月、山川的活动称作望祭或望拜;祭拜祖先的活动称作望祭或望拜,而祭拜君王的活动则称作𦣠祭或𦣠拜,由专职祭司在指定时间操持举行,后逐渐统一称为“望”。

  在典籍《书·舜典》中记载:“望,于山川。皆一时望祭之。”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望者何,望祭也。”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事物、规律的逐渐了解和掌握,“望”字渐渐失去了其原义,仅成为“有距离的瞻视”之意义。这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有明确解释:“日月之望作望,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义遂亡。”

  在望人、望人、𦣠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望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望氏,读音作wàng(ㄨㄤ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今河南望氏一族即源出于“望人”之系。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商末周初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姜尚,亦称吕尚、姜太公、齐太公、子牙公、太公望,字子牙,号飞熊,生于东海(今山东郯城),是西周初期诸侯大国齐国的开国之祖。

  转说,姜尚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老而穷困,终日在江边钓鱼。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故其钓鱼用直钩且不放鱼饵,别人问其缘由,他说“愿者上钩”。其实,姜尚钓鱼是假,以怪异举动等待周文王姬昌的赏识是真。其后,“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为妇孺皆知的事。

  周文王(西伯侯)将外出打猎,命太史编占卜出行的地点及吉凶征兆,太史编经过占卜,对周文王说:“所获非龙非丽彡,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文王出猎,路经渭水之滨,果然遇见姜尚于钓鱼台垂钓。两人一见如故,交谈后周文王大悦,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于是二人一同坐车回城,周文王立姜尚为国师,称“太公望”。周文王所称的“太公”,就是他的祖父周太公,即古公亶父,他一直期望周族能雄有天下。从此,姜尚号称为“太公望”。

  姜尚的后裔子孙万万千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举世称号“太公望”为姓氏者,曾一度称太公氏,传说,后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976~前922年),太公氏皆谦而改称为望氏,读音作wàng(ㄨㄤˋ),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齐鲁望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晚期楚国伍子胥之赐,属于以长者赐姓为氏。

  相传,伍子胥避难从伍婿庙(今湖北巴东官渡口)路过,与一位当地女子结好,并有了后代。

  不久,伍子胥继续奔往吴国,临走出家门时,那女子向他给孩子讨个名份。伍子胥立在门口,久久没有出声。良久之后,他回过头来意味深长地望了一眼,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女子是个及其有灵性之人,在众人都在沮伤之时,她却喜形于色。众人奇怪地问她:“喜从何来?”她说:“公子回头一望,分明是赐给孩子的姓就是望,他这是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哩。”一番好口彩,把个望氏一锤定音。

  后来,由此繁衍的望氏人家就修了一座纪念伍子胥的伍婿庙。随着时间的久远,家族的隐私逐渐淡化,如今成了历史遗痕,可该支望氏却千秋传下,读音作wàng(ㄨㄤˋ)。

  今荆楚望氏一族即有源出于该“望子成氏”之系。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魏、晋时期官吏望候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望候郎,亦称悟候郎、灵台郎,是曹魏国末期设置的一种重要官位,至两晋时期一直沿用。

  望候郎是太史令的下属从官之一,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四季气候、物候、以及天文之事,合有今中央气象局和国家天文台的职能,在西晋末期到东晋时期,望候郎之职有世袭惯例。

  在望候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望候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省文简化为单姓望氏、侯氏等,该支望氏读音作wáng(ㄨㄤˊ)。今荆楚望氏一族即有源出于“望候郎”之系。

  二迁徙分布:

  今望氏家族人丁旺,在湖北省的宜昌市夷陵区新镇、襄樊市望岗村,四川省,重庆市的三峡区,山东省的潍坊市、烟台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商丘市永城市刘河乡望土楼、洛阳市栾川县、卢氏县,安徽省的宿州市萧县等地,均有望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营 丘:古称缘陵,今山东昌乐县,故址位于今齐都镇河崖头村西约二百米处的韩信岭一带,齐国故城大城内东北角。营丘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置昌乐县,取昌盛安乐之意而得名,此后一直沿用。1994年11月1日,撤销平原乡、崔家庄乡、阿陀乡,设立平原镇、崔家庄镇、阿陀镇。1995年7月25日,撤销毕都乡、南郝乡、北岩乡、河头乡,设立青龙镇、南郝镇、北岩镇、河头镇;撤销漳河乡,以原漳河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高崖镇;将临朐县白塔乡的张家楼、东前韩、东后韩、东前河野、东后河野五个行政区和东窝铺、东白塔两个自然村划归高崖镇管辖。1996年6月28日,撤销临朐县白塔乡,设立昌乐县白塔镇,将原白塔乡所属的刘家沟、西寺后、东寺后、窝铺、白塔、史家沟、北段、山坡西沟、克家洼、卧牛石官庄、魏家沟、后河野、西前韩、南高家庄、山坡、西后韩、董家庄、栗行、建新、前河野、洛村、赵庄、孙家沟、北洋河、南洋河、大沟、闫家河、黄冢坡等二十八个村和临朐县大关镇的池子村划归白塔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原白塔乡人民政府驻地;将原白塔乡所属的庞家河、西双山河、东双山河、李家沟、王家沟、大高家庄等六个村划归临朐县辛寨镇管辖,邬家官庄划归临朐县柳山镇管辖。1996年12月29日,撤销朱汉乡、大宅科乡,设立朱汉镇、大宅科镇。1997年7月9日,撤销北展乡,设立北展镇。2000年,昌乐县辖二十个镇、三个乡。

  魏兴郡:即今湖北省郧西县。明朝中叶,郧西建县。因位于郧县和郧山以西而得名,已有五百余年历史。该县的上津镇原为“上津县”,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一千四百余年。清朝初期撤上津县,划归郧西县属至今。夏、商时期,今郧西境的汉水流域中上游隶属禹贡梁州之域。至东周前期,今郧西县东部属绞国(先为聚落后为国,今郧西境),西南部属麇国(今羊尾山),西北部属丰(聚落,今山阳县)。春秋时期,其境为绞、麇二国之域。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国派兵灭绞国,其境东归楚国。楚文王元年和楚穆王元年(公元前689、625年),楚子两次伐麇国,麇国灭,地境西南属楚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军攻楚国于丹阳,楚军败,其境改属秦国,隶属于汉中郡。秦昭王元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秦楚和好,县境重归于楚国。战国时期的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始皇灭楚国后,改锡穴为锡县,隶属于秦国汉中郡。秦朝时期因袭旧制。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天河下游已设有长利县,郧西境东南属之,隶属于益州刺史部汉中郡。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前(公元140年),省长利并入锡县,东部属锡县。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农民起义军张鲁据汉中郡,县境属张鲁控制。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魏公曹操打败张鲁,地境属于西城郡(今安康北)。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汉中王刘备取襄阳后,地境为刘备所占,后因西城郡太守申仪降曹魏,县境为魏国所辖。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改西城郡为魏兴郡,同时划锡县西北部(今湖北上津)设平阳县,与锡县并存,均隶属于魏兴郡(今陕西安康)。魏文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于锡县立锡郡,曹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废。锡县、长利(今郧西、郧县境)均属于梁州汉中郡。西晋时期,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平阳县为晋兴,旋改兴晋,移魏兴郡治所于兴晋县内。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复设长利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废长利人锡县,旋废锡置郧乡县,领今县境东南,治所今郧县,隶荆州魏兴郡。晋慧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兴晋县改属益州汉中郡。兴晋曾为成汉国李特父子管辖。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县境之长利、兴晋,隶荆州魏兴郡。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县境东属襄阳郡,西属汉中郡。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县境西北部隶洛州(治所今山阳)之魏兴郡(今湖北上津),县东隶荆州南乡郡,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魏兴郡,县境复归东晋。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侨立南上洛郡移居魏兴郡。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巴渠县、北上洛县侨居晋兴县(今上津),同隶梁州魏兴郡。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刘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地方设州郡两级政府,县境东属雍州顺阳郡(今郧县),南属南上洛郡(今郧县五峰),西北属北上洛郡(今上津),南北二上洛郡统属梁南秦二州(治所汉中)。宋后期,县境东属郧乡县,东南属锡县,均隶魏兴郡,西北属兴晋县,隶巴渠郡。上二郡均隶梁州。此时,南北二上洛郡仍侨立于郧乡县西,即原长利县。南朝肖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县境东为郧乡县,隶齐兴郡,县南为锡县,隶南上洛郡,县西北为兴晋县,隶北上洛郡。上洛县侨立兴晋。上三郡均隶复设之梁南秦二州。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底,梁州刺史翟远降魏,县境改属北朝北魏之东梁州(今安康)。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冬月,北朝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县境重归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始建上津县。梁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以前,改北上洛郡(今上津)为南洛州,时领上津一郡,郡领上津一县,辖今县境西北部,县南仍属南上洛郡,隶询州(今陕西旬阳),县境东属齐兴郡,隶岐州(治所今房县)。北朝时期,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西魏文帝派王雄平上津,取魏兴郡,置黄土县,辖上津西南一带。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于上津县东黄云铺设开元县,旋改开化。时上津郡领上津、开化、漫川三县,县境东南仍属郧乡县辖。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废并化、漫川二县,并入上律。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0年)前后,为州郡两级制。县东属武当郡,隶丰州(今湖北丹江口一带),县境西南属黄土县(今陕西蜀河口一带),县西北于今上津设上州,辖上津郡。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上津郡,存上津县,隶上洛郡(今陕西商县),东夏立郧乡县,隶淅阳郡(今河南淅川)。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复立上津郡;县境东另复长利县,隶淅阳郡(今河南淅川)。唐朝武德元年(隋末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改郡为州。县境东置黄沙县(旋省),隶均州,县西北废上州,上津县改属商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设道,撤长利入郧乡,隶均州;撤锡县人平利,隶金州,统属山南道。五代后梁时,县境东属均州,隶宣化节度使,县西仍属商州,隶感化节度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县西南属金州,余未变。宋朝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以锡义山为界(今天蓬山至羊尾山一线),以东为郧乡县,隶均州京西南路;以西为上津县,属商州永兴军路。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划上津县(辖小鹤岭南一带)归金州,属利州东路。县东属郧乡县(包括今山阳西照川一带),属均州,隶京西南路。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省丰阳(今山阳)入上津。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及宋淳年间(公元1241~1252年),丰阳、上津全为金过占领。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锡义山以东原长利、郧乡等地改属郧县辖,隶均州襄阳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以户不及额,上津县降为镇,隶商州奉元路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上津一带划归郧县,隶均州襄阳路河南行省。元至正十九年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59~1369年),上津“豪民”张子贵聚众结寨反元,占领上津、旬阳、白河等地,自号平章,长达十年。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7月,明军大将邓愈击败元将李思奇,收编张子贵,复设上津县、隶襄阳府。明洪武十年(公元1370年)裁上津人郧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农历5月,再复上津县,隶属未变。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冬,割郧县武阳西五里(二、三、四、五、六里),析上津东南津阳四里(今黄云、香口、马鞍、羊尾),建郧西县,与上津县并存,同隶郧阳府。县署设南门堡(今郧西县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改隶湖广布政使司所辖之郧阳府。清朝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裁上津县并人郧西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改隶湖北布政使司所领之郧阳府。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改隶湖北省安襄郧荆道之郧,阳府。民国初年,废府存道,郧西隶湖北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隶湖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设郧县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隶湖北驻郧阳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1月郧西解放,县境划为三县辖。黄云铺以东为郧西县,金钱河流域为上关县(含山阳县漫川关、宽坪,旬阳县蜀何、洛河);一天门以西属镇安县(含原镇安县熨斗滩、茅坪)。以上三县均隶豫鄂陕(旋改鄂陕)边区第四专区(先驻黄云,后驻土门)。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6月成立陕南行署,改四专区为两郧专区,上述三县属之。1949年导月撤销上关县,镇安县政府迁回原址,恢复原郧西县辖境,隶属未变。1950年春,改隶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1965年冬,隶湖北省襄阳专区。1965年冬一1967年隶湖北省郧阳专区,1978年改称郧阳地区至今。

  四家谱文献:

  望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

  洛阳望氏族谱,著者待考,现代电子版,待出版。

  宜昌望氏族谱,著者待考,现代电子版,待出版。

  五字辈排行:

  三峡望氏字辈:“应君世登朝国维文宏作西(熙)开运家道克振荣发代兴同志光祖永守长遵”。

  河南永城望氏字辈:“心月纯兰长正仁义”。

  湖北宜城望氏字辈:“道德仁义丕振家孙”。

  六历史名人:

  望法憘、望法泰:(公元?~497年待考),兄弟俩。著名南朝齐国将领。

  奋武将军望法憘、宁朔将军望法泰皆为南北朝时期南齐明帝萧鸾执政时期的著名将领,北魏孝文帝元宏率魏军攻齐,二人在抵抗作战中阵亡,后分别被齐明帝追赠为羽林监、积射将军。

  望云亭:(公元1854~1919年),名文祥,字桂丞;太平溪人(今湖北宜昌)。著名清末民国初将领、政治家。

  少时以驾船为业。及长,入清营当兵,随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部征新疆回民,攻克南路西四城,因功升守备。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望云亭随赵武毅军赴热河征“白莲教”,出任都司。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望云亭随直隶提督聂士成赴朝鲜与日寇作战,臀部受伤,近一月伤愈,复力战,连克连山关、分水岭诸要隘,功补游击。清、倭和议后,由盛京将军裕禄奏授镇远军副将。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望云亭又奉令赴河北各地征“义和拳”,克雄县、新城、固安等地。后因索饷打了权臣荣裕之侄(时任知府)一耳光,而获罪于朝,化装连夜出逃日本。在东京投靠立宪派名士汤化龙、徐树铮等。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秋,望云亭随汤化龙返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望云亭出任内蒙古伊克昭盟宣抚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9月,民国首届政府国务委员、海军部次长兼北伐军海军总司令汤芗铭督湘,召望云亭随行,出任湖南省第六区司令官兼道县知事。他在道县不到一年,竟杀害起义农民近千人。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望云亭被授零陵镇守使,晋升为陆军中将。当地仕绅感其“功”,在武官衙门前建一石亭,题名“望云亭”。后被群众捣毁,仅留其“何须大树”四字。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各省纷纷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洪宪制。到了4月,望云亭亦宣布湖北零陵独立。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望云亭因病赴北京就医,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病逝于北京。

  http://wwwchensorgcn/shownewsaspnewsid=556

  陈氏,乃虞舜之后裔。

  夏禹得帝位后,曾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虞城县)。后又移封于商,让他由虞城迁到陕西商县。商均迁走,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在虞城旧地。

  周武王灭商后,为追封前代圣王之后人,找到虞思之裔妫满,将其长女太姬许配给他,封他为陈侯,后人以陈为姓。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有颍水出自阳城县西北,故陈氏以颖川为堂号。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开山祖。

  自陈胡公建立陈国起,经历传幽公、宣公、厉公、灵公、闵公,至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从妫满封陈到陈闵公亡国,历时588年。

  春秋中期,陈国曾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宫廷之乱的结果,使得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逃到姜姓齐国,在那里当了个称之为工正的小官。

  陈完,字敬仲,逃到齐国寄人篱下,改陈姓为田姓。

  田完传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施惠于民,大得众心。田乞之子田常,又任齐简公之相,从此田氏世代为齐相,垄断齐国政权。田常之子田盘又使兄弟宗人任齐国各都邑的大夫,进一步把全国地方政权全揽在田氏一族手里。

  田盘之孙田和夺了姜姓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列国的承认,后来成为战国七强之一。八传至齐王建时为秦所灭,历时184年。

  齐王建被秦灭后,后代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改姓王,成为北海、陈留两郡王姓之祖;齐王建之三子田轸,逃至楚为相,封为颍川侯,因重迁入颍川,复姓陈氏,是为陈轸。

  后来,有陈胜率先反秦,田齐族人田儋也组织起来杀县令,据地称齐王。后又有田荣之弟田横也自立为王。

  汉朝太邱长陈实字仲弓,守颍川,传五世生登、跃。陈登字元龙,举孝廉。弟跃,字梦龙。传十二世生洪进。又传二十二世生陈瑚。陈瑚公因避战乱迁居福建隆溪。胡公生九子:汉、隆、烈、铎、旋、东、宗、襄、旭。烈生圭,圭生吾仁、吾义;吾仁生兆,兆生文、纪、纲。陈文是陈实51世孙,因谪官由福建隆溪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而今其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及粤北、粤东、粤西。此外,广东陈姓也有从其他地方迁入的,但不管来自何方,都是颍川世泽,太史家声。陈氏是广东第一姓,人口二千万。为了纪念祖先,各地陈姓集资,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兴建了“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该祠建于1890至1894年,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山陈氏来源于南雄珠玑巷。太始祖陈辉是陈文四世孙,陈文自福建谪迁南雄珠玑巷,生二子:鼎、鼐。鼎生万山、凤山,万山生陈辉、陈炜。

  陈辉翁,号凤台,宋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娶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谕平之女为元配邝氏宜人,生四子: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闰、图、仁共七兄弟。南迁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陈辉长子陈谟、二子陈宣、三子陈英、四子陈恺,其后裔主要迁居台山、新会、江门。

  台山陈氏人口众多。现分几个主要地区略作说明:

  一、三八冲泮陈氏

  据陈谟翁遗牒(谟翁亲撰族谱)记载:谟翁南宋乾道九年癸已(1173)生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佑壬寅(1242),墓在台山平安甲丫髻山第三尖,壁上挂灯形,又名冲天凤形。始祖谟翁字世昌,是太始祖陈辉之长子,乡举进士,授刑部侍郎,未就。开禧元年(1205)从南雄迁来古冈州,住新会杜阮,元配黄氏,保昌县黄居正次女,后续娶张氏、朱氏,在杜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后由新会杜阮迁古冈州德行里(即今台山三八冲泮)而居。成为冲泮陈氏一世祖。谟翁子孙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据调查大致可以看出谟祖的支派所在:

  一世祖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子:有礼、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三子雷德迁新会沙堆、沙桥,四子雷鸣迁广海古隆。

  一世祖文振,奉十二郎,生一子:有彰。有彰生三子:与子、与贤、与孙。与子翁生三子:思道、心道、性道。思道祖祠在三合镇三合圩。与孙翁生三子:宗道、安道、昌道。安道入继与贤祖。文振后裔分布于三合镇冲潮、良村、冲湾、冲奕、玉怀等地。

  一世祖文龙,奉十三郎,生子天觉,迁香山(今中山市)。宋元交战,从军而去。

  一世祖文起,奉十四郎,由冲泮迁潢村徙水南。文起翁生四子:仲诰、仲典、仲训、仲真。仲诰迁顺德熹冲。仲训迁东莞茶园。仲真留居水南。陈仲真公于宋朝时任校尉之职,兼掌屯田,主镇守团田。那时倭寇经常侵扰台山沿海边防,广海一带尤为吃紧,公亲率兵众、乡团,日夜巡守,寇未能得逞。后有李猛龙匪帮盘居百峰山,日夕出没台山新会进行劫掠、掳人勒赎,奸*妇女。台山四九、冲蒌、都斛、新会天亭一带受害最重。公奉命提师进剿,保卫地方厥功至伟。一次,公又与匪首李猛龙大战于百峰山下,斩其渠帅,贼败退。公喜置酒食激励三军,拟乘夜突入匪巢,一鼓荡平匪类。不料贼赂公之厨下,置毒于生鸡、鲤鱼、黄酒之中,仲真翁父子三人遂一同遇害。清道光24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为绥靖伯爵。据其生平剿匪有功,并修其真容,立庙祭祀。此事新宁县志有记载。

  仲真翁子孙,有的迁泡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圹、三合李坑、那洞、潮安、渐新、渐东、南洞、顺洞和海宴等地。

  盖水南文起族由陈姓名贤陈白沙撰班派字曰:“圣文万世昌,应朝瑞国祥,德业光前远,遵法永延长”,与冲泮谟祖初迁时班派字“籍凤毓家秀,和敬发贤良,文明应显达,历世永传扬”有所不同。后又请东莞县陈伯陶太史撰出新班派字曰“仁厚承恩泽,书香启俊良,邦家常有耀,绩学自名扬。”冲泮新班派是:大德铭兼寿,家邦耀远光;广南星起聚,育尊兆其昌。

  三合镇的陈氏,多数是冲泮、水南、潢村、端芬、平洲等地的谟翁、英翁的子孙迁来的,分布居住的村庄较多较广,其中包括洋澜东联管理区、黎洞管理区、朗东管理区、新一管理区和西屏、水松朗、双圹、冲湾、良村、那洞、南华、玉怀、环安、新安、永昌、六合、三冈等管理区,以及三合圩、新安圩等地。

  二、墩头六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之次子宣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新会原霞洞石溪村,生三子:龙壑、凤壑、麟壑。龙壑字孟孝,迁潮连,麟壑迁东莞造靛村,凤壑讳仲义,号景夷,法号巧,住石头。巧生迪。迪号惠庵,生四子:仁甫、义甫、礼甫、智甫。仁甫生天任、天祥。天祥(从善)翁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台山墩头六村陈氏一世祖。天祥(从善)生梦麟,梦麟生有志。有志翁官举提领,爱民如子有政声,被世人称为陈提领,今仍有“提领陈公祠”座落在朗美村。有志翁生三子:七一、七二、七三。明永乐二年七二与七三两人渡海遇溺,惟存长嗣七一公,七一公生二子:元康、元福。元福留居上阁墩头,子孙分居五福、均安、浮月等村。元康由上阁东山迁赤坎朗美,子孙繁衍分布大湾、秀墩、中礼、西乔、莲洲等管理区一带,统称六村,聚族数万之众,繁衍40余村。广海之山背、冲蒌之朝中,以及下川一部分陈氏,都是从六村开枝出去的。

  广海山背陈氏1500多人主要有三房:其中两房是明嘉靖年间(1522)从六村迁出的十三世彦冲祖和君瑞祖,一房是从冲蒌冲洋迁去的宏愿祖。

  墩头六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祖德赐光裕,明廷擢茂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后续班派字联是:星朗聚群贤,堂高恒自耀;凤鸣昌奕嗣,源远乃迩长。

  三、冲金陈氏

  始祖英翁字世德,是太始祖陈辉翁之三子。英翁为宋宣议大夫,淑配李氏夫人,乃沙水村郡守公实李之长女,生四子:长曰法、次曰福、三曰寿、四曰悟。长子法翁奉十五郎,任柳州知府。南迁时法翁之舟抵今台山旗坛海傍停泊闻蛙声响闹,乃曰:此必有田里可居。遂弃舟登岸择冲金而栖止,在此繁衍。法翁淑配刘氏,生三子:禺山、金山、火山。其次子金山生五子:师孟、师仲、师季、师亮、师佑。

  师孟后裔住上泽北活、中巷一带。师仲后裔住都斛麻园、古劳。师季子孙有的迁奇逢松子岭布坑村,也有的迁海宴、新会横涌街,师亮后裔住都斛丰江、东坑、白石等村,以及冲金衙里和康坑。

  英翁四子悟翁的后裔迁邓冲、陈边、大塘、广海等地。

  英祖班派字联是:先德开基,水奠尊崇大典;象贤缵瑞,用光启佑鸿猷。

  四、汶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翁之四子恺翁,字世诚,娶宝昌乡张大德之女,墓在华萼山之原,续娶冈州金氏,墓俱在泷水郡柴皮朗。恺翁生四子:梦熊、梦虬、梦蚪、梦鸾。二世梦虬生二子玄杰、真杰。三世玄杰生二子:前江、前溪。四世前江生五子:温、良、恭、俭、让。四世前溪生一子闻溪。五世俭翁生一子引宗。六世引宗生六子:逸昂、逸轩、逸连、逸靖、逸廉、逸清。恺翁子孙俱住今台山市海宴汶村一带。汶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诒谋燕翼,崇德象贤;健顺中正,光华济美。后续班派字联是:实学勉修齐,允守祖宗彝宪;英才宏启迪,蔚为家国祯祥。

  五、下川陈氏

  下川陈氏一支源于惠阳,由惠阳迁中山,再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由中山迁入下川淡水坑村。《新宁县志》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允许入迁居民”,后历经五十二年始为陈姓人迁入。按族谱序列,至今有十三代传人。下川陈氏另一支由六村大湾迁来,是贤佐房十世第五子纪翁,繁衍至今人口达1100多人,子孙分居平埠、南洋、茅湾、竹湾、东冲、川前、樟木树、牛圹、龟山、后门龙、荔枝湾等村。班派与六村陈氏班派相同,都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

  据调查下川陈姓居住村庄还有:水洋、淡水、柯新、古木、产湾、槟榔、东湾、南澳等村。其中淡水坑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

庆历新政的背后:失意的改革家范仲淹

庆历新政的失败,原因很多,最明显的一条,是仁宗的动摇。我们对比一下二十多年后王安石发动的那场熙丰变法,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距。王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