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槐树王氏家谱。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祖居地。
1、祭祖小屋裏贴著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於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2、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祖居地。
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古槐后裔姓氏表
祭祖小屋裏贴著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於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太原王氏族谱
王 128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明)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北图 129 全国王谢世家三十卷(明)韩昌箕撰明天启天年(1622)刻本中央民院华东师大 美国 130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宗谱八卷首一卷明刻本安徽徵州地区博(存二卷) 131全国郎琊三槐王氏宗谱(清)王梁修清道光间槐清堂刻本一册北图132全国陇南王氏族谱钞本一册北图注:卷首有王育德清咸丰癸丑年修谱凡例。该族散居陕西、甘肃等地。 133 全国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廷诗等总领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 134 全国王氏通谱(清)王庸敬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中央民院 上海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35 全国王氏宗谱(清)王国栋修清抄本、北图注:本书包括《太原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郎琊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缺家乘十卷;《本槐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136全国王谢世表(民国)黄大华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河南图 江西图 陕西图 美国 137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统二年(1910)听笙堂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1)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8 全国郎琊王氏宗谱七十卷首一卷(民国)王志周王彩国等续修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首、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 39、43-46、48、49、60)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9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三槐局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听笙堂木刻本四十册湖北黄罔县档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40 北京宛平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惺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氏青箱堂刻本北图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41 北京通县中华民国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氏族谱一卷(民国)王舫王凤苞撰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北京市通县档 142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振钧王守恂等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荫堂刻本四册南开大学 143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明)王开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钞本四册北图 144 河北滦县郎琊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启森修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北图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45 河北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向荣续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河北唐山市档河北滦南县文管 河北滦南县档 146 河北新城王氏谱八卷(清)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山东图 147 河北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清)王祖灅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一册山东济南市博 148 河北抚宁王氏家谱一卷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河宁抚宁县贲坨乡县村(二部) 149 河北抚宁王氏谱图一幅写本河北抚宁县西张庄乡约和庄村 150 河北沧县王氏家谱写本三册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 151 河北临漳王氏家谱五卷(清)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五册人民大学 152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明经修清咸丰五年(1856)刊本十册科图 153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淑修清交绪十三年(1887)债德堂刻本十册历史所 154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民国)王凤鸣王树海等续修民国六年(1917)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十册科图 河北大学 155 河北阳原西宁王氏家乘不分卷(民国)王仅纂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十册历史所 156 河北文安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祖绎王祖彝同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一册北图(二部) 首都图 天津图 浙江图 湖北图 157 河北枣强王氏家谱不分卷(清)王锡麟续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追达堂刊本四册日本 美国 158 河北沧州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国均述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一册科图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清)王中辉王中极纂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乾隆五十五年(1790)存厚堂刻本辽宁图 山西大学日本 美国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清)王士焱等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八册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编次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十册历史所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清)梁卓午撰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清)王锡国王得时等七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二册美国 164 辽宁本溪王氏宗谱书一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复印本辽宁本溪山城子乡朱石峪 165 辽宁本溪王氏宗族谱书一卷 (民国)王振昌纂民国间铜刻本辽宁本溪连山关镇石哈村 166 上海王氏郎琊世谱不分卷 (清)王镐主编陆於郿编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钞本一册浙江图 167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寿康纂清咸丰十一年(1861)奉思堂重刻本北图日本 美国 168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民国)王坤增重修民国八年(1919)蓝格钞本一册上海图(缺卷4) 169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民国)王师曾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河北大学上海市文管 日本 美国 170 上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民国)王钧善王为丰等续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一册河北大学 171 上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庆圻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一册北图 科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注:一名《翼经堂家谱》 172 上海松江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清)王兴尧等三修清嘉庆六年(1801)遂高图刊本十二册美国 173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三卷首一卷(清)王大增等重修(1809)颐和堂刊本八册美国 174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锡骥等编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 上海图 哈雨滨师大 日本美国注:又名《王氏三沙统谱》。 175 江苏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清)王慰祖总辑王同播协修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刊本六册科图 176 江苏南京王氏族谱八卷(清)王明松王有焕等续修清嘉庆四年(1803)木活字本辽宁图注:王松、王廷谦首修於明永乐八年。 177 江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宗谱八卷(清)王宗庸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孝思堂木活字本八册美国 178 江苏江宁王李郁三宗同家谱不分卷(民国)王厚泉创修民国十一年(1922)春森堂石印本一册日本 美国 179 江苏江宁阐头王氏家乘十四卷(民国)王锡宏王彬彦等主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燕翼堂活字本十四册历史所注:王梦森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180 江苏溧水江左王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王瀣纂民国三十四年(1945)鹅书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东岗村 181 江苏睢宁王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王存质总理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苏睢宁县党史办注:王良辅等始於清雍正六年。 182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一卷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江苏丰县套娄乡小王庄 183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二卷(民国)王开璋重修民国六年(1917)写本江苏丰县孙娄乡张庄村 184 江苏丰县王氏家谱三卷(民国)王军伯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钞本江苏丰县顺河乡 185 江苏东海王氏宗谱二卷(民国)王发英纂民国十三年(1924)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6 江苏东海王氏家谱一卷(清)王元璋王善夫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纂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7 江苏赣榆朱柳村王氏宗谱一卷洪锡纂钞本江苏赣榆县档 188 江苏赣榆王氏家谱江苏赣榆县金山乡 189 江苏淮阴清河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琛编辑清同治七年(1868)介福堂刻本一册江苏淮安县图 190 江苏阜宁王氏宗谱三卷(民国)王凤诰等修 191 江苏泰州王氏宗谱六卷(民国)王国麟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三槐堂木活字本六册南京图 192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清)王建文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吉林大学 193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六卷(民国)王穆文等修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八册美国注:一名《王氏家乘》。 194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民国)王传政总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王士发始修於清道光五年。 195 江苏泰兴王氏族谱十八卷(清)王屏之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十八册北图 196 江苏如皋东院王氏家谱十二卷附补遗(清)王兆荃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敦睦堂刻本。北图辽宁图注:王郜等首修於明万历四十一年。 197 江苏海安王氏族谱八卷(清)王业衢等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王氏家祠刊本八册美国 198 江苏镇江润东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文英等纂修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八册科图 199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重修族谱十卷(清)王元禄王砚农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木活字本历博日本 美国注:一名《开沙王氏重修甲分谱系》。 200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厚存王桂冬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十册科图日本 美国 201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昌言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十册北图 202江苏镇江沙州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言矩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贤里木活字本十册美国 203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谱十五卷 (清)王如鋐王崇广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贤里分祠活字本十六册北图历史所注:封签题《润东王氏族谱》,雇页题《王氏家谱》,版心题《崇贤里王氏族谱》。 204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家乘二十四卷(清)王秋农等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双柏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美国注:一名《京口王氏家谱》 205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洲王氏第十三次增修家乘三十卷(民国)王汝诫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双柏堂活字本三十册北图 206 江苏镇江金沙王氏大成宗谱四卷(清)王家羲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四册美国 207 苦竹王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王振泽修民国二年(1913)宗德堂活字本三十二册历史所注: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安徽太湖王诚意修民国二年(1913)
山西大槐树王氏家谱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文人墨客,浩如烟海。
关氏发源安邑 家世光彩荣耀
这个备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他们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这一点在《姓源》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关氏的始祖关龙逢,熟悉历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据说,当时的夏桀荒*无道,像“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等荒唐的行为,真是罄竹难书。这个时候在朝廷上毫无疑问的是奸169当道,忠良掩盖,而关逢龙却一片赤胆忠心,时常引黄图以谏,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后果。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毁,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逢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逢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
夏桀的囚杀关龙逢,根据史载,是发生于公元前1767年的事。换言之,关氏家族不但是源自这样一位千古完美的人物,而且据有长达3740多年的悠久源流,实在最有资格在人前人后自豪自傲。
夏朝的版图,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及现在的辽宁省之地,国都设于安邑,亦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这里。
想知道更多姓氏资料,或者家谱族谱,参考:wwwjp5000com
我家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过来的,先时代居住在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开基始祖:刘杨侯。堂号:世德堂,山西省洪洞县搬倒井刘氏!也是属于大槐树下的(山西省洪洞县),我是王口镇的,我知道的字辈有:维、西(贵、桂)、恩、洪,我是恩字辈的。人们都把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刘姓称谓“王口西刘。”据族谱和史实记载,他们的源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明太祖令山西平阳府内丁多田少及无田户迁徒。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搬倒井刘氏兄弟四人中长、次、三兄弟三人奉令迁徒,四弟留原籍守祖业。按明迁徒规定同姓不能迁徒同地,兄弟三人分迁三地。
长兄:刘(杨)公 迁河间府青州静海西门外(今静海县城关西口子门)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次兄:刘杨侯 以文职承德郎迁顺天府大城王口永定(今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三兄:刘(杨)伯 迁北京彰义门(今北京广安门)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这就是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搬倒井刘氏三兄弟的源和分支史实。洪洞县的刘氏宗亲们我们家是刘杨侯的后代,想联系到洪洞县四叔祖和洪洞县上祖的资料。我们家迁移路线洪洞县——河北顺天府大城王口永定——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
家谱所以传此系也,冯氏老祖始于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年间,天成公迁于河南省怀庆府修武县西五十里之遥,有名塔一座,乃筑室于兹,名其村曰塔底冯。无几,吾祖观其地不足以兴,又于塔西里半之遥造甲店之后,王家庄以前,相其地势,较胜于彼,急移于此,更村名店后(现属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乡)。自此而后,子孙渐盛,其中游泮弹冠者代不乏人。维时即有家谱存焉。奈世远年湮,又遭流寇之乱,失其传者已久。皇清康熙八年春,我从堂高祖讳必荣字向之,悯于子孙繁衍,支派不明,何以传后,因而访于乡老,详为考檄,遂复有家谱之籍。迄今得以溯吾宗之源始,考世系之支流者,皆吾从堂高祖之力也。至康熙四十三年春,我堂曾叔祖讳铣字金先,即从堂高叔祖之三子复为之续,且有序焉。以上即原序而修饰之。厥后乾隆初年,我堂大叔祖邑庠生讳鹏程,因老谱纸隘将湮,与乃四弟邑庠生讳鹏云字从龙,我父讳自新字陶辉,复为订谱辑续,迄今已五十余年,其间虽亦间有增续,然而支派繁杂,头绪错乱,所有失落未续者甚多,且后来所订之谱,又复败坏将湮。藜久欲增修辑续,奈浮沉世故,苦无其暇,有志焉而未逮。嘉庆四年春元旦之夕,族叔德一字尊三与族侄殿鳌,至愚书斋,共议及续家谱之事。藜即欣然从命。又纠合族兄六才,耀祖、纶秀等分支书写,共襄厥事。藜因为之去其杂乱,各照支派,拟以凡例,缵续成帙,上继祖先,下传后代,谱成之日,乃因堂曾叔祖之序而为之续,以弁其首云。 时 嘉庆四年岁次乙末仲春月上浣之吉惺斋藜照乙青氏书于百忍书舍。
祖上有一传说,当年郭姓18兄弟自洪洞县大槐树下分别。相传,当年他们将一口大锅砸成十八片,各自带一片开始迁移。若锅片保存完好,将来子孙当带着锅片相认,锅片能拼在一起,就是本族之人,当以兄弟相称。
若锅片遗失,带此传说认亲,知道此家族传说者,也当以兄弟相认。
本人河南舞钢郭姓人氏。家族长辈告知,我们这一批姓郭的原本来自漯河舞阳,祖上是山西人。明代从山西迁出来,清乾隆时期,迁来舞钢。据考证,全市几千舞钢人应属同族。
这就是我们这一支的事儿了,不知道有没有真兄弟也知道咱们家族的事儿。
山西大槐树王氏家谱。
本文2023-09-22 12:37: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