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我要一个近代人物史和现代史人物的一千字左右论文 帮忙啊
一、左宗棠与李鸿章
余于晚清政坛精英中,独重左宗棠;比之左宗棠,李鸿章缺少任勇之精神。此二者之对比颇值玩味,二人均崛起于对抗太平天国之战事中,左宗棠统楚军(实湘军之一系),李鸿章统淮军,并曾氏之湘军,为绞杀太平军之主力。太平军既廓清,曾国藩御捻无术,赖李鸿章、左宗棠之力摧荡,至是,李、左二人已全然举国之重臣。时国事日蹙,“洋务”之实行,不得不行,左、李亦洋务派之主将,左宗棠创马尾船政局,李鸿章于洋务之事功,当大于左氏。然则左宗棠有规复新疆之奇勋,李鸿章有甲午惨败之罪责,虽则时势有异,然李鸿章固无左宗棠之任勇,对外一味忍退,以此心机,不战而先败矣。梁启超评之曰:“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此言虽非虚,然对外以忍耐能胜之乎?
吾赞乎日本之武士道精神,即使悬殊之局,亦必不惜一战,战或有胜之机会,不战必亡。李鸿章之避战,固有其合理处,然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何能避?其视左宗棠之抬棺出战如何?梁启超云:“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得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诟,尽附于李之一人,文襄福命亦云高矣。”此段文字,吾全然不认同,夫英雄者,其心坦荡,无功名利禄之想,左文襄公早逝十余年,何其不幸,即令十数年后泣血于沙场,左公又何尝不欣然。日本之西乡隆盛,何尝不是身败名裂,然而梁启超拜谒时,不也写下“行行一膜拜,热泪洒秋风”之诗句,英雄固如是!
二、左宗棠的清廉幕僚
晚清政坛之人,余所服者,左宗棠列第一,林则徐亦某最服之人。余每观甲午之史,未尝不痛恨于李鸿章也。李鸿章固乏任勇之性,其重势重名重利,甚于其爱国之心,故虽其有远略,却不可规避近忧;李鸿章之用人唯亲,此亦甲午战争失利之重大原因,夫丁汝昌,以一陆军官员而统北洋水师,不习海战,故一战而败,再战而亡,其咎难辞也;夫叶志超,贪生怕死之辈也,陆战之败,几已是定局。余读《左宗棠传》,左氏之幕僚,不独忠勇,而且清廉,足见左氏治军之严、用人之当也。余略述于下:
刘锦棠,左宗棠下第一勇将,规复新疆之役,功劳至重,任新疆第一任巡抚。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锦棠两度上书,请求带兵往战,未许。甲午战事起,朝廷电召入京,刘锦棠即刻起程,惜病殁途中。身后萧条,行箧惟奏稿数折,别无长物。
张曜,左宗棠下另一勇将,文武双全,西征之役,屡立战勋。光绪十一年任山东巡抚,光绪十四年,日人觊觎台湾,张曜自告奋勇前往台湾守卫,未果。光绪十七年(1891)病逝。张曜为人廉洁慷慨,所得薪俸,只留少数家用。
金顺,满州人,原多隆阿旧部,后参与左宗棠之西北战役,战功颇着。光绪七年,奉命接受伊犁,光绪十一年于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文,连敛葬费也没有,作了多年大官,竟穷到如此地步,其廉洁可见。
刘典,左宗棠之谋士,随之征战太平军,后任陕西巡抚。光绪二年,应左宗棠之召,刘典前往兰州,参与西征事宜,帮办陕甘军务,坐镇后方。光绪四年病故兰州,身后萧条,无以为殓。左宗棠以私钱运其遗体回乡并丧葬,不欲动公款,惟恐累及刘典一生之清德。
以上只列其重要者,可一窥左氏之楚军特色,参比李鸿章系之淮军,外强中干而已。
三、左宗棠与中法战争
余所藏数十种传记书籍中,最读而不厌者,莫过于《左宗棠传》(左景伊著)与《郑成功评传》(毛佩琦著),二人之丰功伟绩,忠肝义胆,令某不胜向往之至。
余读左宗棠遗疏:“此次越南和战(指1885年与法签定《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至此,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读之泣下。十年后,中国于甲午战争中彻底惨败予日本,此种结局,左宗棠未能看到,但其心中自然明白,中国败于何方?军力不足乎?兵勇不强乎?武备不精良乎?非也,左宗棠所见者,一民族失其斗志,焉能有不败之理?
中法战争,本应成为中国崛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之肇始,如同二十年后之日俄战争,日本终战胜俄国而令列国为之震胆。中国经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于我有轻视之心,然1884年之时之中国,固不同于1840时之中国。当是时,中国克清太平军、捻变、回变,并规复新疆,武功正盛,时号之曰“中兴”;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于洋务变革,亦有所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均有规模,朝鲜、越南仍引为藩国。若能以此一役,痛击法国,重建中国国威,则于政治、于变革、于武备均有莫大的作用。此役正为中国百年未有之机遇,若普鲁士以一战败法国而建国威于万里。
当是时,中国有战胜法国之条件:湘军、楚军、淮军之名将若左宗棠、刘锦棠、刘铭传、杨岳斌、彭玉麟等尚存,强兵尚在;于外有越南之抗法力量,尚有刘永福之黑旗军极枭勇;于海防,除致远、经远、来远、靖远四舰外,其余参与甲午战争之战舰全在北洋之列,陆上炮台亦重建,防御力量不弱。
陆战方面,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克复文渊州,攻下军事重地谅山;岑毓英败法军于临洮,克复广威、承祥,当是时,中国军队已成必胜之局。
当是时,李鸿章之淮军一系,号称中国精兵,却最无能,潘鼎新不战而弃镇南关;李鸿章之女婿张佩纶不战而使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李鸿章之王牌北洋水师依旧按兵不动;惟有台湾之刘铭传苦守为淮军争了一点颜面。呜呼!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李鸿章苦心经营,却不能于一朝报效国人,此治军之耻也。吾非谓李鸿章无材,而谓其无胆,倘使其发扬蹈厉,中法战争,正是其成就伊藤博文事业之时,何致于十年后,受伊藤博文之羞辱?为之一浩叹。
曾国藩拿下安庆后,决定兵分三路与太平军展开全面争夺,曾氏兄弟亲自率主力攻打金陵,试图夺取首功;左宗棠进军浙江、江西,对抗李世贤兵团,使其不能有效援助天京;李鸿章则进军江苏、上海,对抗李秀成兵团,牵制这支太平军最后的劲旅。1863年3月,李鸿章在江苏战场连连告捷,并即将集中兵力攻打苏南根据地大本营苏州。此时,闽浙总督左宗棠坐不住了,他决定拿下杭州,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要拿下杭州,则必须攻克西南面堡垒富阳,否则杭州不可能被攻克。杭州,太平天国重要粮饷基地,岂能有失呢?为此,杭州守将听王陈炳文、汪海洋等决定力战湘军,阻止左系湘军进犯富阳。陈炳文,战力一般,可汪海洋很厉害,此人曾追随石达开单干,后中途返回投靠李秀成,故而有着极强之建功立业诉求。 汪海洋主持富阳防务,在此处大力修筑堡垒,挖掘长壕,修建炮台,构建栅栏,同时将杭州水师调来,玩「 ”水陆协防”,抗击左宗棠大军。3月24日,左宗棠派遣水师副将杨政漠出战,太平军数百艘战船早已列阵城下,且前后左右均有跑船护卫,摆出了决战架势。杨政漠令战船作两层排齐前进,以西洋火炮为掩护,冲杀太平军「 ”水营”,一时江流鼎沸,炮声隆隆。汪海洋呢?下令水师部队重点攻击湘军中路,并让岸基炮兵部队开火协助,杨政漠连续进攻三次,均被打败,搞得很没面子。但是,太平军「 ”水营”部队之绝大多数战船都是「 ”民船”、「 ”渔船”改造而来,且水兵训练不足。如此,大战两天两夜后,太平军「 ”水营”在湘军标准化、专业化战船打击下,损失殆尽,连岸基炮台也被摧毁。 消灭了太平军「 ”水营”力量,左宗棠又令麾下第一悍将蒋益澧率6000兵马前来增援,于新桥扎下大营,准备攻打城池。不过,汪海洋早已占领新桥,并在此处扎下重兵,蒋益澧来新桥,自然要战斗一番。话说,这蒋益澧还真猛,一边修筑营垒,一边出兵攻打太平军新桥大营,气焰十分嚣张。对此,汪海洋分三路迎战湘军,稍一接触,则佯装败退,一路狂奔。太平军如此不堪一击,湘军悍将王宗元、张志公等便率2000余精兵疯狂追击,不幸进入了汪海洋预设伏击圈。此时,汪海洋回军迎战,伏兵从左右两侧杀出,截断湘军退路,双方混战一处。汪海洋为激励将士士气,亲自操刀跨上战马,冲入敌阵,与湘军展开肉搏战。一顿厮杀下来,悍将王宗元被砍成两半,阵亡疆场,张志公被砍断左脚,没了战斗力。可惜,蒋益澧率军来增援,湘军逃过了一劫。 左宗棠用兵谨慎,不喜欢打没把握之仗,汪海洋如此凶猛,只靠蒋益澧是不可能搞得定。为此,左宗棠决定休战一个月,重新调整作战部署,并让严州守将杨昌浚率5000兵马前来参战,配合蒋益澧攻打富阳,进而打杭州。汪海洋呢?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约浙江石门守将邓光明来富阳,屯兵观音山、板桥一线,与湘军对峙。邓光明,李秀成麾下悍将,所部基本全部列装洋枪、洋炮,战斗力非常强。双方集结完毕,左宗棠下令大军攻打新城,板桥则由总兵(二品武官)熊建益驻守。湘军主力攻打新城,汪海洋下令部队严防死守,不要出城浪战,以免被蒋益澧钻了空子。汪海洋本人则亲自率5000精锐,与邓光明3000火器兵在板桥发起反攻,在湘军软肋处下手。熊建益自认为湘军彪悍,可以吊打太平军,于是率队出营反击汪海洋、邓光明。可惜,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更怕子弹,熊建益被枪弹击中腹部,直接阵亡,湘军板桥营垒陷落。同时,新城战场,湘军悍将刘立号贪功心切,被太平军反杀,也阵亡疆场。 连续三次被汪海洋击败,左宗棠感觉很没面子,慈禧那边也不好交待,老佛爷可盼望着早日夺回浙江这块财税重地。为此,左宗棠急忙上疏解释:「 ”上游之淳安、遂安两县外尚须分防衢州、严州、金华,兵力实为不厚。加以痢疾肆虐,是以兵事尚滞。”意思是说,我左系湘军分兵多处,力量不足,难以一举荡平太平军。那么,湘军真的是兵力不足吗?不是不足,而是左宗棠胃口太大,在多个战场同时用兵,才导致兵力分散。不过,这也不能怪左宗棠,因为大伙都在抢夺地盘和势力范围,若是速度太慢,估计李鸿章就来「 ”帮忙”了。此时,湘军受挫,可李鸿章淮军却进展顺利,太仓、昆山、福山等重镇悉数攻克,如今已经三路出兵攻打苏州了。淮军进展顺利, 了左宗棠。为此,他决定调遣刘典军团来援,并请求法国总兵德克碑带轮船、洋炮前来参战。 有了法国总兵德克碑率领的「 ”常捷军”参战,湘军如虎添翼,前线主将蒋益澧信心爆棚,决定一举消灭太平军。汪海洋呢?趁着湘军调兵之际,抓紧时间在城外构筑十余座营垒,在城北鸡笼高地重点设防,配置几十门重炮,以保卫富阳粮道畅通无阻。可惜,此时陈炳文担心左宗棠乘虚攻打杭州,于是将2万精兵从前线调回,汪海洋相当无奈。9月,蒋益澧兵分三路,绕道富阳,攻打鸡笼,被太平军一顿猛揍,狼狈败下阵来。就在这时,德克碑率1500全副洋枪、洋炮之「 ”常捷军”赶来增援,利用超大口径的开花大炮轰击太平军阵地,掩护蒋益澧部湘军冲锋陷阵。此战,汪海洋、蒋益澧都亲临第一线指挥,双方在鸡笼展开激烈肉搏战,小小山头,血流成河。可惜,太平军防御工事都被开花大炮摧毁,全部暴露在敌人兵锋之下,汪海洋为保存主力,只好撤退。 汪海洋撤出富阳,前往余杭镇守,富阳由此陷落。太平军此次大战富阳,从3月打到9月,历时半年,熊建益、王宗元、刘立号等湘军悍将阵亡疆场,取得了不俗之战绩。此时,已经是太平天国末期,人心早已涣散,汪海洋还能取得如此战果,也算是名将一枚了。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太平天国史》
同治四年,正月。 天京被围之后,太平军的余部陆陆续续逃窜到江西境内,转而侵入到福建和广东两地。 在此之前,左宗棠进入浙江境内后大肆横扫,可是唯独难以攻破黄文金镇守的湖州。 黄文金为了防止各路敌军围攻湖州,下令在各地重重设防,在湖州的外围打造了四重防线: 第一道防线:以菱湖、东林据点,派重兵把守 第二道防线:以袁家汇、荻港为据点,派重兵把守 第三道防线:以双福桥、晟舍为据点,派重兵把守 第四道防线:以长兴、泗安、梅溪、安吉为据点,派重兵把守 黄文金的重重设防,让清军占不到一点的便宜。恰逢幼天王洪天贵福从天京出逃,逃到了广德,黄文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急忙带人前去广德迎接幼天王,将他安置在了重兵防御的湖州。 黄文金迎接幼天王进入湖州,引来了大批官兵的围堵: 左宗棠军队从杭州进军 李鸿章军队从平望进攻 蔡元吉军队从海宁围攻 清王朝的三路大军围攻,让这里一度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天京城被攻占之后,这里的俨然成为了极为重要的战场,可是长期困守湖州并非长久之计,黄文金想要放弃湖州,转而进入江西境内,图谋湖北,和扶王陈得才的军队合并一处,再图大举。 当时陈得才的军队驻守在麻城,兵力有十万之众,兵力雄厚,黄文金此举就是想要两路军队联手图谋拿下武昌,进入荆襄之地,寻求更好的发展。 同治四年,七月。 黄文金眼看各路大军围攻日急,急忙下令护送幼天王等一行人迁往广德,而自己则驻守在湖州断后,想要拦截清军追击幼天王。 清王朝各路大军的进攻并不是十分顺利,黄文金在湖州外围多次击退各路军队的进攻。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湖州南翼守将陈学明突然投降了清军,南翼缺口被破,清军趁势从南翼突破,黄文金眼看形势不妙,遂下令全军撤离湖州,带领着剩余的军队抵达广德。 左宗棠和李鸿章帐下的军队在拿下湖州之后,急行军进抵广德。 黄文金大惊,再次下令让帐下士兵护送幼天王逃离广德,想要进入宁国。这一行人在逃亡路上遇到了清军的拦截,黄文金再次带兵掩护幼天王逃亡淳安,他身先士卒率部在昌化誓死抵抗,中炮而亡。 幼天王一行人惊慌失措,在石城被捕,随即被押往南昌凌迟处死。 幼天王被杀之后,太平军余部开始逃窜进入福建、广东内。 侍王李世贤带领太平军途径南岸、南雄、平远,攻占漳州 来王陆顺德带领太平军途径瑞金、汀州,攻占龙岩 康王汪海洋带领太平军途径会昌、濯田,攻占永定 太平军余部以犁庭扫穴姿态进入了福建、广东境内,在福建的清军总兵林文察带领清军前来围攻漳州,抵达漳州万松关的林文察就地驻守。李世贤趁夜带领着太平军突袭清军营帐,林文察被杀,太平军斩敌一千多人,军心大振。 这些进入福建、广东境内的太平军在两地境内重兵把守: 李世贤驻守漳州 汪海洋驻守镇平 他们两人兵力号称近「 ”50万”,可谓声势浩大。 太平军猛然进入福建境内,左宗棠大惊失色,急忙派遣三路大军出兵进入福建: 东路大军:高连升从宁波出发,带领水师在福州登陆 中路大军:黄少春从衢州出发,进抵延平 西路大军:刘典从建昌出发,进抵汀州 左宗棠在引兵进入福建境内的同时,还引来了西方列强参与助战,镇守在漳州的李世贤急忙让汪海洋引兵前来救援,汪海洋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遂没有及时援救漳州。 战斗力彪悍的西方列强利用威力巨大的火炮协助高连升进攻漳州,顺利攻破漳州城,李世贤败走,引兵退往永定。 可是,退到永定的李世贤再一次遇到了清军的围攻,西路大军统帅刘典在永定和李世贤展开激战,大败太平军。 李世贤带领着残兵再次逃亡,想要前去和镇守镇平的汪海洋会合,王海洋曾经杀了李世贤的叔叔李元茂,两人之间心有怨恨。 而这李世贤贵为李秀成的堂弟,侍权而傲,从不把太平军的这些后期将领放在眼中,在军队中的威望也是最高。 汪海洋恐李世贤因为之前的事情报复他自己,遂在李世贤抵达镇平之后,在深夜之中刺死了李世贤,收缴了李世贤的余众。 李世贤部众溃败退到了汪海洋的地界,来王陆顺德急忙率军从南靖撤退,率军攻占了长乐,挺兵到了广东境内。这种关键性的时刻,部将林振扬投降了清军,将陆顺德捆绑起来送给了清军。 太平军余部的 现如今只剩下了汪海洋。 清军将领席宝田带兵从平远进攻在镇平的汪海洋,汪海洋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幸被席宝田刺伤了后背。当时恰逢年底,士兵们思乡心切,汪海洋想要为士兵谋求一个安身之所,好喜庆的让大家过过年。 他下令从连平东引兵避开各路敌军的锋芒,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急行军二百里,出其不意的攻占嘉应。 各地湘军、淮军、清军很快从平远进兵,逼近了嘉应。他们对嘉应城围攻日久,外围还有英法联军的火炮助阵,形势一片被动。 康王汪海洋极为好战,带着一部分太平军出城迎战,被火炮重伤而亡,城内守兵军心大乱。 为了能够稳定战局,大致一致推举偕王谭体元为守城统帅,谭体元面对清军的围攻,想要带领全城士兵冲出弃城而退,当他带领着十万的大军从南翼撤退到黄沙嶂的时候,被清军全面包围,十万之众缴械投降。 此次太平军在福建的残余势力被剿灭,整个清朝境内的太平军残余势力,也仅仅剩下了在长江北岸的陈得才军队。 曾经引兵叛乱十余载的太平军也即将画上句话。 在那个末世洪流中,无数的将士流尽了鲜血,也有无数的黎民百姓惨遭战争的荼毒,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或是妻离子散,或是惨遭屠戮,和平时代我们也许无法真真切切的感知那个时代的悲情,也不会想到曾经有无数的将士为江山社稷的稳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本文地图绘制于「 ”发现中国”——地图分享知识
咸丰七年(1857年)王錱战死,余部由其亲属、部将统率。左宗棠一到长沙招兵,“诸王皆从之”,这就使楚军有了主心骨。由崔大光等另募的3 000多人虽是临时招募而成,但其中也有不少久经战阵的老兵。所以楚军成军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并非乌合之众;加上将弁们与左宗棠的特殊关系,所以就成为左宗棠手中一笔可靠的资本。这支楚军从派系上说,是湘军的一个支系。
诸将皆募得楚勇,全军募足预计人数6 000人,定名为“楚军”。“楚军”的名号传出,曾国藩听后便不同意,“湘军”的称呼是后人叫的,当时称为“湘勇”。“勇”与“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军是清朝的“制兵”,即正规军;而湘勇不是正规制军,而是团练募得的民兵,表示因战争发生,地方召集民兵守护地方,是临时性的,待战争结束即行解散。而金陵被攻破后,湘军也的确被解散了。
但左宗棠开始便自称“楚军”。曾国藩仍让左宗棠称“楚勇”,可左就是不听。他说:“既然是皇帝让召募,就该是大清朝的军队,就该称军!”
“楚军”的名号响亮,召募起来更顺利。无知者认为左宗棠真是皇帝钦命的大将。有知者明知左氏违背体制,但也没有办法说服他的牛性子。
左宗棠之所以不愿沿用湘军名号,是因为他向来不甘屈居曾国藩之下,决心自辟乾坤。在楚军组建过程中,他也确实总结和吸收了湘军的经验教训,从而使楚军具有一些不同于湘军的特色。
在士兵来源上,左宗棠改变了楚军兵勇的籍贯构成,其所部多为“沅、湘、沣、资之产”,即士兵来自湖南各府县,而不像曾国藩、曾国荃兄弟那样主要招收湘乡籍者。左宗棠认为,曾氏兄弟的招兵方法有很大弊病,“无论一县难供数省之用,且一处有挫,士气均衰”实在不高明。在营官的选用上,曾国藩的选材标准是“第一要才堪治民”,他摒弃旧绿营兵将弁和一般武夫,各营“悉以文员领军”,即所谓“使儒生领农民”。这些封建士人一旦羽毛丰满,就会像左宗棠那样另立门户。因为按照清朝职官制度,文员积功擢升,可由州县、道府、两司而巡抚、总督,自行开府统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其实际权位可以很快比肩甚至超过仅有侍郎虚衔的曾国藩。连曾国藩也哀叹这些人‘不肯寄人篱下”,“不愿在鄙人一脚下盘旋”。左宗棠则吸取了曾国藩的教训,在选任营官时是“以勇敢朴实为宗”“多用武人”。在最初的营官中,除亲兵队长张声恒系农村三家村塾师出身外,其他如罗近秋、黄少春等均为湘军勇丁出身,朱明亮为地方团练小武官出身。他们大都是以“骁勇”见长的“武夫”。论官职,最大的是副将,其余是游击、都司、千总等,以后积功升一迁,最高爬到提督,依然归督抚节制,也就只能在左宗棠“脚下盘旋”。唯独营务处(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由义员主持。正职王开化,系王錱从弟,由他总理全军营务,副职刘典、杨昌浚,都是与左宗棠一样恪守程朱理学的“诚笃廉谨之士”。这是出于管理军队和参谋军务的实际需要,但每遇要事,还须由左宗棠“独断”,权力仍在他这个主帅手里。
左宗棠率部从金华9严州进军。左宗棠命令刘典带领八千人会同王文瑞部防守徽州,命刘培元、王德榜部队驻守淳安、开化,让蒋益澧率部攻打富阳。左宗棠在此期间弹劾罢免了道府以及失守的将吏17人,荐举浙江名士吴观礼等人赈济灾荒,招募老百姓垦田,保证军粮丰足供给。
朝廷任命左宗棠为浙闽总督兼巡抚事宜,不久左宗棠的部队遭到了军粮供应困难,刘典的部队到达皖南之后,便留在那里屯守。蒋益澧打入富阳,由于富阳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军队损失很大。
太平军乘胜追击刘典,但又为王德榜军伏击包围,太平军死伤逾四万,据说太平军主要首领汪海洋也中炮死了,清军士气更为高涨。这时鲍超的部队也赶到了,太平军出战,又被打得大败。左宗棠汇合闽、浙、粤各路人马合围,太平军余部的最后根据地丧失,许多首领也牺牲了。太平军将士战死达一万六千多人。由于这一战功,朝廷下召赐予左宗棠双眼花翎。
求助:我要一个近代人物史和现代史人物的一千字左右论文 帮忙啊
本文2023-11-30 01:50: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