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表兄弟叫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4收藏

孔子的表兄弟叫什么,第1张

施姓出于姬姓。周公嫡传八世孙鲁惠公之子恒公,时任大夫,受封于施国,以施为姓。周公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定制周礼,天下大治,奠定中华民族礼仪之邦。

周公及其后裔在山东治理鲁国大约有800年之久,孕育不少英才。据古籍记载,孔子实由其大妈施曜英及曜英两个兄弟施直、施端所精心培育的。(孔子生母颜氏)我们从孔子的话“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吾以礼。”(少施氏即施端)中可看出孔子对舅父给予关照和教育是念念不忘的。所以历代史学家都公认孔子是施姓的外甥。

施端的儿子施子常,既是孔子的表兄弟,又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因他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对国家社稷贡献非凡,被天子封为临濮侯。临濮是古地名,在山东黄河分流濮水旁,(因黄河改道,濮水今已不存在)临濮就是施姓的发源地,施姓的第一故乡。历代施氏所称的“临濮传芳”就是指施氏子孙要饮水思源,弘扬祖德,使之万古传芳。

秦末期间,为避战乱,施氏子孙开始先后迁移到河南、两湖、江浙等地。到了著名儒师施佳谁,第七代子孙施崇施宪时,他们在朝当官不满董卓的专横而横渡长江。初居淮南,经多年的迁移,其后代来到太湖一带。其他各路也相继而来,凡是渡到南方的都不约而同,汇集到吴兴郡(现湖州南浔一带),他们在此繁衍,现今此地尚存有施家桥、施家井等古迹,这就形成了施姓的第二故乡。施氏在此地枝叶茂盛,人才辈出,历史上著名的爱国美女西施就出于此。还出有《水浒》的作者施耐庵,现代支持工人运动的著名律师施洋及一批著名学者、医生、物理学家、作曲家等。

从南北朝至唐宋,施姓子孙又先后分数路继续向南迁移,主要来自吴兴,还有河南等其他地方。其中一支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先后来到福建钱江和南浔(衙口),他们在晋江,泉州一带驻扎繁衍。因而这里又成了施姓第三个故乡,在福建这片沃土上出现了不少大守、将军、知县、诗人。其中有收复台湾的施琅将军,还有扬州知府施世纶,因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康熙皇帝御赐荣匾“天下第一清官”。章回小说《施公案》有所反映。还有近代抗英立功的厦门水师提督施德高,广东虎门提督施国麟,温州总兵施恩等。

元末明初,福建南寻六世祖施广宁由福建南下进入潮汕,首驻饶平鸿门茂林乡(氵井州西峡村)又开始新的繁衍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有的在本土以农渔为生、有的出洋发展、有的先后分散到潮汕各县。他们历尽沧桑、艰苦创业,不少人到港澳、台湾、泰国、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和法国定居。施姓在全国约210万人,占0.16%,排105位。

据近期统计施姓在潮汕人口大约1.3万人,列第87位。饶平钱东施厝村有3500人,钱东调园60人,黄冈汛州250人,西峡1200人,。黄冈镇400 人,大部分来自西峡村。南澳622人,大部分在清代来自黄冈汛洲。汕头新溪332人(来自古莲寮)。澄海东里389人,可能来自西峡,龙湖古莲寮200人(来自西峡),浮西300人,明代来自古莲寮。达濠南山头村180人(来自古莲寮)。潮阳桑田90人(来自福建)。惠来前尖镇、汕美村1600人(来自东里)。揭阳营浦471人(来自福建)。揭阳地都钱后村215人(来自彩塘)。潮州意溪橡埔村188人。潮安凤塘凤里村1200人。潮安彩塘施厝围(1200人)、东里村(582人)潮州市西门外牛屎池(198人)的施姓都来自西峡。

第一部分:姓氏来源

①清《姓韵》中记载明氏始祖明由,燧人氏时四佐之一,②而其他书籍中均记载明氏始祖是秦穆公时丞相百里奚及孟明视之后。由

于中国历史的断代,而无史料可详考。

(

司马迁写《史记》将孟明写成百里奚之子,而春秋时典籍均无此例。

)

③北魏鲜卑壹斗眷氏改姓明氏

(

也无可考查

)

第二部分:明氏郡望

①平原郡:明氏住在平原郡鬲县

(

即今山东陵县及德州德城区

)

。鬲在东汉时为侯国,上古时有鬲氏住地。明氏平原鬲人史称世家大族,始祖百里孟明,明氏在于汉朝帅部治兵,文武光于秦代。代表人物有西晋明褒,明普,明预等,有东晋未年及南北朝时期明玩及其子孙僧胤、僧绍等,明俨、明亮、明丕、明协,文才武功均一时之冠。明氏的婚配往来都是世家大族。由于北魏的入侵,明氏散居多处。

②吴兴郡:唐太宗李世民命修《大唐氏族志》一百卷,并压制山东诸大姓士族,因此明氏位列吴兴郡七姓(湖州)之二,与姚、明、丘、钮、闻、施、沈并齐;而在《元和姓纂》之前,《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记载湖州吴兴郡出十六大姓,明氏位列第十六位。由此可见明氏在吴兴郡日渐衰微;也可以看出,明氏显人望家已迁出吴兴,居于它处。我寻找各种书籍,均不能查出吴兴明氏居住在哪县哪乡。希望族中智者见告。

③河南郡:随唐以来有明克让

(

历城侯

)

、明罕、明奉世、明恪、

明崇俨、明云腾、明质、明范、明希晋、明俊

(

平准署侯

)

等等明氏显人高官而定居。据《明崇俨传》为洛州偃师人,而明氏多位官员葬在洛阳北邙山,其私宅均在洛阳。北邙山为历代皇陵之地,秦始皇的丞相吕不韦也葬在此地,所谓千金难求一方地,而明氏有其中之七八,可见河南郡为明氏郡望也理所当然。再根椐北魏孝文帝于公元

494年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壹斗眷氏改姓

),又命令鲜卑贵族死于洛阳,即葬于洛阳,不得还葬平城(今山西大同);同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郡洛阳县人。

PS:希望可以帮到您,为您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愿您一生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另外,本人在冲击问问满级,需要大量声望和经验,如果对答案,采纳时请点上“能解决”“原创”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

族谱介绍 第一部分:姓氏来源

①清《姓韵》中记载明氏始祖明由,燧人氏时四佐之一,②而其他书籍中均记载明氏始祖是秦穆公时丞相百里奚及孟明视之后。由 于中国历史的断代,而无史料可详考。 ( 司马迁写《史记》将孟明写成百里奚之子,而春秋时典籍均无此例。 ) ③北魏鲜卑壹斗眷氏改姓明氏 ( 也无可考查 ) 。

第二部分:明氏郡望

①平原郡:明氏住在平原郡鬲县 ( 即今山东陵县及德州德城区 ) 。鬲在东汉时为侯国,上古时有鬲氏住地。明氏平原鬲人史称世家大族,始祖百里孟明,明氏在于汉朝帅部治兵,文武光于秦代。代表人物有西晋明褒,明普,明预等,有东晋未年及南北朝时期明玩及其子孙僧胤、僧绍等,明俨、明亮、明丕、明协,文才武功均一时之冠。明氏的婚配往来都是世家大族。由于北魏的入侵,明氏散居多处。

②吴兴郡:唐太宗李世民命修《大唐氏族志》一百卷,并压制山东诸大姓士族,因此明氏位列吴兴郡七姓(湖州)之二,与姚、明、丘、钮、闻、施、沈并齐;而在《元和姓纂》之前,《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记载湖州吴兴郡出十六大姓,明氏位列第十六位。由此可见明氏在吴兴郡日渐衰微;也可以看出,明氏显人望家已迁出吴兴,居于它处。我寻找各种书籍,均不能查出吴兴明氏居住在哪县哪乡。希望族中智者见告。

③河南郡:随唐以来有明克让 ( 历城侯 ) 、明罕、明奉世、明恪、 明崇俨、明云腾、明质、明范、明希晋、明俊 ( 平准署侯 ) 等等明氏显人高官而定居。据《明崇俨传》为洛州偃师人,而明氏多位官员葬在洛阳北邙山,其私宅均在洛阳。北邙山为历代皇陵之地,秦始皇的丞相吕不韦也葬在此地,所谓千金难求一方地,而明氏有其中之七八,可见河南郡为明氏郡望也理所当然。再根椐北魏孝文帝于公元 494年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壹斗眷氏改姓 “ 明 ” ),又命令鲜卑贵族死于洛阳,即葬于洛阳,不得还葬平城(今山西大同);同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郡洛阳县人。

第三部分:明氏的分布情况

明由的后代已不可考查。平原鬲县明氏为百里孟明之后,史书上均有记载,而闻者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明氏从秦国 ( 陕西 ) 到齐国 ( 山东 ) ,中间的来龙去脉、生存、分布也不能确考。

据史书,孟明之后以字为姓,终成平原望族。所以,明氏分布情况当以平原郡为先,金陵 ( 南京市 ) 为次,吴兴郡再次。其中也要顾及河南郡。还有河南的南阳郡 ( 南阳县 ) 。

第四部分:平原明氏 ------青齐豪族

两汉魏晋以来,明氏在平原郡发展成望族。随兵部侍郎明雅墓志记载明氏在于汉朝帅部治兵,文武光于秦代,明雅,平原人也。西晋未,“五胡乱华”,平原明氏多灾多难,经历了后赵、前秦、前燕、南燕等朝代,明氏不屈不挠,始终以发展为硬道理。然后鲜卑拓跋部又侵,史称北魏。晋帝南渡,世家大族随之纷纷南迁到南京地区,明氏一直坚守家园,抵抗北魏的侵入,始终是平原人的领导者之一。南朝刘宋政权也很依赖明氏在边境豪族的地位,明僧胤为冀州刺史,驻扎济南,明僧 皓 为青州刺史,带领的是子弟兵。最后南撤到淮北地区,明庆符在郁洲 ( 连 云港市 ) 任青州刺史。“明氏南渡虽晚,并有名位,自宋至梁刺史共有六位。”但是南朝政权又害怕这些青齐豪族的领导者,所以平原明氏南渡之后并没有一品大员。由此可见,明氏一部分南迁,居于江南;而另有一部分留在平原本地,成了北魏的俘虏。刘宋政权南撤后,青齐一带明氏沦为平齐民,被北魏献文帝下令迁徙平城 ( 山西大同 ) ,并在孝文帝太和年间“例得还乡”。因此北魏统治下的明氏也有了发展和壮大,明丕为绥远将军、阳平、河涧二郡太守、安城乡侯;明协,给事中、郡太守;明亮阳平太守,明赉,辅国将军,琅琊太守;明范,宣威将军,迁雕阴太守。综合以上情况,平原明氏一分为四,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散居各处,终以吴兴郡为明氏江南郡望。 北朝明氏以洛阳为中心,史书记载的明氏官员也有十几位,而且根据多位明氏先人墓志记载,明氏在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河北均有定居。根据平原明氏世家大族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在后燕朝北撤及灭亡的时候,明氏肯定有官员退到北燕政权中去,即今日之北京、辽宁地区。

第五部分:金陵明氏 ------豪气云天

南朝自刘宋以来,明氏出任官员多达几十位,明俨一支就多达二十余人;尤以僧绍公一支更为显达,皇帝多次征僧绍出仕,他居然避而不见;更以摄山龙峰上的私宅而改为栖霞寺而知名,久历香火而成洞天福地。山宾公二任北兖州刺史,都督诸军事,即以文武集于一身,实为一方诸侯;由于他将官粮私自赈灾而致私宅被封,山宾公哈哈一笑,另买一地而建草庐,连昭明太子也佩服得很。明馀庆日夜苦练武功,其诗中写“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也承其祖山宾公之传,二人均为国子祭酒。文武全才也。由于这些资料均为正史记载,并没有其私第何处,家族居于某乡。但是根据僧绍公长子明仲璋任过临沂令推论,应当在南京栖霞区一带 ( 临沂县侨置在今甘家巷或甘家边一带 ) 。后世北宋朝有参知政事明镐,葬于祖山——金陵龙山。明镐为今日江西南康明氏之先祖之一。而根据镐公碑志,其先祖山宾公,大藩守。

第六部分:南阳明氏 ------文武之冠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百里奚终于秦国丞相,而墓葬于南阳紫山东南七里,又根据北齐平原郡将陵县令明质墓志记载,明质为南阳人,先祖有晋司徒 ( 相当于丞相,但位高权轻 ) 、魏太尉 ( 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位尊而无权 ) 。今日南阳仍有明氏居住。

第七部分:洛阳明氏 ------侯爷世家

明克让归于长安,儿子明余庆在洛阳为官。北周皇帝赐爵历城伯,随文帝加进爵为侯;明褒,带侯加以纶;明 珪 ,大理少卿;明俊,平准署侯,明崇俨,正谏大夫。自北周,随、唐以来,明氏显达人物归于洛阳,史料有几十位之多。但自唐明皇之后,鲜有闻人。查阅江西南康谱序,其始祖明章,五代后梁时人,葬于金陵龙山,后代分布在江西、江苏、湖北、四川等地。我派始祖冕公,五代后汉时在皇都汴梁 ( 河南开封 ) 为工部侍郎,年仅二十四岁,据此可以推断其先人必在洛阳以及 开封 为高官显臣。冕公受汉臣派系之累,终隐于湖北通山,阳新。后代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河南、等地,为今日明氏人数最多者。南宋末年有明泗,河南荥泽县人,官于广东南雄州,遂成两广明氏一派之始祖,今日子孙有万人之众,更有移居香港、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海外之地区。

第八部分:韩国明氏 ------帝皇子孙

湖北随州明玉珍在重庆立国,史称大夏皇帝。儿子明升继位,败于朱元璋,被发配到高丽居住。归义侯明升遂成朝鲜、韩国一派之始,今日朝鲜、韩国一派子孙有四万之众。而且成立了明氏大宗会,编修《明氏家谱》四卷,每年回重庆祭祖。

第九部分:回族明氏 ------反清复明

明未清初,南明小王朝的义士以及回族中人不服满清的统治,去其本姓而改姓明氏,居住在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地,而且形成集中的 “ 明川 ” ,甚至一乡的人都姓明。至于的蒙古族 ( 元朝 ) ,满族 ( 清朝 ) ,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只是名字中有明,但不算明氏。姓氏只能去请教历史学家了。比如清代的兵部尚书明珠,本为纳兰氏,全名为纳兰 明珠;又比如明瑞,满族镶黄旗人。姓氏不是姓明。

综上所述,明氏自平原郡始分布于全国各地。文有丞相,武有太尉,称王封侯,代有人出。当今明氏子弟更是人才辈出,文有学者、教授,武有将军,校尉。特别是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我明氏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被毒杀的皇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6、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因风流而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9、唐代宗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10、唐德宗李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11、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

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3、唐穆宗李恒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14、唐敬宗李湛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6、唐武宗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17、唐宣宗李忱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8、唐懿宗李漼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19、唐僖宗李儇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以年号称呼的唐朝历史事件:

武德之治、贞观之治(贞观盛世)、贞观遗风、永徽之治、龙朔科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天宝战争、天宝之乱(安史之乱)

贞元之盟、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元和中兴、长庆会盟、会昌中兴、会昌灭佛(会昌毁佛、会昌法难)、大中之治(大中暂治)、乾宁越州之战等等。

—唐代君主

—唐代年号

历史来源 「施」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二 ; 以国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其后有「施」氏。

三 ;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 ( 祖父 ) 之字为氏。

家族名人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西施

春秋越国美女。生卒年不详。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句践为吴所败,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迷惑忘政,后为越所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地望分布 江苏吴兴郡。

摘自《百家姓》

孔子的表兄弟叫什么

施姓出于姬姓。周公嫡传八世孙鲁惠公之子恒公,时任大夫,受封于施国,以施为姓。周公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