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中的郦亭沟位于现今哪条河流上?
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
巨马水①又东,郦亭沟水②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③东,东南流,历紫渊④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⑤,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⑥,西带巨川,东翼⑦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⑧,匪直田渔之赡可怀⑨,信为游神⑩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译文
涞水又北流经小黉东边,又东经大黉南边,这是霍原隐居教学的地方。徐广说:霍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被王浚所害,虽然相隔的时代久远,还有二黉(学校)的称呼。
但没有碑石,不知道究竟是谁的居处。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
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注释
①巨马水:今称拒马河,在河北省西部,流经郦道元家乡郦亭沟。
②郦亭沟水:拒马河的支流。
③督亢沟水:拒马河支流,流经今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高碑店市入白沟河。逎(qiú)县:古县名,治今河北省涞水县北。逎,同“遒”。
④紫渊: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
⑤乐浪:郡名,汉武帝时置,治今朝鲜(今朝鲜平壤市)。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
⑥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爰:助词,无义。阴:山北水南为阴。
⑦翼:分列左右。
⑧缠络:缠绕,环绕。墟圃(xū pǔ):田园。
⑨匪(fěi)直:不只是,不仅仅。赡(shàn):丰富,充足。怀:怀念。
⑩信:的确,实在。游神:游玩嬉娱。
扩展资料:
《水经注》写成以后不久,郦道元就遇害,当时这部著作有几种钞本,已不得而知。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
唐朝取代隋朝后,《水经注》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40卷。唐后经五代至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朝的国家藏书代代相传。(国家藏足本)
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书库)整理藏书,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和地理书所引《水经注》中的泾水、滹沱水、(北)洛水等卷篇就不见了。(国家藏残本)
事实上,《水经注》的钞本,并不为历代朝廷所独有,民间也有流传。是否为隋之后,从朝流落民间,我们并不知道;是足本还是残本,也不能确定。
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后期,《水经注》已为一般知识分子所见,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山经水疏不离身”,说明《水经注》已有民间的钞本;到了北宋,此书在民间的流传只会更为广泛,苏东坡《石钟山记》有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就引了一整段《水经注》的文字。然而,这些钞本,早已不见影踪。从宋代钞本中钞出的本子,也绝无所闻。元代也没有钞本流传。(民间钞本)
到了明代纂修《永乐大典》,《水经注》被钞录在内,这个钞本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称它为“永乐大典本”。这是我们所知的现存的最早的《水经注》的钞本。除了“永乐大典本”,明代还有一些郦学家的私人钞本。
比较著名的有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赵琦美的三校本等,后来也都已失传。现存的明钞本有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从宋元写刊本中钞出,有清人何焯、顾广圻等校跋,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海盐朱希祖旧藏,也是从宋本钞出,有王国维、章炳麟等校跋。
另,天津人民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
清代最著名的《水经注》钞本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的“小山堂五校钞本”。这是一部完整无缺的清钞本,卷首有“戊午夏杪篁病翁五校毕漫志于首”的题字,可知是乾隆三年(1738)年全祖望33岁时的作品。
正文以外,批注甚多,要旨与赵一清《水经注释》合,可知是赵一清手笔。这部钞本熔二人业绩于一炉,是郦学界的宝贵遗产。(清钞本)
参考资料:
水经注_
《水经注》完成于1400多年以前,当时雕板印刷尚未出现,一切书籍的流传都是通过传抄来实现的,《水经注》也不例外。 《水经注》写成以后不久,郦道元就遇害,当时这部著作有几种钞本,已不得而知。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
唐朝取代隋朝后,《水经注》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40卷。唐后经五代至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朝的国家藏书代代相传。(国家藏足本)
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书库)整理藏书,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和地理书所引《水经注》中的泾水、滹沱水、(北)洛水等卷篇就不见了。(国家藏残本)
事实上,《水经注》的钞本,并不为历代朝廷所独有,民间也有流传。是否为隋之后,从朝流落民间,我们并不知道;是足本还是残本,也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后期,《水经注》已为一般知识分子所见,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山经水疏不离身”,说明《水经注》已有民间的钞本;到了北宋,此书在民间的流传只会更为广泛,苏东坡《石钟山记》有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就引了一整段《水经注》的文字。然而,这些钞本,早已不见影踪。从宋代钞本中钞出的本子,也绝无所闻。元代也没有钞本流传。(民间钞本)
到了明代纂修《永乐大典》,《水经注》被钞录在内,这个钞本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称它为“永乐大典本”。这是我们所知的现存的最早的《水经注》的钞本。除了“永乐大典本”,明代还有一些郦学家的私人钞本。比较著名的有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赵琦美的三校本等,后来也都已失传。现存的明钞本有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从宋元写刊本中钞出,有清人何焯、顾广圻等校跋,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海盐朱希祖旧藏,也是从宋本钞出,有王国维、章炳麟等校跋。另,天津人民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
清代最著名的《水经注》钞本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的“小山堂五校钞本”。这是一部完整无缺的清钞本,卷首有“戊午夏杪篁病翁五校毕漫志于首”的题字,可知是乾隆三年(1738)年全祖望33岁时的作品。正文以外,批注甚多,要旨与赵一清《水经注释》合,可知是赵一清手笔。这部钞本熔二人业绩于一炉,是郦学界的宝贵遗产。(清钞本) 《水经注》一书的刊印,出现在北宋中后期。根据已知的信息,《水经注》的第一种刊本是成都府学宫刊本,刊印年代不得而知,而且早已亡佚。第二种刊本刊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也已亡佚。另,现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残缺不全的南宋刊本,内容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这是现存的唯一一部宋版《水经注》。
明朝以后,雕板印刷术有了很大发展,刊本很多。流传至今的明代刊本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黄省曾刊本,还有万历十三年(1585年)年吴琯以元祐二年本为底本的刻本。最著名的刊本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朱谋玮校勘的《水经注笺》,这是《水经注》刊本史上的名本。
在《水经注笺》的基础上,清初的许多郦学家,进一步认真校勘,出现了不少优秀刊本。特别是在乾隆年间郦学研究进入全盛期后,先后刊印了两种超越前代的佳本:其一是赵一清所校勘正,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刊印的《水经注释》。依清代著名学者王先谦的评价,此书为赵一清“数年考订苦心”的杰作。《水经注释》刊行以后,接着刊行的就是武英殿聚珍本,即所谓的“殿本。继殿本以后刊行的是全祖望的《七校本水经注》,他所依据的底本是一本被称作“双韭山房校本”的家传本。全氏一生,校此书共七次,《七校本水经注》在他死后的光绪十四年(1888年)刊行,可惜这个本子在付印之前,被校勘失误,从而影响了这部刻本的声誉。
郦学史上,《水经注》的最后一种刻本,是王先谦的《合校本水经注》,刊行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以殿本为底本,把朱谋玮的《水经注笺》、赵一清的《水经注释》以及孙星衍等校本的成果收入在内,这是一种受人欢迎的佳本。 清代后期,欧洲在18世纪末年出现的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石印书籍在这时大批出现,包括《水经注》在内。光绪二十年(1894年)长沙宝华书局石印的巾箱本《合校水经注》,即是石印本。
铅印是至今流行的一种印刷技术,中国在30年代曾经出版过几种铅印本《水经注》:一种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本,由殿本排印而成;一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本,由合校本排印而成。这两种铅印本《水经注》,对此书的流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普通原稿和钞本,制作成铅印本是容易的,但对于一些正文中夹带了珍贵批注的本子,却只有影印才行。1935年,商务印书馆采用影印的办法,出版了《永乐大典》本《水经注》,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影印本。《永乐大典》本《水经注》的问世,是中国郦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除了这部影印本外,建国以后,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另一部规模巨大的《水经注》影印本,这就是杨守敬、熊会贞合撰的《水经注疏》。遗憾的是,他们的定稿本被人盗卖,至今下落不明,只有早年的钞本流传。中国科学院于1957年影印了他们的早期钞本,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二部《水经注》影印本。1971年台北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他们早年的另一部钞本,这是中国的第三部《水经注》影印本。
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
巨马水①又东,郦亭沟水②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③东,东南流,历紫渊④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⑤,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⑥,西带巨川,东翼⑦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⑧,匪直田渔之赡可怀⑨,信为游神⑩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译文
涞水又北流经小黉东边,又东经大黉南边,这是霍原隐居教学的地方。徐广说:霍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被王浚所害,虽然相隔的时代久远,还有二黉(学校)的称呼。
但没有碑石,不知道究竟是谁的居处。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
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注释
①巨马水:今称拒马河,在河北省西部,流经郦道元家乡郦亭沟。
②郦亭沟水:拒马河的支流。
③督亢沟水:拒马河支流,流经今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高碑店市入白沟河。逎(qiú)县:古县名,治今河北省涞水县北。逎,同“遒”。
④紫渊: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
⑤乐浪:郡名,汉武帝时置,治今朝鲜(今朝鲜平壤市)。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
⑥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爰:助词,无义。阴:山北水南为阴。
⑦翼:分列左右。
⑧缠络:缠绕,环绕。墟圃(xū pǔ):田园。
⑨匪(fěi)直:不只是,不仅仅。赡(shàn):丰富,充足。怀:怀念。
⑩信:的确,实在。游神:游玩嬉娱。
扩展资料:
《水经注》写成以后不久,郦道元就遇害,当时这部著作有几种钞本,已不得而知。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
唐朝取代隋朝后,《水经注》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40卷。唐后经五代至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朝的国家藏书代代相传。(国家藏足本)
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书库)整理藏书,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和地理书所引《水经注》中的泾水、滹沱水、(北)洛水等卷篇就不见了。(国家藏残本)
事实上,《水经注》的钞本,并不为历代朝廷所独有,民间也有流传。是否为隋之后,从朝流落民间,我们并不知道;是足本还是残本,也不能确定。
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后期,《水经注》已为一般知识分子所见,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山经水疏不离身”,说明《水经注》已有民间的钞本;到了北宋,此书在民间的流传只会更为广泛,苏东坡《石钟山记》有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就引了一整段《水经注》的文字。然而,这些钞本,早已不见影踪。从宋代钞本中钞出的本子,也绝无所闻。元代也没有钞本流传。(民间钞本)
到了明代纂修《永乐大典》,《水经注》被钞录在内,这个钞本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称它为“永乐大典本”。这是我们所知的现存的最早的《水经注》的钞本。除了“永乐大典本”,明代还有一些郦学家的私人钞本。
比较著名的有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赵琦美的三校本等,后来也都已失传。现存的明钞本有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从宋元写刊本中钞出,有清人何焯、顾广圻等校跋,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海盐朱希祖旧藏,也是从宋本钞出,有王国维、章炳麟等校跋。
另,天津人民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
清代最著名的《水经注》钞本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的“小山堂五校钞本”。这是一部完整无缺的清钞本,卷首有“戊午夏杪篁病翁五校毕漫志于首”的题字,可知是乾隆三年(1738)年全祖望33岁时的作品。
正文以外,批注甚多,要旨与赵一清《水经注释》合,可知是赵一清手笔。这部钞本熔二人业绩于一炉,是郦学界的宝贵遗产。(清钞本)
参考资料:
水经注_
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
巨马水①又东,郦亭沟水②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③东,东南流,历紫渊④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⑤,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⑥,西带巨川,东翼⑦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⑧,匪直田渔之赡可怀⑨,信为游神⑩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译文
涞水又北流经小黉东边,又东经大黉南边,这是霍原隐居教学的地方。徐广说:霍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被王浚所害,虽然相隔的时代久远,还有二黉(学校)的称呼。
但没有碑石,不知道究竟是谁的居处。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
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注释
①巨马水:今称拒马河,在河北省西部,流经郦道元家乡郦亭沟。
②郦亭沟水:拒马河的支流。
③督亢沟水:拒马河支流,流经今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高碑店市入白沟河。逎(qiú)县:古县名,治今河北省涞水县北。逎,同“遒”。
④紫渊: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
⑤乐浪:郡名,汉武帝时置,治今朝鲜(今朝鲜平壤市)。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
⑥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爰:助词,无义。阴:山北水南为阴。
⑦翼:分列左右。
⑧缠络:缠绕,环绕。墟圃(xū pǔ):田园。
⑨匪(fěi)直:不只是,不仅仅。赡(shàn):丰富,充足。怀:怀念。
⑩信:的确,实在。游神:游玩嬉娱。
扩展资料:
《水经注》写成以后不久,郦道元就遇害,当时这部著作有几种钞本,已不得而知。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
唐朝取代隋朝后,《水经注》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40卷。唐后经五代至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朝的国家藏书代代相传。(国家藏足本)
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书库)整理藏书,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和地理书所引《水经注》中的泾水、滹沱水、(北)洛水等卷篇就不见了。(国家藏残本)
事实上,《水经注》的钞本,并不为历代朝廷所独有,民间也有流传。是否为隋之后,从朝流落民间,我们并不知道;是足本还是残本,也不能确定。
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后期,《水经注》已为一般知识分子所见,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山经水疏不离身”,说明《水经注》已有民间的钞本;到了北宋,此书在民间的流传只会更为广泛,苏东坡《石钟山记》有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就引了一整段《水经注》的文字。然而,这些钞本,早已不见影踪。从宋代钞本中钞出的本子,也绝无所闻。元代也没有钞本流传。(民间钞本)
到了明代纂修《永乐大典》,《水经注》被钞录在内,这个钞本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称它为“永乐大典本”。这是我们所知的现存的最早的《水经注》的钞本。除了“永乐大典本”,明代还有一些郦学家的私人钞本。
比较著名的有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赵琦美的三校本等,后来也都已失传。现存的明钞本有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从宋元写刊本中钞出,有清人何焯、顾广圻等校跋,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海盐朱希祖旧藏,也是从宋本钞出,有王国维、章炳麟等校跋。
另,天津人民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
清代最著名的《水经注》钞本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的“小山堂五校钞本”。这是一部完整无缺的清钞本,卷首有“戊午夏杪篁病翁五校毕漫志于首”的题字,可知是乾隆三年(1738)年全祖望33岁时的作品。
正文以外,批注甚多,要旨与赵一清《水经注释》合,可知是赵一清手笔。这部钞本熔二人业绩于一炉,是郦学界的宝贵遗产。(清钞本)
参考资料:
水经注_
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
巨马水①又东,郦亭沟水②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③东,东南流,历紫渊④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⑤,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⑥,西带巨川,东翼⑦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⑧,匪直田渔之赡可怀⑨,信为游神⑩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译文
涞水又北流经小黉东边,又东经大黉南边,这是霍原隐居教学的地方。徐广说:霍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被王浚所害,虽然相隔的时代久远,还有二黉(学校)的称呼。
但没有碑石,不知道究竟是谁的居处。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
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注释
①巨马水:今称拒马河,在河北省西部,流经郦道元家乡郦亭沟。
②郦亭沟水:拒马河的支流。
③督亢沟水:拒马河支流,流经今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高碑店市入白沟河。逎(qiú)县:古县名,治今河北省涞水县北。逎,同“遒”。
④紫渊: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
⑤乐浪:郡名,汉武帝时置,治今朝鲜(今朝鲜平壤市)。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
⑥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爰:助词,无义。阴:山北水南为阴。
⑦翼:分列左右。
⑧缠络:缠绕,环绕。墟圃(xū pǔ):田园。
⑨匪(fěi)直:不只是,不仅仅。赡(shàn):丰富,充足。怀:怀念。
⑩信:的确,实在。游神:游玩嬉娱。
扩展资料:
《水经注》写成以后不久,郦道元就遇害,当时这部著作有几种钞本,已不得而知。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
唐朝取代隋朝后,《水经注》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40卷。唐后经五代至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朝的国家藏书代代相传。(国家藏足本)
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书库)整理藏书,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和地理书所引《水经注》中的泾水、滹沱水、(北)洛水等卷篇就不见了。(国家藏残本)
事实上,《水经注》的钞本,并不为历代朝廷所独有,民间也有流传。是否为隋之后,从朝流落民间,我们并不知道;是足本还是残本,也不能确定。
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后期,《水经注》已为一般知识分子所见,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山经水疏不离身”,说明《水经注》已有民间的钞本;到了北宋,此书在民间的流传只会更为广泛,苏东坡《石钟山记》有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就引了一整段《水经注》的文字。然而,这些钞本,早已不见影踪。从宋代钞本中钞出的本子,也绝无所闻。元代也没有钞本流传。(民间钞本)
到了明代纂修《永乐大典》,《水经注》被钞录在内,这个钞本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称它为“永乐大典本”。这是我们所知的现存的最早的《水经注》的钞本。除了“永乐大典本”,明代还有一些郦学家的私人钞本。
比较著名的有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赵琦美的三校本等,后来也都已失传。现存的明钞本有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从宋元写刊本中钞出,有清人何焯、顾广圻等校跋,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海盐朱希祖旧藏,也是从宋本钞出,有王国维、章炳麟等校跋。
另,天津人民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
清代最著名的《水经注》钞本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的“小山堂五校钞本”。这是一部完整无缺的清钞本,卷首有“戊午夏杪篁病翁五校毕漫志于首”的题字,可知是乾隆三年(1738)年全祖望33岁时的作品。
正文以外,批注甚多,要旨与赵一清《水经注释》合,可知是赵一清手笔。这部钞本熔二人业绩于一炉,是郦学界的宝贵遗产。(清钞本)
参考资料:
水经注_
水经注中的郦亭沟位于现今哪条河流上?
本文2023-11-30 00:29: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