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刘伯温的传记,关于他真实的一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3收藏

有没有关于刘伯温的传记,关于他真实的一生。,第1张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扩展资料:

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出身于江浙行省的青田县。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因此被后人比作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天生的禀赋跟后天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瞩目,他的老师曾经对刘伯温的祖父说道:他日这个孩子定当光大你家门楣振兴你刘氏家族 。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才杰,他于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压制。

刘伯温是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到故乡青田隐居,然而在这时候全国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地反元起义频发,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但各支起义军又各树一帜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当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不断的推翻元朝的统治,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2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之后更是如虎添翼。

按照刘伯温给他指定的战略方式先用诱敌之计打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与1363年在鄱阳湖将陈友谅势力彻底消灭,第2年又依计将张士诚势力消灭,接下来朱元璋派部队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 准备在南京称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正式建立大明帝国改元为洪武。

-刘基

朱元璋在圣旨里提到了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杨璟。

当时,徐达、常遇春正带领着明朝众将士北伐元朝,随着战争不断取胜,战线也被拖得很长,徐达不可能及时指挥每一支部队。朱元璋下这道圣旨,意思是:

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大家都要听徐达(大将军)的。但是,如果徐达不在附近,就听常遇春(副将军)的;如果常遇春也不在附近,就听冯胜(右副将军)的;冯胜之下是汤和(偏将军)、杨璟偏将军),以此类推。

这五个人是朱元璋钦定的五位军事统领,其他将领都得听他们的。

朱元璋麾下名将如云,这5个人被朱元璋单独列出来,可见他们在军中的地位非常不一般。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这四人,都是明朝初年家喻户晓的名将,排名第五的杨璟名气似乎不大,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听过这个人物。要知道,当时参加北伐的还有许多名将,例如邓愈、李文忠、傅友德、王弼等人,可是,朱元璋却让杨璟来做北伐大军的五位军事统领之一,意味着杨璟可以就近指挥这些名将,可见,杨璟绝对不是小角色。

其实,在明朝初年,杨璟是一位资格非常老的将领,只不过后来因为其他原因,他在政治上没能再进一步。最骇人听闻的是,传闻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杨璟为了躲避屠杀,竟然诈死,成功骗过了朱元璋。朱元璋驾崩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杨璟竟然“死而复生”,重新出现在朱棣身边,并且成为靖难的大功臣。

本文,笔者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认识杨璟,以及分析杨璟“诈死”之谜

一、红巾军元老,朱元璋战友

《明史·列传第十七》把杨璟和冯胜、傅友德 、廖永忠列为一传,书中记载:

杨璟,合肥人,本儒家子。

杨璟是合肥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名叫杨政,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以“红巾军”的名义起义,杨璟便跟随父亲投奔了郭子兴。杨璟父子在郭子兴麾下担任参将,也算是中级将领。

同年,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并且得到了郭子兴的青睐,郭子兴把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从此成为郭子兴的心腹。

也就是说,在濠州红巾军的队伍里,朱元璋和杨璟最初是战友。四年后,郭子兴病逝于滁州,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杨璟便归朱元璋麾下。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在郭子兴病逝之后,朱元璋和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曾爆发过很激烈的矛盾,这导致朱元璋根本不信任当初濠州的那一批“元老”。因此,在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他麾下真正的濠州红巾军“元老”只有寥寥几人,除了马皇后外,还有三人比较出名,他们分别是汤和、邵荣和杨璟。

(一)汤和自不必说,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一直紧跟朱元璋的步伐,算是朱元璋的心腹之一。

(二)邵荣这个人也比较特殊,朱元璋和郭天叙分道扬镳的时候,邵荣是支持朱元璋的,因此,他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一度和徐达平起平坐,后来因为叛变被杀,《明史·常遇春》中有提到这个人。

(三)最后一个就是杨璟,《明史·杨璟传》记载:

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

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占领后为其更名为应天。这里说杨璟曾跟随朱元璋攻打南京,而朱元璋攻打南京之前,正是和郭天叙决裂之时,由此可以推断,杨璟当时必然是支持朱元璋的。这也是他能得到朱元璋重用的原因。

还有点需要注意,杨璟跟随朱元璋攻下南京后,被朱元璋升任“总管”,而根据《明史·常遇春》传记载:“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意思是占领南京后,常遇春的职位是“总管府先锋”。可能因为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杨璟晚,因此,这个时候,杨璟还是常遇春的上司。不过因为常遇春实在太过优秀,不久就完成了逆袭。

关于杨璟早期的战绩,《明史·杨璟传》云:

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迁枢密院判官。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以此为据点,开始向东南进军,杨璟在常州之战和婺州之战中,都立下大功,因而被提升为枢密院判官。但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攻打常州的主帅是汤和,而攻打婺州的主帅是胡大海。即,这两场战役,杨璟虽然立功,但他并不是主帅。换句话说,杨璟虽然是红巾军“元老”,朱元璋并没有让他担任主帅,而是让他辅佐汤和和胡大海。

上文说过,杨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他行军打仗的能力,或许没有汤、胡等人在行。

综上所述,关于杨璟,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朱元璋的军中,杨璟资格很老,但随着朱元璋麾下不断有新的军事人才涌出,杨璟或许逐渐淡出核心圈子。

二、功勋老战将,北伐肱股臣

1360年,龙湾之战爆发,陈友谅被朱元璋引入河道狭窄的龙湾,四面设伏,杨璟率领一路伏兵对陈友谅穷追猛打。三年后的鄱阳湖之战,杨璟再立新功。此后,朱元璋把战略重心挪至苏吴,打算对付张士诚。而杨璟则被朱元璋派往湖南,扫除湖南的“蛮寇”。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派徐达北伐;派汤和、廖永忠平定方国珍;派杨璟由湖南方向攻打广西。广西之战,杨璟的军事才能被全面展现出来,史载:

攻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败,敛兵固守。璟进围之。元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势甚盛。璟击败之。

在杨璟攻打永州的时候,永州守将邓祖胜兵败后,选择死守。杨璟取兵围城,接下来,滞留在南方的元朝大军来援,元军声势浩大,杨璟连续攻破敌人七座营寨,势不可挡。

接下来,廖永忠、朱亮祖由广东前来和杨璟汇合,三人联手攻打靖江。朱亮祖和廖永忠都是虎将,连续攻城几日,都不能取胜。不曾想,杨璟悄悄找到了办法,他带兵绕到上游的叚口关,杀掉守坝士兵,连续掘开五条堤坝,洪水迅猛地涌入靖江城,一举破城。事后,朱元璋对杨璟称赞不已。

杨璟麾下有一位叫张彬的参将,此人性格暴虐,在南关之战中,张彬屡屡受挫,攻下城池后,张彬要屠城。杨璟知道后,立即阻止了张彬的行径,他出榜安民,广西大定。《明史·杨璟传》记载:

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

此后,杨璟带兵攻克了南宁和相州,把整个广西纳入明朝的版图。

广西之战,杨璟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因此,待杨璟、汤和等人班师回朝后,朱元璋立即让二人带兵北上,协助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因为当时北伐战线太长,朱元璋于是下了本文开头的那道圣旨。命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杨璟五人成立北伐的“五人统帅小组”,朱元璋之所以把杨璟列入五人之内,一方面是因为杨璟在广西证明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杨璟是红巾军“元老”,他在邓愈、傅友德等名将面前,有他特有的资历。

洪武三年,众将北伐归来,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被封为公爵,汤和被封为中山侯,而杨璟则被封为营阳侯,赐免死铁券。

三、假死诈太祖,死后复又生

杨璟在洪武朝还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差点招降了明升。元朝末年,南方红巾军将领明玉珍进入巴蜀后,因为其上司徐寿辉被陈友谅弑杀,明玉珍因此在巴蜀自立为王,建立“明夏”政权。

明玉珍死后,他的儿子明升继位。朱元璋最初不愿对明升动武,派杨璟出使重庆,想劝明升投降。《明史》云:

未几,诏璟往使于夏。是时夏主升幼,母彭及诸大臣用事。璟既至。数谕升以祸福,俾从入觐。升集其下共议。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

意思是,杨璟到达明夏后,劝明升投降,明升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几乎被杨璟说服。但因为明升当时年龄尚幼,大权在太后和诸臣手中,大家最终不同意投降,杨璟只能悻悻而归。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兵分两路攻打明夏,杨璟便跟随汤和来到巴蜀,但因为江水暴涨,汤和在瞿塘峡兵败,汤和、杨璟都受到了朱元璋的责罚。

此后的几年,杨璟跟随邓愈征讨定辰,跟随徐达北伐。到了洪武十五年八月,杨璟在北平练兵的时候,突然病逝了。《明史·杨璟传》记载:

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杨璟去世,朱元璋念及他的资历和功劳,追封他为芮国公。并且让杨璟的儿子杨通继承营阳侯爵位,但不久 ,杨通也战死了。

不要以为杨璟去世了,他的故事就结束了。事实上,杨璟的死亡,另有阴谋。《明史·杨璟传》在最后记载:

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谓以瞿塘之败被责,有异谋云。

也就是在杨璟去世8年后,朱元璋查出杨璟生前曾参与胡惟庸逆案,并且查出,当年瞿塘峡之败后,朱元璋责罚杨璟,杨璟内心不服,曾有谋反的举动。

但斯人已逝,杨璟已经去世了8年之久,他的儿子也死了,朱元璋不可能掘墓戮尸,所以只是象征性地褫夺了杨璟的爵位。

然而,朱元璋可能被杨璟骗了,因为在若干年后,杨璟竟然死而复生了。

四、所言非巧合,家谱揭疑云

明朝建文元年,也就是杨璟去世的17年后,由于建文帝急于削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决定“清君侧”。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挥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军中竟然又出现了一位“杨璟”。

对此,《明史·杨洪传》记载:

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

意思是说,靖难之役时,有一位叫杨洪的将领,他父亲叫杨璟,祖父叫杨政,由于父亲杨璟随朱棣南下的时候,战死在了灵璧,杨洪袭承了父亲的职位。朱棣登基后,杨璟竟然以百户之身,被追封为璟国公,谥号“武信”。

可能有人会说,世间重名重姓的人多,朱元璋麾下的杨璟,和朱棣麾下的杨璟,或许只是名字相同而已。

这里面,有三个微妙的地方:

第一,两个杨璟的父亲,都叫杨政;

第二,两个杨璟的谥号,竟然都是“武信”;

第三,朱棣麾下的杨璟,以百户之身战死于灵璧,最后竟然能被追封为公爵。要知道,即使千户、万户战死,也未必能被追封爵位,此人不但被封爵,还被封为公爵,十分不合理。

其实,这个根本不是巧合,此杨璟,就是彼杨璟,两个杨璟,乃是同一人。杨洪在宣德年间,曾在亲笔信中承认,他的父亲靖国公杨璟,实际上就是洪武朝的芮国公。这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找到了瀛西杨氏的族谱,族谱中有一则《璟国公略传》,文中曰:

洪武十五年,因胡惟庸案,杨璟在燕王朱棣、魏国公徐达安排下诈死隐遁。靖难之役,随燕王战河北、战山东、战江淮直逼京师。建文四年为救护燕王星陨灵璧。追赠芮国公(洪武十五年),璟国公(永乐元年),双谥武信(洪武15年、永乐元年),追封杨王。

文种说,洪武十五年,因为怕受胡惟庸案牵连,杨璟在朱棣、徐达的安排下诈死。从此隐遁。后来朱棣南下,杨璟随朱棣战河北、战山东、战江淮。但在洪武四年,为了救燕王朱棣,杨璟战死于灵璧。后来,朱棣追封杨璟为璟国公,谥号“武信”。

在历史研究中,家谱资料仅仅是辅助证据,并不可全信。然而,我们来看看这则《璟国公略传》是否有合理之处。

众所周知,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此案发生于洪武十三年,但此后数十年,不断有人被查出牵连此案,例如李善长是在十年之后才被查出涉及胡惟庸案。胡惟庸案余波很广,前后有20多位勋爵被杀,被处死者多达上万人。

考虑到杨璟诈死于洪武十五年,彼时胡惟庸案仅仅发生两年,而洪武十五年,杨璟确实在北平练兵。朱棣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此时北平正是朱棣的地盘,而明朝魏国公徐达是朱棣的岳父。因此,徐达和朱棣帮杨璟诈死,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关于杨璟诈死,笔者有一个思路:

胡惟庸案爆发后,杨璟深知自己涉及此案,又看到朱元璋对其他涉案人员严惩不贷,杨璟心虚,于是趁在北平练兵的机会,找到徐达和朱棣,请求二人帮自己诈死,从此消失于众人的视线中。由于杨璟是“死”在北平,朱元璋不可能亲临查看,因此,杨璟的诈死,成功骗过了朱元璋。

八年后,朱元璋查出杨璟和胡惟庸案有染,但考虑到杨璟和儿子已死,朱元璋只是褫夺了杨璟家族的爵位。杨璟诈死17年后,燕王朱棣挥兵南下,为了报答朱棣之恩,杨璟再次带刀上阵,在灵壁之战中,杨璟为保护朱棣战死沙场。朱棣登基后,不便公布杨璟的真实身份,但为了感念杨璟的救命之恩,于是封名义上只是百户的杨璟为“璟国公”,仍旧赐谥号“武信”。不仅如此,朱棣还提拔杨璟之子杨洪,杨洪后来在明朝屡立战功,被封为昌平侯。

虽然这只是一个推测,但笔者认为,杨璟诈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是,考虑到杨璟和朱元璋曾同在郭子兴麾下当兵,年龄应该相仿。朱元璋驾崩的时候是71岁,等到建文四年,杨璟怎么说也约有75岁了,如此高龄,还能在灵璧救朱棣一命,可谓宝刀不老。

洪武朝名将如云,开国时朱元璋封了6公28侯,都不是泛泛之辈。然而,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为了稳固孙子的江山,开始屠戮功臣,这是王朝的不幸。

朱元璋驾崩后,仍活着的开国功臣,仅剩下郭英(武定侯)和耿炳文(长兴侯)两位。殊不知,在遥远的北平,当年的营阳侯杨璟还活着,这种结果,简直是对洪武大帝的讽刺。

人们都说,洪武晚年,信国公汤和的情商颇高,在朱元璋屠戮功臣之际,汤和处处守拙,侥幸逃过一劫,善终而死。如果杨璟诈死属实,那么,杨璟显然比汤和更加高明。

史海汹涌,弹指千年,杨璟也好、汤和也好,就算立下不世之功,只要封建社会有朱元璋这样的君主,谁又敢说自己是幸运的呢

杨宪有相才但没有相的气量,不算是奸臣,也不是忠臣。

杨宪在担任中书省的时候,做事独断蛮横,先将那些个旧吏任免掉,再用亲信来做事。还杀了当时的侍御史刘炳并且弹劾左丞汪广洋,做了左丞。后来杨宪就被李善长弹劾,弹劾的内容是说杨宪"放肆为奸事",就这样被朱元璋杀了。

扩展资料: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

杨宪是检校组织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员。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并且他很有能力。刘基认为杨宪是有丞相的才能的,只是他没有丞相的器量。

杨宪是检校一员的事情对于国初功臣们来说也不是秘密,要做一个好的情报人员,必然有很强的观察力,锱铢必究,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但似乎不必须要有器量,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似乎才是情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杨宪也的确具备这样的素质。

1367年,朱元璋打败大敌张士诚,随即就将其地盘改称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名义上作为属官随行辅佐。临出发前,朱元璋告诫杨宪说:“李文忠是我外甥,他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历练,浙江方面的事务都由你做主。如果出了问题,我只拿你问罪。

杨宪不光是李文忠的属官,他更是朱元璋不放心外甥掌管军务而派出的检校。果然,杨宪并没有因为李文忠是朱元璋所宠爱的外甥而有所顾忌,不多久就向朱元璋报告说李文忠不听他的话,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干预公事。那时浙江作为前敌占区,许多读书人都在张士诚手下做过事,如今虽然归到了朱元璋的地盘,但对这些人,朱元璋却始终不大放心。一听到杨宪的报告,他立刻派人把这五个人押解进京,结果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

李文忠呆在浙东时间并不长,杨宪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李文忠手下官员的动向,并一一向朱元璋汇报,他可称得上是个合格的情报人员。因此,在明朝建国后杨宪被任命为检校组织的负责人也是很有可能的,若是搁在明朝中后期,说不定他也是个飞扬跋扈的锦衣卫大员了。

或许在朱元璋眼里,有丰富情报工作经验的杨宪,正可以成为他安插在中书省的一枚有用的好钉子。然而杨宪太让朱元璋失望了——他一进入中书省,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以前杨宪做检校工作,向朱元璋报告某人某事还都有凭有据,但可能是兄弟杨希圣被罢黜的事情对他的打击太大,他面对李善长表面上不得不恭恭敬敬,私下里却一直想扳倒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杨宪多次向朱元璋进言说:“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李善长是何等人物?在朱元璋心里,十个百个杨宪也抵不上一个李善长,杨宪这样冒进,终于辜负了朱元璋对他的期待。

杨宪死后埋在吴官屯杨家陵。据本支老人讲,当年宪公遇害之际,刘伯温问祖先要官还是要人,祖先言要人,于是让其往北逃难。何时脚上沾泥够七斤,何时落脚,于是祖先德清就一直行进。至茌平东南十里许吴官屯,道路泥泞,行走不动 便在此落户。传宗接代。直至今日长(讳)德清,住肥城县城西十八里许东大封庄之后人。为同宗。论字排辈,现今字辈:毓锡光延永兴

年代久远,对于要官还是要人,还有一说。据传吴官屯杨家陵风水为刘伯所选。当时问先祖要官还是要人,先祖曰要人,于是杨家后人仕途不济,但人丁兴旺。形成杨氏独特的一支。本支区别于明洪武年间的洪洞县大迁移,并非当时政策原因。以便历史考察分析。

茌平吴官屯,杜郎口张扬杨氏为杨宪后人着实不假。建国后陵墓占地严重,破坏墓碑族谱无数,考证可见于村中各处围墙,考察有理有据。

茌平杨氏家谱叙(碑文)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理乱兴衰之迹不清。家无谱,则世系昭穆之序不明。于以知国史,固当修也。而家谱之叙,为尤急粤。

稽周文王第十子虞叔之后,以杨为氏。

泊乎炎汉,族居弘农,宝公雀馆,开祥玉环,兆三公之贵。震公鱼()堂,集庆(地名,后改为应天府)鼎铉,踵四世之荣。传至鼎公,徒居江南凤阳府,泗州盱眙县大柳村。迨宪公,噬仕大明洪武三年,为中书省左丞相,辅太祖定鼎金陵。斯时,山东人民亡于元明之兵灾者,几乎煨尽。至洪武二十五年,宪公奉旨()三子乔迁山东。长(讳)德清,住茌平县东南十里许吴官屯。次(讳)德白,住茌平县东南三十里许庙杨家庄,今郝家集、五里庄、杨家庄,皆德白后裔也。三(讳)德弘,住肥城县城西十八里许东大封庄。

在明季谱牒,渐失至顺治七年,清明节约族人修祠堂,叙族谱数月之余鸠工,庄村而祠堂门墙。工竣,自是搜罗断简残碑,以上治祖称,旁治昆弟,下治子孙。春而族谱告成,则昭穆攸叙,世系分明矣,然后知家之有谱与国之有史无二理也。是为叙。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他的躁进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就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

史书上对杨宪之死含糊其辞,只说是犯事被诛,没人知其犯何罪。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他消失得很蹊跷,其中内幕几百年后仍然不为人所知。

参考链接:-杨宪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9htm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15htm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郭兴

  郭兴,明初濠(今安徽五河县郭府乡)人。青年时从军,原在滁阳王郭子兴部下,后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由于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久晋升为统军元帅。率部攻克了常州、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连连取得胜利。洪武初年,又跟从徐达夺取中原,攻克汴梁,守御河南,旋即移镇巩昌,边境随之安定。后被封为巩昌侯。卒谥宣武,葬于金陵聚宝山西,追封陕国公。

  郭英

  郭英(1335—1403),兴弟。早年与其兄郭兴同随朱元璋起义,深得信任。令宿值帐中,呼为郭四。后跟从徐达、常遇春作战,从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克常州等十数城,参加大小百余次战斗,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初授骁骑卫千户,复迁本卫指挥副使、河南都指挥使,洪武十三年(1380年)擢前军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平定云南有功,封武定侯。翌年,加封靖海将军,镇守辽东。永乐元年(1403年)卒,六十八岁,谥号咸襄,追封营国公。

  耿再成

  耿再成,字德甫,安徽五河城人。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屡建战功。治军甚严,军士出入民间,秋毫无犯。守和州时,以1万人败元军10万人,乘胜再败元太子秃坚,取真州,渡江克建康,遂升为镇国上将军。历任枢密院判官。后闻驻守金华、处州苗师蒋英、李佑之等人反,随率战卒不满20人前往镇压,因寡不敌众,中伤坠马而死,葬于金陵聚宝山。追封为高阳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又加赠泗国公,追谥号武庄。

  冯国用

  冯国用(1323-1358),明初大将。濠州定远(属今安徽)人,汉族。元末与弟冯胜组织武装,继投朱元璋,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阳、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擢升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死于军中。追封郢国公。

  元末时,天下大乱,各地农民义军蜂起,反抗元朝政权族的压迫,冯国用与其弟冯国胜也组织农民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率军至定远妙山时,冯国用兄弟二人率部归顺。朱元璋留之于幕府。从克滁(今安徽省滁州市)、和(今安徽省和县)。寻渡江南下,克太平(今安徽省太平县)。

  朱元璋将冯国用视为心腹,后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市);下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征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攻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皆有功,擢亲军都指挥。卒于军。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次第八。

  兄弟

  冯 胜:(公元?~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将领、军事家。

  冯胜在元朝末期与其兄冯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略地至妙山,冯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从下滁(今安徽滁县)、和(安徽和县),战三叉河、板门寨、鸡公山,皆有功,渡江,积功为元帅。

  冯国用逝世后冯胜受命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从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论功仅次于常遇春,迁右都督。吴元年(公元 1367年)以右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北伐,下山东,取汴、洛、潼关,论功列第三。中原平定后封宋国公,后数率大军出塞征扩廓、纳哈出。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蓝玉案发,两年后以蓝党案被明太祖朱元璋籍口赐死。

  ———————————————————————

  胡大海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胡大海祖籍波斯,其祖先随蒙古军来华。胡大海原是一个炸卖油条的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过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胡大海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胡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严、憨厚,说话十分投机,非常爱慕,于是留于军中,命为前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任江南行省参正政事。镇守金华(今属浙江)。虽目不识书,而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军纪严明,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胡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胡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关于胡大海民族身份的争议

  胡大海的民族身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回族民间传说他是波斯穆斯林移民之后,回族学者把他也编入了回族人物志,但没有什么证据,不足以立论,民间传说不足信,不具有史料价值。考证胡大海的民族属性的难点在于,明史明确记载胡大海是绝后的,自然也没有家谱传世,只能根据历史记载的他的行为来推测他的民族属性。

  “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伊斯兰教规严格禁酒,穆斯林是绝对不喝酒的,如果胡大海的儿子生长在穆斯林家庭,怎么可能酿酒以此推知胡大海绝对不可能是穆斯林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隽。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胡大海不但善战,儿子喝酒,他本人又极好结交汉族文人,特别是刘基有很强的道教背景,明史说他:”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穆斯林最讨厌多神教,严禁抽签卜卦,如果胡大海真是波斯穆斯林移民,为什么不给朱元璋多推荐几个穆斯林战士反而和汉族的文人士大夫过从甚密,这不是很奇怪吗

  明史中对胡大海的介绍: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太祖初起,大海走谒滁阳,命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副院判邓愈戍之。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内。元将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大海战城下,大破走之。遂与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攻建德。败元师于淳安,遂克建德。再败杨完者,降溪洞兵三万人。进枢密院判官。克兰溪,从取婺州,迁佥枢密院事。下诸暨,守将宵遁。万户沈胜既降复叛,大海击败之,生擒四千余人。改诸暨为诸全州。移兵攻绍兴,再破张士诚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士诚将吕珍围诸全,大海救之。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营。珍势蹙,于马上折矢誓。请各解兵,许之。郎中王恺曰:“珍猾贼,不可信,不如因击之。”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师还,人皆服其威信。寻攻处州,走元将石抹宜孙,遂定处州七邑。

  陈友谅寇龙江,命分军捣信州,以牵制敌。大海用王恺言,亲引兵往,遂克信州,以为广信府。信方绝粮,或劝还师。大海曰:“此闽、楚襟喉地也,可弃之乎?” 筑城浚隍以守之。先是,军粮少,所得郡县,将士皆征粮于民,名曰寨粮。民甚病之。大海以为言,始命罢去。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

  初,严州既下,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皆自桐庐来归。大海喜其骁勇,留置麾下。至是,三人者谋作乱,晨入分省署,请大海观弩于八咏楼。大海出,英遣其党跪马前,诈诉英过。大海未及答,反顾英。英出袖中槌击大海,中脑仆地。并其子关住、郎中王恺皆遇害。英等大掠城中,奔于吴。其后,李文忠攻杭州,杭人执英以降。太祖命诛英,刺其血以祭大海。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隽。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

  养子德济,字世美,不知何许人。大海帅以归太祖。从攻婺州,为诱兵,大破元兵于梅花门外,擒其将季弥章,由是知名。既下信州,太祖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使守之。陈友谅将李明道来寇,德济与力战。大海来援,夹击之,擒明道及其宣慰王汉二。及大海为蒋英所害,处州降将李佑之亦杀院判耿再成以叛。张士诚闻浙东乱,遣其弟士信寇诸全。德济自信州往救,乘懈得入城,与知州栾凤、院判谢再兴分门守。夜半,出敌不意,砍士信营,破走之。擢浙江行省参知政事,移守新城。士诚将李伯升帅步骑大入寇。德济固守,乞师于李文忠。文忠驰救,德济出兵夹击,大破之,详文忠传。

  时德济所部有潜移家入新城者,文忠疑德济使然。诛其都事罗彦敬,欲微戒德济。将士皆怒,走告德济。德济怡然曰:“右丞杀彦敬,自为广信作战衣有弊耳,再言者斩!”于是太祖召德济褒谕之,而责文忠失将士心。且曰:“胡德济之量,汝不及也。”擢浙江行省右丞,赐骏马。未几,改左丞,移镇杭州。从大将军徐达出定西。德济军失利,达斩其部将数人,械至京师。帝念旧功,释之。复以为都指挥使,镇陕西,卒。

  ———————————————————————

  丁德兴

  (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回族。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

  《明史·丁德兴传》:

  丁德兴,定远人。归太祖于濠。伟其状貌,以"黑丁"呼之。从取洪山寨,以百骑破贼数千,尽降其众。从克滁、和,败青山盗。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分兵取溧水、溧阳,皆先登。从破蛮子海牙水寨,捣方山营,擒陈兆先,下集庆,取镇江。以功进管军总管。下金坛、广德、宁国。从平常州。擢左翼元帅。宁国复叛,从胡大海复之。分兵下江阴,取徽州、石埭、池州、枞阳,攻江州,移兵击安庆。所向皆捷。复援江阴,略江西傍近州县,攻双刀赵,挫其锋。时徐达、邵荣攻宜兴,久不下,太祖遣使谓曰:"宜兴城西通太湖口,士诚饷道所由,断其饷则必破。"达乃遣德兴绝太湖口,而并力急攻,城遂拔。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

  陈友谅犯龙江,德兴军于石灰山,力战,击败之。遂从征友谅,捣安庆,克九江,援安丰,败吕珍,走左君弼。从战鄱阳,平武昌,克庐州,略定湖南衡州诸郡。又从大将军收淮东,征浙西,败士诚兵于旧馆。下湖州,围平江。卒于军。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子忠,龙江卫指挥使,予世袭。

  ———————————————————————

  蓝玉(?~1393),汉族,湖南城步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

  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聊城)民田。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北征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无算。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但蓝玉犹不收敛,擅定军中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导致朱元璋数次责备。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http://baikebaiducom/view/84565htm

  ———————————————————————

  沐英

  http://baikebaiducom/view/84540htm

有没有关于刘伯温的传记,关于他真实的一生。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