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家姓你知道多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30浏览:4收藏

中国百家姓你知道多少???,第1张

A 安氏 阿氏 艾氏 爱氏 奥氏 敖氏 嗄氏

B 世界白氏联谊会 柏氏 班氏 包氏 暴氏 鲍氏 百里氏 布氏

薄氏 炎黄卜氏宗亲网 步氏 秘氏 别氏同姓会 巴氏 宝氏 补氏

贝氏家网 贝氏家族 贲氏家族 毕氏族谱 毕氏 边氏家族 卞氏 邴氏

卜氏文化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宾氏家族

C 程氏网 程氏家谱网 程氏家谱 淳氏 从氏 中华崔氏网 崔氏家园 崔氏宗亲网

仓氏 天下一蔡 蔡氏宗亲联谊会 蔡氏宗祠 蔡氏寻根之旅 新加坡蔡氏公会 巢氏 广西岑氏宗亲网

岑氏寻根 单氏 台山陈氏宗亲网 义门陈氏宗亲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陈氏宗亲网 陈氏大宗祠 陈氏利川家族会

下坑陈氏续修谱志 陈氏家园网 曹氏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中国曹氏网 中国成氏宗谱 新马成氏宗亲会 成氏宗亲信息驿站

苍氏 晁氏宗亲网 柴氏网上家园 柴姓网 车氏 池氏宗亲 储氏 中华褚氏家族网

常氏家族官方博客 昌氏 畅氏

D 邓氏宗亲联谊总会 华夏邓氏 戴氏宗亲网 狄氏 刁氏 丁姓人家 东氏 东方

董氏 窦氏 都氏 堵氏 杜氏宗亲网 中华杜氏宗亲 澹台 达氏

笪氏 丹氏 钭氏 段氏宗亲网 顿氏 多氏 第五 东门

东郭 端木世家 段干 党氏 段氏宗亲网

E 阿氏 鄂氏 恩氏文化

F 中华房氏 中华费氏宗亲会 封氏 世界冯氏宗亲会 中华冯氏网 凤氏 伏氏 富氏

符氏 扶氏 中华傅姓文化网 贲氏 法氏 方氏谱牒学 风氏 逢氏

酆氏 樊氏 范氏 丰氏

G 郭氏之源 干氏 甘氏 盖氏 郜氏 戈氏 葛氏 龚氏

弓氏 贡氏 巩氏 公氏 公羊氏 公冶氏 公孙氏 谷氏

顾氏 谷梁氏 公良氏 公西氏 归氏 广氏 缑氏 勾氏

宫氏 耿氏 国氏 高氏 桂氏 妫氏 昝氏 关氏

管氏 顾氏 辜氏家园

H 贺氏 韩氏 杭氏 郝氏中华 何氏英才网 和氏 洪氏 弘氏

中华侯氏家族 侯氏家族 胡氏宗亲网 汉川胡氏 花氏 黄氏 宦氏 滑氏

桓氏 皇甫氏 惠氏 霍氏 哈氏 海氏 衡氏 后氏

扈氏 怀氏 赫连氏 呼延氏 红氏 华氏

J 姬氏 计氏 纪氏 季氏 暨氏 冀氏 中华贾氏网 简氏

江氏 姜氏宗亲网 蒋氏 焦氏 揭氏 解氏 金氏 靳氏

井氏 景氏 琚氏 鞠氏 具氏 吉氏

K 卡氏 阚氏 柯氏公会 孔氏宗亲网 寇氏 匡氏 邝氏 阔氏

康氏

L 兰氏详解 兰姓名人 蓝氏 郎氏名人 劳氏 雷氏 冷氏 黎氏

李氏公会 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网 练氏 梁氏 廖氏 蔺氏 林氏宗亲网

凌氏 刘氏家园 汉家刘氏网 隆氏 娄氏 楼氏 卢氏 芦氏

鲁氏 陆氏 鹿氏 路氏 吕氏 栾氏 罗氏通谱网 骆氏

联氏 连氏 赖氏 廉氏 龙氏

M 麻氏 马氏家族网 买氏 满氏 毛氏网 枚氏 梅氏 美氏

中国孟子 米氏 苗氏 闵氏 缪氏 莫氏 牟氏 母氏

牧氏 睦氏 慕氏 穆氏

N 中华牛氏家族 乃氏 南氏 倪氏 聂氏 宁氏 农氏 努氏

O 欧氏 区氏 欧阳氏

P 潘氏宗亲网 盘氏 裴氏 彭家网络 濮氏 朴氏 浦氏

Q 秦氏文化网 戚氏 漆氏 祁氏 齐氏 强氏 乔氏宗亲网 钱氏

青氏 邱氏 秋氏 裘氏 曲氏 屈氏 中华渠氏 全氏

权氏 瞿氏 邱氏宗亲网 乔氏宗亲网

R 任氏宗亲网 冉氏网 饶氏 戎氏 荣氏 茹氏 阮氏 芮氏

瑞氏 闰氏

S 商氏 赛氏 桑氏 沙氏 山氏 尚氏 烧氏 邵氏

申氏 沈氏 中华余氏网 孙氏宗亲论坛

盛氏 师氏 施氏 时氏 石氏 束氏 史氏 舒氏

司氏 斯氏 苏氏 宿氏 宋氏 索氏 生氏 隋氏

栗氏

T 唐氏 邰氏 谈氏 覃氏 谭氏 汤氏 唐氏 涛氏

桃氏 通氏 陶氏 滕氏 天氏 华夏田氏网 田氏宗亲网 田氏论坛

佟氏 量氏 中华涂氏 屠氏 托氏 脱氏 铁氏

W 魏氏魏网 韦氏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汪氏 危氏 威氏

卫氏 温氏宗亲网 闻氏 文氏 翁氏 乌氏 邬氏 巫氏网

毋氏 吴氏 吾氏 伍氏 武氏 宛氏 万氏 邬氏宗亲网

X 夏氏 奚氏 锡氏 席氏 夏氏 鲜氏 洗氏 向氏

项氏 漳州萧氏网 霄氏 小氏 肖氏宗亲网 肖氏家族网 辛氏 欣氏

邢氏 幸氏 熊氏 胥氏 须氏 徐氏 许氏文化网 序氏

宣氏 中华薛氏家族 寻氏 中华谢氏网

Y 叶氏 焉氏 鄢氏 延氏 闫氏 严氏 言氏 阎氏

颜氏 晏氏 燕氏 羊氏 阳氏 杨氏 姚氏 野氏

衣氏 依氏 易氏 栾氏 殷氏 尹氏译站 应氏 雍氏

尤氏 由氏 游氏 右氏 于氏 余网 俞氏 虞氏

禹氏 玉氏 郁氏 喻氏 无氏 原氏 袁氏 岳飞网

云氏 运氏 云氏宗亲网 于姓的天空

Z 新加坡张氏总会 中华张氏网 张姓论坛 泽氏 曾氏宗亲网 扎氏 翟氏 詹氏

占氏 湛氏 章氏文化研究网 赵氏宗亲 针氏 甄氏宗亲网 甄氏集团 郑氏

支氏 中华郅氏网站 自贡钟氏 中华周氏网 朱氏家族 诸氏 竹氏 竺氏

祖氏 邹氏宗亲网 中华邹氏族谱网 自氏 潮汕卓氏宗亲会 壮氏 庄氏宗亲会 祝氏宗谱

中华左氏 宗氏 正氏 昝氏 臧氏家谱

第一世(始迁)文友 相传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乱隐于巢湖之滨诗书教子不求闻达实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赐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长永清次永坚三永宁四永安五永忠

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长子元至正年间举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贵赠明威将军公笃嗜诗书隐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传其后嗣多半徙居苏州枫桥及湖北武昌府

第二世永坚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军主要指挥者之一后投奔陈友谅仕汉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前四子迁回湖北其余子尚居湘阴

第二世永宁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进士候补县丞明初后裔迁回湖北

第二世永安 生于1320年卒于1366年字彦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妣林氏龚氏无子以长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

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于1323年卒于1375年妣王氏一子权又妣何氏一子志广(见广东南雄廖氏族谱)明初封德庆侯后裔散布湖北、湖南长沙、广东南雄、广西等地据传江西、四川临水县也有其裔

第三世升 永安公继子生于1335年卒于1426年荫封指挥使妣夏氏子四人长基次垕三矶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儿镛,铭案牵连发配广西戍边公元1225年获赦还乡湖北

第三世权 永忠公子生于1347年卒于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为散骑舍人洪武九年从冯胜练兵西安十一年从御史大夫丁玉征松叠等州克之十三年袭封德庆侯十四年从颖州侯傅友德征云南十五年领兵守毕郡寻守泸州十六年夏五月召还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长镛次铭三钺四钟

第四世基 升公长子妣□氏子三人长子承庆次子善庆三子余庆

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矶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镛 权公长子生于1367年卒于1402年袭封德庆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据《廖姓史话》载其孙廖垂远从江西迁湖南长沙按公与弟铭同受学于方正学先生先生被难二公笃师弟谊收其尸瘗于聚宝门外山上遂同坐死并追去所赐铁卷金章母女谪发浣衣局子侄俱发充奉义金山两卫军史称被逮时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读书所致此后家人切勿读书二子泣顾曰此事非读书人不能作传语后代儿孙益当读书云厥后金陵建方正学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

第四世铭 权公次子事略同镛公妣李氏后世迁湖北潜邑黄中垸

第四世钺 权公三子袭封指挥使死于广西戍所妣□氏子嗣无考

第四世钟 权公四子隐居湖南华容

第五世承庆 基公长子袭封指挥使妣□氏子三人长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学先生案株连发充广西奉义卫军田宅金章铁卷尽被追去宣德时观察某奏请清勾靖难罪名旋赦还复官职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废辞不仕复触朝廷怒发守凤阳陵寻卒

第五世善庆 基公次子卒于广西奉义卫军戍所子嗣失考

第五世余庆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奉 承庆公长子妣□氏一子赞

第六世春 承庆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泰 承庆公三子正统举人官山东钜野县教谕升河南河间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长许次谊三让按廖氏自元末迁巢湖户族流离谱牒失传公始搜订之承先启后实有大功焉

第七世赞 奉公子子嗣失考

第七世许 泰公长子妣□氏子二人长世兴次世华

第七世谊 泰公次子明廪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

第七世让 泰公三子后裔徙居寿县安丰圹廖家老圩(详见寿春廖氏宗谱)

第八世世兴 许公长子妣□氏一子伏亨

第八世世华 许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八世世昌 谊公子明庠生妣韩氏子三人长伏初次伏元三伏思

第九世伏亨 世兴公子妣□氏子嗣失考

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长子妣□氏一子自勉

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凤阳陵戍所迁居寿县东乡王叶巷坊因以廖家湾名葬于本村前卯乙过峡转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

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长自成次自功

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长必登次必选

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侧妣刘氏合墓子三人长严次秀三实

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长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怀远廖家巷

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亚细亚人(色目人),社会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汉人,即原属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遗民,蒙古贵族称之为“南人”,地位最低。铁木真曾规定:凡杀死豪古人的,须偿命;杀死色目人的,罚80两白银;杀死一个汉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头毛驴就可以了。蒙古贵族统治者将“汉人”和“南人”每20户编为一“甲”,首长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担任,这20户人就是“甲主”的奴隶,财产和妇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统治者还禁止“汉人”和“南人”打猎,不准“汉人”和“南人”练武术和持有兵器,连赶集做买卖、拜佛集会、夜间出门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贵族又特别崇拜喇嘛,任他们为所欲为,于是这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活佛”,却是“汉人”和“南人”的灾难。他们所到之处,随从如云,或强占民宅,或强占民女,或勒索财物,或挖掘坟墓**金银珠宝……。为避乱,文友公举家辗转来到巢湖水边。适值江淮大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反抗元鞑的暴虐统治,也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坚、永宁、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训练水兵,扯起义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义军驻和阳,欲渡江发展而苦无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约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亲自迎接永安等于巢湖水寨。得到这千余艘战船,万余名水兵,特别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将,长于水战(明史称永安为水杰),朱元璋的起义军如虎添翼,声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终于摆脱“高筑墙、广积粮”的被动防守局面,转入积极进攻阶段。

从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军统帅(永安陷吴后,永忠任水军统帅),协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陆军将领先后打败元中丞蛮子海牙,灭掉汉陈友琼、吴张士诚,又讨降方国珍、陈友定进克福州。使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朱元璋的势力范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征南大将军,由海路取广东。东莞伯何真归降,至广州又降元将卢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杀之,广人大悦,广东悉平。接着进军广西,在梧州降元达鲁花赤拜住,继而攻克南宁、象州,广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从徐达北征,攻克察汗脑儿。洪武四年,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败夔府守将郭兴,智取瞿塘关,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继而帅舟师直捣重庆、铜锣峡,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谕成都守将戴寿、向大亨等归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从徐达北征,收复和林。洪武六年帅舟师扫荡盘据在沿海岛屿上的倭寇(日本海盗)大胜而归。

由是可见,永安、永忠兄弟的战迹几乎遍中国,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诸省战功最为显著,堪为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之悬于门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语(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为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封永忠为德庆侯。一时廖家成为应天(南京)的名门豪族。

事态有变。永安攻打张士诚部和徐达攻克宜兴,乘胜深入太湖与吴将吕珍战时,战船搁浅,后续部队迟来一步,永安被俘。张士诚爱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从而被囚,八年后死于吴,吴平后,灵柩运回南京,太祖迎祭于郊。葬于钟山,因功配享太庙。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永忠“功超群臣”,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级的侯爵呢?

先前,朱元璋起义初期,因羽翼未丰,多次得到明王救援与庇护,朱元璋便拜明王为主而称臣,后来明王日渐式微,无奈之下,遣使谕元璋欲移驾应天,到元璋的地盘上来。元璋一面“恭迎”来臣,一面派永忠驾舟迎驾。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韩林儿淹死。这件事有些蹊跷。永忠舟可渡海作战,怎么会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么?无论将来是明王称帝还是元璋称帝,永忠都只能是一个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于只有永忠最了解内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隐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罢了,洪武八年(1375年),终以“坐僭龙凤”被赐死,年仅五十三岁。当然,当年的功臣名将在朱皇帝坐稳天下后都没有好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是也,火烧庆功楼在所难免了。

永忠死后,子廖权于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权公子廖镛以嫡子为散骑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时惠帝常与议兵事,宿卫殿庭。可见廖镛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变,攻克南京,建文逊国。忠于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个个被杀。大学士方孝儒首当其冲,灭九族。廖镛与弟廖铭曾就学于方孝儒门下,见方横尸暴野,便收其遗骸而葬之,也被论死。灭九族,又加上学生一族,成为历史上“祸灭十族”的先例。这一次灾难非同小可,不仅田产宅第均被没收,还追回皇家先前赐予的铁卷、金章、第钺,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钺等一律充军边陲,妻女谪发浣衣局,沦为皇家奴。从此金陵廖家再无踪影。

廖家经过两次杀身之祸,死的死,充军的充军,能逃的则逃,又加上不断迁徙和军旅生涯居无定所,便形成后来支脉数省的罕见局面。

(一)廖承庆迁居凤阳,安徽廖氏家族

永安公无子,兄永清公子廖升过继而嗣之。升随永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永安死后,升嗣公爵,授予指挥佥事。侄儿镛、铭惨案后,升公也受牵连,虽年事已高,仍被发配广西戍边。1425年,仁宗继位(年号洪熙),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边,余放还。”这该是建文时殉难诸臣家庭命运的一次转机。这时廖钺已死于边塞。升公除留下长孙廖承庆继续戍边,其余子孙皆获释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间(1426—1435),宣宗为安抚死难诸臣的后裔,颁诏赦免诸臣,承庆公感慨先祖们的悲惨遭遇,终日恸哭,对恢复官职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绝了皇家的任命,这下又触怒朝廷,以其积怨未消,再贬凤阳守皇陵,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

经过数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紧缺,便将自己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迁到当时寿州东乡,现在的淮南市廖家湾,聚族而居,成为当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与此同时,七世祖廖让公的后裔迁到寿州南乡,今寿县廖家圩定居,形成寿县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湾迁到怀远县廖家巷成为淮南廖氏的一个支脉。十三世祖廖应桢迁到今日长丰县水家湖,后裔成为淮南廖氏又一支脉。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后裔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当属二十五世。

(二)湖北永清公永坚公永宁公永忠公后裔

据我谱载,永忠“其裔半在庐州府,龙池支谱载其子迁居湖广武昌府及四川顺庆府临水县或亦有所据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谱(光辉和利和于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调查,复印仙桃市廖氏宗谱首卷一册),使我们对这一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号永德字子芳)元至正举人,分发湖北侯补粮捕府,二世祖廖永宁(派名道恒号永定字竹斋),进士,侯选县丞。见江汉之间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汉市境)建立家园。我谱载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诗书教子,实高尚之流也”。可见当时廖家是书香门第、功名之家。时值元末大乱,地方上的土匪盗贼乘隙横行乡里,生灵涂炭。为避乱,“乃至父母兄弟各异”。我们知道便有了文友公举家迁徙巢湖之举。明初大定,社会秩序大大好转,洪武二年,永清、永宁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时,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岁,到明朝建立时已四十五岁,可想永清、永宁这时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园隐居起来。永坚公曾在陈友谅部下做过事,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永坚公前四子后来也迁回湖北。仁宗大赦时,廖升率子孙(廖钺已死于边塞)也是回到湖北,当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们的后裔。

据湖北八县廖氏联谱记载,后裔分布如下:

廖永清(湖北谱记为兰山,派名道清,号永德)生子六:瑾、瑜、瓒、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瓒(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辅显、辅谟、辅翰、辅贤、辅明、辅仁,后裔散居汉川、沔阳(仙桃)、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坼、钟祥、孝感、汉阳等地。总人口最多的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瑨公的后代聚居于潜江渔洋镇。瓘公的后裔居于潜江的袁硚和周矶。琛公后裔居于监利新沟镇。

廖永坚生子六:远、逵、通、达、遂、运。前四子后来由湖南湘阴迁回湖北。远、逵、通的后裔分别聚居京山、潜江、当阳。达后裔居荆门、钟祥等地。

廖永宁(湖北谱记为旭山,派名道恒,号永定)生子三:玮、璜、玺,后裔分别居于天门市的渔薪镇北千弓、石河镇海湾村、汪场之廖家河岭,还有一支迁襄阳。

(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坚公后裔

永忠公和永坚公在湖南的后裔,现已清楚的有六支:

一是永坚公的第五、第六两子遂和运没有回到湖北,其后裔居于湘阴。

二是永忠孙镛、铭、钺、钟的后裔,聚居于华容东山乡及湘阴等地。

三是永忠的六世孙,廖镛曾孙廖垂远,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长沙市湘春门北门正街,形成一个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国遴,明朝末年官户部给事中,国遴的侄子廖远度是文学家。

四是郴州市宜章县栗源镇廖氏。据该地谱载: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从佐。邦佐始封御营指挥。洪武九年随黔国公平云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镇守长沙兼摄茶陵卫,殁于王事。妣符氏、马氏、许氏、阳氏,生子六:则斌、则善、则卫、则和、则忠、则华。后裔聚居于栗源镇石波潭村等地。历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

五是永安公后裔,明洪武时迁长沙城,随迁长县白箬乡长冲及城南外烂泥冲。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余人。宗祠设河西长冲。

六是永忠公后裔,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阴黄谷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有4000余人。分布于归义乡丝塘、河市乡。宗祠在黄谷乡。

(四)广东永忠公后裔

广东廖氏这一脉主要有三个支系:

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抵达广东,东莞伯何真率众官出迎,见永忠真英雄豪杰之士,便将女儿嫁给永忠。广东平后,奉太祖令进军广西,按当时制度,妻女不准随军,便将何氏寄在东莞,此时何氏已怀孕,后生子名志广。1375年,永忠死时,志广才七岁,何氏贞节不再嫁,携幼子定居南雄,志广成年后修祠于南雄珠玑巷,到1988年已传至23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廖永忠世系。

二是清远支系。据清远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谱考》记载,广东清远市即今清新县珠坑坪杉树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远滨江池水岭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吴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后裔聚居清远。传到四世祖国谅后,陆续有部分后裔播迁广州市、韶关、黄埔、乐昌、越南等地。

三是怀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间,永安、永忠后裔登宝等人由湖南邵阳迁来,至今已传二十五世,聚居于怀集县西北的兰钟镇。在后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

(五)广西永忠公后裔

明初,南方岑伯颜不服明朝统治,仍坚持元朝体制,待广东平定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奉命进军广西,降服岑伯颜。至此,明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师回朝,这次征南共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广西期间,永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安民兴业,民感其惠,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后裔也便在广西安家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监察御史,廖应先官至中宪大夫。

另外在广西平南县东华乡也聚居有廖永忠后裔,据史料记载其始迁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辈是廖广,号君门,封千总军门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闪、日升。日正生于明末清初乱世之中,为避战乱,随祖母来到阆口三甲落籍。日照后裔分布于安怀镇、官成镇、怀城镇、思旺镇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闪嗣子其昌的后裔除居住平南县东华乡外,大部分分布在藤县大黎镇、东荣乡以及蒙山县陈塘镇等地。

又据广西平乐县廖氏族谱载:廖源广(1450~1528),字泰弦,号绍堂,明代人,永忠曾孙,奉旨率师统兵进伐九洲楠木洞(今广西东部一带),镇剿苗民叛乱。平定叛乱后,被皇上封为廖太尉征南将军昭灵太师金毗六殿显惠侯王,受命镇守九洲楠木洞。因爱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弘治五年(1492)带领兄弟子侄从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珠玑巷(原名猪鸡巷)迁居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东乡里榕津仙宫寨立寨创业。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后裔,分支遍布平乐、钟山、荔浦、恭城、贺县、昭平等六县的五十多个村庄,人口约有三万余。

(六)云南廖永忠后裔

云南板桥廖氏是廖永忠后裔,开基祖是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不受县平坝立业。应寿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时、明政、明义、明和、明孺、明智。从应寿至今已传13代。字辈是:应、尚、明、君、联、启、发、仁、正、万、天、国、元、延、绵、永、世、洪、忠、怀、文、凤、登、朝、彩、兴、德、顺、祯、祥。

700年间,文友公的裔孙遍布大江南北,纵贯数省,播迁全国各地。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经历形成的。据我谱记载,永清公尚有一支后裔迁苏州枫桥,承庆公尚有留在凤阳的后裔,据传江西龙南和四川境内也各有永忠的一脉。这些都还未证实,或许今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更由于廖氏子孙的努力,会很快水落石出。

二。谱牒

自文友公迁居巢湖传四世至镛、铭二公,因受其师方孝儒案株连,家破人亡,宗牒散遗,传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间府教授)搜集史料始修宗谱,承前启后,功莫大焉。传至乾隆年间,旧谱存于十九世蘧风公(廪生)处,可惜毁于东邻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称公(岁贡生)手录之谱稿犹存,复订而修之,公挽我谱厄运于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统年间,二十一世绍董公偕众叔伯、兄弟、子侄采访手录而藏之,为以后续修家谱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唐朝史上同昌公主,据说这位公主非常的不平凡,因为她深的当时皇帝也就是自己父亲唐懿宗的喜欢,唐懿宗非常的喜欢同昌公主,对同昌公主的爱可以用对待自己一样,唐懿宗唐朝晚上的倒数第四位皇帝,在当时唐懿宗是很无能的昏君,喜欢同昌公主也是做出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最后自己心爱的同昌公主死了,唐懿宗甚至将所有的过错归结在官医手中,大肆的处死官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同昌公主吧!

同昌公主,唐懿宗爱女,母郭淑妃。

李凗虽然是宣宗李忱的长子,但是李忱也是终身没有正式立后的皇帝,而且,他对这个长子没有多大的好感因此,李凗在做皇子的时候,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

郓王李凗困在自己的王府里,只有沉泯在美人怀里,他才觉得可以暂时忘却这令他恐慌、却也充满希望的前途。

在所有的姬妾里,最能体谅、抚慰他的,是一位美丽温柔的郭姬。郭姬深爱李凗,甚至愿意代他品尝可疑的食物。李凗对郭姬的感情因此与日俱增,直至情深意长。

同昌公主就是郭姬的女儿。

她和母亲一样,生得修眉秀目、温柔恬静、多才多艺,而更让李凗念念不忘的是,她会说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安慰父亲的话。

据说,同昌公主长到三、四岁都不曾开口说一个字。有一天,她忽然叹息着向父亲说出了她人生的第一句话:今日可得活了。

父母被女儿这句话弄得糊里糊涂。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迎接李凗即位为帝的仪仗就到了郓王府门前。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加考证,总之,大喜过望的李凗从此把女儿看成是自己的福星,当作心头肉一样,爱得不可开交。

说起来,同昌公主也确实值得父母的疼爱。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灵手巧。除了琴棋书画,她还擅于裁剪刺绣。据记载,她能在一张普通大小的锦被上,绣出三千彩色鸳鸯来。这种世间罕有的巧手功夫,不但需要出色的审美与技巧,更需要沉静柔顺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中国的公主群里,更是寥寥可数,属于珍稀的特质。

如此出色的女儿,怎么不让父母宝贝万分呢?

时间渐渐过去,同昌公主长大了,李凗和郭淑妃千挑万选,终于选中了新馄进士韦保衡,做同昌公主的驸马。

这位韦驸马不但英俊非凡、风度翻翻,而且才华出众,因此,同昌公主应该是满怀期待地登上宝辇,做一个

新娘的。当然,在她活着的时候,她永远也不会知道,藏在那美好外表下的究竟是些什么。

跟着这位新娘前往公主府的,是长得看不到头的送陪嫁宫使队伍。

李凗为了同昌公主出嫁,几乎把大唐王朝的国库翻了个遍,把所有他能看得上眼的东西都送进了同昌公主的新府里。

《太平广记》记录下了这些稀世珍宝中的一小部分。

纹布巾:洁白柔软的手巾,无论怎样用,用多少年,你在它上面都看不到一点脏腻的痕迹。

连珠帐:完全是用滚圆光亮的珍珠串起的帐子。

澄水帛:长约一丈,薄如蝉翼,但是假如将它淋上水再挂起,所有在场的人都会感觉到凉爽舒适,即使三伏夏日、拥挤不堪的场所,人们都能身轻无汗。

瑟瑟幕:轻薄柔软,透明得象空气一样,透过阳光,可以看见它上面有青绿色的纹路。但是即便天下大雨,它也不会湿一点,,更不可能渗过幕帘,幕中人可以放心安坐。

火蚕棉:用它絮棉衣,一件衣服用一两棉就足够了,如果用多了,穿衣服的人就好象被火蒸烤一样,即使数九寒冬,也热得无法忍受。

蠲忿犀:佩带它,能令人烦恼忿怒尽消。

如意玉:小如桃核,但是其上有七孔,光线同时往复折射,璀灿无穷。

香烛:据说是由一种奇异的蛤蜊油所制,虽然长仅尺余,却能点很长时间。而且点的时候异香百步,烛烟缓缓上升,形成亭台楼阁的形状。

除此之外,还有金麦银米数斛、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龙脑香、辟尘犀等等等等。

而李凗为同昌公主营造的公主府,更是旷古未有的奢华,就连打扫用的簸箕,都是用金丝编织的。这个恐怕连安乐、太平公主都难以望其项背。

几乎送光了国库中的珍宝之后,李凗还怕女儿的现钱不够花,又另送了五百万贯给她。

在女儿出嫁以后,李凗心疼女儿不能保持从前做闺女时的享受,因此还不停地往公主府里给女儿送珍奇的食物。比如其中有一道灵消炙,一头羊里只有四两肉符合它的用料标准,而且做成以后,能够长期存放,经历一个酷暑都没有问题。还有一种肉干红虬脯,蓬松盘绕,高达一尺,如果用匙筷一压,能把它压得很低,但是一松手,它又能恢复原来的高度。此外有一种逍遥炙,做法与原料不知是什么,但是装它的居然是九龙食具,想来滋味一定很好。

别说是给同昌公主吃的珍肴,就是为公主送食物的宫使,他们所吃的酒羹,都令人羡慕。

有一次,一群权贵子弟在广化里饮酒,忽然闻到了一股异香,一开始以为是龙脑的香气,后来发现香气浓郁,世间少有,于是循香追寻,找到一家酒铺,才知道是为同昌公主送赐物的宫使刚刚经过,并在酒店里设过酒宴。

这群平常以骄奢闻名的纨裤子弟为食物的香气吸引,居然争先恐后地抢食宫使吃剩的残羹,并且赞叹不己。想象同昌公主所享用的

美食,更是无比欣慕。

然而处身其中的同昌公主,却对所有的这一切都厌烦得很,找不出什么特别吸引她的地方。

但是虽然娇贵无比,同昌公主的为人还是很贤让和婉的。

她经常宴请韦氏族人和韦保衡的朋友,并让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珍宝。

有一次,韦家人想要连夜看戏,同昌公主就让侍丛捧出红色的琉璃盘,在盘中放上夜明珠,照得整个厅堂如同白昼,使得韦氏一族都能尽兴寻乐。

然而,这些过于奢华的享受,不是任何人能够坦然承受得了的。同昌公主也不能例外。

新婚的第二年,同昌公主在午睡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来对她说:南齐潘淑妃要来取她的九鸾钗了。九鸾钗是同昌公主经常佩带的饰物,这枚玉钗上雕着九只鸾凤,每凤一色,各不相同,钗边还刻着玉儿两个字。堪称世间奇珍。

同昌公主对这个梦感到十分奇怪,就告诉了自己的侍女。

做梦不久,同昌公主忽然生病了。

懿宗广召名医巫祝,为同昌公主治病。

然而同昌公主的病情却一天天地加重。慌了手脚的李凗与郭淑妃,将太医院的御医集中起来,二十多人一起派赴同昌公主府,为公主诊治。

然而,就连太医们都弄不清,同昌公主得的是什么怪病。他们知道公主已是病至不治的地步了,惊慌之下,商量了一个主意,举出了一个满是奇珍异品的药方,送到皇帝那里,希望凑不齐药材,自己到时可以因此逃过难关。

药方里有红蜂蜜、白猿膏、千年灵芝、人形参等等等。

然而,太医们低估了皇帝爱女的决心。

李凗居然很快就派人拿来了所有的药材。(我怀疑,那些去拿药的人是不是也和太医们一样,惧怕皇帝的怒气,整了点假药来糊弄他的?)

太医们无计可施,只好将错就错,将这些药灌进了同昌公主口里。

灌不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苦了同昌公主死前还受如此一番折磨。

十七八岁的同昌公主,在公元870年的中秋之夜,离开了人世。

驸马韦保衡眼看着公主死在眼前,不禁大惊失色。

作为丈夫,他非常清楚同昌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为了不让皇帝迁怒于自己,他开始了疯狂的诬陷与报复。

首先,他控诉说,御医没有好生为公主诊疗,用药不当,以致延误病情,害了公主的性命。

正在呼天抢地的李凗一听爱婿的话,立即红了眼睛,立刻把为同昌公主治病的二十多名御医都砍了头。还把他们的家族三百多人投入大牢治罪。

这样昏愦的行为,朝臣自然是要劝谏的。

韦保衡趁机鼓动皇帝,将三十多个与自己素来不和的大小官员或贬谪或处死。硬说是他们妒嫉同昌公主与韦家的受宠,而与御医勾通,用药害死同昌公主。

被这飞来横祸打中的,甚至还包括了宰相和兵部侍郎。其中还包括同昌公主的姑父于琮,与韦保衡同为驸马的他不仅辈份比韦保衡高,而且人品才学也远远超出其上,无论是朝廷还是宫廷,或是堂堂的史书,人们对他的评价,远比贪财好权的轻浮少年韦保衡高明得多。因此也一向是心胸狭隘的韦保衡嫉恨的对象。

现在,韦保衡借着同昌公主之死,将于琮一家亲友都远远地发配到了荒凉的南疆。

于琮的妻子广德公主是一位贤妻,她知道韦保衡仍旧不甘心就此放过于琮,当她明白自己无力挽留丈夫的时候,便向哥哥请求,让自己随丈夫一起去韶州,以便照顾他——公主妻子紧随身边,韦保衡果然无法再向于琮暗算下手。于琮总算保住了性命。

李凗随之又将眼光转向了同昌公主的侍丛,他认为陪着同昌公主嫁入韦家的宫婢保姆没有尽到保护之责,又逼着他们也自杀。并让同昌公主的奶妈陪葬。——奇怪的是,他为什么不追究身为丈夫的韦保衡照顾不力呢?

在韦保衡的操纵导演下,一通血腥的屠杀放逐之后,认为总算为女儿报了仇的李凗将同昌公主追谥为文懿,并开始策划一场浩大的葬礼。

公元871年元宵节的前一天,丧礼如期举行。

李凗亲自为女儿写了挽歌,并勒令群臣都要作诗词吊唁。

自宰相始,文武百官都带着金银器物和各自的吊辞,来参加葬礼了。

所有将要与公主同葬的宝物以及仪仗,排着三十几里的长队,浩浩荡荡地往长安东郊而去。

同昌公主的棺椁,也是超出礼制的。到底有多大多重,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仅仅沿路赏赐给抬棺人的饮食,就多达三十驼糕点、一百斛酒。由此可见棺椁之大、抬棺人之多。

李凗对同昌公主不绝的思念,使他即使在女儿死后,都对与她相关的人大加青目。

乐师李可及因谱写哀挽同昌公主的《叹百年曲》有功,一直封至大将军爵,儿子娶媳忆时,李凗送他两壶酒,壶内居然全是珍珠宝石。

至于同昌公主的丈夫韦保衡,更是飞黄腾达,加官晋爵。等到两年后的夏天,李凗终于一命归西,临终时,居然发下遗旨,让韦保衡代十二岁的儿子李俨摄政,全权处理军国大事。

但是,作恶多端、品行低劣的韦保衡只会卖弄小聪明嫁祸于人,根本没有指挥若定、执掌权力的本领。

仅仅三个月后,韦保衡就被贬为崖州澄迈县令(海南省海口市郊西老),比起当年被他贬到广东的朝臣来,更是被赶得远之又远。

痛恨韦保衡的大臣及皇族当然不会就此放过他。在流放的路上,又一道旨令追来,将他杀死在半道上。

虽然引发了如此天怒人怨的事件,但是无论正史野史,在提到同昌公主的时候,对她的品行为人,都仍旧没有一丝半点的贬低之辞。因此她无疑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好女子。

然而,她却嫁了一个阴谋家,还有一个昏头昏脑的父亲。因此而掀起的大波巨变,使这个可怜的少女,即使身在黄泉,也不得安宁。

————关于那枚九鸾钗,在同昌公主死后,它也诡异地失去了踪影。

有人说,玉儿就是南齐潘淑妃的小名,九鸾钗原本就是她的殉葬之物。因此,同昌公主实在是不应该用它作饰物的。

还有就是她吃的那些奇怪的食物,居然能过一个夏天而不变质?天知道是不是放了什么如今认为有毒的防腐制剂?

吃多了这样的玩艺,能不得怪病吗?

 同昌公主是唐懿宗李的长女,也是他最最喜欢的女儿,没有之一。同昌公主的生母是郭淑妃,郭氏在李还是郓王的时候就随侍李身边,在那段李战战兢兢、生怕惹恼父皇的日子里,郭氏给予他不少欢愉,让日子好过了一点。

 因而,李对郭氏有份特别的宠爱,他那么喜爱同昌公主也是有点爱屋及乌的意思。

 同昌公主出生之后一直没能张口说话,这可急坏了李夫妇。尽管请了不少名医来为同昌公主诊治,但是却毫无用处,李渐渐有点灰心。

 忽然有一天,同昌公主望着父亲李说:“得活。”李听到女儿的声音,激动地都要哭了,虽然他不明白同昌公主说“得活”是什么意思,但是此刻的喜悦让他忘记深究。

 没过多久,迎接李入宫登基的仪仗就到了府门口,这时,李才明白女儿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觉得同昌公主就是他的福星,一张口讲话,皇位就来了。

 所以,他对同昌公主的宠爱更甚从前,这时,同昌公主在唐懿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过她的母妃郭氏了。

 自从同昌公主能说话以来,唐懿宗是不是就要召她去聊聊天,同昌公主就是懿宗的开心果,听她叽叽喳喳说话,心中的烦闷就能散去不少。

 可惜的是,再好的女儿总有嫁人离开他的那一天,咸通九年,十九岁的同昌公主下嫁新科进士韦保衡。

 韦家很高兴能有同昌公主这样身份高贵又极受宠爱的媳妇嫁入韦家,懿宗不舍女儿出嫁,但这是社会自然规律,女儿大了就是要嫁人,所以他就想倾尽所有给同昌公主办一个世纪最豪华大婚礼。

 懿宗并没有食言,从同昌公主的嫁妆来看,称为最最最豪华也丝毫不为过。懿宗开了国库和自己的私库,一顿挑挑选选,近乎把所有的奇珍异宝都放在了公主的嫁妆箱子里。即使这样还不够,这些毕竟是死物,观赏价值比较高,所以懿宗又在嫁妆中填上了五百万贯银钱。

 五百万贯银钱大概就是朝廷一年的所有赋税了,古代还没有哪个皇帝能为女儿做到这个份上。

 韦家看着这惊人的嫁妆,心中对同昌公主在唐懿宗心中的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对待同昌公主就像祖宗一般。

 光是侍奉公主的下人就数不清,生怕累着她,摔着她,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公主的吃食更是异常精美,有一道羊炙,一头羊身上只有四两肉能作原材料,准备这么一道菜,好几只羊都要被杀掉。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宠爱过了头,同昌公主的命数势必坎坷。同昌公主有次午睡时梦到了南齐的潘玉儿,说要取回她的九鸾钗。九鸾钗是公主的陪嫁之一,公主很喜爱,常常把它插在头发上。

 没过多久,同昌公主忽然病了,而且一病不起。太医们都束手无策,同昌公主不治病故。爱女的死亡让唐懿宗悲痛不已,唐懿宗强撑着身体为同昌公主办了一场浩大的葬礼,史载“以服玩殉葬,每物皆百二十舆。锦绣珠玉,辉焕三十余里。”

 驸马韦保衡为了撇清关系,就告诉懿宗都是因为那群太医误诊的缘故才使得同昌公主重病难治,懿宗勃然大怒,也没有再度求证,就把给公主诊治过的太医都杀了,还把他们的亲族三百余人都抓进牢里,要判处他们的罪行。

 还把侍候同昌公主的下人们也都杀了,罪名是没有尽心尽力地侍候主子。公主的奶娘也被懿宗下旨为公主殉葬。同昌公主的死亡使得长安的刑场血流成河,都是冤魂。

同昌公主,又称卫国公主,唐懿宗爱女,母郭淑妃。大中三年七月三日(849)生于长安,咸通十年下嫁韦保衡,咸通十一年(870)薨,谥号文懿。

简介

公主一出世便给父亲带来了好运气,因而被懿宗视为掌上明珠。她所享受到的恩宠和富贵是任何一位公主都无法相比的。

公主大婚时,皇帝几乎把国库中所有的值钱的宝物都搬进了公主府。

然而,公主出嫁仅一年,便身染怪病香消玉殒了。紧接着,为公主治病的二十几名御医便人头落地。长安城顿时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之后,皇帝为公主举行了比她的婚礼更为盛大的葬礼,珠玑散尽,挽歌声声。她生荣死哀,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份。

生平事迹

唐朝的皇帝,疼爱孩子的并不少,比如前面的代宗李豫。但是爱到懿宗李凗那个份上的,还真是独一份。他那超乎寻常的爱法,使得最受他疼惜的女儿同昌公主,成了世间的灾难。

李凗虽然是宣宗李忱的长子,但是李忱也是终身没有正式立后的皇帝,而且,他对这个长子没有多大的好感。因此,李凗在做皇子的时候,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

郓王李凗困在自己的王府里,只有沉泯在美人怀里,他才觉得可以暂时忘却这令他恐慌、却也充满希望的前途。

在所有的姬妾里,最能体谅、抚慰他的,是一位美丽温柔的郭姬。郭姬深爱李凗,甚至愿意代他品尝可疑的食物。李凗对郭姬的感情因此与日俱增,直至情深意长。

幼年时候

同昌公主就是郭姬的女儿。

她和母亲一样,生得修眉秀目、温柔恬静、多才多艺,而更让李凗念念不忘的是,她会说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安慰父亲的话。

据说,同昌公主长到三、四岁都不曾开口说一个字。有一天,她忽然叹息着向父亲说出了她人生的第一句话:"今日可得活了。"

父母被女儿这句话弄得糊里糊涂。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迎接李凗即位为帝的仪仗就到了郓王府门前。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加考证,总之,大喜过望的李凗从此把女儿看成是自己的福星,当作心头肉一样,爱得不可开交。

说起来,同昌公主也确实值得父母的疼爱。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灵手巧。除了琴棋书画,她还擅于裁剪刺绣。据记载,她能在一张普通大小的锦被上,绣出三千彩色鸳鸯来。这种世间罕有的巧手功夫,不但需要出色的审美与技巧,更需要沉静柔顺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中国的公主群里,更是寥寥可数,属于珍稀的特质。

如此出色的女儿,怎么不让父母宝贝万分呢

下嫁韦保衡

时间渐渐过去,同昌公主长大了,李凗和郭淑妃千挑万选,终于选中了新科进士韦保衡,做同昌公主的驸马。

这位韦驸马不但英俊非凡、风度翻翻,而且才华出众,因此,同昌公主应该是满怀期待地登上宝辇,做一个新娘的。当然,在她活着的时候,她永远也不会知道,藏在那美好外表下的究竟是些什么。

跟着这位新娘前往公主府的,是长得看不到头的送陪嫁宫使队伍。

李凗为了同昌公主出嫁,几乎把大唐王朝的国库翻了个遍,把所有他能看得上眼的东西都送进了同昌公主的新府里。

《太平广记》记录下了这些稀世珍宝中的一小部分。

纹布巾:洁白柔软的手巾,无论怎样用,用多少年,你在它上面都看不到一点脏腻的痕迹。

连珠帐:完全是用滚圆光亮的珍珠串起的帐子。

澄水帛:长约一丈,薄如蝉翼,但是假如将它淋上水再挂起,所有在场的人都会感觉到凉爽舒适,即使三伏夏日、拥挤不堪的场所,人们都能身轻无汗。

瑟瑟幕:轻薄柔软,透明得像空气一样,透过阳光,可以看见它上面有青绿色的纹路。但是即便天下大雨,它也不会湿一点,,更不可能渗过幕帘,幕中人可以放心安坐。

火蚕棉:用它絮棉衣,一件衣服用一两棉就足够了,如果用多了,穿衣服的人就好像被火蒸烤一样,即使数九寒冬,也热得无法忍受。

蠲忿犀:佩带它,能令人烦恼忿怒尽消。

如意玉:小如桃核,但是其上有七孔,光线同时往复折射,璀璨无穷。

香烛:据说是由一种奇异的蛤蜊油所制,虽然长仅尺余,却能点很长时间。而且点的时候异香百步,烛烟缓缓上升,形成亭台楼阁的形状。

除此之外,还有金麦银米数斛、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龙脑香、辟尘犀等等等等。

而李凗为同昌公主营造的公主府,更是旷古未有的奢华,就连打扫用的簸箕,都是用金丝编织的。这个恐怕连安乐、太平公主都难以望其项背。

几乎送光了国库中的珍宝之后,李凗还怕女儿的现钱不够花,又另送了五百万贯给她。

在女儿出嫁以后,李凗心疼女儿不能保持从前做闺女时的享受,因此还不停地往公主府里给女儿送珍奇的食物。比如其中有一道灵消炙,一头羊里只有四两肉符合它的用料标准,而且做成以后,能够长期存放,经历一个酷暑都没有问题。还有一种肉干红虬脯,蓬松盘绕,高达一尺,如果用匙筷一压,能把它压得很低,但是一松手,它又能恢复原来的高度。此外有一种逍遥炙,做法与原料不知是什么,但是装它的居然是九龙食具,想来滋味一定很好。

别说是给同昌公主吃的珍肴,就是为公主送食物的宫使,他们所吃的酒羹,都令人羡慕。

有一次,一群权贵子弟在广化里饮酒,忽然闻到了一股异香,一开始以为是龙脑的香气,后来发现香气浓郁,世间少有,于是循香追寻,找到一家酒铺,才知道是为同昌公主送赐物的宫使刚刚经过,并在酒店里设过酒宴。

这群平常以骄奢闻名的纨绔子弟为食物的香气吸引,居然争先恐后地抢食宫使吃剩的残羹,并且赞叹不己。想像同昌公主所享用的美食,更是无比欣慕。

然而处身其中的同昌公主,却对所有的这一切都厌烦得很,找不出什么特别吸引她的地方。

但是虽然娇贵无比,同昌公主的为人还是很贤让和婉的。

她经常宴请韦氏族人和韦保衡的朋友,并让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珍宝。

有一次,韦家人想要连夜看戏,同昌公主就让侍丛捧出红色的琉璃盘,在盘中放上夜明珠,照得整个厅堂如同白昼,使得韦氏一族都能尽兴寻乐。

然而,这些过于奢华的享受,不是任何人能够坦然承受得了的。同昌公主也不能例外。

莫名逝世

新婚的第二年,同昌公主在午睡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来对她说:"南齐潘淑妃要来取她的九鸾钗了。"九鸾钗是同昌公主经常佩带的饰物,这枚玉钗上雕着九只鸾凤,每凤一色,各不相同,钗边还刻着"玉儿"两个字。堪称世间奇珍。

同昌公主对这个梦感到十分奇怪,就告诉了自己的侍女。

做梦不久,同昌公主忽然生病了。

懿宗广召名医巫祝,为同昌公主治病。

然而同昌公主的病情却一天天地加重。慌了手脚的李凗与郭淑妃,将太医院的御医集中起来,二十多人一起派赴同昌公主府,为公主诊治。

然而,就连太医们都弄不清,同昌公主得的是什么怪病。他们知道公主已是病至不治的地步了,惊慌之下,商量了一个主意,举出了一个满是奇珍异品的药方,送到皇帝那里,希望凑不齐药材,自己到时可以因此逃过难关。

药方里有红蜂蜜、白猿膏、千年灵芝、人形参等等等。

然而,太医们低估了皇帝爱女的决心。

李凗居然很快就派人拿来了所有的药材。(我怀疑,那些去拿药的人是不是也和太医们一样,惧怕皇帝的怒气,整了点假药来糊弄他的)

太医们无计可施,只好将错就错,将这些药灌进了同昌公主口里。

灌不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苦了同昌公主死前还受如此一番折磨。

十七八岁的同昌公主,在公元870年的中秋之夜,离开了人世。

因爱成灾

驸马韦保衡眼看着公主死在眼前,不禁大惊失色。

作为丈夫,他非常清楚同昌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为了不让皇帝迁怒于自己,他开始了疯狂的诬陷与报复。

首先,他控诉说,御医没有好生为公主诊疗,用药不当,以致延误病情,害了公主的性命。

正在呼天抢地的李凗一听爱婿的话,立即红了眼睛,立刻把为同昌公主治病的二十多名御医都砍了头。还把他们的家族三百多人投入大牢治罪。

这样昏愦的行为,朝臣自然是要劝谏的。

韦保衡趁机鼓动皇帝,将三十多个与自己素来不和的大小官员或贬谪或处死。硬说是他们妒嫉同昌公主与韦家的受宠,而与御医沟通,用药害死同昌公主。

被这飞来横祸打中的,甚至还包括了宰相和兵部侍郎。其中还包括同昌公主的姑父于琮,与韦保衡同为驸马的他不仅辈份比韦保衡高,而且人品才学也远远超出其上,无论是朝廷还是宫廷,或是堂堂的史书,人们对他的评价,远比贪财好权的轻浮少年韦保衡高明得多。因此也一向是心胸狭隘的韦保衡嫉恨的对象。

现在,韦保衡藉着同昌公主之死,将于琮一家亲友都远远地发配到了荒凉的南疆。

于琮的妻子广德公主是一位贤妻,她知道韦保衡仍旧不甘心就此放过于琮,当她明白自己无力挽留丈夫的时候,便向哥哥请求,让自己随丈夫一起去韶州,以便照顾他--公主妻子紧随身边,韦保衡果然无法再向于琮暗算下手。于琮总算保住了性命。

李凗随之又将眼光转向了同昌公主的侍丛,他认为陪着同昌公主嫁入韦家的宫婢保姆没有尽到保护之责,又逼着他们也自杀。并让同昌公主的奶妈陪葬。--奇怪的是,他为什么不追究身为丈夫的韦保衡照顾不力呢

在韦保衡的操纵导演下,一通血腥的屠杀放逐之后,认为总算为女儿报了仇的李凗将同昌公主追谥为文懿,并开始策划一场浩大的葬礼。

浩大的葬礼

公元871年元宵节的前一天,丧礼如期举行。

李凗亲自为女儿写了挽歌,并勒令群臣都要作诗词吊唁。

自宰相始,文武百官都带着金银器物和各自的吊辞,来参加葬礼了。

所有将要与公主同葬的宝物以及仪仗,排着三十几里的长队,浩浩荡荡地往长安东郊而去。

同昌公主的棺椁,也是超出礼制的。到底有多大多重,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仅仅沿路赏赐给抬棺人的饮食,就多达三十驼糕点、一百斛酒。由此可见棺椁之大、抬棺人之多。

李凗对同昌公主不绝的思念,使他即使在女儿死后,都对与她相关的人大加青目。

乐师李可及因谱写哀挽同昌公主的《叹百年曲》有功,一直封至大将军爵,儿子娶媳忆时,李凗送他两壶酒,壶内居然全是珍珠宝石。

至于同昌公主的丈夫韦保衡,更是飞黄腾达,加官晋爵。等到两年后的夏天,李凗终于一命归西,临终时,居然发下遗旨,让韦保衡代十二岁的儿子李俨摄政,全权处理军国大事。

但是,作恶多端、品行低劣的韦保衡只会卖弄小聪明嫁祸于人,根本没有指挥若定、执掌权力的本领。

仅仅三个月后,韦保衡就被贬为崖州澄迈县令(海南省海口市郊西老),比起当年被他贬到广东的朝臣来,更是被赶得远之又远。

痛恨韦保衡的大臣及皇族当然不会就此放过他。在流放的路上,又一道旨令追来,将他杀死在半道上。

虽然引发了如此天怒人怨的事件,但是无论正史野史,在提到同昌公主的时候,对她的品行为人,都仍旧没有一丝半点的贬低之辞。因此她无疑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好女子。

然而,她却嫁了一个阴谋家,还有一个昏头昏脑的父亲。因此而掀起的大波巨变,使这个可怜的少女,即使身在黄泉,也不得安宁。

----关于那枚九鸾钗,在同昌公主死后,它也诡异地失去了踪影。

有人说,"玉儿"就是南齐潘淑妃的小名,九鸾钗原本就是她的殉葬之物。因此,同昌公主实在是不应该用它作饰物的。

同昌公主死后的冤案(一)

同昌公主温文娴雅,既不放荡骄纵,也不结私弄权,只因体虚多病而年华早逝,却不料无端地给朝中留下祸患。因为她的死,二十多位御医惨遭斩刑,亲族三百余人牵连入狱,朝中数十位大臣横遭贬谪,弄得朝廷中一时乌烟瘴气。而造致这一切的原由,竟然是她皇帝父亲的一片爱心

唐懿宗李推共有八个女儿,同昌公主居长,也是最受懿宗疼爱的一个公主。同昌公主闺名李梅灵,母亲是号称长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在李漼为郓王时,郭氏是郓王府中的一位待姬,因美俏绝伦,蒙郓王垂青,生下了女儿梅灵;李漼贵为大唐天子后,水涨船高,郭氏被封为淑妃,梅灵则成了同昌公主。同昌公主从母亲身生禀受了天生丽质,明眸秀靥,玲成可爱,而且性格温顺,善解人意,从小就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母亲郭淑妃也不出老,与二八佳龄的女儿站一起,竟象两朵娇艳的姊妹花,有了这两朵花儿,唐细宗心满意足,朝事之余,几乎全部时间都与这母女俩腻在一处,据笑逗趣,乐不知疲。

毕竟女儿大了不中留,唐迹宗无论怎么钟爱同昌公主,也不能把她永远留在身边,咸通七年秋天,在皇父的百般不舍中,同昌公主还是离开了皇宫,嫁进了名门之后,新科进士韦保衡府中。出嫁时,唐统宗赐下的嫁妆简直可以在韦驸马家开一个百宝库,有水晶云母、琉璃玳瑁、犀角象牙、装翠宝石等不计其数,更有衡世罕见的金龟、银鹿、金表、银粟、如意枕、鹤鹊枕、龙凤帐、九玉钦、琴瑟幕、文布巾、火蚕衣等,至于金银钱币、缓罗绸缎和豪华家俱器皿,则更不在话下。这些东西搬到韦家后,韦家原本宽敝的府第竟装摆不下,只好请来工匠,日夜扩建府第,才算把这一切安置下来。唐懿宗对同昌公主的宠爱,就此可见一斑。

风云网,历史风云网

韦保衡娶了这金枝玉叶的妻子,算是三生有幸,沾尽了光彩。两年之中,几乎不停的升迁,由翰林学士开始,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就缺身于宰辅的高位了,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他有一个好妻子,确切地说,是有一个好岳父。同昌公主本身也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性情温婉,乖巧宜人,绝没有一般皇家公主那般刁蛮任性。韦家见娶进了这么一位能给自家带来无限荣耀和好处的高贵媳妇,自然上上下下乐不可支,在生活上尽量安排得极尽奢华、舒适,以免亏待了公主。出入有车辇,行止有仆人,简直不让她走动一下,生怕累着她、摔着她;吃的是难以想象的山珍海味,一道日常菜"灵消炙",就是用喜鹊舌、羊心尖烹制出来的,吃一回就不知要斩杀多少喜鹊和肥羊,而这还算不了是顶好的菜;喝的则更为讲究,如玫瑰露、凝霜浆、桂花酒,真是数不尽数,单说"玫瑰露"一样,必须是清晨在盛开的玫瑰花上收集的露水,十几个人一早晨才能收到一小瓶,而同昌公主一口就喝下了;穿的则是珍珠衫、狐白裘、火蚕衣,据说"珍珠衫"夜里能发光照亮周围三尺远的地方,"狐白裘"则夏日炎炎可着裘衣消暑,"火蚕衣"则冬日凛冽能穿单御寒;外出时乘的是"七宝车",行走起来风驰电掣,而车内却不感颠簸,且阵阵异香飘逸,车过半日不散。

这么一种人间少有的景况下生活,同昌公主却并不舒畅,因她自幼体弱,在韦家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玉体自然消受不了,反而养出许多病来。三天两头倒卧病榻,日渐消瘦,这可急坏了韦家老老少少,他们到处寻访名医奇药,不惜巨金全力保住这棵庇荫大树。什么白猿骨、红蜂蜜、雪山莲、灵芝草等稀奇贵重药吃了不少,宫中数十个有名的御医也不停地穿梭于公主床前,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同昌公主的病始终未见好转,拖到咸通十一年初秋,可怜的玉人儿同昌公主终于撒于人寰

如花似玉的皇家公主,活灵鲜透地嫁进韦家,还不到四年时间,就竟然香消玉殒,这可急坏了韦家的人,他们顾不上哀悼死去的同昌公主,而是全家聚首商议对策。为了摆脱责任,韦家派驸马韦保衡到宫中禀报公主死讯,韦保衡一副伤心欲绝的神情,一边婉述公主临终前的情形,一边痛斥御医们诊断不当,误投药石

同昌公主死后的冤案(二)

唐帮宗猛听得爱女的死讯,简直有些支撑不住,趴在龙椅上大放悲声,哀痛中,对驸马的话全单照收,把女儿的死一骨脑地归责于御医头上。当即,唐游宗宣旨上朝,一边不停地流泪,一边下旨将翰林医宫韩宗邵等二十几个给唐帮宗猛听得爱女的死讯,简直有些支撑不住,趴在龙椅上大放悲声,哀痛中,对驸马的话全单照收,把女儿的死一骨脑地归责于御医头上。当即,唐游宗宣旨上朝,一边不停地流泪,一边下旨将翰林医宫韩宗邵等二十几个给同昌公主诊治过疾病的御医全部斩首。二十几颗头颅含冤落地,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牵连获罪,全部收入京兆大牢之中。

唐懿宗悲痛之中的不仁之举,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举国上下为之忿忿不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皇帝此举引起了众人的不满,终必给朝廷带来灾难。虽然二十几位御医已死不能复生,但那三百多位御医的亲族如果释放出来,或可安抚一下不平的民心。于是刘瞻召来谏官,怂恿他们上奏进谏,据理力争功谏懿宗;无奈这些谏官们都深知额宗喜怒无常的脾气,在这个时候进谏,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所以一个个都噤若寒蝉。刘瞻见这帮人无用,只好亲自以宰辅的身份向统宗启奏道:"生命长短,在于天定。公主有疾,深触陛下慈怀。宗邵等人为公主疗疾之时,唯求疾愈,备施方术,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人力难以回天,致此悲局,实可哀矜。今牵连老少三百余人入狱,天下人议论纷纷,多有不平。陛下仁慈达理,岂能被人妄议,还当居安思危,安抚天下民心。伏愿陛下少回圣虑,宽释牵连者!"

刘瞻的奏词有理有节,无可挑剔。然而唐部宗已认定是御医药杀了爱女,决不肯宽容他们的家族,因而对刘瞻的话十分不悦,但碍于他宰辅的身份,总算忍着没发作,对他的启奏却置之不理。

见没有结果,在第二天上朝时,刘赡又联合了京兆尹温璋犯颜直谏,措辞更加激烈。这下惹怒了唐帮京,他大声叱责二人的犯上,当即降旨,刘瞻调为荆南节度使,温璋贬为崖州司马,责令三日内离京赴任,免得他们再在朝堂上啰嗦个没完没了。

温璋是个性情耿直的有才之臣,被贬南蛮之地,着实心有激愤,叹道:"生还逢时,死何足惜!"当天夜里就在家中服毒自尽。唐帮宗听到温璋的死讯,还狠狠地说:"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刘瞻离开长安赴任以后,驸马韦保衡已经大权在握,他与另一宰辅路岩串通一气,罗织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把刘瞻的门生故旧三十多人,一骨脑地贬往遥远荒僻的岭南。为了进一步压制刘瞻,以防再生事端,韦保衡又与路岩合谋,硬说是刘瞻与御医同谋,乱投药石害死同昌公主;昏庸的懿宗竟也信以为真,又把做荆南节度使的刘瞻贬为康州刺史。

为了同昌公主的死,唐懿宗在朝廷里折腾了好几个月,弄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待这一切稍稍平定下来之后,懿宗才想到为爱女举行盛大的安葬仪式。陵墓自然是十分豪奢壮观,陪葬的服饰器活更是琳琅满目,填满了墓坑,送

中国百家姓你知道多少???

A 安氏 阿氏 艾氏 爱氏 奥氏 敖氏 嗄氏 B 世界白氏联谊会 柏氏 班氏 包氏 暴氏 鲍氏 百里氏 布氏 薄氏 炎黄卜氏宗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