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方”姓的由来,第1张

  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寻根溯源 方姓来源有四:1、据《风俗通义》及《世本》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后人以封邑为氏。2、出自姬姓,以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子孙以其字为氏。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4、出自其他民族。如今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方姓以河南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姓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迁的结果。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淄博)、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姓从河南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河南钧州(今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不久闽粤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方姓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号 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2、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堂号:“河南”、“六桂”、“正学”、“敦本”、“观礼”、“伦叙”、“乘裕”、“敦必”、“思诚”、“绍远”、“重庆”、“崇考”、“义德”等。

  宗族特征 1、方姓得姓早,但历史上的名人却不多见,尤其在唐宋以前。2、方姓多刚烈之士,爱憎分明,舍身取义,宁折不弯。3、方姓多文人学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诗书传家蔚然成风。4、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一九一五年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谱》,江苏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为:“应克先人志,荣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续修《方氏家谱》,安徽天长方姓一支字行为:“高伦序定,绍法敦行。”

  名人精粹 方干:新定(今浙江建德)人,唐代诗人,因缺唇,故在科举中不被录取,于是隐居会稽镜湖,终生不仕。其诗闻名江南,多以流连风物和格调低沉为主题,死后追赐及第,有《玄英先生集》传世。方腊: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一一二零年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军攻陷数十县,东南震动。次年夏,被俘后在开封就义。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方回:安徽歙县人,元朝文学家,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以杜甫为一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之说。曾编《瀛奎律髓》,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今存《桐江集》。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初文学家,深受朝廷器重,因不肯为燕王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并夷其十族。有《逊志斋集》传世。方克勤:浙江宁海人,明时曾任济宁(今属山东)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户口倍增,有《汗漫集》。方以智: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学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检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出家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等。方维仪:安徽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妈,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风阁集》,又编历代作品为《宫闺诗史》。方苞: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累官至礼部侍郎,桐城派创始人。方薰:浙江石门人,清代书画家,与画家奚冈齐名,世称“方奚”。有《山静居论画》传世。方玉润:宝宁(今云南广南)人,清代文学家,曾官至陇州州判。方声洞:福建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其兄方声涛和姨、两嫂及妻皆为同盟会会员,后参加广州起义并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志敏:江西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中共六大当选中央委员,一九三四年率红十军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后因叛徒出卖被俘,一九三五年八月六日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五十六岁。遗著有《可爱的

1,第一个渊源

据《澎湖县志》记载,才宽的施氏后裔中,在清朝初期出了个收复台湾的施琅。施琅后去北京为官,留在台湾澎湖的一支施氏族人怕郑氏族人报复,又改回姓氏为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2,第二个渊源

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才氏家谱》记载,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谥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

3,第三个渊源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额尔德木图氏多冠汉姓为才氏、鄂氏、乔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4,第四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保安族、僳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5,第五个渊源

才姓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明朝时期,方希贤更名为“才隐士”时起。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最后字“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才氏始祖。

6,第六个渊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才氏为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之后”。重黎是颛顼之子,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

周宣王姬静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司马氏由于犯了错误(今已不可考是何错),被皇帝下令满门抄斩。为了保住家族的血脉,忠心的管家就偷偷的把主人的七个儿子用箩筐挑着逃至河南濮阳安家落户,为躲避朝廷的追杀改姓为才氏,所以才氏共分为七门。而那个管家就被认定为这一族的祖先了。

-才姓

1 英语翻译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

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

在太平府做官时,遇到疑难案件,就改穿便服亲自去查访。恰巧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向他合掌肃立施礼。

随即吩咐徒弟备茶。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到别屋去坐一会吧!”老和尚说:“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

”恕斋先生大惊:“你怎么知道我来?”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恕斋先生又问:“你根据什么认识我?”老和尚说:“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恕斋先生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老和尚说:“你是为某某案子来的。 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

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你罢了。”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跪地叩头,说:“我该死,我该死。

我就希望你这样一问。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欢便服暗访。

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访甲的同伙,他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他就会认为乙在理而甲理亏。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

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叉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您亲自查访还是如此,何况是依靠别人的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 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已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

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 希望您认真考虑。”

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姚安公认为:“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 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

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2 查文言文,明史杨卓传译文

明史·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十八·杨卓传 原文 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吏部主事。逾年,迁广东行省员外郎。

田家妇独行山中,遇伐木卒,欲乱之。妇不从,被杀。

官拷同役卒二十人,皆引服。卓曰:“卒人众,必善恶异也,可尽抵罪乎?”列二十人庭下,熟视久之,指两卒曰:“杀人者,汝也!”两卒大惊,服罪。

坐事谪田凤阳,复起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田者,累岁不决,卓至,垂涕开谕,遂罢争。

卓精吏事,吏不能欺。而治平恕,民悦服焉。

病免,卒。译文 杨卓,字自立,是泰和县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考中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的官职。过了一年以后,升任广东省员外郎。

有一个农村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了进山伐木的士卒,想要 她。那妇人不从,被(士卒)杀死。

当地官员拷打了二十名跟那位士卒共同参与此事的士卒,(它们)全都服罪。杨卓说:“这么多士卒,一定有善有恶,怎么能全都收到惩罚呢?”(于是)让二十名士卒在庭院中站好,(他)仔细地看了他们很久,(最后)指着其中的两名士卒说:“杀人的是你们!”两个小卒大惊,就认罪了。

后来杨卓因事获罪被贬到凤阳,后来又被起用做杭州通判。当地有兄弟因田地而产生诉讼,多年来都没有判决,杨卓到任后,流着泪开导他们,于是他们放弃了诉讼。

杨卓精于做官之事,小吏们都不敢欺瞒他。而他为政公正宽仁,老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

后来因为病重而免职,(不久)去世了。注释1、同役:共事。

谓一同参战。这里指共同参与此事。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2、引服:亦作“引伏”。

认罪,服罪。《魏书·樊子鹄传》:“太山太守彭穆参候失仪,子鹄责让穆,并数其罪状,穆皆引伏。”

《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掠治日急,垂愍之,私使人谓段氏曰:‘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置对,无一语罣人,惟自引伏。”

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有富室某并其乡某甲田产,诬以人命,甲不胜拷掠,自引服。”3、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吕氏春秋·直谏》:“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也。”

《史记·高祖本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司马贞索隐:“抵,当也。

谓使各当其罪。”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

《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始吾谓世间贪官污吏受财曲法,富者纳贿而得全,贫者无赀而抵罪,岂意冥府乃更甚焉!”许地山《凶手》第二幕:“杀人的事是小人干的,与小人之兄孙荣无涉,情愿自首抵罪。”4、服罪:承认罪责。

《荀子·君子》:“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史记·三王世家》:“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唐韩愈《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人立而拱,非禽兽之事;革而从人,且服罪也。”《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看见众喽啰中,陈名亦在其内,叫出问道:‘昨夜来盗马的就是你么?’陈名叩头服罪。”

5、坐事:因事获罪。《汉书·儒林传·梁丘贺》:“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

《周书·皇后传·宣帝朱皇后》:“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其家坐事,没入东宫。”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禨祥·并蒂瓜》:“产瓜未几,兄弟坐事并斩于市。”6、开谕:亦作“开喻”。

启发解说;劝告。《三国志·蜀志·吕乂传》:“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乂到宫,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诸王有疾,上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形忧于色,左右或开谕进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

手足不理,吾身废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入室,开谕万端,女终不听。”

7、平恕:持平宽仁。《北史·赵绰传》:“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明方孝孺《杜推官赞》:“性刚严,而治狱平恕。”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惟有李勉与他尉不同,专尚平恕,一切惨酷之刑,置而不用。”8、悦服:亦作“悦伏”。

心悦诚服。《书·武成》:“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孔颖达疏:“悦是欢喜,服谓听从。”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戢御严明,鸡犬无挠,军庶悦伏。”《明史·陶安传》:“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章太炎的晚年虽然不一定为鲁迅所悦服,但早年的革命精神和治学态度,无疑是给了 鲁迅 以深厚的影响的。”9、病免:以病免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汉书·扬雄传赞》:“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寻授苏州刺史,一年,即病免归;授刑部侍郎,不久,又病免归;除河南尹,三年,又病免归。”。

3 文言文翻译《杨卓传》

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任吏部主事。过了一年,迁任广东行省员外郎。

农家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伐木士兵,想的混乱。妻子不同意,被杀。

官府拷问同服役士兵二十人,都服罪。卓说:“士卒人多,必然善恶现象,可以全部抵罪吗?”列二十人庭下,仔细看了许久,指两个士兵说:“杀人者,你的!”两个死大吃一惊,认罪。

因事获罪贬谪凤阳种田,又起用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夺田地的人,多年来不决,卓到,垂泪开导,于是停止争执。

杨卓精于吏事,属吏不能欺骗。而社会公正,百姓心悦诚服呢。

4 运甓斋记 明 贝琼 的文言文翻译

过去长沙郡公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屋外,晚上又把把砖块运回屋内。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致力于收复中原,所以(我要)坚持劳动。”唉,晋朝从渡江而到南边,朝廷上下都苟且偷安,放弃中原而不顾恤,惟独陶侃一人有志于此,本来就不是一时坐谈老庄的人能赶得上的。等到他都督荆州、湘州等州时,检查整顿军府的各项事务,不曾有片刻休息。他又曾对别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静,活着对社会无益,死后在后人中也没有好名声。”他聪明敏锐、恭敬勤奋,在这就可以看出来,不只是运送砖块一件事了。

我原想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占据重要的地势,蓄养威力锐气已久,应当率领各郡请命向北进伐,把老百姓从北方民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以雪国耻。但是他安守一方,一共四十十年,所谓的平日里不断坚持劳动想致力于收复中原的话,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再说胡人的入侵不断发生,不容易消灭平定。苏峻发动叛变,国家破裂君主受辱,正是臣子粉身碎骨的时候。大兵云集,他竟然违背众人意愿向西而返回,纵敌害已,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周朝太叔带争夺王位的灾难,齐国有齐桓公在洮地的灾难,晋朝有晋文公平定太叔带之难。陶侃以齐桓公、晋文公自比,但是他又是这样地为君主做事,又怎么果真能够实践他在运砖块时所说的呢?以前要治卞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之罪,卞敦本来就可以诛杀的。陶侃平定国家大难,立下大功,也是由于温峤他们用正义激怒了他,与卞敦不同,所以侥幸取得了平定苏峻之乱的胜利,如果他当时退缩了,事情几乎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那么与卞敦又有什么区别呢?梅陶称赞他像魏武一样的禀赋超群、见识高明,像孔明一样的忠顺勤劳,也太过了点。

即使这样,晋朝面临危险后又获得了安宁,灭亡之后又得以保存,确实是凭借他的力量,这是众臣子中出力最大,并且在史书中有所记载的,所以我反复地论说。他做事虽然还有没有做好的,但他所说的却可以被万代人学习效法。为什么呢?人的一般情况是好逸恶劳。天下的事情,都是由于勤奋而成功,由于安逸而失败的。运送砖块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剡山单阳江原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大概是能够有志于勤奋。当初,阳原在山中读书,老了都不做官,洪武四年,皇帝下诏征召众儒生,郡侯强行举荐他。到了京师以后,他又推辞,吏部于是就授予他汉阳湖泊使的职位。然后,官职无论高贵低微,能够有志与勤奋,那么他所做的一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而不会虚度一生了。因为他从三千里之外飞马送信,请求为他写记,所以写信回复他。像陶侃处理政事,汉阳父老乡亲还是称道他的。而他在武昌打败陈敏,在湘州平定杜弢之乱,寻访他的遗迹,可以想见他的才华气度精神可遗留千年。

5 文言文王安石的《徐君墓志铭》字词翻译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原文 君讳平(1),字秉之,姓许氏。

余尝谱其世家(2),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3)。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4),而自少卓荦不羁(5),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6),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7),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

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

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8),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

子男瑰,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注释(1)讳:名。

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 王安石纪念馆 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

(2)谱:编列。(3)海陵:州名,今江苏省泰州市。

主簿:小官。主管簿籍文书。

(4)元:许平的哥哥许元。宋仁宗庆历年间,选拔为江淮制置发运判官。

在任期间,多方搜括财物珍宝,贿赂京师权贵,以图升官。后迁郎中,历任扬、越、泰州知州。

(5)卓荦(luo):超越,特出。不羁:放达,不受约束。

(6) 方略:治国用兵的计谋。(7) 斋郎:办理祭祀事务的小吏。

(8) 右武:崇尚武功。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2分) (1)善辩说( ) (2)君既元相友有称一下(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B、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C、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D、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3范仲庵(即范文正公)为什么推荐许平参加“方略”之选?(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4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1(2分,各1分)(1)善于、擅长 (2)称赞、著称、称颂、闻名(被称赞、为……称赞亦可)2(3分)C3(3分)自少卓荦不羁(1分),善辨说(1分),以智略为大世大人所器(1分)4(2分)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许平才华的赞美之情(1分)和对其壮志未酬身先死(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1分) 译文 君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为他的家族世系编撰过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任泰州海陵县主簿的人。

许君既与他的哥哥许元以互相友爱而著称于天下,又自小卓越特出、不受拘束,善于辨析论说,与他的哥哥都以智谋才略为当时德高望重的贵人所器重。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的制举科目,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而陕西大帅范仲淹、郑文肃争先将许君所写的文章向皇上推荐,于是许君得以被召应试,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任为泰州海陵县主簿。

达官贵人大多推荐许君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应该把他抛弃埋没在州县任上;许君也常常激昂慷慨地称许自己,想要有所作为,然而终于没能得到施展他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多么可悲啊。

士人中本来就有超脱尘世、不同凡俗,只按自己意愿行事,遭到谩骂、讥讽、嘲笑和轻侮,困窘受屈而不悔恨的人。他们都是没有一般人的那些对于功名宝贵的追求,而期望流芳于后世的人。

他们与时不合乃是必然的。至于那些有智谋、有功名心的士人,窥测时机,随机应变,奔走从事于势利的场合,却总是得不到机遇的人,竟也不可尽数。

辩说足以感化万物,却在看重游说的时代遭到困窘;智谋足以降服三军,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受到屈辱。这又怎样解释呢?唉!那些有所期望而悔恨的人,大概是悟透了其中的道理吧! 许君享年五十九年,于嘉佑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扬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

夫人姓李。儿子许瓌,没有做官;许璋,任真州司户参军;许琦,任太庙斋郎;许琳,为进士出身。

女儿五人,已出嫁的二人;分别嫁给进士周奉先和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文说:有人提拔并起用他,没人排挤并阻止他。

唉,许君!你却终止在这个官职上。是谁使你落得这样的结局呢?赏析:《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

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许平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普通官吏。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剧。

第一段写许君有大才却终不得用的事实;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写许君的后事;第四段铭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许平一生遭遇,隐含强烈的悲愤。

6 求文言文译文,希望能全些

祖先方伯公90岁去世了,读书时排版编辑不停,虽然是炎炎夏日,穿的整整齐齐的端坐着,没有看见他摇晃,经常写一张对联在客厅里面,写了:“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书房中有一张对联,写了:“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可忍。”癸巳岁,为自己逝去而准备写的祭文,有人说:“不敢丧失理智,不求心满意足,能不追求功名利禄,能忍气吞声,90年来,问心无愧,可以让大家来见证,可以笑着去世了。”

照着事实记下来。去世时虽然很年老,常常夜里做梦梦见仆人在旁边陪着先曾祖司徒府君,有的人罚跪受到责骂,比如从这儿到堂阶前的院子。

7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某公表里求着两则文言文的

《两则》原文和翻译40《阅微草堂笔记》两则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为编者所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③〔佚其名〕其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④〔斋公〕对道士的尊称⑤〔迂阔〕迂腐不合时宜⑥〔倩〕请人代劳⑦〔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⑧〔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⑨〔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井田谱〕即《周礼井田谱》,宋代夏休著研究周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度〔规〕规劝〔角〕较量〔好事〕喜欢多事〔洫(xù)〕田间的水道〔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不执〕不偏执纪昀泥古②不化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某公表里同年〔同年〕指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者②〔馆〕用做动词,任家馆教师,或在贵人家做食客③〔为外吏者〕做地方官的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态度严正⑤〔厅事〕此指客厅⑥〔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⑦〔诟谇(suì)〕斥责,责骂谇,斥责⑧〔承尘〕天花板,顶棚⑨〔盖狐魅云〕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项君廷模言:昔尝馆②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③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⑤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⑥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⑦忽闻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⑧上盖狐魅云⑨《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某公表里》由三个画面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讲学”、翰林公拒贿前后、狐魅“窃窃私笑”作者对那位翰林公没有下一句评语,读者却由狐魅的“笑”对翰林公的“内在”心知肚明了结尾让狐魅出场,真是神来之笔,既简洁,又冷峭鲁迅称赞《阅微草堂笔记》道:“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

8 羽冲小传文言文的翻译

刘羽冲,不知名叫什么,是沧州人。

我的高祖厚斋公常和他用诗歌唱和。他性情孤僻,好讲迂去的章法,实际上都迂腐不能施行。

他曾请董天士作画,请厚斋公题诗。其中《秋林读书》画题道:“呆坐在秋天的树根下,孤独地没有伴。

不知读的什么书,只见须眉都白了。手中拿着的,可能是《井田谱》。”

大概是规劝他。他偶然弄到一本古代兵书读了之后,自称能带十万兵。

恰好当时有土匪,他自己练兵和土匪较量,结果乡兵大败,他几乎被活捉了去。他又弄到一本古代讲水利的书,钻研了有一年时间,自吹可以使千里之地成为沃土,画了图游说州官。

州官也好事,就叫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刚挖好了沟渠,洪水来了,顺着沟渠灌进来,人几乎变成了鱼。

从此他便抑郁想不开,常常在庭院中独自度步,摇头自语道:“古人能欺骗我?”每天叨咕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他发病死去。

后来在风清月白的晚上,常见他的魂在墓前的松柏下,摇头踱步。仔细听去,嘴里念叨的还是这六个字。

有人笑出了声,他的魂突然消失了。第二天观察,他的魂还和前一天晚上一样在摇头踱步。

沉溺于古代的人很愚蠢,怎么能愚蠢到这个地步呢?阿文勤公曾教导我说:“满肚子都是书本知识能败事,肚里一点知识也没有同样能败事。下棋高手不忽视旧棋谱,但不照搬旧谱;名医不迷信古方,但不离古方。

所以说:”将它研宄透了,而保存自己的特点。又说:它能教人以成规,但不能使人巧。

‘“。

  ⑴洪武 太祖朱元璋 (1328-1398)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建立锦衣卫,(比英国的007机构还早了近五百年)(为孙子建文登位扫清道路)锦衣卫隶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长官为指挥使,下领官校,官为千户、百户,校为校尉力士,明中后期达到十几万人之众。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锦衣卫木印。

  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布撤销中书省,从此不设丞相。

  ⑵建文 惠帝朱允文洪 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 (1377-1402)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

  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儒辅助下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

  ⑶永乐 成祖[原燕王]朱棣 朱元璋之第四子 (1360-1424)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时年65岁

  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起兵反叛,登上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清除建文余党,严厉地处决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对于意降的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既往不咎,量才录用。

  在锦衣卫外,另设东厂,因设于东安门北而得名。

  1421年迁都北京、营建北京皇城和建造紫禁城(今故宫),修筑砖构万里长城,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

  五次御驾北征蒙古,稳定北部边疆。[永乐帝死于北征归途]

  组织郑和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开创了中国一个伟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⑷洪熙 仁宗朱高炽 朱棣之长子 体弱多病,登极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

  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南方人聪明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的科举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满清。

  ⑸宣德 宣宗朱瞻[zhān]基 朱高炽之长子(1398-1435)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宣德帝当政10年,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础上,倚靠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老臣)”及尚书蹇义、夏原吉,组成了志在守成的稳健的统治核心。

  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无度的皇帝。

  ⑹正统 英宗朱祁镇 朱瞻基之长子(1427-1464)

  “正统”;(1435-1449)18年

  “天顺”;(1457-1464)在位23年。英宗朱祁镇[复辟]

  即位时才9岁,“三杨”谢世和离任,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后,其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英宗被尊为太上皇1450年,被放回,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开始了他七年的软禁生活。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

  英宗“天顺”停止中国千年以来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

  英宗“天顺”以谋逆罪冤杀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大学士王文等。

  ⑺景泰 代宗朱祁钰[景帝] 8 朱瞻基之次子

  “代宗”的庙号,表明他不过仅是代替他人当皇帝。

  景泰帝起用了兵部左侍郎于谦,确立了在朝臣中的威望。也先挟持着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已兵临北京城下,景泰帝命于谦为统帅,军民同仇敌忾,初战告捷,大败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议和不成,进攻又失败,只好在将英宗扣压了一年之后,送还京城。当朱祁镇返回北京,朱祁钰与他在东安门执手相泣后,便将他送进南宫软禁起来。

  朱祁钰在位期间,出于确保自己皇位传承的私心,又做了件大蠢事,即废祁镇之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名位,立自己儿子见济为皇太子,结果招致满朝大臣甚至自己皇后的反对。

  景泰八年(1456年)景泰皇帝得了重病,英宗“夺门之变”,复辟,代宗下台。

  一个月后,朱祁钰在西宫病亡,年30岁。死后也不能进明帝陵,只葬在京西金山。

  现有文物景泰蓝聊以慰藉。证明他当过皇帝。

  ⑻成化 宪宗朱见深 朱祁镇之长子 在位23年

  万贵妃控制后宫

  ⑼弘治 孝宗朱右樘[chēng]18朱见深之第三子 (1470-1505)年号 1487年即位,在位19年。时年36岁。

  (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弘治中兴”。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⑽正德 武宗朱厚照 朱右樘之长子 (1491-1521)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过度,(南巡游乐中不慎翻船落水,回京后于第二年三月病崩)时年31岁。

  明武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浪漫的皇帝。纵观明武宗一生,贪杯、尚兵、萧洒,所行之事多浪漫不经,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甚至痴情于艺妓。

  ⑾嘉靖 世宗朱厚囱[cōng] 朱右樘之侄 (1507-1566)1521年即位,在位46年。时年60岁。

  严嵩当上内阁首辅,独揽大权20余年。

  海瑞 (1514-1587)海瑞终被被罢官入狱,在狱中住了10个月。嘉靖世宗皇帝死后,穆宗即位,恢复海瑞原职,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调尚宝司任司丞,后升审谳平反冤狱的大理寺寺丞、南京有通政。隆庆三年升金部御史巡按应天。后张居正当权,张居正政见与海瑞不合,始终没有起用海瑞。

  ⑿隆庆 穆宗朱载后 朱厚囱之第三子(1537-1572)1566年即位,在位7年。时年36岁。

  ⒀万历 神宗朱翊钧 朱载后之第三子 (1563-1620)1572年即位,在位48年。时年58岁。「明之亡,亡于神宗」。

  即位时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与张居正默契)主持政务。

  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享乐,政治腐败;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

  张居正 (1525~1582)神宗是为首辅,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军事方面重用戚继光等名将,平定倭寇外患;内政方面实行“一条鞭法”。

  戚继光抗倭寇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⒁泰昌 光宗朱常洛 朱翊钧之长子(1582-1620)1620年即位,在位1月。时年39岁。

  贪财好色,由于*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

  东林党

  ⒂天启 熹宗朱由校 朱常洛之长子(1605-1627) 1620年即位,在位8年。时年23岁。

  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政治腐败。努尔哈赤宗乘机攻占沈阳。

  魏忠贤

  ⒃崇祯 思宗朱由检 朱常洛之第五子(1610-1644)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福王即位于南京,1645年(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明亡。

基本介绍 才[才,读音作cái(ㄘㄞˊ)]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清原,内蒙古乌海,天津武清,河北乐亭、围场、辛集,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湖北老河口,安徽贵池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锡伯族、傈僳族有此姓。明代有才俊,昌黎人,宣德中任高邮州判;又有才宽,天顺进士,兵部尚书;清代有才瑞,任邯郸县教谕。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与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因方孝儒忠贞于建文帝,大怒而诛戮方孝儒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在当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写成“房”字缺一点(上尸下方,笔者的计算机字库里没有该字,读音为shī),意为方氏的尸体,这是出于明成祖对方孝儒等人不屈从自己的仇恨,因而对方氏族人大加贬嫌。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为免方宽被误杀,特改赐方宽姓“才”,方宽后来官至兵部尚书。 第三个渊源 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才氏家谱》记载,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谥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才姓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明朝时期,方希贤更名为“才隐士”时起。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最后字“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才氏始祖。 迁徙分布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帝三百二十六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江苏、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历史名人 才 宽 (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迁安人(今河北迁安)。著名明朝兵部尚书。才宽,明成化中期进士。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时惠民礼下,其治坦阔。遇事裁决如响,不较小过,民思慕之。明正德初年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闳阔,遇事裁答无滞。后以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后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才宽好野战,不拘阵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鞑靼亦思马之子小王子犯延绥,值火筛在套,才宽率师由兴武营击之,斩首数十级,乘胜深入时忽中流失,遂战死于花马池。明武宗朱厚燳闻知后,赐其子为百户,锦衣卫世袭。 才 俊 (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邮判官。 才树德 (公元1934~今),辽宁义县人。著名地方财会工作者。1953年于锦州会计学校毕业,以后通过自学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从事财会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纳员、会计员、核算员、副科长、科长,现任金城造纸总厂副总会计师兼财务处第一处长。1988年被评为高级会计师。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肯于勤奋学习,努力钻研财务会计、成本理论,不断探索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财务改革,并注意总结经验。曾多次拟定财务收支、成本计算和资金管理等规章制度,组建账目,设计凭证报表。推行全面经济核算效果明显。紧紧围绕本厂实际推广应用“目标成本”、“ABC管理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先后获省市二、三等成果奖,并撰写论文曾在《中国城市金融》、《财会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 军 (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谦人。著名地方公务员。青海省囊谦县文教局局长。他于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关心、爱护学生,长年为学生理发、晒被子、洗衣服,带领学生挖蕨麻补助伙食,学生断了口粮,他就拿出自己的粮食给学生吃。 1984年担任文教局局长以来,为办好囊谦县的教育事业,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入学,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国各地,从国家教委、山东平度、省各有关部门以及外籍藏胞处,利用各种机会、多种渠道争取资金建设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设点布局日趋合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全县中小学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发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2%提高到393%,为县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先后四次被省政府、省教委、州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8年5月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扫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才庆龙 (公元1979~今),黑龙江拜泉人,著名电机设计工程师。 才尚周 (公元1937~今),河北乐亭人。著名地质水文工作者。高级工程师,现任副处长。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别参加编写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最终报告》与《大庆炼油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最终报告》。 1965~1968年,在出国援越中主持编写了《越南XX号公路大型桥梁基础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1977~1981年,参加编写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质勘查中间性报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别主持编写了“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队各年度的工作总结”、“大津市地矿局各年度的地矿”、“会议报告”。曾撰写十一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华北地质经济管理通讯》和地矿部政法司主办的《地矿政策调研》。 才淑英 (公元1937~今),山东泰安人。著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高级工程师。 才居正 (公元1938~今),艺名昌乐山人;祖籍河北乐亭,后改为永乐山人。高级书法师。任职于河北省乐亭县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才起男 (公元1939~今),辽宁锦西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才鸿年 (公元1940~今),满族、锡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属材料专家。 才汝成 (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业工作者。胜利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才晓予 (公元1930~1997),吉林长春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经济学专家。 才仁那 (公元1954~今),藏族;西藏比如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立刚 (公元1954~今),吉林长春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利民 (公元1955~今),满族;河北宽城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才可夫 (公元1956~今),河南安阳人。著名石油工业专家。 才化冰 (公元1961~今),黑龙江宾县人。著名职业教育家。大庆职工大学基础部副教授。 才 华 (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师工作者。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主任。 才 卓 (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上海社科院法学硕士,上海著名律师 才为 (公元1981~今,)山东德州人。非著名房地产人士。 才君 (公元1982~今)吉林省长春市人,安全技术顾问。 才德昊 (公元1983年~ )祖籍辽宁省锦州市,太祖爷爷为张学良将军的一级武官。“全国青少年外语记者选拔活动”最佳评论员、 “高校外语教师研修基地优秀学员”,东北师范大学2006级“2+3”硕士研究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办公室秘书。

株连九族

说法一: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说法二: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印象中,老师说的是第二种说法,而十族则是加了犯人的师生一族 另外,在辞典又看到另一种说法 九族: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夷九族:代对于谋反等叛逆重罪所施的刑罚,自高祖以至玄孙,皆连坐诛灭。 大概这些说法皆有,就视君王采用何种说法了

江苏溧阳、宜兴、金坛、句容敦睦堂方氏,始迁祖为方桷,后世分为贵一公、贵四公、贵二公、贵五公、贵三公,各房自行排行。

湖北黄冈立本堂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元末)。兄弟

九人方万二、方万三、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

方万八、方万九因避元末战乱,自江南豫章丰城迁至黄州府。

后因韩福通倡乱,屠陷蕲黄等处,兄弟星散仅万一公、万二

公、万七公之后人仍居于黄。万一公支下流传字派1至60世:

01世至10世:万省元福钜,志胜添凤一;

11世至20世:应逢希世思,懋极道昌华。

21世至30世:大学先明德,继之以新民;

31世至40世:其成在止善,宗绪乃克行。

41世至50世:物格后知至,身修必意诚;

51世至60世:齐家治国本,天下乐太平。

万七公支下流传字派:

01世至05世:万召太人广;

06世至12世:仕玉本绍目应登,

13世至19世:养献观之日崇轮,

20世至26世:一恭志同修显上,

27世至33世:来迟进作世逢成,

34世至40世:衣冠叠侣天颜观,

41世至47世:甲第联绵海内名,

48世至54世:运会璇推尊道德,

55世至61世:风隆永远播琼瑛。

注:06至61派是明成祖皇帝赐予方氏万七公支系,「五十六字派」是明朝杀了方孝孺之后,朱棣即永乐皇帝见到湖广罗田万七公之裔方进赶考,认为方家还有后代,又感到株连方孝孺十族有忏悔之意,即给考上进士的方进写了56字的诗句,该支就用作修谱取名的字派,己流传至今。五十六字从该支六世即总系135世启用,现最晚辈已用至「进」字,即该支29世、总系158世。

方氏统谱总派:  统是炎轩胤  珠联肇丕基  粹威张壮武  宁静样和怡  田野思劳力  官庭懔惠慈  吾侪均勉励  亲睦足纲维

“方”姓的由来

  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寻根溯源 方姓来源有四:1、据《风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