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的京剧情缘
朱家溍先生与京剧
我获识朱老在50年代,谊在师友之间,算来也有40多年了。我和朱老、刘曾复先生都是九三学社的成员,当时九三学社的同志认为有三个人懂京戏,即朱老和刘老,加上我这妄附骥尾的有名无实的人。社中央每逢遇到有关京戏方面的问题,经常找我们三个人咨询。我从朱老那里学到不少有关京戏方面的知识、学问,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朱老对京戏,不仅见多识广,而且能亲自粉墨登场。作为一位业余京剧爱好者,朱老是富有实践经验的前辈。有人每以“名票”称朱老,朱老却不同意这一称呼:这里有必要稍加解释。
所谓“票友”,并非所有业余戏曲爱好者都可涵盖其中,而是专指参加票房组织的成员。以京戏而论,清末有“遥吟俯唱”票房,民初有“春阳友会”。
前者知名者如陈子方(旦)、王雨田(生)、讷绍先(净);后者知名者如恩禹之、乔荩臣、陈远亭(以上老生)、林钧甫(旦)等。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票友。至于朱老,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一名酷爱京戏的戏众,他并没有加入任何票组织,也不专以演戏为主。
但他由看戏而学戏,由学戏而演戏,都属于业余爱好性质,完全从兴趣出发。不过嗜之既深,则力求钻研深造,从而向专业演员请教,并一招一式地从名师学戏。
朱老是杨小楼的忠实观众,他的武戏是范福泰老先生开蒙,以后又向迟月亭、刘砚芳、侯海林诸位老师学艺。并与杨的外孙刘宗杨经常盘桓,切磋技艺。他的杨派戏就是这样学到手的。所以他不承认自己是票友。
其实朱老并不只学和只演杨派武生戏,也揣摩并实践演出余派老生戏。除看杨小楼的戏外,他也是余叔岩和梅兰芳两位大师的忠实观众,他看余、梅两家的演出场次丝毫不比看杨小楼的次数少。他对余派戏和梅派戏同样有研究,且造诣很深。只是他业余演出只演武生和老生戏,不演旦角戏罢了。我看过他的《戏凤》,地道余派。
朱老所擅场的剧目,不仅有京戏,而且有不少昆曲。在过去,一个够水平的京剧演员必须学昆曲做为基本功。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都会不少出昆曲戏,他们演的皮黄戏才显得更有光彩,更有魅力。朱老在这方面甚至比一般中、青年专业演员基础更深厚。这一点,很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
朱老自己常说,尽管他有不少舞台实践的经验,但毕竟本人是业余爱好者,基本功不能跟专业演员相比。而我个人则认为,由于朱老见的多,又得到名师传授,他在台上一招一式,毕竟有矩矱可寻。如他演《长坂坡》、《麒麟阁》、《青石山》、《别母乱箭》的身段、工架,都能使人联想到当年杨派大武生的气度与风范。
当然我们观摩朱老的演出,不能要求他在古稀耄耋之年还能像专业青年演员那样高踢腿、低下腰;但从整体上看,朱老有时下一般中、青年专业演员所不及的地方,那就是一举一动的劲头、尺寸和唱工、念白方面发音吐字的讲究。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昆曲和京戏在我国传统戏曲领域中是属于古典艺术范畴的,正如作旧体诗词、写毛笔字、画国画一样。
今人写古诗或写字绘画,可以有新意、新境、新思维方式,但一定不能不讲究传统的格律、韵脚、笔姿和画法,因为旧体诗词、毛笔字和国画,毕竟都属于古典艺术范畴,我们不能背离传统而另起炉灶。
同理,在舞台上演昆曲和京戏也不能完全蔑弃传统艺术的内部发展规律。事实上也摆脱不了。我们在现实群体生活中,当然要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但昆曲、京戏并不负担推广普通话和使用标准现代汉语的使命。现在有些演员在演京戏时对于发音吐字呈混乱现象,有的字上口,有的字却用普通话的语音声调,显得很不谐调。
实际上是缺乏严格的规范训练。比如尖团字,我认为演古典戏曲就必须严格分辨。在这一方面,朱老作为文化修养层次很高的业余表演艺术家,当然占绝对优势,因此也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借鉴的所在。至于朱老示范演出的《青石山》、《连环套》、《湘江会》、《落马湖》等,由于这些杨派传统戏在今日舞台上已不多见,现在通过朱老得以重现于红氍毹上,就显得更可珍贵了。
有人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朱老这一辈人墨守成规有余,推陈出新不足。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朱老曾演过《牧羊记·告雁》一出的苏武。这是一出独角戏,在舞台上早已绝迹,朱老把它排练演出,可以说完全自出机杼,一空倚傍。我曾躬玲演出,他在唱念方面竟完全用余派的劲头、风格来表达,当然其艺术效果也深得余派三昧。演出后一到后台,我第一句话就说:“您这出《告雁》大有余派神韵。”
朱老闻之,以“实获我心”四字答之。把余派韵味风格施之于一出久无人演过的陌生剧目,这难道不是创新和发展么?惜乎聆歌者未必人人皆谙此中甘苦耳。据朱老说“告雁”的曲子太多、太长。所以减掉一支改成话白。
朱老是海内有数的几位文物工作者之一,在今日已属“国宝”型人物,他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等大型图书,都是很著名的。他能写工楷,善绘山水,爱摄影能写饶有意趣的旧体诗,当然研究表演昆曲和京剧也是他诸般业余爱好的艺术品种之一。
在他每年付出大量时间、精力为其专业本职工作恪尽职守之外,行有余力,则以'登台,为振兴京昆艺术做出应有的奉献。我们在看他演出、聆其雅奏的同时,必须对这位老当益壮的前辈学人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他演出的杨派武生戏和余派老生戏做出精确恰当的评价。只“就戏论戏”,孤立地看一位八十老翁作业余演出,然后率尔加以评说,非知朱老者也。
参考资料
《朱家溍讲北京》(杨良志选编北京出版社)《京华奇人录》(舒乙主编北京出版社)
《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谭伊孝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启功口述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曾复:从医70年迷戏90载》(作者墨云载《北京日报》)
朱家溍的京剧情缘
本文2023-11-29 22:49: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