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姓郑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明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姓贴吧
贴吧:http://postbaiducom/fkw=%D0%EC%D0%D5+%E9%BA%C1%AA
■郑姓网站
世界郑氏网:http://wwwzhengshiorg/
■郑姓QQ群
QQ群:3606602、12077867
■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
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著经堂”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郑姓宗祠通用对联
〖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
文成一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
号为司农。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著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
系出荥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大师,称“郑学”。下联典指郑姓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
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姓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
贤传欧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
庭留松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
鄢陵世泽;
心史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
司农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
九世同居。
——元·禄帖木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 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郑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号“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著《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合族源流始;
同居发朝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荥阳绵世泽;
秋浦振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
尚书履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每曳革履进见,帝曰:“我识郑尚书履声。”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郑燮自题联
〖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
兰及春风兆笔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安远侯郑吉。下联典出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其学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史称“郑学”。
三台道学传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孝友出张际之上;
文章接吴宋以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宋元明三朝赐命;
忠孝义百世流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郑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
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周·郑丹。下联典出唐代诗人郑繁。
〖郑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
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
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
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后用来代指仕宦门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郑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官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屡次上谏,多被采纳。每次见哀帝时,总是穿着皮鞋,哀帝常笑着说:“我能听出郑尚书的脚步声。”“蓬莱”,指唐代宫廷中有蓬莱宫,这里用来代指朝中宫殿。
孝义振家声,江南第一;
凤麟挥睿藻,朝右无双。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
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黄天仑撰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代进士郑侠,曾以图谏神宗,晚年归里,自号一拂居士。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 犹 是三朝旧绪;
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亻宣]鹰奕叶新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
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
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
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著作富名山,忆当年凤阁拜颺,言论都垂碧简;
堂墓恢旧址,看此日麟溪缔造,荐馨如对青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馆辟广文、门旌通德,诗礼绍前徽,聪听祖考遗训;
屏开大尉、履识尚书,簪缨绵世泽,思遗父母令名。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计汉祚东徙,垂二千年,外资阃寄、内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孙皆国器;
溯颍水西来,经十余郡,三户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门家法仰人师。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桐城县水圩村郑氏宗祠联。上联“阃寄”,指西汉会稽人郑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车师,官卫司马。神爵年间,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附汉朝,官西域都护,封安远侯。阃寄,托以阃外(郭门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军职。“鼎司”,指唐代大臣郑綮,字蕴武,荥阳人。进士出身,历官监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庐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骑常侍,正直又敢于直谏,还常写诗讽剌朝政。大顺年间,由昭宗任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报导搔着头说:“歇后郑五(因排行第五,诗又多诙谐,故得此雅号)做宰相,可知时事到了什么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联“七品小官”,指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乾隆年间中进士,历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绅而罢官,住扬州卖画。擅长画竹、兰,风格劲峭;善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附录:郑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公泉与郑公风〗
西汉郑弘,绍兴人,幼年家贫,常常独自登山砍柴,休息时就在一个山泉里洗澡,在泉边读书。泉边风景甚好,后来郑弘任太尉,其泉被称为“郑公泉”。
郑弘家乡有座白鹤山,山里有只仙鹤,专为射箭游玩的仙翁捡箭。一天,郑弘砍柴至此,捡到一只箭,仙鹤就变成仙人,向他索要,郑弘没有说什么,就将箭给了仙人。仙人感到郑弘仁义,就问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帮助你。”郑弘想了想说:“白天砍柴,天实在热,需要刮南风;晚上回运柴草,需要刮北风。如果能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就好了。”后来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了。人们称之为“郑公风”。实际上,绍兴北部靠着杭州湾,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受热后向海上流动,晚上海水散热慢,空气又向陆地流动,由此形成的自然风向。人们为了赞扬郑弘,把这种自然现象神话化了。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那是十五世纪初,明成祖的时候,34岁的郑和第一次受皇帝派遣,出使西洋。他率领的船队,海船那么大、那么多,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就说那大船吧,长44丈,宽18丈,竖立着9根粗大的桅杆,挂起的帆要二三百人才扛得动。船上只工作人员就有1000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员、水手、采办、工匠、医生、翻译,还有400名士兵护航。整个船队由大小不等的海船组成,起上名字,编上船号,大小搭配,装配齐全,满载金银、丝绸、布匹、瓷器、铁器等货物。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载着27万多人,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乘风破浪,这是多么伟大的气势!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近三十年里,航海次数之多,路线之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船队从江苏太仓洌河出海,前三次往南经我国的福建、台湾,而后到现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再往西经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一直到了七五计划的西岸。第四次把路线延长到波斯湾口。第五次以后,航程
郑氏家族与前述范氏在家族共财方面有相同的地方,可是又有不同处:一在共爨与分爨,一在田产上,范氏为一人提供,郑氏为合族所有。
郑姓留有《郑氏规范》,对其家族生活描绘甚详。
义门郑氏居于浙江浦江感德乡仁义里,其远祖郑绮,于南宋初年同族人共爨,四世孙郑德珪、德璋兄弟为仇家陷害,弟兄争着投监,德珪终于死在狱中,德璋待哥哥的儿子郑文嗣如同自己的儿子,以孝友为世人所知(《宋史·郑绮传》)。
郑文嗣当家时,已十世同居两个半世纪了,族人不敢私藏一文钱,尺帛,元武宗(1308~1311年在位)旌表它为“义门”。
文嗣堂弟文融(太和)主持家政时,定立族规58条,管理更严格,元朝 因而豁免该族的赋役(《元史·郑文嗣传》)。
到了明朝,郑家已有几百口人,有人进入政界。
郑濂以粮长到南京,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召见,询问他治家方法,表现出对这个家族的浓厚兴趣。
胡惟庸案发之后,牵连到郑家,郑濂、郑湜兄弟争相赴狱。
朱元璋知道后说,如此仁让的家庭,不会出叛逆,不用审问了,还进一步任用郑湜为左参议。
当东宫缺官时,明朝任命郑济为春坊左庶子,征白衣郑沂为礼部尚书,郑傒清吴友如绘《郑氏义门》出任御史,郑棠官翰林院检讨。
建文帝朱允炆(1399~1402年在位)给郑家题写“孝义家”匾,到明宪宗(1465~1487年在位)时重新表彰郑氏为孝义之门(《明史·郑濂传》)。
郑氏历经宋元明三朝同居共爨的历史。
郑文融定的家规,经郑钦、郑铉、郑涛、郑湜等人修订补充,计得168项,名为《郑氏规范》,刊行于世。
后来《学海类编》收入,我们现在主要依据这个规范考察郑氏族人的生活情形。
郑氏的家长,由兄终弟及的方法产生,宗子不一定就是族长。
据《明史·郑濂传》记录,自郑文嗣起,族长的传授如下表:
郑文嗣→郑文融
↓
郑钦→郑钜→郑铭→郑铉
↓
郑渭→郑濂→郑
看名字就可知道,郑文嗣一辈排行取“文”字,郑钦一代名字用“金”字旁,小一辈的则用“水”字旁。
兄终弟及是并尊年长和辈分的继承法。
郑氏田产甚多,专用作祭祀经费的田地就有150亩,用作婚嫁经费的田地多达1500亩,总计田产不知有多少,由上两项可知一定是很多的。
田租是郑氏经济的主要来源。
此外,郑氏还有商店、林木、畜牧等收入。
郑氏家族凭藉这些收益,得以实现共爨生活,衣食住行,丧葬嫁娶,办教育,待宾客,助邻里,一切经费均出于此。
郑氏族人的衣着由专设的羞服长掌管,族人在4月领取夏衣衣料,9月支领冬衣料,以便换季。
郑氏男女满一周岁开始领衣料,男子16岁以下的领布料,40岁以下的在布以外领取一部分帛,40岁以上的全部领帛,所有的人同时领取成衣费。
男子到行冠礼的年龄特领礼服一套。
此外,每年领新头巾、鞋子。
妇女领衣料的办法和男子一样,不过她们两年才能领一次。
姑娘到及笄之年,可以得到一副银首饰。
族人领衣服之外,四时祭祀完后的一天,妇女还从羞服长那里领取做鞋子的材料,头油、脂粉、针、花等针线和化妆用品。
妇女需要染布,也找羞服长给予安排,但各房染多少要统一,免得争长较短。
郑氏设有掌膳2人,专管众人的膳食,安排和督促伙房人员,及时做出饭食,以便族人到时进餐。
人到60岁以上,得到照顾,吃膳堂单独做的适合他们口味的饮食。
掌膳的若不用心去做,要受到惩罚。
30岁以下的男子不许喝酒,30岁以上也只能少饮,如果酗酒喧哗,给以打板子处罚。
妇女更不许饮酒,只有50岁开外才许喝一点。
族人吃一样的饭不能满足食欲,就想自做饮食,如果真做了,第一次要挨训斥,再犯要受处罚。
坐月子妇女和病人,可以自做饮食,因为这是特殊需要。
个人的亲友来了,膳堂备饭,但宴饮要早散,不能到一更天,如若超过10个人,便不许在夜间设宴。
不是备不起饭菜,是怕坏了纯朴的风俗。
在学的未冠青年,不许吃肉,以便养成吃苦的习惯,知道柴米油盐来的不易。
吃穿以外的生活用品也由公堂一总置办,均匀地分给各房。
个人想要使用上好的、可心的东西当然做不到,设若私自托人去买,也不许可,因为这样各房不平均,容易引起嫉忌争竞。
因为生活用品来自公堂,个人也就不能有什么私财。
族人如果私买田产,私存金银钱财,被家长知道了,叫到祠堂受处分,并没收所有私产。
族人若不服从,将被告到官府,会受到不孝之罪的处决。
至于子孙接受亲友的赠物,则
要交给公堂,不能私自留下,回赠礼品自然也不需要个人负担,由公堂办理。
众媳妇的娘家贫富不等,所得嫁妆及平时的馈予也就不同,于是妯娌之间的穿戴用物就会有差别,公堂为使贫者无怨,家长根据情况,单给贫家出身的一些他人所有的东西。
郑家极其重视祭祖,祠堂祭祀是族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族众公祭的日子很多,每月的初一、十五,岁时节日,四月初一日的始迁祖诞日都到祠堂祭礼,岁节和寒食节、十月初一日到坟茔扫祭,各房子孙在先人忌日自行祭奠,祭器、祭服是专用的,不得挪作他用。
族人参加祭祀时,衣冠整洁,不嬉笑,不交谈,行礼时毕恭毕敬,不随意退席,不能伸懒腰、打呵欠,乃至不能打喷嚏、咳嗽。
遇先人忌日不饮酒吃肉,不听音乐,不与妻子同房。
纪念始迁祖诞辰诵读族谱,扫墓不让妇女参加。
朔望参拜祠堂完毕,举行训诲子弟仪式,族长坐堂上,族众分男女站立于堂下,击鼓24声,有一个子弟讲唱:“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听,听,听!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情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伤和气,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麹蘖以乱厥烂,有一于此,既殒尔德,复隳尔允,眷兹祖训,实系兴废,言之再三,尔宜深戒!”听罢,众人对揖,然后坐下,再听讲一个孝悌的故事,才能散去。
儿童、青年要接受伦理的、文化的教育及办事能力的训练。
儿童从5岁开始学礼,参加朔望的祠祀,8岁进家塾读书,12岁出就外傅,可以读到21岁,如果取得功名,有权继续学习,否则就从事理家的活动。
在学期间,纪律严明,晚间住在学舍,不许进中门。
到16岁以后,能背诵四书五经,并能讲解大义,就可以举行冠礼,不能就要到21岁;如果弟弟达到标准了,先给弟弟行冠礼,以羞辱其兄,促进他学习。
已冠子弟在学的,10日一次轮流背书,假如一次背不通,揭去头巾,三次不行,就如同未冠,以示惩戒。
学习的是儒家经籍,目的首先是懂礼义,其次是辞章。
不许看非礼之书,凡是有 言辞或妖幻符咒的书籍,不仅不读,还要烧毁。
参加家务活动的青年,争取学会办事的能力,如跟随管事人到官厅,学习办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
到了老年,特别是古稀之年,就不用出门办事了。
族中青年男女的婚姻,由家长安排。
选择婚嫁对象,不贪富贵,而看是否温良之家,是否有疾病家史。
结婚时,新郎穿戴上特为他制作的深衣、头巾和鞋子,婚仪按朱熹制定的礼法进行。
新娘进门三天拜祠堂,拜家长,家长向她讲家规。
族人不许纳妾,到了40岁还没有儿子,可以娶一妾,但妾不能进公堂入坐。
女子出嫁,由她的父母同族中尊长议定,如果幼时由父母作主订婚的,族长因未参预其事而表示不满意,到出嫁时不给妆奁。
女儿女婿回门,公堂给见面礼,个人不得再送。
族人丧事经费出自公堂,出丧不用乐,服丧期间子孙不饮酒,不吃肉,违犯者以不孝论处。
郑氏不信佛老,对阴阳家也不迷信,惟笃守儒家的丧礼。
郑氏宗族及其成员有一套处理亲友关系的原则。
公堂设立知宾二人,负责接待客人的事务,预备茶饭、留宿。
公堂备有客馆,就是至亲来了,也不留在内宅,一律住于客舍。
对姻亲,一年送一次节礼,有红白喜事另送。
亲戚不分贫富,礼物一个样。
郑氏女出嫁生第一胎,到满月时,郑家馈赠礼物,再生就不送了。
姻亲初见,以钱帛作为礼品相赠,不送金银及其制品,人家的厚礼也不接受。
对于不属于同居共爨范围的郑氏宗人,公堂也有所关照。
如果宗人贫穷无力,婚嫁给予资助;遇灾时,自春天起每月给六斗谷,到秋收时停发;设义学,免费接收宗人子弟读书;对无家可归的宗人,拨给房屋居住;对无子的宗人,帮助他确立后人,并予少量的经济支援;无冬衣、被的宗人,也要资助;设立义祠,纪念宗人中没有后人的人。
郑氏注意处理乡邻关系。
设立义冢,供穷人埋葬;穷家生子,送去“助粥谷”二斗五升;乡人缺食贷粮,不收利息;乡人有病,酌情施予药材;修桥铺路,以利乡人行走;对乡里人的赠礼,即使很微少的也不接受。
郑氏族人内部关系的处理,更是生活中高度注意的事情。
子孙对尊长,用正式的称呼,不能指名道姓;兄弟间称呼,用字,另加兄或弟的称号;夫妻、妯娌之间,均以字相称;未冠的青年人不能称字,希望他各方面成长了,取得社
会承认了,才认可他的美称,众人才尊敬他;子侄到了60岁才可以同伯叔坐在一起,否则要受到惩罚;卑幼要听从尊长的教导,即使哥哥只大一天,弟弟也要听从;尊长责备卑幼,即使不合事实,卑幼也要忍耐倾听,不许分辩;尊长训诫子弟,也要实事求是,态度、语言都要讲究,到不得已时,才会集众人,给予鞭挞。
郑氏族中男子在如何做人行事方面有许多规矩要遵守。
清晨,听到钟声就起床,在《夙兴簿》上签到,然后各干各的事情;公堂设有《劝惩簿》,记族人的功过,还有“劝”字牌、“惩”字牌,表彰或警告有功过的人;族人衣着要端正,免巾赤脚, 臂膀,以及手舞足蹈的动作,都不许做出;见到客人,行出应有礼数,言语庄重,不许掺杂俗话;交友要慎重,不能与屠竖小人为伍;族人不许做胥吏,也不准出家当和尚、道士;个人不能捐造佛老祠宇的塑像,不能滥祀神灵,以求于鬼神;族人不能与他人争奇斗艳,以戒奢崇俭;族人不许结交唱戏的人,更不得引进家门;自己也不能作曲,下棋、玩双陆、养鹰犬,都不得进行;不得欺压乡邻,图人财物;不许赌博。
族人如违犯上述规则,家长聚集众人,罚其跪拜,只要比他大一岁,就要拜30次,以羞辱他,如不悔改,就打板子,再不悔过,则开除出族,宗图上除名,同时送官府惩治,如果悔改了,三年后复归家族。
对于妇女不乏相应的规制。
妇女凡犯“七出”之条的要受教训,以至被休出家门;女子若想管家庭外部事务,则被罚拜;新妇进门,接受半年的教育,以便通晓郑氏家规;妇女轮留做饭,到60岁免除;新娘进门3个月之后开始参加
厨房值勤,凡是无故不到的,罚及她的丈夫;妇女白天在一起纺纱织布,做针线,刺绣,各尽所能;女子在自家房中养蚕,出丝归公堂,另外奖给生产者十分之一,用公堂丝、棉织成绢帛和布匹,也奖励织造者十分之一的产品,多余的由公堂出卖,作为成衣费;如果布织得不好,给本房作应发的衣料使用,以示惩罚;媳妇有双亲的,准许回娘家探视,双亲亡故,尽管有兄弟伯叔,也不能走动,遇到娘家有喜庆丧葬的事情,也只好托人去表示自己的心意;媳妇的亲戚中有做和尚、道士的,按照家规,就不能来往了;每月初二、十六,妇女
,听人讲解古代贤媛淑女的故事;妇女生了女婴,不许溺毙,违犯了要受罚;女孩子长到8岁,母亲就不再带她走外婆家,其他至亲家也不能去,否则处罚她的母亲;妇女理发,不能用剃头匠人,因为男女授受不亲;郑氏妇女不能与农家女子往来,更不能引进卧室;郑氏男女不同厕所,不同浴室,春、冬季节供应热水,女子10天能洗一次澡。
几百口人的大家庭,要维持其生活秩序,要维护其家族的常盛不衰,必然要制订严密的规章制度,既要管理人忠于职守,发展家业,又要族人遵守纪律,安于本分,为此需要防范的地方太多。
族人生活有保障,但被管束得太严,而且是违反人们本愿的。
如禁止妇女同娘家亲密往来,违背人的本性了;祭祀活动、公堂教育形式刻板,内容单调,重复不已,自然令人生厌;礼教惩处,当众羞辱,令人不易接受。
所以在这种家庭里人们的生活是不会幸福美满的。
郑濂之辈的倡导者,不过是“行庸德,谨庸言”的平庸之徒,不足称道。
这是史学家吕思勉的评论,既尖锐,又深刻。
中国宗法制度的维持,在其内部,靠的是自身经济力量,即宗族有耕田。
如在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大宗)授予同姓诸侯(小宗)封地,小宗团结在大宗周围。
周代分封制破坏后,周代的宗法制也就无法实现了。
后世人要维系宗族,靠宗法伦理的力量不够,靠国家的支持也不够,人们知道要想“收族”,得有宗族的共同经济,即用经济力量把族人联系在一起。
范氏义庄、义门郑氏就是建设宗族共同经济的,才使族人团结在宗族祠堂之内,长聚不散。
西周的宗法制的封地是在宗族中普遍实行的,宋明以来的义庄只出现在极少数宗族中,从宗法制的完整性来看,到宋明早已不行了,所以范氏义庄、义门郑氏等的产生是衰落中的宗法制有了新招,赖以继续维持下去。
这既不反映宗法制有旺盛的生命力,也不说明它即将消失,然而使人们不能不认为中国宗法制有长期延续的历程。
谁知道姓郑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本文2023-11-29 22:15: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