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黄氏家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4收藏

求:黄氏家族家谱,第1张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三)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江陵郡:西汉旧族,为黄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江夏郡:兴於汉之世,为黄香之族所建,今为全球黄姓郡望。 会稽郡:兴於东汉之世,为黄昌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零陵郡:兴於三国吴之世,为黄盖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巴东郡:兴於三国蜀之世,为黄权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西郡:兴於三国魏之世,为酒泉黄衍之后所建,西魏时废。 晋安郡(南安郡):晋安郡兴於西晋之世;南安郡兴於唐之世,为黄元方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洛阳郡:兴於南北朝东魏之世,为江夏分支,隋初已废。 濮阳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东阳郡:兴於唐之世,为黄苾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松阳郡(缙云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江夏黄氏义城堂源流考 一世 黄香 字文强 ,出世东汉,名列天下二十四孝之一, 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香公儒学入仕初任中书郎,后拜尚书令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任左丞相,两年后为尚书令和帝去世安帝即位出任魏郡太守后,不数年去世,葬于江夏云梦安陆源口香公夫人四位生八子长子琼乃郑夫人所生 二世 琼公 汉顺帝永建年间入官拜议郎,后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桓帝年间又任太尉,封为分乡侯役赠车骑将军,谥为忠侯享年七十九,葬江夏夫人三位生子十余四子储乃陈夫人所生 三世 储公 德配吴氏,生子三长子琬 四世 琬公(公元141年) 字子琰,才思敏捷,名于京师初任五官中郎将,后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董卓部李催等攻陷长安时殒命夫人五位生子十余长子松寿乃赵夫人所生 五世 寿公 字延年,德配刘氏生子远 六世 远公 德配李氏,长子文 七世 文公 德配严氏,生子期 八世 期公 德配杨氏,生子三,长子积 九世 积公 东晋三年任新安郡太守葬此郡之姚家墩(后改为黄家墩),德配张氏,生子二,次子芯 十世 芯公 徙居金华郡浦阳县(浙江金华),官至金陵安察金华之始祖德配吴氏,生子二,长子居中 十一世 居公 字畅外,官至侍讲学士原配赵氏继张氏生二子,长子梦祥 十二世 祥公 长子铨 十三世 铨公 子商英 十四世 英公 长子沦 十五世 沦公 生子四,长子文 十六世 文公 子知(黄门侍郎) 十七世 知公 子三,长子腱 十八世 腱公(黄门侍郎),八子均入仕为官长子畦 十九世 畦公 子二长子大正 二十世 大正(庐州太守),娶周氏夫人生二子 二十一世 福公 二十二世 瑚公 二十三世 说公 二十四世 亿公 官蕲州节度使生子荣 二十五世 荣公 后晋官任承事郎,娶董氏,生子二次之浩 二十六世 浩公 二十七世 汜公 二十八世 瞻公 子元绩 二十九世 绩公 生子三,中孚 中浼中宴 三十世 中孚公江夏义城堂始祖唐肃宗二年任兵马司副使,节度军头官因劾 奏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贬谪江西吉州,葬吉水县六十二都菰塘鹧鸪洞娶应氏夫人生子四:文、行、忠、信(行忠信不详) 三十一世 文公 字显升,娶王氏,从父避居庐陵县四十九都菰塘生子四:梗楠杞梓 三十二世 梗公 讳嵩字高仲,唐文宗太和壬子六年徙居四十四都菰塘黄家坊德配王氏生子整 三十三世 整公 字叔齐,又字绍泰葬四十九都菰塘德配张氏,生子璠 三十四世 璠公 字国琛后唐昭宗宝应年间,李义兴寇江南,乡邑骚动公倡议集兵筑城备御,民赖以安因德之遂以所居之城曰义城其时楚王马殷聘留麾下屡立战功后弃官求归,太祖嘉焉,特授本州团练使,老辞归殁赠卢水郡侯,将卢水封为义城,故名义城侯我宗后代立祠始有江夏义城堂之称也,并进荐中孚公乃吾族开基始祖 江夏义城堂新刻派字文 兆(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继志昭本 天佑新群 宪令功举 荣耀华英 同辉先烈 远振家声 本派序:谨承忠孝传家之人伦史,德能善行之人生观,以自尊自强爱国发家为宗旨而成立,望吾家族后昆钧遵之 义城堂三祠联宗理事会 一九九六年秋月 江夏黄氏各祠堂派序对照表 (均从东汉江夏黄香数起) 一 昌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二 典兆孝允若 业纪崇伦 三 植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四 景行先达仰 慕贤哲伦 五 兴朝治理茂 修纪立伦 六 昌吉可徽诗 礼克继善 七 明昌毓风文 发祥支友本 八 道进德必友 仁世文章 九 正宗秉国钧 谨言超齐家 十 明久道化城 诗书联甲 修定人QQ425015264 (二)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四)历史名人 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清元:马来西亚歌迷王子 黄纬纶:重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副秘书长 黄小康:当代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电脑行家、作家。

黄姓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於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麽,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麽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於以国为氏之类。

关於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於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於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於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历史来源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

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迁徙史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徙昭开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人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

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体》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隋唐时期,黄姓由一而二,开始主宗分流,分为两大支:金华黄氏和邵武黄氏。

还有一支与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两派黄氏都有着渊源关系且也属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黄氏宗族——江西盱江黄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小驿站。盱江黄氏,兴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黄孟偻。

黄孟偻,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陆 (今湖北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偻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偻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姓,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也即黄孟偻的曾孙辈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各有功名,家族大昌。这时,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806—820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表长子黄琬,后迁居福建邵武,成为福建邵武黄氏的一支。次子黄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县)枫林乡大柘村。据《湖南黄氏世谱》记载,仅黄琰这一盱江分支,就裂变出今天的乌石、火源、常丰、桂田、新田、新庄、田步、东乡、牛头岭、五里冈、五凤、宝峰、贵溪、安仁、团山、峡山、岩背、路口、蓝田、瑞州、饶山、砂源、沂阳等不同黄氏支派。

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今金华市),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期间(806—819年)官任淮南转运判官。生2子:宝、贾。长子黄宝,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黄贾生3子:老大黄实,与妻张氏携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往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个重要分支。老二黄陈,其后裔迁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徙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宋代还有尚书左仆射黄潜善,他有9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居梅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

浦阳黄氏自黄苾开始,祖孙3代8人均为官入仕,并出了3个进士,从而奠定了黄氏家业。但从第四代起,各支大多开始衰落。传至黄门侍郎(官名)黄汝知一代,浦阳黄氏又家业复兴,声威重振。

婺州(金华郡)浦阳黄氏主宗传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黄香的第二十六代黄洪、黄浩兄弟二人时,正值唐末五代之际。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个儿子。其中黄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黄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阳黄氏第十八代的这兄弟8人,后来分居各地:黄苾由浦阳迁郯县(今浙江嵊县)双井,黄瑕一支迁江西丰城洗江,黄琰、黄璞同迁江西弋阳,黄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黄圯迁居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黄琬一支徙居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黄珍的两个儿子黄兰、黄苣则分别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黄姓:这支黄氏,最初是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然后再折而向东,于隋唐之时再迁居于福建邵武。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晓。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郑氏。这三位夫人各生7子。这21个儿子,个个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

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④ 嘉应客家黄氏 (宁化客家黄氏分支)

嘉应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黄僚。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黄僚,亦作黄辽,字海虎,号良臣,南宋(一说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黄化的裔孙。是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隆兴三年(1165年)升琼州太守,为官海南。任职期满后告老还乡,途经嘉应时,爱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应州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黄僚移居嘉应后,家族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其子孙广布于粤、闽、赣三省各地。在嘉应州城的黄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黄僚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黄氏许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黄膺派也很著名。

黄膺,据多种文献资料所述,他是唐中叶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为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膺的后裔,非常显贵,北宋时出了著名的尚书右丞黄履和大书法家黄伯思,因此,家族名扬天下。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

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

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

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

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

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家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黄初平(黄大仙)黄初平,晋朝丹溪人。十五岁时他去放羊,有个道士见他本性善良,把他带到浙江金华山石室中,收他为徒。一学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黄初起一直都在寻找他,经过这么多年都没找到他。后来在街市上看到一个道士在占卜,黄初起就问他弟弟在那里道士说:「金华山有一个放羊的小孩,姓黄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听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华山寻找。兄弟相见后悲喜交集,哥哥问弟弟道:「羊在那里 」黄初平指着白色的石头说:「就在那儿」,并喊:「羊起来」於是白石头都站起来变成山羊,有数万头。初起惊讶不已,便跟初平学道。他们俩个都成仙了。黄初平别号「赤松子」。

浙江金华有黄初平的赤松观,香港的黄大仙祠,就是浙江金华的「分庙」,黄大仙即是黄初平,极受崇拜。

黄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干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道婆 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黄氏字辈排列:凤秀庆宗昌,贤才焕国光,季兰尚思有,世得日传芳。维先传继,一朝大志,承宗接广,新启明士。文必国雄大丞相,义本德民宪民俊,治世安帮乃道友,万代美敏振家声钟祥黄氏:应,廷克文登,忠元兴学,俊士显崇,黄云为什么和付晨在一起?克家有令子,学守志天成,光照祖宗德,永世启文明。先世本山东,宋时及粤中,奉天参筹凯,惜命许从容。大国以家祥,德明定克昌,纯修崇学广,永世显文光。黄氏:世远大义宗长

祖述宪章,格致城正,修齐治平

黄字辈如下:

江西黄氏家谱字辈

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盛资顺荣华宝贵金玉满堂。

贤良方正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

博厚高明悠久远定继往开米奕叶衍庆。

湖南黄氏家谱字辈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大费生民始。

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

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

黄姓起源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7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

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

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扩展资料:

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

-黄姓家谱

想查字辈,首先得找到相应的家谱或族谱。一方面,可以找亲属,在祖籍寻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查找。

比如箭楼一支黄氏家谱字派: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

人口分布

黄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黄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在广西、广东、湖南南部、台湾、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贵州东南、新疆喀什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广西的桂林和钦州地区、广东的雷州半岛的比例高达84%以上,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16%。

求:黄氏家族家谱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