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程氏辈分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2收藏

谁知道程氏辈分表,第1张

一,程氏辈分表:

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铭。

毓秀光远,相远大干。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

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

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

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二,程姓各地情况

1安徽涡阳县临湖镇程老家行政村,店集镇等程姓字辈:

德文大有志,思广效修立,克家长兴乐,怀报永全中。

2安徽无为县昆山乡莲花行政村程家大院、靠山村等程姓字辈:

龄(迁始祖):贵天庭守,时日士祚,世家忠良,文章华国,礼义经邦,光明灿烈,正大端方。

文献公:敕封懮德公,娶余氏。生子二:龄杰、龄智。公原籍徽州歙县千秋乡仙凫里名曰关子。二子乃迁无为州村瑶石焉。

龄杰公:娶环川徐氏生二子:兴、旺。妣卒葬徽州府麻榨巷。继娶周氏周洪公女,生子一:财。公葬眠牛形,妣葬三涧口铁矿山丑未向。金鸡笼、眠牛坞、大山窊、田饭诸村皆为其后。

龄智公:娶徽州梅结金氏生子三:高、宾、亮。妣卒葬徽州。继娶庐邑王氏生子一:江。妣卒葬狮形。继娶张氏生子二:员、盛。公妣卒葬宅后仙人现掌形未丑向。靠子山、牛埠、鹤毛河镇皆为其后。

3江苏徐州市柳新镇程氏伊川堂字辈:兴怀广文廷,学思保圣经。

4四川巴中市关渡乡程字辈:锺元开家会,天朝文明兴,习字华安林。

扩展资料:

程姓家谱是历代多由程姓族人修撰的谱书,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程氏谱书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同样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

参考资料:

——程姓家谱

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1、重庆市万州区程氏字辈排列如下:

正福文运启,世学光家邦,明德少先代,元善广积昌。

2、四川广安区程氏字辈排列如下:

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学崇兴正,才德有光荣;尚纪先泽远,家国道长清。

3、河南信阳程氏字辈排列如下:

建德修道,敬守先则。薪茹培学,永振家声。

4、广东茂名高州顿梭镇程村:

其孙子昌、安邦定国、德立朝廷。

5、安徽涡阳县临湖镇程老家行政村,店集镇等程姓字辈:

德文大有志,思广效修立,克家长兴乐,怀报永全中。

6、安徽无为县昆山乡莲花行政村程家大院、靠山村等程姓字辈:

贵天庭守,时日士祚,世家忠良,文章华国,礼义经邦,光明灿烈,正大端方。

7、江苏徐州市柳新镇程氏伊川堂字辈:

兴怀广文廷,学思保圣经。

8、四川巴中市关渡乡程字辈:

锺元开家会,天朝文明兴,习字华安林。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参考资料:

—程姓家谱

隆昌程氏主要分布在龙市界市入川世祖程尧二子惟奕,惟广之后。网上的世辈有误这里更正一下。真正的字辈是惟尊音登中,锡泽守志。至今隆昌龙市任然有惟广之墓。关于字辈是程泽润字沛民所创建32字辈、从新理正,伦举修明。祥经品定,固其本根。光昭令德,道学加深。一同公照,永远尊行。此为一首诗用字不得以祖辈雷同。

程氏辈分排列24个字是,建万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树培永锡。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订的河南《太隶程氏族谱》中列入辈序二十字:“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

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从始祖程吹四十三世开始,编定了五言辈字歌:“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据《程氏宗谱》载:

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由高官辞归故里的程珌,希望为有保障乡里功勋的新安程氏共祖程灵洗立庙,于是他号召了休宁会里,陪郭与歙县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绅共相盛举。按程灵洗死后,被里人奉为神明,于墓前之千年木下叠大石为坛,春秋时祈祷晴雨。

由于庙貌未备,仍然不够庄严,此时程珌倡领宗人捐钱买地,为忠壮公程灵洗立庙,并向朝廷乞赐世忠堂庙额,以彰其德,会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预其事。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赐程灵洗庙额世忠,堂号亦称世忠堂,此应为新安程氏主支堂号。

“程氏开宗始祖程伯符,在周代正成王七年,作嘉禾颂王,封为程国伯,传四十五代至程元谭。程元谭东晋初年,任新安太守。其三十一代嫡系孙程希振传至黄陂,次子程遹(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任黄陂县令,妻张氏(湖北孝感县人)封赵国太夫人。程遹病故后,遗子程,朝廷录旧臣之后,命黄陂县尉,家住县城内草木巷的程乡坊,得子程颢、程颐。任满,不能调,闲居安平,奉养母亲,教抚弟妹,供子读书。到宋仁宗庆历六年,至长弟与从弟得官娶媳,二妹既嫁,乃复赴调”。朝廷受程大理寺丞,调“知虔州兴国县,假南安”。二程兄弟也随父离开黄陂。后拜周敦颐为师,潜心研究理学,创立洛学。

二程夫子随父离开黄陂后,就再也没有回到黄陂。直至元末明初,他们的子孙念其先祖程颢、程颐根基是黄陂,有不少人陆续迁居黄陂。在明朝洪武年间,迁居黄陂的一共有三支人马。

一支是程颐的七代孙程梧之子万二,据《古贤程氏宗谱》程氏黄陂派序中记载“明洪武二年,吾祖万二从河南洛阳至安徽六安霍山过籍到黄陂插草为标。叔伯兄弟八人以万字排号,万一居孝感,次房万二看中巴陵市畈,市畈田地大殷,因住其地。万三、万四住新洲等地,其余几房未详。”而“巴陵市畈经堂乃程氏公祠,满清同治末年改为吉言祠,清朝末年,庙墙损坏,恐废没提倡重修,卖程家林子祖田六斗六升,按户事实捐款。”由上可知,谱中的巴陵市畈应是现在姚集程家林子一带。故姚集程家林子的始祖为万二。

居黄陂李集镇地区的程氏后裔有驻程岗、牛车程、夏家田、草原湾、赵家院等湾组。据《北环程氏宗谱》卷二原序记载(23):“程颐七代孙万一于明洪武二年从河南洛阳迁居黄陂西黄孝河边的老屋湾,改湾名为港边程(后定县界时,划归孝感县管辖。笔者)。长祖第十四代孙程天赐,怀念先祖二程夫子的出生地黄陂,带着儿子由港边湾(程)迁黄陂李集镇泡桐地区的驻程岗定居,传三代。长祖第十四代孙程金榜带着全家人,座乘牛车迁居到黄陂李集的民安集地区创建家园,取湾名牛车程。此地田地宽阔,全家人勤扒苦做,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丁兴旺,传十二代,发展成五百多人的大湾村。故,这些湾组的始祖是万一公。

另一支人马就是元末明初,程颐的嫡系八世孙程德用之长子祖一,迁居黄陂县长堰地区的鹿儿山,创建路边程。据《古贤程氏宗谱》载“祖一,号顺泉,自江西迁楚北陂邑崇义乡子强村鹿儿山周家社下创业,垂统家声,丕振以传后世,瓜瓞绵绵,而荻贤之庇阴矣。”据史料考证,鹿儿山周家社下就是现在的路边程。因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良田成畈,男耕女织,子孙发展昌盛。

明朝万历年间,祖一九代孙有程文炳和程文焕两兄弟,兄程文炳路边程辛苦创业,其子孙先后创建祠堂程、馋头程、牌坊程和程铺,以及王家河的响山程,创建程氏宗祠,奉祀二程先祖。至今后代达三千余人。弟程文焕同黄陂北乡夏店(现为大悟刘集镇)地区的左氏成亲。他后迁到岳父家落户,起湾名左程河。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子孙繁衍极盛,又创建了程家冲、梁家冲、范家畈、赵家岗等湾。至今人口达八百多人。

还有一支人马就是江西程旺祖(黄冈始祖圣一于元朝至正年间迁湖广黄冈孔家埠,即现在新洲孔埠镇,旺祖为圣一之次子)等九人,他们于明洪武初年迁居黄陂,居住在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地区的程氏家族有五个湾(组)。据清乾隆四十八年续修《程氏宗谱》序记载(22):“威悼公文季其长也,(程文季为程灵洗的长子,也就是新安太守程元谭的十五世孙)枝繁派盛,唐末黄巢之乱,由新安而徒江西者,皆公位下裔孙也。即河南中山博野二夫子亦皆公所自出(即二程夫子也是程文季的子孙),由唐及宋,科弟连绵,文德武功,理学名儒,昭然列史册者,指不胜屈。明洪武初年,奉诏徒丁,自江西饶州来黄陂者九人,吾祖乃旺祖后也。其余徙居者各立宗纪未暇联牍。”程旺来陂后大兴家业,建祠奉祖,家族逐强,创建程望湾。旺祖三代孙程志刚创建程家岗;九代孙程宗恩创建马家弄。

据查《中华程氏宗族世系表》和上文可知,黄冈始祖圣一之次子旺祖实乃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地区的五个湾(组)程氏的始祖。他和二程夫子同属于文季公之后代,旺祖并非二程夫子后裔。

在后来的朝代里,也有不少程氏家族念其先祖程颢、程颐根基是黄陂,陆续迁居黄陂。

二程夫子十九代孙程伯贤(即德用公之十一世孙),生于明正德三年,居河南洛阳。常思黄陂是二程先祖生长之乡,又建有祠宇,不可无后以奉祠。故,迁居黄陂丰享门外长港千工堤,创建程家墩,专奉二程祠祀。据民国十八年,续修《黄陂程氏宗谱》新序记载(21):“以为我明道、伊川祖所生之乡,修业之处也。考其遗迹,至今有二程祠、望鲁台、双凤亭存焉”。传一代,其子程尚仁,生平有志,继承祖业,生机勃勃。伯贤视其子博有才能,将专奉先祖之事托交于他,年老返洛。程尚仁按父教之事,不忘先祖,考证程氏唐、宋、元、明、清各代诸公所著旧谱,历代先祖记载详明,历历可考,深感继承先祖的文化传统,其责重大。在清康熙年间,见祠宗废颓,决心重新修建,克服诸多困难,上请求助时任县令的杨廷蕴,重修其祠,与杨之志一拍即合,顺利完成了重建大业。此后,他也承担起专奉二程祠祀。为程家墩一世祖。传一世,其子一言、二言、三言,他们遵守父训,大振家声,子孙兴旺,传十五代。

二言五代孙程国贤,生于清顺治辛卯年,由程家墩迁居县北乡蔡店集北街定居,创建程家老屋。因这里山色蔚秀,林木葱茏,又有田园可依,有利子孙安居。他成为蔡店程氏一世祖。其亲侄程万先,生于清康熙戊寅年,居黄陂县礼教乡丰宁门中和村,也于清康熙戊戌年秋迁居蔡店集,与亲叔国贤相居,给睦亲宗族增益门户,传七代。国贤孙程伯润,创建蔡店程氏宗祠,供奉先祖程颢、程颐的儒像,春秋供香祭祀。由于年代久远,宗祠不复存在。

综合以上考察资料证明,分居在黄陂的这些程氏家族,大部分为程颢、程颐的嫡系子孙。他们来黄陂定居,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黄陂是二程夫子出生地,根基在黄陂,怀念故里,不忘先祖;二是,为保护先祖遗迹,祭祀二程夫子;三是,黄陂靠近长江,土地宽广而肥沃,是子孙后代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我们按考察资料逐一统计,他们分居在黄陂的二个街道办事处,七个乡镇(包括原黄陂北乡夏店区,后划归大悟县刘集镇)的十八个村民委员会,三十五个湾(组),达一万五千余人(包括在外地工作,打工和移居的人)。还有与黄陂程氏家族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周边县,如原孝感县的丰山镇、武汉市新洲区的李集镇和毕埠镇,红安县的二程镇等处,也都分居有二程夫子的后裔。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发扬了二程夫子的人文资源。

程氏家族来黄陂或返回黄陂,对保护和发扬二程夫子的人文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护看管二程夫子的遗迹。其十九代孙程伯贤,就是为保护先祖的“二程祠”、“双凤亭”等遗迹,才从河南洛阳迁居黄陂的,而且代代相传。胜迹双凤亭能保持至今,与程氏家族的保护是分不开的;二是,修建程氏宗祠。凡程姓湾(组)都建有一程氏宗祠,祭祀二程夫子。后因种种原因,宗祠不复存在,但是对二程先祖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保存和续修《程氏宗谱》,记载了二程夫子大量的功绩,是研究“二程”文化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难得的历史资料;四是,程氏家族,遵守宗训,发扬了二程夫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造就了大批的人才。由此可见,程氏家族,对保护和发扬二程夫子的人文资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黄陂这块热土上,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程氏有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程夫子的后裔在黄陂大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到一万五千余人,他们遵循程氏家族的宗训:“完国课赋税,乃朝廷重点……”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当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候,他们在中国一些有志之士的影响下,寻求救国的征途上,人才辈出,不少的人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之路,有的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有的参加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二程夫子的后裔创造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据考察初略登记,解放五十多年来,程氏家族分居的三十五个湾(组),大学生近三百人,其中博士生3人,研究生10余人,留学生5人。这些人中,任县团级以上党、政、军干部的有15人,大专院校任教授的22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公安部队中任连级干部的17人,其中一人被国家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他们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发展成为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有20余人(户)。

首先,要承认洛阳的魅力;其次要承认事实。二程是洛阳人没错,但是还明白一些事实,理解参考今上。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颢(hà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出生于湖北黄陂。

其次来看看他们的父亲,程珦,原名温,字君玉。任官后改名珦,改字伯温。十八岁时,程珦父亲卒于湖北黄坡任上。他从此承担起赡养母亲、教抚弟妹的责任。后来朝廷录用旧臣之后,他得到了社郊斋郎之职,但因家里的负担太重,不能离家远任,族兄弟程琳为此向朝廷申说,他得以就近在黄坡任县尉。一直到弟弟得官娶妇,妹妹出嫁,他才开始外出任官。程珦出任兴国县令是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程珦是带着年仅13岁的程颢、12岁的程颐一起到兴国赴任的。

再来看看远祖,程颢祖籍是歙州,深州陆泽(治今河北深县西南)人,后来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博野县程委村),家里有人做官之后,才又迁到开封、洛阳。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吴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西晋时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说道:“风能发号施令,是执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通晓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蚩尤施展法术,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颛项继少吴之后担任帝王,当时人神杂糅,祭祀混乱,灾祸频仍。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称为“绝地天通”。在令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当时还有一个黎丘,又称黎侯城,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个黎国一作犁国,又称泥中。位于今河南浚县,汉代又称黎阳。由此可见,黎部族的活动范围是以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东南部,东达今山东省西部地区。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吴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辅臣。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驱逐禽兽。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能凿地求水。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经久而无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 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西周后期,周厉王好利。他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他的奢贪暴虐,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邑,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

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在 国力有所恢复之后, 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 绪。”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让他在左右摆布 阵势,监戒军队。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 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代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

宋代人陈彭年等编纂的韵书《文韵》中有目“以国为姓”,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帝王世纪》曰‘文王居程,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瑞”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称乔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关中地区有一个周国,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儿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领兵东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打败了商王纣的军队。纣自焚而死,商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让商王纣的儿子禄父 (又称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在其周围建立了卫、鄘和邶三国,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又下令释放被商王纣关押在监狱里的贤人和百姓,将商王纣聚敛的 钱财、粮食散发给贫民和奴隶,然后班师西归。

周武王回到关中的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后,为了统治原商朝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同姓、灭商的功臣谋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国家。伯符也是古圣贤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广平,于是伯符带领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广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为程氏的发祥地之一。后来广平发展成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广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国。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槐塘《程氏世谱叙》转引西汉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谱说:“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广平,后得封程国,遂氏焉。”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苟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 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修谱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到了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姓较早的谱牒。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百家谱》,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21世纪初,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谁知道程氏辈分表

一,程氏辈分表: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铭。毓秀光远,相远大干。源推其业,长流万年。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