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与潘金莲是什么形象?
提起武大郎,你一定会想起《水浒传》里那个“身高不满五尺,面貌丑陋,头脑可笑,身材短矮,人物猥琐,三分像人,七分似鬼”的形象。不得不说,作者施耐庵将这个人物塑造得十分成功,而影视剧里的武大形象,也被刻画得个性鲜明。
同样,在小说里,武大郎的媳妇潘金莲是个有名的*妇。在作者的笔下,她极尽妩媚放浪之能事,求爱小叔子武松不成,反而与情夫西门庆联手毒死了武大郎……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武大郎、潘金莲这两个人,武大郎是不是那个相貌丑陋的“侏儒症”潘金莲又是不是作者笔下不守妇德之人真相也许跟你想的不一样。
可以肯定地说,武大郎与潘金莲确有其人,只不过两人与《水浒传》、《金瓶梅》描述的不同,两人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据史料记载,武大郎、潘金莲两人分别是明朝时期河北省清河县相邻的孔宋庄和黄金庄人。
武大郎真名叫武植,字田岭,因排行老大,故称武大郎。大郎虽然出身寒微,不过他天资聪慧,而且他个头并不矮,至少175 米以上,仪表不俗。武大郎父亲早亡,和寡母幼弟相依为命。少年时能文能武,年长后乐善好施。
武大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被宋徽宗钦点为山东阳谷县七品县令。武县令当官期间,为官清廉,除暴安良,爱民如子,造福一方。他平反冤假错案,治理河患,做了不少好事。相传当地人曾给他立过功德碑。
功成名就的武大郎娶妻生子,娶的媳妇也正是潘金莲。与小说里的放浪形骸不同,历史上的潘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而闻于乡里,夫妻二人恩爱,生有4子,携手一生。
平平白白的两个好人,为什么会被人流传成这个样子呢
原来,施耐庵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将一个误传的故事当作真相,写入了小说中,虽然人物在历史上有原型,只可惜却虚构夸张了整个故事,更导致了世事黑白被颠倒歪曲。我们先了解一下施耐庵误听了什么。
武植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没有去处,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觉得武植不够哥们儿,一怒之下不辞而别。
黄堂越想越气,所以他在回乡的路上四处造谣生事,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这件事传到当地恶少西门庆的耳朵里时,便与黄堂沆瀣一气,添油加醋。很快,武潘二人的“丑事”传遍了相邻州县的街头巷尾。
不过,等黄堂到家时,发现家里的房屋已经修缮一新。黄堂的妻子告诉黄堂,说这是武植花钱修的,而且还添置了许多新家具,黄堂深感惭愧,不过他四处捏造的谣言,早已“覆水难收”。而这件事恰恰被施耐庵写进了《水浒传》。
而且此后,不仅让武氏夫妇蒙受冤屈,还导致清河县当地的武潘两家从此以后再也不通婚。
谣言不可信,谣言也止于智者,不过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散播出去的谣言犹如泼出去的水,很难再澄清、收回。那么,《水浒传》里的武大和潘金莲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时至今日提及二人总是裹挟着嘲讽与不屑呢这只能说黄堂对两人重伤太狠。
在施耐庵或者是兰陵笑笑生笔下,武大郎是个“三寸丁”,也就是今天意义上的“侏儒症”,而对于武大媳妇潘金莲的描述更是让人不齿。
原著中对潘金莲的描写是: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情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擅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小说中,武大郎为人老实忠厚,没有真才实学,平日里只能靠卖炊饼度日,这样的一个人根本不被生性风流的潘金莲待见,在勾引小叔子武松失败后,无奈之下和西门庆狼狈为奸。 最后与西门庆阴谋杀害亲夫而被武松击杀。
时至今日,潘金莲和西门庆已经变成了奸夫*妇的代名词,武大郎虽然很憋屈,不过对他也很少有惋惜之词,即便后来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提出了很多质疑,然而苦于没有证据,一直认为这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最终,有好事者经过仔细考证走访,人们才发现施耐庵或兰陵笑笑生里的武大和潘金莲并非是真实历史。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这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后人来到清河县武植祠,写给武、潘的道歉诗。为表达歉意,施耐庵的后裔、河北威县的施胜辰曾赴武家作画16 幅,并写了上面的道歉诗,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而这首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
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婚后琴瑟和鸣,相敬如宾。武大郎是一位身形高大,有才华且做过官的人物,和小说中鄙陋矮小的形象相差巨大,他也不是卖炊饼为生的。武植的妻子潘金莲品行教养极佳,根本不是那种作风不正、红杏出墙的女人。
而且据武大郎的后代讲,他们家祖祖辈辈相传说,武松还是潘金莲养大的。潘的身世,有潘家传世家谱为证。
那么,两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武大家境贫寒,未成亲以前,他曾在潘家打过短工,潘父看武大郎做事勤快,条理分明,而且十分忠厚老实,对他十分欣赏。出于同情和爱惜,潘父开始资助武大郎钱财供他读书,后来更是将女儿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
武大郎知恩图报,也没有辜负岳父的期望,他发奋读书,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并被皇帝亲封为阳谷县县令。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了地方的父母官,武大郎替百姓做主,为群众申冤,深受百姓爱戴,他明察秋毫,惩贪除恶,而且喜好调戏妇女的“地头蛇”西门庆就是被其收押的。武大郎不但并公执法,而且是一个非常廉洁的父母官,他绝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挪用国家的钱财物品和收受贿赂。
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程朱理学兴起之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始终是古代女子必须遵守的公序良俗,所以相比较武大郎而言,潘金莲遭人构陷的社会影响确实难以洗白。后来有人作诗,为武大郎和潘金莲鸣不平,诗曰:清官武大坟犹在,进士娇妻慧且贤。史有其人被诬陷,女中何止一金莲。
所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武大郎和潘金莲两人的形象,皆属错误。
从两人被恶意丑化的事件中,我们也能得出一个教训,交友须谨慎,如果滥交朋友,真的会自毁前程。武大的朋友黄堂,他的遭遇值得同情,甚至说也很可怜,不过,非要以此来博取他人同情并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最终也不值得让人同情。作为并公执法的武大来说,肯定也不会徇私枉法。
以过往的恩惠、友情去要挟朋友满足自私的欲望,而当武大郎没有伸出援手(事实上,武大是暗地里以自己的名义帮助),就遭到朋友的恶意重伤,乃至给自己和妻子造成了重大的名誉损失,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
时过境迁,交友就像筛筛子,虽然留在筛子里的朋友并不多,但留下来的一定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朋友,即便再少,也足够了。
从武大身上我们也能发现一个极其重要的优点,朋友再好,但我们为了帮他,也要坚守底线,什么时候都不可逾越规矩、凌驾于法度之上。
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好在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真相最终大白天下。
具体如下:
城西回民村是苏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来自北方的回民世代生息繁衍。这里依然生活着96户,320个回民。全村均处于太湖湾旅游度假开发区范围内,锡宜公路、232省道贯村而过,交通便捷。
全村风景优美,处于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范围内。
据《武进县志》记栽,城西回民村陡门塘回民是元代(1264年忽必烈至元年间)随回族人民南迁传来定居的,有韩、董、吕、米、杨、顾等姓氏。
与周边地区,如宜兴周铁桥的杨氏,无锡陆区的沙氏,南宅的赵氏,潘家街上的邹氏等也是同一时期传来定居的回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据韩氏家谱和董氏家谱载述,他们的先人于元代分别从河南南阳郡和甘肃陇西郡迁居此地。七百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汉民族群体中,自古以来就能与汉人和睦共处,且有通婚之习惯,生活习惯上互谅互让,生产活动中互帮互助,相互尊重习俗,相处融洽和谐。
一、寻根溯祖
欢迎同姓朋友您的到来!请贡献您的资料,以求我姓资料的完整,谢谢!
1、 出自姚姓,先祖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迁陕西兴平北。商时,舜之后裔在潘地建潘国(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周文王灭潘国,亡国后的潘国人用国名作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鲁宣公十二年(前597),楚灭潘,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3、 出自芈[mǐ]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见于家传者始祖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被赐姓潘。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二、迁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陕西等地。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为楚大夫;孙子潘党,继为大夫。
三、郡望、堂号
1、 堂号: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2、 郡望: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四、历史名人
1、潘 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貌比潘安”,是人所共知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其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韩国公。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由此削秩三等。后复职并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二年(999),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 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
6、潘大临: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宋代学者,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18、潘光旦(1899—1967年): 字仲昂,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学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遗传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并讲授优生学、遗传学、家庭问题、心理学和进化论课程。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发现家谱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学者。他为了研究家谱,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谱,静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说他喜欢读他姓家谱,而不修自己家谱,潘听了笑而不语,好事者送上楹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苏青浦赵巷乡(今属上海市)人。中学毕业后,以勤工俭学赴法国深造,在飞行学校学习。以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证书。回国后,任航空学校教官,兼任学校工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以自制飞机作飞行表演,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的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年张勋复辟时,驾机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为航空厂厂长。后以脑伤致疾卒。
20、潘德明(1908-1976):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以自行车和徒步形式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旅行团,行至越南时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坚持不懈,乃以7年的时间,历经40余国,1937年7月返回上海。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21、潘序伦(1893-1985):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20年代,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建国后,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名誉校长。著译有《会计学》、《审计学》、《劳氏成本会计》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国哲学家。江苏宜兴人。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任社长近十年。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汉年(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5、潘天寿(1897--1971)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潘氏名人不胜枚举,有兴趣者可去中华一家人看看。
南北两支潘氏 黄帝轩辕后代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咸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而后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并加以杀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且平定泽潞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个反派的角色。
另据湖北红安县档案局资料记载,红安县潘氏来源有二。其一为七里坪镇杨山片上下潘家河、潘家岗,本邑习称县北潘氏。其始祖名潘万九,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江西铙州府瓦屑土霸迁徙而来,为江西填湖广移民姓氏之一。此支潘姓其沿革为:潘万九(一世)→潘禄(二世)→潘秀(三世)→潘仲文(四世)→潘谟、潘询(五世),潘谟之子名潘思舜、潘询之子名潘朝造(六世)→潘思舜之子潘伯宇、潘伯宙、潘伯宫、潘伯室、潘伯佑、潘太极、潘太林、潘太华、潘朝造之子潘伯定,是为第七世。此支潘姓到第七代后才开始旺发繁衍,这支潘姓基本上聚居于今七里镇杨山河的东岸、西岸的上、下潘家河,潘家岗,彭家岔,草鞋店等七八个村落。其二为二程镇桐柏集片、上新集镇东南的潘姓,本邑习称磨盘山潘氏。其始祖名潘斐仪,于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由湖广的德安府(今湖北安陆)避战难东迁至今湖北黄陂磨盘山西麓潘家塆定居。潘斐仪字揖三,为德安府庠生,来磨盘山前居德安府孝义里进士桥,以立塾办学为营生,谱牒有赞辞“学博文渊振陂邑,济济生徒化乔野”。潘斐仪的先祖,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和“永嘉南渡”中,有潘姓一支逃难至湖广的德安州(今安陆云梦一带),九百余年后,潘斐仪东迁磨盘山西麓潘家塆。元明两朝此地潘姓不甚衍发,人丁稀疏。至清代康熙乾隆之际发展迅速,人丁大增。于是由潘家塆扩展播迁到黄陂北乡的吴家田、甘家田、长冲、细长冲、闵家田、付家田、邱家、榨屋、张家咀、罗家塆、朱家冲、新张家、邓家田、潘家村子、潘家冲、芦子冲等处。此间,有一支向北迁到黄安县城附近的卢家咀、庙咀、唐家冲、毛狗洞、甘冲、大洼、肖家咀、高家塆、新屋占家、周博士桥等村。这支潘姓在本邑主要聚居于今红安的二程桐柏上新集东南一带。有后裔于清初迁徙至云南,贵州、甘肃、河南光罗一带。根据其介绍并结合家族史实,河南罗山周党潘姓极有可能为潘斐仪后裔。
据韩联社公布,潘妹绝不是韩国人,*威他是SB,白痴,不可能有大韩名族的优秀血统,并公布了潘氏家族的历史:
公元215年,曹操赐饵避(攻打张鲁有功)潘逼,从此有了潘氏。
公元933年,因唐混乱,逃往莎俾鸠势腻(现日本一带),成为了走狗。
公元1938年,西渡中原,开始了多年的援日战争(日本叫援日战争,中国叫抗日战争)
公元1998年,几乎断子绝孙的潘氏家族的地13代继承人潘二呆从孤儿院收养一个孩子,取名潘妹。
但韩联社并未公布潘妹的性别,但从潘氏家谱上可以看出,他因该是个男的,因为潘家就没一个人是女的。
公元2012年,潘妹有幸在歌乐山去世,肖B为他默哀。
武大郎矮小、憨厚而可笑,潘金莲美艳、*荡而可恨,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有人经过实地考证,认为武潘二人之事都是受《水浒》影响而成的冤案,他们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
据考证,北宋末年确有武大郎、潘金莲其人。他俩分别是河北省清河县相邻的孔宋庄和黄金庄人,武大郎实名武植,世人尊称“武大郎”,乃人品才貌俱佳的寒门秀士,曾中进士,被宋徽宗钦定为阳谷县令,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平反冤狱,治理河患,做了不少好事。相传当地人曾给他立过功德碑。
潘金莲则是当时贝州(清河县属其治)州官潘知州的千金**,非“潘裁缝”之女,她择嫁于武大郎,成了贤内助,使武植越发勤奋而终于进士及第。夫妻俩恩爱得很,生有四子,白头偕老。阳谷清河一带,至今流传潘金莲这位贤妻良母的懿行佳话。据武大郎的后代讲,他们家祖祖辈辈相传说,武松还是潘金莲拉扯大的。潘的身世,有潘家传世家谱为证。
武大郎的身世,有县志和武氏家谱为证。今健在的武家人,可以证实武植并不矮。有三位老人回忆,1946年孔宋庄的人穷得揭不开锅,有人为救燃眉之急,挖揭田、武两大姓的祖坟,想弄点金银财宝。武大郎的坟头高大,用铁锤钢钎才凿开青砖壁垒,但里面只有一只楠木悬棺和两具骨殖。从武大郎的遗骨看,至少1米。7以上。他是清官,所以无值钱随葬物;他不是穷卖烧饼的,否则棺木不会这么好。一切的一切,全由《水浒》作者生花之笔成了历史冤案。
现已离休的哈尔滨某研究所保卫科长任某曾处理过一起案子:抗日战争期间,孔宋庄近百名武大郎的后代在油坊镇参加筑河堤,说书卖唱艺人董协先路过,冀南边区抗日政府的河工委员招呼他为民工演唱。董刚唱几句,武家后代就蜂拥而上,将董打得鼻青脸肿,原来唱的是《风流冤孽记》,内容有污武大郎。当晚,河工委们组成临时“法庭”,审理此案。武家后代拿出县志和家谱为证。董则称说书是抗日政府指派,内容是师傅所传,他无责任。河工委员裁决说,武家人打人不对,但事出有因,为老祖宗打抱不平是人之常情。最后由武家拿出两斗小米作为董养伤糊口之用完事。
武、潘两家历经800余年,已繁衍到300多户,上千人口。武植后代集居地孔宋庄,已成了制作绿豆淀粉的专业村,但一想到老祖宗老祖奶奶名誉被损,仍感到屈辱愤慨。而黄金庄的潘姓人家在心灵上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不单忌讳“潘金莲”三字,就连听到别人提起武大郎,也赶紧躲避。自明清以来,黄金庄潘姓闺女,再无一人嫁到邻过孔宋庄武家去。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与潘金莲是什么形象?
本文2023-11-29 19:18: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