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读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2收藏

杜聿明的读音,第1张

杜聿明的读音:(dù)(yù)(míng)。

拼音:dùyùmíng。

一、生平简介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黄埔军校毕业,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

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二、人物功绩

参加黄埔军校一期,荷枪实弹,浴血东征、打倒军阀,中年时对日抗战,先是古北口长城各役,次为装甲兵部队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寇苦战,缅甸战役,协助盟军打垮日本部队,冒千辛万苦,经野人山归国。

四个地区的苦战,实非一般人所能考验的。

第一:昆仑关之攻克,完全是攻坚作战。

第二:血战缅北,用担架抬行,身染重病,死里逃生。

第三:东北作战,人事环境复杂,时而北,时而南,疲於奔命。

第四:最痛心者淮海大战,困守陈官庄,携杖指挥,跛足而行,在冰天雪地之中,挨饿受冻。

1961年2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杜聿明很珍惜这种工作机会,因此,特别努力。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真实地把过去经历的事实记录下来,供史学家和后人参考。

同年,他写了《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等;1962年又着手写他任东北保安司令时的资料,都先后在《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

晚年的杜聿明十分关心祖国统一,曾发表《纪念二·二八起义》、《寄语台友》等文章,敦勉在台师友共同为统一大业奋斗。

杜聿明是国民党诸多将领中颇具争议的一位,此人一生屡立战功,战绩非常出色,是老蒋最为宠信的嫡系将领之一。但拥有“校长”的宠信却未必是好事,对于杜聿明本人来说,正是校长的频频关照束缚了他的手脚,直接导致他吞下了两场惨败的苦果,一世英名也为之毁于一旦。

一:战功赫赫的杜聿明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军事生涯非常辉煌,他曾历任国军第200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等要职,身经百战,成绩斐然。

杜聿明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先后就读于家乡的成家岔小学、榆林中学。中学毕业后报名,杜聿明投考北京大学,如果按照这个人生轨迹走下去,杜聿明很可能会成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杜聿明从报纸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成立并招收学员的消息,心中泛起了波澜。经过一番复杂的思想斗争,杜聿明决定投笔从戎,他放弃了考取北京大学的机会,与好友关麟征、堂兄杜聿鑫等人一起南下,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4月,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引荐下,杜聿明、关麟征等人经考试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在黄埔军校期间,杜聿明表现平平,并未引起老蒋的注意。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杜聿明的军旅生涯依然举步维艰。1926年,杜聿明加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担任学长队队长,老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时,他态度模糊,并没有明确表态反蒋,因此遭到武汉国民政府的逮捕,锒铛入狱,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后来,杜聿明历经千辛万苦逃到南京,经过张治中的介绍,见到了老蒋,当上了中央军校(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中队长,1929年,教导师成立时,杜聿明改任中效营长。

在军队中熬了五年,只做到营长,年轻的杜聿明举步维艰。1932年,杜聿明参加“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战斗,在战斗中,国军在霍邱与红军遭遇,吞下了一场惨败。战斗中,杜聿明率部穿插到红军侧翼,突入霍邱,表现十分抢眼。战斗结束后,上司徐庭瑶给杜聿明记了首功,并亲自推荐他升任少将团长,从此,杜聿明开始在军中小有名气。

1932年的长城抗战,成为杜聿明军事生涯的转折点。长城抗战时,杜聿明担任旅长,跟随顶头上司、第25师师长关麟征在古北口抗击日军。战斗中,关麟征被子弹击中,身受重伤,关键时刻,杜聿明勇挑重担,代替关麟征指挥作战,并被提拔为第25师副师长。

杜聿明在长城抗战中表现不俗,从此走上了一条飞黄腾达之路。1937年,国民政府组建第一支装甲兵团,杜聿明被任命为团长,一年后,装甲团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荣升师长,1939年,200师扩编为第五军,杜聿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军长。

第五军是国军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是王牌中的王牌,作为这支军队的军长,此时的杜聿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扫从前的阴霾,成为老蒋宠信的嫡系将领。

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成为杜聿明军事生涯的代表作之一。当时,日军已经成功从北部湾登陆,在攻占钦州、防城港后,集结一个师团及一个旅团的兵力,沿着邕钦公路北进,将进攻目标对准了南宁。

12月4日,日军攻占昆仑关,南宁危急,广西危急!面对不利局面,国民政府见招拆招,集合了五个集团军的兵力,组织桂南会战。此战中,第五军奉命攻打昆仑关,确保南宁的安全,为其他部队的反攻创造条件。

驻守昆仑关的日军第21旅团是日军的王牌部队,在日军中有着“钢军”的美誉,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12月18日,昆仑关之战打响,在杜聿明的正确指挥下,第五军与日军第21旅团展开拉锯战,前后三次攻占昆仑关,共歼敌4000余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了一场宝贵的胜利。

杜聿明不仅对外作战战功不俗,在内战中也是老蒋手中的一张王牌。1945年9月30日,杜聿明趁昆明城防空虚之际,指挥第五军突然向“云南王”龙云发难,一举结束了龙云在云南的统治地位,将云南省纳入老蒋的控制范围之中。

1945年10月18日,老蒋将杜聿明派往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协助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抢占东北。杜聿明曾经在长城抗战中被子弹击中腿部,走路一瘸一拐,而熊式辉的腿脚也不利索,所以,时人给这个组合起了一个滑稽的绰号:东北二瘸。

杜聿明虽然腿瘸,脑子却并不瘸,他的军事才能在国军中是非常突出的。国军原本在抢占东北的行动中已经失去了先手,杜聿明来到后,很快便将局势逆转。

1945年11月13日,杜聿明指挥第13军、52军攻占山海关,一路北进,11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吉林,11月26日又主动撤出锦州。杜聿明得理不饶人,指挥国军继续推进,连续占领兴城、锦西、沈阳、营口等城池,一举底定辽南地区。

之后,杜聿明又指挥国军以沈阳为中心,向辽北、吉林进军。1946年5月13日,杜聿明集结10个师的兵力,分成左、中、右三个兵团,轮番进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奋勇抵抗后撤出四平,杜聿明挥兵疾进,一路攻占公主岭、长春、东丰、海龙、辽源等地,进逼松花江(其实是哈尔滨以南的第二松花江),与东北民主联军隔江对峙。东北民主联军退往松花江以北,以哈尔滨为中心构筑防线,与国军展开对峙。

但此后,国军却并未乘胜追击,之后的事情我们就比较熟悉了,东北民主联军很快展开反击,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一举扭转了不利局势,国军则屡战屡败。到1948年,国军被切割在几个大城市中,成了瓮中之鳖,辽沈战役后,东北国军便灰飞烟灭了。

1947年的夏季攻势后,杜聿明便因病离开了东北,这也是国军在东北遭到惨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最终未能挽救东北战场的局面,但杜聿明曾一度将我军压到了松花江以北,攻占了几十座城池,东北民主联军最困难时,南满几乎全部丢掉,只剩下了鸭绿江边的几个小县城。

在与林总的较量中,杜聿明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他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他是国军“剿总”级别的将领中能力最强的。纵观国军的高级将领们,刘峙脑满肠肥,在战场上就像只无头苍蝇,被称为“一头猪”;白崇禧屡屡算计自己的小利,完全没有大局观,在淮海战役中,他甚至阻止宋希濂兵团北上,毁掉了老蒋最后的希望;傅作义的表现非常突出,但他在攻占张家口后,便在华北战场被我军的二线部队拖住,并无太大的作为。和他们比起来,杜聿明在东北战场的表现要出色的多,一举奠定了国军第一名将的地位。

但如此骁勇善战的名将,却也屡次受累于老蒋的屡次瞎指挥,从而多次吞下了失利的苦果,这其中最惨痛的两场败仗,当属穿过野人山和淮海战役。

二:老蒋的天才表演

1942年,杜聿明升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率部进入缅甸参加对日作战。战况不利时,盟军亚洲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命令杜聿明率第五军撤往印度,此时,杜聿明却接到了老蒋的命令:穿过野人山撤回云南。

野人山又名枯门岭,位于缅甸北部,再往北就是巍峨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了。这里是一大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人烟罕至,瘴气横行,环境非常恶劣。进入野人山,真的可以活着走出来吗?杜聿明心里完全没底。

此时,他的部下孙立人和廖耀湘劝杜聿明撤往印度,杜聿明反复考量后,决定听从老蒋的命令,第五军四万将士进入野人山,最终只有8000人生还,损失惨重。穿过野人山是杜聿明军事生涯的污点,关于此事的主要责任人,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观点认为进入野人山是杜聿明自己的决定,杜聿明要负全责。

但根据杜聿明自己的说法,此事乃系遵守老蒋的命令所致。杜聿明是老蒋的爱将,如此重大的事情,他给老蒋泼脏水的可能性不大,我认为,杜聿明命第五军进入野人山,奉老蒋的命令行事的。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统一指挥淮海战场的国军。岂料,淮海战役刚一开始,老蒋又给杜聿明挖了一个大坑。

上任徐州剿总后,杜聿明便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打算趁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尚未形成合力之际,集中徐州、蚌埠地区的国军主力,率先发动进攻,以占据战场的主动权。岂料,杜聿明的意见书递上去之后,却遭到了老蒋的拒绝。

此时,老蒋的目光依然放在东北战场,1948年9月,老蒋任命杜聿明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指挥国军从葫芦岛撤兵,至于指挥淮海战场的重任,老蒋交给了刘峙。

刘峙此人,在军阀混战年代倒也算个人物,在中原大战、蒋桂战争等一系列战事中,刘峙表现十分神勇,被称为军中的“常胜将军”。面对军阀部队,刘峙是常胜将军,但面对解放军时,刘峙却变成了常败将军。

解放战争中,刘峙被老蒋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统一指挥河南地区的国军,与中野作战。1946年8月,刘峙调集10个整编师加十万地方部队,共计30万人的总兵力围攻中野。刘峙拥兵30万,中野只有6万,看起来实力悬殊,但打起来,却完全反过来了。

9月6日,中野发动定陶战役,全歼了冒进的第三师赵锡田部,刘峙的围攻计划就此破产。战后,老蒋龙颜大怒,将刘峙撤职查办,调回南京担任闲职。

就是这么一块料,竟然在淮海战役中再次被老蒋起用。战争刚一开始,刘峙便显示了自己的“猪头将军”本色,当时,刘峙先是命令黄百韬率部向徐州收缩,当黄百韬行军到新安镇时,刘峙却命令他停止行军,原地等待第44军,这一等,就把黄百韬兵团送上了不归路。

黄百韬一等就是两天,就此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当杜聿明抵达徐州前线时,黄百韬兵团已经陷入了包围圈。黄百韬骁勇善战,他手下的第25军也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老蒋的乱用人,让杜聿明一来到徐州便陷入了困境。

黄百韬兵团陷入华野的包围圈后,老蒋慌了神,他急令刚到前线的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从徐州出发,东进陇海线,救援黄百韬兵团。同时,老蒋命令宿县的孙元良兵团、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驻马店一带的黄维兵团分别向徐州集结,打算在徐州进行决战。

此时的国军,早已是强弩之末了,在与解放军的较量中,杜聿明屡战屡败,碰得头破血流,杜聿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向老蒋提出了正确的意见,认为应该及时撤退,保存有生力量,避免与解放军交战。

老蒋一开始满口答应,但他很快便再次犯浑了。当时,黄维兵团被中野包围在了双堆集,黄维兵团是土木系的嫡系部队,下辖的第十八军更是国军五大王牌之一,老蒋舍不得放弃这支王牌军队,便命令已经往永城撤退的杜聿明率军增援双堆集。

就这样,杜聿明集团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最终被解放军包围在了陈官庄,一场激战之下,杜聿明集团灰飞烟灭,而杜聿明本人,也成了华野的战利品。

三:杜聿明的致命弱点

纵观杜聿明的军事生涯,他的战绩不可谓不辉煌。在古北口,他轻伤不下火线,接替关麟征指挥一战成名;在昆仑关,他指挥第五军沉着应战,重创日本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争雄;在解放战争初期,他在东北战场运筹帷幄,一度将东北民主联军压到了松花江以北,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从战绩上看,杜聿明绝对是国军中的一员名将,我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在国军名将中稳居前三,与傅作义、王耀武是同一级别的。

尽管有着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杜聿明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太听话。因为深感老蒋的知遇之恩,杜聿明对老蒋基本是言听计从的。下属听从指挥,当然算一个优点,但如果上司太无能,太听从指挥就成了一个致命的弱点。

第二次四平之战之后,杜聿明指挥国军长驱直入,攻克长春,进逼松花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此时,老蒋的命令下来了:停止前进,保持现状。老蒋的命令给了我军喘息之机,林总迅速指挥我军以哈尔滨为中心布置防线,在江北站稳了脚跟。并通过整军和土改,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三下江南作战的进行,国军的优势被逐渐蚕食,夏季攻势后,杜聿明因病离开东北,国军在东北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了。

如果杜聿明拒绝执行老蒋的命令,继续进军的话,恐怕解放战争的进程将会被改写。

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完全被老蒋牵着鼻子走,老蒋让他去东北,他照做;老蒋让他救援黄百韬,他照做;老蒋让他增援黄维,他还是照做。在老蒋的天才指挥和杜聿明的言听计从下,80万国军在淮海战场灰飞烟灭,名将杜聿明的军事生涯也走上了终点。

老蒋此人,政治手腕十分高超,军阀混战时期,他利用廖仲恺遇刺案挤走胡汉民和许崇智,从一名二三线角色一跃进入国民党的权利核心,政治斗争的水平堪称炉火纯青。但讲到军事水平,老蒋就非常拙劣了。

淞沪会战时,老蒋采用添油战术,将国军精锐部队分批派上淞沪战场,一举葬送了数十万国军精锐,解放战争时期,他错误将战略目标放在云南的龙云身上,失去了抢占东北的先手,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他则用一系列骚操作证明了自己拙劣的战场能力。时至今日,老蒋的战场操作频频遭到网友们的嘲讽,老蒋本人甚至被冠以“运输大队长”的雅号。

有老蒋这样的统帅瞎指挥,纵使有杜聿明、傅作义这样的名将,蒋家王朝依然难以摆脱覆没的命运。可以说,老蒋用自己的瞎指挥,亲手为蒋家王朝盖上了棺材板。

读作:yù ,和"玉"字同音。

聿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手执毛笔的样子,是为笔之初文。聿的本义指书写用的笔,后假借为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作图1,左部像一支毛笔,有笔杆与笔毛;右部是一只手(又)的象形。从造字的本意而言,这是执笔写字的形象,是“笔”的初文。

发展到周代,毛笔下部出现一点,这一点又渐变为一横,同时手指与笔杆交叉,战国到小篆都承继了这一结构。战国时,或讹变作图C,但没有进入主流地位。隶变后楷书作聿,主要是笔势变化。

"聿"字组词:

1、杜聿明dù yù mínɡ 

1905-1981,陕西米脂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政府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代司令长官、第五集团军总司令。

曾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到缅甸支援盟军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59年被特赦。曾任全国政协常委。

2、聿怀yù huái

聿本助词,然后人常以“聿怀”为语典,用为笃念之意。

3、聿皇yù huáng

亦作“聿遑”。迅疾轻快貌。

4、聿斯yù sī

星相家言。以星象占人贵贱吉凶之术,传自印度。

以上内容参考  ——聿

十大抗日名将zz

张自忠:第一名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

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

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

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

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

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

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

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

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

,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

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

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

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

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

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

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

。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

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

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

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

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

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

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

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

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

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

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

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

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

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

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

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

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

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

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

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

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

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

,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

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

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

,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

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

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

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

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

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

,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

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

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

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

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

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

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

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

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杜聿明的读音

杜聿明的读音:(dù)(yù)(míng)。拼音:dùyùmíng。一、生平简介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