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刘姓族谱,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清廷恒政治,明家魁恩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2收藏

岫岩刘姓族谱,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清廷恒政治,明家魁恩荣。,第1张

本溪的,清庭恒政志,明景魁恩荣

原家四川省后迁移云南省云南县又迁移辽宁省辽阳县甜水乡家谱;

玉1代、进2代、文3代、仲4代、国5代、(西宗)6代、朝7代、富8代、有9代、宝10代、清11代、廷12代、恒13代、正14代、志15代、明16代、景17代、魁18代、恩19代、荣20代。。。。。兄弟四人刘玉龙 刘玉凤 刘玉虎 刘玉豹 从云南省迁移到山海关下大车丢刘玉虎 刘玉豹

老刘家分旗 三个旗红兰白,刘家满族人 女真人传流,原姓哈拉,后分为姓刘

刘玉龙儿子七个,1刘进忠 耿氏 正红旗 2刘进孝 吴氏 白旗 3刘进礼 白氏 白旗

4刘进义 王氏 兰旗 5刘进功 赵氏 兰旗 6刘进德 贾白氏 白旗

7刘进山 王氏 白旗

1,尽量不用多数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尽量不用多数人容易念错的生辟字,以避免难认;

3,尽量不用笔画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难写;

4,尽可能使用好听的褒意诣音,不用不顺耳的贬意诣音;

5,尽可能使用多音调,即三个字避免同一声调,念起来响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叠音。

一、姓氏源流

奚(Xī)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奚姓出自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奚姓的始祖是禺阳。禺阳为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任地(今山东省济宁),故为任姓。禺阳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河北省承德一带),史称奚仲,官任夏朝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民)。奚仲原居于薛(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后迁于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的后代就用“奚”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奚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得姓始祖:奚仲。奚姓起源于夏朝。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黄帝的后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车正(掌管车辆的官职),奚仲本身据说也是车辆的发明者,车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因此,这个官职,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于“奚”,因此,奚仲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为姓,称为奚氏。故奚氏后人奉奚仲为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早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早有载入史册的“奚仲造车”的典故。我国姓奚的人不太多,但一份十分光荣的家世,奚姓的始祖是为人类造福谋利的伟大发明家奚仲。奚仲是4000多年以前夏朝时人,担任“车正”的官,《说文》上说:“车舆之论之总名也,夏后时奚仲所造也。”根据以上的记载,我国奚姓的始祖奚仲,本来是黄帝的任姓后裔,传到夏代的时候,由于奚仲造四对国家有贡献,其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奚姓并不都是黄帝后人,在历史上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区有少数民族达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随同北魏孝文帝南迁到中原后改汉姓,慢慢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奚姓后来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

三、历史名人

奚 仲:夏禹之臣。初黄帝作车,少吴加牛,奚仲加马,乃命奚仲为车正。造不同式样的车,安装不同的标志,以别尊卑等级。

奚 箪:北魏时代郡人,世典马牧,有宠于昭成皇帝。时国有良马曰“騧骝”,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后知南部大人刘库仁所盗,养于窟室。奚箪闻而驰往取马,库仁以国甥恃宠,惭而逆击奚箪,奚箪捽其发落,伤其一乳。及符坚使库仁与卫辰分领国部,箪惧,遂奔卫辰。及道武灭卫辰,奚箪晚乃得归,故名位后于旧臣。

奚 斤:北魏时万骑大将军,代人,奚箪之子,机辩有识度。登国初,与长孙肥等俱统禁兵。后以为侍郎,亲近左右。从征慕容宝于参合。皇始初,拜越骑校尉,典宿卫禁旅。车驾还京师,博陵、勃海、章武诸郡群盗并起,斤与略阳公元遵等讨平之。从征,破高车诸部。又破库狄、宥连部,徙其别部诸落于塞南。又进击侯莫陈部,至大峨谷,置戍而还。迁都水使者,出为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奚 鼐:唐朝易水人。著名制墨专家。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赐他姓李。他的孙子李庭硅制的墨更好,世称“李庭圭墨”畅销各地。

奚 陟: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少笃志,通群书。唐朝代宗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朱泚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奚 超:徽墨的创始人,徽墨始创于唐末。易水(今河北省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奚荣蒧:姓奚,名荣蒧,字子皙,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之一。《史记正义》谓为卫国人。唐开元封“下邳伯”,宋封“济阳侯”。

此外,还有西汉鲁侯奚涓、成汤侯奚意,宋代奚士逊,明代监农御史奚铭,清代诗画家奚涛、画家奚阙……等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源》记载:“夏车正奚仲迁于邱,其后遂称奚氏”。望出谯国。

谯 郡:东汉末建安析沛国之一部置郡,治谯县,现今在安徽省亳州市。隋唐为亳州谯郡。

北海郡:汉置北海郡,治营陵(今山东省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治今山东省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2、堂号

奚姓的主要堂号有:“礼耕堂”等。

============================================================

奚姓宗祠通用对联

〖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

望出谯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奚姓的源流和郡望。

夏朝车正;

清代铁生。

——李文郑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禹时的大臣奚仲,传说黄帝曾造车,少昊为车子配上牛拉,奚仲则为车子配上马,因此被任命为车正。下联典指清代篆刻家、画家奚冈,字纯章,号铁生,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浙江省钱墉人。性格孤僻耿直,年轻时就以画而出名。乾隆皇帝南巡时,他正在应童子试,杭州知府派人把他抓起来,让他为行宫画壁画,他说:“哪有请作画而被抓来的!头可断,画坚决不作!”抓他的人说:“你不是童生,简直是铁生。”于是便以铁生为号,从此终生不应科举考试。篆刻学丁敬,又有发展,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擅画山水,也能作花卉竹兰;兼工行书及隶书。著有《冬花庵烬馀稿》。

车正世泽;

弘农家声。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奚仲,黄帝时任为“车正”,以造车著名。下联典指北魏·奚斤,封弘农王。

古传车正;

各列孔门。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帝时奚仲为车正。下联典指奚蒧,孔子弟子,有文采。

世称忠孝;

邑号廉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奚斤,以忠孝著称于世。下联典指宋·奚祀,佐郡邑,有廉能声。

-----------------------------------------------------------------

〖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文房居三宝;

西冷占一家。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五代时制墨名家奚廷珪,奚鼐孙。他制的墨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下联典出清代画家、篆刻家奚冈,字纯章,钱塘人。篆刻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

七榆屏山樵;

万骑大将军。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诗画家奚疑,字虚白,亦字乐天,归安人,号方平山樵,又号榆楼。其家在郡城之南,临溪有楼,近对岘山,植榆七株,蔽其外,曰榆楼。下联典出后魏万骑大将军奚斤,累从征伐有功。后太武为皇太子,听政,以斤为佐辅,聪辨强识。卒谥昭。

-----------------------------------------------------------------

〖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武兼备惟户部;

诗书俱妙有铁生。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南京户部主事奚世亮,字明仲,黄冈人。嘉靖进士,历延平府同知。时倭寇,亲冒矢石拒之,南城已陷,犹西向迎战,身被数剑死。下联典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号铁生,工诗及书,精篆刻,善山水,以潇洒自得为宗。得南田翁遗意。兰竹亦极超脱。

四璧书声小邹鲁;

一庭秋色古黄虞。

——奚冈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自题联。

-----------------------------------------------------------------

〖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定鼎加封,元功居于七位;

临变不避,忠气塞乎两间。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明代延平府同知奚世亮的事典。下联典出汉代名将奚涓的事典。涓从高祖丐沛,入汉,以将军定诸侯,封鲁侯。

学本孔门,七十子贤人,同传圣道;

功高汉室,亿万年香火,永奠山河。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奚村奚氏宗祠联。

附录:奚姓典故、趣事

〖奚陟摆茶会〗

茶道兴起于唐代。与陆羽同时代的太学生封演在他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说:“因鸿渐之论(即陆羽)《茶经》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最早提到“茶道”一词的记载。按封演的说法,最先总结和阐述“茶道”的是陆羽。

但是,当时“茶道”在生活中是如何具体展现的,却很难找到详尽的文献记载。只有北宋之初宋太宗敕撰的《太平广记》记载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尚可见唐代“茶道”之一二。

奚陟为唐代宗大历末年进士,唐德宗时累进中书舍人,也为陆羽同时代人。《太平广记》所说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即发生于陆羽宣扬茶道之时。这则故事说:

奚陟成为吏部侍郎的时候,饮茶已为世人所推崇。奚陟这人本性奢侈,他备置了一整套在当时即使是公卿之家也不见得会有的稀奇而精致的茶具,如风炉、越瓯瓷盏、碗托和角匕等。

有一天天气正热,他邀请了官署里的一批同僚来家中大厅里举办茶会。当时来的客人有二十多人,奚陟坐在东侧首位,奉茶劝进的人却从西侧的客人处开始敬茶。二十多个人喝茶却只有两个茶碗,茶量又很少,客人喝茶时还不时嬉笑、闲谈,所以茶碗的传递越发慢了。

由于天热口渴,奚陟望着迟迟不过来的茶碗,渐渐烦躁起来。正在这时,一位不知趣的下属抱着一大堆帐本和笔砚进来,摆在奚陟前面的案桌上,要他签押。奚陟打量这人,只见他满脸油汗,长得又胖又黑。正处极度焦躁的奚陟厌恶之意油然而生,猛地一把将他推开,怒道:“拿到那边去!”这位不幸的下属冷不防被猛推一把,人与案桌一起翻倒在地,砚墨四溅,他的脸上以及那些帐本都被染得乌黑一片。众人大笑。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这个茶会非同一般,而是很有些讲究的,比如要有一套很精致的茶具,二十多个人分坐在东西两侧,由专门的奉茶人按一定秩序为客人敬茶,客人只用两只碗悠闲地喝着,而且茶量不多。两只碗喝茶到底是像浓茶那样传递着喝呢?还是用两只碗替换着点一碗,喝一碗呢?这虽然不太清楚,但熟知现代日本茶道的人一定会看出,这茶会的礼仪和日本茶道中的一些“做法”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对茶具的重视、主客座位的位置、专门的奉茶人和敬茶的秩序等等。日本茶道从这一记载中似能看出其渊源。

当然,奚陟所摆设的这次茶会,离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还相距甚远,仅具茶道之形式,而无茶道之境界,更无茶道之精神,以这场茶会的主人溪陟的最后行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

〖制墨高手奚廷圭〗

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是我国传统书画中的重要用品。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风格。没有“墨”,书画艺术无从谈起,“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书画的效果。“墨”除了使用的功能外,它的造型汇集了绘画、书法、雕刻和传统工艺的技巧,也是一种特有的工艺品。自古以来也得历代收藏家的珍藏。

墨在我国是何时发明的,尚无定论。《述古书法纂》记载“刑夷始制墨”。相传刑夷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时的人,一次在河边洗手,偶拿起一块烧过的木炭,把手弄黑了,他从木炭染黑了手中得到启发,便把木炭碾成细粉末,用稀粥之类粘物调拌晾干,制作了墨块,因此它成为第一块人工墨。在我国见到最早的古墨实物,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古墨。

自古以来,我国历史都很重视墨的制作,先后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就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的最杰出的制墨高手。

奚超、奚廷珪父子,五代时南唐易水(今属河北省易县)人,是以制墨为业的工匠。当时社会动乱,奚家父子全家移居歙州(今安徽省歙县)继续以制墨为业。他们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制墨经验,总结了制墨中的实践经验。加上歙州当地有着茂密的松林,是制作墨的极好原料。奚氏父子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认识到,墨的黑度与制墨用的松烟炭黑的纯度及颗粒大小有极大的关系。墨色黑亮,炭要黑纯,粒子要细,灰分要少,则分散度高。他们一面精选用料,改进配方,一面改革制作工艺过程。经过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生产,精心加工制作,终于制造出了“坚如玉,文如犀”和“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优质佳墨。这种墨相传浸泡在水中三年也不坏,得到了文人墨客们很高的评价,因而,使“廷珪墨”驰名中外。

南唐李煜酷爱佳墨。对于奚超、奚廷珪父子在制墨上做出的杰出贡献非常赏识,封奚超为墨官,全家被赐“国姓”李氏,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因此,“廷珪墨”也被称为李墨,一度名扬天下。“黄金易得,李墨难求”。李墨如此质精名贵,历代帝王、文人等都非常珍惜,均将此墨视为至宝。奚廷圭的弟弟和他的儿子,都继承了制墨的技艺,也都先后成了制墨的名家。奚廷珪制墨的高超技艺得到了后人的高度珍视,使歙州制墨形成独特的传统,世世代代把奚廷珪的制墨技术继承和发展留传下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卯[卯,读音作máo(ㄇㄠˊ),亦可读作mǎo(ㄇㄠ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公旦的第三子茆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史料记载来看,茆、卯二氏为同宗。茆氏的始祖为茆叔,为西周初期周公旦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茆氏,后有简笔为卯氏者。

今山东省定陶、巢县、单县,以及河南省的民权县等地的卯氏族人,据传皆为周公旦第三子茆叔之后裔,姓氏读音作máo(ㄇㄠˊ)。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明朝时期 将领石纳,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卯氏 ,原为西北 石姓,明初随军迁居威宁。据威宁卯家沟《卯氏碑序》:“始祖石纳,原系东方鞑靼回,明倡义起兵,率众归……”卯氏后人传说,在先祖时期,因皇帝赐晏,封为卯氏。卯氏在定居威宁后,变教为汉族,是威宁和滇东北地区的大姓之一。

根据《威宁县郊草海边卯家沟先祖石纳将军墓碑》记载:“吾祖原姓石,于明朝洪武十四年间(公元1381年)随大将军沐英征云南,从陕西平凉府迁居到云贵高原的乌撒,吾祖立有战功被朝廷封为将军,统领乌撒卫所,并赐三卯之地(一说三箭之地)屯田戍边,洪武皇帝赐姓卯。

历经六百多年繁衍生息,该支卯氏家族遍及云贵高原,至今人口近十余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大方县、修文县、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六枝县、镇宁县;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彝良县、会泽县、鲁甸县、永善县、镇雄县、富源县、宣威市、曲靖市;四川省金阳县、德昌县、西昌市。该支卯氏家族所在的乌撒,清朝以后改威宁府,是以彝族苗族为土著,元朝时期转入 ,故现在称威宁彝族苗族 自治县。现散居云贵川的该支卯氏子孙均从威宁县迁出。根据史籍《明实录》的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1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明王朝统治西南地区时期,当地土著举行多次反叛朝廷的起义,卯氏先祖作为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曾被多次派往云贵高原周边平叛守城,故卯氏族人在征讨过程中散居于云贵高原各地。”

该支卯氏原为 石氏,出身元末明初朱元璋手下将领,后在镇守西南地区时,多次参与乌撒卫所(今贵州威宁)的镇压戍边战争,因功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卯”,因以改姓为卯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第三个渊源:源于轩辕氏,出自陆终第五子晏安的封地邾,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卯氏源出朱氏。朱氏出邑名,源于陆终第五子晏安封于邾,食采于曹;经二十四世传至曹侠,周武王姬发封功臣曹侠于邾子国;至四十四世,仪父仕齐桓公有功,被进爵为子爵,始平王为邾国之君;传至五十四世春秋时,朱茅荑鸿被楚国所并,子孙避乱于沛国,遂将“邾”去“邑”以单字为姓氏,称朱氏。

朱氏传至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己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后,部分皇室族人从北京逃出后,躲到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落户于此。由于朱氏族人们大都能识文断字,常为邻居代写家信、春联等,因此很受邻里的尊敬。

传说,有一次一位朱氏族人与邻友喝酒,酒后失言,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回家后越想越怕,怕消息传出去招来杀身之祸,便决定离开曹州。为了减小目标,族人们分开迁逃,在分离之时,正好是早晨的卯时(清晨5:00~7:00之间),于是大家共同约定,改姓为“卯”,以后遇到姓卯的,就是一家人,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据说,当时曾有一部分人去云南投奔吴三桂了,其余的多数人皆迁至今山东单县蔡堂镇的卯楼。

当时,大太监王承恩的母亲带着一部分朱明皇室族人来到了卯楼安居下来,因此,该支卯氏族人皆奉王承恩的母亲为卯家恩人,其逝世后被卯氏族人安葬在今山东省单县的蔡堂镇,现在每次卯氏族人祭拜先人,都要先祭拜王老夫人。

当时卯氏族人在山东单县蔡堂镇也是大户人家,但却有一条严厉的家规:所有的族人皆不得考取满清功名,永不为官。

卯时族人原来都住在卯楼,后来由于战乱、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许多人都陆续搬走了,没走了的人后来也搬迁到不远处的郝庄,卯楼现在只剩下一些破房子和一个老枣树林。但周围县市的卯氏族人一直都互有联系,包括山东的单县卯庄、定陶、安徽临泉、江苏的铜山县、丰县,以及山西等地。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子于则,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

于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在于邑(今河南内乡),称为于则。于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于氏。通常认为于则是于氏的始祖。

于氏一族传至北宋末期著名宰相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升兵部左侍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季,在与蒙古瓦剌部也先军的决战中,明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

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果断拱推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景帝,稳定了朝堂。于谦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他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农历1月中旬,明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他们怀挟私心,诬陷于谦谋反。农历1月22日卯时,于谦在京师被杀害。于谦被害当天,京城百姓哭声震天,行刑之时,乌云蔽日,可谓是天怒人怨。

锦衣卫的官兵在抄查于谦的家产时,什么罪证也没查出来,只看到于谦家的房屋仅能挡住风雨,屋里空荡荡的,除了书籍之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只有一间正室的大门锁得很牢固,打开一看,里面是明景帝所赐的蟒衣、剑器等,密封得很严,从来没有动用过。锦衣卫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不禁失声恸哭。

皇太后听到于谦被处死的消息后,叹息、哀悼了好多天。事后,明英宗自己也后悔自己错杀了一位忠臣。而那些诬陷于谦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接二连三地被明英宗以贪污或谋反罪落狱,使于谦的冤情得以天下大白。

明宪宗成化二年,于谦的冤案昭雪,明宪宗在诏书中赞叹于谦道:“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诏书被天下人传诵,历史终于还忠臣以公道。于谦留下了惊世千古的名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痛感于一代“救时宰相”于谦被害的日子,有于谦的后人以其被害时刻“卯”改姓为卯氏,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二各支始祖:

卯纳(石纳):一世祖,祖籍明陕西省平凉府人,迁封定海将军,镇守乌撒卫。娶刘氏。生二子:长子卯京,次子卯东。

卯 京:二世祖,封标骑将军,娶李氏镇守云南长官司。坟基在卯家沟(草海边)坐北向南。次祖卯东,娶安氏居住在官庄卯官屯(离草海不远处)坟基卯官屯。坐东向西有碑记。

卯世尊:三世祖,京卯之长子,文生。娶蒋氏,住威宁府卯官屯。生二子一女,坟基在卯家沟坐北向南。

卯世耀:三世祖,京卯之次子,武生。娶刘氏,生二子一女。移居鲁安州。

卯世夺:三世祖,京卯之三子,贡生。娶妻陈氏。

卯建宗:四世祖,卯世尊之长子,娶管氏生四子职千总住石河。

卯成宗:四世祖,卯世尊之次子,娶殷氏职守都司调云南海司生二子。

卯德宗:四世祖,卯世耀之子,教授。娶张氏移居普安州。

卯升阳:五世祖,卯建宗之长子,娶管氏生三子。

卯升云:五世祖,卯建宗之次子,娶赵氏生二子。

卯升龙:五世祖,卯成宗之长子。

卯升朝:五世祖,卯成宗之次子。

卯升科:五世祖,卯成宗之三子。

卯升堂:五世祖,卯成宗之四子。俱随调云南望海司。

卯应奎:六世祖,卯升阳之长子,娶刘氏,职务副总兵,调云南楚雄镇守。坟基在卯官屯坐东向西。

卯应夺:六世祖,卯升阳之次子,文生。

卯吉祥:七世祖,卯应奎之长子,娶贺殷马氏生三子。

卯 祯:七世祖,卯应奎之次子,娶李氏。

卯闻序:八世祖,卯吉祥之长子,娶施氏生一子一女。

卯闻学:八世祖,卯吉祥之次子,娶殷氏生一子。

卯闻重:八世祖,卯吉祥之三子,娶陈氏生一子一女。

卯建国:九世祖,卯闻序之长子,娶耿氏。

卯建成:九世祖,卯闻学之长子,娶苗氏。搬贵定县。

卯建栋:九世祖,卯闻学次子,娶邹氏。移居宣威后所。

卯建梁:九世祖,卯闻学三子,娶吴氏。居云南,阵亡。

卯建高:九世祖,卯闻重之长子,娶李氏。生一子向阳。

卯向阳:十世祖,卯建高之子,娶戚李氏生四子一女。住阁下。坟基在卯家山坐南向北有碑记。

卯有忠:十一世祖,卯向阳之长子。娶马氏,生一子一女。住阁下。坟基在卯家山坐西向东有碑记。

卯有广:十一世祖,卯向阳之次子,娶陈氏,过继毕节陈门,名自新。坟基在威宁鲁章。

卯有箕:十一世祖,卯向阳之三子,娶李氏。住母打鹿,即现今的卯大路。

卯有明:十一世祖,卯向阳之四子,娶管氏。生三子二女。

卯沾荣:十二世祖,卯有忠之子,娶王氏。

卯启琏:十二世祖,卯有箕长子,娶王氏。生三子。封武略将军,阵亡。坟基在阁下坐西向东有碑记。长子卯级寅,次子卯钢寅,三子卯统寅。

卯加荣:十二世祖,卯有明长子,娶李氏。

卯升荣:十二世祖,卯有明次子,娶赵氏。

卯德荣:十二世祖,卯有明三子,娶刘氏,生一子。移居鲁甸。

三分布

今山东省的菏泽市单县蔡堂镇郝庄、卯庄,定陶市,安徽省的临泉县,江苏省的铜山县、丰县,山西省,贵州省的毕节市翠屏村西安组、威宁县,四川省的金阳县对坪,河南省的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卯屯村、民权县,云南省的曲靖市富源县竹园乡的大假角村、彝良县、卯雄、昭通市鲁甸卯家竹林、东川市会泽县可河二道桥石嘴子尹家湾,甘肃省的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庆坪乡龚家沟村等地,均有卯氏族人分布。

四郡望:

武 州:一称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

威宁县:元明时期称乌撒卫(乌撒军民府治),亦称乌蒙。据《元史·地理志》记载:“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

五家乘谱牒:

山东单县卯氏宗谱,著者待考,1963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单县的蔡堂镇卯楼村卯氏宗祠。

贵州威宁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贵州省威宁县郊草海边卯家沟卯氏宗祠。

六字辈排行:

山东,安徽卯氏字辈:“崇德宏广万元明金其福俊文思学继庆贺建国昌”。

贵州威宁卯氏字辈:“世宗升应祥闻建阳有荣启寅文开岱廷昭照时昌升明光永亮钟龄祯毓秀兴国复安邦洪龙跃海宇武德树朝纲良翰培贤士奇才献法章春锦继远煜嘉晏庆云洲孝贵承志睿俊鹏广积辉”。

七历史名人:

卯在东:(生卒年待考),阶州人。著名明朝官吏。其人美丰仪,善谈论,志操轶群。授中城兵马左右,录请不避权贵。后迁河南府。

卯晓岚:(公元1939~今),甘肃武都马街乡人(今甘肃陇南武都)。著名大型真菌分类学家

卯稳国:(公元1956~今),云南富源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迪庆州委书记。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每一朝,比较有名的是吧。

====努尔哈赤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谥号太祖高皇帝,年号天命

后妃

·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生长子褚英、次子代善,长女东果格格。

·继妃富察氏衮代,生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女莽古济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

·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生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儿子

·长子广略贝勒褚英,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

·次子礼亲王代善(铁帽子王),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曾被视为继承人,但因为

同继母阿巴亥的绯闻问题失去这一地位。

·七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庶出,生母册封伊尔根觉罗氏。其第四子为安亲王岳乐,

深受顺治帝信任。

·八子皇太极,即太宗皇帝。

·十二子原封英亲王阿济格,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因造反赐死削爵逐出宗

室。

·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摄政王。

·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辅政王。

女儿

·长女,东果格格,嫡出,生母元妃,嫁五大臣之一何和礼。

·三女,莽古济,嫡出,生母继妃,皇太极时期曾与其同母兄弟莽古尔泰一起谋逆,

被处死。

·四女,穆库什,庶出,第二次嫁给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遏必隆

,额亦都死后嫁给额亦都的第八子图尔格,后来又因为女儿的问题离婚。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的苏纳,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苏克萨哈。

=====皇太极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谥号太宗文皇帝,年号天聪、崇德。

后妃

·元妃钮祜禄氏,元配大福晋,生一子,被休。

·继妃乌拉纳喇氏,继福晋,生两子一女,豪格生母。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皇后,生三女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永福宫庄妃,生三女一子,一子为世祖皇帝。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关雎宫宸妃,生一子夭折。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麟趾宫贵妃,生一子一女,一子即襄亲王博穆博

果尔。

儿子

·长子肃亲王豪格,嫡出,生母继妃乌拉纳喇氏。

·五子承泽亲王硕塞,庶出,生母侧妃叶赫纳拉氏。其长子为庄亲王博果铎,过继康

熙第十六子胤禄为嗣。

·第八子未命名,庶出,生母宸妃博尔济吉特氏。

·第九子福临即世祖皇帝。

·第十一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庶出,生母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女儿

·五女阿图,与顺治同母,最受孝庄宠爱,嫁喀尔喀蒙古巴林部郡王,人称巴林郡王

,先后受封固伦和顺公主、固伦淑慧公主。

·十四女,庶出,生母庶妃。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先后受封为和硕建宁长公

主、和硕恪纯长公主。

太监宫女

·苏麻喇姑(苏墨儿),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侍女。顺治时参与宫廷仪制服色设计,

曾教导幼年康熙满文,康熙间抚养十二阿哥胤禟,时候以嫔礼葬。

============顺治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谥号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

太后

·母后皇太后,即顺治嫡母,孝端文皇后,无徽号。

·昭圣皇太后,即顺治生母庄妃,孝庄文皇后。

后妃

·废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元配皇后,无生育。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后,无生育。

·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生第四子荣亲王。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妃,生康熙皇帝玄烨。

·贞妃董鄂氏,庶妃,孝献皇后族妹,殉葬。

·恪妃石氏,第一位汉妃。

儿子

·次子裕亲王福全,庶出,生母宁悫妃董鄂氏。

·三子玄烨,即康熙帝。

·四子荣亲王未命名,嫡出,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

·五子恭亲王常宁,庶出,生母庶妃陈氏。

女儿

·次女,和硕恭悫长公主,庶出,生母庶妃杨氏,顺治唯一成年的女儿。

·养女,和硕柔嘉公主,安亲王岳乐次女,嫁靖南王耿继茂子耿聚忠。

·养女,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次女,嫁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公主性情骄纵,与

康熙不合,与承袭父亲爵位的庶弟简亲王雅布不合。

太监宫女

·吴良辅,顺治宠信的太监,曾交通内外干预朝政,又说代顺治出家的,也有说康熙

即位将其处死的。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李佳氏,顺治乳母,封佑圣夫人。

·叶黑勒氏,顺治乳母,封佐圣夫人。

·朴氏,顺治乳母,又抚养幼年康熙,封奉圣夫人。

==========康熙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谥号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

太后

·昭圣太皇太后,即康熙祖母,孝庄文皇后。

·仁宪皇太后,即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

·慈和皇太后,即康熙生母佟妃,孝康章皇后。太后康熙二年去世。

后妃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元配皇后,生两子,其次子为废太子胤礽。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继皇后,无生育。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三继皇后、皇贵妃,生一女,雍正皇帝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生三子三女,其长子为雍正皇帝,其次子为十四阿哥胤

祯。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敏妃,生一子两女,其一子为十三阿哥胤祥。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贵妃,无生育,孝懿皇后妹,同和妃抚养乾隆皇帝。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和妃,生一女,同贵妃抚养乾隆皇帝。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贵妃,生一子一女,其一子为十阿哥胤我。

·惠妃纳喇氏,生两子,其次子为大阿哥胤褆,抚养八阿哥胤禩。

·宜妃郭络罗氏,生三子,其次子为九阿哥胤禟。

·荣妃马佳氏,生五子一女,其幼子为三阿哥胤祉。

·良妃卫氏,生一子即八阿哥胤禩。

·顺懿密妃王氏,密嫔,汉族,生三子,其次子为十六阿哥胤禄,其三子为十八阿哥

胤衸。

·纯裕勤妃陈氏,勤嫔,生一子即十七阿哥胤礼。

儿子

·长子原封直郡王胤褆,第五子,庶出,生母惠妃,因魇镇太子被削爵圈禁。

·次子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第七子,嫡出,生母孝诚仁皇后,两立两废,圈禁。

·三子诚亲王胤祉,第十子,庶出,生母荣妃,揭发胤褆魇镇太子。

·四子胤禛即雍正帝。

·八子原封廉亲王胤禩,第十六子,庶出,生母良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

逐出宗室。

·九子原封贝子胤禟,第十七子,庶出,生母宜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逐

出宗室。

·十子原封敦郡王胤我,第十八子,庶出,生母贵妃,雍正间圈禁,乾隆初释放。

·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第二十二子,庶出,生母敏妃,雍正即位封怡亲王,八年卒,

命爵位世袭罔替。

·十四子恂郡王胤祯,第二十三子,与雍正帝同母,康熙末年贝子大将军,雍正四年

禁景山,乾隆初释放。

·十六子庄亲王胤禄,第二十六子,庶出,生母密嫔,雍正初出继庄亲王博果铎为嗣

·十七子果亲王胤礼,第二十七子,庶出,生母勤嫔,雍正初封郡王,六年晋亲王,

乾隆初任总理王,无嗣,过继雍正第六子弘瞻为嗣。

·十八子胤衸,第二十八子,庶出,生母密嫔,康熙四十七年八岁卒(痄腮),成为

一废太子导火索。

·二十子慎郡王胤禧,第三十一子,庶出,生母熙嫔,少年与乾隆为同学。

女儿

·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二公主),生母荣妃,唯一在康熙朝被封为固伦公主的女儿

,嫁给淑慧公主的儿子巴林郡王,其女嫁给废太子胤礽长子弘皙为嫡福晋。

·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五公主),与雍正帝

岫岩刘姓族谱,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清廷恒政治,明家魁恩荣。

本溪的,清庭恒政志,明景魁恩荣 原家四川省后迁移云南省云南县又迁移辽宁省辽阳县甜水乡家谱;玉1代、进2代、文3代、仲4代、国5...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