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东汉殉国忠臣,也是魏国开国功臣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少有的真君子,是一个温润如玉、近乎完美的男子。何颙这样评价他:王佐之才!钟繇这样评价他: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令君然。司马懿这样评价他: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令君者也。他是为东汉殉国的忠臣,同时又是魏国的开国功臣,曹魏的霸业成败皆因他,他就是荀彧荀令君!
荀彧,字文若,出身于颍川荀家,是东汉末年荀家的****,这个颍川荀家可不简单呐,这个家族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并称为“汉末三大士族”。
虽然颍川荀家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不如曾经出现过“四世三公”的袁家和杨家,但是要论及在文化、道德方面的影响力,那袁家和杨家拍马都赶不上——荀家的先祖便就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荀子,荀彧的祖父荀淑是汉末诤臣李膺的师傅,荀淑的八个儿子则被世人称之为“荀氏八龙”,此后还有荀彧、荀攸等人,总之,史书上有专门记载的荀氏族人足有数百人!
公元一百九十一年,荀彧离开了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的袁绍,来到了当时势单力薄的曹操身边,从这以后悉心辅佐曹操二十载,造就了曹操后来辉煌的霸业。
荀彧在投奔曹操之后,弥补了曹操在战略上的不足,多次为曹操规划统一北方的政治蓝图和军事路线,曹操每每在犹豫不决之时,都会写信与荀彧商量,后来又提出要“迎奉天子”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这之后,曹操开始占据天下道德的制高点,借天子之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征讨诸侯,无往不利。
这被后世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这样的做法,并不是荀彧的本意,荀彧希望的是,曹操能够与汉室相安,给予汉室足够的尊重,不是挟迫汉室,而是要匡扶汉室!荀彧在苦劝无果之后,选择走到了曹操的对立面……
随着曹操灭袁绍、杀吕布,北方渐渐被其统一,曹操开始谋取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打破东汉的旧制,这就与在朝中以尚书令荀彧为首的东汉士族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最后引发了一场悲剧。
公元二百一十三年,年近花甲的曹操平定关中,准备携此大功,以汉初诸侯王制,进位魏公,赐九锡,立宗庙,开国都。荀彧这个时候终于看清了这个自己辅佐了半生的曹阿瞒的野心——进魏公,加九锡,随后再找个机会去公称王,最后窃国!
从小立下“匡扶汉室”志向的荀彧,忍无可忍,旗帜鲜明的开始反对,与许都的保皇势力一起坚决反对曹操进位魏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曾经亲密无间的曹操与荀彧,慢慢渐行渐远,到了这时,那更是分道扬镳,荀彧再也看不透曹操的心思。这个时候的尚书令荀彧德高望重,是东汉朝廷的老臣、重臣,他平素不会对朝政发表太多的意见,也不会轻易旗帜鲜明的去反对某个人,可这一次,他选择了反对曹操,一时之间,曹操被朝野上下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无奈之下,他暂时搁置了进位魏公的想法。
可,曹操用人一贯都是“不能为我所用,必将为我所弃”,更何况荀彧一直都被曹操当做心腹,曹魏势力的底细,荀彧都有数,既然荀彧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为了保守曹魏的秘密,那么他必将不久于世!
于是,便有了那个空食盒的出现,代表着荀彧一生守护的汉室江山即将不复存在,所食汉禄也已经没了,荀彧万念俱灰,最后选择服毒自尽……
不得不提的是,荀彧悉心培养的两个人,一个成了曹魏江山霸业的开创者,另一个则成了曹魏江山的掘墓人!他们就是曹丕和司马懿。
随着嫡长子曹昂在宛城战死,聪慧至极的庶子曹冲早夭,曹丕与曹植展开了一系列的夺储之争。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曹操并不喜欢唯唯诺诺的曹丕,反而对满腔热血的曹植青眼有加,为了避免曹操重蹈袁绍废长立幼的覆辙,荀彧对曹丕一直倾心培养,以期改变曹操的想法。终于在荀彧死后不久,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这才有了后来的曹魏帝国。
公元二百零八年,司马懿被曹操征召为文学掾,后来得到了德高望重的荀彧的悉心培养,在这个过程之中,司马懿与曹丕关系日间亲密。曹操曾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日后必为曹魏之祸,这句话一语成谶!
公元二百四十九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彻底将以曹爽为首的保皇派屠杀殆尽,魏帝从此成为了司马家手中的傀儡……
中国历史上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在汉末三国时期除了个人的并起外,还有家族的并起,汉末三国“九大家族”,哪个家族下场最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汝南袁氏
袁家是毫无争议的汉末三国第一士族。东汉前期,袁家始祖袁安就已经官至三公。从袁安开始,连续四代,袁家都有人官至三公,官至九卿、太守的就更多了。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当时的士人,都非常愿意效忠袁绍。袁绍起兵谋反后,在官渡这个地方跟曹操打了一场大仗,最后曹操以少数兵马就战胜了大鼓军队的袁绍,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分割了袁绍的地方势力,最后也是被曹操一下子就打败了,最后袁氏家族也是灭亡了。
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同样是“四世三公”,与袁家地位相当。杨家始祖是西汉开国功臣杨喜,他参与分尸项羽,被封侯。东汉安帝时,名臣杨震官至太尉。汉末三国时,杨彪官至三公。由于忠心汉朝,杨彪备受曹操打压,几乎被杀。杨彪之子杨修,因为亲近曹植,又是袁绍外甥,被曹操因事杀害。曹丕代汉后,想任命杨彪为太尉。但杨彪选择为汉朝尽忠,推辞了。
颍川荀氏
颍川荀氏也是汉末三国时期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荀氏是荀子之后。荀淑是汉末一代名士,他的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淑之子荀爽,汉末时官至司空。
荀淑的侄子是荀彧。荀彧投奔曹操后,推荐了司马懿、钟繇、戏志才、郭嘉、陈群、杜袭等谋士,可见荀家的人脉和影响力。曹营之中,荀彧坐镇许昌,总理朝廷政务;荀衍(荀彧之兄)坐镇邺城,负责河北军政;荀攸为曹操贴身谋士。荀家可谓是曹家的合伙人。虽然荀彧被曹操逼死,但荀家的地位却并没有受到影响。荀家到晋代时,依然非常显赫。
颍川陈氏
陈氏原是寒微之家。陈家始祖陈寔,依靠自己非比寻常的品德,逐渐积累起崇高的声望。陈寔参加了汉末的反宦官斗争,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名士之一。陈寔活了83岁,凭一己之力,把陈家从平民之家,拉到一流士族行列。
陈寔之孙陈群,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即出自陈群之手。曹丕继位后,陈群官至镇军大将军。曹丕去世后,陈群与司马懿、曹真一起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陈群之子陈泰,官至征西将军,多次击败蜀国大将姜维。陈家与司马家关系极好,为司马氏的兴起出了不少力。
乱世,就是各方势力重新“洗牌”的过程,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杨氏、袁氏等顶级大家族,都渐渐没落,尤其是袁氏,几乎是从最顶级大家族没落到差点被灭族;而一些家族逐渐成长为新的大家族。
诸葛家族
说起诸葛家族,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诸葛亮,但在诸葛亮崛起之前,诸葛家族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家族而已;虽然司马家族是琅琊郡的望族,但其祖上并没有出现过大官,最高也不过先祖诸葛丰曾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而已,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也仅是袁术麾下的豫章太守,后又称为刘表的属官。
这样的家世,简直就是底层小家族了;但后来却出了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诞这三个人杰;诸葛亮后辅佐刘备成就霸业,官至丞相,权倾一时;诸葛瑾官至东吴大将军,也是数一数二的顶级大官了;诸葛诞在曹魏也是官至征东大将军,也是实权派。一门三人的崛起,让诸葛家族成为当时的顶级大家族。
但后来在蜀汉被灭之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都战死,仅剩一个诸葛京;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后成东吴权臣,可惜后来由于太过嚣张跋扈,被吴主孙亮和托孤大臣孙峻联手诛杀,并被灭三族;最后诸葛诞,由于起兵反对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派人所斩,并被夷灭三族;至此,诸葛家族又被打回原形,仅诸葛京在晋朝担任江州刺史而已。自从蜀国灭亡了之后,诸葛家族也就没落了,一直到现今,诸葛家族都没有什么能人经验世界了。
孙氏家族
孙氏家族据说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这孙氏家族世代在吴地作官,乃是吴郡首屈一指的望族,但终究只不过是地方家族而已,距离权力中枢距离太过遥远;直到孙坚出生后,孙氏家族才开始发迹。孙坚自幼便勇武不凡,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
孙坚带领孙氏家族走向辉煌的基石,但真正让孙氏家族名震天下的还是孙策,孙策在父亲孙坚战死后,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后又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最终成为一方大诸侯,被朝廷任命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
之后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并夺取豫章郡,最终一统江东。但就在孙策想北伐曹操的时候,却被刺客刺杀,临终前让位于弟弟孙权。孙权得孙策的基业后也是不凡,先是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后又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兵不血刃占领交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最终于公元229年登基称帝,孙氏家族权势达到极致。
曹氏家族
很多人都认为曹氏家族原本就是顶级大家族,其实不然,原本曹氏家族应该只是一个地方的普通家族而已,与夏侯家族关系匪浅。后曹嵩被大宦官曹腾收为养子,借助曹腾的权势,曹嵩官至九卿大鸿胪、大司农,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这曹嵩别的本事没有,敛财能力那是一流,曾给西园捐钱一亿万钱,买了个三公之首的太尉官职,但没当多久就被撤了……
这曹氏家族虽然普通,但人才却是出了不少,加上曹嵩多年的敛财,所以曹操起事就顺理成章了。曹操早年以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后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
再之后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了魏国。曹氏家族的人才储备量是刘备和孙权羡慕不已的,典型的有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及夏侯家族的夏侯惇、夏侯渊等等。
司马家族
据说司马家族高阳之子重黎(祝融)的后裔,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说去来也算是高官吧,但是和那些顶级豪门世家比起来,还真的不算什么,三公都没出一个;但是司马家族却出了司马懿这个绝世天才,司马懿被曹操强行征辟后,便开始了家族的逆袭。
前期的司马懿表现只能说很一般,备受压制,但是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而后经过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经营,彻底架空了魏国曹氏,在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掌权后,干脆直接代汉自立,建立了晋朝;所以魏国成了三国中第二个被灭掉的国家(第一个是蜀国),在十余年后,又灭掉了东吴,最终一统三国,建立了大一统的晋王朝。不过保持不了很久,就在晋国建立不久,司马炎继任了几十年而已,晋朝就被八国之乱而击破了,连司马炎都被俘获了,司马家族就这样没落了。
卢氏家族
这个家族想必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这个家族是四大家族里面下场最好的一个家族。其中代表人物是卢植。他可是公孙瓒和刘备的老师,能力也是世界所认可的,甚至是卢植死后,曹操也是亲自为他扫墓,虽然说卢氏家族在三国中并不出名,但是卢氏家族却能立足几千年,因为他们家族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强调要忠心君主,不可以有争霸天下为己任的想法,所以这个家族在后代一共出了二十几位丞相,十分了得!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玡)、《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荀攸和荀彧都是东汉末年颍川荀家出身,并投效于曹操集团。
两人是同族但不是直系亲属。辈分上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彧和荀攸的父亲荀彝只是堂兄弟,年龄相差比较大,所以荀攸年纪反而大一些。这其中,荀攸157年出生,荀彧163年出生,荀攸比荀彧大6岁。
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同宗辈分高的人,反而比辈分低的家族成员年纪小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
--------·-
很显然,荀彧和荀攸的父亲荀彝只是堂兄弟或者说同宗兄弟,荀攸的奶奶和荀彧的母亲压根就不是一个人。因此,并不存在“荀攸奶奶生荀彧时已经年纪很大了,孙子都已经6岁了。”这种说法。
荀儿子
古代的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他的一生唯有一件事让别人非议过,那就是他自己的婚姻。当时他的父亲因为惧怕宦官的势力,所以卑躬屈膝的让荀娶了他现在的妻子来讨好宦官,好在曹操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儿而看不起他,他终于能够站在曹操的身边辅佐他成为一代霸主。
荀雕像
荀的一生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也不乏优秀有能力的人才,但是比起荀来说还是相差很多的。他的长子荀恽是虎贲中郎将,但是因为他和曹植交情甚好,所以被曹丕所迁怒和憎恨,早年就去世了,他的妻子是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据说当时是因为曹操非常欣赏荀的才能,所以便不顾一切的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孩子。
次子和三字都身负官职,而他的第四子荀是散骑常侍最后升官至太尉,后来又被封为临淮康公,是西晋的开国元勋、重要的功臣之一。荀粲是荀最小的儿子,也是文学才能最高的一个,才高八斗却狂放不羁,是晋代著名的文学人物,几个哥哥都做了官,只有他不喜欢加官进爵,别人喜欢攻读儒家的学说著作,但是他却偏偏学习道家玄学,并且他是荀儿子之中,最对荀有意见的一个,甚至认为父亲不及自己的叔叔荀攸,他的兄长们都批评他,但是他凭借着自身无人可敌的口才,让他们哑口无言。而且这个小儿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色”,因为仰慕曹洪的女儿长的貌美惊人,便娶了回来,后来也是恩爱有加,但是曹洪之女早早去世,荀粲悲伤不已,于一年后追随夫人而去。
新三国荀
在历史上,荀是个智谋出众、屡出奇策的能人志士,也是曹操最看重的谋臣之一,他心中自有雄才伟略却也极其忠于汉室,最后却被曹操舍弃自杀而亡。他在历史上给人的感觉更为正直和严肃,所以人们也一直认为,这就是真正的荀。可是在新版的《三国演义》中,荀却又给了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李建新是中国内陆著名影视演员,在他的演绎下,荀并不再是死气沉沉,并不是严肃木讷,而是多了另一种特殊的感觉。忠心不意味着不懂的权力斗争,荀家作为颍川著名的世家,几代为官,早就应该练就了圆滑的态度,所以新三国中的荀在朝廷上在百官之中显得游刃有余,长袖善舞。他作为最善于了解人们的性格和心理的谋臣军师,对曹操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能完全掌握好重点。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同时,心里也对荀的印象更为立体深刻起来。
可是正因为他善读人心,可是却从没读懂过曹操的心,他不知道曾经熟悉的人为何会突然变得如此有野心,但他忠于汉室的思想却永远不会改变,也就是这样于是荀被曹操怀疑。演员李建新从另一个角度讲荀演出了灵魂,让人们跟随着他的心态一起走,也就是因为这样在最后他自杀的时候,观众们才会感觉到可惜感觉到不舍。而李建新的这次演绎,无疑是完美的,是成功的,千年之前的荀再一次活在了人们的眼中心中。
曹操杀荀
荀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对曹操非常忠心,但是曹操称王之时,他反而私下表示反对,并且最终在曹操的推波助澜下抑郁而死。第一谋士为何要反对曹操称王,并最终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呢
曹操像
其实荀忠于曹操,只是因为欣赏曹操,觉得曹操可以安定天下,使得大汉王朝可以继续下去,所以他才一心一意的辅佐曹操,并屡次给曹操推荐像郭嘉、戏志才这样的人才给曹操,因此曹操越来越倚重荀。
但是当曹操一统北方,准备自立为魏王的时候,荀才知道曹操的野心不在于维持大汉王朝,而是自己称帝。荀是汉朝最后的忠臣,他知道曹操一旦自立为王之后,和汉王朝的关系便不再是臣子和帝王的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才会反对。
而曹操并没有亲自杀他,曹操当时称帝时机不对,但是他知道次子曹丕有帝王之相,而荀是曹丕的老师,他担心自己死后,曹丕对荀下不了狠心,抱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心思,他给荀送去一个食盒。而关于这个食盒,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说这个食盒里面的食物有毒,荀死于这里。还有一个说法是曹操送去了一个空的食盒,可能不一定是非要致荀为死地,但是要荀闭口不言,但是荀看到食盒的一瞬间却选择死亡。
可以说,荀的死,在于他对汉王朝的忠心,和太过直白。
曹操给荀空盒子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荀喝了曹操的毒酒,中毒身亡。关于荀的死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曹操因为给了荀一个空盒子,荀看见后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让他自裁,于是自杀身亡。
荀是曹操的谋士之一,而且曹操对荀很是重视,还将一位女儿嫁给了荀的儿子。一次曹操准备去讨伐孙权,荀也随军跟随。荀因为天气不适的缘故生了一场大病,于是曹操便让荀在寿春驻扎休息,曹操继续率领军队前进。交战时候,孙权送给了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回去尝了一个觉得非常好吃,便放在桌上,在盒子上写着“一盒酥”三个字。就叫来了将领们一同分享。随后,孙权来攻打曹操了,曹操便出去迎战。将领进来后,只看见盒子上面的字,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杨修打开盒子吃了一大口,便把曹操的意思说给了众人。于是大家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并且把第二盒甜酥也吃了。曹操回到军营后,看见第一个食盒已经空了。以为还有一盒,就想着生病的荀,便差人给他送去。荀躺在床上,满是欢喜的揭开食盒,发现是空的。便很好奇猜测曹操的意思,以为自己因为反对曹操一事,难道曹操知道了要让自己自裁。荀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正值严寒,荀床前生着火,荀睡着后便再也没有醒来。
有人说,荀是不小心煤炭身亡;有人说荀因为得罪了曹操,曹操已经怨恨他了,送他一个空盒子就是让他自裁的意思。
荀为什么自杀
荀作为曹操手下的著名谋臣,曾经和曹操共商大计、肝胆相照,但是却是在最后以自杀收场。荀为什么自杀呢
不管是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还是在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中,大家都会看到一个这样的情结,曹操命人送了个空盒子给荀,然后荀就自杀而亡了,那么那个空盒子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让荀如此决绝的离开人世又是发生了怎样的事儿让他下定了决心
荀和曹操的不合从曹操想要封魏公的时候开始,作为唯一一个想要阻拦曹操封魏公的人,荀只是过于忠心,他忠心汉室,可是却没想到自己一手辅佐的人最后竟然会野心膨胀,若是曹操真的建立了魏国并且自封魏公,那么他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在保皇派荀看来,是绝对不能发生的。可是曹操却不这么想,他只觉得荀阻拦他是不忠心有异心的表现,从这之后,曹操就并不怎么重用荀了,反而将他调离了权利中心,这已经是充分的表达了曹操的不满。
而曹操派人送过去的空盒子,荀并不知道原来里面还有没有东西,他看见这个空盒子,左思右想想要弄明白这个含义,因为当时他已经感受到了曹操的疏远,所以所想的方向也都是悲观的。他以为或许是曹操认为自己已经不是他的人了,所以不能吃他的俸禄,便送来也空盒子。而且在古代空盒子也有棺材的象征意义,荀又猜测到,是不是曹操暗示着让他早下决断……最后,荀做了认为对的事情,最终还是自杀了。
既是东汉殉国忠臣,也是魏国开国功臣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本文2023-11-29 18:44: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