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世家望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唐朝时期世家望族,第1张

山东世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四大侨姓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

吴姓 吴郡朱氏、吴郡张氏、吴郡顾氏、吴郡陆氏

江南世族,义兴周氏,吴兴沈氏,

关中郡姓:河东裴氏、京兆韦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

关中士族杨、杜虏姓:河南元氏、河南长孙氏、河南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陆氏、河南源氏、河南窦氏

独孤,令狐,

中国有什么千年世家至今把持着中国的政治,经济

中国没有这样的千年世家。

上古史中,按照传统的说法,尧、舜、禹,以及夏、商、周、秦历代王朝的先祖均是黄帝的后人,“皆同姓而异其国号”,虽然称号不同,但是都是一家人。——如果这个属实的话,那黄帝世家就得是一个延续了将近三千年的大家族。

秦末,陈胜、吴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吁之后,世家大族就开始崩坏了,此后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出身寒微,刘邦的功臣贵族多是出身草莽,也没有显赫的背景,传说中的黄帝世家就断了。此后,历代封疆王朝的贵族都想建立千年世家,但是成功的不多,且多遭到皇室的打压。

隋唐兴起的科举制,给了庶族出人头地的机会,世家的作用越来越小,到了明清时期,纯以科举举士,所谓的世家就更加难以涉足权力核心。中国人也越来越不迷信世家。

近代历次革命和各种新文化运动,更让中国人鄙薄世家贵族。目前为止,中国依然存在的世家是孔子家族,也延续了上千年,但是这个家族基本不涉及权力,同时在新中国也没有什么传承。

中国有八大世家吗

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 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

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

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

“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

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 当时号称“八柱国家”, 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 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北周太祖文皇帝(死后追谥),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 隋文帝所继承。

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沿袭近二百年,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 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南梁的襄樊、巴蜀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 他先后做过西魏的丞相、太师、大冢宰, 独裁军国大政。

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

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

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

为什么中国没有世袭上千年的贵族,而欧洲会有很多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我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我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我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我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我吧 中国是没有世袭千年的贵族,但是可能会有世袭千年的家族。

欧洲会有世袭千年的贵族很正常,并且有不止一个。这和欧洲的地域政治文化有关。

欧洲直到近代才摆脱所谓的贵族制度,并且贵族还掌管着大量的财富和政治力量。就算现在也可以说欧洲的政治力量也是掌握在一些财阀手里。

而财阀的背后有些就是传承千年的贵族。 中国不一样,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就会让很多贵族传承一朝就断了传承。

中国朝代很少有超过300年的,当一个朝代被另一个朝代取代之后所谓贵族都会遭到毁灭性打击,就算你是从龙之臣当政权稳定之后皇帝还是会抄家灭族。 但中国可能会有传承千年的家族,我举不出例子但我觉得有。

两晋南北朝之后中国的大世家都选择避世,就算出世也就派一两个人,加上中国世家都不会张扬,往往都是极尽可能的削弱皇帝对自己家族的忌惮。所以中国可能有传承千年的世家但不是贵族。

贵族制的消亡,虽是人类历史中的普遍现象,但在不同文明中,贵族消亡的过程不一样。古代中国经“唐宋革命”(日本学者最早提出,虽中国一些学者不甚同意,但目前看,还是比较具有解释力的),平民制替代了贵族制,这是一次历史歧变,是具体历史背景、条件的产物。

首先,为什么会有贵族制? 因治理手段限制,古代社会很难靠官僚来管理一个大国,不得不裂土分封,否则中央难得税收,地方以难绥靖。 此外,最初期的国家可能就是部落合邦而来,当时的皇帝无非共主,不可能过多干预其他部落的事务,只能任其在实质上独立,只是维持形式上的统一。

其次,为什么会有家天下? 贵族制符合地方利益最大化,没有足够压力,它是很难变成家天下的。 中国从共主转向家天下,可能有两个历史契机:首先,草原文明压力太大,其次,中原文明不断扩张,通过开疆拓土,部落之间实力对比产生变化,强邦崛起,必然不愿再接受共主制。

家天下因有明确的责任人,管理效率会提升。 其三,为何废封建? 春秋战国之后,秦国统一天下,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将贵族领地完全归并到中央手中。

一方面,家天下后,周代内圈诸侯多是亲贵,外圈诸侯多是军功,可外圈可压榨周边民族,内圈却没有发展空间,结果外强中干,弱干强枝,天子反而旁落。 另一方面,战国时许多国家已采取郡县制,特别是新收土地,往往不再分配给下层贵族,这样王权独大,国家更强。

秦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贵族日削,王权日强,所以能夷平六国,秦朝不过是将秦国和战国其他强国的治理经验加以移植而已。 可见,废封建的前提是:1、外部有巨大增长空间;2、有列国争霸的现实需要。

日本很长时期没能实现废封建,与其孤悬海外有很大关系,无法向其他地区扩张,所以内部诸侯不易突然崛起、突然衰落,只能在共主与公敌之间徘徊。 西欧长时期没能实现废封建,因蛮族灭掉西罗马后,政治多元,教皇、国王、蛮族三头牵扯,废一藩尚难,遑论废封建了。

其四,贵族在中国的消失。 虽然贵族逐渐失去了政治独立性,但还有经济独立性、文化独立性等。

唐代建立后,刻意打压贵族,永业田的设置其实就是为了将贵族手中的土地拿走,使其在经济上失去独立性,而科举制度则挑战了其文化独立性。 但这些仍难彻底消除贵族,贵族往往聚族而居,各家族之间互为奥援,所以在乱世中亦有很强的生存能力,通过教育传承,他们一度垄断了科举,加上经济互助,穷贵族也能不掉队。

但黄巢之变,攻占了洛阳、长安两都,唐朝已衰落的贵族多在两都之间居住,即所谓的两都走廊,这里消费比较便宜,且容易进京,是进退两益之所,但黄巢军队杀戮太重,经此一变,世家大族基本被杀光,从此再难成势。 贵族亡于世乱,而制度安排、文化安排又早有替代机制,所以贵族们无法卷土重来。

欧洲农奴制很晚才消亡,公务员考试制度也出现得很晚,所以欧洲贵族长期保持了经济独立、文化独立,有此二权,一旦条件适宜,不难获取政治独立,这样欧洲贵族传承千年也就不奇怪了。 其五,贵族制劣多于优 一些人对当下道德环境不满,便虚构出一个有底线的贵族文明,甚至将中国古代贵族制消亡视为不幸,这恐怕不够客观。

1、任何文明转型,必然会存在道德过渡期,一般来说,追挽旧道德是无意义的,历史条件改变了,道德自然也要与时俱进,这无可奈何。 2、贵族道德是熟人社会的道德,贵族对陌生人也很残忍,贵族只对贵族讲底线,不对平民讲底线,农奴制的残忍是当代人难以想象的,礼赞宋襄公实在有点无厘头。

3、贵族制的阴暗面非常多,否则前人为何要推翻它呢?历史有其自己的发展逻辑,而善恶是人类的标准,希望历史发展为人类服务,并契合于人的道德标准,这不太现实。 4、古代中国告别贵族制,在启蒙时代曾让欧洲人羡慕不已,可见伏尔泰《风俗论》中的褒扬,虽然他不太了解东方的真实情况。

贵族制假设了人是分。

中国有没有存在上千年的大家族

曲阜孔家 第二代,孔鲤,字伯鱼。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

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

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

享年46岁。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

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

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

为魏相。享年57岁。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

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

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

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

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

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

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

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

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

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

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

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

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

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

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

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

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

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

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

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

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

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

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

享年74岁。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

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

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的世家

我觉得最强的应该是河东裴氏,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者六百余人。

此外也就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五姓七家了,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琅琊王氏、荥阳郑氏。其中王氏在晋代和另外三家并称王谢袁萧。

崔氏,唐朝时,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

陇西李氏,著名的有飞将李广,西凉王李暠等。唐朝皇室就是陇西李氏,还在唐朝时出了十个宰相。

赵郡李氏,李牧的后人,唐朝时有宰相17人。

范阳卢氏,即便在唐朝时受到打压,依然光是在唐朝就出了八位宰相。

琅琊王氏,出过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大将王翦、书圣王羲之等都是。

荥阳郑氏,西汉时便有人位列三公,唐朝时虽已衰弱,但仍有11位宰相。

陈郡谢氏,和王氏并称王谢,最著名的就是谢安谢玄谢灵运等人。

陈郡袁氏,和汝南的袁氏(袁绍家)不是一家。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十七人。

兰陵萧氏,“两朝天子,九朝宰相”,注意,是九朝,不是九个。二十一个皇帝,几十个宰相,也是很强。

大致就这些吧,别的还有一些,但是影响不如他们大。

1先介绍一下古代世族(士族)的概念以及特点

世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世家大族的特点(优势):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生活方式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古代的世家大族及兴盛:

提起古代时期的名门望族,不免要提到五姓七望,也可以称之为五姓七家。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河东裴氏、河内司马氏等等。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就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取代了秦汉时期世家地主的地位,成为地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阶层;隋唐时期,门阀世族的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世家大族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

1萌芽以及开始形成: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官僚体制渐渐发展完善,到东汉时期基本形成累世公卿制度。三国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地主门阀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世家大族形成。

2进一步发展: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世家门阀政治。

3发展到顶峰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族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4走向衰落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 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

5走向灭亡

  中古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崔、卢、郑、李、王)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五姓

  崔氏

  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仅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李氏

  李氏分为两大支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郡治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支派繁多,文化鼎盛,官位显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赵郡李氏东南西三房始祖为晋朝的李楷。

  王氏

  在中华百家姓中,王姓拥有最多的郡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强繁荣。

  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门阀政治走向兴盛,太原王氏既是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们曾封侯拜相,出将入相,也曾屡遭磨难,坎坷备历。

  历尽兴衰沉浮之后,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在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一个家族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顺应历史潮流则兴,逆历史潮流而动则亡,纵观太原王氏的兴衰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很深刻,一个家族的沉浮不仅跟家教有关,往往跟社会的兴衰有关,跟适应历史潮流有关,“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现在的王氏更趋向于 “不王而王”,这样的生存哲学更有利于王氏的生存与发展。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唐朝时期世家望族

山东世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大侨姓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吴姓 吴郡朱氏、吴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