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
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人名”或“郡+县+人名”,从来没有“县+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
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
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
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毫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该村原名“高隆村”,取“高卧隆中”之意。在该村“大公堂丞相祠” 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隆中云礽”四字,意即:隆中诸葛亮的子孙。表明浙江兰溪的诸葛亮后裔认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不是什么卧龙岗。这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致。
2018年9月8日,浙江兰溪、广西阳朔以及江苏、江西等省市的二十多名诸葛亮后裔代表相约来到襄阳古隆中祭祀诸葛亮。此次祭祀诸葛亮大典的主祭是来自广西阳朔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长、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保满。全国诸葛亮后裔来隆中祭祀诸葛亮证明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事实得到了诸葛亮后裔的普遍认同。
不仅诸葛亮后世子认可隆中,诸葛亮故乡山东的地方志也都认可隆中!
明嘉靖陆釴编撰的《山东通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荐之。先王凡三往顾亮乃见。”清雍正岳浚编撰的《山东通志》也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隐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清嘉庆许绍锦编撰的《莒州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亮早孤随从父玄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而莒州在东汉就属琅琊郡管辖且就与诸葛亮故乡琅琊阳都县接壤。民国王元一编撰的《桓台县志》记载“诸葛陂: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诸葛庄北。桓台胜览载:诸葛孔明未隐隆中时尝游齐作梁父吟……”
可见诸葛亮故乡山东各地的地方志也都认可诸葛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
综上可知,诸葛亮家谱中都没有提及卧龙岗,所谓的“南阳”都是指南阳郡。卧龙岗将指南阳郡的“南阳”挪移到后世的南阳市、南阳县身上是典型的篡改史料。而诸葛亮后裔都认可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诸葛亮故乡山东地方志也都明确记载诸葛亮隐居躬耕于隆中。可见诸葛亮家谱中所谓的“南阳”的具体地点其实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后世划给襄阳,就成为了今天的襄阳隆中。这才是1700年来各种史料公认的史实!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诸葛亮先无子,以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嫡子。诸乔有子名叫诸葛攀。诸葛亮亲生长子叫诸葛瞻,次子叫诸葛怀,女儿叫诸葛果。诸葛瞻有三子,一个叫诸葛尚,一个叫诸葛京,一个叫诸葛质。诸葛瞻、诸葛尚在邓艾、钟会伐蜀时皆战死疆场。诸葛瞻另外两个儿子诸葛京、诸葛质当时在。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只说诸葛“亮子瞻嗣爵”,未提他的幼子诸葛怀的名字。但诸葛怀后来是诸葛亮所说的十五顷薄田的继承者、经营者。根据张澍《诸葛亮集·故事》引《诸葛氏谱》所说:“晋泰始五年己丑(公元269年)……诏录故汉名臣子孙……皆赴阙受职。孔明之后独不至。访知其第三子诸葛怀,公本促至,欲授以官。诸葛怀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析,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晋主悦而从之”。诸葛亮以诸葛乔为长嫡,故《氏谱》以诸葛怀为第三子。诸葛怀拒受司马炎的封爵,甘老牖下, 即在诸葛亮成都的故宅距成都四十里的双流县东门外,约八里之金花桥——《元和郡县志》称之葛陌的地方繁衍生息。 这样看来,诸葛亮的嫡脉子孙就还有三支:一是诸葛亮的幼子诸葛怀;二是诸葛亮的次孙(诸葛瞻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京;三是诸葛亮的第三个孙子(诸葛瞻的第三个儿子)诸葛质。从学术界目前研究的情况看,诸葛京这一支的下落似乎比较明确。据载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后,有感于朝野上下,交口称赞诸葛亮忠贞不二以及治军治国才干,乃提拔他的孙子诸葛京为江州刺史。其后,诸葛京之子孙,历仕晋、隋、唐各朝。诸葛亮十二世孙诸葛爽,任河南节度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诸葛爽死,其子诸葛仲芳袭承之。诸葛仲芳的儿子诸葛涮在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因避中原战乱,与弟诸葛深携带眷属渡江深入福建,诸葛涮入浙,宦游山阴(绍兴)而后任寿昌县令,死于寿昌,是为浙江诸葛氏的始祖。 诸葛涮之子诸葛青,原任寿昌教谕,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迁居兰溪西乡之砚山下。诸葛青生六子, 时为浙江诸葛氏六大支派。长子诸葛承荫,传八世迁建德泉麓村定居,时为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次子诸葛承佑,传五世徙居寿昌石鼓板脚(今建德长林乡):另一支居兰溪水亭乡午塘桥村。三支诸葛承载传十世,诸葛大狮迁高隆(即诸葛村)而定居,时在元代中后期(公元1340年前后)。诸葛承载派下人丁最为昌盛,又因善于经营中药业,蕃衍迅速,到元明之际,各支系分居兰溪之萧宅、前宅、下宅、下田乙建德之寿昌城北、白下诸坞,淳安。之富德,及金华之白竹等处;而迁居温州、处州、台州、衢州所属各县者亦复不少。四子诸葛承奕之子诸葛志庆迁龙游华龙而定居。五子诸葛承咏原居砚山下,历六世无考。六子诸葛承遂出赘绍兴甲子巷王家,历四世与诸葛氏失去联系。因此,在六大支系中,现在只有四支。五、六两支无法查考。四支中,以第三支诸葛承载派最为发达,而诸葛承载派下,又以诸葛村最为兴旺。浙江诸葛氏中历经一千多年,他们当中有没有人迁徙另地,蕃衍生的情况如何,难于详知。 诸葛亮的幼子诸葛怀这一支在四川蕃衍生息情况如何,其后代子孙有没有外迁,如有,外迁于何地也不清楚;诸葛亮的第三个孙子(诸葛瞻的第三个儿子)诸葛质这一支后来蕃衍生息的情况亦不清楚。 广西桂林市荔浦、临桂、阳朔三县的诸葛后裔的家谱说,他们的先祖是南宋时从隆中迁居到桂林的,而且第一代始祖名叫诸葛隆中公。这很可能是为纪念诸葛亮躬耕隆中而起的名字。因而广西桂林的荔浦、临桂、阳朔三县的诸葛后裔很可能与诸葛亮有血缘关系。至于说是诸葛亮子孙中哪一支后裔迁居到那里去的,是一个需要继续考查探讨的问题。但这无碍于,广西桂林诸葛后裔参加诸葛亮研讨工作,旁族外姓都可以研究诸葛亮,作为诸葛后裔研究诸葛亮更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作为诸葛亮研究的同仁,理当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无碍于广西桂林诸葛后裔打诸葛亮品牌,发展旅游业。总之,正如丁宝斋同志所说,在少广西发现这么一大批诸葛后裔,是诸葛亮研究中的新发观,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本文2023-11-29 16:47: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