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司到商丘自驾路线
驾车路线:全程约221公里
起点:杨都司楼
1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行驶15公里,左后方转弯
2行驶17公里,右转
3行驶920米,左转
4行驶55公里,左转进入木兰大道
5沿木兰大道行驶64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商永路
6沿商永路行驶12公里,左转进入南京路
7沿南京路行驶39公里,进入归德路
8沿归德路行驶740米,进入府前路
9沿府前路行驶2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商丘市
罗梦鸿14岁从军,28岁时便“把名下军丁退了”,让“子孙顶当”,自己则一心修行办道,苦修13年,于成化十八年(1482)明心悟道,乃创立罗教,初称“无为教”,依附宗门临济宗,从者颇众。在崂山一带,民众皆信无为教,不知有佛教三宝。太监张永等徒众记其言为《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宝卷,正德四年(1509年)刊行,史称“五部六册”。罗祖因传道下狱,后获释出狱,仍回密云一带传教。嘉靖六年(1527年)阴历一月二十九日“坐化归天”,享年85岁,葬于北檀州(密云)附近。葬礼十分隆重,密云卫总兵杨都司等为其捐棺板并建造了一座13层高的石塔——“无为塔”;此外还立石碑一通,上书“无为境”三字,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石塔、石碑才被官方拆毁。罗梦鸿死后,无为教的教权由他的妻子儿女继承了下来。
罗清(罗祖)简介
罗清(公元1442年-公元1527年),又名因,字梦鸿(孟洪),号思孚、无为,明朝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今山东省即墨市)海润乡城阳社紫芗村人,生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为罗教(又称罗祖教、无为教)的创始者。由于其教派在当时及后来常为官方所查禁,故常以化名行世,文献记载的名号版本亦多──本名或作罗靑、罗春、罗因、罗英;别号亦有思清、思远、公远、公怀、怀清、怀虚、怀一、怀真、静卿、静清、清英、清因、春英、眠江、爱泉、蔚群等说法;曾用悟空、普仁、真慧、无为、清净等法号;另有一清道人、无为居士等道号;斋教中的记载则有静斋、静庵、清庵等。后世门徒则称之为罗祖,又号「无为老祖」。
罗清家境贫寒,世代隶属卫所军籍。他三岁时母亲去世,七岁时父亲也过世了,由叔叔婶婶将他抚养长大。十四岁时代叔从军,被征调到北直隶密云卫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县)戍守,过着「敝衣菲食,病无药,死无棺」的艰苦生活。年幼时孤儿的成长经验与艰困的军旅生涯,使罗清饱尝人间的苦难,因而萌发了他对宗教的追寻,试图了解人世间的真理。从军期间,娶颜氏为妻,生下儿子佛正和女儿佛广。并在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时,毅然退伍,将军籍让其子顶当,开始云游四海、寻师访友,希望找到了脱生死、明心悟道之路。他曾拜临济宗的无诤禅师、宝月和尚为师,苦修《金刚经》与《华严经》,兼修净土宗与禅宗,并前往各大寺庙打坐。根据他在《苦功悟道卷》中的叙述,这段「昼夜不停」辛苦摸索的参悟历程前后共花了十三年的功夫──首先从修习佛教净土法门开始,念弥陀念了八年不见功效,悟出迷念佛号是无济于事的「顽空」境界;接着转向南宗禅法参究。经过三年刻苦读经,使其豁然明白:「诸佛法身,在人方寸」,佛就在自性中,不需外求。他又汲取了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将其与南禅的顿悟法门结合,而创出所谓的「无为法门」,认为每个人皆由「无生父母」所化生,所以都应该虚静无为,才能回归到无生父母所在的「真空家乡」。
罗清自称在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十月十八日悟道,开始向戍边及运粮的军丁、驻军的军官与漕运水手传布说法。后来前往北京传教,藉由展现神迹的方式来进行渡化,由于信徒越来越多,引起官府的注意,因此被衙门拘捕,以「邪说」为由关押入狱。羁押期间,罗清怕自己遭到不测,决定将参悟出来的「无为法」写成经卷,以便流通天下、广度众生。当时刚好有位名叫张永的太监皈依其门下,罗清便命他派人赶往五台山,把福恩、福报两名弟子接到牢中「书写五部经文」;弟子便将罗清口授说教的大意抄录下来,以宝卷的形式写成经文,成为最早的《罗祖五部经》。后来经罗清的信徒们多方奔走,以银两疏通权贵,才使罗清得以获释。罗清出狱后更加积极传教,在密云一带传法,几度又回山东老家布道。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式创立「无为教」,在密云卫灵雾峰设「直指堂」,又将先前狱中撰成的宝卷集结,编成《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上、下两册)、《正信除疑自在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合称「五部六册」正式刊印。他还将家眷从戍守卫所带到附近的石厘城来协助传教, ( ) 使罗氏子弟与亲戚成为主要的神职人员;并在密云卫古北口司马台建造经堂,以便传法布道。基本据点建立之后,他再度四处传道,甚至一度前往浙江,也得到大宁和兰风等僧人支持;除了渡化了许多农民、手工业者与小商贾之外,甚至有许多生员、官吏、商人、宫中太监与僧人、道士也都皈依了无为教。
罗清在世时,无为教已由北直隶传播到山东、河南乃至于江南。在传播过程中,罗清的弟子们往往宣扬罗清辩赢番僧的故事:说吐蕃的番僧前来中国挑战,要求正德皇帝派人与他们进行佛法的辩论,扬言若中国不能辩赢,就得向吐蕃称臣,否则番人就要大举入寇。皇帝先是派正一道的天师张湛然应答,由于佛、道教理不相通,张天师的回答无法让番僧信服;在太监张永与党尚书的力劝下,皇帝只好请罗清与番僧辩论。罗清精通禅理,每每以话头禅的方式问诘番僧,番僧只得拜服。正德皇帝大喜,封罗清为无为老祖,御赐《御制护道榜文》,命所有官吏不准打击罗教。无为教的信徒便以「皇帝诏敕」的名义,大量印发五部六册,透过各种管道来流通。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正月二十九日,罗清坐化归天,享年八十五岁,安葬在北京檀州附近。他的葬礼十分隆重,由弟子大宁和尚为其举行法会,当时许多著名的京城官员、宫中执事、军官及佛、道教人士都前来致祭并诵读祭文。密云卫总兵官杨都司还捐赠棺木,并在墓地建造十三层的「无为塔」,立碑写下「无为境」。直到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官府查抄直隶密云县的罗教时,此墓才被拆毁。由此可见,罗清所创立的无为教通过罗清子女及其异姓传人的传布,已在当时社会各界拥有相当高的声望。
罗清去世后,被信徒尊称为「罗祖」,他所建立的无为教也因此被称为「罗祖教」,简称「罗教」;由其子女主持教务。而《罗祖五部经》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首次刊行,到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9年)被明令查禁、毁版时,已有十几种通行的刊本;查禁之后才过了十年,又有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的刊本问世;在清朝官方禁毁无为教与《罗祖五部经》时,也仍出现了八、九种的刊本,足见罗教在民间传布之广。影响所及,明末以后的许多民间宗教创立者,多半都受到罗清宗教思想的启发──有仿效五部六册撰写经书者、有自称罗祖转世者、有因袭其教义理论者;如此兴盛的民间宗教也引起佛教界如憨山德清、莲池祩宏与密藏道开等名僧对无为教的大肆抨击。除此之外,这些新兴民间教派又不断地衍生出众多的分宗支系,如弘阳教、长生教、青莲教、真空教、大乘教等,在民间流传深远,也使清代成为民间教派十分兴盛的一个朝代。
杨宾,出生在一个薄有良田的诗礼家庭之中。自幼聪明伶俐,受到其父杨越的严格家训,4岁人私塾,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8岁能写一手豪迈的大字。稍长,吟诗作对,深得老师的喜爱。清康熙元年(1662年),杨越因在浙东“通海案”中掩护钱缵曾幼子事泄,与其夫人范氏被流放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带领5岁弟弟杨宝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为生。八年后,懋经卒,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杨宾就婚于吴门(今苏州市),不久又将其祖母接到吴门,此后一直寓居于此。
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杨宾故意逃逸,拒不应试。康熙二十年,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充任幕僚,以为生计。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帝南巡苏州,杨宾率弟杨宝往叩行在,泣请与妻子代父戍边。康熙听说其父是因“逆案”遣戍,没有答允。杨宾兄弟二人随御舟行数百里,呼号吁请,被卫士鞭打得遍体鳞伤,几乎死去,其吁请并没有上达。鉴于代父戍边不成,弟妹均已婚嫁,祖母也已病故,杨宾决定亲自出塞省亲。
同年初冬,杨宾自京师出发,出关后,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于十月二十一日驱车驶过冰封雪锁的松花江,进入原始森林纳木窝集与色齐窝集。冰雪凝结,山陡路滑,马不受蹄,多次蹶仆,“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行走月余,始达戍所。
杨宾“才高识远,留心经世大略”。省亲途中,每逢岩疆要地,必停下车马,游览凭吊,并向老兵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在宁古塔,侍奉父母之暇,也常常访问渤海国遗迹(杨宾自以为是金、元遗迹)及明代设立奴儿干都司所领辖部落种族等事。他对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做过实地考察。在考察时,凡山川形势、障塞规模、驿站道里、城郭屯堡、物产风俗、语言嗜好,无不博访周览,详稽备载。这就为他以后书写《柳边纪略》打下了基础。
次年二月,杨宾离开双亲,回到京师,为谋归其父母而奔走呼号。不料其父杨越于康熙三十年十一月病逝。按清廷规定,流人死于戍所,不得归葬,妻子等随行者也不得返乡。杨宾闻讯,又为谋求返葬其父而奔走。他在刑、兵二部衙门跪泣陈情达455天,又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才准返葬。杨宾令杨宝再赴戍所,扶父柩并奉其母范氏而归。启程时,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
此后,杨宾将赴戍所考察的结果,与文献中的记载互相印证,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写成《柳边纪略》。此书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记述黑龙江、乃至东北历史地理之作,被梁启超誉为开边徼地理研究风气的名著。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杨宾病逝,年71岁。葬于苏州。
都司到商丘自驾路线
本文2023-11-29 15:31: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8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