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叶澄衷族谱)主要经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2收藏

叶澄衷(叶澄衷族谱)主要经历,第1张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叶澄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叶澄衷族谱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上海近代宁波帮先驱叶澄衷“诚誉浦江”的故事,发生于他在上海黄浦江摇舢板期间,那时他的年龄是

上海近代宁波帮先驱叶澄衷“诚誉浦江”的故事,发生于他在上海黄浦江摇舢板期间,那时他的年龄是17岁。

17岁的叶澄衷有了一点积蓄,决心离开杂货铺独自经营。由于叶澄衷注重信誉,给人诚实可靠之印象,其杂货业务不断扩大。恰在此时,一件偶然的事情对叶澄衷的经商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日中午,一名叫哈利的英国洋行经理因找不到摆渡船,搭乘叶澄衷的小舢板,离开时将一个装有几千美元的提包遗忘在船上。叶澄衷见财没有心动,而是一直等在码头上,直至哈利回来寻找才将原物归还。哈利欲以美钞感谢,而叶澄衷坚辞不受。哈利随即表示帮助他开设五金店,并提供货源。

叶澄衷靠诚信起家。叶氏的诚信,不仅受到同人同行的称赞,而且也博得外商的好评与信赖。他的发迹是在17岁那年,自棹小舟,来往于黄浦江中,与番舶做小生意,有一天,有一位外商乘他的小舟过渡到十六铺彼岸,外商上岸时,忘带了一只手提的小皮包。叶氏发现后,那位外商己经远去。叶氏拉开皮包一看,里面有很多钞票与支票,于是叶氏在十六铺守候,等他来取,等到傍晚,那位外商急急忙忙前来向叶氏打招呼,找那只公文皮包,叶氏一见确是那位外商,就将此包如数奉还。那位外商拉开皮包一文不少,用一叠厚厚的钞票送给叶氏以表酬谢,叶氏婉意谢绝。这位外商原来是英国火油公司负责人,是中国部经理,他看叶氏诚实,就请叶氏去管理火油仓库并请一位中文教师和一位英语教师,帮助叶氏学习文化,从此叶氏对西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经营五金及火油等买卖中也有了靠山。

叶澄衷墓在何处叶澄衷后人有谁

大约十年前我妹妹去看过还是有模有样虽然不是很新但至规模较大今日百度上看了心酸呵比十年前破落更是历害了。浙江省政府应该对此重视起来重修义庄没错但老人家的灵魂也该得以安息才是。叶澄衷是我妈妈叶旋的曾祖父做为叶家后人我们十分关心叶澄衷他老人家。

叶澄衷的创业经历

1840年,叶澄衷出生在镇海庄市一个贫困农民家中。他6岁丧父,9岁读私塾仅半年,11岁就佣于庄市横河堰榨油坊当牧童。14岁那年,他到上海谋生,在法租界一家杂货店当学徒。17岁租舢舨船在黄浦江中摆渡,并向外轮兜售吃食百杂。19世纪中叶,叶澄衷善察商情,认为投资火柴市场必有大利,于是计划创办火柴厂。时逢旅日归国侨胞、镇海同乡张阿来向叶氏主动提议创办火柴厂事宜,并介绍他认识了其日本籍妻子。张妻当过火柴厂的职员,懂得火柴制造的技术流程。叶氏当面听取了张阿来夫妇的提议。

光绪十六年(1890)叶澄衷出资5万银两,在上海虹口朱家大桥(今唐山路)创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燮昌自来火公司。工人800名,日产火柴36万盒。其产品优良,胜过英商燧昌自来火局。燧昌厂因竞争失败而倒闭。(《上海通志》1825页)

不久,日商看到英商工厂倒闭,想乘机而入,把大批日货火柴倾销上海,想压倒燮昌厂,而叶氏就此降低每盒火柴价格,叶氏以汉口、芜湖、宜昌、镇海等地企业为依托,与日商抗衡,逼得日商再降价,节节败退。在温州迫使日商火柴价降到每箩2角6分,几乎亏本到无法再亏的地步。日商既无奈又佩服,称叶澄衷是“生意精”。

叶澄衷庄市故居(清光绪十四年建造)

1896年,叶澄衷又集资42万银两,委派同乡宋炜臣去汉口创办更大的燮昌火柴二厂。为此,叶氏特备信与奏折由宋炜臣禀报两江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见报非常支持,并给予很多优惠条件。1882年,叶澄衷向两江总督李鸿章禀报,“禀请置造轮船,设立广运局”,却被李鸿章以“已有招商局,不必另树一帜”为由驳回。后来,李鸿章去直隶督办北洋海军,叶氏趁此重提轮船之事。

1889年,他集资20万银两,兴办鸿安轮船公司。为了防备清政府干涉,他不得不托庇外国势力,挂靠英商和兴洋行,并向英国政府注册备案。

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二年,鸿安轮船公司已有飞龙、飞马、飞鲸、新汕头等11艘轮船,净吨位为7000余吨,约合总吨位11000到12000吨。公司先后开辟了长江上的申汉线,北方沿海的天津、烟台、牛庄线,东南沿海的汕头、淡水、基隆等地的海上航线。规模之大,仅次于英商的“太古”、“怡和”以及中国的招商局。

在鸿安轮船公司,叶氏始终是控股者。1904年以前,鸿安公司的股份一直为华方七、英方三,而叶澄衷是其中最大的股东。叶澄衷创办的中国人第一家洋行顺记五金洋杂货店,业务不仅在上海占领五金行业市场,而且还在天津、辽宁、烟台、青岛、宁波、汉口、厦门、福州等地拥有市场优势。

同时,他关注上海火油市场,成为火油大亨。叶澄衷就以亚细亚公司为起端,把火油打入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场。

1870年,叶氏将可炽煤铁号买下。并将可炽改为可炽顺记。可炽顺记成为上海最早进口煤和铁的商号而大获其利。

1894年,叶澄衷投入资金200万两银洋,在上海开设中国最早最大蚕丝纺织厂——上海纶华缫丝厂。这家厂不但保护了江浙一带蚕农不受蚕商投机压价之苦,而且对出口蚕丝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叶澄衷到了晚年还与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担任执行董事。这家银行设在上海,对上海的宁波商人大开绿灯,提供了很多方便与优惠条件。1871年,叶澄衷在上海一次慈善会议上坦言:“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会后,他立即筹办顺记商务学堂。该学堂招收学生以小学毕业生为主,学期一年,毕业后都由顺记号录用,实习后大多数分赴各地洋行工作。这是叶澄衷借鉴商务文化培育人才的第一次实践。

1875年,叶氏在上海创办叶记商务学馆,地址设在上海外滩金陵东路一条弄堂内。

1898年仲夏,叶氏宣布拟办一所学校教化儿童,宣布拨银10万两,并请樊时勋为筹建负责人,购张家浜地区土地18亩9分,每亩价200元左右。聘请樊时勋、陈祖烈、王予坊、曹予、乌询夫、叶志铭6人为校董。由余记工头承包建筑校舍,建造罗马式两层楼房共计42间,教室宿舍,膳厅两层楼房26间,小养正里平屋15间,并设置一印书处。

1902年秋,刘校长出任安徽芜湖观察使,校长一职由总教习蔡元培代理。后来由于学堂扩建,由叶澄衷之长子叶松卿出资10万两,不久又有叶澄衷的诸公子勉卿、子衡、又新、铁卿等人出资共10万两。

1903年5月,蔡校长出走日本,由章一山代理校长,其后白振民、蒋子帆、谢利恒等人先后担任校长。1911年,上虞人曹慕管自日本留学归国,被聘为校长,曹任职长达16年之久。

当学堂正式开学时,清政府督学部颁发匾额“启蒙种德”以勉,系清光绪帝御笔。又有“_朴权舆”四字匾额,系喀刺沁王所赠。

叶氏还嘱其子在庄市家乡的崇正书院,捐银洋5000元,还把全乡17所私塾、学馆、书院都改成西洋式学堂。

叶氏自思家贫,幼小失学,深感痛苦。于是和堂弟叶雨庵等人回乡,与叶氏族人商讨建立忠孝堂,叶氏义庄、叶氏义塾,议定的项目有:救济署、收尸施棺处、牛痘局、救火会、叶氏义塾等,叶氏拨款3万两白银,并指派其堂弟叶雨庵负责筹建。叶氏义塾建成,设在叶氏义庄之内,建有大礼堂、教室、办公室、寝室、伙房等设施。首批招收叶氏子弟20名。后来这所义塾发展为中兴学堂,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培育出了包玉刚、邵逸夫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中法战争中的爱国浙商,一生办学,培养了哪些大师?

中法战争之中的爱国浙商就是叶澄衷,他一生仗义疏财,并且兴办学堂,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出来了胡适、邵逸夫、李四光、竺可桢等大师。

叶澄衷原本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商人,但是他在与外国水手做生意的时候,勤学英语,卖出了更多的货物,他凭此买下了一只小船当起了小老板。之后他又拾金不昧,如数返还外商遗落的大量钱财。外商为了表示谢意,就给他请了专门的老师来教他学习,让他的眼界更加开阔,同时他也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为他日后办学打下了基础。

慢慢地,叶澄衷凭借自己的眼光和努力成为了当地的商业大佬,涉足了五金、航运、地产、钢铁等多个行业,发达起来的叶澄衷并没有忘记初心,他开始出资救助贫民,又兴办教育,花钱培养学生,让他们学成之后到自己的企业实习,之后再让他们去社会上自由寻找工作。

当中法战争开始之后,爱国的叶澄衷捐献大量的煤炭来支持清政府,可惜堕落的清政府在取得胜利之后,反而签订下卖国契约来求和。叶澄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就开始自己大力兴办学堂,力图从教育上来改变中国。于是他在1899年花费10万两白银,兴办了全中国第一所新式的私立学校,让新一代中国人开始接受教育,改变命运。

可惜他没有看到学堂的正式开课,因为这一年年末,他就身患重病离开了人世。但是在他临终之前,他再三嘱咐,一定要加大对学堂的投资,让学堂长久的运行下去。他的学堂之后也发展成为上海最顶尖的民办学校,著名的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出任校长,为社会输出了万千优秀学子,其中就包括竺可桢、胡适、李四光等人。

后来这所学校更是才人辈出,我们较为熟悉的邵逸夫也是出自这个学校,他就是受到了叶澄衷的影响,在全国各地捐款、修建学校,遍布祖国各地的“逸夫楼”就是由邵逸夫出资修建的。

爱国浙商叶澄衷先生,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致力于祖国发展的根本,他的高尚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谁知道叶澄衷是怎样白手起家的?(要具体的)快!~~

在清末被誉为“五金大王”的叶澄衷(1840~1899),既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善举不断的慈善家。他凭借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少年发展成为腰缠万贯的工商巨子,其本身就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艰难历程的缩影。

用心学徒

叶澄衷原名叶成忠,浙江镇海人,在兄弟姐妹五人中排行第四,他出生那年正逢鸦片战争。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叶澄衷,6岁丧父,父亲叶志禹英年早逝,苦命的母亲在极度贫困中独挑生活重担,穷困潦倒程度可想而知。

叶澄衷9岁时,母亲曾以星夜纺织换来的微薄报酬作为学费,送他读私塾,但半年即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和哥哥耕作。长至11岁时,母亲被迫将他送至邻近一家油坊做帮工,一年报酬仅有一钱和一捆柴薪。小小年纪的叶澄衷咬牙坚持了3年不堪回首的帮工生涯,恰逢一位经常来往于宁波和上海之间的乡邻倪先生,出于同情表示愿意将叶澄衷带到上海混口饭吃,母亲便以田中秋谷作抵向人借得2000文钱作为路费。这样,叶澄衷于1853年只身闯入上海滩。

叶澄衷到上海后,先是在一家小成衣铺干了半年杂役,店主只提供一日三餐粗菜淡饭,没有工钱。后来又在法租界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由于他勤于用心,很快即学会了一些经商售卖的技能。每天清晨,店主都要他划着一只装有杂货的小舢板,在黄浦江上向往来船只上的水手叫卖兜售,直到傍晚才返回店铺。渐渐地,许多外国水手对这位驾着一叶扁舟的少年货郎已非常熟悉,而叶澄衷也学会了一口洋泾浜英语。

创业契机

三年之后,17岁的叶澄衷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决心离开杂货铺独自经营。起初数年,他仍然驾着小扁舟在黄浦江上叫卖杂货,虽属小本经营,但也年有盈余。脑瓜灵活的叶澄衷还经常以各种食品和杂货,在外国商船上换回一些五金工具和零件,然后临时设摊售卖,赢利愈见可观。

由于叶澄衷注重信誉,给人诚实可靠之印象,其杂货业务不断扩大。恰在此时,一件偶然的事情对叶澄衷的经商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日中午,一名叫哈利的英国洋行经理因找不到摆渡船,搭乘叶澄衷的小舢板,离开时将一个装有几千美元的提包遗忘在船上。叶澄衷见财没有心动,而是一直等在码头上,直至哈利回来寻找才将原物归还。哈利欲以美钞感谢,而叶澄衷坚辞不受。哈利随即表示帮助他开设五金店,并提供货源。

1862年,叶澄衷结束了在黄浦江上漂泊叫卖的生涯。哈利不仅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而且以优惠价格提供充足的货源,叶澄衷在虹口美租界开设了上海第一家专门售卖五金零件、废旧铜铁以及洋货杂物的五金行号,取名为“顺记”。

起初由于资本不足,“顺记”规模有限,所获利润并非像预期的那样丰厚。叶澄衷节衣缩食,咬牙坚持渡过创业之初的困难时期。同年冬季,叶澄衷将“顺记”移至百老汇(今大名路),希望能够扩大营业。由于始终坚持诚信经商的原则,逐渐获得往来客户信任,经营状况好转。

不久,著名美商美孚石油公司慕名而来,主动向叶澄衷提出以优惠的待遇,请“顺记”作为上海推销煤油的独家华商字号。讲定每推销一加仑煤油,叶澄衷获取25%的佣金,而且可在进货三个月之后再付货款,这对资金并不雄厚的叶澄衷可谓天赐良机。于是,叶澄衷以Chingthong(澄衷)的英文商号名义,与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了经销十年的长期合同。当时上海尚未使用电灯,因此煤油灯上市不久即大受欢迎,“顺记”不仅能在一月内将进货销出,而且还可得到两个月的资金周转使用期。借此,叶澄衷的生意进入到迅速发展时期。

五金大王

在此后数年中,叶澄衷的业务蒸蒸日上,加上代销美孚煤油延迟支付的大量货款可用作流动资金,他得以不断扩大其五金业的经营规模。

叶澄衷先是收购曾经学徒但已破产的那家杂货铺的地皮,建起了新的五金店号“南顺记”,最初创

严的名义

《说文》解释:严,教命急也。繁体严字的下部是敢字,在金文中,敢字像人手持猎叉迎面刺击野猪之形,显示场面十分险峻。而厂则表示发音,厂的本义是山崖,以借意表示人兽搏斗如临悬崖之险境,使人不自觉地惊呼起来,叩字的本义就是大声呼叫。严字的本义是紧急、急迫。

严人是与野兽搏斗十分有经验的人群,肩负着氏族的食物供应重任,因此,严人崇拜能猎取野兽的体魄雄壮的勇敢者,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命名氏族和族徽。严人所长期居住之地称严地,建立了城堡称为严邑,最终建立了严国,出现了严姓。

严姓的起源和演变

严姓主要有两大支:古严国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古严国。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严国,尧时代的名士许由之友严僖,战国时韩国人严遂,都是严国的后裔。古严国的族属和古址已不可稽考了。根据历史上严氏的分布留下了一些带严字的地名推测,估计古严国应在斤河南洛阳一带。严国很可能在夏商时已经灭亡,之后严人一部西迁,到过四川西昌一带,而向东迁移的驻留过浙江建德地区,南移一部严人定居于湖北武穴地区和湖南益阳地区。严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的后裔中一支以其谥为氏,是为庄氏。东汉时,为避明帝刘庄的名讳,命天下庄姓改姓,依据庄、严两姓都认为是出自楚庄王之后,不许互相通婚。芈姓严氏的历史也有19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严姓氏族中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东晋末十六国时,后燕的丁零人的严氏族随慕容氏族进入中原,成为河南严氏的一部分。北魏时川东鄂西的巴人中有严氏族,不久也成为西部汉族严氏的一部分。这丁零和巴人中的严氏族的先人可能是古严国人西迁的后裔与当地土著的混血人群。

历史上严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十分缓慢,主要在西北部。到东汉以后,芈姓严氏的加入,发展很快,在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聚集区。到三国、两晋时,西部丁零部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并在西北的冯翊、天水、华阴形成了三支望族,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到唐宋时期,严姓已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

宋朝时期,严姓大约有12万多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16%,排在宋朝时的第九十九位。湖南为严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河北、山西、湖北、浙江等省。全国形成以湖南和川东为中心,沿长江向东阶梯递减的严姓聚集分布带。a-323/

明朝时期,严姓大约有37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一跃上升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姓氏。浙江是严姓第一大姓,约占总严姓人口的23%。浙江、陕西、江西、江苏是严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严姓大约占严姓总人口的近70%。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等省。原严姓大省湖南严姓人口急剧减少,主要向南和向东迁移,另一严姓大省四川的严姓向北方陕西移动,这样全国严姓重新形成以东南浙赣苏、西北陕晋为中心的两大块严姓聚集区。

当代严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严姓的人口已达到220万,排在全国第九十四位,大约站全国人口的018%。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苏、广东、四川、浙江五省,大约站严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江西,这三省的严姓又占13%。湖北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18%,为严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西起四川、东至江浙的长江流域严姓人口聚集区。

严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4)表明:在赣浙沪、粤琼桂、苏皖鄂大部、重庆、川黔湘大部、福建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中西段、青海东北,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4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7%的严姓人群。在福建东南、台湾、湖南西端、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四川西段、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宁夏、陕西北部、山西西南、内蒙古西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角、皖苏北端,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8%的严姓人群。

郡望和堂号 :严姓有冯翊、天水、华阴等郡望。严姓著名的堂号还有富春堂。富春堂号典出东汉严光。严光,字子陵,年少时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到刘秀当上皇帝时,把严光请到京城,晚上那个同床共眠,并封他为谏议大夫,他不愿意过这种仕宦生活,坚辞回归,到富春山隐居起来,所以有富春堂之说。

楹联 :严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会稽贤守;藕荡渔人。

循居剡曲;卖卜成都。

万石严妪,贤扬东海;三休居士,高卧中林。

富春垂钓,人钦肥遁之风;

天禄谈经,独晰公羊之旨。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严姓族谱49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严姓族谱128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严姓历代名人123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一位;严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39%,排在并列第六十位;严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严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四位。

严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有:战国韩国大臣严遂;西汉严氏今文春秋学的开创者严彭祖,辞赋家严助、严忌,涿郡太守严延年,隐士严君平;东汉名士严子陵(即严光),佛教翻译家严浮调;唐朝诗人严维;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明朝宰相严嵩,琴家严激;清朝文学家严可均、严绳孙,诗人严遂成,实业家严信厚;清末民初之际启蒙思想家兼翻译家严复,教育家严修;当代物理学家兼教育家严济慈,哲学家严群,经济史学家严中平,社会学家兼犯罪学家严景耀,台湾名流严家淦。

严姓的血型

严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59%,A型占294%,B型占266%,AB占81%。

吴隐

吴隐(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又号__,今作遁_。斋称纂籀_、松竹堂。浙江绍兴人。近代篆刻家、文化企业家。“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家贫,客居杭州,习镌碑版,擅刻印,治六书甚勤。篆刻模汉宗浙(派)。书工篆、隶。善制印泥,精心研制“潜泉印泥”,后在沪经营书画篆刻用品,整理印谱印论,先后印行古铜、古砖、古陶、古泉等印存,又汇辑《__印存》丛书二十五种、《印汇》一百五十二册等。另在社址营建__、还朴精庐等建筑。

中文名:吴隐

别名:吴石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1867年

逝世日期:1922年

职业:篆刻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创建“西泠印社”

代表作品:《__印存》、《印汇》等

人物简介

吴隐工书、画,善刻印、篆、隶__入古,山水秀润有新意,尤以精制印泥著名。更创制仿宋聚珍排印书籍。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王福庵、厉良玉、叶为铭等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而自设分社于上海。尝集古今名人楹帖缩刻于石,名古今楹联汇刻,又集所藏印为__集古印存。又有__印话、铁书、古陶存、泉存、砖存、编__金石丛书。卒年五十六。次子珑,字振平,能继父业。

人物生平

出自名门身系石匠

据家谱记载,吴隐为山阴州山吴氏17世孙。在众多吴氏后人中,吴隐家族当属州山的名门世家。《明史》中有传的万历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吴兑和崇祯时提督东司房、掌锦衣卫的吴孟明,都是他的直系先祖。科举时代,吴隐的祖上享有“祖孙父子进士”的美誉,其六世祖、八世祖、十一世祖都是进士,九世祖、十世祖也是武举人出身。虽然有此家族背景,但到吴隐时,已与科举无缘,成为普通百姓。

因为家庭困难,十多岁时,吴隐就不得不到杭州一家碑版铺学习碑刻,并逐渐成为一名浙派篆刻的刻碑名手。根据资料分析,在公元1903年前,吴隐以刻碑为主业,晚年(51岁)时,还刻了《葛府君家传碑》,因此碑刻职业终吴隐一生。

吴隐的碑刻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00年刻竣的《古今楹联汇刻》。该汇刻是将明清名贤296人的楹联367副,用照相技术缩小再刻于石,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这些碑刻每块碑长76厘米,宽32厘米,厚6厘米,正反面都有对联,现存于杭州碑林。关于汇刻的缘由,吴隐在《古今楹联汇刻》的跋文中说:余“性喜篆刻,初握管时,即摸壁上联字以为玩弄,虽父师禁之不改。既长,与海内士夫游,扩览名人手迹益多。爰多方借取,用泰西摄影法缩刻于石。积年既久,得三百余联,分为十二卷,复倩同志各书小传于右,俾观者有考证焉。今一并刻竣,为记其缘起如此。”

《古今楹联汇刻》于1900年就镌刻完成,为扩大影响,吴隐还遍邀当时书画及社会名流题签或写小传。先后题签的有汪鸣銮、杨文莹、蔡玉瀛、邵锡元、王同、盛庆藩、笪_、陈豪、费念慈、厉良玉、严信厚、蒲华、金鉴。写小传的有吴_祥、金尔珍、朱景彝、王锡荣、胡_、王同烈、陆恢、潘振镛、王章彤、叶铭、严义彬、朱_、真周、叶翰仙,还有翁同_、陶浚宣、吴昌硕署首,俞樾、杨守敬、陶浚宣、严信厚题跋。一时俊贤,俱入汇刻。1906年一经正式出版,就风行于世,大获成功。

至今,西泠印社内还保留有他的两件碑刻作品,均在仰贤亭内。一件为嵌于正面壁间的丁敬像,《西泠印社志稿》载“为吴石潜篆刻”。另一件为置于亭内石圆桌上的铭文,系吴隐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作品。

浙江省内各地也还留有不少吴隐的碑刻,如1887年与叶铭合刻的《重修姜村席村二堰碑记》、1889年与叶铭合刻的《龙游知县高英实政记》、1892年刻的《陈紫渔资政公南山诗碑》。2010年金华出土的《创建长山书院碑记》,就是吴隐24岁时的作品,该碑刻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碑文由当时的金华知府陈文禄撰写。

以文会友广交名士

吴隐以一个碑刻店学徒的身份,成功跻身杭州、上海的文化圈,与他的兴趣偏好不无关系。在杭州学习碑版时,吴隐就与日后同为西泠印社“创社四英”的叶铭一起出入于清兵部侍郎、山水画家戴熙的儿子戴用柏的门下,学习古文及金石篆刻等知识。

吴隐喜欢购买古籍,收集各种金石拓本供自己临学,一有好书,还拿去给有“清末民初四大才子”之称的著名藏书家缪荃孙看,请他对书作评价。20岁时,吴隐曾作诗一首,记录自己当时的经历与想法:“敢将岁月等闲过,断碣残碑一室罗。金石能为臣刻画,随他刀笔汉萧何。”

结交清末民初“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是吴隐最大的人生机遇,两位同宗交情很深,吴昌硕为吴隐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吴隐开始刻印时,沿习了一些浙派的风格,日后的“钝刀中锋之法”,系吴昌硕先生亲授,从此印风大变。吴昌硕移居上海之后,吴隐也逐渐向上海发展,先后与吴昌硕一起参加了上海书画研究会、海上题襟馆等社团组织,其中海上题襟馆由吴昌硕任会长。在1913年的西泠印社成立大会上,吴隐极力推荐吴昌硕担任西泠印社第一任会长。

除了吴昌硕的提携外,吴隐还得到了浙江慈溪籍实业家、上海小长芦馆主人严信厚的关照。1898年,吴隐受严信厚之托,补刻“二王唐人诗石刻”、“小长芦馆集字帖”等,并与叶铭同刻“小长庐馆丛帖”。严信厚是上海实业界巨子、商会领袖,结交的都是社会名流,吴隐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因此结识俞樾、杨守敬、翁同_等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对于扩大吴隐的社交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吴隐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悟性的人,他从严信厚的《小长芦馆集字帖》中得到启发,暗下功夫,借机收集了古今名人的对联缩刻于石上,为日后《古今楹联汇刻》问世提供了条件。

建社西泠拓展事业

光绪甲辰年(1904年)夏,丁仁、王_、叶铭、吴隐四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于杭州西湖孤山发起并创立了西泠印社,后人称他们为西泠印社的“创社四英”。作为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之一的吴隐无疑是印社创建初期最具活力的人物。

西泠印社成立大会后的1914年,吴隐还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同仁们共同捐资,在印社社址孤山之巅建“隐闲楼”(亦名题襟馆)。1915年,吴隐独资在孤山购得地皮一块,建遁庵、潜泉及味印亭。1918年,由吴隐策划、吴善庆出资建“岁青岩”,以纪念明末殉难的长安知县、岁青公吴从义。1923年,吴隐子吴熊在遁庵左侧建起“阿弥陀经幢”一座,其族孙吴善庆则在孤山独资修建了观乐楼、还朴精庐、鉴亭等建筑。可以说,当时西泠印社的多数人文建筑,源自吴隐一方之力,以至后人评说这“创社四英”时,把吴隐当成了“财神爷”。

在经营方面,吴隐无疑是“创社四英”中是最出类拔萃的。他善于捕捉商机,又明显具有文人的特点,西泠印社给了他一个极好的发展平台,吴隐因此由一名碑版匠上升为清末民初知名的文化实业家,潜泉印泥及其印谱、书画出版至今仍为文化人士所钟爱。

原先,吴隐夫妇曾自制印泥,供自用及送人。吴昌硕对所制印泥十分欣赏,就鼓励吴隐办了一个制印泥的企业,企业用西泠印社的名号,由吴隐私人创办的上海西泠印社因此诞生。吴昌硕为这个企业亲写招牌,并选定深玫瑰红的色调,又赐予“美丽殊砂印泥”的好名字。为扩大印泥的影响,吴昌硕还曾把自己的用印借给吴隐,吴隐因此钤成了吴昌硕的《缶庐印存》四册并出版。后来,吴昌硕还把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由吴隐编辑成《苦铁碎金》一函四册,由上海西泠印社出版。

名如其人德被桑梓

吴隐为人谦让。在创社十年间,他经常为建社之事与叶铭在杭州、上海间互通声气,还经常领衔与外界打交道,期间又捐款最多。后人评价说,创社这十年,吴隐是“无社长之名而行社长之责”。十年后,在酝酿首任社长时,吴隐不居功,极力推荐了吴昌硕。之后,吴隐一如既往地奉献于社团,不惜把私产当公产,买地在西泠印社建起了一批人文景观建筑,还联络不是会员的家族宗亲共同建设西泠印社。其谦谦之风,隐让之德,令人景仰。

在艺术与产业领域,吴隐也是相当得谦虚与低调,以至于有些后人把他当成了一位专业工匠,忽视其在艺术上的地位和作用。吴隐精通金石碑版,兼及陶、玺、封泥、古钱之类,又喜欢收藏,因此作品孕含变化,浑厚苍劲,古趣盎然。创社元老丁仁曾有咏吴隐诗一首,说:“绝技刀藏埒数公,阿谁双眼辨真龙?风流更有吴公子,钿阁尤传铁笔工。”除此之外,吴隐还有诸多才艺。书画方面,吴隐的楷、行、隶、篆均苍老如其印,并且善画山水花鸟画。与夫人孙锦共同研制的潜泉印泥,有暑不化、寒不冻及富有质感的特点,曾风行一时。通过对宋代木活字的研究,吴隐创制了仿宋聚珍排印书籍的方法,成功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印学专业出版社。

吴隐事业上的成功,引领了一批绍兴籍人士投身书画艺术,扩大了绍兴人在省内外书画界的影响。其家人亲属孙锦、吴朴、吴熊、吴珑(振平)等先后成为西泠印社的社员,与齐白石齐名的绍兴籍大画家陈半丁,就是通过表叔吴隐的介绍,得到吴昌硕的垂青与提携,成为一代国手的。

吴隐乡土观念很重,在他(或亲属)出资营建的西泠印社建筑中,大都带家乡州山的文化元素,如岁青岩就是为了纪念州山先烈吴从义,当时一些不理解的人还以为吴隐要把西泠印社建成自家宗祠。怀着一颗对乡土的眷恋之心,远在上海的吴隐,每逢春、秋两祭都要乘船回州山,参加宗祠及扫墓活动。州山多诗书传家的先贤,吴隐发挥其职业优势,尽自己所能,把前人的诗稿、书籍整理出来,无偿付印。看到族谱年久失修,吴隐又亲手编写了州山吴氏一支大分的家谱,还与族孙吴善庆等共同出资重修州山吴氏总谱。因总谱还未修成,临终前,吴隐仍念念不忘将此事交待家人。事成后,又是吴隐一家出钱最多。

叶澄衷(叶澄衷族谱)主要经历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叶澄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叶澄衷族谱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上海近代宁波帮先驱叶澄衷“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