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中岱徐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瑞安中岱徐氏族谱,第1张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

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

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

(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后唐天成四年(929),

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许督

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

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但据考证,

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

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

漳州至潮汕之间。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

分居晋江的记载。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

各县也所剩无几。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

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

关系密切。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此支属高阳许氏,

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

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

实为河南许州人。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

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

(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

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懋文居永和许家巷,懋武居东石许宅巷。懋武

一系在唐开元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

亦涉足仕宦。懋文之子尚纲,乾元进士,历官御史,建中中出知西安府,

全家23人,死于朱泚之乱,仅其12岁之子许稷,被陕官僮救出,返东

石依叔父许十一簿。及后许稷成名,皇帝赐其读书之山曰“赐恩”,世人

称辅乾一系为许稷系统。

另者,泉州有“箴疏”许氏一支,为元理学名臣,国子太傅许衡后裔。

许衡四子师厚生从宣,从宣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秩满,

遇刘福通之乱,居福州西门外洪塘乡,从宣次子尚廉来泉州南俊巷生体静,

体静居东石大白山,体静四子文斋分居吕厝,吕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

文斋以“箴疏”自称,后世移居鲤城湖坝,在清同统年间尚与太白山及石兜

许氏连宗合修族谱。大白山许氏在清光绪年间成械斗。另建下厝许村,后并

入许西坑四房。

又一说,汝南许氏,太始祖讳商,字建夏,周尚书郎、地居高阳,后与

子孙徙居单舆,今河南光州固始县,其子孙发达,官职显耀。传至十八世孙

克华公,克华不满朝廷朝纲失修,遂与诸家豪杰举义于汜水,从陈克耕辅唐

主李世民,征讨临汾等县,事成论功,官宣威将军。克华公子陶,陶于唐总

章二年(669),同子许天正受命唐皇,从玉龄将军陈政来漳泉平苗乱。

陶殁于兵,陈政亦亡。天正与陈政之子元光削平苗蛮,出镇漳泉,遂开漳南。

后陈元光封开漳圣王,天正分镇南绍,官封太尉。故闽省许氏皆奉陶公为漳

南始祖,子孙世袭前职,世居南绍。宋绍兴二十年(1150)论前功,加

封翊忠巡应侯。传至十二世乾德公,生子三,长曰夏臣,次曰列,三曰猷。

因遭受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二子列公迁居广东潮阳,三子猷迁居龙溪徐

翔,又徙丐源,即马坪(漳浦县之马口、下范,马埔之总称)。长子夏臣与

子子孝在绍安受属害,幸存耐京公一脉,后又复兴南绍(即今诏安一带),

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石龟许厝开基始祖讳爱,据族谱载,系南绍陶公裔孙。据钱江族谱载,唐末

家乡遭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率姚、孙二夫人入晋江(据传孙夫人葬漳州),

先居十七八都瑶林村(即现杨林)。后察看地形狭小 ,无发展前途,遂命其

婿施典同女另择地开基(施典即前港钱江之祖,唐季任秘书丞)。后来许姓

也由瑶林分徙居邻乡丁亭。为纪念开基之地,故凡属石龟(丁亭原名)所析

之许氏子孙均以“瑶林衍派”为堂号。丁亭原属杂姓住居地,住有王、花、

据说是从安徽凤阳府定远县东城乡迁出。迁出祖人叫开元(1288年--1385年),弟兄四人分别是开堂、开能、开元、开礼,开元的父辈三人分别是芳远、芳连、芳达。

家谱里面的部分字辈:开福悦德永,闻鹏继建化,升宽良振周,龙应国家兴,文章本性道,源流世泽长,乾坤悠久存,恒卫同光莹,先武威昭著,后支述贤林。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

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

<敬录族谱世系六十世字>

一世:福

二世:勉

三世:晟

四世:瑛、琰

五世:洪、汉、醇、瀛、晋、澄、注、荟、范、霍

六世:孟

七世:仲

八世:季

九世:时

十世:秉

十一世:之

十二世:伯

十三世:廷

十四世:邦

十五世:尚

十六世:崇

十七世:维

十八世:天

十九世:乃

二十世:公

廿一世:汝

廿二世:其

廿三世:克

廿四世:修

廿五世:世

廿六世:传

廿七世:有

廿八世:大

廿九世:文

三十世:德

三十一世:广

三十二世:兴

三十三世:正

三十四世:毓

三十五世:尔

三十六世:宗

三十七世:恩

三十八世:泽

三十九世:可

四十世:嘉

四十一世:禄

四十二世:祯

四十三世:永

四十四世:富

四十五世:贵

四十六世:金

四十七世:珍

四十八世:久

四十九世:满

五十世:堂

五十一世:常

五十二世:春

五十三世:阳

五十四世:光

五十五世:照

五十六世:太

五十七世:平

五十八世:保

五十九世:吉

六十世:祥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瑞安中岱徐氏族谱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同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