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寻找消失的民族——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稿件来源:新华网)
陶然寝园成立于1993年,占地面积约3000余亩,是最早经辽宁省民政厅批准的合法经营性公墓之一,也是沈阳十佳墓园之一,现已升级为省级园林式墓园。批准文号:辽民经墓字38号。
陶然寝园坐落于我市风景秀丽的沈北新区,地处长白山余脉,园区整体规划以“北斗七星”布局,主要包括天枢、天璇、天权、天机、玉衡、开阳、瑶光,目前我们开发的是第二颗星——天璇星的位置,也是我们园区的主山,名为尖山子山,海拔168米,是沈阳墓园中海拔较高的山峰,陶然寝园东临国家森林公园,山脉从东北一直环抱而来——龙位连绵;西通京哈高速毗邻正在崛起的沈北新区——虎位含威;南望辉山奇特的三连山景象——明堂开阔;北靠冒山山脉,有蜿蜒起伏、环环相扣的群山屹立——靠山护卫。山脚有一条蜿蜒美丽的小龙河,河水至东向西缓缓流过,素有紫气东来之说。这条美丽的河流好似陶然寝园的一条拦腰玉带,给寝园带来祥瑞和无限的灵气。
陶然寝园作为辽宁省生态墓园,一直致力于环境打造和人文建设,东部地段相对较为平坦,西部地段地势起伏较大,呈天然的台地地貌形态,墓园整体形成规则式与自由灵活式的格局,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景观空间。设计结合自然地形,依坡顺势,墓位修建逐级坡降,视觉舒适。墓园植物景观设计以自然为师,营造好的植物群落,为在墓园中安葬的人们实现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提供场所,同时为生者创造一个凭吊先人、领悟生死问题的环境。寝园绿化采用传统配置手法为主,设计上根据墓园实际情况以总体特色乡土树种成片成林为主,部分小范围采用自然质朴的散式自由配置,结合景石的点缀,让整体植物景观处处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园林的和谐之美。
陶然寝园近3000亩用地的恢弘篇章上,既有严谨科学的规划布局,又不乏细节之处浓郁的艺术与文化色彩,更在各个角落,渗透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寝园与市区遥遥相望,距离市中心(惠工广场)仅为29公里,祭祀非常便利。故人可在此遥望沈城亲人,怡情于陶然的安详,让亲情永恒于陶然。此佳地乃心灵相约之净土,此雅境真为灵魂休憩之桃源。
2018年9月23日,自驾开启访古之路。对于清朝,很多人的印象停留在最近连续播出的清皇帝的宫廷剧,还有的停留在闭关锁国让华夏民族遭受惨痛灾难的那些事件上。但凡事不能片面去看待,尤其历史,历史的存在有着其必然性,自然有着探求、访寻和研究分析的价值,也足以提醒我们,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以史为镜。
这两天正值中秋,安排也比较匆忙,本来怕没时间去写这篇游记。但一位小兄弟说,只看分享的照片,可能并不知道其后的历史和故事,也印象不深。所以细思了一番,还是决定将这一番游历经历写下来,顺便说一说满清故里赫图阿拉城、清永陵和清昭陵的故事。
赫图阿拉城的门票是每人60元,大概可以游览2个小时左右,如果赶上每天下午两点的登基大典表演,可以再多停留一个小时。而且左右两面都有,可以整体转一转,整体转下来大概需要3个小时。清永陵目前的门票是50元/人,会收5元停车费。但人不是很多,倒可以安安静静的感受一下那种萧索,也感受一下曾经的大清王朝费心寻找的祖陵之地。
既然这几个名胜遗迹,都是关于清朝满族的,对于满族的历史和故事,也要做一些简略的介绍了。说起来,满族并不是最初这个部落的称呼,满族的名称是在明朝末年才出现的。但满族发展的历史却很久远。历史上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革末)吉人和女真人,都是满族不同时期的先人(其中十三世纪初,被蒙古族灭亡的金国的女真人是满族的直接族源)。到明朝初期,原来就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散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滨的女真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明朝和朝鲜掠夺的欲望和交换的要求,逐渐结成新的联盟,开始了频繁的南迁。重新分布于长白山周围和辽宁省的东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定居,并以农耕业为主。以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后金国”,完成了满族统一的大业。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简称满族。历史上,大家都听过的《射雕英雄传》中金国的完颜氏,也是女真人,也就是后来的满族人。在清代加入八旗并受管理的完颜氏,是现在的满族人。没有加入八旗的完颜氏,尤其是居住在关内的完颜氏,在历年的人口普查及迁徙流转中被登记为汉族和其它民族。现在,汉满蒙回这几个民族中,都有完颜氏存在。所以说,整个满族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只不过各个时期并没有统称,直到后来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各部族,才算是满族真正的统一了。
赫图阿拉城
那么说到努尔哈赤,就必然要说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和他所建立的城池,以及努尔哈赤登基成为“后金国”大汗的地方。这个城池,便是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16公里、永陵镇东4公里的苏子河南岸,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第一个国都,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对于清前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而事实上,它却也建在横岗之上。“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手扶古城墙垛口,极目远眺,你不难想象当年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来此的那种心境。
城中如今古迹并不多,但整个城的轮廓、部分遗迹、当年的大汗行宫、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八旗的部分衙门遗址等还是能推测得出当年这位雄心勃勃的一带雄主在这里所打下的基业。
赫图阿拉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其中位于城北的“汗宫大衙门”是全城的“心脏”所在。它欲称金鸾殿,又叫尊号台,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称汗”的地方。置身其间,但见八角飞檐冲天而起,御座、御案闪闪生辉,气势辉宏。1616年正月初一,在东北各地都是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情景下,努尔哈赤所建的这座城池中却气氛热烈而凝重,努尔哈赤带着满腔的豪情,在这里登基称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为天命。努尔哈赤在这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治理国政,研究军机,接纳降臣,为进军辽沈统一东北女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师伐明。第二年(1619年2月),明朝派八万兵马号称47万大军围攻赫图阿拉,当时努尔哈赤仅有6万兵马。权衡敌我后,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以少胜多打败明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努尔哈赤在这里定都之后,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先后迁到界凡城、萨尔浒城,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定都沈阳,在这些都城当中赫图阿拉城被称为老城。
幸运的是,在当天去大汗行宫衙门游览时,正巧赶上景区的“大汗登基”演出,虽然只是一场有些简陋的仿古演出,但是也能管中窥豹,窥出当年努尔哈赤在此称汗时,那种带领族人走出白山黑水的雄心,那种乱世雄主的一腔豪情。也能透过那演出的一幕一幕,了解一点儿当年女真族的规矩历史。
当年乾隆皇帝东巡来此,还曾亲笔题诗曰“赫图阿拉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秋风策马一凭阅,兆基缔构钦龙兴”。可见此城当年的盛况,以及此城在清史中的重要地位。
清永陵
从赫图阿拉城出来,自然要去清永陵了。两处距离不远,驾车大概15分钟左右。
清永陵是清朝的祖陵,从风水上说,是清朝龙气的聚集之处。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南临苏子河,对恃烟筒山。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兴祖直皇后)、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景祖翼皇后)、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母亲喜塔拉氏(追封显祖宣皇后)以及伯父 礼敦 、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墓地陵园。
当年的清永陵,是清朝帝王龙气聚集之地,很多皇帝都曾东巡到此祭祖,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但如今已经有些破败,虽然是文物保护单位,但还是有些萧索萧条,只有在满族后人有盛大的祭祀活动时,才能依稀看得出当年的盛况。除了对历史、对清史、对文化传承等感兴趣的游人外,还是很少有人会来这里。当天虽然是假期,也算是游览旺季,但人还是很少的。
永陵的满语称为"恩特和莫蒙安",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目前景区面积并不大,大概有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可以游遍永陵景区了。
关于永陵,还有几首流传出来的清帝王祭祖时所做的诗,这里就选两首贴出来。
圣祖仁皇帝玄烨御制诗
三月十一日雪中诣永陵告祭
峰峦叠叠水层层, 王气氤氲护永陵。
蟠伏诸山成虎踞, 飞骞众壑佐龙腾。
云封草木桥园古, 雪拥松楸辇路升。
一自适岐基盛业, 深思遗绪愧难承。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
世宗宪皇帝胤禛御制诗
侍从兴京谒陵二首
承天崇报本, 桥道驻龙旗。
万园梯航集, 敷天雨露随。
精诚通寝殿, 肃穆奉宗彝。
敬仰松楸古, 昭森盛烈垂。
龙兴基景命, 王气结瑶岑。
不睹艰难迹, 安知启佑心。
山河陵寝壮, 弓剑岁时深。
盛典叨陪从, 咸仪百尔钦。
---雍亲王胤禛 康熙三十七年十月
高宗纯皇帝弘历御制诗
恭谒永陵
追王传前籍, 遗庥逮后昆。
高山瞻彼作, 德水溯兹源。
疆理兴家室, 星辰卫庙垣。
几多瓜瓞感, 挥泪洒寒原。
---乾隆八年九月
清昭陵
去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都是有计划的,但去清昭陵是意外收获。在等车的间隙,约几个许久不见的好友,叙叙十多年来的友情,见一见她们的先生,说一说彼此的生活近况和未来规划。吃了饭,叙了旧,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一行人便决定去北陵公园,也就是清昭陵的所在之地转一转。
清昭陵也称为“北陵”,位于沈阳市区北部的北陵公园内,是公园内的主体景点。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还葬着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后妃佳丽。在清初的“关外三陵”中,昭陵是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这里古松参天、楼殿威严,处处透着皇陵的气势,你还能在这些建筑中看到明朝皇陵和满族建筑特点的融合。
清昭陵虽然是北陵公园的主体景点,但实际上和北陵公园可以算作区分管理的,北陵公园的门票是6块钱,早晚固定时间外还是免票的,是沈阳市民早晚锻炼休闲的地方。而清昭陵的部分,是另外收费的,也是另外管理的,在固定的景区开放时间外是关闭的。
昭陵陵前陵后共有下马碑六座,其中正红门前、神桥南两座,东西红门各一座,另二座在原来的白桩附近,即今天的新开河北岸、北陵军人俱乐部附近。六座石碑采用的石材、造型、尺寸相同,只是所书文字略有区别。距陵寝最远的两甬石碑碑文为满、蒙、汉、藏、回五体文字: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阴与碑阳文字相同。其他四座碑为满、蒙、汉三体文字,碑文亦为: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昭陵的下马标志在清初时使用的是木牌,乾隆四十八年一783)皇帝东巡时决定将盛京三陵及盛京宫殿前的下马木牌改成石刻下马碑,以昭永远。盛京工部奉旨承造,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最后镌造完成,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已成为珍贵文物。
传说
主要的景点概况,大概就是这样子,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网上搜一搜相关的背景,在此就不作赘述了。不过相信很多人好奇其中的一些背景故事和传说,这里就略作介绍一下。
启运山12帝王传说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的时候,与钦天监夜观天象,忽然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百条神龙在腾云驾雾。他怕混龙出世自己皇位被篡,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破除100条龙脉。他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走东沟,串西岗,发现龙脉,就在龙脖子上挖一道大深沟,意思是割了龙首,或在龙头上压个小庙,以表示镇住了龙气。就这样,他们一连破了99道龙脉。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他想,既然是悬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谁也葬不上,就成不了混龙,不破也罢。于是,他便回京复命去了。
恰在此时,努尔哈赤祖先在长白山被其他部落打败,于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父亲的尸骨,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烟囱山下,见天色已晚,就住进附近一个小店。可是,店主人见他身背骨灰匣,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他只好背着父亲的骨灰匣走出小店,来到龙岗山脚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匣放在上面,准备次日来取,然后回客店住下。
第二天,他来取骨灰匣想继续走路,可是却怎么拿也拿不下来,越使劲越往里长。一着急,他急忙借来一把斧子,想把树杈劈开,可是一斧子下去,大榆树竟流出几滴血来。他赶紧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来到这里,看了看大榆树,又看了看周围的山形地势说:“这儿是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烟囱山)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作,天意不可违,你就把尸骨葬在这里吧。”原来,那条“悬龙”正盘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先给压中了。
努尔哈赤的祖父葬好骨灰匣,就回到长白山,把部落迁到离龙岗山不远的赫图阿拉住了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以父祖被害为由,发布“七大恨”起兵,他东征西讨,真的打败了明朝,做了清王朝开国皇帝,清朝也真的出了12代真龙天子。
神树
据说,1779年(乾隆43年)乾隆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曾经将这棵榆树封为神树,并写下《神树赋》一篇。乾隆御笔《神树赋》石碑现保存在永陵的西配殿内。
据传,1863年枝繁叶茂的大“神树”被大风连根拔掉,巨大的树枝将永陵启运殿的屋顶都压坏了。紫禁城的同治皇帝感到此事不吉利,为了保住清朝的“气数”,他急忙命令两位大臣赶往东北,用木敦子撑住神树。然而,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神树的“天根”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天意,连根烂掉了。若干年之后,神树旁边又长出了一棵小榆树,名曰“配榆”。
半个多世纪以后,“神树”再次被吹入了生命的气息,曾经被人遗忘的永陵重新开始受世人的瞩目。1985年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于辽宁省新宾县诞生了。永陵文物管理所“为了满足广大满族人民的愿望”,在启运殿又栽了一棵榆树,名曰“瑞榆”。
罕王井传说
关于赫图阿拉城中的那口罕王井,有好几种传说。
民间传说称,努尔哈赤当年建立后金政权时首先设都城于赫图阿拉,故此地又称后金第一都。根据民间传说,努尔哈赤最初在离赫图阿拉几公里远的费阿拉城建了一座城堡,但是在那里每天都发生一些不顺心的事,努尔哈赤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问其缘由。风水先生道:“罕王爷,您每天仔细听听,看有没有鸡叫声,如果有,那便是您应该去的地方。”一天早上,从鸡冠山的北边果然传来了响彻云霄的鸡鸣声,努尔哈赤相信了风水先生的话,带着家人和官兵到达此地,重新修建都城,此地即赫图阿拉城。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周围其它女真部落,并于1616年创建了后金政权。
在城内的罕王井旁,立着的牌子上的传说则是另一种。罕王井,又称汗王井,位于赫图阿拉城内城中部,正白旗衙门岗下西南方。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望之,清澈见底,饮之,清爽甜蜜,严冬不封,酷暑清凉。称谓“千军万马饮不干”的汗王井。此井为赫图阿拉城内唯一一口水井,自古以来,城内军民皆用此水。因努尔哈赤在此城“建元称汗”,故得名“汗王井”。虽开凿年代无考,但下限应不晚于明正统五年(1440)建州左卫凡察与董山叔侄到此定居之后。
这个中秋,过得很匆忙,也很充实,收获颇丰。对这段历史往事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感受一下哦!
在去程的高速上,弟弟看着远处的路和山,还做了一首诗:
马路前边全是山,
我们都是活神仙,
我们都是活神仙啊,
马路前边全是山~[坏笑]
其他游记:
游三庙一塔,赏古通县八景之古塔凌云
圆了多年心愿,全家一起游苏州
马尔代夫,印度洋的眼泪,一个瑰丽的梦
在清朝盛京指的是沈阳。
1387,朱元璋曾沈阳此置沈阳中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占了沈阳。
四月,由兴京迁都辽阳,叫做东京。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
扩展资料: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经四次东巡盛京。弘历曾分别把宗邦会要,典重明礼,陪京枢要,弼教留都,饬材山海,的亲手所书的匾额,送给盛京的户、礼、兵、刑、工部,希望盛京五部能给他树立一个完美的道德理想国。
并通过写作《盛京赋》《神树赋》等一系列文章,为盛京注入深厚的文化血脉。同时,他用中立六肃等标准的周礼在打造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的祭奠——大飨礼。
大飨礼成后的升殿大典与筵宴极尽繁琐,仅仅请客就铺出100桌,从盛京故宫里的崇政殿,一直摆到了大清门。
皇帝请客当然需要面子,故宫的大清门边重新设置皇太极时代的谏木,文德坊、武功坊外的木制下马碑,改成了兼刻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的石制下马碑。
兵器架要多多排放,放上弓,梅花箭一百支,长枪十杆。故宫里更要重新装饰,盛京工部先到北京内务府去领取专门制作的高级挂件。
随后在故宫重要场合上悬挂张贴大小挂屏门神三十六对单扇的;大小彩绘门神三十二对双扇的;大小挂屏门对联六十二对。
与此同时,更有大量的文物、诗匾、图籍珍宝、宫廷器物等,都要从北京紫禁城送到盛京故宫之中。
—盛京
清朝皇陵通鉴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 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 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中国劳动人民富裕清东陵、清西陵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远祖的永陵,统称"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的陵寝建筑即发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与入关后的清东、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 相结合,陵区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永陵
永陵是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父亲、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尔哈赤在辽宁省新宾县内。背依启运山,前临苏子河,与烟囱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园较小,但景深开阔,风光旖旎,犹如点缀在万山丛翠中的一片红叶。
陵园四周绕以红墙,南门内横排四座碑亭,碑石#立,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为祖先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碑亭往北是启运殿。启运殿是祭祀谒拜祖先的场所,也是 陵园的主体建筑,黄琉璃瓦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供设暖阁、宝床和神位,殿前还有焚#楼。启运殿往北是宝城,城中陵冢环列,均为平地起封, 封土下为地宫,其中多为拾骨迁葬,可能还有衣冠葬。永陵陵园原有老榆树一株,干隆皇帝曾东巡到永陵,为之作《神树赋》,并御笔亲书,刻碑石于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小,因为葬者生前都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称过汗,只是祖以子显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高皇后的陵墓,又称"东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的丘陵地上,前临浑河,背依天柱山。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山陵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独具风格。
福陵面积达十九多万平方米。陵园两侧分布着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碑坊。门内苍松林立。进入陵门,地势逐渐升高,一条一百多级的石阶在苍松之间斗折蛇行, 盘山而上,具有"山势峻拔,蹬道层折,深邃高耸,幽冥莫测"之感。攀上台阶,穿过石桥,迎面便是碑楼。碑楼内竖立由康熙亲自撰文的"大清福陵圣德碑"一 通。碑楼后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这是#拜祭祀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清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动多达三十多次。祭祀分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种。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举行。旁祭是在努 尔哈赤和高皇后的忌辰举行。小祭在每月阴历初一和十五举行。特祭是遇国家大典的临时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规格和数量。顺治年间规定,大祭用牛、羊、 猪各一头,献果酒、点香烛,焚#,祝词,行大礼。清中叶以后,流民起义不断,清朝统治者为了求救于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大清统治的稳定,进一步扩大了祭 祀的规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头、羊四只、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仅祭祀富陵就用银五万两。
福陵川水萦绕,高山似拱,幽静肃穆。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掩映于松海葱郁、蓝天白云之间,巧妙地将山陵建筑融会于山光水色之中,极为优美和谐。解放后,福陵经过修缮,再添新姿,成为人们访古游览的胜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黄太极的陵墓。昭陵陵山为人工推造而成,号称隆业山,占地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
整个陵墓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下马碑到大红门是一个部分,下马碑在陵区的最前面,碑文用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镌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以显示陵区的神圣和庄严。
陵区的第二部分是大红门到方城。大红门上镶有五彩琉璃蟠龙,门里有石雕华表和六对石兽,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石马"大白"和"小白",据说是仿照皇太极生前心爱的两匹坐骑雕琢而成,英姿勃发,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骏相媲美。
陵区第三部分是庞大的方城和后面的宝城,这是陵园全部建筑的主体。方城内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严肃穆。在明楼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 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楼,把清初城堡式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陵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宝城的中间有半月型的宝顶,就是埋葬皇太极和皇后的地宫, 北依窿业山,气势壮观。
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 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 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干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 应、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顺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 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 石碑。
穿过大红门,迎面是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显示了神道的悠远和风光的优美。过龙凤门是七孔桥。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 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五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人称"五音桥"。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为了推崇皇权,清朝统治者不惜工本,极力装修隆恩殿,金龙环绕,富丽堂皇。
裕陵
清东陵中地宫情况,以干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宫是拱券式结构,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宫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显得杂乱,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
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 柱,用极为珍贵的黄花犁木构成。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扶摇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 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
慈禧定东陵地宫比干隆更为奢华。地宫珍宝不计其数。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颗夜明珠,能分开合拢,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直到地宫封闭前夕,还不断往里面安放各种稀世珍宝,奢华之极,骇人听闻。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城的永宁山下,东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 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止紫荆关,方圆八百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还有不少后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开辟始于雍正皇帝。
清西陵还有一座没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国末代皇帝傅仪的陵墓。傅仪去世后,骨灰曾归葬八宝山公墓;据报载,1994年,傅仪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据"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雍正本应当随父葬,但雍正却另辟兆域,在距离东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营建泰陵。其原因,传云他篡改康熙的遗诏,皇位得之不正,心怀内疚,因而不愿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筑历时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 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划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 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内矗立着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雍正皇帝谥号的石碑。碑亭北是东、西朝房,是制作和存放蔬菜、瓜果、点心的膳房。 东、西朝房北,过隆恩门就是泰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隆恩殿由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东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为喇嘛念经的场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 巍峨高大。殿内明柱贴金包裹,顶部有旋子彩画,梁坊装饰金线大点金,金碧辉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别具一格。
根据清代规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后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据说是道光皇帝亲自拟定的。他临终前曾说:"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 慕也",而后把谕旨存放在大殿的东暖阁。道光皇帝死后,咸丰即位,重读遗诏,见"其慕与慕也"一句,心领神会,于是命名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规制最为简约,没有方城、明楼、地宫和神德神功碑、华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质量坚固精细。隆恩殿都是用金丝楠木构造,不施彩绘,以蜡涂 塘,精美异常。整个天花板上,都用香气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视的龙头。众龙吞云喷雾,栩栩如生,使人们走进殿内仿佛置身于"万龙聚会、龙 口喷香"的艺术境界。
慕陵的围墙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顶亦以黄琉璃瓦覆盖,灰黄相映。随山势起伏,把殿亭、宝顶环抱在陵墙内,显得清明、肃穆。尤其龙凤门前 二棵枝叶繁茂,造型独特的迎客松,为慕陵增添了诗一般的韵味。一棵主干微斜,枝叶向上呈圆形,边缘翻卷,形似彩盘,犹如侍女顶盘祭奠,另一棵弯腰颔首,彬 彬有礼,象在恭谦地迎接来客。
崇陵
崇陵是光绪死后,开始修建的,到清朝灭亡时尚未建成,后由大臣梁鼎芬向逊清遗老捐集款项继续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宫虽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银之多也是相当可观的。墓道有四重石门,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萨浮雕一尊,菩萨头带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门上,护门念经。
地宫内床为青石雕成的须弥座,上面左右并排停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棺椁四周镌刻有藏文和梵文经咒。隆裕后棺盖顶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线刻画。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生动,刀法精细,线条镀金。
崇陵地宫曾被盗掘,当年盗墓留下的残迹还在,四重石门洞开,光绪皇帝的棺椁被用刀斧凿成一个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椁盖也被撬开,隆裕皇后口中的珠宝被盗贼取 出,地宫内随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盗贼为发现光绪皇帝的棺椁底下的"金井",中国考古工作者,从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铁球等珍贵文物二百多件。
崇陵地宫经过整理和修饰,已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古代的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本文2023-11-29 13:34: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