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特急!求阜新民俗资料,越详细越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3收藏

急!特急!求阜新民俗资料,越详细越好,第1张

  阜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是“玉龙故乡”,是“中华第一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长久以来的民族融合,必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态,逐步形成了阜新多民族、多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特色,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炖肉”、“喇嘛羔”、“蒙古馅饼”;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袍、女绣袍、马甲等;寺院经典舞蹈有查玛舞;还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达慕”盛会等。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跑黄河”、皮影戏、大秧歌等等。

  阜新民俗文化概览

  阜新大秧歌

  大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阜新民间的一项文艺活动。一般都称其为扭大秧歌。是伴随着鼓乐的节奏欢乐地扭动全身的一种文艺活动。参加演出者,都身着古装,手持扇子或是彩带,有的还装扮成唐僧取经、白蛇传、傻柱子、小老妈等各样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秧歌队在领队的引领下,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之下,他们欢快地舞动着,并按节拍走出各种各样的队形。整个秧歌场面真是锣鼓阵阵,唢呐声声,彩扇飘舞,身姿翩翩,热闹壮观。

  蒙古剧

  二十世纪中叶,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蒙古贞大地上产生了阜新蒙古剧。它在本地多年演出,并到内蒙古、东北三省和北京表演,深受各族人民群众欢迎。故被国家文化部认定,正式载入全国戏曲志史册,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一项空白。阜新蒙古剧是在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

  查玛舞

  查玛,藏语,意为舞、跳之意。俗称“打鬼”、“跳神”。亦称“羌母舞”,也称“金刚神舞”。二千多年前,起源于印度。唐代随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后被藏传佛教所采纳,成为寺院的“法舞”。三百多年前传入阜新地区,落足于三百六十多座大小寺庙。盛行于19世纪20年代,延续到本世纪50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 其内容主要表现为诸神佛合力以法力无边的佛法驱妖捉怪,解除人间的各种灾难,以救众于水火之中。

  安代舞

  安代舞是蒙古贞部落地区,也即阜新地区的蒙古族舞蹈,始自清代,原于萨满教。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之一。由于当时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安代舞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被用来驱邪治病。后来普及到民间,成为群众自己驱邪治病的民间安代。并在唱的形式中加进了舞蹈动作。起初以舞伴唱安代时需要有13名歌舞手。其中一名为领唱歌手,其余12人伴唱伴舞。歌舞手们手持白巾,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是双手挥舞,双脚跺地,节奏强烈,具有朴实、奔放、刚劲的风格。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璀璨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宝库中,蒙古贞民歌当首屈一指。蒙古贞民歌在民间广为传唱,一辈辈一代代经久不衰。民间有一句俗语:三个蒙古贞人,两个是歌手,另一个是说书的。蒙古贞民歌被看成是蒙古贞地区的百科全书。因为民歌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民间风情和生活状况。如有表现部落生存和发展的《大雁》;有表现蒙汉两族通婚的《四公主》,有反抗外侵保卫家乡的《海公爷》等等。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即人工用木或土或石堆积而成的堆子。从象形意义上讲,它可代表天、地、山川。蒙古族在信仰喇嘛教之前,信奉萨满教,是敬重天、地、山川的。认为它们对人类有功,就加以崇拜,对之许下心愿,祈求幸福、平安,逐步演变成祭敖包这种习俗。信喇嘛教之后,这种习俗一直沿续。祭祀敖包无固定日子,一般都在农历五月十三或六月十三举行。祭祀敖包规模很大,形式多样。届时敖包上密插树枝,四周悬挂五颜六色的步条和纸旗,旗上写着经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宗教特色。

  胡尔沁好来宝

  阜新胡尔沁地区的好来宝是以单口说唱或对口说唱、群体说唱的表演形式为主。也有四人自拉自唱、或四人同奏胡琴、众人说唱等群体表演形式。好来宝通过唱词内容展现情节,以动作表情吸引观众,说唱旋律优美,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博得群众的青睐。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艺人用驴、牛等皮革制成的戏曲影人、布景、道具的总称,以人物为主。在阜蒙县于寺镇沙力土村活跃着一支自发组成的乡村驴皮影戏班。戏班子成员都是务农的农民,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曲目既有传统的戏目,还有自已编创的接近现实生活的新题材。造形古朴、夸张,演出时声情并茂,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面目表情,而唱腔的风格则介于二人传和评戏之间,音韵活泼、豪放,带有浓烈的辽西风情。

  胡尔沁说书

  流传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胡尔沁说书,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曲艺形式。历经无数蒙古族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与传承,显示出无穷的魅力。胡尔沁,就是指手持胡琴说书的艺人。胡尔沁说书,是指在胡尔伴奏下说唱故事,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内容,以吟诵、说唱、拉击、表演为表现手段的蒙古族曲艺形式。

  跑黄河

  “跑黄河”,在其发源地陕西、河南一带。民间俗称其“转九曲”或“转灯”。阜蒙县于寺镇官营子村就流行着“跑黄河”这种习俗。跑黄河”这种习俗是在明末清初时传入,当时陕西、河南大旱饿殍遍野,许多灾民无法生存,只好“跑关东”某生,在灾民迁徙过程中,就把当地的“跑黄河”习俗带来并传承下来。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那达慕

  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的那达慕只举行赛马、射箭和博克(摔跤)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赛马、射箭、博克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篝火晚会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

  十家子玛瑙节

  2005年8月9日,阜蒙县十家子镇人流如潮,彩球高悬,首届“中国十家子玛瑙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中国首个“玛瑙文化节”,是阜新乃至全国宝玉石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来自美国、乌拉圭、广东、浙江等国内外近万名游客、客商云集“十家子”,一睹“中国玛瑙第一镇”的风采。

  阜新剪纸

  阜新地区的民间剪纸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地处辽西,满汉杂居,相互影响,地域特色浓郁。分布于阜彰两县及清河门区、细河区等广大农村。而以彰武县二家子乡左家村罗家屯李君的作品和朱月岚的作品最为典型。李君剪纸作品受已故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李明玉的剪纸作品影响并得其真传,她即兴创作,一气呵成,集剪、贴、画于一炉。

  阜新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俗称鹞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阜新地区放风筝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每年二、三月份,许多老人、少年儿童在空旷之所忙趁东风放起风筝。许多学校也把放风筝当成一次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阜新玛瑙

  阜新玛瑙资源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是全国最大的玛瑙加工基地和交易集散地。2005年,全国玛瑙产品年销售额实现5亿元,而阜新市就达到了25亿元。阜新的玛瑙制品及其营销网络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知名度。

  东藏文化-冰花

  冰花,是普安寺独有的佛教文化艺术佳作,其制作工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绝妙的油塑手工艺品。在藏传佛教界,油塑工艺品分两类,一类是酥油花,一类是冰花。酥油花在一般大型庙宇中均可以看到,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在国内享誉最高。普安寺的冰花则完全可以与塔尔寺的酥油花相媲美。此艺术品以其洁白无暇、妖娆妩媚的身姿,玲珑剔透、婀娜多姿的体态,令观者瞠目倾倒。在国内绝无仅有,世界也很罕见。

  喇嘛炖肉

  喇嘛炖肉虽上不了八大菜系之谱,也没有川湘之辣、苏浙之鲜,但却有着塞上明珠所特有的风味。“喇嘛炖肉”顾名思义,是喇嘛炖的肉。阜新地处科尔沁沙漠南端,天气寒冷干旱,青菜较少,只有到了秋季,大白菜上市,才有青菜吃,为了常久储存大白菜,以备冬春缺菜时之需,边民们就想了一个淹制白菜的办法,用圆桶状底小口大的坯缸,把洗净的白菜放入缸中,洒上适量的食盐、清水,再以石块将缸中的白菜压实。这种淹制好的白菜微咸不酸、可久存对头一年不坏。而“喇嘛炖肉”的原料就是用淹制好的咸白菜和猪肉。

  喇嘛肉粥

  “喇嘛肉粥”起源于瑞应寺。因为是喇嘛用肉、骨头和米熬的粥,所以叫“喇嘛粥”。熬肉粥时,先把下锅的肉砍好,骨肉分开。骨头炖好后捞出,放到大木缸里。再把肉下到锅里,待到肉炖熟后也捞出放到木缸里。这时往油汤里下米,开锅后撤火闷熟。待熟好后再把木缸中的肉和骨头放进粥里和好。吃这种肉骨头粥可大补元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吃粥是药物治疗时最有效的辅助方法。曹慈山论粥最祥,“粥能宜人”是其基本观点。可见“喇嘛粥”也是吃的最高境界之一。

  喇嘛糕

  喇嘛糕是阜新境内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糕点。它选用精制面粉、白沙糖、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瓜籽儿仁、青红丝、桂花为辅助原料,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其特点是,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富有弹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蒙族馅饼

  辽西边城,蒙汉杂居,吃一吃蒙古族的美食,现在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一是这些美食很便宜,二是一般小店都会做。给我印象深、吃的次数多的美食当数“蒙古馅饼”。“蒙古馅饼”是居住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独创的食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和地区特色。“蒙古馅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

问题一:辽国人是什么民族的 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

契丹族内容介绍:

1,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契丹早期分八部, 唐朝初年契丹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

2,当时契丹酋长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3,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皇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人们习惯上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统称为辽朝。

4,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

5,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

6,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辽国契丹人只有皇族帐和后族帐的人才有姓,两帐之外的其他契丹人是没有姓的。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辽朝内容介绍:

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

问题二:如何当百度管理员 我想如果为人正派`帖子每个都有价值自然就会被录取吧!

问题三:古时的辽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辽人是契丹族为主,但是契丹族在被蒙古剿灭政权后就渐渐退出了历史。不过有学者说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是契丹后裔。

问题四:历史上的金国和辽国是现在的哪里,分别是什么民族 辽国是契丹人建立的,金国是女真人建立的。两国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上图是辽、北宋和西夏的地图)

(上图是金、南宋、蒙古、西辽和西夏的地图)

问题五:契丹属于现在的哪个民族,大辽国处于现在中国的什么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问题六:契丹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寻找消失的民族――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

问题七:辽人是什么民族? 辽人现在是满族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往往是伴随着野蛮民族的征服开始的。北方少数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大迁徙造成了中原地区胡汉杂居的局面,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目的在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鲜卑族同中原汉族的融合,鲜卑族的优秀文化也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如他们管理畜牧业的技能便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民族融合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汉化与主体民族的胡化往往同时进行。从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进入中原的一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已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消除,经过杂居与通婚,血统上二者也融为一体了。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洎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连氏的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

问题八:辽国是怎么灭亡的?什么民族建立的?他们的民族现在在哪儿? 辽国是公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始称“契丹”后改“辽”。1125年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所灭。而后辽国贵族耶律大石在中亚一带建立西辽政权,1218年被蒙古所灭。

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族在辽国灭亡后的几百年中,与其它民族进行了融合,其正统现在已无从考证。

问题九:宋代的辽人是现在的什么族人 辽兴起于东北现在辽宁吉林一带,西夏兴起于西北现在宁夏一带;金兴起于东北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后来辽被金所灭,西夏和金则被后来的元朝所灭 辽,大理,是在 五代战乱时建立。吐蕃南北朝时建立的,西夏是宋仁宗时建立的。辽鼎盛时有900万人口,80万军队。西夏有近300万人口,50万军队。吐蕃,大理大概有数十万人口,10余万军队。 辽朝 辽朝(907年-1125年) 勃兴于东北的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907年建国,统一塞北辽阔地区,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神册),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耶律德光时,助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帝位,获得燕云十六州作为酬谢,势力又进入长城以内。在中原先进制度的影响下,辽朝逐渐向封建化过渡。适应境内不同民族和不同生产方式的状况,辽朝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 辽朝时期,社会生产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既有草原牧业,也有耕地农业,狩猎和捕鱼仍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在内地先进技术的影响下,纺织、矿冶、陶瓷、建筑以及马具等手工业较为发达。辽朝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契丹文,但文化深受汉族影响。 辽朝灭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称帝,建都虎思斡耳朵,是为西辽,1211年为乃蛮部屈出律所篡,国号仍为辽,1218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西夏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分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向西发展占领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开始不断向宋发动攻势,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击败宋军。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

契丹族

1民族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契丹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行科举,制订成文法典。建立全体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依本身游牧民族习俗而首创五京制。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其中首都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北方草原契丹本土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契丹人于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创造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契丹人还喜欢绘画,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国著名的画家,尤其擅画马。契丹族广建佛寺和佛塔,使辽王朝的文化颇为昌盛。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其立国后统治的中心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契丹族遗迹遗物,成为草原文明繁荣的象征。

2艺术

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宋、西夏战争中经常取胜。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均有殉马或马具随葬,还有打马球图、引马图等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引马图》,描绘了一个髡发短须的契丹引马,右手执杖,左手牵一匹膘月巴体壮的枣红马。这是研究辽代契丹风俗、服饰及马具的珍贵资料。马鞍具和铰铁兵器也是契丹贵族墓中常见的物品,特别是契丹鞍,可以与中原的端砚、蜀锦、定瓷并称,被北宋人评为“天下第一”。出土于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的铜鎏金马鞍具等全套马饰具,数量达l64件,反映了江代马具成套成成组配置随葬的特征。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系统的瓷器技法而饶制的,在五工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此外,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摩揭壶、“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绿釉刻花凤首瓶等瓷器,皆为辽瓷中的佳品。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这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辽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上文化与内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辽代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银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艺御赐“万岁台”石砚、金花银唾盂、摩羯纹金花银碗,哲盟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银冠、錾花银靴、金銙银碟躞带等,皆是辽代金器中之上品。

契丹王国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在内蒙古兴安盟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服装,表现了契丹服饰的丰富多采。其中有些服饰的图案具有明显中原特色。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2号辽墓的《仕女出游图》,高07米,宽23米,为巨幅工笔重彩,具有晚唐至五代宫廷绘画的风格。图中女主人可能是从内地远嫁到契丹的汉家闺秀,颇具中原仕女的风尚。此壁画对于研究唐末五代的绘画艺术及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契丹王国统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来一代胜似一代,至道宗时达到极盛。百多年间,契丹皇族和高级僧侣投入巨资,请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与寺院密不可分的辽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现。内蒙古地区现存著名的辽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庆州白塔、丰州万部华严经塔等。在庆州白塔内出土的释迦涅盘石雕像、万部华严经塔砖雕菩萨头像、白瓷迦叶、阿难像等文物,都是辽代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契丹王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很大贡献,由于辽国的疆域东西横长,正好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玛淄和玻璃筹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乌力格尔是绿色的,涌动的激情可以覆盖无垠的草原,令人神往;

乌力格尔是忧伤的,簌簌而下的热泪能把塞北山丘打湿,令人心碎。

乌力格尔是沉思的,胡儿与潮儿琴拉出的旋律,在琴手或低沉或高亢的诉说里慢慢吐出心底的思绪。

乌力格尔还是热烈的、宽广的,上下五千年纵横迭宕的古老往事变成音符,变成曲词,像一匹不曾褪色的、无穷无尽的华丽锦缎,源远流长,色泽饱满。如此庞大绵长的乌力格尔,每一个故事都在这片浩瀚星空里闪烁着,穿越时间的风吹雨打——

夏日清晨,去往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那木吉乐家时,乡路两 旁的庄稼在疾驰的车行中闪过,阳光下是一片令人欣喜的透眼的绿。

那木吉乐家在佛寺镇佛寺村一处地势稍高的地界。简朴的家中,两把四胡兀自在地柜上斜立。

那木吉乐的汉名叫韩英福,在我市大大小小的演出晚会上,经常能看到他背着四胡待演。他的视力很差,弱视到只能凭感觉和一线光亮行走。

在采访中,那木吉乐拿起四胡,调好弦,问记者想听哪一段。在记者的要求下,他先来段前奏,接着说起了《唐书五传》里的一段。

拉起四胡的那木吉乐微闭双眼,十分投入。四胡浑厚质朴的音律在房间里萦绕低回。他的嗓音洪亮生动,说与唱在琴声伴奏中,如诗如歌,优美动听。仅仅十多分钟的故事片段,情节波澜起伏,旋律节奏富于变化,那种超强的感染力,有一种特殊的代入感,有让听众神往不已的魅力。

这就是乌力格尔——那一刻,我的记忆被拽回到儿时的家乡,似乎看见了当年背着四胡游走在乡村的民间艺人,他们或在土炕上眯起双眼,拉起胡尔,为一家人说唱;或在院墙

下,给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唱故事。

今天,我们不能不骄傲地说,在辽西这片并不丰饶的土地上,仿佛上天也给予了暗示与弥补,传承着一个最 重要的文化之宝——乌力格尔。它是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蒙古勒津人民的心声。它行板如歌,且行且吟,既是蒙古勒津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从成吉思汗时代走来

——乌力格尔产生探源

从字面意义上说,乌力格尔汉译为“故事”;胡尔译为“琴”,是艺人讲故事时的重要乐器;胡尔沁译为“说书的人”。非遗“乌力格尔”也被称为“胡尔沁说书”,是指在“胡尔”伴奏下说唱故事,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内容,以胡尔沁(艺人)为载体,以吟诵、说唱、拉击、表演为表现手段的蒙古族曲艺形式。

关于胡尔沁说书的起源,《蒙古秘史》中记述了一个传说:一次成吉思汗带几名部下到“克者惕”部落赴宴,其中一人豪饮大醉并失态。回来后,盛怒的成吉思汗要杀掉这名给自己丢面子的部下。这个部下急忙对成吉思汗说:“请让我为您说一段故事,然后您再杀我吧。”于是,他拿起一把“潮尔”,边弹奏边说唱一段降妖的神话故事。在场的人听得出神入境,纷纷喝彩。爱惜人才的成吉思汗遂免去他的死罪,后来经常带他参加各部落交往活动,只是不再让他喝酒,而让他为大家表演说唱,为酒宴助兴。

这说明胡尔沁说书起源于成吉思汗年代。应该说,从那时至元朝末年,是胡尔沁说书的“萌芽产生期”。元朝末年至清朝末年为胡尔沁说书的“形成发展期”。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是“复兴成熟期”。

历史 上,胡尔沁说书艺人的地位很高,不亚于蒙医大夫,在人们心目中是“福星”,被认为是具有驱邪治病、免灾免祸、保人安康、带来幸福的神人。所以,人们往往以最高礼节来请胡尔沁艺人,表示尊重。据那木吉乐介绍,民间请胡尔沁艺人的原因大体有三个:一是纯 娱乐 ;二是庆祝新房落成,为天地神灵助兴,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三是带有精神治疗久医不愈的病人之目的。

在乌力格尔鼎盛年代,阜蒙县曾有300多名表演者。由于这一艺术不仅要求传承者嗓子好,还要会拉一手好琴,并且有超人的记忆力,因为演出时吟诵、歌唱、拉琴、表演,往往长达两三个小时,唱词都得背下来。条件要求高,又挣不到钱,因此,坚持这一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到1979年,全县仅有35 人继承了这门手艺。而现在坚持经常演出的只剩下那木吉乐、杨铁龙、齐铁红等人。“乌力格尔”的确到了濒临失传境地。

口齿与琴弦上的家园

——乌力格尔艺术特色

辽西苍茫的大地造就了胡尔沁浪漫悠远的艺术气息。如同西方中世纪的游吟诗人,胡尔沁 身背胡尔或者潮尔,在内蒙古与辽西地带的草原与戈壁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口说琴奏,自拉自唱,精彩说唱、长篇传奇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胡尔沁说唱乌力格尔时,歌词是勾兑味道的盐;曲调是调动情绪的酒。震撼的歌词,鸣转的曲调,紧紧拧在一起,才能旋起听众内心的风暴。如果叙事不够精彩,即使是配上人间最动听的曲子,也仍然会像无盐的奶茶一样淡然无味。

乌力格尔作为一门综合说唱艺术,所演唱的曲目,不是平铺直叙的简单说讲,而是一种复杂的口头文学创作过程,讲究叙事的精彩,通过说唱伴奏表演来交代故事情节,描摹人物,介绍环境。蒙古勒津艺人在传承中更是创造了具有地方独特风格、别具一格的说书形式,运用赞颂、讽刺、比喻、重复、夸张等多种形式表述曲目内容中,包含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及生活琐事。其特点是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语言大众化,多用蒙古族传统的谚语、成语、有乡土气息的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刻画人物细腻,表达故事既叙事、又抒情,还注重突出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其风格和内容或优美如诗,或悬念迭起,直令听众全然沉浸于故事之中,忘其所在。经验丰富的胡尔沁还能即兴表演,只要给出题目,即可出口成章。

胡尔沁艺人还汲取了戏曲优点,一人能扮演多个角色,一问一答,用一把胡尔既伴奏又能模仿刀枪棍棒,让胡尔加奏出马叫声、锣鼓声,烘托气氛,渲染氛围。他们以吟诵式的语调讲述故事,以民歌化的辞章作词牌,以民间音乐作曲牌,语言朗朗上口。他们还用胡尔拉、击、弹奏各种曲牌,表现人物 情感 、并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及嗓音的高低使书中人物在讲述中“现身”。纵观胡尔沁艺人,每一位都是口齿伶俐,记忆超人,五音准确,琴技高超,一专多能。

说唱中华上下五千年

——乌力格尔作品与器具

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地域特色,伴随着定居此地的蒙古族人民度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过程简单又复杂,首先是艺人坐好,调好琴弦,开始演奏前奏曲,之后便开始说书。首先“启腔”,其次“点纲数目”,然后根据书目内容或“上朝”、“点将”,或“出征”、“交战”等,最后是“得胜歌”。如果一部书说很多天,每天都是用这套程序来重复。

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早期主要用“胡尔”或“潮尔”说唱《江格尔传》《格斯尔传》《成吉思汗传》等英雄史诗。随着民族迁徙, 历史 发展,许多汉族古典长篇小说被译成蒙文,尤其是清朝末年,佛寺地区一位叫恩可特古斯创作的长篇古典章回体小说《唐书五传》(即《哭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羌胡传》)的问世,大大丰富了胡尔沁的说唱书目。现在阜新蒙古族乌力格尔艺人经常说唱的有:《唐书五传》《三国演义》《青史演义》《薛丁山征西》《东汉》《刘秀走国》等传统书目,还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现代书目,共计120多个。

初学说书时,艺人都要以《唐书五传》为书目。民间传言不会说《唐书五传》的胡尔沁不是真正的蒙古勒津胡尔沁。该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节奏明快,语言简洁,人物塑造各异;民俗民风、人生礼仪等糅合得和谐得体,诗文点缀犹如画龙点睛、字字珠玑、璀璨夺目,并带有神话浪漫色彩,加深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全书奏谏典故颇多,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语言丰富,甜润动听,美妙无比;很多哲理格言,有很强大的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市蒙古语广播电台经常请那木吉乐和杨铁龙录制《唐书五传》《寒风传》等曲目,受到蒙古族听众的广泛欢迎。

乌力格尔的演出需要一定的器具,“四胡”是最重要的演奏乐器。其琴筒多为木制,蒙以各种兽皮,有4根弦。弓毛分两股,分别夹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一、三弦为外弦,二、四弦为内弦。两组弦之间音高为纯五度。胡尔沁根据自己的嗓音定弦,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

炕桌是艺人坐在炕上说唱时必备的,上面要放糕点、果品、茶水等。如果坐在房间地中央,还需要一把椅子,坐下来演唱。同时,艺人通常都要着蒙古族服饰表演。

以师带徒代代传承

——乌力格尔四支传承谱系

蒙古勒津乌力格尔的传承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细致分来有4支传承谱系。

第一支谱系:“旦森尼玛——额尔巴拉——色勒贺扎布——康殿文——那木吉乐”,共5代。这一支的旦森尼玛被称为哲盟地区胡尔沁的祖师爷。他二十几岁即学会口述《唐书五传》,说唱间作,并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广泛传授胡尔沁说书,弟子众多,最早使这支艺术队伍壮大起来。现第五代传人那木吉乐成为乌力格尔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演风格偏重于蒙古勒津特色。

第二支谱系:“章查——却恩布勒、张振江——额尔敦博勒格”,共 3 代。这一支相对活跃度略低。

第三支谱系:“道义——扎那——齐宪宝——杨铁龙”,共4代。这一支保持了传统说法,兼有内蒙古说唱特色。其第四代传承人杨铁龙也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活跃在城乡各地舞台上。

第四支谱系:旦森尼玛——帕杰(扎鲁特人)——嘎瓦(乌兰浩特人)——齐铁红(蒙古勒津富荣镇人),共 4 代。这一支祖师仍为旦森尼玛,但第二代、三代为外地徒弟,第四代传承人为阜蒙县人齐铁红,他曾经多年在草原地区行吟,演技高超。

乌力格尔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到的艺术,没有数年的学习积累很难学成。那木吉乐告诉记者,他14岁起以口授形式学习,40年来学了20多个故事,论字数有上千万字,这些都要在脑子里记下,不是容易的事。至今,他正式收徒有10人,但至今能说上6个小时以上的也只有一两人。

杨铁龙现在也收了徒弟,但据他介绍,徒弟们不练上七、八年是不能出徒的。

目前,行吟草原多年的齐铁红也返乡致力于乌力格尔的传承,目前收了几个徒弟。据了解,他传授技艺要求极高并严厉,传承效果也很突出。

自从2006 年,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发祥地的阜蒙县就加大了保护力度,安排相应资金,对民族文化项目进行保护发掘。经国家扶持,我市两位乌力格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月都有了月薪。从2012年起有了工资收入的那木吉乐说:“现在出外演出我都是义务的,还在家里进行乌力格尔公益性培训。”

为充分调动乌力格尔艺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胡尔沁演唱水平,继承传统书目,创作现代书目,使乌力格尔这一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曲艺艺术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多年来,阜蒙县也举办了多次乌力格尔培训班。据阜蒙县非遗中心主任白银亮介绍:“目前已进行11 届,现已有 16名学员,基本都能说上几段。为了鼓励传承,还对现有从事说书活动和新学艺的乌力格尔艺人,实行等级奖励办法;评定出3个等级,发给等级证书及奖金。并计划3年评一次,进行奖励。

记者手记

艺术,绝不是平民百姓的“奢侈品”和职业艺术家的“象牙塔”。真正的艺术,由人民创造,被人民享受。乌力格尔是蒙古勒津人民日常生活中如同奶茶、羊肉、草原和风一样的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元素。在蒙古勒津,艺术和生活绝不可分。

具有独特文学风格和地域风味的乌力格尔,伴随着蒙古勒津人民度过了漫长岁月,一直以来,鼓舞和激励了人民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人们无法割舍的心灵家园。

你可以说,蒙古贞之美在蒙古民众的安代舞姿中,在蒙古民众的热情好客中。我说,它更在底蕴深沉的乌力格尔里。因为它是人间神曲,从金戈铁马中走来,且行且吟,是奉给天下的如歌行板和心灵之礼,更为辽西这片略显神 秘的土地披上了华丽多情的锦衫……

契丹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寻找消失的民族——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契丹人是现在中国哪个地方的人?他们的起源是哪个省?属于哪个民族?

现在的达斡尔族是契丹族后裔,另外居住在云南的“本人”也有契丹人的血统。

契丹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流域。

早期分契丹八部, 后来形成部落联盟,先后依附于突厥、回纥。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辽国后来被金朝所灭,之后耶律大石又建西辽,一度成为中亚强国。西辽最终在1218年被蒙古所灭。

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本人,生活在云南省保山地区,有10余万人,,为阿、莽、蒋姓,现在分属10多个民族。

扩展资料:

服饰:契丹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

发型: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并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的习惯。其发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或结辫下垂;有的留双鬓上两绺,自然或结辫下垂,或使其从耳环中穿过再下垂,即沈括所说的,“其人剪发,妥其两髦”。 辽墓壁画提供了髡发的形象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豪欠营出土女尸又提供了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契丹女性髡发样式。

参考资料:

-契丹族

契丹人是现在中国哪个地方的人?他们的起源是哪个省?属于哪个民族?

1:契丹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幅员万里”。

2:契丹族起源于中国的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

3:契丹人现在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还有一部分发展成当今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一个叫做"本人"的群体。

扩展资料: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

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参考资料:

契丹族-

契丹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2004年以来,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而如今,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扩展资料: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契丹族

辽国契丹族后来是哪个民族

是达斡尔族。10世纪以前,

急!特急!求阜新民俗资料,越详细越好

  阜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是“玉龙故乡”,是“中华第一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长久以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