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人、百家姓专家冯志亮讲《不一样的百家姓》之韩姓的一脉正宗
品牌推广人、百家姓专家冯志亮讲《不一样的百家姓》之韩姓的一脉正宗
韩姓是中国第二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当今韩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总人口大约有815万。
得姓始祖韩武子,姬姓,韩氏,名万,又称韩万。据《元和姓纂》载:“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叔虞本为周武王幼子,因初封于唐邑(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叔虞。唐叔虞为晋国开国君主,其第八世孙即晋穆侯。晋穆侯生子成师,成师生子万。姬万于周懿王二年(约公元前900年)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称韩侯。后其子孙以封地为姓,即韩姓。由此可见,韩氏之姓,实自姬万开始。姬万后改称韩万,世人常称之韩武子。故后世子孙尊韩武子为韩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原字形是由倝和韦组成,为今繁体字韩右上多一“人”,后来俗写时省去,经过简化又成现在的字形,甲骨文,金文中的韩均有“人”。倝,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辉闪耀之状,是一个会意字。韦的本义是兽皮之韦可以束。先民把皮毛从野兽身体上剥离下来,阴干后鞣制为皮革,再围在人体上。先民们认为皮韩字古文毛是围在野兽身体上的,兽皮鞣制后可以束物,使物体的枉戾之处得以矫正,所以借用作皮韦字。能穿上这种兽皮的人一定很精神,吸人眼目。韩的本义是鞣制皮革、加工皮衣。韩氏族是以鞣制皮革的职业为原始图腾,以韩作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的图形,韩人受到人们的敬重,所以留下了许多带韩的地名,韩人最终建立了国家,并使用韩作为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第一支源出董姓。高阳氏颛顼之后。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参胡初居于韩,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其后裔成为董姓中一支韩氏族,韩流是中国韩姓中最早出名的人,据说是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韩流当出自董姓韩氏族。韩在夏朝为侯国,西周初国灭,子孙以国名为氏,此为董姓之韩。董姓韩氏有3000多年的历史。族人经河南安阳的韩陵山北迁到今河北固安的韩城,后又东迁达辽宁昌图县,进而由辽河转人朝鲜半岛,成为朝鲜和韩国的先民。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武王封其第五子韩叔于旧韩城古韩国之地,故城在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此为姬姓韩国。周平王时,韩国被同姓晋国所灭,改封为唐叔虞后裔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食邑,韩人西迁陕西韩城南。至春秋末,韩万的后代与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当代韩姓多出自姬姓韩。姬姓韩氏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代北复姓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此为匈奴高车部人血统。清朝满洲八旗姓罕扎氏族全部改为韩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成为当地的韩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韩姓已经进人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在韩国古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和南阳形成了著名的颍川韩姓。同时韩姓向北、东北和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迁,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宋朝是韩姓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时期,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在北方的韩姓人群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中原人群大量南迁之后,人口和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在明朝以后,韩姓在东方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鲁苏辽三地繁衍最盛。清初移居台湾。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3%,排在第二十三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韩姓总人口的25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湖南和两广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二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600余年中韩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应与韩姓主要分布在长期战乱的北方有关。主要分布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14%。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其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韩姓人口已达到815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韩姓人口由62万激增到815万,增长了13倍多,韩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韩姓人口的增加率呈Ⅴ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陕西、吉林、内蒙古,这八省区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387%。河南为当代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28%;山东紧随其后,为12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部辐射并逐渐减少,长江以南少韩姓的分布格局。在近600年间,韩姓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强劲回迁,且多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韩姓的郡望主要有颍川、南阳、昌黎等。韩姓的堂号主要有泣杖,画锦、荣归、荣事、书锦、继锦、福荫、恭寿、永思、氯和等,最著名的是昌黎。“昌黎”堂号典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韩愈,孟州河阳人。因先祖居颍川,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中兴大家,居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2、宗祠楹联
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勇推擒虎;兵罢骑驴。
堂开画锦;集著香奁。
红叶题诗,喜逢良友;碧舆却坐,务绝奢华。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韩姓族谱156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韩姓历代名人342名,占总名人数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韩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8%,排在第四十四位;韩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韩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7%,排在第四十七位。
韩姓历代名人:春秋时韩武子及其子孙,世代为晋国大夫,权倾当朝,地位显赫;战国末哲学家、法家鼻祖韩非;汉初名将、楚王韩信,诗学家韩婴;东汉末割据凉州的韩遂;隋朝大将韩擒虎;唐朝韩氏任宰相韩瑷、韩休、韩滉,韩弘,画家韩滉、韩干,文学家韩愈;五代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北宋名臣韩琦;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大臣韩侂胄:创建大金国典章制度的金国丞相韩企先。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
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家谱文件
韩姓字辈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我是西安姓韩的也找不到自己的家谱!如果知道++QQ23823882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氏家族辈分排列如下:
山东蒙阴韩氏字辈:“纪呈繁延”。
山东淄川韩氏字辈:“在修厥德长发其祥克己治人百世弥昌宗社崇怡国蕴玉堂贵正举直隆厚华光”
山东莒南韩氏字辈:“邦首文成本玉克传林辉茂振臣继广一西增北祥”。
山东枣庄韩氏字辈:“作玉书荣光建业梦造怡”。
山东枣庄薛城韩氏字辈:“永殿存绪毓;
山东枣庄滕州韩氏字辈:敬典孝廉召,明伦俊秀升,家 齐修身志,庆余吉善中;
山东济阳韩氏字辈:友振庭孟,忠孝节义,建业正兆宜,怀本丕元祥;修家启茂俊,延学瑞泽长;衍斯传清化,鸿德保贵芳”。
山东平阴韩氏字辈:“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兴敬明子效继顺承宗正修衍嗣连庆恒传”。
山东济宁邹城市:凤祥得胜(圣)
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归世邦圣广、玉殿(奎 )廷继春、永诗新发善、养成仕德长(常)”
山东沂水县龙家圈镇北小官庄村韩氏字辈:“文殿宗庆福春忠芝成”。
山东黄县韩氏字辈:“学克德永成其世”。
山东宁阳韩氏字辈:“有兴兆登殿炳玉立耕田”。
山东宁津韩氏字辈:“君天文德自似忠存殿立全永功明太世光方金玉卫国大印正兰红”。
山东省微山韩氏字辈:“增志维大有方正兆宜传本培同兴立庆启茂竣炎”。
山东济宁韩式字辈:“卓如成仙利,少庭应耀宗,广兆方起义,士季罗挂峰。”
山东章丘韩氏字辈:维淑昭宪,延保继庆,贻厥乃德,锡尔泰盛,超秀斯广,曰洪荣光,人文丕振,百载隆昌。
《临沭韩氏》宗谱
临沭韩氏,清,由大部东迁徙而来,系韩氏三兄弟,应是80氏左右,由克勤、克俭、(另一名不详),长兄落户临沭县大韩庄村,以大韩命名村庄,随从解氏亦在此落户,社会动荡,有逃亡至此,不知姓氏户,落户后遂姓韩。
临沭大韩派语6字:克、奉、兆、宝、佃、善
江西万载韩氏字辈:“世德垂芳远荣华福禄昌。”河南邓州/陕西山阳韩氏字辈: 子宗国景方, 原文肇自唐, 嘉庆创继业, 树德建朝纲, 长龙传家远, 学耕互商联。
江苏邳州韩氏字辈:“龄先光昭,鸿业立勋,忻然隆盛,家法承君,泽延后嗣,福绵乾坤,文武兆庆,万载如新"。公元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统一的字辈。
江苏省沛县地区韩氏字辈:(清乾隆十二年次叙)允怀(增志)维大德(有), 方正兆宜传;民国八年又新启宗派十字:本培同兴立, 启庆懋俊延。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地区(银坑)韩氏字辈:(雍正十三年谱已载入)尚应永启,维毓图兴;孝振克广,隆盛世承;士学守道,希贤献能;心法传衍,可大有恒。
四川苍溪韩氏字辈,永大宗元先文章,山林玉秀仕泽祥,学到思建辉前续,中流登云家国昌。
四川南充韩氏字辈:成中定维长,家修必培光,慧怀忠接迟,从此远思良。
湖广填川韩氏族谱:三成志恒文,锡国克永定,齐家伦安邦,陈周复绍晋。2014年续:仁厚贤良平;
四川平昌韩氏字辈:永思光贤宗,维德良可首,山川有大禹,日月兴长久。
福康通慧庆,礼信廉和忠,才学诗书敏,立业兆润泽,太运吉祥宁,旭晖耀宇际,万代英杰敬。
安徽宿州韩氏字辈:“广永效新 君贤臣良 政理朝纲 隆运清润 文献祯祥”。
安徽六安舒城附近,宗祠位于舒城汤池:
浙江苍南韩氏字辈:兆文孟仲季,继贤光克邦,定必安宏,孝(升)思维则,取其有後,永锡尔类。
天津 杨柳青韩氏字辈:金恩志忠桂,佳绍作景崇。
湖北襄阳韩氏字辈:正大光明,开国传家。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辰州韩氏宗谱》载本支派语8字:天 子 正 宗,景 志 永 仲。
陕西蓝田韩氏一支字辈:“建炎登应锡善克“。
河北故城县建国镇水坡村字辈:东文立宗守 清世永克鸿 锡汝玉堂策 熙然自连登东北。
河南省《洛阳韩氏》韩姓派语10字:子 秉 公 维 大 思 嗣 佳 兆 兴
东北地区,有族人在闯关东年代,来到东北扎根落户!分大户韩和小户韩,大户韩的20个传世字是:守志复玉阳,邦君道昆冈。行见基业永,始得仲魁元。”小户韩的20个传世字为:“显守有元培,国兆兴恒玉。树德家方永,振廷会文长。”
韩氏一支字辈:“士金(师)云少乃”。
韩氏一支字辈:“富贵永国明丕忠锡(世)云广德”。
韩氏一支字辈:“湘兆新安帮定国”。
韩氏一支字辈:“涿玉书荣光建业梦正怡”。
韩氏一支字辈:“清奇鼎应孟朝廷世德作求天必佑”。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此时,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河东(今山西省太原)、广陵(今江苏省扬州)都有韩姓大族,都称从颍川迁徙而来。
江西豫章郡。
「韩」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音谢)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陜西韩城),其后逐有韩氏。二;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三;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四、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五、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韩非:(?~前234)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韩湘子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谥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品牌推广人、百家姓专家冯志亮讲《不一样的百家姓》之韩姓的一脉正宗
本文2023-11-29 12:05: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