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为什么这本书能赢得众多读者的喜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3收藏

《曾国藩家书 》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为什么这本书能赢得众多读者的喜欢?,第1张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被誉为清末“第一大臣”,后人称赞他为“千古完人”、“官场典范”。他改革政治作风,提倡学习西方世界,发起了“同治复兴”,使清朝又延续了60年。他的成就无人能比,但他的作品和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所广泛效仿。修身养性,家庭和睦,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人物。他是从清朝到近代许多人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是研究曾国藩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的信是沉稳的,形式自由,随意性强,文笔自由,对日常家事都有很好的建议。虽然曾梵志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封家书就足以反映他的知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这使他赢得了“道德散文一代”的美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精神偶像。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给儿子纪泽、纪宏和兄弟们的家书中。

曾国藩家书,共330余封,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家书。该书分为家庭管理、道德培养、学习鼓励、财务管理、应急管理、交友、用人、行军、旅行、家务等10个类别。曾氏家族一向非常严格和纪律严明。受家风影响,曾国藩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谆谆教导。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教孩子读书、学习、勤俭、自强、恒心、修身、官等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近代以来,曾国藩一直被政界视为“官吏典范”。他熟悉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有深刻的理解。他已经积累了一整套的官场技巧,在中国的官场中一定可以用得上。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得到安慰;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弟妹妹,体贴;曾国藩是一位善良的父亲,也是孩子们的好榜样。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名人故事:曾国藩

 曾国藩与普通人并无二致,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善恶兼具的本性。这从他的学习履历中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六岁开始发蒙,二十四岁中举,连着参加了三次会试才考中个赐同进士出身。在品行方面,曾国藩小时候心胸并不宽容豁达,睚眦之仇必报;亦非老练沉稳之人,稍有成功便沾沾自喜;心气浮躁,常与人争强好胜。这些不足,如若不加克制,日后很难有所作为。难得的是,在因殿试考试优秀被破格点为翰林之后,他能够听取名师唐鉴和倭仁的指导,躬身自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曾国藩年轻时颇有东方朔之风,喜热闹、私欲重、滑稽多智。他的老乡理学名师唐鉴告诫他:“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也就是说,要想做一名成功的领导者,你首先要注重形象,你的外在形象一定要“整齐严肃”——也就是俗话讲的要有官样,要让人觉得你可以委以重任;而要做到表里如一,你的内心一定要秉持“主一无适”的精神。按照朱熹的说法,主一无适便是敬,也就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件事。事实上,许多聪明人之所以建功寥寥,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心高气傲、四面出击,啥都干,最后啥也没干出多少名堂。正是因为秉持唐俭的八字真言,曾国藩才能够在只有中等资质的先天条件和身体素质不如一般人的后天条件下(曾国藩得过严重的肺病,大吐血,几于不治;35岁开始生牛皮癣,痛苦得“几无生人之乐”;他 50多岁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多次眩晕),成为青史留名的大家!

 为了明确修身励志的理念,曾国藩还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所谓“涤”就是涤去过去不好的东西,“生”就是重新获得新生。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决绝心态昭示他告别过去、追求崭新境界的决心。

 为了修身,曾国藩为自己订立了著名的修身十二条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曾国藩自认不是圣人,“择善而固执之”便是曾国藩秉持的修身信念。曾国藩的精神核心可用一个“诚”字予以概括,不投机取巧,不做苟且之事。

 所谓“敬”,就是要有恭敬之心。他在自己遗嘱中谆谆告诫后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国藩的遗言可谓发 自 肺 腑。“敬”常 与“畏”连用。如果说“敬”是修身向善的标准的话,“畏”就是做人的底线。在曾国藩看来,要畏道、畏法、畏舆情。畏道,就是畏人世间的大道理;畏法,就是要遵纪守法;畏舆情,就是要重视社会舆论、重视老百姓的口碑。

 所谓“静”就是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一种安静放松的状态。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曾经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静以修心,“静”是 去“躁”的 良方。

 所谓“谨”就是指谨慎,就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做人要低调、收敛,不要得意忘形、贪得无厌。曾国藩常常讲,人是不可能全的,不要去求全。他说人生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正因为他时时秉持这样的理念,在打下南京城、剿灭太平天国、手握三十万重兵、部下竭力劝说他面南背北时,他才能抵御诱惑、不为所动,从容写出“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境界高远的诗句。

 所谓“恒”指的是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曾国藩给自己规定,必须做到自订的十二条功课,即: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他把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必须遵循的规矩严格施行,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人非圣贤,确立了坚定的修身信条,怎么才能保证一以贯之呢曾国藩还有决绝的鞭策手段,那就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时刻反省,促使自己取得心灵上的日新日日新的效果,监督自己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的作为。曾国藩还让倭仁点评自己的日记。他读了倭仁给自己日记所写的眉批大受启发,“悚然汗下”!惊叹“叫我扫除一切,须另换一个人,安得此药石之言!”曾国藩所写日记的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以至于我们今天可以从曾国藩的日记里看到他艳羡别人的娇妻美姬、眼红别人得到的大笔外快之类不可对人言的内心隐秘,他的日记确实起到了“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的功效。如果说曾国藩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用蝇头小楷毫不客气地直面自己、鞭挞自己、砥砺自己应该算一出。

 归根到底,曾国藩修为的根本体现在他卓越的文化格局上。文化格局决定见识,而见识对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至关重要。曾国藩在自己的遗嘱中道出了“求仁则人悦”的见识。他说:“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能够很好地表达曾国藩的救世情怀: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这幅对联也恰好准确地诠释了如曾国藩“完人”般修为的那种人生境界。 ;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科举时代,曾家考取功名20多人。废除科举后,这个家族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到160多人。在后人当中有院士、有外交家、数学家、教育家等等。人才辈出、人才集中度高、跨度大,在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动荡之后,这个家族至今十代传家而不衰。

这个家族的奠基者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曾星冈)开始算起。曾国藩家族已经传承了十代,中间经历了洋人入侵、清王朝覆灭、北洋政府统治、日本侵华、国共内战、两岸分离等重大的民族和国家危机,都能传承不断,且每一代都有人才出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现象。这个家族有如此之多的人才出现,得益于曾家有完整治家理念。

耕读 隐藏家族生存发展的哲理。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曾玉屏)是中国耕读文化的景仰者。他在家庙的旁边专门粘贴了一副对联: 敬祖宗一柱清香,毕恭毕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

曾国藩将极祖父的耕读实践归纳为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孝、宝。这就是曾国藩家族的 治家八诀 。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打扫、祭祀、亲族。这八个字是增加耕读文化的最好体现。

用现在的理解,“耕”是谋生的基础,“读”是发展的需要。所以生存发展之道在于耕读。“耕”在农耕时代,意为耕田的意思。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劳动。教书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写作也是一种劳动。 用“笔耕”来表达既要劳动、也要读书,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简单务实,而且可以操作。

曾国藩一生熟读经典和历史见证名门兴衰,深研治家之道。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说:商贾之家,勤俭之家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而 八字决 是保证家族绵延10代以上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现在曾家也已经经历了十代,依然人才辈出,家道兴盛,所以 耕读八字诀 ,已经是最好的治家成功验证。

现在家庭大多富不过三代,白手起家已经很不容易,再到富二代、富三代的传承就变得更难了。靠官职权力保障,靠财富的积累都只是短暂的。唯有子孙的自立自强,懂得生存发展之道才是根本。曾国藩的家训其实是一种忧患的意识,更是深远的洞见,高瞻远瞩,也是爱家、守护子孙长久兴旺的至上法宝。

建议现在的家庭让孩子多读书的同时,多参加一些日常的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参与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验手脑并重的实际意义,把家中的人口变成劳动力人口。 小的时候,知识+实践;长大了之后就会变成智慧+创造了。 让孩子了解人格之平等,养成良善奉献的品德,建立 忠诚廉洁的治学态度 ,将来成为成人、成才、成事之人。三节:节欲、节劳、节食。

曾家累世以来 孝悌勤俭 。

早起:父母是孩子的风景,孩子看在眼里。

不收拾屋子是“败家”气象。

白天睡懒觉是懒惰的苗头。

俭:1)节俭;2)控制欲望;3)收敛

诸葛亮家的后人从事中医中药。

曾星冈制定的家文化:勤俭+耕读+孝友

选老师:真学问+品行好+志同道合

曾国藩家的藏书楼是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第一楼,有30多万册。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哪一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书香门第、忠厚之家则家运绵延,所以家中最好的房间是书房。

父母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是 志向教育 的基础。父母注重读书,又经常看书,就是 家庭文化 。言教是教育的末端,境教是教育的前端,中间还有离场教育。

父母的行为方式形成身教;父母的说话方式,形成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训谁来执行呢?

曾国藩的弟弟 曾国潢 ,在家主持家务、严格执行家训。

曾国藩的大儿媳 郭筠 (夫曾纪鸿),为曾家的孩子自强自立,增加了六条家训:

1)男女皆知习一样手艺

2)男女皆应有独自一人出门之才识

3)男皆应知俭朴,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从人人自立一本账本,写算不错。

4)男女皆因侠义,诚信不要行为有亏。

5)男女皆因报至公无私的心肠,外辱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

6)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报,蒸于此。

孩子们自立自强,全家人形成上下的统一,长子曾广云23岁高中进士,四个儿子的子女,每房长子郭筠亲自督促学习中文、日文、英文。

曾家在儿媳的选择上:要求对门的女子出生于书香门第。

曾家自己的女儿:有书香味,懂得持家之道。

刘鉴 ,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的儿子曾纪官的老婆。刘鉴负责管理曾家子孙,编写了两本书:《集字避复》识字教材,收录了3800常用字。《曾氏女训》分为三卷,德育16课、智育8课、体育8课。

女人的书香味超过香水味,香水味香一时,而书香味可以香一辈子。甚至可以代代相传。书籍便宜,但价值很高。 家中的书香味是家中的贵气 。

有钱没文化的人是土豪,又有钱又有文化的人是贵族。人和人在一起不是偶然的,甚至两个人的婚姻也是有秘密的。

曾家一脉相承的数学世家,出了四个数学家。

孩子立志的环境和条件:

1)父母的精神取向很重要,标杆的作用。长辈或名人作为榜样效应,产生共鸣感连接。

2)父母的亲密关系, 孩子只会听从他心中尊敬和爱戴的那个人的话。 配得感 ,志向的肯定。孩子非常尊重父母时,很容易与父母产生很强烈的连接。

3)更重视身教。有配对的境教环境和配对的书单。

中医世家中的中医很容易传承。上下周围环境的高度统一形成,强烈教化效果,孩子在其中耳濡目染。

曾国藩两个儿子,五个女儿。

曾国藩为第五个女儿选女婿:(不看门第、不看父亲官职。)人品好、学问好、家境好、公婆好、体质好。然后妈妈同意,女儿同意就可以了。

第五个女婿:艰苦朴素、忠厚老实、谈吐不凡、见识远大、体贴入微、才大心细、精干廉明、为守兼优、局量远大。

女儿选人家的标准:人品好,又有钱。

自奉简约、勤俭: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家教导的孩子: 不求小就而求大成。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胜。

父母: 志趣高明,切实提携 ,使子女力求上进,才能使子女日后有所成就。

勤俭的治家之道:获得家庭幸福,财富与金钱。孩子身上有好的性格和特质。 从小培养的财富承载力和转化率,懂得持家,将来的生活不会太差。孩子身上本身具备财富特质,再配对好的伴侣的人品,在任何时代,无形在创造有形,财富有道,道为无形,无形化于精神,精神显于财富,唯有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最好的教育不是把财富给孩子,而是把孩子变成财富。

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秀才(23岁),28岁中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由县、省、国家三级政府来举办。进士每三年才考一次,每次只取全国前200至300名,没有年龄限制,全国人都可参考。曾国藩名列三甲第42名。

曾国藩在清政府寒士出生,十年之内连升七级,并进入清政府核心层,在当时绝无仅有。

曾国藩每天规定自己做几件事情:

1)坚持早起,绝不睡懒觉

2)用功读书,一本书没读完,不看第二本

3)每天读十页的《二十四史》

4)每天练字半小时

5)每个月写几首诗

曾国藩印证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大树的成长法则:每天的一点点,一点一点的积累成参天大树 ,慢慢积累,层层深入。曾国藩有很好的厚重度,生生不息。

孩子读书读得慢,有可能是在感受和思考,他是边感受边思考的。这孩子的先天气质是慢热型。 慢,能够和内心的感受产生更多的连接,更能进入浅层意识,从而把知识内化于心,最后变成智慧。 曾国藩是慢学习的典型例子。曾国藩说学习要耐得住寂寞,耐得着困难。家长对孩子有耐心,是因为对孩子有信心。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大树的话,那就看看大树应该如何来培养。

孩子的心理气质:用感受来学习,先感受后思考。

理解他人的人,不会到处炫耀自己。

到处炫耀自己的人,可能不是真正理解他人的人。错误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改正,说明已经老得没用了。

导致失败的品行有两条:1)骄傲  2)多言 。

有些人说着说着把世界说回来了,有些人说着说着就把世界说没了;有的人说出了敌人,有的人说出了贵人。

鼓励女儿很坦诚的跟她同学来表白:想一个人住。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话的原则:说话时不伤害别人,而且可能会给别人带来理解和滋养。

一个人的说话方式是从家里学来的,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家中的说话交流方式就是设计孩子的人生命运的。 家中的好话是孩子的福气,家中的坏话是祸害的根源。特别我们要留意家中的口头禅,孩子会学习和模仿,会形成习惯性的说话方式。 我们说话的方式是孩子福报的来源,也可能是灾难的来源。

如果没有好话,不说话行不行? 说话是一种教育,所以说话是一种能力,有时不说话是一种智慧,会说话更是种境界。 孩子的福报,我们在家中可以设计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教会孩子怎么说话。

人生命运其实就是人生故事而已,人生故事其实就是人与人间在一起发生的一些事(与人为善)。

人生的得失,不是外在的得失,而是内在的平衡和度量而已。 人生之学问就是人生之平衡。 人生之学问就是天地之平衡,了解天道与人道就是存在的大道:一日三省、厚德载物、厚德载人。 大凡成大事者,都以报恩不记仇,以德报怨,与人为善,学会祝福别人。

看一个人怎么样,主要看一个人工作之外忙些什么。

哈佛的一个著名理论: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工作以内的事是分内的事,工作以外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教孩子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来决定人生的高度。

结果与行为有关系,而行为与信念有关系,关键在人的信念之上。

一个人的信念形成,需要有一些感受,信念的形成,伴随感受的加入,也叫做体验,也叫参与其中。参与一分就学到一分,参与十分就学到十分。

大学问在家庭日用之间 :孝敬二字近一分便是一分学,近十分便是十分学。

曾国藩每个信念的行程都可找到真实事件来作为支撑。越深刻的世界,越强烈的体验,越能成为曾国藩的信念,甚至因此而变成曾国藩的信仰。

孩子没有共鸣感,就没有连接,孩子就会没有感觉。 知识加感受才能内化于心,知识没有感受是没有感觉的 。 孩子的成长模式是先去做到后知道,感觉在话里等于信念。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植入信念的最好时机。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那些话,当我们说了话的时候,要注意孩子有没有感觉。如果有感觉的话,话语加感受就等于信念。

把笨孩子变聪明的方法是对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同时,父母能够 做到自己受孩子的欢迎 ,同时让孩子进步。

读书一定要有毅力,而且要持之以恒,只要有志气,一定能读好书。

教孩子 要十分有耐心和信心 ,这样孩子才会厚积薄发。

曾国藩只要孩子在学习上有一丝一毫的进步,都要 表扬 一番,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工作上也一样,只要别人有一丝一毫的进步,就毫不吝啬表扬,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受欢迎,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别人进步。

成事不只坚持就够了。

1) 遇到困难很容易 放弃 ,这样人生打横走,不是往高走。

2)遇到困难选择 坚持 ,但只是笨笨的坚持和观望。

3)遇到困难选择 坚持并主动的突破(因病成妍) 。

反省的次数就是进步的次数 。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自身身上找原因,并加以改正。修身进德,让自己变得更加内心坚定,行事圆融,让自己更加坚韧不拔,这样通过自身修来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当我们遇到瓶颈时 ,突破瓶颈最好的方式是增加新的信息:看看书,出去走走,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灵感。每天都要学到一点新的东西,每日一更,每天进步一点点。

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 曾国藩学习《易经》体味人生的兴衰之道。明白人生不可能什么都是圆满的,不可能没有缺陷,否则就会走下坡路 。

越是顺利和成功的时候,越要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保持警惕,不要让他们引起致命的错误。 要守缺,不要求全。只有守缺才能长保富贵,勤俭兴家者都深知此道。 不追求丰盛圆满,因为知道 阴阳之道就是平安之真道。 曾国藩为不如意而感到庆幸,报平常之心,存平安之大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感恩现在的缺失,让我们有向上的动力,由此有动力其实已经足够了,结果交给上天就好了,治家之大道,不求圆满,感恩缺失。

校长决定校风,不一定要换名校。

1听校长演讲。如果校长非常注重传统文化,孩子会学到许多传统文化校长,非常注重学习成绩,孩子在学校里更多的时间在学习。

2听完校长的演讲,再了解一下班主任的性格。

班主任跟班一年,班主任的性格就会影响你孩子一年;班主任跟班三年,班主任的性格就会影响你的孩子三年。

孩子跟家长这么多年,家长的性格有没有影响孩子呢?

与其选学校,不如选家长。其实家长如果进步了、改变了,就如同换了家长。在任何一个群体当中,最具影响力的那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往往是家风形成的重要根源。

现在的家庭谁的影响力最大呢?(父母亲)

父母亲的性格、价值取向慢慢形成家文化 。

现在家庭的装修环境慢慢形成了 境教 ;

父母亲的行为习惯形成了 身教 ;

父母亲的说话方式形成了 言教 。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在无时无刻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修身齐家的前提,不是改变孩子,而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本身是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 家风侧重点在上一代的教育,家教侧重点在下一代的教育 。家教是用来处理 已经出现的问题 ,而家风是 不让问题出现 。中国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应该有关心上一代工作委员会。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一个穷乡僻壤的普通家庭,翻开他的家谱就知道,他祖上七代没出过一个秀才。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官宦背景的普通农家,父亲考秀才考了十七次、自己考秀才考了七次才中榜的资质平平的人,一个脾气暴躁、说话伤人的毫无修养的“痞子”,他如何成长为一代名臣、乃至圣人的?

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改过的一生,是长期励志的一生,是终生都在反省的一生,是始终与“小我”斗争的一生。

他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借鉴和学习。从他的几件小事中,我们能得到最重要的启示。

其一,曾国藩戒烟的故事。自从曾国藩发誓成为一个圣人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戒烟。为了彻底戒掉烟瘾,他砸烂烟壶,烧掉烟叶,毁坏所有的烟具,不给自己留退路,可谓破釜沉舟,消除后患。

这当然不是凡夫的匹夫之勇。因为曾国藩有着顽强的毅力,他一次就把烟瘾戒掉了,没有丝毫反复。

其二,写日记。曾国藩有个写日记的习惯。以前他的日记都是记流水账,毫无意义。自从他发誓后,他开始每天在日记中反省自己的行为。

同时他会定期把日记公布出来,给属下和亲友传阅。

这并不是说曾国藩在卖弄自己,相反地,他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传阅,无形中给自己下一道紧箍咒,让周围的人都来监督他,使他能更好地完善自己。这种勇气的确非常人能及。

虽然曾国藩有着不一般的毅力和勇气,但他其实也同我们一样,是一个习气非常重的人。因为习气重,改变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那么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他是如何跟自己做思想斗争、以达到“治理自己”的目的。

曾国藩一度非常痴迷于到刑场看杀头。因为到京城当官后他就住在刑场附近,这也为他提供了便利。每次杀头,他必定是第一个到刑场去看的人。

发誓做圣人后,他就很少去看杀头了。有一次,因为杀的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江洋大盗,朋友来叫他一起去看。

他实在禁不住诱惑,便跟着去了。乖乖,走到半路,他内心开始做起了思想斗争。

可是几个朋友正在情绪高涨状态,兴高采烈地一边谈论一边大踏步往前走,这中途折回不是自打自嘴招难堪吗?

这个时候他心里两人小人不断打架、撕扯,坚持N分钟之久,最终还是那个学习圣贤之道的思想占据了上风。于是他寻个理由返回了家中,开始反省自己。

你看,曾国藩也跟我们一样呐,面对诱惑,其实只是一个念头的选择啊!

此外,曾国藩还是一个非常“好色”的人。他喜欢看美女,为了看一眼朋友的小妾,他甚至想方设法耍欺骗手段,硬是要朋友把小妾带出来让他瞧了几眼。

可是后来,他连跟自己的妻子同房都视做*欲,对自己严苛自责。

从以上的几件事情中我们看出,曾国藩的变化都是在他立志成为圣人后。从他立志的那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许多规矩,通过在生活中一步步去践行,才有了后来惊人的变化和成就。

立志也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发愿,是一个人迅速成长的开始。立志好比做规划蓝图,是未来建房子的基础。如果想要自己有所成就,就让我们早日立志吧!

地址:桂林兴安

堂号:鲁阳 名人:曾国藩 始祖:曾雨亭

家谱前言:

本氏修谱序说,尊敬祖先就要立宗祠,立宗祠就必须要聚集族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须以亲睦族人为重。而修族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本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本人现在就本家族人,先后记载使百世以后的子孙继承下去,源清流洁,这就是我的目的。

家族来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宗规:

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

辈份表:

宏闻贞尚衍 兴毓(yu)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mao)修肇(zhao)彝(yi)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勤能补拙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吗?

      曾国藩,这个名字大家一定陌生吧!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被名人们在学习,可能你会说很聪明吧?

    不是,曾国藩那个愚笨的程度,真的是很少见。我曾经高考3次,而他考秀才,考了一次不中,考了一次不中,连着考了七次。一直到23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而曾国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岁就考上了秀才。

      曾国藩能够成功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一个是勤一个是恒。就是他极其勤奋,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这个地步,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他坚持每天写日记进行自我反省,把自己经历写下来了,这一辈子能够留下来的文字,各位你们猜有多少?难以想象2000万字,平均下来一年60万字,毛笔写的。还经常写家书,现在能够看到的,大概有1459封家书。其中在咸丰11年,那一年的时间里边,他写了235封家书,大家想想他做为国家众臣,还要打仗,还要解决那么多的问题,还要跟疾病作斗争。你简直没法想象这个人,是多么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 ” 没有绝对聪明的天才,也没有绝对愚蠢的傻子。天才和傻子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努力的人才能成为天才,也只有懒惰的人才能成为傻子。聪明的你愿意做哪种人?想做天才就努力学习吧!

   

《曾国藩家书 》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为什么这本书能赢得众多读者的喜欢?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被誉为清末“第一大臣”,后人称赞他为“千古完人”、“官场典范”。他改革政治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