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人记——眉山与苏轼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4收藏

城•人记——眉山与苏轼,第1张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恋人之间,更适用于城市与名人之间。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因一个人而为天下人所知,也有许多人因一座城而留下一段佳话。这种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在历史长河中积淀成了一个个底蕴深厚的人文古迹,吸引着后来人慕名前往。

四川眉山,古称眉州,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岷江中游,这座名不见经传的西南小城既非经济繁荣之地,也非兵家必争之地,但却因宋代杰出的文学世家——苏家而广为天下人所知,在苏氏父子三人中,又以苏轼文学成就最高。从古至今对他的推崇和怀念从未间断,如今眉山市最大的区即命名为东坡区,在纱縠行南街苏家老宅上修建的“三苏祠”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前往膜拜的名胜古迹。

因此,苏轼成为了眉山最响亮、最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

现如今的我们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都会知道一个人幼时的环境和教育会对其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虽然苏轼做官后宦游足迹遍及中原、江浙乃至海南,甚至在杭州留下了 苏堤 、密州留下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 、儋州留下了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等更为人传颂的佳话佳作,但作为其童年和青年生活学习的地方,眉山仍无疑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眉山并非一个很大的城市,但因距离省会成都不远,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极为优越。尤其是宋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使得当地好学之风勃然兴起。即便在苏轼父辈时代,本省便已经出了不少官员学者,其学术造诣都高于当时的黄河流域,譬如苏轼的叔父便在苏轼仍是少年时便考中进士官居造务监裁,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后也因文学成就跻身唐宋八大家。

据史料记载,仅两宋眉山便出了886名进士,以致于宋仁宗赞誉“ 天下读书人皆在眉州 ”,足以证明眉山当时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这也是苏轼能够成为一代文豪的环境基础。就如同今日的北京之海淀,湖北之黄岗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孩子自然有天生的优势。

如今我们提起苏轼,总是津津乐道于他的开朗乐观,他的诗词文章,他的书法绘画,他的东坡肘子,但却往往容易忽视他青年时代的奋斗和积累,诚然,我们无法忽视他在艺术上的天赋,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他在读书上下的功夫绝不比其他人少,他后天的刻苦和努力一样不能忽视,而这一切的答案就在眉山,就在三苏祠。

苏轼6岁入私塾,10岁时便能写出出奇的诗句,11岁时进入中等学校准备科举考试,当时的传统方法是学生要将四书五经整本书背诵下来,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检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作为最努力苦读的学生,苏轼常常会将书和正史反复抄写,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待数次抄写之后,这种对书本的认知之深刻,已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拟的了。这在他后来即兴写诗或者代皇帝草拟圣旨需引用历史典故时,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一如律师之对法律条款的熟悉一般,信手拈来。

苏轼在眉山多年的苦读终于在仁宗嘉祐年取得丰硕果实,在他20岁这年便一举考中进士,在288人中名列第二,自此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也是从此时他离开了学习苦读多年,生他育他的故乡眉州,开始了他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

苏洵、苏轼、苏辙,还有一传说中的苏小妹。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扩展资料:

三苏介绍——

1、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2、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资料:

-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豪放派词人。

探秘苏东坡,我们还得先从他的家乡眉山谈起。

四川自古便是富饶之地,而成都平原,更是沃野千里。

当时川人丰衣足食,比较安于现状,因此懒得翻过崇山峻岭,远走他乡求取功名,所以宋史说:“蜀人不好出仕。”

宋代的眉山是州府所在地,是一座很有韵味儿的小城,人口过万。当时有云,穿城三里三,绕城九里九,“三分住户七分田”,眉山被源源不断的岷江水滋润着,很是肥沃。

这里民风淳朴,民俗醇厚,人们不愁吃穿,自然也不愁玩。城里人家,便是穷一点的,家里也有藏书。门前屋后有庭院,种种花草怡情,闲时品上一杯盖碗茶,生活优哉游哉。苏轼《远景楼记》描绘了家乡的许多风俗。

历经五代十国之乱后,宋太祖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从而达到抑制武人,重用文臣的治国方略,并为读书人们广开门路,只要考中进士,便有官做,拿可观的俸禄。

在这种影响下,当时全国都刮起了一阵读书风,学风劲吹,吹遍了眉山小城。1024年,二十四岁的苏涣,也就是苏东坡的二伯父,考中进士,轰动全蜀。此后两宋近三百年间,眉山出了八百多名进士,很可能超过成都。曾巩在《苏君墓志》中说:“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在位四十多年的宋仁宗也称赞:“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

宋代的眉山,文化氛围挺好,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唐代皇家题匾的“孙氏书楼”,藏书多达数万卷。青神县的中岩寺有苏轼的读书处。南宋大诗人陆游骑驴到眉山,更是惊叹:“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 “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城•人记——眉山与苏轼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恋人之间,更适用于城市与名人之间。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因一个人而为天下人所知,也有许多人因一座城而留下一段佳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