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夏家族谱,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2收藏

求夏家族谱,谢谢,第1张

四川射洪县万林乡云凌村夏家湾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嘉亨,清道光年间由湖北麻成县孝感乡经陕西、甘肃到四川都江堰,至成都狗头巷居住,后因避战乱,从成都经四川北道,先后择居于射洪县金华镇杨家坎和太和镇,后定居于射洪县丰乐乡二甲(今万林乡云凌村五组)夏家湾。夏嘉亨在道光年间升任翰林院大学士,其先与江南四大才子有交往,唐伯虎曾作画相赠。至今已传六代。班派字辈40字:庭公恢令绪、嘉明永昌清、敬祖成先德、英宗祭祀荣、祥开华国彦、佑启大家馨、资派联修定、人文庆利亨。40字辈中前五代未入川。

四川武胜县乐善镇双石坝夏姓一支:

先祖夏季勉,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生于江西丰城。选贤任湖广永州府祁阳县教谕,暮年离任,士子遮道挽留,因家于祁阳。殁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享年88岁。其三子礼海于洪武间徒居邵陵(今邵阳县)之东梅塘村和资城之南塘冲,其八世孙夏正和字顺茂同弟正香、正梁三弟兄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楚入蜀,落业于重庆府合州(今合川市)明月里。后于雍正六年(1728年)迁居武胜县河东惠新里六甲(今武胜县乐善镇)七郎庙双石坝。子孙有迁居三台县南路陈家沟的,也有迁居重庆巴州(今巴县)的。至今已传十四代。其班派字辈60字:礼义志祖宗(德)、再时同正国、世大永安昌、万代生俊杰、栋梁朝廷选、家学洪儒业、文武培景福、守忠真盛烈、、锡光荣建树、登科显明哲、积远余瑞庆、清宴应元捷。

四川武胜县街子镇甘霖寺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永彦,其先祖籍广东,后徙居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嘉靖年间徙居武胜县甘霖寺(今街子镇甘霖村)。据县志载:永彦公敕授承德郎,兰州藩经历。其子夏祝圣,岁贡。任秀水县丞,后升兰州藩库司。五世孙夏日辉,清嘉庆年间进士,授登士郎。这支人现在在外工作的人也很多。至今已传十七代。班派字辈40字:国春玉日虞、水文昌吉祥、瑞庆崇仕佐、朝纲永远扬、乾选开宏绪、凤光步熙声、川钟恒一德、静勤显尊荣。

四川岳池县罗渡夏家岩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国武,康熙年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遵旨填川,在岳池资马乡富贵里(今罗渡金箱石)夏家岩落业。后有子孙迁居合州西里六甲马投溪以纸杂业为生,有分居于李炳沟者,有分居于滴水岩者。至今已传十多代。班派字辈40字: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世泽长久远、臣仁德尚宽、忠孝有礼义、后必立江山、万代乐洪福、廉政贵为先。

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孝章,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丘圳上,明洪武元年(1368年)同冕章、子章三弟兄游三湘,喜其山光水色,家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十二都团田,子章居安化探溪,冕章居溆浦。孝章裔孙夏天晓同天陛、天彩三弟兄于康熙年间入川,落业于潼川府蓬溪县南路(今鸣凤镇)铧匠沟红花湾。至今已传十多世。班派字辈80字:孝土文人启、兴有仁为贤、祖德稽山继、世代洪泽绵、国太元子本、朝廷时大天、茂芳升显应、富贵其爵禄。谦豫恒丰泰、亨贞益壮观、尊亲伦纪著、守范典常宣、运正荣华永、科甲开第联、经犹成盛治、奠定乐平安。

四川泸州叙永县赤水河镇夏姓一支:

夏富田出生在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后被拉去当兵而流落川南,和叙永县赤水河镇天官村王家沟的王姓女子结婚而家于此,已生息繁衍十余代。其班派字辈仍沿用蓬溪铧匠沟的字辈。

四川遂宁白马镇大堰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义贤,出生在湖广源州府芷江县(今属湖南怀化市)竹山口,清雍正元年(1723年)同弟义芳入川,在川北道潼川府遂宁县(今遂宁市安居区)五甲白马镇龙王塘居住。子孙散居于白马镇的王家沟下河坝、干沟、大堰沟新房子、辕门房子、龙王塘石坝子、覃家湾、重庆市北碚区、成都市皇城坝、新都县、新疆托里县铁厂沟等地。至今已传十多代。班派字辈40字:文子始启兴、信友仁义宗、国太民安乐、世继永长从、今逢新盛时、昌期纪万春、明德宏远扬、祖佑家荣欣。

四川遂宁礳溪镇深溪桥夏姓一支:

先祖夏继由安化探溪迁居宝庆府邵阳县西乡马鞍岭杨家陇。裔孙夏应感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2月30日,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2月12日。公兄弟三人于康熙年间由湖南邵阳西乡入川,落业于潼川府遂宁县南路城里新九甲深溪桥,其长兄应有落业于金堂县,其弟应科落业于遂宁县下安里曾家沟。至今已传十三代。班派字辈60字(老字派20字,新字派40字):继添义文必、思志元廷永、远应祖宗世、贤定启登高。益裕延先绪、修齐振典常、功勋恢汉晋、勤俭绍虞唐、美士钟河岳、铭儒冠楚湘、欣蓬求孝诏、辅弼灿朝堂。

四川金堂县夏氏一支:

金堂云合镇石河村通海井干湾、竹篙镇和土桥镇夏家祠三处的夏姓与遂宁礳

夏:上古时大禹治水有功,并且德高望重,于是舜帝就将帝位让给禹。大禹后来将帝位给了儿子。大禹儿子叫启,启建立了夏朝。西周初年禹王东楼公被封于杞邑。没有被封的一些王族,就以夏朝的夏字作为姓,世代相传。又有一支夏姓,是春秋时陈国的一位叫子夏的公子的后代,子夏的孙子叫夏征舒。夏姓的先人还有如:〔夏无且〕秦始皇的医生,有人想刺秦皇时,夏无且挺身保护,立了功。〔夏统〕晋朝人,自小贫困,但孝敬老人。他看人不起做官的和他们身边的歌女。〔夏寅〕明代学者,他说一生人不读书可惜。等闲过可惜,败坏人格更可惜。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历史名人

夏 昶: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原吉: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顾名思义,是夏禹的后裔;夏侯,史有明载,也同样是这位上古贤君的子孙。两个姓氏,一单一双,实际上却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姓纂》记载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 《姓谱》说:“夏侯,复姓,本姒姓,夏禹之裔。周武王立,封夏裔于祀;后祀为楚灭,简公弟佗奔鲁,鲁悼公以佗为夏后,爵为侯,因以夏侯为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焉,后去鲁之沛,分沛为谯,遂为郡人。” 这两段记载明白指出,夏侯氏是分自周朝初年“以奉夏祀”的杞国,而夏姓则与杞氏谊属兄弟,统统都是夏禹的后裔,则夏侯与夏氏系出一源的亲戚关系,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清楚万分。唯一的分别,是夏氏得姓较早,而夏侯氏得姓稍后罢了。 在过去的两三千年以来,夏氏的历史名人相当不少,他们的杰出表现,的确无愧为大禹的后裔,使这个大家族所享的盛誉历久不衰,也为一部中华历史,益增光辉。 夏氏成名早在先秦时期,当时,卫国曾出过一位名震遐迩的大力士夏育,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呢!另外,在荆轲刺秦王之时,也有过一位名叫夏无且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提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依照该书的记载,秦始皇在保住了生命之后,论功行赏,曾经赏赐两百镒黄金给夏无且。 汉代以后,夏氏的表现更加出色,譬如,光武帝时的夏恭,就是一位大名鼎鼎,备受后人敬仰的了不起学者。根据历史的记载,夏恭是当时一位最负声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至一千余人,桃李满天下,他的声名也传遍天下。 致夏氏族人的一封信(一)本人在江西工作,唐朝、宋朝的先祖也生活在江西,明、清先祖生活在湖北,为北宋名臣、文学家 夏竦 的后裔。[1世大禹、5世少康(夏朝)、6世无余(夏朝)、37世东楼(周朝杞侯)、53世育(战国)、77世无且(秦朝)、82世宽(汉朝)、89世恭(东汉)、93世馥(东汉)、104世统(晋朝)、124世竦(北宋)。] 本人有全国十余省市的夏氏谱牒资料,包括:

一、大禹至唐朝中期共约一百一十余世夏氏资料;

二、唐朝中期至清朝各地夏氏资料:

1、始祖 夏光庭/夏远;

2、始祖 夏侯显 改单姓夏氏;

3、始祖 夏思凤;

4、始祖 夏勰;

5、夏竦 及其长子夏安期;

6、始祖 夏伯孙(实为夏安期长子、夏竦之孙)〔浙江上虞等地〕;

7、始迁祖 夏膺(唐朝 江西德兴人);

8、始祖 夏昭五(唐朝 饶州人);

9、始祖 夏万裔(宋朝人 福建省宁化县);

10、始祖 夏馥(汉朝 湖北大悟夏店);

11、始祖 夏黄公(春秋人 江苏吴县);

12、始祖 夏文礼(晋朝人 柯山 江西新建与丰城分辖的小岭)等。 1994-1999年江西大部、湖北东中部、河南南部、湖南省北部、重庆、江苏溧水与句容、浙江部分、陕西汉中与安康部分、安徽西南、台北夏氏宗亲会等地夏氏联谱,全国尚缺太多,当然包括甘肃,东三省、华北、西北等尤缺。

答案:寿光姓夏排清字是山东省寿光市王庄镇夏家村的人。

解释:寿光市王庄镇夏家村是夏排清的故乡,也是夏家族谱的发源地。夏排清是夏家村夏氏宗亲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祖父夏官文是夏家村的创始人之一。夏排清自幼聪明好学,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和爱国人士,为中国的近代产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夏排清的事迹被广泛传颂,他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拓展: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中国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王庄镇夏家村是寿光市的一个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之一。夏家村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如夏氏大宅、夏氏祠堂、夏氏会馆等,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夏氏家族现多数分布在江苏泗洪,一支在东北长春市。

满族取夏姓的有很多,比如:萨玛拉氏、奚尔佳氏、锡讷特氏、萨察氏 ,以及八旗汉军夏氏。

关键得看你家有怎样的历史,以及你家的祖籍地是哪个省?哪个县? 你家谱上是怎么写的?这些关键线索都要说清楚。

满族取夏姓的有很多,比如:萨玛拉氏、奚尔佳氏、锡讷特氏、萨察氏 ,以及八旗汉军夏氏。

你家究竟出自哪个夏姓家族,这个还得回老家,查阅你们家的家谱。我个人觉得你家是京旗的可能性大。

但是,八旗与姓氏无关,你不要用旗去判断姓氏。

求夏家族谱,谢谢

四川射洪县万林乡云凌村夏家湾夏姓一支:入川始祖夏嘉亨,清道光年间由湖北麻成县孝感乡经陕西、甘肃到四川都江堰,至成都狗头巷居住,后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