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辈:大日方东升昌荣承世泽炳蔚着人文品望南金重,我家谱上面是“炳蔚著人文”到底是“著“还是“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字辈:大日方东升昌荣承世泽炳蔚着人文品望南金重,我家谱上面是“炳蔚著人文”到底是“著“还是“着“?,第1张

您好,您咨询的是徐氏家谱字辈。如果您家家谱有文字记载可以自家家谱为准。字辈一般都可以按诗词来解读:大日方东升,昌荣承世泽。炳蔚着(著)人文,品望南金重。不难理解,这首诗是先辈对后辈的一个美好祝愿:家族如日升天,蒸蒸日上,荣华昌盛传承不断,人才辈出,但也告诫后辈品行名望比黄金更重要。传承过程中有个别字的差异,是因为有的要避讳上者或上亲的名讳,故意改的,有的是因为发音不同误传,有的纸本丢失全靠回忆。但是并不影响整体的意思,既然已有传承,就不必纠结错误。

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寿文正(振)宝国”。

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贵大顺丙德作刚尚”。

江苏连云港徐氏字辈:“正志光有定行宝”。

江苏灌南徐氏字辈:“林观学志永庆”。

江苏盐城徐氏字辈:“佃鹤长文锦彩”。

安徽淮地徐氏字辈:“广汉景(井)佩(沛)怀基”。

安徽宿州徐氏字辈:“元兴发存”。

安徽广德徐氏字辈:“福宜业(叶)同光”。

安徽阜阳徐氏字辈:“万贺克文玉继”。

安徽无为徐氏字辈:“书立修欣益”。

山东泰安徐氏字辈:“清焕志(田)学宗鲁”。

山东寿光徐氏字辈:“天会长新林炜基铸泰”。

山东苍山徐氏字辈:“安保会启邦广庆和太昌永传献吉祥敬修怀锦信浩月登辉扬”。

山东郯城徐氏字辈:“简静书慎贞敏祗勤熙嘉辑新绍镇培烈起船续乃延”。

四川合江徐氏字辈:“天下文章曰显先有国超三四代元光宗体祖昌明远永享荣华富贵全”。

四川泸县徐氏字辈:“德启洛文长银念光先泽云中应守成”。

四川营山徐氏字辈:“芳荣稣英遇国尚正元文鸿才兴邦家名立万代存”。

浙江山阴徐氏字辈:“洪维祖德朱虎为俦佐舜赞禹尽献嘉谋泽延东海望重南州忠考济美义烈杨休奕叶礽来永保徽猷”。

浙江金华徐氏字辈:“美绍总联芳昭宣丰豫胜蕃萃益金章纪叙云礽俊”。

浙江永康、武义徐氏字辈:“乾坤贤茂盛俊杰德富贵忠良明显达慈孝享荣华彝伦攸叙正大立纲常敬”。

河南邓州徐氏字辈:“成存士泽礼已”。

河南淮阳徐氏字辈:“天乃公汝其克”。

河南夏邑徐氏字辈:“金清汝同”。

湖南沅江徐氏字辈:“坡应连生志爱鸾景必桥思木先之荣世上发达光启后贤良传家永远道德文章守业继绪诗书义长益以明礼万代其昌”。

湖南资阳徐氏字辈:“廷崇允嘉大一正德贤良孝友清时用才华上国光勋名辉盛世伟业焕鸿章”。

湖南竹山徐氏字辈:“坡应运生志爱鸾景必桥思本先之荣世上发达光启后贤良传家永远道德文章守业继绪诗书义长益以明理万代其昌孝友清时用才华举国扬英名辉玉宇伟业焕鸿章博学怀雄略高歌壮太航廉仁传绮范义勇卫霞邦协力兴民建精心振纪纲和平同日永雅谊共天久”。

湖南长沙徐氏字辈:“道恭顺政胜廷邦显士元登大先承继时开运泰长宗功来瑞彩祖泽发荣祥忠信傅家国文章耀玉堂,存仁增善美树德毓贤良孝友贻谋远箕裘百世昌”。

湖南益阳徐氏字辈:“名世文彦永绍廷良钦子应鼎日大共光维祖明德克兆延昌守在典则序以伦常善之余庆孚乃家邦”。  湖北南漳徐氏字辈:“先怀在可升传”。

湖北恩施徐氏字辈:“宗祖仕显盛大光先列秀新启明昆”。

湖北徐氏一支字辈:“祖代留方永德配远长清坤名文关照高宗又翻春”。

江西铅山徐氏字辈:“享太富贵善忠荣”。

江西新建徐氏字辈:“尚永朝一甫明曰嘉隆盛维新昭伟烈济美协其祥”。

贵州铜仁徐氏字辈:“砚明洪学仕文治进朝廷”。

贵州遵义徐氏字辈:“怀开水源”。

广东和平徐氏字辈:“德仲成友惠广世仁诵嘉日大斯之廷元延振东海声名焕南州福泽绵一言开有自百粤永其传善集家余庆宜敦谱若联克绍庭训在忠孝步前贤”。

广东揭东徐氏字辈:“一志功业成英哥必聪明六代名位响”。

河南光山徐氏字辈:“承先光正大永世保宗传嘉庆安定守文明道德天”。

云南昭通徐氏字辈:“达德捷敬文朝维念光先荣宗应守诚泽齐思治国世发绍家声”。

辽宁鞍山徐氏字辈:“殿德洪文士”。

甘肃会宁徐氏字辈:“加登恒生汉克份步守仰(世)”。

徐氏敦睦堂一支字辈:

名派:“人伯崇尚守世大乐雍熙有缘生贵子积累造宏基泽荫遗徽远英芳宾璐联文华开景运万代相君贤”;

字派:“敬良廷时郎之应惟公明仲体祖宗德季元启赞成敦睦传先绪诒谋袷后昆经纶匡上国冠冕拜龙恩”。

徐氏一支字辈:“峻定开洪运斯道碧龙昌”。

徐氏一支字辈:“万世久昌盛延传忠孝贤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全先祖乃崇凤德行真美善少昊金天始伯益后代衍若木建国君源望在邳郯南北为堂号东海是家元”。

徐氏一支字辈:“文明(德化)进大同福国保安(天)泰云风肇其光庆新周万代时贤广济美循声自英迈家在苏鲁兴孔繁一世界怀祖念厚图群宗博以爱”。

徐氏一支字辈:“学崇先进尊德行仁孝友传家忠道永登宗尚明达祖作孙绳丕振绍述显延斯文善自可继本支昌荣”。

徐氏一支字辈:“惟有春光在其华兆以明国昌治海东盛杰永古存”。

: 

门头支:“玉满堂孝慈友震山恢荣成怀”;

墙务支、龙山支:“大文行忠信朝廷邦永”;

新屋支:“公文永德显一双秉与泰杨尚林祥”;

沙田支:“敬光德龙履华立志元允宾善”;

冷湾支:“富光圣友一秉泰性”;

墙下支:“文子圣显仕友廷明金启见美”;

大地支:“文士元亨利宏贞仁义道”。

参考资料:

中国徐姓-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源流详介: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

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

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曹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随着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成公七年 (前584年)条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出使上国,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

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金+瑞-王),向楚国输诚。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

徐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虽遭灭国之祸,然此心不改,直到数百年后的秦汉时期,又以氏为姓。

灭国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吴,其中著名的如徐承还当上了吴国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师从每上袭齐。一部分西迁和北迁,入今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其余相当部分南迁。开始时迁至余长,古名涂水,《读史方舆纪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过长江,进入苏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内。这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与徐姓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区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县,余与徐相通,前文已说过。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长兴有余干山,绍兴市南有会稽山,古称(涂土)山。湖北咸宁县有涂水,入江之处叫涂口,均可以为证。此外,在江浙一带还出土过若干青铜器,其中有几件可以明确考定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县也曾出土过三件青铜器,可以认定为(余+都-者)器。

二、 迁徙分布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 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少数民族徐姓分布:

在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畲族钟姓可能为徐姓一支外,北魏时,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赢姓还是后来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时陈的大臣徐世谱即是巴族人。

徐世谱 (509—563),巴族,字兴宗。巴东鱼复(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人。世居荆州,为主帅。勇敢有膂力,善水战。梁末时为员外散骑常侍,领水军,从司徒陆法和大败侯景,封鱼复县侯,任信武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后又以抗击西魏功,升侍中、镇南将军、护军将军。梁敬帝时,为左卫将军,负责水战器具,颇有战功。陈朝建立后,历任特进、护军将军、安西将军、盲城太守、右光禄大夫。陈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时著名画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画鱼。

辽金时土族有阻卜部,后以此为姓,并转音为徐,后世士族亦有徐姓,为徐胡氏所改,也有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为赐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乐初年归附明朝,为人机警,以翻译民族文字见长,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之事,大多参与,累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指挥同知。

清代高丽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据《八旗满洲氏族通志》介绍,有徐大勇,是清初归顺清朝的,为镶白旗包衣,其曾孙徐宗顺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为六品通事官。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为徐氏,纳西族。清朝人关后,有少数满族人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

到了当代,除汉族之外,满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苗族、朝鲜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颇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温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维吾尔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东乡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徐姓,来源也不一样。如景颇族的徐姓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为“喇细”所改。在当今少数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满族居多,如徐劭、徐锋、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谦、徐宝亮、徐钦鸣、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维吾尔族有徐克尔汗、朝鲜族有徐麒锡,壮族有徐寒梅、徐学洪,回族有徐忠熹、徐万鹏、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当代分布情况

徐姓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近二千万之多,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台湾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两个地区。大陆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等省为多,上述七省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65。根据某些学者近年对北京、上海、陕西、四川、辽宁、广东、福建等七个省市 174900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473,在被调查的1133个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其具体情况是:

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243,在被调查的515个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21,在被调查的391个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调查的23795个陕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0878,在被调查的456个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调查25239个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38,在被调查的521个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调查25029个辽宁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06,在被调查的447个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调查25244个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634,在被调查的246个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调查25646个广东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581,在被调查的298个姓氏中居第37位。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45812htmlsi=1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徐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大家喜欢。

徐氏

分布地区

江苏海县山东巨野县、沂水、临沂;河南濮阳。

历史来源

「徐」源出

1源出嬴姓。伯益之子嬴若木封于徐国说。据《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山东南部郯城一带),“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 以国为氏。”(语见《通志·氏族略》)。2源出殷民六族。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3他姓改徐姓而来。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为宋朝秦桧后代,因不耻于秦桧所为,均改为徐姓。

得姓始祖

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地,建立了徐国。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 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 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 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 ,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 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今葬于山东郯城县)。

繁衍播迁

徐姓人最早繁衍于山东南部郯城至淮河流域一带,以古代徐国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为吴所灭,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东,并在山东繁衍昌 盛起来,这是由徐姓郡望多为山东古地而来证明的。秦时有山东人徐福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 长生不老之药,带三千童男童女,这六千多人消失在 中华徐姓始祖陵烟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 始祖。除山东外,在靠近徐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在秦汉时亦有徐姓人在活动。东汉以前,已有徐姓人西迁至今甘肃境内。东汉桓帝时,“南州高士”徐稚迁居今江西南昌,其子中有迁至浙江衢州府、龙游,孙辈中有迁居今浙江绍兴、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苏的苏州、吴县一带。此期徐姓亦有迁 居河南者,三国时走马荐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杰出代表。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际。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时期,在中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宋末时,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迁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上杭、连城二县。元时,有徐姓人从江西、福建迁居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时,徐姓已广布于 中国的大江南北。总之,徐姓在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河下游地区,尤以山东徐姓繁衍得最为旺 盛。徐姓的向南播迁,自唐代以后,几乎是络绎不绝于道的,此期广布江南各地,这正是南 方各地徐姓众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 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家族名人

徐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记文作家,后 人据其日记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赠太保、谥文定。上海县徐家汇人,祖籍河南,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农学家,著《农政全书》、《徐氏疱言》、《崇祯历书》、《诗经六帖》等,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徐建寅:清末科学家。其父为徐寿。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尤擅画马。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虽然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但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拓展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徐若木。从古徐国,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成都徐达后裔:

①成都与天府新区各地、彭山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弦缙承翊,逎泽元绍。锡汝文光,敬遵天道。体正思诚,书声永继。志再浩境,攸闲棋召。诤友洵雍,鹏众均昌。博学超凡,昨闻懋堂。智湛守业,谋能安邦。

②简阳各地、成都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弦经承应,襄(单名)公正世。子登大化,崇家训基。本孔凤门,前建恩机。沛益珍为,邦如祖上。佐殿用帅,宾毓秀方。兴治勋华,载锡纯香。山辉万树,惠念汉林。

③仁寿高家、鰲陵、大林、胜利、成都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弦林承明,伏兴建思。廷先文玉,永学大君。祥义从开,德远春茂。宝安康富,贵庆星照。国世凯吉,昌青云治。全锦万民,发金光堂。

④仁寿高家、鰲陵、板燕、新津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必朝三永,万元正洪。周忠星志,占荣仁义。从开德诚。⑤仁寿观寺乡、二郞滩、丹顶山,大邑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必朝三永,万元正君。臣福德昌,龙胜明月。照寿星原。

新津太平、兴义、长乐一支:芳龙文廷,崇醇思道。金玉尓德,邦家之光。宗克永远,世必大昌。

达州一支: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广安:①正大有成,学文作仁。开万世保,继裔本心。②迎祥起进士,金永正大兴。秉德思怀寸,昌开百带荣。③开仁子太君,芝义永朝廷。金文生荣志,德厚万代兴。

岳池玉皇庙一支: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猷。

营山一支: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大竹一支: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遂宁一支:继自其汝之。九邦第宏基,培应醇厚广。裕启显扬时,勤慎佐国宜。绵长锺嗣烈,世泽万年思。

南充高坪搽耳一支:天了庆宗应。仲叔光家邦,世传自有常。永遵敦厚礼,昌大定悠扬。

荥经一支:朝应尔恩,俸仕文仁。席尚光大,家秉昌荣。先祖来居,荥河经江。聿修厥德,启迪胤臧。前创后守,作为有方。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仪陇瓦子一支:达显尚荣发,福庭中正开。文光明世代,锦朝国恩来。富贵思先宝,诗书启大才。

蓬溪安府场一支:国正天兴顺,官清自化良。德崇行必善,学广道宜章。廷宪文明显,佳修素吉祥。攸邦进齐尚,世泽永龙昌。

泸州:①会表南名银,学登一有成。永远文德定,世泽孝宗真。开国清良幼,新帮喜晴云。光昌辉斗丙,既美要同情。②恕人应竉茂,玉达水元金。芳之光德远,正国本家声。志大经邦用,天开杰士生。绍儒名震海,辅治重朝卿。如有思培祖,鸿基继守成。

泸县长沙庙一支:万可世守文,正登荣中国。元兴明光吉,金玉满堂红。

叙永一支:彦开定明,诗书俊杰。万古萧清,威如四海。文芝国崇,廷应朝绍。永洪光庆,世代兴隆。仁伦有道,谨秀良才。登金大宝,福禄长春。

合江一支:国正天星顺,朝开玉太应。邦昌明帝治,廷秀思前胜。人以祖为本,子亦孝当先。耕读是至上,勤俭求富裕。

西充一支:承先启继一家春,学士文人世代传。有守斯能体国用,光明正大永长存。

筠连乐义徐家箐一支:登朝兆茂明,宗国复学行。仕元长兴有,万世永和平。正定光先德,忠良保怀庭。

资中银山一支:世守宗来大,自人怀元长。高增培裕厚,燕翼树滋芳。国登林光锡,成家永鸿扬。朝廷正兴忠,仕之尔开洪。启迪资垂植,贻谋笃发祥。泗代咏川隆,宝贵荣华孟。祚繁宜永庆,裔奕緜延昌。佳节过初睛,雷动彻普声。争姘桃李艳,遥观白云峰。道影玉清泉,碧潭水中天。苍茫望远山,岛屿绕雾烟。一苇神风去,千戴造福源。数万草木芸,招展尧舜添。

隆昌双河一支:庭科正文,学日家藇。元成汝德,世安有年。朝居其仕,永新国民。

安岳一支:文臣登朝向,德洪正在天。

蓬安一支:思日世代在,忠志本立道。成德之奚昌,培元基绍定。恒觉见其光,普照福永康。

宜宾一支:文宗再献,有登永贤。可以上达,志士克全。奇才愈起,必定超元。显承昌祚,光大于前。

兴文一支:应文世克成,朝廷正光明。国才忠孝有,仕宦启家声。

江安南井水兑沟一支:世作大文章,家升克有光。诗书为本业,长寿上其昌。

屏山龙华旭光一支:启兴继芳良,庆嵩以之洪。文明光世泽,显耀在奇勋。道德培元子,学士肇成章。保安书秉正,华宗定永昌。

西昌一支:建始自宗得,国朝启永景。应继登昌士,慎迁南永兴。鸿才肇文德,治世高明清。仁政广施济,海邦常康桢。富贵英华发,贤良圣哲生。守生行大道,寿福如乾坤。

德昌一支:日元换天,中琏之成,启肇文明。

荣县一支;功(公)过胜(圣)天福,寿禄世代兴。英雄朝龙凤,永远发达家。

邻水石永一支:真念仲英玉,明君达德捷。敬文宗本国,下学继元明。盛世有先德,光大在守成。

眉山永寿一支:天正家万启,文朝元光昭。映尚现玉秀,滕绍炳吕信。登世云永,远克大成。

眉山、彭山、乐山、西昌、遂宁、成都、广元等地一支:朝宗开锦维,国正应大元。学嘉启文明,庆泽永万春。东海家声远,南州世德长。康宁同寿富,厚福叙彝常。

夹江三洞恒星村徐坝一支:大德文明开景泰,湰时孝友忠良现。金玉相邦兆凤林,祯祥仁义成万代。

丹棱仁美一支:褔金汉加光,顶仕双文应。学方廷元正,永远在朝纲。开宗崇青启,前进向大军。良德修齐志,新道普天行。晋裕怀先祖,重议万代昌。

彭山黄丰:①荗易经常万,子启天洪文。正德明廷顺,继褔永大新。②孟应金朝万,子启天洪文。正德明廷纪,福绿永志忠。

彭山黄丰徐楼房、眉山土地黑沱子、大石桥定江一支:用伸维秉启,文开天运长。道明成正徳,绩瑞定安邦。荣华崇景泰,畗贵忇平章。自尔含光远,辉耀发祯祥。

仁寿禾加一支:朝正应登,其维宗元。先君国定,永肇洪年。德厚泽远,明哲智贤。克昌秀育,禄显寿全。

仁寿龙正:①添运作国宝,至德真仲兴。万显文宗祖,世代永光明。传家惟孝友,裕嗣本忠诚。源盛涵应远,春深景自荣。②开光云祖德,应耀中华国。文章进学士,后裔万代春。

洪雅洪川桐梓杠一支:文长大开天,有洪福在现。元明清正云,永远国太平。

青神黑龙一支:智汝登朝,文殿友光。国成元左,邦卓为良。培启德泽,兆意显扬。

乐山悦来:①润有祟先国,尚元兴开嘉。纯儒攀贵早,美年自荣华。②润有崇先国,尚元兴开嘉。纯炳君正康,福禄定安邦。

蒲江、丹棱、眉山:①文龙朝登联,德有荣应天。金玉明光现,开学太平年。②文龙朝登联,正国永殿三。洪玉明光现,开学太平年。③登联万朝应,枝永庭舟仕。国正天星顺,宦清民自安。

绵竹新市、什邡禾丰一支:盛廷谆民定,一(中)太(绍)应启先。圣朝开国臣,禄位享尊荣。友宗景思万,中(贤)绍(亲)立功勋。

广元朝天区徐家湾一支:荗国尔为徐,仕国思大君。自子廷荣贵,有文必光华。

广元元坝区:①云中洪攀,开国应先。思文继仕,建章聪天。龙光昌泰,永怀大观。贤仁从义,元照登山。②歩登文大贵,正定万国祥。金章启仁义,世代荣华昌。

旺苍盐河一支:文子鹏步登,荣华富贵春。

剑阁白龙一支:敬文登鸿扬,宗元星明怀。

渠县汇北一支:箕山贤相嗣,盛德启鸿图。孝友传家宝,诗书裕国模。佑卿能化鹤,敬业永明驹。树祖新宗子,虞勋大布敷。

湖广填四川的徐姓

http://tiebabaiducom/p/2866001075

四川成都·徐氏族谱四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蒲江·徐氏东海氏族谱不分卷

(清)徐拜昌 徐元善纂修

稿本四川医学院 四川蒲江县鹤山镇城南村(抄本)

四川重庆·渝北徐氏族谱八卷

(清)徐代张等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广益书局排印本八册 吉林大学

四川江北·徐氏族谱八卷 (清)徐代张 徐德增等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 宣统三年(1911)江北徐氏排印本 八册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资中·徐氏三修族谱不分卷

(清)徐高新纂修 清光绪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清乾隆间徐佩始修

四川资阳·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徐盛容 徐盛锐纂修 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四册 四川图 注:徐应俊首修于明崇祯年间

四川资阳·徐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徐襄朝纂 民国间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四川简阳·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宣统刻本四川图(存二册)

四川简阳·徐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徐必元纂辑 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木活字本七册 四川图

四川眉山·徐氏族谱 (民国)徐元烈 徐元兴编 民国二十八年(1939)眉山县徐氏宗祠石印本 一册 国图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彭山·徐氏族谱艺文读本一卷 (民国)徐原烈编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涪陵·徐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徐怀泄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一册 重庆市图

云阳徐氏族谱二十八卷徐兆顺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永思堂木活字本三十二册 上图:927540

徐氏出自赢姓,周朝时为诸侯,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便以国为姓,居住在江南凤阳。徐氏名人辈出,汉时有徐摨,吴时有徐顺,宋时有徐元党,元时有徐昭文。元顺帝时徐达辅佐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功成后被封为中山王。徐达生四子,后裔繁多,分支难以查考,只有次子添福的支派谱牒得以留存。添福六世孙徐飞,家资富厚,为人慷慨,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从句容迁居崇明,居住在本县平洋沙东北姚家桥。徐飞四世孙徐浦居响沙郁维和状南新镇西南。六世孙含亭居一号吴家沙东北区殷杨镇南。九世孙宏谟居殷杨镇东四

。十世孙汝霖居沈阜沙鳌镇竖头街。十一世孙学洙居响沙侯家镇东南,学渠居吴家沙老岸龙王庙东;瑞征居县城内,价增居丰海沙惠隆镇西。十二世孙景良居沈阜沙鳌镇北,绥斋居学洙宅西

;衢洲居候家镇南,竹林居浜镇北数十步。十四世孙月桥居吴家沙三贞桥东二

。十五世孙福元居吴家沙倪家庙西南;嘉猷居倪家庙西北,甘霖居209号惠安沙朱伦元圩内东老脚洪向东第十三

《崇邑徐氏宗系谱》采用宋氏谱法,谱中只记徐达七世孙徐飞一脉,载一世至二十世。十四世孙云璈,字韵伯,号月桥,优廪生,道光时进土。十五世孙徐成祺,字引恬,号不更,历任本县参议会会长、县教育会会长、县通俗教育馆馆长、尚志女校校长;徐甘霖,字无极,号冶甫,日本关西大学法律科毕业。

《崇邑徐氏宗系谱》最初成书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由月桥修纂。1831年(清光绪七年)念祖、云倬续修,1920年第十五世孙树霖再次续修,分上、中、下三册。

徐氏今居住本县有数处。一部分后裔已移居外地,收藏载本的徐运泉,系十七世孙,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居住在上海,1984年传至十九世。

1、河南光山

承先光正大永世保宗传嘉庆安定守文明道德天

2、山东苍山

安保会启邦广庆和太昌永传献吉祥敬修怀锦信浩月登辉扬

3、安徽合肥

正家本礼仪传世尚文明永守为先志纯修乃大成

4、安徽当涂

经修文盛道辅政声闻汉平章绩著唐

5、江苏宝应

贵大顺丙德作刚尚

6、浙江金华

美绍总联芳昭宣丰豫胜蕃萃益金章纪叙云礽俊

7、湖南资阳

廷崇允嘉大一正德贤良孝友清时用才华上国光勋名辉盛世伟业焕鸿章

8、湖北恩施

宗祖仕显盛大光先列秀新启明昆

9、江西新建

尚永朝一甫明曰嘉隆盛维新昭伟烈济美协其祥

10、四川合江

天下文章曰显先有国超三四代元光宗体祖昌明远永享荣华富贵全

11、云南昭通

达德捷敬文朝维念光先荣宗应守诚泽齐思治国世发绍家声

12、广东丰顺

甲念大小百千福永忠良太时中文正兴高必聪明历代名位显奕世功业成

13、河南信阳

天道中泽大其家学义芳居心培正本作德庆绵长

字辈:大日方东升昌荣承世泽炳蔚着人文品望南金重,我家谱上面是“炳蔚著人文”到底是“著“还是“着“?

您好,您咨询的是徐氏家谱字辈。如果您家家谱有文字记载可以自家家谱为准。字辈一般都可以按诗词来解读:大日方东升,昌荣承世泽。炳蔚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