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姓家谱辈分用字?
荣(Róng)姓源出有三:
1、据《姓氏考略》和《吕氏春秋》载,远古黄帝时代,有个音乐家叫荣援,受黄帝命,与伶伦共铸造了12个铜钟,以和五音。荣援就是荣姓的始祖。此支荣姓的望族出于上谷。古代时的上谷,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的中部及西部等地方,《姓氏考略》上记载“荣氏望出上谷”。因此,上谷正是荣氏的发源之地。
2、以食邑地名为氏。据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上古(距今大约3000多年之时)周成王有个卿士受封于荣邑(在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称为荣伯,他的子孙便以邑为姓,相传姓荣。周代大夫荣夷公,其先人食邑于荣,以荣为氏,望族出于乐安。又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这一支荣氏出自周成王的卿士荣伯,最初聚居于乐安一带,古代的乐安郡就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后来逐步繁衍迁徙到全国各地。
3、出自清朝满洲旗人的改姓。清兵入关后,有满洲旗人改姓为荣,使荣氏的家族阵容更加庞大。在改姓为荣的满洲人中,最为有名的是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还有诗人荣涟、书画家荣林等。
得姓始祖:荣援(荣将)。荣姓的始祖,乃是黄帝座前的大臣荣将,或称为荣授,因此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至少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根据《姓氏考略》上说,在《吕氏春秋》有记载,据说荣授曾经奉黄帝之命,与伶伦共铸十二钟,以和五音,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始祖,也是荣后人尊为荣姓的得姓始祖。
在荣姓历史的重要节点上,出现了三位关键人物。
正是这三位先哲,支撑起
荣氏源流的历史框架。
第一位荣公。
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封姬霞公爵,食采于河南荣錡涧,称荣
公。
荣公及其后裔虽为荣氏但仍为姬姓。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第二位荣叔。
荣叔是荣公后裔,当然是荣氏姬姓,其被周王赐上谷大夫。
周
庄王四年,荣叔奉周王命使鲁,获赐汶阳之地,遂迁居山东汶上。
荣叔后裔皆为
荣姓,如荣黄、荣驾鹅、荣启期、荣旂等。
荣公是荣氏第一人,荣叔是荣姓第一人。
然而秦汉以来,姓与氏的区别逐渐
模糊,到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姓和氏已经完全等同了。
所以我们才可以说,荣
公是我们的得姓始祖。
《春秋》记载经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周庄王四年,鲁国君主姬允
去世,姬同继位。
周庄王命荣叔赴鲁国追赐姬允谥号“桓公”。
这一年为鲁庄公
元年,荣叔获赐汶阳之地,遂定居山东汶上。
嗣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
春秋时
期著名学者荣启期和孔子弟子荣旂皆为荣叔后人。
荣启期,字昌伯。
生于周定王 12 年(公元前 595 年),卒于周敬王 20 年(前
500 年),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
荣启期“值衰世季末,王道颓凌,遂隐居穷处,
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
”据《孔子家语》、《列子天瑞篇》等记载:孔子
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问曰:“先生所以
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
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
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
贫者士之常,死者
人之终,处常待终,当何忧哉。
”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缘时代局限,
所说虽不尽合理,然三乐名言备受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推崇
另外,南京博物院现存有南朝模印砖画《荣启期与竹林七贤》,陕西省博物
馆存有唐代铜镜《启期答孔子问》,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
此也是荣氏堂号“三乐社”之由来。
荣启期之后,荣旂是荣氏另一个有影响的人物。
荣旂字子祺,生于周景王
三年(前 542 年),卒于周元王六年(前 470 年),终年 73 岁,葬于昙山厌次岭
(今汶上县白石乡昙山西北麓)。
子祺先生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接得到孔子的
教诲和传授,对《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的编辑修订做了大量工作,
共同维护儒家学说不至遗失,名列圣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中。
老年秉持公正之心,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持守正道,存心养性,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
汉章帝元
和二年(公元 85 年)下诏命绘像于太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追封
雩娄伯,并配享孔庙,牌位列东庑第二十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加
封厌次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 年)追称先贤荣子;清康熙皇帝下圣旨“钦
赐奉祀生四员,蠲免一切差徭”;同治年间兖州地方官员将荣氏三乐社与孔子、
孟子后裔圣泽、亚圣社号并列。
荣子获赠最高爵位为侯爵,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被封厌次侯,这是华夏荣氏的
莫大荣耀。
以济州任城荣宗范为首的荣氏先贤,以荣子封侯为契机,以荣旂为第
一世祖,启动了荣姓世系的征考,这也就是肇修荣氏宗谱的发端。
由于历史跨度太大,肇修宗谱的艰难可想而知,没有一个学识渊博,威望极
高的人担纲,是不可能完成的。
直到荣諲公举进士担任集贤殿修撰秘书监,荣氏
宗亲的愿望才得以最终实现。
这是荣氏最早的一部宗谱,使得荣氏世系得以一辈
辈衔接下来。
所以荣諲公算得上荣氏家族历史上第三个关键人物,那就是荣氏家史得以流
传下来的关键人物。
他首次修撰荣氏宗谱,确认荣氏出自荣公:“荣氏出自荣公,
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
确立启期公为荣氏鼻祖,子祺公为第一始祖,“荣氏今
修家乘则叙自启期老为鼻祖,以嗣出孔子弟子、国朝加封厌次侯、先贤子祺为第
一始祖”。
《宋史·列传》有荣諲传:荣諲,字仲思,济州任城人。
父宗范,知信州铅
山县。
诏罢县募民采铜,民散为盗,宗范请复如故。
真宗嘉异,擢提点江、浙诸
路银铜坑冶,历官九年。
諲举进士,至盐铁判官。
晋州产矾,京城大豪岁输铁五万缗,颛其利,諲请
榷于官,自是数入四倍。
为广东转运使。
广有板步古河路绝险,林箐瘴毒。
諲开
真阳峡,至洸口古径,作栈道七十间抵清远,趋广州,遂为夷涂。
复入为开封府判官。
太康民事浮屠法,相聚祈禳,号“白衣会”,县捕数十
人送府。
尹贾黯疑为妖,请杀其为首者而流其余,諲持不从,各具议上之。
中书
是諲议,但流其首而杖余人。
加直史馆、知澶州。
改京东转运使。
莱阳产银砂,
民有私采者,事露,安抚使欲论以劫盗。
諲曰:“山泽之利,人得有之,所盗者
岂民财耶?”贷免甚众。
又使成都府路,召为户部副使,以集贤殿修撰知洪州。
以疾故,徙舒州,未至而卒。
累官秘书监,年六十五。
本(徙居左家营)
尚义——衍淮——清逸(徙居汶上白石镇)
—衍汶——意诚(徙居汶上东皋村)
荣子后裔迁徙考
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使得人们对外交流很少,包括迁徙。
由于战乱、灾荒、落后的医疗,人口增长缓慢,居住地扩张的压力不大。
即使是
逃荒、避难,人们也到不了很远的地方。
这也就是汶上及周围相邻省、县荣氏村
落密度较大的原因。
如 38 世祖荣助公因设教授徒,由汶上迁居任城八里店;47
世祖荣公及其后人因战乱辗转迁河南睢州;47 世荣碌公迁曹县砖庙;55 世荣
好贤避水患迁峄州荣庄。
但是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异地做官,二是从军征战,使汶上荣氏遍布全国
各地。
南北朝时期,31 世荣诗言公于永元年被授北平护军,定居北平无终。
这一
支系屡出战将,远途征战,徙居各地。
迁居北平无终的荣氏宗亲,历世久远,由
此外迁各地的必定很多,可惜大都没有记载下来。
可以设想,凡是较早从河北迁
出的宗亲,都有可能是这一支系的后裔。
唐高祖时荣泰公,因军务过江西萍北,爱其地皆纯良之士,择其里有仁厚之
风,遂迁其家人而居之。
其后世再迁外地形成桐木、栗市、安山、洲田及醴陵、
攸县、岳阳等支。
55 世荣好施公从军到达陕西,于是定居蓝田。
南宋末年荣道奇公任户部侍郎,其子三捷公抵抗金兵入侵,后居南京马州船
埠。
汶上 43 世祖荣烔公生于唐宣宗大中八年。
唐天佑二年粤西昭州(今桂林市
平乐县)发生动乱,朝廷封荣烔为征南将军平定南蛮。
时值朱温篡唐,荣烔留守
昭州,落籍于今桂林市平乐县阳安乡荣家村。
46 世荣諲公因官南迁湖广鄂诸(现今湖北武昌),其后裔迁江苏南京、安徽
安庆、江苏无锡、河北霸州等地,形成较大支系。
元时,礼学公被朝廷派遣芝城任永州别驾。
礼学公偕其祖父孝凯公、父友泽
公莅任。
若干年后礼学公之子智浩公迁居东安大坪,是为湖南东安支系。
其后裔
迁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59 世荣堂公,洪武年间从军有功,以军功授庐州督粮指挥使,后又督军取
淮右至淠北,爱其土地肥美风俗敦厚,遂安家安徽六安。
以上宗亲皆因为官或从军迁往各地。
若论平民大迁徙,规模最大的应属明代。
元朝末年,持续 17 年的元末农民
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朱元璋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
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快速恢复劳动力的办法就是移民。
明初移民席
卷全国,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 200 万,而
山西的人口竟达 400 多万。
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
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大潮,由此展开,
并持续了 100 多年。
仅在洪武年间,就从洪洞一带迁出几十万人。
他们有的直接
分布到冀、鲁、豫、皖等省,有的间接分到川、滇、黔以及东北、内蒙等地。
历
代迁往山西的荣氏宗亲参与了这次大迁徙,在大迁徙 时,60 世荣成、荣春、
荣思贤、荣宏亮、荣敬、荣宏道、荣宏渠、荣宏亮、荣宏溪、荣清、荣温、荣作
等分别迁入山东的桓台、聊城、菏泽、郓城和河北枣强、江苏丰县、河南夏邑、
安徽、浙江等地;以后也陆陆续续有人迁出,如 61 世荣利公由洪洞县迁居安徽
淮北,64 世荣尚宏公徙居山东齐河,65 世荣光考公徙居河南省濮阳县荣家村。
近现代以来,交通条件好了些,人民的交流方便了,直接迁徙到远地已不是
很大困难。
汶上及其各支系后人或因异地为官,或因生活逼迫,或因从军戍边,
或因越洋求学,或因投身革命,或因经商创业,别井离乡,辗转迁徙,现在荣氏
后裔已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全球。
据旧谱,陆陆续续迁徙国内各地的有:
13 世於濂公外徙不详;
13 世於澄公外徙不详;
15 世进爵公外徙不详;
21 世赓陶公外徙不详;
31 世师言公由厌次村迁居北平无终;
32 世廷相由厌次村徙居汶上城北大庄堤口;
32 世廷升、廷卿公外徙不详;
35 世得邦公外徙不详;
38 世助公由大庄堤口迁往济州任城;
40 世可教公外徙不详;
43 世烔公徙居广西桂林平乐;
45 世誾公外徙不详;
45 世谏公外徙不详;
46 世諲公因官徙居湖广鄂诸;
47 世碌公徙居曹南砖庙南菜园荣庄;
47 世公徙居河南省睢县荣凸村;
48 世士英公自湖广徙居江苏金坛;
53 世迎嘉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山西交城坡底村;
52 世允公由湖广徙居江苏常熟;
54 世希仲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宁阳县城西荣家庄;
55 世好谋公由大庄堤口徙居汶上城东周村;
55 世好施公由北平无终徙居陕西蓝田;
55 世好贤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峄州荣庄;
56 世仰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6 世什公由蓝田荣家沟迁蓝田王河村;
56 世春湄公由常熟徙居黄沙港;
56 世春渭公由常熟徙居黄沙港;
56 世春江公由常熟徙居陕西蓝田;
57 世启宗公徙居安徽安庆;
57 世方文公由蓝田荣家沟徙居安徽省界首;
58 世铭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未详;
58 世铜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
58 世钢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
59 世暰公由山西交城徙居盂县;
59 世世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9 世档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59 世明公徙居福建省未详;
59 世明公(山西交城支铸子)徙居江西省未详;
59 世暇公由周村徙居汶上荣氏村今称刁集村;
59 世昀公外徙不详;
59 世柱公外徙不详;
59 世道公由山西洪洞徙居河北邢台;
59 世水濂公由南京金坛徙居江南无锡;
59 世磬公由南京水西门外徙居河北霸州;
60 世敬公由平阳府徙居直隶枣强县郭吕卷村;
60 世思贤公由平阳府徙居东昌府堂邑县荣庄;
60 世春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徙居桓台县荆家庄;
60 世成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柳枝村徙居桓台县崔楼庄;
60 世宏亮公由周村徙居单县荣庄;
60 世宏道公由周村徙居山东诸城;
60 世宏江公由周村徙居阳谷县八里庙;
60 世宏渠公由周村徙居江苏丰县;
60 世宏溪公由周村徙居郓城柳条圈;
60 世清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夏邑县城东北荣庙;
60 世温公由周村徙居安徽省未详;
60 世作公由周村徙居浙江省未详;
60 世国公外徙不详;
61 世士彦公由曹县荣菜园徙居城南沿荣庄;
61 世士廉公由荣菜园迁往曹县城东猪毛刘庄,后来易名荣楼村;
61 世富公由任城徙居肥城小店;
61 世頄公由八里庙徙居荣家道沟;
61 世祯公由任城徙居安徽省未详;
61 世利公由山西洪洞徙居安徽淮北;
61 世样公外徙不详;
61 世梁公由山西交城徙居山东德州荣家寨;
61 世唯高公自金坛徙居寺泾港;
62 世徵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太原府;
62 世义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榆次县六堡镇;
62 世南湖公由刁集村徙居汶上城西荣家店;
62 世贞节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2 世贞忠公由周村徙居曹县荣华店;
62 世正公迁居湖北汉口;
62 世仲华、季英由曹县城东荣楼徙居城南荣楼;
63 世镜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范县北关;
63 世成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原武县中磁村;
63 世上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范县城西三里营;
63 世祥公由山西洪洞徙居山东齐河荣庄;
63 世尚信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 世士伦公由荣庄徙居小店;
63 世立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 世宗公由周村外徙不详;
63 世䄘公迁居河南焦作;
63 世万年公由崔楼迁居广饶城南荣家庄;
63 世思让公由崔楼迁居河南柘城安平荣楼;
64 世士贤公由崔楼经临淄曹村辗转迁至登州府文登荣家庄;
64 世泰公由崔楼徙居桓台荣家庄;
64 世花富公迁居江苏沭阳县城北华冲集;
64 世英公迁居山东昌乐荣家杨阜;
64 世尚宏公由山西洪洞县徙居山东齐河荣庄;
64 世可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大桥庄;
64 世原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赵庄;
64 世成公由曹县徙居河南省商丘县赵庄;
64 世斯威公由浙江于城徙居山西阳曲县马庄;
64 世时甯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介休;
64 世继斗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浑源县新裴村;
64 世继升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浑源县新裴村;
64 世继瑞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浑源县旧裴村;
64 世自强公由山西省交城徙居聊城北东吕村;
64 世学曾公由八里庙徙居田家庄;
64 世学孟公由八里庙徙居穆家庄;
65 世登公由八里庙徙居马铁炉;
65 世山公由八里庙徙居岔河;
65 世崇公由八里庙徙居张秋镇;
65 世光考公徙居直隶濮阳县荣家村;
65 世贵公由广饶迁居临淄荣家庄;
65 世志仁公由刁集村徙居濮县荣家庄;
65 世心诚公由刁集村徙居汶上县城西开河镇;
65 世振诚公由刁集村徙居范县荣家堂;
65 世一本公由刁村徙居范县左家营;
65 世清逸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北白石镇;
65 世意诚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南东皋村;
66 世光先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东演马村;
66 世光里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西演马村;
66 世彦英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北林家庙;
66 世彦俊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西刁家集;
66 世龙公由周村徙居郓城东荣家庄;
66 世虎公由周村徙居范县西荣家庄;
66 世麒公徙居陕西省未详;
66 世麟公徙居四川省未详;
66 世阁公徙居湖南省未详;
66 世寿、福公由曹县沿荣庄徙居黄庙荣庄;
66 世鸿公由龚楼北荣楼徙居曹县城南荣楼;
66 世坤绣公由宁阳荣庄徙居东疏街;
66 世鸿由城东荣楼徙居城南荣楼;
67 世正起公徙居巨野县荣庄;
67 世正裔公外徙不详;
67 世正修公外徙不详;
67 世正取公外徙不详;
67 世璠公由八里庙徙居陈柳头;
67 世章公、芹公由八里庙徙居玉皇庙;
67 世胤贤公由开河镇徙居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
67 世胤恩公由开河镇徙居河南省濮阳市白衣阁;
67 世胤长公由开河镇徙居河南省范县双狮子李;
67 世胤儒公由开河镇徙居郓城县水堡集;
67 世仰起、仰成公由开河镇外徙未详;
67 世安公由桓台荣家庄迁居长山县大牛王庄;
67 世圣公由黄庙荣庄徙居老林东林楼。
68 世考安公由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后张村;
68 世考邦公由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韩家堂;
68 世考德公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迁居徐州;
68 世东江、东泗公由桓台荣家庄迁居马家庄;
68 世兴琳公由东皋徙居辛店;
68 世兴绍公由东皋徙居本县城北侯家村;
68 世大典由商丘赵庄徙居王寨;
68 世文智公之孙凤栖、凤峨由黄庙荣庄迁入老林东荣楼;
69 世君公由后荣庄迁居河南虞城王集邻关庄;
69 世臣公随兄由后荣庄迁居虞城后又迁居单县高韦庄西南荣庄,以姓为村;
69 世朝钦公由宁阳荣家庄徙居柴家庄;
69 世广安公之孙天作、天仕、天位,由曹县沿荣庄徙居河底井;
69 世世禄公之孙思信、思贵、思田由黄庙荣庄徙居河南省楚庙袁庄;
69 世钦祥公长子明广、次子明纲由城南荣楼徙居河南园子村;
70 世教公由荣家庄迁居北岭村;
70 世实颖公由荣家庄迁居长山严家庄;
70 世昌明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西袁口镇;
70 世昌贵公由西演马徙居冠县;
70 世思孝公由柳条圈徙居汶上东演马;
70 世传宗公偕二子由白石东营徙居江苏萧县;
70 世业公由后荣庄迁居单县曹庄乡前荣庄;
71 世自运(后改贯伦)公由柳条圈徙居鄄城县荣堂村;
71 世际章公由西演马徙居白塔;
71 世光宗公由林家坝徙居汶上城东北白石镇东营;
71 世钦公长子广含、次子广砺由梁山刁家集徙居东平古台寺;
71 世尚素由濮县荣家庄徙居左家营;
71 世廷祥公偕二子怀邦、怀重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河南淮阳县;
71 世文祥公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庐庄;
71 世廷祥公偕五子由大渚潭东荣家庄徙居江苏丰县金柳寨;
71 世乐公由后荣庄迁居谢家集北四里荣庄;
71 世乐圣公由后荣庄迁居谢家集西南各庄;
71 世思田公由黄庙荣庄徙居老林东荣楼;
71 世本真由城东北荣楼徙居刘井;
71 世思连居毛庄;
71 世思用居陕西咸阳;
71 世本兴居白庄;
71 世本原居五庄集;
71 世思九居安许楼;
71 世本清公徙居小潘庄;
71 世本田公由城东北荣楼徙居陕西关口;
71 世均平由城东北荣楼徙居柏树园;
71 世均亭由城东北荣楼徙居袁韩楼;
71 世思温、思存由城南荣楼徙居河南园子村;
71 世玉河居仵瓦房;
72 世广臣公由大渚潭西荣家庄徙居江苏丰县南三十里梁寨;
72 世广全公由大渚潭西荣家庄徙居江苏沛县五子楼;
72 世圣言公由白石东营徙居本县小秦村;
72 世林之公由东疏街徙居宁阳北关;
72 世安稳公由城东北荣楼徙居四川成都;
72 世安恕公徙居河南郑州;
72 世安礼公徙居山东单县;
73 世旺公由白石镇徙居滋阳韩家楼;
73 世庆才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西张保庄;
73 世庆益公由东演马徙居汶上城东北陈家堂;
73 世安新公由袁口镇徙居馆驿乡侯庄;
73 世东月公居住河南虞城贾寨郭庄;
73 世心义公由前荣庄迁居河南商丘东北双八镇石庄村;
73 世心奉公由后荣庄迁居李半庄邻五道楼;
73 世心会公居住河南虞城李老家宋庄;
73 世润由岔河徙居河南台前县林家坝;
74 世继安公由巨野城西荣家庄徙居江苏沛县尹庄;
74 世目冻公由后荣庄徙居李半庄乡大许河村;
74 世兰起公徙居河南省虞城县李老家乡王庄村;
74 世目贤公居住河南虞城李老家乡白蜡院村;
74 世目训由后荣庄徙居黑龙江省桦南县阎家乡振兴村;
74 世目楼由后荣庄外徙未详;
74 世目信由前荣徙居黑龙江不详;
74 世宪镰由八里庙徙居三教堂;
74 世树言由岔河徙居江苏宿迁;
75 世金起公由高韦庄镇荣庄村迁居曹县南李集邻老杨庄;
75 世心喜公由前荣庄迁居黑龙江不详。
这只是旧谱有记载的,还有很多不见于谱,以及后期外迁的,更是不计其数。
期待将来编纂全国通谱时能好好梳理一下。
荣氏家族辈份排名如下:
1、四川荣氏一支字辈:“家道本元长”。
2、湖北江陵荣氏字辈:“肇智崇明瑞”。
3、河北枣强荣氏字辈:“祥保领际宪庆兴”。4、江苏铜山荣氏字辈:“百世传忠厚陪树远”。
5、荣氏一支字辈:“兆基学玉生山秀”。
6、湖北恩施荣氏字辈:“正大光明成,家齐万年兴,知书识理由,学问必高升。”
7、湖北仙桃荣氏字辈:“道德延先绪,文章启圣贤,为善方衍庆,万代远家传。”
8、重庆市大足县荣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明治安。“
安徽枞阳<<荣氏宗谱>>始修于1440---1504年间,由枞阳荣氏六世祖子镜公始创谱图<<荣氏历代昭穆宗制图>>,历经七修。发现的《荣氏宗谱》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修谱(三十卷)全本,荣黍民主修,三乐堂活字印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修谱残本,荣桂山主修,三乐堂活字印本,六修谱全本二十五卷,现存七卷。
江苏苏州平江寺泾港荣氏支谱,(清)荣汝权协修于清嘉庆庚午年(公元1810年),荣惠仁协修于清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荣炳斋协修于清宣统庚戌年(公元1910年),荣文明、荣寿生协修于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古籍文献室。
荣氏宗谱八卷,(清)荣汝宁编纂,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三乐堂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古籍文献室。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十六卷,(清)荣汝楫,荣肇恺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三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人民人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宁津荣氏族谱两卷,(清)荣续熙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二十二卷,(清)荣汝分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三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荣氏续修宗谱帐略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三乐堂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古籍文献室。
荣氏宗谱三十卷,(民国)荣福龄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三乐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民国)荣福龄主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三乐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曾。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太康荣氏族谱一卷,(民国)荣福重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太康县档案馆。
安徽枞阳、桐城、庐江、望江、青阳、贵池、南陵等地的荣氏字辈:“致行之道,礼应为先,用光家国,永世其昌。”
安徽凤阳荣氏字辈:“金朝学夕克 守相同发富 金星照光辉”。
江苏无锡荣氏字辈:锡泰宗仁智信
江苏睢宁荣氏字辈:“兴存良宝庆康乐喜祥”。
江苏宿迁荣氏字辈:“光 耀宗学德振义道”
江苏沭阳荣氏字辈:“金玉山水竹”。
江苏盐城荣氏字辈:“高久从天……”
江苏铜山荣氏字辈:“百世传忠厚陪树远”。
四川广安荣氏字辈:“加三先信正 大文万福盛 祖宗功德守 世代有余庆”。
四川蓬溪荣氏字辈:“一季达春文明建 忠孝远学传道德 成先遂诗书启世贤朝廷开科选安邦定仕齐”。
四川荣氏分支字辈:“光辉振大廷 道德全先祖”。
四川荣氏一支字辈:“家道本元长”。
湖北江陵荣氏字辈:“肇智崇明瑞”。
湖北宜都荣氏字辈:“上(召)至崇明遂太和道以乾起昌家作嗣益志敬维贤”。
山东东阿荣氏字辈:“向瑞鸿庆献文明道德常”。
山东汶上荣氏字辈:“祥令德伟……”
河北枣强荣氏字辈:“祥保领际宪庆兴”。
重庆荣昌荣氏字辈:“忠孝传千古”。
重庆市大足县荣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明治安。“
吉林白城荣氏字辈:“占庆金云……”
荣氏一支字辈:“兆基学玉生山秀”。
荣氏一支字辈:“悦江钦□翟儒茂君有德大廷元效仁龙振旭有锡”。
湖北恩施荣氏字辈:“正大光明成,家齐万年兴,知书识理由,学问必高升。”
湖北仙桃荣氏字辈:“道德延先绪,文章启圣贤,为善方衍庆,万代远家传。”
山东威海市文登市荣家店村荣氏字辈:“树之风声,以昭世序,子孙逢吉,德泽长存。”
资料有待补充。
"荣"姓家谱辈分用字?
本文2023-11-29 10:20: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