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有哪些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高姓有哪些家谱?,第1张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究会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还要组织力量,编写高氏历史、文化、人物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剧本,拍摄电视片。

研究会的另一方面任务,是承担起高氏宗亲会的职能,不定期组织宗亲参观、联谊、寻根活动。

研究会的宣传联络,主要依靠高氏家谱网,以及QQ群、电子邮箱,同时以电话、信函为补充,还要编辑发行会刊。

为了顺利开展研究会的管理、联络、宣传、调查、研究、出版、开会、寻根、联谊等活动,必须建立基金会,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讨论基金会的结构和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我希望,在座各位高氏研究积极分子回去广为宣传、发动,带动更多的宗亲投身我们共同的事业,研究好我们的族史,弘扬高氏先祖的优良传统,增强高氏凝聚力,开创高氏历史辉煌的新篇章。

表[表,读音作biǎo(ㄅㄧㄠ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第十七代姜器的鲜卑族后裔,属于复姓汉化省文简化为氏。

少典氏第十一代、炎帝神农氏第十七代姜器的后代有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等。

其中的潞氏的支派又有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乌护氏、纥骨氏、壹利吐氏、异其斤氏、回纥九姓等。

其回纥九姓就是回纥氏、仆固氏、浑氏、拔曳固氏、即拔野古氏、同罗氏、思结氏、栔苾氏、阿思布氏、骨仑氏。

之后由回纥氏分衍出高车十二族,即乞伏利氏、咤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伏氏、达卢干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表氏、布收沛氏。

其中的乞表氏后来取汉字谐音单字“表”为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朝时期酒泉郡的表是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书·地理志》:“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莽日载武”。《后汉书·郡国志》:“改表是曰表氏,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汉朝时期的酒泉郡下辖两县,一为乐涫县,一为表氏县。唐朝学者李贤对汉史记录注释道:“表氏故城,在张掖西北”。

今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一座古城址。骆驼城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因地震水患而由 出面搬迁重筑的酒泉郡表氏(表是)县城,从五胡十六国的前凉国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北周时期,该城一直为凉州建康郡郡治及其所辖表氏(表是)县城,唐朝时期为建康军城,公元766年被废弃,该城的建制历史延绵五百八十五年。

实际上在秦朝末年,酒泉郡表是县就已经存在了,当地居民主要来自北方各民族,后有相当一部分居住民以城池名称“表是”为姓氏,后随改为复姓“表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表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古百济新昌族,属于汉化取姓为氏。

古百济国新昌族有表氏,源出古新昌县。

据史籍《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政权(公元386~534年)在中国北部地区设置平州,治所在肥如城(今河北卢龙),领辽西郡和北平郡,辽西郡下辖肥如、阳乐、海阳三县、北平郡下辖新昌、朝鲜二县。

新昌、朝鲜二县当时多为朝鲜族人,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的浪潮中,除了将中国北方的鲜卑、羌、匈奴、氐诸民族的原族姓氏强行汉化外,对其所辖地域边缘地区的其他民族,则大多以居地汉名称谓命其姓氏,其中,对所辖东北地区的高丽、百济等民族,按北平郡下辖的新昌、朝鲜二县中的各小地名分别给其命姓,其中即有表氏,为新昌境内一屯子的名称。

二历史名人:

表 祥:(生卒年待考),四川成都人。著名宋朝时期僧人。

宋哲宗时(公元1086~1110年)的著名僧侣,他善于绘人物像, 手法 ,常于妙高台壁间画东坡像。当时苏东坡为其题诗道:“目若新生之犊,心如不系之舟。要板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表肇基:(公元1938~今),云南沪西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1963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从事数学教学工作近四十年。在1987评为数学高级讲师,曾任教务主任,教务科长。

他在教学中坚持讲练结合,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新旧联系,以旧出新,联系实际,总结方法,重视能力培养,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社会好评。

多次评为先进教师和优秀教师。在中学、中专、大专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工作实际和要求,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

撰写的论文和数学研究文章有:《启发式》、《教学法与认识论》、《高中数学与题解》、《数学竞赛辅导》、《数学习题的典型与一般》、电大《高等数学复习提要》、《高等数学习题解》、《经济应用数学》、函大《线性代数学习指导》、《弹性分析》、《和角公式的证明》、《直接积分法》等。

表钟九:(公元1942~今),朝鲜族;吉林省会人。著名儿科医学专家。

珲春市辉春林业局职工医院业务院长。自从大学毕业后临床医疗工作达三十余年,从事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和治疗。

擅长儿科临床,肾脏内科,在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部质性肾炎、尿毒症方面较深的研究。所撰写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小儿第三型哮喘——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论文,在1993年9月杭州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国内首次发表,这是纯中药治疗,该文章受到大会好评。

近些年来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和译文。在其三十余年医疗工作中获得各类省级、省级、局级先进工作者荣誉。

目前专攻用中西医结合研究肾脏内科方面几种疑难病,已取得部分成果。

其人生格言:成功之路——勤奋、坚持。个人医疗生涯的间略真实的记录在由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学专家》中。

表凤鸣:(公元1956~今),河北承德人。著名现代书法家。

幼承家学,受父表福庭先生影响,酷爱诗文书画诸艺术,后拜姚小尧、刘顺、谢超、元渚先生为师,以颜柳入手,上追汉魏,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大宗中获奖,书法作品曾被翰园碑林,圣泉碑林,墨子碑林,三清山碑林,选入刻碑留迹,并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中国当代文房四宝与文学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楹联墨迹集,中国诗书画印大观,东方之子一二三部,英国剑桥大学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知识界名人大辞典,台湾出版的海同心书画联展专辑,等三十余部辞书。

诗词作品曾编入中华吟萎,华夏诗存,湖海嘤呜集,言志别裁,咏物别裁,揽胜别裁,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菲律滨学群文艺社名誉理事,北京卿云诗书画社社员,河北书法家协会会员,承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你可以访问史氏春秋!!网

http://wwwsscqwnet/

在那里寻找你们本家家谱

实际最好的办法到你老家找,一般老族长都有家谱,如果他们没有的话,在网上找意义不大,属于舍本求末!!!

全国家谱调查统计了一下各地图书馆保存的你们的家谱,我觉得对你意义不大-----因为那很可能是别家的!!

天下一姓未必一样

下面是一些收藏记录,以上海图书馆为多

来源上海图书馆

l203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1204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

清初刻本 一册

上海图

1205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不分卷

(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续修

清钞本

南京图

1206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

清红杏山樵藏钞本

苏州大学

1207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史怀光鉴修 史云焕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8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史久煌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承泽堂铅印本 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9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孙娄村

1210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赠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

乘》。

1211江苏江都史氏宗谱□□卷

(民国)史济廷修

民国于九年(1930)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村(存卷1、2)

1212江苏常州史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圆华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十册

上海图

1213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佑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

美国

1214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杰杰 史荣禄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务本堂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15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辑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南京博

1216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怀溧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217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

(民国)史 编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怀溧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1218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贻祖 史顺通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

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219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史国瑛等修

民国间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册

中央民院

注:明万历间初修。

1220浙江史氏谱录合编不分卷

(清)史璞庵纂修 史墨补修

清康熙间刻乾隆闲补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221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士琏等修

清嘉庆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22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晋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3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史晋纂修 史锦文刊印

民国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4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六卷

(清)史济铿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5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史济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6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史邦直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三十册

历史所

1227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丰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册

上海图 四川图

1228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229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

(民国)史泉义续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国十二年(1923)续

刻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1230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编辑

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注:前后有钞补。

1231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史良书续修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1232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清)史悠诚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1233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赠十五卷首

一卷

(民国)史悠情 史济恂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 预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1234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

(民国)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5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

(民国)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6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秦英鉴重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237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一册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1238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史悠晋纂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城郊乡大浦桥村

1239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继周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1z40山东栖霞史氏族谱书五卷

(民国)史启利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杨础乡史家庄 山东栖霞县观

里镇小观村

1241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续修

清初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2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续修

清乾隆间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3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244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册

美国

1245山东乐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美国

1246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正生 史文榜创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1247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

(民国)黄润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黄林乡段家山村

1248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达门等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1249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录 史悠信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一年(1905)溧阳堂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缺首一卷)

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1250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

(民国)史锡永纂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251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不分卷

(民国)史封铨纂

民国十二年(1923)万县鹳石庄史氏钞本 一

四川重庆市图

1252 蒋墅史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来兴等修

民国二十(1931)承启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253 史氏宗谱七卷

(清)史大盛等编修

清咸丰四年(1854)蛟龙塘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1254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明弼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铅印本 三十八

北图

1255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256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

(清)史学班等重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257 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258 史氏家谱□□卷

清刻本

北图(存一卷)

二、家乘谱牒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

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

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

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来源上海图书馆及全国家谱调查录

过去我对家谱一点都不了解,就连家谱这个词也没听过。据家谱网上说:“家谱,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以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家谱是在上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记得是今年的端午节吧。当时我们的家谱是在隔壁的爷爷家,爸爸带着我到了他们家,先是三叩九拜,并且申明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家族的发展史和更好地传承家谱……如有不敬和不周之处请老祖宗担待和原谅之类的话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家谱……

我们的家谱是由三块四十厘米左右宽,一百六十多厘米长的布料缝制成的长方形表格状的,由于年代很久,上面的图案、表格和字迹都很模糊,边缘甚至还有两处破碎的地方。我和爸爸、爷爷,特别是还有一个年纪较大、辈份很高的老爷爷的帮助下,费了不少的工夫才把上面记录的内容摘录下来:最上一排共一列,在家谱的最中间,写的是“三代宗祖大人……”;第二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高祖父讳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高祖母讳王氏……”;第三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曾祖父讳志发……”和“曾祖母讳赵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曾祖父讳志左行一……”;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曾祖父讳志有……”和“曾祖母讳潘氏……”;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曾祖父讳志修……”。第四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祖父讳会……”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祖母讳马氏……”;第五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遇文……”和“故母讳王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遇成……”和“故母讳李氏……”;第六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润行一……”和“故母讳王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皇清显考讳(某)行一……”和皇清显妣讳(某)氏……”;第三列是“皇清显考讳含行三……”和皇清显妣讳黄氏行一……”;第七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生员讳来周行一……”和“故母讳黄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荣周行二……”和“故母讳王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故父讳用周……”和“祖母讳杨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故父讳平周行四……”从右到左第五列是“故父讳相周行三……”和“故母讳邱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六列是“故父讳兴周行一……”;从右到左第七列是“故母讳邱氏……”和“故母讳尹氏……”;从右到左第八列是“故祖母讳郭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九列是“故祖母讳李氏行一……”。第八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定忠行一……”和“故母讳冯氏行四……”;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定一行一……”和“故母讳石氏行一……”。

我们的家谱有几个特点:一、它是用了三块宽四十厘米左右的布料才缝合成现在的宽度的,不象现在的布料,要多宽有多宽,可见当时的条件特别差,老祖宗们也太不容易了;二是根据家谱中的纪录看,凡是家族中的男子,不论辈份高低,去世后他的名字都有纪录,而女性成员却只纪录了姓氏;三是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之神位”三个字,在名子和姓氏前面都有一个“讳”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吧。

我们的家谱还有一幅精美的对联,它很特别,它表述的是“二十四孝”,说它是对联,它却没有一个字,完全是由精美图画组成。这可能是祖宗们留给后人的家训。用大人门的话说,就是老祖宗对我们的不言之教吧!如果老祖宗能把他们的事迹(简历)用文字、图像传下来,或者把他们的照片也留给我们,让我们后世子孙了解他们走过的生活道路的同时还能目睹他们的尊容哪该有多好啊!

家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和重要事件的文献,其中通常使用“国学生”这一身份来表示某人曾经就读于当时的官办学校。

在清代,国学生是指就读于翰林院或国子监等官办学校的学生。虽然这些学校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但是可以将其类比为现代的公立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

因此,家谱上清代的人国学生应该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本科或硕士学历,具体视个人情况而定。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类比,具体的学历对应还需考虑当时的制度、教育水平等因素。

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根据查询懂得网得知,复读档案是指高中毕业后,选择复读的学生的档案。这些档案包括学籍表、毕业登记表、健康调查表、体质测试表、体育合格证明、社会实践表和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会考成绩表等,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纸质档案是以纸张作为载体的一种档案,如保存备查的公文图纸、信札、电报、户籍、帐册、契约、证书、书稿、日记、笔记、家谱的原本和原稿。纸质档案具有易损坏,无法再生,需要保密等特点,对档案的保护和修复是档案工作必须重视的工作和任务。

2007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高二年级组样题

一、倾听

1 “我”是个没日没夜工作的人。( )

2 “我”是一个厨师。( )

3 “我”喜欢打桌球,聊天儿,看录像。( )

4 “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 )

5 “我”在网吧工作。( )

6 “我”是南方人。( )

7 “我”总抽烟。( )

8 “我”已经结婚了。( )

9根据录音推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0根据录音推断,“我”的工作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答:

11根据录音推断,“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答:

12根据录音提供的信息,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我”一般下午六点去上班。

B上个星期,“我”从四点就开始和长头发老外聊天儿。

C“我”回家的时候,总带着一身烟味儿。

D我喜欢看书,尤其是罕见的书。

二、运用

温馨提示:完成下列各题,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根据所给语境,用《琵琶行(并序)》中的原句填空。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景琦从济南返回

老家,父亲已经去世。在灵堂前,他并没有号

啕大哭,导演也没有用哀乐来渲染,只是让他

点燃父亲生前所用的烟袋静静地跪献灵前,

“ ”,这场戏很能表现人物

的性格。

2屈原在《离骚》中不只是为

自己鸣不平,他以博大的胸

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同情

的语句是:“

, 。”

3仿照示例扩写,要求意蕴丰厚,有文采。

例水。 山。

湖水。

湖水无忧。

湖水无忧风皱面。

4请调整下面画线句子的语序,使各短语协调一致,对称匀整。(3 分)

尽管中央领导成员多次换届,但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未受影响,而且越来越好。不断振

兴的科技、政局的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经济、文艺的百花齐放、日益发展的教育,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使外商投资成倍增加。

答:

5补写下面的句子,写出你对快乐的感悟。

快乐是什么?快乐不是成名成家,是 ;

快乐不是 ,,是一种超然的淡泊心境,悠然自得又从容淡定;快乐不是安逸享受,是 。

6把下面的三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这吸管式的长嘴,卷做螺旋形,好像盘香,收藏在头部下面。

(2)凤蝶伸出吸管式的长嘴。

(3)凤蝶把长嘴插进花的深处,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

答:

7对下面这首宋词所用的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A “庭院深深深几许”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B“玉勒雕鞍游冶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C“泪眼问花花不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 “乱红飞过秋千去”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8下面是一组对高二学生读书情况的调查情况表,请按要求答题

内容 认同率

武侠言情 351%

娱乐休闲 325%

文学历史 150%

时事政治 174%

注:认同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1)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这种状况是否需要改变,请陈述理由:

9为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嚣张 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浮夸轻浮)的琉璃, 檐头(淡化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破败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生长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往昔)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三、放眼

(一)

闲读梧桐

文/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渴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 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啊,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 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

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韶华( ) 嬗传( ) 桑梓( )

2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梧桐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精神特征。

3为什么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答: 4文章题为“闲读梧桐”,那么作者“读”出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二)

胡杨树

文/ 肖复兴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我完全被它惊呆、慑服,为它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真的,平淡的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人与事,让我能够如此激动以至血液中腾起炽热的火焰,更别说司空见

惯的被污染的大气层玷污得灰蒙蒙的树了。这样的树却让我精神一振,一下子涌出生命本有的那种铺天盖地摧枯拉朽的力量来。

这便是胡杨树!

这样的树只有在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站在清冽

而奔腾的塔里木河河畔,纵目眺望南北两岸莽莽苍苍的胡

杨林,我的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如同那汹涌的

河水冲击着我的心房。

塔里木河两岸各自纵深四十余公里,是胡杨的领地。前后一片绿色,与包围着它的浓重的浑黄作着动人心魄的对比。这一片浓重的颜色波动着,翻涌着,连天铺地,是这里最为醒目的风景线。

真的,只要看见这样的树,其他的树都太孱弱渺小了。都说银杏树古老,一树金黄的小扇子

扇着不尽的悠悠古风,能比得上胡杨林吗?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胡杨就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

都说松柏苍翠,经风霜不凋如针般坚贞不屈,能比得上胡杨吗?胡杨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

旱,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松柏抵得上它这三千年如此顽强的

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吗?更不要说纤纤如丝摇弯了腰肢的杨柳;一抹胭脂红取

媚于春风的桃李;不敢见一片冰冷雪花的柠檬桉;不能离开温柔水乡的老榕树……

胡杨!只有胡杨挺立在塔里木河河畔,四十公里方阵一般,横岭出世,威风凛凛。无风时,它们在阳光下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犹如静禅,仪态万千犹如根雕—— —世上永远难以匹敌的如此巨大苍莽而诡谲的根雕。它们静观世上风云变化,日落日出,将无限心事埋在心底。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

劲风掠过时,它们纷披的枝条抖动着,如同金戈铁马呼啸而来,如同惊涛骇浪翻卷而来。它

们狂放不羁地啸叫,它们让世界看到的是男儿心,是英雄气,是泼墨如云的大手笔,是世上穿戴

越来越花哨却越来越难遮掩单薄的人们所久违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远处望去,它们显得粗糙,近乎凡•高笔下的矿工速写和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皱纹斑斑的脸。

但它们都苍浑而凝重,遒劲而突兀,每一棵树都犹如从奥林匹亚山擎着火把向你奔来的古希腊

男子汉。

走到近处看,每一棵树的树皮都皴裂着粗粗大大的口子,那是岁月的标记,是风沙的纪念,

如同漂洋过海探险归来的航船,桅杆和风帆上挂满千疮百孔,每一处疤痕都是一枚携风挟雷的

奖章。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

绽的肌肉。每一棵树的树枝都旋风般直指天空,如同喷吐出的蛇信,摇曳升腾的绿色火焰。

这样的树,饱经沧桑,参悟人生。它们把最深沉的情感埋在根底,把最坚定的信念写在枝

头,把要倾吐的一切付与飞沙走石与日月星辰。这样的树,永远不会和大都市用旋转喷水龙头

浇灌的树、豪华宴会厅中被修剪得平整犹如女人刚剪过发的树雷同。

我会永远珍惜并景仰这种树!我摘下几片胡杨树叶带回北京,那是儿子专门嘱咐我带给他

的。树叶很小,上面有许多褐色斑点,如同锈的痕迹,比柳树叶还要窄、短,甚至丑陋。但儿子说北京没有这种树。是的,北京没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剽悍( ) 皴裂( ) 遒劲( )

2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胡杨树的特点?

答:3文章第六段说“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从文中看,作者“咀嚼

和思考”出了什么?请分条作答。

4文章结尾说“是的,北京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5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树,但各有特点,请就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三)

网络文明的童年

文/ 海克

网络正在经历自己的童年时代。从网络1969 年诞生于美国算起,至今只有30多年的历史。如果以10 年换算为1岁,那么,网络年龄不过3 岁有余,完全是一个幼儿。俗话说,三岁看老。在这幼稚时期,网络显示出了自己超越传统媒体的优异特质,预示了自己的远大前程。

报纸、刊物是印刷时代的产物,是经典的传统媒体。而电台、**和电视是相继兴起的新型

电子媒体,诞生历史距今不过几十年上百年,但是,网络一旦出现,它们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这些媒体有共同的特征, 即传播方式是由少数精英来确定和提供选题,制作和传播内容,然后由大多数人来接收和观看。这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因为传统媒体的反馈功能很弱,受众的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反馈, 更不可能得到充分表达,这就给传统媒体控制、延宕乃至漠视大众意愿提供了借口与可能。

网络使人类远距离频繁交流互动第一次成为了可能。这一特性至关重要。它使单向传输即

灌输时代成为历史。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在任何事件上撒谎、隐瞒和欺骗都变得非常困

难,非常容易被揭穿,而且是即时被揭穿;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在任何观点上自说自话、

强加于人都变得非常困难,而随时面临来自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反驳与挑战;网络前所未有

的开放性,使一切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传播样式,不是面临消亡,就是将退居边缘。这不仅使国

内传统媒体的权威,而且也使国际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学者曾经惊呼,20世纪一大标志就是群众走上历史前台,他们将群众称为“乌合之

众”。即使在报刊、广播和电视被称为大众媒体的年代,群众也不曾拥有自由表达的媒体平台。

到了20世纪末,网络出现了。大众立刻涌向这廉价、开放而互动的媒体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

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再保持沉默。未来当网络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

分时,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说法来表示大众,将不再成立。

网络正在经历一场自由言说的狂欢。人人都在说话。正如我们在集市上所看到的那样,人

人都在说话,最后得到的只是一片噪音。因此,在网络时代,必将会出现大众的代言人,也就是

说,网络时代也将产生自己的精英。但是,新的精英必须要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愿、观点和利

益,也就是说,要比印刷时代产生的精英更加平民化,更加大众化,才可能为“乌合之众”所接受与认同。印刷时代所产生的精英,尽管也号称平民化,但由于非常习惯传统媒体提供的特别权

威和地位,与网络时代所要求的新精英特性相比,他们的立场、观点乃至利益都在不知不觉间

日益变得小众化、贵族化起来,蜕化成了旧式精英。

中国老百姓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网络使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成为可能,这一契合也许将

给中国文明带来无可限量的未来,就像印刷术曾带给欧洲不可限量的未来一样。当年中国造纸

术与印刷术传入欧洲,终结了中世纪教会垄断知识、教育的特权,使知识从羊皮纸上、教会图书

室中走出来,在社会上获得快速、广泛的复制与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启蒙时代的

到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最后是工业文明的到来。到了20世纪,网络时代出现,中国人

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历史也许再次轮回。未来最终能够真正把握网络时代特性并从中激发出巨

大创造力的,也许并不是西方文明,而很可能是中国文明。

我们今天还无法清楚地看到这一前景。但是,不论未来时代属于谁,将来有多少形态变化,

网络在童年时期所显示出来的自由、开放与互动这一特性,将成为一种最初的记忆,一种文明

的基因,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果失去这一特性,网络文明就将死亡。

1下列对“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指在网络出现后,对电台、**和电视等新型电子媒体的总称。

B“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共同特征是传播方式由少数精英来确定和提供选题,制

作和传播内容,然后由大多数人来接收和观看。

C“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反馈功能很弱,受众的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更不可能得到充分表达。

D “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传输过程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

2不属于“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使在任何事件上撒谎、隐瞒和欺骗都变得非常困难,非常容易被揭穿,而且是即时被揭穿。

B使在任何观点上自说自话、强加于人都变得非常困难。

C使单向传输即灌输时代成为历史。

D使一切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传播样式面临消亡或者退居边缘。

3关于网络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使人类远距离频繁交流互动第一次成为了可能。

B使国内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国际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退出历史舞台。

C大众可以立刻凭借网络这一媒体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D使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成为可能。

4依据本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出现,中国人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因此未来最终能够真正把握网络时代特性并从中激发出巨大创造力的,并不是西方文明,而是中国文明。

B网络的自由、开放与互动的特性,使群众走上历史前台成为20世纪一大标志。

C必须要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愿、观点和利益,这是成为网络精英的必要条件。

D网络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必须依赖于网络的自由、开放与互动的特性的发展与延续。

四、回眸

(一)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

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而皆自于人欤 自

( 2)举天下之豪杰 举: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函梁君臣之首

(2)仓皇东出

(3)忧劳可以兴国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的文言句式。(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为天下笑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二)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臣争宠,常自耻其世家, 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此为笑乐。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赋税!何不饥县汝民而空其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

诸伶共倡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

2你同意欧阳修对伶官的看法吗?请你结合《伶官传序》和本文给欧阳修写一段话,谈谈你对伶官的看法。

答:

五、益智

1某商店被盗,警方掌控的线索如下:

(1)甲、乙、丙三人中最多有一个人是罪犯;

(2)如果甲是罪犯,乙肯定是同犯;

(3)盗窃案发生时,丙正在家里吃饭。

由此可推断( )

A甲、丙都不是罪犯 B甲是罪犯

C乙是罪犯 D丙是罪犯

2明朝第十二个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的时候,照例要改元纪年。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年号,来象征吉利,便采取了向天下征集年号的办法。朝野上下的有识之士都苦思冥想,争相进献,朱厚熜一一看过,却觉得没有合适的。有一天上朝时,一个能迎合皇帝心理的大臣启奏,说他想出了个好年号,请皇帝审定。他从袖中将写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呈献给皇帝,朱厚熜打开一看:

士本人间大丈夫,口称万岁旧山河。

一横永镇江山地,两点平分天下图。

加子加孙加爵禄,立天立地立皇都。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满乾坤照五湖。

朱厚熜看着都是些吉利话,歌颂大明江山永固、帝业千秋,可是还看不明白究竟叫个什么年号好。在亲信侍臣的帮助下,他才看出这是一首诗谜。他觉得这两个字也很祥瑞,于是就决定采用,晓谕天下以此为年号。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猜出这两个字是什么吗?

谜底(打两字):

六、耕耘(40 分) 温馨提示:请将作文写在答题纸上

1请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写一则300字左右的短消息,介绍一下你所在学校迎奥运的相关活动。(10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尝试从中提炼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然后围绕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议论文。(30 分)

一些人去山里玩,下山的时候,面前出现一条羊肠小道,像是山民常走的捷径。大家很高兴,决定沿此道尽快下山,远远地就看见山下的停车场,果然是条捷径!正当大家庆幸时,眼前出现一道断崖,而捷径在此一拐,伸向远方的一座小山村。大家一筹莫展,只得先向山村方向走,中途再踏上另一条小道……曲曲弯弯地,浪费了许多力气才到达目的地。山民知道每一条捷径通向何方,他们走起来,就是捷径。而我们追求“捷径”的心态,一开始就是踏上弯路的前兆。有时,走捷径也是需要经验的。就像羚羊,只知道有捷径可过河,却不知道那里有鳄鱼,这时的“捷径”,只怕比弯路更“弯”。

一、倾听

4√

7 ×

8√

9开朗,合群,自信,有时也吹牛。

10调酒师。因为录音中说“有些常客可就好品尝我给他们做的那一口”,并给老外“调”出“秋日海风”。

11爱好:喜欢工作,喜欢夜生活,喜欢儿子,乐于琢磨。

不满:嘈杂的工作环境。

12C

二、运用

1此时无声胜有声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示例:山。/ 青山。/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雪白头。

4不断振兴的科技、长期稳定的政局、快速增长的经济、百花齐放的文艺、日益发展的教育”或者“科技的不断振兴、政局的长期稳定、经济的快速增长、文艺的百花齐放、教育的日益发展。

5示例:快乐不是成名成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热爱中去领悟和享受人生;快乐不是丰厚的回报,是一种超然的淡泊心境,悠然自得又从容淡定;快乐不是安逸享受,是一种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的博大胸襟。

6凤蝶用卷做螺旋形好像盘香一样收藏在头部下面的吸管式的长嘴插进花的深处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

7A

8(1)武侠言情和娱乐休闲的认同率超过三分之二,文学历史和时事政治的认同率不足三分之一。

(2)需要改变,因为青少年代表国家的希望,不能只顾轻松愉快,不注重学识修养,缺乏时代责任感。

9狂妄 浮夸 淡褪 散落 茂盛 亘古不变

三、放眼

(一)1

2外形: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身躯高大,树冠繁茂”亦可)。内在精神特征: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拥有从容淡泊的大度。

3因为外祖父与梧桐有相似的淡泊心境,又都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

4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二)1

2它生命力顽强,性格坚定,情感深沉,淡泊宁静。(意思对即可)

3胡杨树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的根雕般的姿态使作者感受到它的淡泊淳朴与宁静超然;于胡杨树抖动啸叫的狂放不羁使作者感觉到它的英雄气和阳刚之气;盂胡杨树粗糙的外形使作者感受到它的苍浑与凝重,遒劲与突兀的力量;榆胡杨树皴裂的树皮使作者感受到它饱经沧桑的经历和与风沙搏击的勇敢精神;虞胡杨树扭曲的树干使作者感受到它的勇敢剽悍;愚胡杨树旋风般直指天空的树枝使作者感受到它如火的激情、向上的力量。(答出以上三点即可)

4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于用现代都市作反衬,突出胡杨树的坚定刚强、朴实淡定,暗含了对某些缺乏精神追求的城市人的委婉批评,深化了文章主旨。

5《闲读梧桐》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梧桐与外祖父的对比,写出了梧桐顺从自然又抗衡自然, 从容淡泊的品质,而外祖父面对困难痛苦,表现了消极的人生态度。《胡杨树》中作者运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赞扬了胡杨树顽强、勇敢、朴实淡定的品质,暗含了对某些缺乏精神追求的城市人的委婉批评。

(三)1C 2C 3B 4A

四、回眸

(一)1(1)由,由于。(2)所有的。(3)困扰。

2(1)函,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2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3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4)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智勇之士。

3(1)倒装句(状语后置)(2)被动句

4(1)《尚书》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使人得到益处。”(2)(所以说)祸患常常是在细微小事上累积而成。

(二)1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

五、益智

1A 2前五句构成一个“嘉”字,后三句为一个“靖”字。3按兵不动。

高姓有哪些家谱?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