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牟氏庄园后人哪里去了
1949年牟氏庄园后人去了台湾。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牟氏庄园,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栖霞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营建的住宅,位于山东烟台。它是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至民国24年基本建成。庄园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硬山、坡顶、砖木石结构,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房屋480多间。
俯视整个庄国,布局为三组六院,各组一至三院不等,均呈四合院结构,房舍多是雕梁画栋,各院四至六进相间,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主宅仪门居中,配以左右两厢。
整个庄园四合院重重叠叠,井然有序,房舍疏密有致,鳞次栉比,浑然一体,做工精良造型朴实,既呈现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又展示了牟氏家族的豪华。
牟氏庄园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霞光三路北首),是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牟氏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六百年旺气之所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吸取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优秀建筑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的牟氏庄园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
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寻根溯源
牟姓来源有三:
1、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2、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出自他族。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陆终。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公元八零八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郡望堂号
牟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巨鹿郡,秦时设置,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2、平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3、荥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荥阳(今属河南)。
堂号:
“三弄”、“清风”等。
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贤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颇能激励同姓人的奋进与向上。
名人精粹
牟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后征为博士。牟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牟融: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牟谷:宋代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阝止(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牟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其子牟献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牟及: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有《乐在稿》。牟仲甫: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宋代画家。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牟大昌:台州黄岩人,宋末抗元英雄。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牟若�:台州黄岩人,元代学者。博极群书,善写文章,尤豪于诗。有《击瓯吟》、《覆瓿集》。牟楷:台州黄岩人,元代隐士。以养母之故,拒绝出仕,学者称静正先生。有《九书辩异》、《河洛图书说》。牟全:莱州栖霞铁口(今属山东)人,元代将领。元军讨伐日本,其率领头船开道。后赐金牌,授管军千户,升武略将军。牟完:浙江黄岩人,明代官吏。洪武九年廷试得首选,授吏部主事,擢燕王府纪善,并曾教授明仁宗。有《四礼家仪》。牟伦:四川叙州人,明代官吏。永乐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直谏犯上,被谪戍甘肃。工诗、能文。牟俸:四川巴县人,明代官吏。景泰进士,累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救灾时,尽心竭力,活饥民无数。后在苏州打击土豪劣绅的掠夺,得罪权贵,被谪戍。牟斌:明代官吏。由锦衣卫千户,擢指挥佥事。因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两次被罢官。牟庭:山东栖霞人,清代考据家、数学家。贡生出身,考据精深。有《诗切》、《投壶算草》、《带纵和数立方算草》。
烟台市是个水果生产大市,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在全国是赫赫有名的。而烟台的苹果质量最高的,就是栖霞的苹果,由于土壤的特别和滋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导致了栖霞苹果的独特。而今天要说的这个庞大家族,就是来自于栖霞的,居住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牟氏庄园。
牟氏家族的代表人就是牟二黑,他是整个家族的当家人,这个人物的名气很大,曾经多次在电视剧和**中出现,电视剧牟氏家园中就有所描述。牟家的实力发展的顶峰是1920年前后10年,那时候栖霞的老百姓所种的地大多数都是牟家的。你在栖霞的地头上,老百姓如果讨论问题,都不说这里的地是你家的还是我家的,都直接说牟家的,农民种着牟家的地,然后每年定时向牟家交粮,牟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
牟家当时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地主,家里的地足足有几万亩,可谓实打实的家大业大。这么大的家业,由一个家族管理,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况且牟氏家族各代的家族掌门人都是能力超群。中国人都经常说,家富不会超过三代,可是牟氏家族整整富了十几代,简直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牟氏家族的人员管理制度,牟氏选择家族掌门人,看的不仅仅是出身。只要是家族里同一个姓的,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实干的能力,谁在一些年份里为整个家族赚的钱多才有资格当选。而且,采取投票的制度,家族有名望的长辈要给新的掌门人进行投票。
牟氏之所以富的这么久,和他们家族处理生意的方式也有所先关。人们听到地主这个称呼,更多的是歧视、愤怒,认为他们是一群吸血鬼,专门压榨老百姓,其实也有不一样的地主,牟氏家族就是这样的。为牟氏家族工作的农户,对牟氏家族并没有太多的怨恨之心,相反很多人对牟氏家族比较感恩。因为民国时期,很多人流离失所,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天地。而为牟家种地,出去缴纳的粮食,剩下来的粮食足够自己一年的吃喝,在那个年代能吃饱,算是不错的了。
牟氏家族的财力非常的雄厚,所以在打造牟氏庄园的时候更是舍得用钱。整个牟氏家族住宅面积非常大,在长江以北找不出第二家来。而且分布非常有秩序,很多庭院的设计都是由洋人传教士来完成的,非常先进。牟氏庄园被称为“北方小故宫”。建国以后,牟氏家族的庭院建筑被国家评为4A级的景区,每年很多人都回去参观。
栖霞牟氏庄园及后人在文革时期的境遇如何?
牟氏庄园在解放前就已经迁到台湾去了,所以文革时期没有他们的事,庄园保存的很好没有遭到破坏,现在已成旅游景点,几年前听说庄园的后人想要斥巨资收购牟氏庄园但是没有了下文。
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原霞光三路北首)的牟氏庄园,是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
牟氏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六百年旺气之所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牟氏庄园吸取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优秀建筑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的牟氏庄园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
它拥有房产5500多间,土地6万亩,山岚12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480多间,占地两万余平方米。牟氏庄园规模恢弘,古朴壮观,集中国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之大成。
扩展资料:
相传牟氏家族十几世多为官,后看透仕途坎坷,罢官耕读,为后世子孙树起耕读世业之家风。十四世牟墨林(1789—1870,外号牟二黑)贩粮囤积,在“岁大欠,人相食”的灾荒年代中以粮换田,迅速爆发为拥有四万多亩土地的大地主,是牟氏家族发迹的奠基人。
鼎盛时期,牟氏家族拥有六万亩土地、十二万亩山峦、五千五百多间房产,年地租三百三十多万公斤粮食,筑建了比山西乔家大院还要大的院落。历史就象九曲黄河,不停地流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饱受灾民、土匪、官府的创伤,一直勉强支撑着,历经六百年,终于在建国后的运动中香消玉殒
它更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飘逝而烟消云散,只有这黑漆而森然的大院,还贮立在连绵起伏的大地上,无声无息地向人们述说着它的存在
参考资料:
有真实原型。
姜振帼是电视剧《牟氏庄园》中的女主人公。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视剧《牟氏庄园》中,她是个当家理财的女强人,经常呈现她的雄才大略——她管教孩子,她与县官或现管斗智斗勇,她收拾底下人。 历史原型人物出生于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名门望族。姜振帼成人后嫁给了栖霞牟氏庄园这位远近闻名的“鹰相公”。 山东栖霞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素有“民间小故宫”之称。作为牟氏庄园最后一位同时也是唯一的女性掌门人,姜振帼的名字与这座庄园休戚相关。 牟氏家族原籍湖北公安,其始祖明初出仕山东栖霞,择定古镇都村居住,至清末民初,牟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富甲胶东名扬齐鲁的大财主。富则造屋,财大气粗的牟氏家族大兴土木营建庄园,庄园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房屋480多间,据说耗银达43万两之多。20世纪初期,牟氏庄园分成日新堂、宝善堂、西忠来、东忠来、南忠来和师古堂,日新堂为牟氏庄园的祖传遗产,地广房多,由庄园创业人牟墨林的长房曾孙牟煚继承。牟煚有个外号叫“鹰相公”,他热衷于放鹰取乐,不惜花重金购买雄鹰和猎犬,并专门雇“鹰官”驯养雄鹰,牟煚整天以驯鹰养鹰为乐事,因此“鹰相公”的大名在栖霞一带无人不晓。 1881年出生于山东黄县县城,其哥姜聘三系庠生。出生于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名门望族的姜振帼成人后嫁给了栖霞牟氏庄园这位远近闻名的“鹰相公”。姜振帼结婚前虽没受过正规文化教育,但她的哥哥姜聘三是一名秀才,在兄长影响下,她幼时便通读四书五经和一些古典名著,爱读《水浒传》、《聊斋志异》,对《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更是情有独钟,据其后人介绍,姜振帼后来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地管理庞大的牟氏产业,与其早年研读《红楼梦》不无关系。嫁到牟家后姜振帼生了一男一女,只可惜好景不长,丈夫牟煚年纪轻轻便因病去世,留下姜振帼独自撑起了牟氏庄园的庞大家业,开始了其坎坷的掌家人生。躲避匪祸举家迁往烟台 日新堂资产万贯,在栖霞拥有大量土地、山场和房屋,姜振帼顾全大局精明干练,将其打理得有条不紊。但当时胶东一带社会动荡兵匪横行,为躲避灾祸,她不得不率全家离开庄园迁往烟台,租赁了一幢洋式楼房暂时住下。此间她的儿子牟绍堃恋上了一名贫家少女,遭到姜振帼的激烈反对,后来牟绍堃相思成病,尽管母亲为他遍寻远近名医,然而却治不好他的心病,最终抑郁而死。 1929年前后,姜振帼把女儿牟衍淑嫁给了黄县大户丁百万的后裔丁佑民为妻,女儿出嫁时姜振帼大摆排场,据说光是出嫁衣服就做了一个多月。因黄县兵荒马乱,婚礼特地选在东北大连举行。后来小夫妻搬到烟台和母亲一起居住,不料牟衍淑却在婚后不久得了痨病,一年后不治身亡。此后不久,姜振帼的婆婆也因病去世。 短短几年,亲人相继离世,姜振帼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为了缓解精神上的苦恼,她开始抽大烟,泡戏院、茶馆和影院,幸亏此时女婿丁佑民一直陪伴在岳母身边,陪她看戏、外出,深得姜振帼的喜爱。1931年,走出阴影的姜振帼在烟台买下了两幢楼房和十几间平房,一幢自己居住,一幢给丁佑民使用,此间姜振帼一年四季大都住在烟台,只有逢年过节或处理家族重大事务时才回庄园。1933年春天,她回到牟氏庄园,给公公、婆婆、丈夫、儿子及其阴妻举行了轰动栖霞的殡葬仪式。据《牟墨林地主庄园》一书记载,这次大殡共吃小麦100多石,喝黄酒8000多斤,花费18000多块现大洋。 迁居烟台后姜振帼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从挪威邻居太太那里学来一些西方生活方式和金融理财理念,把原籍土地经营收入存入烟台交通银行,并出卖土地,将卖地所得款项大部分存入银行,成为当时烟台有名的存款大户。孤苦伶仃的晚年岁月 姜振帼晚年因长期操劳患上了肺病,所以更加依赖女婿丁佑民。丁没有固定职业,一天到晚游手好闲,打麻将、赌博、请客便是他的主要工作,但他对岳母却是毕恭毕敬、照顾周到,姜振帼从内心感激并信赖他,一切事物全部委托其代替打理,丁佑民事实上充当了姜振帼经纪人的角色。 1938年春天,姜振帼让丁佑民陪她去北平治病,他们先到济南玩了几天,然后乘火车抵达北平。在北平期间,除了看病,丁佑民还陪她游山玩水,购买金银珠宝,一直到端午节才返回,这段时间应该说是姜振帼一生中最高兴的日子,她的心情也由此开朗了许多。1939年春末,58岁的姜振帼突然犯病,撒手西去。姜振帼的葬礼奢华至极,名贵的柏木寿材在头七内,每天都用油漆刷一遍,后又用黄金贴花将外表加以装饰,红黄相间辉煌无比。大殓时姜振帼身上佩戴了许多珠宝玉器,帽子正中镶大翡翠,嘴含一颗青色珍珠,手腕上戴一副血红色翡翠手镯。 随着这位传奇女性的离世,牟氏庄园在战乱和变革中走向了衰落,而世袭传承了200多年之久的牟氏家族产业也逐步完结。 牟氏庄园弟兄4个是牟墨林什么人你说的是电视剧“牟氏庄园”里的弟兄四个吗?
因为电视剧里没有具体名字。按照推算应该是牟墨林的儿子,参考“牟墨林直系大系表”: …… …… 十四世 牟墨林 出四子、六孙 十五世 长牟 援 嗣子牟宗植(日新堂) 次牟 振,出二子: 牟宗植出嗣 牟宗朴(保善堂) 三牟 擢,出二子: 牟宗夔(西忠来) 牟宗彝(东忠来) 四牟 采(原字是繁写的,写法为 提手旁+采),出二子 牟宗榘(南忠来) 牟宗梅(师古堂)
参考资料:
铁血论坛 46跟帖
中国现存古代十大奢华地主庄园 楼主:ad52300000 2011/08/24 10:51 举报 黑社会招惹退役特警,结果太解气了!!!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 据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 业的不断兴盛,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又名在中堂,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多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乔家大院曾经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地。其古朴精致的建筑颇受海内外游人的瞩目。 刘氏庄园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是大地主刘文彩急速暴发后建造的。整座庄园占地7万余平方米,为南北相望相距300米的两大建筑群,共有房屋350间。 刘氏庄园是近代四川地主庄园建筑形式和风貌的典型,显示了在军阀混战中暴发起家的军阀、官僚、地主、恶霸四位一体的近代地主庄园的特色。 庄园内重墙夹巷,建筑十分奢豪,处处雕梁画栋,奇花异草、吉祥博古等装饰图案多达数百种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东阳镇车辋村。明末清初,常氏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常氏逐渐成为晋中望族,并开始在车辋故里修建宅第。 常氏家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士、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晋城市北留镇,是康熙的老师、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涪陵有一座独具特色的西部民居——青羊镇陈万宝庄园 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位于山东栖霞古镇都村,是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 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 姜氏庄园位于陕西米脂县,是陕北大财主姜耀祖投巨资建造的 帕拉庄园是 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全称帕觉拉康,位于江孜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因此又叫班觉伦布庄园。是目前 唯一保存完整 《牟氏庄园》牟氏还有后代吗《牟氏庄园》牟氏还有后代。
栖霞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营建的住宅,位于 山东烟台。它是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
如果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牟氏庄园则是清朝晚期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这所庄园的主人牟氏家族,祖籍湖北公安县。其始祖牟敬祖于明初出仕途栖霞,择定古镇都村居住。其后裔仰仗其势,广敛钱财,至清末民初,牟氏家族的家业进入鼎盛时期,土地达6万亩,山岚12万亩,年收入330多万公斤,一度成为富甲胶东,名扬齐鲁的大地主。
富则造屋,此乃农家一大嗜好。牟氏家族财大气粗。于是,将大量的钱财用于营建庄园上。
扩展资料: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牟氏庄园,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
纵观重重四合院相叠,横看条条通道相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院内立体建筑多属二层楼房,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浮雕图案,栩栩如生。
庄园建筑鳞次栉比,富有特色,色彩斑斓的“虎皮墙”,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
“三大怪”建筑更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烟囱立在山墙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个小小楼阁,凌空耸立,别具特色。
牟氏庄园应该算是北方保存的比较好的地主庄园,这座庄园的建筑非常奇特,特别是光滑的石墙,石墙在建造的时候用上了铜币,是比较值得观赏的景点,这里还有一些建筑奇观等你去体验。
简介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地主庄园。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牟墨林又名牟二黑子,故庄园又称二黑庄园。
沿着铺着的青石板路,来到牟氏庄园的门口。大门上的对联“耕读世业,勤俭家风”,表达了牟家治家处世的理念。一个家庭的繁荣,离不开后代的教育。牟氏家族集农、官和儒于一体。牟家虽然获得了不少官衔或花钱买官,以农养官,以官护农。然而,但是严格的家规和良好的家风也是牟氏家族这么多年兴旺发达的必要因素。
走在光影斑驳的古城墙上,可以看到房屋的建筑非常精美。每一块砖之间的空隙很小。据说建房子的时候,牟墨林每天早上都会给工人一些铜钱。如果砖之间有空隙,用铜钱补上。如果手艺好,今天给的铜钱就是他自己的了。这种奖励制度使建筑工人格外用心。牟氏庄园是北方建筑的杰作。院子里的石榴树依然遵循着自然规律,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
游玩攻略如果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明末清初社会人文的代表,那么牟氏庄园就是晚清封建社会的缩影。
俯瞰整个庄园,布局分为三组六院,每组一至三个庭院,均为四合院结构。大多数房屋都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非常壮观。整个庄园的庭院重叠整齐。房屋密集有序。既呈现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又展现了牟氏家族的奢华。
牟家庄的石墙光滑如镜,裂缝细如线。根据建筑专家和文物专家的研究,庄园的石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好的。两块石头之间没有粘合剂,凹凸不平的地方垫着铜钱。青砖、灰瓦用豆汁浸泡,能防止风化、褪色。因此,虽然整个庄园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但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庄园的建筑奇观数不胜数,其中“三大怪”最令人惊叹:烟囱建在山墙外,火炕口在寝室外,穿堂门儿一线开。牟氏家族600多年的兴衰,不仅折射时代的变迁,也演绎出无数传奇故事。
牟氏庄园在解放前就已经迁到台湾去了,所以文革时期没有他们的事,庄园保存的很好没有遭到破坏,现在已成旅游景点,几年前听说庄园的后人想要斥巨资收购牟氏庄园但是没有了下文。
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原霞光三路北首)的牟氏庄园,是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
牟氏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六百年旺气之所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牟氏庄园吸取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优秀建筑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的牟氏庄园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
它拥有房产5500多间,土地6万亩,山岚12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480多间,占地两万余平方米。牟氏庄园规模恢弘,古朴壮观,集中国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之大成。
扩展资料:
相传牟氏家族十几世多为官,后看透仕途坎坷,罢官耕读,为后世子孙树起耕读世业之家风。十四世牟墨林(1789—1870,外号牟二黑)贩粮囤积,在“岁大欠,人相食”的灾荒年代中以粮换田,迅速爆发为拥有四万多亩土地的大地主,是牟氏家族发迹的奠基人。
鼎盛时期,牟氏家族拥有六万亩土地、十二万亩山峦、五千五百多间房产,年地租三百三十多万公斤粮食,筑建了比山西乔家大院还要大的院落。历史就象九曲黄河,不停地流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饱受灾民、土匪、官府的创伤,一直勉强支撑着,历经六百年,终于在建国后的运动中香消玉殒
它更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飘逝而烟消云散,只有这黑漆而森然的大院,还贮立在连绵起伏的大地上,无声无息地向人们述说着它的存在
参考资料:
1949年牟氏庄园后人哪里去了
本文2023-11-29 08:43: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