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越多越好……
侯德榜 詹天佑
冯如 (Feng Ru 1883—1912) 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号鼎三。广东恩平人。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2岁时随舅父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年少有志,白天做工,晚上攻读科学知识,努力掌握机器制造技术。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之后,他萌发出制造飞机救国的思想。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曾表示:“倘得千数百万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微特可以固吾圉,并足于慑强邻。”从此开始致力航空事业,发誓:“苟无成,无宁死!”在爱国华侨大力资助下,创办飞机制造公司,历经千辛万苦,克服无数困难。终于1909年试制成功第一架飞机。次年,又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性能较先进的“顿异前制”飞机。10月,参加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比赛,创造了飞行高度230多米、距离30多公里的成绩,折算时速达104公里,获得比赛第一名。1911年3月,谢绝美国的重金聘用,毅然带着两架自制飞机投到祖国怀抱。武昌起义后,参加革命,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飞机队飞行长。为了开通民智,宣传航空知识,于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为民众作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受重伤牺牲。弥留之际,勉励他的助手“勿因是而失其进取心”(以上引文见《中国飞行家冯君如行状》,《东方杂志》,9卷5号),至死念念不忘祖国的航空事业。遵其遗志,安葬在黄花岗。
徐寿
我国清末科学家。江苏无锡人。我国近代化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著作很多,在化学方面主要有《化学鉴原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书籍。他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此外他于1875年在上海创立了“格致书院”(格致即格物致知,清末时对物理、化学的总称)公开讲演自然科学知识,还进行化学演示实验,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氧气的名称就是徐寿命名的。他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所以就命名为“养气”即“养气之质”,后来为了统一就用“氧”代替了“养”字,便叫这“氧气”。
徐建寅(1845~1901) 现代兵工学家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清末科学家。其父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1861年(咸丰十一年)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在徐寿研造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时,“屡出奇思以佐之”。1867年(同治六年)后,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任提调,协助其父研制轮船多艘,开中国造船工业之先河。徐建寅父子与西人傅兰雅、金楷理协作翻译了《化学分策》《冷机尺寸》《炮和铁甲论》等西方科学技术论著。其间,徐建寅还与傅兰雅等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示范作用。1875年(光绪元年),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在济南筹办山东机器局(今山东化工厂前身),被委任为总办。该厂创办中未用外国人,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皆倾心为之,徐建寅“胸有成竹,亲标规尺,一人足抵洋匠数人”,受到清政府的褒扬。翌年,山东机器局建成投产。1879年(光绪五年)6月,奉调北上,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写成《欧游杂录》2卷,为我国最早派出国外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1889年(光绪十五年),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督办。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失事殉职。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
邹伯奇(1819-1869年) 字特夫,广东南海县泌冲人。他自少受在乡村私塾教学的父亲影响,对传统文化有较多的认知,尤其是对算术有浓厚的兴趣。邹伯奇的悟性甚高,当西方的科学知识传入广东后,他就通过自学将中西方的文化精粹加以融合,并独自对光学、数学、天文学、测绘学、力学、化学及地理学进行研究。
邹在25岁时就已参照西方的地图测绘术自创了“方格地图绘制法”以此绘制中国地图全册——《皇舆全图》,并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完成(总图1幅,分图66幅)。该图的制成标显出传统的地图绘制技术有了突破性的提高,被誉之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之一。
他对天文学、数学、光学、 地理学等都很有研究。《南海县志》称他“尤精于天文历算,能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 为吾粤向来名儒所未有。”邹伯奇在整理和研究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为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所不及。他运用了当时先进的钟表机械,设计和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如浑天仪、“七政仪”。他还善于运用天文学知识破除迷信。当时民间纷纷传说道光十九年焚烧鸦片的那天,正是太白星经天,所以认为太白经天是干戈兵乱之兆。于是他在南海学宫谈艺时,指出星变与灾祥风马牛不相及,他绘图说明,形象讲授,并预言第二年太白星又要出现了。后来事实证明确是如此。
邹伯奇的数学成就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述中,为当时中国数学界填补了不少空白。他撰写的《学计一得》二卷和《补小尔雅释度量衡》一卷,以数学知识解释儒家经籍;《乘方捷法》三卷,对二项式的n次根和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进行深入探讨,扩大了它们的应用;又撰《对数尺记》一卷,阐述计算尺的构造和它在数字计算中所起的作用。
邹伯奇在光学方面也获得显著成就。二十六岁时他写了《格术补》。当中用数学的方法叙述了平面镜、透镜、透镜组等成像的规律;对眼镜、望远镜、显微镜 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解释。他对摄影(当时称为照相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亲自制造了摄影机,用这部摄影机为自己拍摄的照片至今还保存在广州博物馆。他的《摄影之器记》和另一篇文稿论述了光学原理、暗箱制作、感光版制造以及拍摄、冲洗等方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全面的摄影著作,当时摄影刚传入中国,这对传播和普及摄影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邹伯奇从事科技研究的范围很广。他绘制的《舆地全图》一册,是清代有名的地图,他著述的《测量备要》四卷,详细地介绍了绘制地图的方法。邹伯奇由于在科学研究上很有成就,1857年被推举为当时广东著名的学府――广东学海堂的学长。
李善兰(1811122~1882129),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植物学家。原名心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清嘉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11年1月22日)浙江海宁县生,光绪八年十月二十九日(1882年12月9日)卒于北京。
他自幼学习算学。1852年在上海结识传教士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此后即和他们合作,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多种。 在天文学方面,他与伟烈亚力合译英国天文学家JF赫歇耳所著《天文学纲要》一书,中译本名《谈天》,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出版。该书共十八卷,全面介绍当时天文学的各个方面,如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太阳系诸天体的运动和性质、恒星天文学、银河系和河外星云、历法知识等。《谈天》首次向中国介绍了一系列天文新发现,如恒星周年视差、光行差、小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在序言中,李善兰说明日心体系和椭圆定律等是客观实在,不是为了推算所作的假设。他批判了阮元等人对哥白尼学说的攻击。《谈天》一书的出版,使近代天文学第一次系统地传入中国。李善兰对天体椭圆轨道运动的解算法问题进行了研究,著有《椭圆正术解》二卷、《椭圆新术》一卷和《椭圆拾遗》三卷。《椭圆正术解》是对他的好友徐有壬所著《椭圆正术》一书的解释。《椭圆新术》则提出他自己的解算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第一次在中国使用了无穷级数来求解开普勒方程。级数展开的方法是他自己在前辈中国数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级数回求法。《椭圆拾遗》则介绍了有关椭圆的种种几何性质和命题。李善兰还著有《麟德术解》三卷,研究唐代李淳风所著《麟德历》,它的二次差内插法及其对元代《授时历》的影响。在所著《天算或问》中,摘要编进了跟学生答难的二十个数学天文问题。其中有一条是他改进了恒星子午观测定纬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在数学方面,他也有著作多种,如《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等。他的主要贡献有三:求自然对数的方法,级数求和的“李善兰恒等式”以及素数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出版了他的主要天文、数学著作汇集《则古昔斋算学》。
王清任(Wang Qingren,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
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学医,由于学习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医学理论,医术也很高明。他开过药铺,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都很熟悉。王清任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许多病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的。血液不流畅,淤积在某个器官或血管里,就影响了这个部位周围组织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根据这种“血淤致病”的学说,他研究处一些方剂,除上面说到的“通窍活血汤”外,还有“血府逐淤汤”、“嗝下逐淤汤”等,都很有效。
他认为人的脏腑结构对医疗非常重要,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认为古医书中关于人体记述错误不少。他多次到疫病暴死者乱葬岗中和死刑场观察人体内脏结构,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附图25幅,他首先记载了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而非古书图中所给两个隔膜,三个体腔——三焦。又改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认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纠正了古图肝为七叶的错误。关于胰腺、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等的描绘更符合实际。对心脏左、右颈总动脉的分布,由于系在尸体所见,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他精辟地论证了思维产生于脑而不在心。“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这些看法都与现代解剖学及生理学看法相近。在临床医学上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其所立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采用。
王清任的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虽然后世医家对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他肯于实地观察,亲自动手的精神值得肯定。他为医世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瘀血证的立法及方剂的创立上,其发扬和革新有着很大的学术价值。
另一说法:
王清任(1768~1831) 字勋臣。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乾隆、嘉庆年间,王之故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因“官桥官渡”进行勒索,还是“善桥善渡”以行善引起讼端。王清任力主“善桥善渡”。开庭审理时,知县几次摘去凉帽,清任几次站诉不屈,并义正辞严:“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而触怒县官。他平时还多用文言、辞令蔑视封建统治者的衙门。久之,县衙与当地豪绅合流对其进行迫害。王清任不得不离乡出走,辗转去滦县稻地镇(今属丰南区),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行医。
王清任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已誉满玉田;30多岁时,到北京设立医馆“知一堂”,为京师名医,善用黄芪。他医病不为前人所困,用药独到,治愈不少疑难病症。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载,有1人夜寝,须用物压在胸上始能成眠;另1人仰卧就寝,只要胸间稍盖被便不能交睫,王则用1张药方,治愈两症。
王清任一生读了大量医书,曾说:“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在临床实践中,就感到中医解剖学知识不足,提出“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的论点。王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进行近30年的解剖学研究活动。
嘉庆二年(1797),王清任至滦县稻地镇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百余,王冒染病之险,一连10多天,详细对照研究了30多具尸体内脏。他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相比较,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多不相合。王为解除对古医书中说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嘉庆四年(1799)六月,在奉天行医时,闻听有1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后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恒敬(道光年间领兵官员,见过死人颇多)求教,明确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王清任也曾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本着“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唯愿医林中人,……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的愿望和态度,于道光十年(1830)即他逝世的前1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两卷),刊行于世。梁启超评论“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范行准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50多年来,此书已多次重版刊印。1949年后全国各地介绍王清任,研究《医林改错》的论文、评注,已不下50余篇(册)。
丁拱辰,机械工程专家。最早系统考察了西方火器的使用和构造并研究制造了中国火器。在中国首先进行了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模型制造。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关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著作,为创建中国近代机械工程做出了贡献。
关姓的来源和历史
关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最早起源于上古关龙氏。帝舜时,颛顼后裔董父为舜养龙,后被赐豢龙氏。夏朝末年,夏桀荒*无度不理朝政,大夫关龙逢苦苦劝谏,反被杀害。后来,关龙逢后人把姓简化为关氏,并尊关龙逢为关姓的始祖。
另外,如今的关姓还有部分出自春秋时期,是关尹喜的后人,以官名为氏。春秋时,东周王室大夫姬喜在函谷关任关令,世人称其为关尹喜。
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曾为关尹喜的热情款待而感动,因此为其写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关尹喜将《道德经》传播于世以后,也随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后人就以其官名为氏,称关氏。
历史上关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关姓活动主要在河南一带。进入秦、汉以后,关姓已经出现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魏、晋时期,关姓已发展到四川、湖北、河北。
进入唐朝,关姓已成为陇西、渤海、赵郡、东海地区望族,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姓氏。宋朝时,关姓已经越过长江向南和向东南繁衍,很快进入湘、赣、浙地区,到明清时南方各地都有关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关姓约有4万余人,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当时浙江为关姓第一大省,约占关姓人口的29%。关姓主要分布于浙江、陕西、甘肃、安徽、四川,五省大约占了关姓人口的91%。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皖、西部陕甘川为中心的两大块关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关姓仍为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以后。甘肃为关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关姓人口的48%。全国关姓主要集中于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大约占关姓人口的77%。关姓人口主要倾向朝西北地区迁移。基本形成由西北为聚集中心的关姓分布区。
关姓满族什么旗
正白旗。关姓在满洲八旗的各个旗都有注册,满族的关姓绝大多数都出自于瓜尔佳氏,而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之一,也是个女真老姓。
正白旗较多,然后是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隶正黄旗的是世居卦尔察地方布尔塔理一支,旧时为上三旗。关姓有一起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
清朝中叶以后:
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关氏、华氏、胡氏、扈氏等,该支赫哲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
关姓的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官佳氏、卦尔察氏、舒穆禄氏、乌苏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尔济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古拉依尔氏等。
关氏家谱大全
九澧《关氏宗谱》实乃荆州关氏宗谱也。荆州之有关氏,要从关公算起。关公长期驻守荆州,与其子关平一起遇难之后,关平之子,关公之孙关樾因其祖、父均葬于荆州之当阳,故特地留下守坟而没有回山西解州老家。关樾40代孙关琪生四子:长子关鸾、次子关福住荆州当阳,三子关德住江陵龙湾,四子关质住潜江。关质七代孙关珏生三子:长子关文汉留潜江,次子关文亨,三子关文珠迁湖南澧县。三国时,荆州辖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八郡、相当于今天之湖北、湖南全省和河南、贵州两省的一部分地区。后来荆州成为府和郡。总之,当阳、江陵、潜江都是荆州所辖之地。故其始祖文亨、文珠均是荆州人。修关氏族谱者也都众口一词:澧之关氏来自荆州。《关氏创修家乘源流序》云:“缅我支始祖文珠、文亨二公,汉少将军平公四十八世孙也。明末同由荆州来澧落叶。”《关氏迁澧及创修族谱源流序》云:“平公支下四十八世孙文珠、文亨两公由荆州来澧”。再从时间来看,从三国至民国修谱其间1700年,关樾后人一直住荆州而文珠、文亨从荆州迁澧不过300多年。以代而论,从关公至文珠,文亨计48代,而从文珠、文亨迁澧不过八九代而已。总而言之,九澧之关氏始祖都是荆州人。从所创修之《关氏宗谱》看,从始祖文珠、文亨起,前面48代的内容都是照抄道光九年关楚先所携至澧之荆谱,简言之现存第二卷全部和第三卷之《汉夫子以下实录》均系照抄于荆谱。而上述这些内容又是谱的关键部分。没有这些内容就称不上谱。九澧之关氏明末至清道光,历时近300年,其所以不敢造谱,就是因为他们那时一直都不知道这些内容。这就是笔者以为九澧之关氏族谱实乃荆州关氏族谱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虽然至今未发现荆州关氏族谱,但见了九澧关氏族谱之后,也就等于看到荆州关氏族谱了,大可不必以没有发现荆州关氏族谱为憾。从研究关公文化的角度讲,更应作如是观。因为研究荆州关氏族谱的关键资料都巳全部抄录在九澧关氏族谱中了。
九澧关氏族谱的出现,使我们知道了关氏族谱不只荆襄,解州、洛阳、九澧四部。因为从谱中记载看,关兴十五世孙关播从西蜀迁江西,关播十七世孙又从江西迁湖南余市,他们有道光六年所修老谱,又有所谓新谱,谱载鸣、鸠,鹤三公是佘市始祖。关正瑞虽然极力说关兴后裔之新老谱自相矛盾,但关兴后裔有谱总归是事实。这就是说,关氏族谱不只四部,似也不能就此断定只有五部。
此外,关氏族谱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现略作介绍:
1,江陵即今荆州城,公所筑也。晋桓温流增饰。。
2、荆州府有公书四大字匾:三秦雄镇。题曰郡主关某书。万历初,有闽人知府事,易去其匾,地震三日,和郡骇异,于是百姓白诸守,仍悬之乃止。
3、人们但知关公有画风竹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冷,终久不凋零”,而不知还有画雨竹诗:“炎精嘘不然,鼎足势如许。英雄泪难禁,点点枝头雨。”
4、人们但知关公有洛阳关林,当阳关陵,而不知还有华阳墓。明一统志:公墓在四川成都府城外万里桥南。公既殁于吴,昭烈招其魂葬于此。
5、谱载京谱派次:
开先锡肇启序成章洪业可茂敦伦履常
培修衍庆志裕振祥承绪惟正延生致康
锦堂彦义瑞献嘉邦崇本向道卜年永昌
圣组五十四代当阳守陵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裔天楫咨部谨取。
6、人们但知当阳关陵,洛阳关林均增设五经博士奉祀陵墓,世袭其职,而不知“在荆州城建庙,称为帅府奉祀生”,且还有监察之权。更不知关氏后裔可优免一切杂役。
7、关氏族谱中还有关公遗迹及其对联和关公传说,不少至今未见提及者。
可惜的是缺了第三卷,无从得见《汉夫子以下实录》,即从关公至第48代孙文珠、文亨的世表。关正瑞《澧阳关氏来源》言:
圣祖五十六代裔楚先等携谱来宅,展阅之,始知四十八世祖文珠公由荆潜迁居于澧州梦溪寺,上溯至圣祖,世系朗朗,凛然如在坐列。
据此可知荆谱从关公至文珠48代世系是非常清楚的。再看《墨谱告竣序》:“相传有族祖正瑞公抄录京谱之旧稿尚存,展阅细卷,乃抄文珠公以上四十八代之昭穆”。说明荆谱所载关公至文珠这48代的确很详细,昭穆未混,与关正瑞所言之“世系朗朗,凛然如在坐列”完全一致。不见第三卷,实乃一大憾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谱中“圣祖灵应事迹”“服制图”、“家法”等内容,愚以为应予扬弃者不少。
关姓是贵族姓
不是,关姓是瓜尔佳氏的音译,属于满族八大姓之一。
满族关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用汉字姓演变的一个姓氏。满语kuren,汉译为“馆”,“阁”之意,亦可译为:“住所”之意。瓜尔佳氏氏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宗族改用汉字姓关姓,是于清代中期以后改用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瓜尔佳氏介绍:
瓜尔佳氏早在清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创业之时,今日满族关姓的先世瓜尔佳氏成员即投身在后金政权的一统大业之中。后金时期,氏族中许多成员为有清一代的开国元勋。
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封为辅政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早在1588年与父索尔果一道,亲率所属苏完瓜尔佳部五百户归附。费英东在后金政权初创时期,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被授于一等大臣。此外,尚有图赖、刚林等诸多瓜尔佳氏族成员成为有清一代重臣,并以其卓著的业绩而名垂青史。
关姓汉族是皇族吗
关姓满族是皇族。
关姓是由瓜尔佳氏变化而来的,被称作满族第一氏族,历史上的鳌拜便是瓜尔佳氏。清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大帝为了确保满族发祥地的安全,特派遣瓜尔佳氏的八世祖瓜尔佳·翁窝图和其弟瓜尔佳·琰布率军迁驻于丹东凤凰城卡巴岭,即宝山一带,其后代便世居于该地。
后裔散居于凤城的草河、白旗、大堡、红旗、岫岩汤沟等镇,至今已传二十二世。瓜尔佳氏后裔族人所冠的汉姓,还有石氏、鲍氏、汪氏、李氏、高氏、顾氏、白氏、胡氏、郭氏、果氏、苏氏、叶氏、常氏、喜氏、侯氏等。
关姓满族名人
1、关晓彤
关晓彤,1997年9月17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歌手。2001年,完成个人出道作品《烟海沉浮》。2005年,凭借奇幻动作片《无极》被观众认识。
2、关芝琳
关之琳,1962年9月24日出生在香港,香港女演员。1981年,主演电视剧《甜甜廿四味》,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1982年,主演自己的第一部**《猎头》。1985年,出演动作片《夏日福星》。1988年,主演爱情片《三人世界》。
“华氏谱”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又称《淮平楚》,在“华氏谱”中名为《十面》)的完整乐谱最早就见于此;无锡著名琵琶艺术家杨廷果唯一存世的作品《普庵咒》也见于此;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的部分乐曲,并且陆续整理成为现在流行的演奏曲;无锡派也因此而名声鹊起。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为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后世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锡派的嫡派传人不多,而如今能解读、应用工尺谱的人就更成了凤毛麟角。但无论如何,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艺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确是历史性的。
现代的琵琶乐曲欣赏:
音乐名称 演奏(唱)或作曲
霸王卸甲 琵琶武曲 章红艳
塞上曲 琵琶文曲 章红艳
月儿高 琵琶音乐 章红艳
十面埋伏 琵琶武曲 章红艳
大浪淘沙 琵琶曲欣赏 章红艳
阳春白雪 琵琶乐曲 章红艳
春江花月夜 琵琶独奏 章红艳
飞花点翠 琵琶名曲 章红艳
龙船 琵琶音乐 章红艳
平沙落雁 琵琶曲欣赏 陈重
蜀道行 琵琶乐曲 杨大钧
飞花点翠 琵琶演奏 卫仲乐
浔阳月夜 琵琶古曲 李廷松
汉宫秋月 琵琶音乐 程午嘉
昭君出塞 琵琶曲欣赏 郝德生
大浪淘沙 琵琶名曲 华彦钧
歌舞引 琵琶乐曲 刘天华
陈隋 琵琶独奏 孙裕德
扣连环 琵琶音乐 孙裕德
花木兰 琵琶协奏曲 汤良兴
草原英雄**妹 琵琶协奏曲 刘德海
火把节之夜 琵琶曲 潘娥青
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 琵琶乐 曲陈音
倒垂帘 琵琶演奏 徐红
浣纱女 琵琶音乐 徐红
梳妆 琵琶曲欣赏 杨惟
陈隋 琵琶古曲 吴蛮
将军令 琵琶乐曲 吴蛮
歌舞引 琵琶独奏 刘桂莲
三六 琵琶音乐 林石城
行街四合 琵琶曲欣赏 林石城
普庵咒 琵琶古曲 李光祖
灯月交辉 琵琶乐曲 李光祖
十面埋伏 琵琶名曲 李光祖
出水莲 琵琶演奏 林石城
思春 琵琶音乐 林石城
海青拿天鹅 琵琶乐曲 林石城
彝族舞曲 经典琵琶曲 何树凤
龙船 琵琶乐曲 何树凤
赶花会 琵琶独奏 何树凤
阳春白雪 琵琶古曲 何树凤
寒鸦戏水 琵琶名曲 何树凤
小月儿高 琵琶音乐 何树凤
寒鸦戏水 琵琶乐曲 王范地
春江花月夜 经典琵琶曲 王范地
双声恨 琵琶演奏 王范地
高山流水 琵琶名曲 王范地
飞花点翠 琵琶音乐 王范地
霸王卸甲 琵琶武曲 刘德海
平沙落雁 琵琶乐曲 刘德海
中华李姓族谱资料及存放地索引
2056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清)李东元等继修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2057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8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长申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9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补辑钞本记事至清咸丰十年。
2060全国李氏族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 正白旗。
2061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文杞重惨
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
科图
2062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铅印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美国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斋诗存》一卷。
2063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清)李惠苍等续修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64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民国)李维祺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
2065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
胶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河北卢龙县文
2066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清)李畿屏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
科图
2067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民国)李士伟修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2068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2069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源重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70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
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2071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鸿文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2072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清钞本
辽宁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2073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清)李树道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
辽宁图
2074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
三册
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
所、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天津图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图 辽宁大
连市图 吉林大学(二部) 日本 美国
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2075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民国)李俪洲等修
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
美国
2076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守和等修
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
美国
2077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清)李念达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
美国
注:又名《李庄简公家谱》。
2078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逢纶等增修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
北图
2079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辽宁图
2080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清)李树德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2081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
美国
2082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2083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
美国
2084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民国)李鸿翥续修
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
吉林大学 美国
2085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民国)李曾耀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上海市文管
2086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
美国
2087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2088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清)李增孝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2089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清)李怡廷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无锡、镇江等地。
2090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清)王薇堂等修
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091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嘉谋初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廉堂刊本
科图 日本 美国
2092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2093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民国间稿本
南京博
2094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2095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民国)李盘纂
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
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2096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附考述一卷
(民国)中国营造学社编辑
民国间印本 一册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二部)苏州大学 中山大学
宁夏大学 美国
2097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清)李金台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8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李岳恺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9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民国)李德森等修
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
2100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
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101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祚康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102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活字本
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2103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
注:一名《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2104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箴编辑
云南图
2105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李云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
印本 十册
人民大学
2106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清)李道鹏 李冰鉴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江苏南通博
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2107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冰 李松楼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冰陇西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
清嘉庆四年。
2108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
湖北图
2109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清)李士鏻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
日本 美国
2110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清)李宝熔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111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世系图二卷附山门派八卷唐冈派八卷
(民国)李世勋等纂
民国四年(19l5)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美国
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2112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民国)李福翔续编
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2113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承霖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历史所
2114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后。
2115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李镛金续修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2116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民国)李永师等修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册
美国
2117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民国)李培英编修
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
修。
2118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
卷
(民国)李恭良 李锡纯等九修
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2119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清)李发忠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2120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肇庄(存卷1-5、7-16)
2121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
(民国)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辽宁图
注:李文钦著首修於明天启元年。
2122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
(清)李新畲等修
清咸丰四年(1854)活字本
美国
2123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
(清)李翼清 李麟图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24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
卷末一卷
(民国)李庭鸿修
民国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字本 十二册
江苏省档(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2125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希白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源远堂活宇本 十二册
北图
2126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
一卷末一卷
(民国)李达刚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衍庆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2127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翼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8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育增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9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李瑞陀 李林宝等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叙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2130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
(清)李传明主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衍庆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2131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
(民国)李金大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陇西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2132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
(清)李兆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吉林大学(存五册)
2133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清)李锡奎 李洞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34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
(清)李廷荣缜
清光绪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字本 四十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卷)
江苏兴化县图(不全) 美国
2135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
(民国)李惕平修 李康复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韦排印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崇桢问,此为十修。
2136江苏江阴李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李继钦重修
民国元年(1911)油印本 四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2137江苏江阴长寿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夏季良等修
民国六年(1917)思敬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138江苏苏州李氏宗谱□□卷
(清)李兆勋纂
清道光十二年李兆勋刻本
江苏苏州市圆(存世系一卷)
清李复昌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存世系一卷)
2139江苏苏州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毓金补修
美国
2140江苏吴县李氏家谱八卷
(清)李沅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四册
2141江苏吴县华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3)写本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纶恩堂廷芳公下应明公脉支谱》。
2142江苏常熟李氏茂臣公支支谱一卷
(民国)李宗浩辑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卷端、版心作《常熟李氏支谱》。
2143江苏昆昆迁昆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缃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八册
科图(二部) 美国
2144江苏昆山增修迁昆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湘辑 李传元酒辑
民国九年(1920)崇俭堂补刻本 八册
浙江嘉兴市图
2145浙江三江李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李可愚续修
清道光十年(1830)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上海图 天一阁(存卷1、
3一11、1316、卷末)
美国
注:三江指姚江、蕙江、甬江。
2146浙江三江李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李广铨 李挺枝等续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馀
姚梨洲文献馆 日本 美国
2147浙江三江李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李顺林 李储强等纂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天一阁
2148浙江杭州李氏纯笃云重修祠谱□□卷
浙江杭州市斩王路八号(存一卷)
2149浙江萧山道源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士奎等重修
2150浙江萧山道源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元英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萧山石板衢李氏宗谱》。
2151浙江淳安严遂慈峰李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李应梁 李见丰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木刻本 八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二部)
2152浙江宁波砌衔李氏族谱考不分卷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古镇脱颖而出,众所周知的有乌镇、西塘、周庄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有名气的古镇,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人气如日中天,今天小编就要为大家介绍这样一座古镇,它是中国令人神往的古镇,不仅有第一大家族华氏,还有赫赫有名的钱氏,大家知道在哪吗?
提起江苏,大家都会想到苏州,毕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于苏州的柔美,已经不用小编赘述了,而接下来小编要介绍的这座古镇,同属于江苏,地处江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古镇,它就是位于江苏无锡的荡口古镇。
初闻其名,很多小伙伴都会感到陌生,但是一提到钱学森,可谓无人不知,而这座人杰地灵的古镇,正与我们钱学森先生有着不解之缘。荡口古镇原名为丁舍,因东汉孝子丁兰而得名,后来因地处鹅肫荡口,因此改名为荡口古镇。
古镇距无锡市中心25公里,地处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之一,古镇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韵味,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除了古韵十足,这里的人文风情更是令人心生向往。
在荡口古镇,有一座清代建筑群,庭院深深,幽静恬美,这是华氏一分支祠堂。当年的华氏富甲一方,作为江南第一大家族,闻名远近。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镇竟然还与赫赫有名的钱氏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对于钱氏家族,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诞生了无数人才,首当其冲的有以钱伟长为代表的一门六院士,除此之外,还有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著名外交家钱其琛等等,皆是家喻户晓的精英人士。
至于钱氏家族为何与荡口古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得追溯到民国时期,钱老的老家距离荡口古镇只有5公里,曾因家中两次失火,只好跟随亲戚来到荡口古镇,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即便后来搬迁,钱老还多次回到荡口,重拾儿时记忆,这段不可或缺的岁月为钱老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相信也与荡口古镇的书香之气脱不了干系。
首先得认识基本的简谱,音的高低,节奏那些,都是音乐上最基本的,然后对照书上的琵琶手法符号讲解来看吧。
从上往下看,音的正上方,都是右手的弹琴手法,弹跳轮等等,音的左上方,大写一二三四代表左手的秩序,音的下方,一||三X代表弦,如果加括号就是空弦。再往下的罗马数字代表把位基本上就这些吧
扩展资料
琵琶谱
上卷收录王君锡的传谱,有文板5首,武板7首,杂板《普庵咒》1首,大曲《十面》1首(又称《淮平楚》,在“华氏谱”中名为《十面》)。
中、下卷收录浙江陈牧夫的传谱。中卷有《思春》、《昭君怨》等文板18首,《步步高》、《巧梳妆》等武板12首,《春光好》、《凤衔珠》等随手八板5首 ,《倒垂莲》、《小月儿高》等杂板14首。
下卷有《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和《普庵咒》等大曲5首 。华氏编订时不加增改,忠实于旧谱,并参照琴的减字谱法,拟订了比较完整的琵琶指法谱字,对琵琶的定弦、把位、指法等加以规范化,对优秀琵琶曲的保存和流传有很大贡献。
从我见过的资料有四:
一、从甘肃宗亲所编修《幸氏宗谱》中,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以后可能因朝代更替、战乱频繁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或蒙不幸,或发展滞后,少有踪迹。”这里提到了“鹅掌大丘”是在江西泰和县。
二、又从幸氏家族网论坛中,幸大伟发表的《继湖广填四川》中提到“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这里提到“鹅掌大丘”是在湖北麻城孝感乡。
三、《幸氏通讯》第二期,“幸氏起名与字辈”栏目中,“重庆南川水江幸氏字辈(祖籍江西宁江府鹅掌大丘)”,这里“鹅掌大丘”又属江西宁江府。
四、据泰和县志办肖文定先生介绍:“鹅掌大丘”在泰和县有两个地方叫此名,一是禾市镇的禾院村,一是在灌溪镇。很多姓氏来查鹅掌大丘,但都没有此姓的记载,按历史分析,鹅掌大丘像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是一个移民集中点。”按湖北黄岗县志记载,迁到麻邑的江西移民,为纪念江西的移民点,也在麻邑取了“鹅掌大丘”这个地名。
]
清朝末年,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越多越好……
本文2023-11-29 08:14: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8348.html